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後的雅安之夜,青衣江畔華燈美,女媧雕塑熠熠生輝,漫步兩岸人行步道和城市公園的市民,盡享江風的涼爽和生活的愜意。

翻看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青磚瓦房、河灘渡口、老舊街道是基本場景,彼時的雅安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偏僻落後的江邊小城。

變化,在不經意間積攢力量,然後突然爆發。架橋、修路、建房;電視、電話、網絡;步行、騎車、自駕;電報、書信、視頻;壩壩會、大商場、網上商城……

和所有中國人一樣,70年來,雅安城市在變,雅安人的生活方式也經歷巨大變遷。

"

立秋後的雅安之夜,青衣江畔華燈美,女媧雕塑熠熠生輝,漫步兩岸人行步道和城市公園的市民,盡享江風的涼爽和生活的愜意。

翻看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青磚瓦房、河灘渡口、老舊街道是基本場景,彼時的雅安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偏僻落後的江邊小城。

變化,在不經意間積攢力量,然後突然爆發。架橋、修路、建房;電視、電話、網絡;步行、騎車、自駕;電報、書信、視頻;壩壩會、大商場、網上商城……

和所有中國人一樣,70年來,雅安城市在變,雅安人的生活方式也經歷巨大變遷。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2018年12月28日,成雅鐵路正式投用,雅安正式進入以成都為核心的一小時交通運輸網,動車經濟時代來臨,讓“成都工作,雅安生活”成為可能

【事件述說雅安】

生活智能化

“老闆,用微信或支付寶付款行不?”“行,出示付款二維碼就可以。”

15日,市區萬達廣場內,市民楊女士用微信掃碼購的方式,結算購物車中的商品,很快完成買單付款程序。

然而,在計劃經濟年代,人們買東西只能去供銷社憑票購買,就算有錢,沒有票也買不到。吃飯穿衣都要憑票,人們買糧食要用糧票,買肉要用肉票,買布要用布票……票證發放雖然很多,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行了各種購貨簿,如糧簿、煤簿、柴簿等。

20世紀90年代,現金支付開始大行其道,貨品交易大多是現金。進入21世紀,刷卡消費成為主流,市民出門再也不用攜帶大量現金,一張借記卡或信用卡就可搞定。

2011年,支付寶推出條碼支付業務,標誌著線下掃碼支付時代的來臨。經過短短几年發展,移動支付迅速滲透各行各業,引導人們由刷卡交易向移動支付轉變,讓大家享受到支付方式改變帶來的便利。

出行可使用手機叫車、付款,飯店吃飯離不開移動支付,充話費、生活繳費統統在手機上就可完成……現在,大至酒店商場,小到街邊小店,甚至到菜市場的攤點,只要你帶著智能手機,就能完成商品交易過程。身上無現金也逐漸成為年輕人的一種常態,並潛移默化轉變中老年人的支付觀念。

通訊方式的變化也讓雅安人切切實實感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紅利。

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的通訊方式主要靠寫信,寄往距離較遠的地方,一封信往往要在路上“走”半個月。

如有急事,不少人也會選擇發電報,但當時發電報的價格對老百姓來說很貴,大家都惜字如金,一般電報內容最多十來個字。

改革開放後,“弄潮兒”紛紛下海經商。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條件好的人開始安裝座機電話,更有人用上了BB機和“大哥大”等奢侈的聯繫工具。

然而,那時的手機僅僅只能通話。

進入21世紀,手機開始不斷更新換代,從黑白屏到彩屏,從功能機到智能機,不少人的手機頁面,微信、QQ、美團、優酷視頻等多種App軟件讓生活越來越便捷化和智能化。

手機視頻聊天,即使遠在天涯也能如近在咫尺般交流;以前出行要去車站排隊買票,現在,只需要一部手機,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車票、機票;不想做飯,只需打開App,外賣工作人員便直接將美食送到家門口……

此外,智能掃地機器人、早教智能機器人,甚至到銀行辦理業務,也有智能機器人服務,“智能化”已逐漸走入市民的衣食住行,開啟“智時代”生活方式。

"

立秋後的雅安之夜,青衣江畔華燈美,女媧雕塑熠熠生輝,漫步兩岸人行步道和城市公園的市民,盡享江風的涼爽和生活的愜意。

翻看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青磚瓦房、河灘渡口、老舊街道是基本場景,彼時的雅安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偏僻落後的江邊小城。

變化,在不經意間積攢力量,然後突然爆發。架橋、修路、建房;電視、電話、網絡;步行、騎車、自駕;電報、書信、視頻;壩壩會、大商場、網上商城……

和所有中國人一樣,70年來,雅安城市在變,雅安人的生活方式也經歷巨大變遷。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2018年12月28日,成雅鐵路正式投用,雅安正式進入以成都為核心的一小時交通運輸網,動車經濟時代來臨,讓“成都工作,雅安生活”成為可能

【事件述說雅安】

生活智能化

“老闆,用微信或支付寶付款行不?”“行,出示付款二維碼就可以。”

