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名醫李乃仁 救死扶傷傳佳話

醫患關係 白求恩 腫瘤 社會 河曲視窗網 2017-05-01

河曲名醫李乃仁 救死扶傷傳佳話

河曲視窗網特稿:(記者 柳海樹)河曲縣人民醫院有一位樸實、善良的外科醫生,他從醫三十多年來,始終堅守在臨床第一線,救治過數不清的病患者。他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無怨無悔,他的為人品行、職業道德、敬業精神被無數人傳為佳話。他就是“白求恩式醫療衛生工作者”、職業道德模範、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現任外科主任李乃仁。

李乃仁生於1961年,中等壯實的身材,端莊周正的面容,右眼圈及外側有一片較為顯眼的淡青色胎記,高而明淨的額頭,身穿一件潔淨寬鬆的白大褂,顯得樸實、自然而又內斂、深沉。

他1980年考入大同醫學專科學校,在校期間學習刻苦、努力鑽研探究,各科學業取得了優良的成績。1983年畢業後,被分配到河曲縣第二人民醫院,工作不到半年就被調到河曲縣人民醫院,至今已近35年。李乃仁大夫以醫療為職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全心全意地為病患者服務,為本縣及周邊地區無數病人解除了痛苦,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他潛心鑽研醫學理論,積極投身於臨床實踐,醫術得到不斷提高。他嚴於律己、廉潔行醫,注重醫德醫風培養。特別是從2008年擔任外科主任以來,帶領全科人員克服設備相對落後、人員缺少等困難,立足於現有條件,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圓滿完成了各項醫療任務,獲得多項榮譽和獎勵,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僅近年來縣市級以上榮譽就可圈可點——

2005年,榮獲忻州市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

2006年,榮獲河曲縣白求恩式醫療衛生工作者、行業建設十佳標兵,忻州市醫德建設先進個人。

2008年,榮獲忻州市衛生系統先進個人稱號。

2010年,榮獲河曲縣職業道德模範、河曲縣“五一”勞動獎章。

2013年,榮獲河曲縣“講政治、樹新風、轉作風、創環境”主題教育活動釋放正能量十佳標兵。

2014年,榮獲忻州市“五一”勞動獎章。

……

2017年,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

諸多成績的背後是李乃仁大夫艱辛的勞動和汗水、默默無聞的耕耘和付出。

不斷深造 精益求精

在工作中,李乃仁謹遵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原則,盡心竭力、踏實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論是檢查、診斷,還是治療、用藥、手術等無不細緻入微、全身心投入,不容有任何疏忽大意。即使是寫病歷,他都字斟句酌、歸納分析、用心思量,嚴格要求自己,為患者建立行之有效而又完善的醫療檔案。在臨床上,他虛心向許運昌等老前輩請教,細心觀察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步驟,用心琢磨、推敲,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術水平。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這點反映在普外科的工作上更加突出。因而李大夫特別重視醫學知識和業務的學習更新、進修和積累。1988年4月----1989年4月,他到山西省人民醫院進修;1998年8月----1899年8月,進修於北京中日醫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參加山西醫科大學業餘專升本學習深造。平時工作之餘,更加註重學習。除了研讀外科醫學和相關經典理論外,還常年訂閱《中國實用外科》、《普外臨床》、《腹部外科》等雜誌,一有機會就去參加省市級學術會議,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努力提升自己。他善於將所學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再將實踐所得總結成文,上升到更為高級的理論。迄今為止,已有十多篇論文在省級和國家級醫學刊物上發表。這種對醫學和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正是白求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發揚嗎?

工作辛勞 共創佳績

外科大夫的工作是很辛苦勞累的,每天接待大量的病(傷)人員,哪一個安頓不好都不行。不能按時吃飯睡覺,剛端起飯碗就又得放下,半夜從被窩裡趴起來。沒有禮拜天,隨叫隨到。因為如果不及時搶救,就會出現生命危險。患者的需要,就是醫生的責任和義務,容不得半點拖延和推諉。“前幾天,一個十幾歲的學生娃娃讓人用刀捅傷,肝脾破裂、大出血。周茂林院長、馬忠副院長和外科大夫們及時剖腹處理,挽回了孩子的性命,現在這個娃娃能出院了,”李大夫淡淡地說,“今天凌晨四點,我就被人叫醒,趕快跑到醫院,拿上醫療用具奔到一位尿瀦留患者家,為老人插了一回尿管。”

諸如此類的事是經常的。十多年前,李二順突發呼吸心跳驟停,河曲縣醫院當時的領導田向榮和外科大夫李乃仁及其師傅同事許運昌、馬忠等在走廊上就地剖腹,及時拯救了患者性命。這件事一下子傳為美談,至今都令人感慨萬端。李大夫也以此強調了外科醫生抓住時機救死扶傷和職業操守的重要性。

多年來,河曲縣人民醫院拯救了無數病患者的生命,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外科團隊更是精誠團結、勇挑重擔,與各科室密切配合,做了不少大手術。類似胃癌、乳腺癌、開顱、腫瘤切除等手術的成功範例不勝枚舉。在這些成功的背後,醫護人員們付出的辛勞和代價是可想而知的。他們白天在醫院辛苦忙碌,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回到家還以深宵燈火為伴,常常工作得忘記了時間。

