'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

塞外江南 詩畫伊犁

【作者/張惜妍】


"

塞外江南 詩畫伊犁

【作者/張惜妍】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伊琳娜披著淺栗色的頭髮,自來卷,皮膚白,眼窩深,這是她的俄羅斯血統賦予外形最明顯的特徵。她和妹妹莉莉婭經營著一家俄羅斯麵包店。在她的講述中,掀開了邊疆小城伊寧市一戶俄羅斯家庭的故事。

外婆叫卡基麗娜·卡佳,1933年出生在前蘇聯。俄羅斯人是1871年沙俄佔領伊犁後開始大規模移居到伊寧的最後一個外來民族。1932-1938年,在蘇聯遠東地區定居的許多華僑被強行譴送回國,這些華僑大多攜帶家眷進入新疆。伊寧市的俄羅斯人最為集中,他們修建了民居、教堂、辦公樓、醫院、學校和各種公共設施。外婆還是幼兒,就這樣與她的家人定居在了伊犁河邊。

"

塞外江南 詩畫伊犁

【作者/張惜妍】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伊琳娜披著淺栗色的頭髮,自來卷,皮膚白,眼窩深,這是她的俄羅斯血統賦予外形最明顯的特徵。她和妹妹莉莉婭經營著一家俄羅斯麵包店。在她的講述中,掀開了邊疆小城伊寧市一戶俄羅斯家庭的故事。

外婆叫卡基麗娜·卡佳,1933年出生在前蘇聯。俄羅斯人是1871年沙俄佔領伊犁後開始大規模移居到伊寧的最後一個外來民族。1932-1938年,在蘇聯遠東地區定居的許多華僑被強行譴送回國,這些華僑大多攜帶家眷進入新疆。伊寧市的俄羅斯人最為集中,他們修建了民居、教堂、辦公樓、醫院、學校和各種公共設施。外婆還是幼兒,就這樣與她的家人定居在了伊犁河邊。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媽媽柳芭出生於1952年,那個年代,大批俄羅斯人遷返蘇聯,後來又有一些人陸續遷往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走的人裡,也有外婆家的親人。媽媽成年以後,俄羅斯人數稀少,純血統的俄羅斯人更少,本民族間的通婚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爸爸是漢族,與外族通婚所生育的後代叫“二轉子”,從小,哥哥,我,妹妹,都被人家叫“二轉子”。

我們家的院子有一畝地,院裡的果樹茂盛,院牆上爬著啤酒花的藤蔓。外公舒木斯基去世早,外婆一直和我們一家生活,她挽著髮髻,面目安詳,衣著素樸,儀態從容,像一個隱居民間的王后。外婆操著清麗的捲舌音,衣裙綴著蕾絲花邊。外婆的儀容表達一種觀點:生活不可以潦草,內心的安然,便是高處。

"

塞外江南 詩畫伊犁

【作者/張惜妍】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伊琳娜披著淺栗色的頭髮,自來卷,皮膚白,眼窩深,這是她的俄羅斯血統賦予外形最明顯的特徵。她和妹妹莉莉婭經營著一家俄羅斯麵包店。在她的講述中,掀開了邊疆小城伊寧市一戶俄羅斯家庭的故事。

外婆叫卡基麗娜·卡佳,1933年出生在前蘇聯。俄羅斯人是1871年沙俄佔領伊犁後開始大規模移居到伊寧的最後一個外來民族。1932-1938年,在蘇聯遠東地區定居的許多華僑被強行譴送回國,這些華僑大多攜帶家眷進入新疆。伊寧市的俄羅斯人最為集中,他們修建了民居、教堂、辦公樓、醫院、學校和各種公共設施。外婆還是幼兒,就這樣與她的家人定居在了伊犁河邊。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媽媽柳芭出生於1952年,那個年代,大批俄羅斯人遷返蘇聯,後來又有一些人陸續遷往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走的人裡,也有外婆家的親人。媽媽成年以後,俄羅斯人數稀少,純血統的俄羅斯人更少,本民族間的通婚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爸爸是漢族,與外族通婚所生育的後代叫“二轉子”,從小,哥哥,我,妹妹,都被人家叫“二轉子”。