15日,市區萬達廣場內,市民楊女士用微信掃碼購的方式,結算購物車中的商品,很快完成買單付款程序。

然而,在計劃經濟年代,人們買東西只能去供銷社憑票購買,就算有錢,沒有票也買不到。吃飯穿衣都要憑票,人們買糧食要用糧票,買肉要用肉票,買布要用布票……票證發放雖然很多,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行了各種購貨簿,如糧簿、煤簿、柴簿等。

20世紀90年代,現金支付開始大行其道,貨品交易大多是現金。進入21世紀,刷卡消費成為主流,市民出門再也不用攜帶大量現金,一張借記卡或信用卡就可搞定。

2011年,支付寶推出條碼支付業務,標誌著線下掃碼支付時代的來臨。經過短短几年發展,移動支付迅速滲透各行各業,引導人們由刷卡交易向移動支付轉變,讓大家享受到支付方式改變帶來的便利。

出行可使用手機叫車、付款,飯店吃飯離不開移動支付,充話費、生活繳費統統在手機上就可完成……現在,大至酒店商場,小到街邊小店,甚至到菜市場的攤點,只要你帶著智能手機,就能完成商品交易過程。身上無現金也逐漸成為年輕人的一種常態,並潛移默化轉變中老年人的支付觀念。

通訊方式的變化也讓雅安人切切實實感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紅利。

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的通訊方式主要靠寫信,寄往距離較遠的地方,一封信往往要在路上“走”半個月。

如有急事,不少人也會選擇發電報,但當時發電報的價格對老百姓來說很貴,大家都惜字如金,一般電報內容最多十來個字。

改革開放後,“弄潮兒”紛紛下海經商。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條件好的人開始安裝座機電話,更有人用上了BB機和“大哥大”等奢侈的聯繫工具。

然而,那時的手機僅僅只能通話。

進入21世紀,手機開始不斷更新換代,從黑白屏到彩屏,從功能機到智能機,不少人的手機頁面,微信、QQ、美團、優酷視頻等多種App軟件讓生活越來越便捷化和智能化。

手機視頻聊天,即使遠在天涯也能如近在咫尺般交流;以前出行要去車站排隊買票,現在,只需要一部手機,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車票、機票;不想做飯,只需打開App,外賣工作人員便直接將美食送到家門口……

此外,智能掃地機器人、早教智能機器人,甚至到銀行辦理業務,也有智能機器人服務,“智能化”已逐漸走入市民的衣食住行,開啟“智時代”生活方式。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共享單車讓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綠色

"

立秋後的雅安之夜,青衣江畔華燈美,女媧雕塑熠熠生輝,漫步兩岸人行步道和城市公園的市民,盡享江風的涼爽和生活的愜意。

翻看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青磚瓦房、河灘渡口、老舊街道是基本場景,彼時的雅安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偏僻落後的江邊小城。

變化,在不經意間積攢力量,然後突然爆發。架橋、修路、建房;電視、電話、網絡;步行、騎車、自駕;電報、書信、視頻;壩壩會、大商場、網上商城……

和所有中國人一樣,70年來,雅安城市在變,雅安人的生活方式也經歷巨大變遷。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2018年12月28日,成雅鐵路正式投用,雅安正式進入以成都為核心的一小時交通運輸網,動車經濟時代來臨,讓“成都工作,雅安生活”成為可能

【事件述說雅安】

生活智能化

“老闆,用微信或支付寶付款行不?”“行,出示付款二維碼就可以。”

15日,市區萬達廣場內,市民楊女士用微信掃碼購的方式,結算購物車中的商品,很快完成買單付款程序。

然而,在計劃經濟年代,人們買東西只能去供銷社憑票購買,就算有錢,沒有票也買不到。吃飯穿衣都要憑票,人們買糧食要用糧票,買肉要用肉票,買布要用布票……票證發放雖然很多,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行了各種購貨簿,如糧簿、煤簿、柴簿等。

20世紀90年代,現金支付開始大行其道,貨品交易大多是現金。進入21世紀,刷卡消費成為主流,市民出門再也不用攜帶大量現金,一張借記卡或信用卡就可搞定。

2011年,支付寶推出條碼支付業務,標誌著線下掃碼支付時代的來臨。經過短短几年發展,移動支付迅速滲透各行各業,引導人們由刷卡交易向移動支付轉變,讓大家享受到支付方式改變帶來的便利。

出行可使用手機叫車、付款,飯店吃飯離不開移動支付,充話費、生活繳費統統在手機上就可完成……現在,大至酒店商場,小到街邊小店,甚至到菜市場的攤點,只要你帶著智能手機,就能完成商品交易過程。身上無現金也逐漸成為年輕人的一種常態,並潛移默化轉變中老年人的支付觀念。

通訊方式的變化也讓雅安人切切實實感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紅利。

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的通訊方式主要靠寫信,寄往距離較遠的地方,一封信往往要在路上“走”半個月。

如有急事,不少人也會選擇發電報,但當時發電報的價格對老百姓來說很貴,大家都惜字如金,一般電報內容最多十來個字。

改革開放後,“弄潮兒”紛紛下海經商。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條件好的人開始安裝座機電話,更有人用上了BB機和“大哥大”等奢侈的聯繫工具。