李大夫幾乎每天都要在家熬夜寫病歷,寫不好是不能睡覺的。他用廢的油筆芯不計其數(一支油筆芯只能寫兩份病歷)。病歷既是臨床實踐工作的總結,又是探索疾病規律及處理醫療糾紛的法律依據,病歷對醫療、預防、教學、科研、醫院管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他特別重視對病歷資料的歸納、整理和綜合分析,有時為了查閱資料以解決有關問題,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李乃仁大夫的愛人在紅星中學工作,同樣顧不了家。所以多年以來,家裡中午都是吃煮掛麵。好在兩個孩子耳濡目染受到父母的良好影響,現在都有了出息:女兒研究生畢業後,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中教書;兒子在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讀博士,去年公派到加拿大留學。這是對為人父母者辛苦勞碌極好的心理慰藉。“我們醫院大夫們的子女都很懂事和爭氣,娃娃們知道孃老子的甘苦,無形中受到言傳身教,產生的學習動力是很強的。讀研究生、博士的非常普通,真的不值一提,”李大夫說,“現在我們中午顧不上做飯的時候仍舊不少,吃煮掛麵已經習以為常了。”

面對老百姓的口碑和一沓厚厚的榮譽證書,李乃仁深有感觸地說:人活在世僅僅幾十年,眨眼功夫你就老了。活著就要辛苦點兒、多幹點實事,給人留點念想,不要枉來世上這一遭。

道德模範 謙虛胸懷

李乃仁多年在縣醫院工作,認識他的人自然很多,街上碰見常有人問候他。經他治療痊癒的病人大都記著他的好,對他感恩戴德。一次,李大夫到新窯下鄉,一位老人執意拉上他去家裡吃飯,臨走還強迫他帶上綠豆、粉面,一再表示感謝。原來這位老人是膽結石瘤患者,經李大夫手術盡力治療已痊癒一年、身體完全康復。“人家信任咱,咱也為人家盡力看好了病,內心很欣慰。咱早已不認識人家了,人家還一直惦記著咱,咱咋能違背良心不好好看病咧?”李大夫如是說。

李乃仁大夫注重職業道德修養,面對來縣醫院治病的普通百姓,表現出一個農民兒子的善良樸實情懷。他語重心長地說:“咱這是普通的縣級醫院,受人才和醫療設備等因素的制約,治療條件畢竟有限。有錢有勢的人都到省市級醫院看病去了,來的人都是沒錢的普通老百姓,他們連住院費也花不起,咱咋能吃他們?只要人家信任咱,咱就全心全意盡力給人家看病。”對信任自己的患者及家屬提出的治療要求,李大夫不推諉、不拒絕、更不會坑人,以良心和醫德贏得了患者的理解和尊重,他無愧於職業道德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面對成績和榮譽,李乃仁十分謙遜地說:“成績和榮譽是大家的,外科手術的成功離不開外科醫護人員的共同辛苦,也是醫院領導統籌安排、全院各科室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的結果,代表著醫院的整體水平。如果沒有內科、婦科、放射科、檢驗科、麻醉科等科室的檢查配合,沒有心電圖、B超、透視、CT等保駕護航,我們就不可能順利完成手術。即使是後勤人員也功不可沒,沒有他們的辛苦勞動,就沒有醫護人員和患者工作治療的良好環境。”

後顧之憂 殷殷希望

提起當前醫務工作者的內心感受,李大夫發自肺腑地表示:

我們從來沒有休息日,但我們不怕辛苦,我們只希望多一份理解,少一點怨言和責難。因為畢竟只是個普通的縣級醫院,不可能達到有的患者提出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如果人們能換位思維,理解醫務人員的一片苦心,就不會出現醫鬧現象,我們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加心情舒暢、得心應手。說實話,“醫鬧”已使我們談虎色變、備受打擊,嚴重影響了醫院的聲譽和正常工作。

談到今後醫院的發展前景,李大夫流露出難言的擔心和憂慮:

現在,醫生幾乎成了高危職業,大夫的子女不願學醫,醫學院校畢業生只有六分之一到醫療衛生崗位上來就業,其他的人都改行從事其它職業。醫院人才短缺,後繼乏人。河曲縣人民醫院外科大夫只有五名,其中有2名是借調回來的,最小的外科大夫是35歲。而醫院要培養一個外科大夫最少需要15年。我們現在連胃鏡、腸鏡都開不了,就是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做個膽囊切除微創手術,還得聘請省級醫院的大夫。再加上醫療設備相對滯後,醫院只能從實際出發,小打小鬧……

面對縣醫院的困境和當下的醫患矛盾,李乃仁心急如焚。他長嘆一聲:過幾年,我們這幾個老者也要退休,醫院將來的發展走向何方?河曲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如何解決?我們殷切希望政府和社會能積極行動,採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和辦法,真正為老百姓的健康多做一點實事。

河曲名醫李乃仁 救死扶傷傳佳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