我們家的院子有一畝地,院裡的果樹茂盛,院牆上爬著啤酒花的藤蔓。外公舒木斯基去世早,外婆一直和我們一家生活,她挽著髮髻,面目安詳,衣著素樸,儀態從容,像一個隱居民間的王后。外婆操著清麗的捲舌音,衣裙綴著蕾絲花邊。外婆的儀容表達一種觀點:生活不可以潦草,內心的安然,便是高處。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很早以前,俄羅斯族人為了謀生,就在伊犁河畔建起碾小麥的水磨,烘烤出俄羅斯列巴拿出去賣。外婆也有一雙勤勞的手,蘋果洗淨熬製果醬,啤酒花晒乾用來發酵,廚房裡有個烤箱爐子,是外公舒木斯基親手盤的。養育四個孩子長大成人的粗糧列巴,就是從那裡面烤出來的。

媽媽柳芭繼承了外婆的勤勞,每年春天,她都會粉刷房屋,種植花草,釀製玫瑰醬。安寧的家園,正常的生活秩序,在簡單的勞動與歡樂中找到生命的存在感。即使在清貧的年代,我們家三個孩子吃著列巴,穿著潔淨,長得結實。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放學回家,撲進外婆懷裡,把頭扎進裙裾裡。現在的媽媽,容貌舉止越來越像外婆,黃昏時分,彩霞滿天,玫瑰盛開,列巴的香味飄滿庭院。

"

塞外江南 詩畫伊犁

【作者/張惜妍】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伊琳娜披著淺栗色的頭髮,自來卷,皮膚白,眼窩深,這是她的俄羅斯血統賦予外形最明顯的特徵。她和妹妹莉莉婭經營著一家俄羅斯麵包店。在她的講述中,掀開了邊疆小城伊寧市一戶俄羅斯家庭的故事。

外婆叫卡基麗娜·卡佳,1933年出生在前蘇聯。俄羅斯人是1871年沙俄佔領伊犁後開始大規模移居到伊寧的最後一個外來民族。1932-1938年,在蘇聯遠東地區定居的許多華僑被強行譴送回國,這些華僑大多攜帶家眷進入新疆。伊寧市的俄羅斯人最為集中,他們修建了民居、教堂、辦公樓、醫院、學校和各種公共設施。外婆還是幼兒,就這樣與她的家人定居在了伊犁河邊。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媽媽柳芭出生於1952年,那個年代,大批俄羅斯人遷返蘇聯,後來又有一些人陸續遷往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走的人裡,也有外婆家的親人。媽媽成年以後,俄羅斯人數稀少,純血統的俄羅斯人更少,本民族間的通婚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爸爸是漢族,與外族通婚所生育的後代叫“二轉子”,從小,哥哥,我,妹妹,都被人家叫“二轉子”。

我們家的院子有一畝地,院裡的果樹茂盛,院牆上爬著啤酒花的藤蔓。外公舒木斯基去世早,外婆一直和我們一家生活,她挽著髮髻,面目安詳,衣著素樸,儀態從容,像一個隱居民間的王后。外婆操著清麗的捲舌音,衣裙綴著蕾絲花邊。外婆的儀容表達一種觀點:生活不可以潦草,內心的安然,便是高處。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很早以前,俄羅斯族人為了謀生,就在伊犁河畔建起碾小麥的水磨,烘烤出俄羅斯列巴拿出去賣。外婆也有一雙勤勞的手,蘋果洗淨熬製果醬,啤酒花晒乾用來發酵,廚房裡有個烤箱爐子,是外公舒木斯基親手盤的。養育四個孩子長大成人的粗糧列巴,就是從那裡面烤出來的。