然而,那時的手機僅僅只能通話。

進入21世紀,手機開始不斷更新換代,從黑白屏到彩屏,從功能機到智能機,不少人的手機頁面,微信、QQ、美團、優酷視頻等多種App軟件讓生活越來越便捷化和智能化。

手機視頻聊天,即使遠在天涯也能如近在咫尺般交流;以前出行要去車站排隊買票,現在,只需要一部手機,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車票、機票;不想做飯,只需打開App,外賣工作人員便直接將美食送到家門口……

此外,智能掃地機器人、早教智能機器人,甚至到銀行辦理業務,也有智能機器人服務,“智能化”已逐漸走入市民的衣食住行,開啟“智時代”生活方式。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共享單車讓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綠色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城市的發展變化,讓市民的生活越來越精緻

住房多元化

70年來,從單位分房到集資建房再到購買商品房,老百姓的購房方式發生變化,住房形態也從“筒子樓”到“單元樓”再到“商品房”,不斷升級換代,居民住房完成由住房緊缺到“居者有其屋”再到“住有所居,住有所樂”的華麗蛻變。

20世紀60年代,不少人的住房是單位安排,一人一個小單間,只有十多平方米,衛生間和廚房也都是公用的,空間十分緊張。

1992年,市民陳愛華和愛人結婚,單位分給他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兩居室。“獲得單位福利分房的機會後,根據工齡、單位優惠政策等,我花8000元左右買下了這套房子,房子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陳愛華說。

1998年,“福利分房”時代宣告終結,我國房改進入實質性階段,住房分配完全走上商品化的道路,房屋、房價上升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關心的層面。

時代在變遷,城市在發展,商品房市場不斷壯大,全面提升人們的“居住體驗”成為房地產行業的新使命。而隨著我市城市不斷東拓,商品房建設規模也越來越大,樓盤也越建越多,市民的居住條件再次得到較大的提升。

同時,得益於2007年以來的實踐探索,一個以廉租房、公租房、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建設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在我市已基本形成。

“從自家修建的農房搬進規範化的小區,棚戶區改造讓我們一家住上新房子,過上新生活。”家住市區魏家崗小區的郭陽說。

“一室一廳50平方米的公租房,每月租金只要300多元,生活開支小了,生活質量有所提升。而且公租房的環境配套都不錯,為新就業職工減輕了生活壓力。”在市區某單位工作的張淼是公租房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從棚戶區改造到公租房政策,多元供應體系逐漸完善,實現居民住有所居、居有所樂。

出行便捷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雅安市民的出行方式也隨之改變——從走路,到擁有第一輛自行車,再到摩托車,從駕駛汽車到迴歸自行車……雅安人的出行方式逐漸低碳化。

回顧70年來的交通工具,影響著雅安人交通出行的方方面面,改變著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20世紀80年代初,有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值得自豪。那時候,“永久”“鳳凰”或“飛鴿”品牌的自行車,其“洋盤”程度不亞於現在的寶馬、奔馳。當時,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及收音機,是很多家庭希望擁有的四件生活物品,被稱為“三轉一響”。

那個時期,一輛自行車的價格相當於一個普通市民兩三個月的工資,能買一輛自行車是一件很“洋氣”的事。

隨著社會的發展,摩托車開始進入市民生活;改革開放20年後,小轎車也慢慢“開進”尋常百姓家。尤其是2000年以後,私家車開始大量出現在市民的生活中。

如今,汽車成為不少家庭的“標配”後,其功能也在不斷完善、創新,一些擁有自動倒車等功能的智能汽車,以及新能源汽車廣受市民青睞。

隨著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高,市民的生活理念也逐漸改變,開始追求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自行車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再次成為出行方式的一種選擇。

2017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出現在我市。被很多人遺忘的自行車,因人們生活理念的改變和其環保健身的特性再次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我不僅上下班騎車,平時也經常坐公交車出行,尤其是雅安新能源公交車運行後,出行越來越綠色、低碳。”市民李燕說,現在出行方式更便捷,低碳出行、健康生活已成為很多市民的生活理念。

【數字描繪雅安】

"

立秋後的雅安之夜,青衣江畔華燈美,女媧雕塑熠熠生輝,漫步兩岸人行步道和城市公園的市民,盡享江風的涼爽和生活的愜意。

翻看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青磚瓦房、河灘渡口、老舊街道是基本場景,彼時的雅安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偏僻落後的江邊小城。

變化,在不經意間積攢力量,然後突然爆發。架橋、修路、建房;電視、電話、網絡;步行、騎車、自駕;電報、書信、視頻;壩壩會、大商場、網上商城……

和所有中國人一樣,70年來,雅安城市在變,雅安人的生活方式也經歷巨大變遷。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2018年12月28日,成雅鐵路正式投用,雅安正式進入以成都為核心的一小時交通運輸網,動車經濟時代來臨,讓“成都工作,雅安生活”成為可能

【事件述說雅安】

生活智能化

“老闆,用微信或支付寶付款行不?”“行,出示付款二維碼就可以。”

