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 不妨和家中老人“微”互動

剛剛過去的父親節,微信朋友圈內處處是對父親的讚頌和與家中老人團聚的內容,一些不便親口述說的情感真實流露在朋友圈內。與年輕人在朋友圈展示自己對父愛的讚揚不同,一幫會玩微信的中老年朋友則不斷刷新自己的朋友圈,想要了解年輕人對老一輩的祝福。微信,在經過短暫的年輕人專享之後,也正成為一些老年人的新寵。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接觸微信,用微信收發信息、分享內容、交流感情已成為不少老年人的生活日常。“微”時代的介入,讓不同代級親人有了新的互動交流方式。

教老人“微”互動 接軌現代生活

“一會兒結束了,你把照片傳我微信幾張,我先發個朋友圈。”“好咧!”喜愛豫劇的老李今年已經68歲,在以往活動的時候,如果哪一位老夥計讓他拍照片傳微信,他總是一口回絕。因為他用的還是隻能打電話、發短信的老人寶手機,即使後來用上了孫子淘汰下來的智能手機,也只會拍張照片,微信朋友圈根本不會玩。不過從過年開始,這位在眾多老朋友眼中以固執著稱的“老頭”,也趕上了時髦,用上了微信,玩起了朋友圈。

原來,在自己的朋友圈裡,那些老夥計都用上了微信,有事兒都在微信裡吆喝一聲。許多次都有老朋友對他說,再不加入朋友群,有啥事兒就不單獨通知了,弄得老李很沒面子。與此同時,家裡子女孫輩的談話也都從電話通話變成了視頻聊天或語音聊天。每當此時,老李都覺得自己是局外人。看到這樣的情況,老李的孫子主動給老人買了一部智能手機,並幫助下載了微信客戶端,還慢慢教他使用。

雖然學得不快,但是經過半年的摸索也算是老手了。老李講述自己在使用微信過程中和其他不少老人一樣,拿著手機,把剛剛拍攝的活動照片上傳朋友圈9張,“只能傳9張,還是有不足。”老李一邊搖頭,一邊又給老朋友發過去了幾張。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不少中老年人像老李一樣,或是被身邊人帶動,或是想要融入新的生活環境,或主動、或被動地學習、使用微信。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絕大多數第一次使用微信都是子女或孫輩下載安裝並教著使用的。在熱愛戶外活動的老人群體中,使用微信的老人比例很高。而子女在外的老人中,微信使用率也不低。採訪中,還有老人不時打開微信展示自己朋友圈發的晚報刊發的一些報道。

幫老人“微”互動 適應現代生活

近日,記者的朋友圈裡一位經常潛水的老年讀者突然增加了信息的轉發量,每次轉發時都還會說上幾句概括性的話語。原來,之前她的微信號是子女代為申請的,由於不會通過微信互動,平日裡她主要看看朋友圈的信息。近日孫子回家,主動擔起了教奶奶轉發微信求點讚的工作。結果學會了這項功能的老人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信息,還批量轉發到各個“微友”手中。“以往很少聊天的老夥計最近看了我轉發的東西,也都聊得火了起來。”這位讀者說。

現代化的快節奏生活,除了家庭的小型化之外,老人和晚輩的生活距離也在不斷拉大。幫老人學習“微”互動,也是緩解老人緊張心理、疏導老人情感的有效方式。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老人眼中,除了便捷之外,更多使用微信的老年用戶主要是基於對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別是在微信語音、視頻方面,更受老人喜愛。

給記者記憶最深的是,近日剛剛學會發微信的父親閒暇時,總是撥通來此照看孫子的我的母親的微信,逗孫子大笑一陣,父親在那邊也是高興得合不攏嘴。雖然家裡的衛生室因離不了人而不能滿足照顧孫子的願望,但通過微信,也算是能夠實時看上一眼孩子的變化。和記者的父親一樣,老家的不少中老年人也都在通過微信和自己的子女視頻、語音,從而瞭解孩子的生活情況。

如果在現實中你有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微信有時候是一個最好的傾訴之地。在這裡你能獲得共鳴。去年晚報一位老讀者的高齡母親患病去世,那段時間,她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伴著一幕幕的往事湧來。在最為悲傷的時候,她梳理了母親往日的點滴,將那些老照片連同自己的心聲發在朋友圈,把情緒發洩出來。而朋友圈的好友則給了她莫大的安慰和鼓勵。“這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不知道找誰訴說。”現在,恢復平靜的她在微信上找到了另一方樂土:把自己創作的詩歌朗讀後連接發在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生活中的樂趣。

和老人“微”互動 減少謠言傷害

就在老人們享受“微”互動帶來的樂趣的同時,謠言似乎也在如影隨形:特別是近期食品安全、養生類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的老年人群體、親友中很是叫座。

“速轉!十萬火急!”“各位家長注意了,這個東西千萬不能喝!”“驚!紫菜是由塑料薄膜做的!”“不是嚇唬你,7點以後不要再吃它了!”這樣標題的內容不斷地滾動出現在一些老人的分享內容裡,這樣的情況也讓剛剛教會母親玩微信的李淑梅十分尷尬,因為這些明眼人一看就是謠言的信息,也出現在有著豐富知識的母親的微信分享內容裡。

而自從為母親安裝了微信,並教會其轉發內容之後,老太太一天到晚只要看到新奇的內容就分享。“防詐騙的招數、雞湯類的文章,更多的是食品安全方面的,如這個不能吃,那個有毒、致癌。”李淑梅說,“起初不太在意,後來她發的謠言性的東西太多了,就不得不提醒她了。”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他們普遍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因而在得到相關信息的時候,容易在還沒有辨別真偽的情況下就轉發這些內容;其次還有一部分老人由於以往信息閉塞,現在猛然大量信息襲來,難以甄別信息的真假,就“寧願信其有了”;更多的老人是出於對親人、朋友的關心,想要盡到提醒義務就不假思索地發送了相關信息。對法律有所瞭解的李淑梅解釋,據她瞭解,新的法律規定,在朋友圈造謠、傳謠最高可判7年。

對於和互聯網、微信等高科技共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來說,微信朋友圈裡的有些信息不乏謠言。在此情況下,教會老人玩微信,與老人“微”互動起來,無形中也可以讓不瞭解信息背後真實情況的老年人在傳播信息的時候,減少被謠言傷害的概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