媽媽柳芭繼承了外婆的勤勞,每年春天,她都會粉刷房屋,種植花草,釀製玫瑰醬。安寧的家園,正常的生活秩序,在簡單的勞動與歡樂中找到生命的存在感。即使在清貧的年代,我們家三個孩子吃著列巴,穿著潔淨,長得結實。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放學回家,撲進外婆懷裡,把頭扎進裙裾裡。現在的媽媽,容貌舉止越來越像外婆,黃昏時分,彩霞滿天,玫瑰盛開,列巴的香味飄滿庭院。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外婆和媽媽堅持用祖傳的手藝做列巴,從來不用發酵粉,啤酒花發酵,爐火烘烤,保持了傳統風味。我和妹妹莉莉婭從小幫忙揉麵,自然而然就學會了。自從我和莉莉婭的麵包店開張,黃昏麵包一出爐就賣空了,即使這樣,我也不會用機器代替手工,傳承了三代的俄羅斯經典口味,不能在我們手裡變了味道,顧客吃不出來,媽媽可以,我們可以,良心可以。

也有人問我們的麵包有什麼祕方,其實沒有,列巴的配方是從祖先那裡傳下來,並不特別,只是在漫長的時間裡,平凡的配方在時光中發酵,漸漸成了傳奇。

"

塞外江南 詩畫伊犁

【作者/張惜妍】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伊琳娜披著淺栗色的頭髮,自來卷,皮膚白,眼窩深,這是她的俄羅斯血統賦予外形最明顯的特徵。她和妹妹莉莉婭經營著一家俄羅斯麵包店。在她的講述中,掀開了邊疆小城伊寧市一戶俄羅斯家庭的故事。

外婆叫卡基麗娜·卡佳,1933年出生在前蘇聯。俄羅斯人是1871年沙俄佔領伊犁後開始大規模移居到伊寧的最後一個外來民族。1932-1938年,在蘇聯遠東地區定居的許多華僑被強行譴送回國,這些華僑大多攜帶家眷進入新疆。伊寧市的俄羅斯人最為集中,他們修建了民居、教堂、辦公樓、醫院、學校和各種公共設施。外婆還是幼兒,就這樣與她的家人定居在了伊犁河邊。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媽媽柳芭出生於1952年,那個年代,大批俄羅斯人遷返蘇聯,後來又有一些人陸續遷往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走的人裡,也有外婆家的親人。媽媽成年以後,俄羅斯人數稀少,純血統的俄羅斯人更少,本民族間的通婚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爸爸是漢族,與外族通婚所生育的後代叫“二轉子”,從小,哥哥,我,妹妹,都被人家叫“二轉子”。

我們家的院子有一畝地,院裡的果樹茂盛,院牆上爬著啤酒花的藤蔓。外公舒木斯基去世早,外婆一直和我們一家生活,她挽著髮髻,面目安詳,衣著素樸,儀態從容,像一個隱居民間的王后。外婆操著清麗的捲舌音,衣裙綴著蕾絲花邊。外婆的儀容表達一種觀點:生活不可以潦草,內心的安然,便是高處。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很早以前,俄羅斯族人為了謀生,就在伊犁河畔建起碾小麥的水磨,烘烤出俄羅斯列巴拿出去賣。外婆也有一雙勤勞的手,蘋果洗淨熬製果醬,啤酒花晒乾用來發酵,廚房裡有個烤箱爐子,是外公舒木斯基親手盤的。養育四個孩子長大成人的粗糧列巴,就是從那裡面烤出來的。