15日,市區萬達廣場內,市民楊女士用微信掃碼購的方式,結算購物車中的商品,很快完成買單付款程序。

然而,在計劃經濟年代,人們買東西只能去供銷社憑票購買,就算有錢,沒有票也買不到。吃飯穿衣都要憑票,人們買糧食要用糧票,買肉要用肉票,買布要用布票……票證發放雖然很多,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行了各種購貨簿,如糧簿、煤簿、柴簿等。

20世紀90年代,現金支付開始大行其道,貨品交易大多是現金。進入21世紀,刷卡消費成為主流,市民出門再也不用攜帶大量現金,一張借記卡或信用卡就可搞定。

2011年,支付寶推出條碼支付業務,標誌著線下掃碼支付時代的來臨。經過短短几年發展,移動支付迅速滲透各行各業,引導人們由刷卡交易向移動支付轉變,讓大家享受到支付方式改變帶來的便利。

出行可使用手機叫車、付款,飯店吃飯離不開移動支付,充話費、生活繳費統統在手機上就可完成……現在,大至酒店商場,小到街邊小店,甚至到菜市場的攤點,只要你帶著智能手機,就能完成商品交易過程。身上無現金也逐漸成為年輕人的一種常態,並潛移默化轉變中老年人的支付觀念。

通訊方式的變化也讓雅安人切切實實感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紅利。

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的通訊方式主要靠寫信,寄往距離較遠的地方,一封信往往要在路上“走”半個月。

如有急事,不少人也會選擇發電報,但當時發電報的價格對老百姓來說很貴,大家都惜字如金,一般電報內容最多十來個字。

改革開放後,“弄潮兒”紛紛下海經商。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條件好的人開始安裝座機電話,更有人用上了BB機和“大哥大”等奢侈的聯繫工具。

然而,那時的手機僅僅只能通話。

進入21世紀,手機開始不斷更新換代,從黑白屏到彩屏,從功能機到智能機,不少人的手機頁面,微信、QQ、美團、優酷視頻等多種App軟件讓生活越來越便捷化和智能化。

手機視頻聊天,即使遠在天涯也能如近在咫尺般交流;以前出行要去車站排隊買票,現在,只需要一部手機,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車票、機票;不想做飯,只需打開App,外賣工作人員便直接將美食送到家門口……

此外,智能掃地機器人、早教智能機器人,甚至到銀行辦理業務,也有智能機器人服務,“智能化”已逐漸走入市民的衣食住行,開啟“智時代”生活方式。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共享單車讓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綠色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城市的發展變化,讓市民的生活越來越精緻

住房多元化

70年來,從單位分房到集資建房再到購買商品房,老百姓的購房方式發生變化,住房形態也從“筒子樓”到“單元樓”再到“商品房”,不斷升級換代,居民住房完成由住房緊缺到“居者有其屋”再到“住有所居,住有所樂”的華麗蛻變。

20世紀60年代,不少人的住房是單位安排,一人一個小單間,只有十多平方米,衛生間和廚房也都是公用的,空間十分緊張。

1992年,市民陳愛華和愛人結婚,單位分給他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兩居室。“獲得單位福利分房的機會後,根據工齡、單位優惠政策等,我花8000元左右買下了這套房子,房子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陳愛華說。

1998年,“福利分房”時代宣告終結,我國房改進入實質性階段,住房分配完全走上商品化的道路,房屋、房價上升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關心的層面。

時代在變遷,城市在發展,商品房市場不斷壯大,全面提升人們的“居住體驗”成為房地產行業的新使命。而隨著我市城市不斷東拓,商品房建設規模也越來越大,樓盤也越建越多,市民的居住條件再次得到較大的提升。

同時,得益於2007年以來的實踐探索,一個以廉租房、公租房、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建設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在我市已基本形成。

“從自家修建的農房搬進規範化的小區,棚戶區改造讓我們一家住上新房子,過上新生活。”家住市區魏家崗小區的郭陽說。

“一室一廳50平方米的公租房,每月租金只要300多元,生活開支小了,生活質量有所提升。而且公租房的環境配套都不錯,為新就業職工減輕了生活壓力。”在市區某單位工作的張淼是公租房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從棚戶區改造到公租房政策,多元供應體系逐漸完善,實現居民住有所居、居有所樂。

出行便捷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雅安市民的出行方式也隨之改變——從走路,到擁有第一輛自行車,再到摩托車,從駕駛汽車到迴歸自行車……雅安人的出行方式逐漸低碳化。

回顧70年來的交通工具,影響著雅安人交通出行的方方面面,改變著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20世紀80年代初,有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值得自豪。那時候,“永久”“鳳凰”或“飛鴿”品牌的自行車,其“洋盤”程度不亞於現在的寶馬、奔馳。當時,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及收音機,是很多家庭希望擁有的四件生活物品,被稱為“三轉一響”。

那個時期,一輛自行車的價格相當於一個普通市民兩三個月的工資,能買一輛自行車是一件很“洋氣”的事。

隨著社會的發展,摩托車開始進入市民生活;改革開放20年後,小轎車也慢慢“開進”尋常百姓家。尤其是2000年以後,私家車開始大量出現在市民的生活中。

如今,汽車成為不少家庭的“標配”後,其功能也在不斷完善、創新,一些擁有自動倒車等功能的智能汽車,以及新能源汽車廣受市民青睞。

隨著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高,市民的生活理念也逐漸改變,開始追求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自行車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再次成為出行方式的一種選擇。

2017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出現在我市。被很多人遺忘的自行車,因人們生活理念的改變和其環保健身的特性再次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我不僅上下班騎車,平時也經常坐公交車出行,尤其是雅安新能源公交車運行後,出行越來越綠色、低碳。”市民李燕說,現在出行方式更便捷,低碳出行、健康生活已成為很多市民的生活理念。

【數字描繪雅安】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網絡交易量:

2016年,我市網絡交易額35.40億元,實現網絡零售8.12億元

2017年,我市網絡交易額49.23億元,網絡零售額共實現11.01億元

2018年,我市實現網絡交易額60.98億元,網絡零售額15.15億元

2019年1-6月,我市網絡交易額實現33.88億元,網絡零售額實現9.49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1978年,雅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為1.6億元

2017年,雅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48.1億元,是1978年的155.1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3.5%

人均工資:

1978年,雅安人的平均工資為573元

2017年人均工資增加到48895元,增長84.3倍

雅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73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145元

【人物見證雅安】

寶興縣群眾楊秀琴:曾經的“蜀道難”變成“蜀道通”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脈,見證城市的經濟發展和鉅變,無疑是歷史腳步的聆聽者與記錄者。

“我可是家鄉道路‘天塹’變‘通途’的見證者。”家住寶興縣穆坪鎮的楊秀琴說。

1976年,在“出行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楊秀琴家住在距離寶興縣城幾公里的半山腰,唯一的外出道路是家門口的鄉間“單人道”。

“當時我不太喜歡去縣城,因為真的是‘蜀道難’。”楊秀琴說,從她家走到縣城大概要一個半小時,沿途都是羊腸小道,崎嶇難行,還要途經懸崖與河灘,“關鍵還要背上不少東西,每次到縣城來回一趟,腳要痛幾天。”

20世紀80年代,逐漸完善的公路,就靠近楊秀琴的家,讓她到縣城的時間節約不少,“走四十幾分鍾就能到公路,偶爾會碰到車。”

“到後來,我們只需要走十幾分鍾就能到達省道210線。”楊秀琴說,那時,她們家也有了第一輛自行車,到縣城變得更輕鬆。

到縣城容易,到雅安城區依然不容易。

“當時,我一年去不了幾次市區。”楊秀琴說,當時通過省道210線到雅安城區,必須翻過靈關鎮的埡子口,而凶險、陡峭是埡子口的特徵。翻過埡子口到達蘆山縣城,再到雅安城區,單程要花三四個小時。

20世紀90年代中期,省道210線銅頭峽段具備通車條件,寶興縣城到雅安城區路程縮短到兩個半小時。

2000年後,道路基礎條件越來越好、車輛越來越多,楊秀琴的外出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2013年11月,國道351線動工建設,並於2016年建成通車。

如今,楊秀琴從國道351線到雅安城區僅需一個多小時。

“現在從寶興到雅安城區,再到成都,都十分方便,曾經的‘蜀道難’變成‘蜀道通’。”楊秀琴感嘆。

服飾多元化 購物地點多樣化

以前“一件衣服走天下”,並且衣料粗糙單一、造型守舊。從中山裝、西裝,到喇叭褲、健美褲……再到如今的各類新穎服裝,市民的衣著也從“穿得暖”到“要時尚”進行大跨步轉變。

對於服裝的鉅變,今年53歲的市區某服裝店店主夏群感受頗深。

20世紀70年代,標誌性的服裝除了大花襖,大街上大多是綠、黑、灰、藍的衣著顏色。

“衣服的樣式、顏色是一年復一年。”夏群說,當時,一個季節她只有兩套衣服,每套上面的補丁不計其數。

“當時流行一句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只要穿得暖和就行。”夏群說,家裡有五姊妹,她最小。理所當然的,姐姐的衣服縫了補、補了縫,最終“歸屬地”都在她身上,“要穿新衣服,只能等到過年時。”

步入20世紀80年代,計劃經濟被市場經濟逐步取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地豐富起來,各式各樣的布料、款式新穎的服裝層出不窮。人們對衣服的需求,不再只單純停留在耐穿、暖和等實用功能上,而是更多地追求美觀。

1987年,21歲的夏群第一次穿上牛仔褲。“當時電視機開始普及,我們看的電視劇增多,被演員的衣著吸引了。”夏群說,不少年輕人喜歡墊肩的、闊腿的、連體的等樣式新穎的潮流服裝。

2000年後,更多的服裝樣式、品牌被大眾所熟知,夏群的衣櫃逐漸豐富起來。同時,買衣服的地方也多起來。“以往,我們最喜歡在市區華興街買衣服、鞋子,因為那裡的衣服店多,且便宜。”夏群說,隨著城市不斷髮展,市區中大街服裝店開始增多,併入駐許多有名的服裝品牌,備受雅安人的青睞。