媽媽柳芭繼承了外婆的勤勞,每年春天,她都會粉刷房屋,種植花草,釀製玫瑰醬。安寧的家園,正常的生活秩序,在簡單的勞動與歡樂中找到生命的存在感。即使在清貧的年代,我們家三個孩子吃著列巴,穿著潔淨,長得結實。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放學回家,撲進外婆懷裡,把頭扎進裙裾裡。現在的媽媽,容貌舉止越來越像外婆,黃昏時分,彩霞滿天,玫瑰盛開,列巴的香味飄滿庭院。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外婆和媽媽堅持用祖傳的手藝做列巴,從來不用發酵粉,啤酒花發酵,爐火烘烤,保持了傳統風味。我和妹妹莉莉婭從小幫忙揉麵,自然而然就學會了。自從我和莉莉婭的麵包店開張,黃昏麵包一出爐就賣空了,即使這樣,我也不會用機器代替手工,傳承了三代的俄羅斯經典口味,不能在我們手裡變了味道,顧客吃不出來,媽媽可以,我們可以,良心可以。

也有人問我們的麵包有什麼祕方,其實沒有,列巴的配方是從祖先那裡傳下來,並不特別,只是在漫長的時間裡,平凡的配方在時光中發酵,漸漸成了傳奇。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外婆八十年代初曾經回過她的故鄉,親人都挽留她,她執意回來了。她說捨不得家園,捨不得孩子。我們四代都是中國人,都是伊犁人,當然也包括我的孩子。然而血管裡流動的血質是難以改變的,怎麼可能沒有鄉愁呢?我們的日常生活細節,還是保留著本民族的痕跡。國外的親戚們也來往,也問過我們是否有移民的打算,那是不可能的。在以往的歲月裡,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列巴在,親情在,有回憶的地方,才是故鄉。

列巴在口腔裡瀰漫花香和糧食交融的芬芳,列巴的味道讓我覺得,因為命運,一個人會與另一片地域產生奇妙的姻緣,不但能夠在異鄉紮根,而且在異鄉土壤的滋養下,開出別樣的花朵。比如,外婆與外公。人與地域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緣分一樣,充滿命運的玄機。比如,媽媽和爸爸。

"

塞外江南 詩畫伊犁

【作者/張惜妍】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伊琳娜披著淺栗色的頭髮,自來卷,皮膚白,眼窩深,這是她的俄羅斯血統賦予外形最明顯的特徵。她和妹妹莉莉婭經營著一家俄羅斯麵包店。在她的講述中,掀開了邊疆小城伊寧市一戶俄羅斯家庭的故事。

外婆叫卡基麗娜·卡佳,1933年出生在前蘇聯。俄羅斯人是1871年沙俄佔領伊犁後開始大規模移居到伊寧的最後一個外來民族。1932-1938年,在蘇聯遠東地區定居的許多華僑被強行譴送回國,這些華僑大多攜帶家眷進入新疆。伊寧市的俄羅斯人最為集中,他們修建了民居、教堂、辦公樓、醫院、學校和各種公共設施。外婆還是幼兒,就這樣與她的家人定居在了伊犁河邊。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媽媽柳芭出生於1952年,那個年代,大批俄羅斯人遷返蘇聯,後來又有一些人陸續遷往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走的人裡,也有外婆家的親人。媽媽成年以後,俄羅斯人數稀少,純血統的俄羅斯人更少,本民族間的通婚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爸爸是漢族,與外族通婚所生育的後代叫“二轉子”,從小,哥哥,我,妹妹,都被人家叫“二轉子”。

我們家的院子有一畝地,院裡的果樹茂盛,院牆上爬著啤酒花的藤蔓。外公舒木斯基去世早,外婆一直和我們一家生活,她挽著髮髻,面目安詳,衣著素樸,儀態從容,像一個隱居民間的王后。外婆操著清麗的捲舌音,衣裙綴著蕾絲花邊。外婆的儀容表達一種觀點:生活不可以潦草,內心的安然,便是高處。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很早以前,俄羅斯族人為了謀生,就在伊犁河畔建起碾小麥的水磨,烘烤出俄羅斯列巴拿出去賣。外婆也有一雙勤勞的手,蘋果洗淨熬製果醬,啤酒花晒乾用來發酵,廚房裡有個烤箱爐子,是外公舒木斯基親手盤的。養育四個孩子長大成人的粗糧列巴,就是從那裡面烤出來的。