2017年7月,市區萬達廣場開業,涵蓋餐飲、服裝、精品等業態,囊括近225個國內外潮流品牌。

從原來款式單調、色彩單一到現在的多元化時代,從以往單一服裝批發市場到現在一站式購物中心,雅安人的服飾在變化,購物的地方也愈來愈多。

"

立秋後的雅安之夜,青衣江畔華燈美,女媧雕塑熠熠生輝,漫步兩岸人行步道和城市公園的市民,盡享江風的涼爽和生活的愜意。

翻看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青磚瓦房、河灘渡口、老舊街道是基本場景,彼時的雅安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偏僻落後的江邊小城。

變化,在不經意間積攢力量,然後突然爆發。架橋、修路、建房;電視、電話、網絡;步行、騎車、自駕;電報、書信、視頻;壩壩會、大商場、網上商城……

和所有中國人一樣,70年來,雅安城市在變,雅安人的生活方式也經歷巨大變遷。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2018年12月28日,成雅鐵路正式投用,雅安正式進入以成都為核心的一小時交通運輸網,動車經濟時代來臨,讓“成都工作,雅安生活”成為可能

【事件述說雅安】

生活智能化

“老闆,用微信或支付寶付款行不?”“行,出示付款二維碼就可以。”

15日,市區萬達廣場內,市民楊女士用微信掃碼購的方式,結算購物車中的商品,很快完成買單付款程序。

然而,在計劃經濟年代,人們買東西只能去供銷社憑票購買,就算有錢,沒有票也買不到。吃飯穿衣都要憑票,人們買糧食要用糧票,買肉要用肉票,買布要用布票……票證發放雖然很多,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行了各種購貨簿,如糧簿、煤簿、柴簿等。

20世紀90年代,現金支付開始大行其道,貨品交易大多是現金。進入21世紀,刷卡消費成為主流,市民出門再也不用攜帶大量現金,一張借記卡或信用卡就可搞定。

2011年,支付寶推出條碼支付業務,標誌著線下掃碼支付時代的來臨。經過短短几年發展,移動支付迅速滲透各行各業,引導人們由刷卡交易向移動支付轉變,讓大家享受到支付方式改變帶來的便利。

出行可使用手機叫車、付款,飯店吃飯離不開移動支付,充話費、生活繳費統統在手機上就可完成……現在,大至酒店商場,小到街邊小店,甚至到菜市場的攤點,只要你帶著智能手機,就能完成商品交易過程。身上無現金也逐漸成為年輕人的一種常態,並潛移默化轉變中老年人的支付觀念。

通訊方式的變化也讓雅安人切切實實感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紅利。

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的通訊方式主要靠寫信,寄往距離較遠的地方,一封信往往要在路上“走”半個月。

如有急事,不少人也會選擇發電報,但當時發電報的價格對老百姓來說很貴,大家都惜字如金,一般電報內容最多十來個字。

改革開放後,“弄潮兒”紛紛下海經商。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條件好的人開始安裝座機電話,更有人用上了BB機和“大哥大”等奢侈的聯繫工具。

然而,那時的手機僅僅只能通話。

進入21世紀,手機開始不斷更新換代,從黑白屏到彩屏,從功能機到智能機,不少人的手機頁面,微信、QQ、美團、優酷視頻等多種App軟件讓生活越來越便捷化和智能化。

手機視頻聊天,即使遠在天涯也能如近在咫尺般交流;以前出行要去車站排隊買票,現在,只需要一部手機,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車票、機票;不想做飯,只需打開App,外賣工作人員便直接將美食送到家門口……

此外,智能掃地機器人、早教智能機器人,甚至到銀行辦理業務,也有智能機器人服務,“智能化”已逐漸走入市民的衣食住行,開啟“智時代”生活方式。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共享單車讓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綠色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城市的發展變化,讓市民的生活越來越精緻

住房多元化

70年來,從單位分房到集資建房再到購買商品房,老百姓的購房方式發生變化,住房形態也從“筒子樓”到“單元樓”再到“商品房”,不斷升級換代,居民住房完成由住房緊缺到“居者有其屋”再到“住有所居,住有所樂”的華麗蛻變。

20世紀60年代,不少人的住房是單位安排,一人一個小單間,只有十多平方米,衛生間和廚房也都是公用的,空間十分緊張。

1992年,市民陳愛華和愛人結婚,單位分給他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兩居室。“獲得單位福利分房的機會後,根據工齡、單位優惠政策等,我花8000元左右買下了這套房子,房子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陳愛華說。

1998年,“福利分房”時代宣告終結,我國房改進入實質性階段,住房分配完全走上商品化的道路,房屋、房價上升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關心的層面。

時代在變遷,城市在發展,商品房市場不斷壯大,全面提升人們的“居住體驗”成為房地產行業的新使命。而隨著我市城市不斷東拓,商品房建設規模也越來越大,樓盤也越建越多,市民的居住條件再次得到較大的提升。

同時,得益於2007年以來的實踐探索,一個以廉租房、公租房、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建設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在我市已基本形成。

“從自家修建的農房搬進規範化的小區,棚戶區改造讓我們一家住上新房子,過上新生活。”家住市區魏家崗小區的郭陽說。

“一室一廳50平方米的公租房,每月租金只要300多元,生活開支小了,生活質量有所提升。而且公租房的環境配套都不錯,為新就業職工減輕了生活壓力。”在市區某單位工作的張淼是公租房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從棚戶區改造到公租房政策,多元供應體系逐漸完善,實現居民住有所居、居有所樂。

出行便捷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雅安市民的出行方式也隨之改變——從走路,到擁有第一輛自行車,再到摩托車,從駕駛汽車到迴歸自行車……雅安人的出行方式逐漸低碳化。

回顧70年來的交通工具,影響著雅安人交通出行的方方面面,改變著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20世紀80年代初,有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值得自豪。那時候,“永久”“鳳凰”或“飛鴿”品牌的自行車,其“洋盤”程度不亞於現在的寶馬、奔馳。當時,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及收音機,是很多家庭希望擁有的四件生活物品,被稱為“三轉一響”。

那個時期,一輛自行車的價格相當於一個普通市民兩三個月的工資,能買一輛自行車是一件很“洋氣”的事。

隨著社會的發展,摩托車開始進入市民生活;改革開放20年後,小轎車也慢慢“開進”尋常百姓家。尤其是2000年以後,私家車開始大量出現在市民的生活中。

如今,汽車成為不少家庭的“標配”後,其功能也在不斷完善、創新,一些擁有自動倒車等功能的智能汽車,以及新能源汽車廣受市民青睞。

隨著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高,市民的生活理念也逐漸改變,開始追求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自行車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再次成為出行方式的一種選擇。

2017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出現在我市。被很多人遺忘的自行車,因人們生活理念的改變和其環保健身的特性再次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我不僅上下班騎車,平時也經常坐公交車出行,尤其是雅安新能源公交車運行後,出行越來越綠色、低碳。”市民李燕說,現在出行方式更便捷,低碳出行、健康生活已成為很多市民的生活理念。

【數字描繪雅安】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網絡交易量:

2016年,我市網絡交易額35.40億元,實現網絡零售8.12億元

2017年,我市網絡交易額49.23億元,網絡零售額共實現11.01億元

2018年,我市實現網絡交易額60.98億元,網絡零售額15.15億元

2019年1-6月,我市網絡交易額實現33.88億元,網絡零售額實現9.49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1978年,雅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為1.6億元

2017年,雅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48.1億元,是1978年的155.1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3.5%

人均工資:

1978年,雅安人的平均工資為573元

2017年人均工資增加到48895元,增長84.3倍

雅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73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145元

【人物見證雅安】

寶興縣群眾楊秀琴:曾經的“蜀道難”變成“蜀道通”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脈,見證城市的經濟發展和鉅變,無疑是歷史腳步的聆聽者與記錄者。

“我可是家鄉道路‘天塹’變‘通途’的見證者。”家住寶興縣穆坪鎮的楊秀琴說。

1976年,在“出行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楊秀琴家住在距離寶興縣城幾公里的半山腰,唯一的外出道路是家門口的鄉間“單人道”。

“當時我不太喜歡去縣城,因為真的是‘蜀道難’。”楊秀琴說,從她家走到縣城大概要一個半小時,沿途都是羊腸小道,崎嶇難行,還要途經懸崖與河灘,“關鍵還要背上不少東西,每次到縣城來回一趟,腳要痛幾天。”

20世紀80年代,逐漸完善的公路,就靠近楊秀琴的家,讓她到縣城的時間節約不少,“走四十幾分鍾就能到公路,偶爾會碰到車。”

“到後來,我們只需要走十幾分鍾就能到達省道210線。”楊秀琴說,那時,她們家也有了第一輛自行車,到縣城變得更輕鬆。

到縣城容易,到雅安城區依然不容易。

“當時,我一年去不了幾次市區。”楊秀琴說,當時通過省道210線到雅安城區,必須翻過靈關鎮的埡子口,而凶險、陡峭是埡子口的特徵。翻過埡子口到達蘆山縣城,再到雅安城區,單程要花三四個小時。

20世紀90年代中期,省道210線銅頭峽段具備通車條件,寶興縣城到雅安城區路程縮短到兩個半小時。

2000年後,道路基礎條件越來越好、車輛越來越多,楊秀琴的外出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2013年11月,國道351線動工建設,並於2016年建成通車。

如今,楊秀琴從國道351線到雅安城區僅需一個多小時。

“現在從寶興到雅安城區,再到成都,都十分方便,曾經的‘蜀道難’變成‘蜀道通’。”楊秀琴感嘆。

服飾多元化 購物地點多樣化

以前“一件衣服走天下”,並且衣料粗糙單一、造型守舊。從中山裝、西裝,到喇叭褲、健美褲……再到如今的各類新穎服裝,市民的衣著也從“穿得暖”到“要時尚”進行大跨步轉變。

對於服裝的鉅變,今年53歲的市區某服裝店店主夏群感受頗深。

20世紀70年代,標誌性的服裝除了大花襖,大街上大多是綠、黑、灰、藍的衣著顏色。

“衣服的樣式、顏色是一年復一年。”夏群說,當時,一個季節她只有兩套衣服,每套上面的補丁不計其數。

“當時流行一句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只要穿得暖和就行。”夏群說,家裡有五姊妹,她最小。理所當然的,姐姐的衣服縫了補、補了縫,最終“歸屬地”都在她身上,“要穿新衣服,只能等到過年時。”