媽媽柳芭繼承了外婆的勤勞,每年春天,她都會粉刷房屋,種植花草,釀製玫瑰醬。安寧的家園,正常的生活秩序,在簡單的勞動與歡樂中找到生命的存在感。即使在清貧的年代,我們家三個孩子吃著列巴,穿著潔淨,長得結實。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放學回家,撲進外婆懷裡,把頭扎進裙裾裡。現在的媽媽,容貌舉止越來越像外婆,黃昏時分,彩霞滿天,玫瑰盛開,列巴的香味飄滿庭院。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外婆和媽媽堅持用祖傳的手藝做列巴,從來不用發酵粉,啤酒花發酵,爐火烘烤,保持了傳統風味。我和妹妹莉莉婭從小幫忙揉麵,自然而然就學會了。自從我和莉莉婭的麵包店開張,黃昏麵包一出爐就賣空了,即使這樣,我也不會用機器代替手工,傳承了三代的俄羅斯經典口味,不能在我們手裡變了味道,顧客吃不出來,媽媽可以,我們可以,良心可以。

也有人問我們的麵包有什麼祕方,其實沒有,列巴的配方是從祖先那裡傳下來,並不特別,只是在漫長的時間裡,平凡的配方在時光中發酵,漸漸成了傳奇。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外婆八十年代初曾經回過她的故鄉,親人都挽留她,她執意回來了。她說捨不得家園,捨不得孩子。我們四代都是中國人,都是伊犁人,當然也包括我的孩子。然而血管裡流動的血質是難以改變的,怎麼可能沒有鄉愁呢?我們的日常生活細節,還是保留著本民族的痕跡。國外的親戚們也來往,也問過我們是否有移民的打算,那是不可能的。在以往的歲月裡,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列巴在,親情在,有回憶的地方,才是故鄉。

列巴在口腔裡瀰漫花香和糧食交融的芬芳,列巴的味道讓我覺得,因為命運,一個人會與另一片地域產生奇妙的姻緣,不但能夠在異鄉紮根,而且在異鄉土壤的滋養下,開出別樣的花朵。比如,外婆與外公。人與地域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緣分一樣,充滿命運的玄機。比如,媽媽和爸爸。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今年夏天,一個從外地回來探親的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吃了一口我家的列巴,眼淚就掉了下來,她說小時候,她媽媽烤的列巴就是這個味道。我很欣慰我烘烤的列巴能夠安慰所有的心靈,它純樸、天然的味道使人彷彿沉醉於伊犁河谷的田野,腦海會突然出現一個詞:故鄉。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的故鄉很遙遠,從未到達,而列巴的味道可以在某個時刻,將一個漂泊者送回故鄉。


"

塞外江南 詩畫伊犁

【作者/張惜妍】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伊琳娜披著淺栗色的頭髮,自來卷,皮膚白,眼窩深,這是她的俄羅斯血統賦予外形最明顯的特徵。她和妹妹莉莉婭經營著一家俄羅斯麵包店。在她的講述中,掀開了邊疆小城伊寧市一戶俄羅斯家庭的故事。

外婆叫卡基麗娜·卡佳,1933年出生在前蘇聯。俄羅斯人是1871年沙俄佔領伊犁後開始大規模移居到伊寧的最後一個外來民族。1932-1938年,在蘇聯遠東地區定居的許多華僑被強行譴送回國,這些華僑大多攜帶家眷進入新疆。伊寧市的俄羅斯人最為集中,他們修建了民居、教堂、辦公樓、醫院、學校和各種公共設施。外婆還是幼兒,就這樣與她的家人定居在了伊犁河邊。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媽媽柳芭出生於1952年,那個年代,大批俄羅斯人遷返蘇聯,後來又有一些人陸續遷往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走的人裡,也有外婆家的親人。媽媽成年以後,俄羅斯人數稀少,純血統的俄羅斯人更少,本民族間的通婚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爸爸是漢族,與外族通婚所生育的後代叫“二轉子”,從小,哥哥,我,妹妹,都被人家叫“二轉子”。