步入20世紀80年代,計劃經濟被市場經濟逐步取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地豐富起來,各式各樣的布料、款式新穎的服裝層出不窮。人們對衣服的需求,不再只單純停留在耐穿、暖和等實用功能上,而是更多地追求美觀。

1987年,21歲的夏群第一次穿上牛仔褲。“當時電視機開始普及,我們看的電視劇增多,被演員的衣著吸引了。”夏群說,不少年輕人喜歡墊肩的、闊腿的、連體的等樣式新穎的潮流服裝。

2000年後,更多的服裝樣式、品牌被大眾所熟知,夏群的衣櫃逐漸豐富起來。同時,買衣服的地方也多起來。“以往,我們最喜歡在市區華興街買衣服、鞋子,因為那裡的衣服店多,且便宜。”夏群說,隨著城市不斷髮展,市區中大街服裝店開始增多,併入駐許多有名的服裝品牌,備受雅安人的青睞。

2017年7月,市區萬達廣場開業,涵蓋餐飲、服裝、精品等業態,囊括近225個國內外潮流品牌。

從原來款式單調、色彩單一到現在的多元化時代,從以往單一服裝批發市場到現在一站式購物中心,雅安人的服飾在變化,購物的地方也愈來愈多。

歲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隨著科技的進步,市民通過手機掃碼支付等就能乘車、購物

退休工人那玲:

從“憑票購”到“全球購”

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購物憑票制。

“經歷過20世紀70年代的市民都有共同的記憶,吃飯要糧票、買油要油票、穿衣要布票,這些票證成了‘第二貨幣’在市場上流通。”57歲的那玲對當時的憑票供應深有體會。

1981年,未滿19歲的那玲從職中畢業後到雅安國營新安儀器廠工作,每個月能領到一些工資和糧票。

“當時有錢都買不到想要的東西,感覺各類票證比現金更實用。”那玲說,每逢春節或其他節假日前夕,百貨公司、供銷社就會簇擁著大量憑票購物的人,購物長隊是那個年代的一大街景。

那時候商店都是櫃檯,顧客在外面看,不能詳細瞭解商品的信息,只能需要什麼商品,售貨員就推薦什麼商品。

像電視機、電冰箱這些緊俏、時髦的家用電器,要憑購物券才能買到。“很多時候有購物券也不一定能買到,要提前預約。”那玲補充道。

1993年,糧票徹底退出流通市場。而逐漸出現的自選式商場,提升了市民的消費理念。

“買東西去街邊小商店,雖然不大,但有很多想買的東西。”那玲第一次去商店,裡面的東西可以隨便挑,然後去付款,“當時的感覺是太方便了。”

進入新世紀後,那玲第一次接觸到網絡購物,並在女兒的指導下完成第一次網絡購物。“把錢付了,幾天後才能收貨,心裡比較擔心。”那玲說。

慢慢地,和日常生活相關的東西,幾乎都可以在網上買到。在電腦前、手機上,就可以瀏覽海量商品,買到心儀的商品,這是“足不出戶,購滿天下”的便捷。如今,那玲家小到衛生紙、洗衣粉、垃圾袋,大到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都在網上購買。

短評:變化見於生活

2018年12月28日7時29分,從成都西站首發開往雅安的C6651次動車搭載625名乘客緩緩駛出,157萬雅安人翹首以盼的成雅鐵路正式載客運營。成雅鐵路的正式投用,標誌著雅安正式進入以成都為核心的一小時交通運輸網,動車經濟時代來臨,讓“成都工作,雅安生活”成為可能。

從步行到自行車、摩托車、小轎車,再到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公交車,以及動車、飛機,巨大變化見證70年發展的中國“魔力”。

70年來,“衣”的變遷令人感慨。以前,雅安市區街頭巷尾幾乎清一色的藍布衣服,最時髦的是“的確良”。如今,由市民著裝從單一逐漸走向多元,由單調逐漸趨於斑斕,西裝、牛仔褲、迷你裙等已經比比皆是。

70年來,“食”的問題見證經濟社會發展。民以食為天,曾經的雅安物質較為匱乏,吃飯難、吃不飽是許多老雅安人記憶裡的痛。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在“食”的方面,雅安人已經從“有啥吃啥”變成“吃啥有啥”,健康綠色食品已經成為人們現在的追求。

70年來,雅安人對“住”的變化更是感受頗深。住房並不僅僅是一個遮風擋雨的住所,更是承載希望的港灣。以前,雅安的高樓大廈很少見,而今一座座大樓巍然聳立,小高層、電梯公寓等成為幸福生活的“標配”。

見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

雅安人民衣食住行的變化,只是70年來新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向著未來進發,雅安人民將一步一個腳印,用勤勞、勇敢和智慧詮釋實幹精神,不懈奮鬥艱苦奮鬥團結奮鬥,在新時代續寫新篇章。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鄭瑤 蔣陽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