我們家的院子有一畝地,院裡的果樹茂盛,院牆上爬著啤酒花的藤蔓。外公舒木斯基去世早,外婆一直和我們一家生活,她挽著髮髻,面目安詳,衣著素樸,儀態從容,像一個隱居民間的王后。外婆操著清麗的捲舌音,衣裙綴著蕾絲花邊。外婆的儀容表達一種觀點:生活不可以潦草,內心的安然,便是高處。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很早以前,俄羅斯族人為了謀生,就在伊犁河畔建起碾小麥的水磨,烘烤出俄羅斯列巴拿出去賣。外婆也有一雙勤勞的手,蘋果洗淨熬製果醬,啤酒花晒乾用來發酵,廚房裡有個烤箱爐子,是外公舒木斯基親手盤的。養育四個孩子長大成人的粗糧列巴,就是從那裡面烤出來的。

媽媽柳芭繼承了外婆的勤勞,每年春天,她都會粉刷房屋,種植花草,釀製玫瑰醬。安寧的家園,正常的生活秩序,在簡單的勞動與歡樂中找到生命的存在感。即使在清貧的年代,我們家三個孩子吃著列巴,穿著潔淨,長得結實。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放學回家,撲進外婆懷裡,把頭扎進裙裾裡。現在的媽媽,容貌舉止越來越像外婆,黃昏時分,彩霞滿天,玫瑰盛開,列巴的香味飄滿庭院。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外婆和媽媽堅持用祖傳的手藝做列巴,從來不用發酵粉,啤酒花發酵,爐火烘烤,保持了傳統風味。我和妹妹莉莉婭從小幫忙揉麵,自然而然就學會了。自從我和莉莉婭的麵包店開張,黃昏麵包一出爐就賣空了,即使這樣,我也不會用機器代替手工,傳承了三代的俄羅斯經典口味,不能在我們手裡變了味道,顧客吃不出來,媽媽可以,我們可以,良心可以。

也有人問我們的麵包有什麼祕方,其實沒有,列巴的配方是從祖先那裡傳下來,並不特別,只是在漫長的時間裡,平凡的配方在時光中發酵,漸漸成了傳奇。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外婆八十年代初曾經回過她的故鄉,親人都挽留她,她執意回來了。她說捨不得家園,捨不得孩子。我們四代都是中國人,都是伊犁人,當然也包括我的孩子。然而血管裡流動的血質是難以改變的,怎麼可能沒有鄉愁呢?我們的日常生活細節,還是保留著本民族的痕跡。國外的親戚們也來往,也問過我們是否有移民的打算,那是不可能的。在以往的歲月裡,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列巴在,親情在,有回憶的地方,才是故鄉。

列巴在口腔裡瀰漫花香和糧食交融的芬芳,列巴的味道讓我覺得,因為命運,一個人會與另一片地域產生奇妙的姻緣,不但能夠在異鄉紮根,而且在異鄉土壤的滋養下,開出別樣的花朵。比如,外婆與外公。人與地域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緣分一樣,充滿命運的玄機。比如,媽媽和爸爸。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今年夏天,一個從外地回來探親的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吃了一口我家的列巴,眼淚就掉了下來,她說小時候,她媽媽烤的列巴就是這個味道。我很欣慰我烘烤的列巴能夠安慰所有的心靈,它純樸、天然的味道使人彷彿沉醉於伊犁河谷的田野,腦海會突然出現一個詞:故鄉。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的故鄉很遙遠,從未到達,而列巴的味道可以在某個時刻,將一個漂泊者送回故鄉。


伊犁故事 | 列巴,永恆的鄉愁


編 輯:熱娜 責任編輯:蔡伊玲 總編輯:郭新萍: 轉自:新疆花城伊寧旅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