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中外運如何“大象轉身”

整合海運、空運、公路、鐵路運輸、國際快遞、船務代理、倉儲及配送、碼頭服務等基礎服務,國內連接超20萬各型企業,連接超200萬B端從業者,服務覆蓋85個國家和地區,第三方物流全球排名第七,海運貨代排名全球第二——龐大的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外運),做為招商局集團的統一物流運營平臺和統一品牌,正在進行其歷史上第三次戰略轉型。

相比改革開放初期,從貨運獨家壟斷向市場化企業轉型,以及2000年前後,由貨運代理型企業向綜合物流企業轉型,中外運表示,2016年左右開啟的這次轉型是其歷史上最具顛覆性的。這次轉型以智慧物流為引領,以全面數字化為基礎,通過運營模式、商業模式、組織模式的全方位重構,將實現由物流提供商和物流整合商轉向物流平臺商,致力於成為世界一流的智慧物流平臺企業。

為何轉?如何轉?作為基礎的全面數字化如何做?5月21日,在2019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物流指聞對話中外運創新研發部總經理謝駿、騰訊雲首席解決方案架構師李欣,探究中外運數字化轉型升級之路。

誰在重塑物流

在當天的2019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總裁劉熾平講到,“未來的互聯網將不再是一個產業,而是所有產業的核心能力之一。產業互聯網將成為各行各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隨著全球數字化,數字技術和信息科技將成為連接全球經濟的重要紐帶。大量的傳統產業和新興地區,有望通過數字化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

這與中外運對智慧物流的判斷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中外運看來,科技革命正在重新定義物流,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科技成為驅動物流行業發展的主引擎,數據正在成為企業核心資產,數據和算法成為企業核心能力。物流行業價值創造與數字化能力和協同化能力稱正比,呈現出點線面體的遞增趨勢。

獨家:中外運如何“大象轉身”

所謂“點”,指通過機械化、自動化、無人化裝備和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的應用,降低勞動投入,提升物流節點的價值和效率,這也是智慧物流的首要層面。

“線”為第二個層面,通過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企業主營業務全面線上化和業務流程可視化建設,向上下游延伸物流服務,提升供應鏈、價值鏈的流程價值;

“面”為第三個層面,通過搭建開放平臺推進模式重構,打破企業邊界,搭建協同化價值網絡。以企業邊數字化、智能化能力建設,推進社會整體協同,提升社會協同價值和效率。

“體“的智慧化,指的是創造跨界生態價值,提升跨界平臺之間的連接交換,創造跨界生態價值。

中外運提出,“從消費互聯到產業互聯,智慧物流是一場全面數字化、全面智能化、全面生態化的產業革命。智慧物流對中外運來說,不僅僅是科技層面的局部創新,而是全面數字化驅動下的全方位變革”——這樣的目標如何實現?

兩年,9個項目

2017年1月,在李建紅與馬化騰見證下,招商局集團與騰訊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為迅速落實這份全面戰略協議,同年4月,中外運與騰訊雲簽署合作實施框架協議,確定了9項任務,涉及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企業微信等。

謝駿介紹說,“現在回頭看,兩年的時間,我們按照順序一項一項落地,9個方向已經落地了5個,我覺得按照這個速度還是很快的。”

速度很快,落地效果如何?謝駿舉出了幾個例子。

“物流企業做數字化最核心的難點是有兩個,其中一個是大量的物流活動怎麼映射到線上去。和金融、遊戲這些行業不太一樣,我們大量的物流活動都是線下活動,那麼多單據,那麼多倉庫、場站、車、船、飛機,包括貨,怎麼映射到線上去?原來是弄了一個信息手段,往裡錄,但錄的過程會有很多問題,比如及時性和正確性。而且,中外運的物流單據量巨大,僅空運貨代環節就有1400多種,傳統OCR的準確率根本無法達到商用條件。”

作為合作伙伴,騰訊用人工智能幫中外運解決了單據的問題——“騰訊給我們提供的技術是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兩個方向,我們會往機器裡餵我們的物流單據數據,然後它來判斷我們這個智能模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獨家:中外運如何“大象轉身”

雖然謝駿對技術的描述簡單,但其給出的成績單卻很有說服力。比如,北京奔馳的進口報關業務。因為進口的基本都是零部件,而零部件的單據非常複雜,一個零部件涉及的單據可能100多頁,以往一頁一頁的錄,四個人要花一週時間,如今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一個人40分鐘就可以解決,而且準確率很高。

再比如,海運訂艙的業務,也牽涉到大量的單據。“如今客戶的單據往掃描儀裡一放,唰唰唰一掃,可能一次掃一百多張,掃完了就直接到一個目錄,我們的程序從這個目錄就把這個東西給提取出來,進到我們的系統,然後發給全公司,這個過程就變成了全自動的了”,例如某區域單位,原先需要10多個人加班處理的事情,現在6個人就可以解決。

除了人工智能項目,在首個落地的項目“雲”上,目前中外運40%的應用都已經切到公有云上。在物聯網上,2018年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如今,中外運的化工物流、冷鏈物流、中歐班列等業務場景都已經應用到物聯網平臺上。

也是在2018年,中外運與騰訊一起做了大數據的服務平臺,現在已經連接中外運內部200多個系統的數據,連接外部50多家船公司的數據,100多家航空公司的數據,1800多個海港和空港的數據,以及中外運每天幾萬個訂單數據。今年,中外運將重點通過算法進行上述數據的分析,挖掘更多的價值,為業務賦能。

此外,考慮到裝APP或者設備難度大、成本高,中外運將小程序用在了貨物跟蹤上。客戶在接貨的時候通過小程序告知其訂單已經配送,貨物送達時,客戶點擊確認。既以最低成本完成了貨物跟蹤,也知道了貨源都在什麼地方。

這種形式也吸引了船公司的關注,謝駿介紹說,“一些知名的船公司找我們,希望把服務做延伸。原來,他的服務可能都是在港口,但是實際上真正的貨源來自於內地,但是他不知道內地的貨在哪兒,但是如果我們有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告訴他,使用哪些地方的場站是最優解,即可以快速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客戶體驗,又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數字中臺

雖然有了上述的探索和成績,謝駿仍坦言,“數字化轉型的過程需要幾年的時間,需要全公司上下業務和技術的共同努力”。不過,中外運已經初步構建起了自己的“統一的數字化中臺”,包括MCSOBB數字化運營平臺和ABCDT數字化核心科技。

其中,A是人工智能,B是區塊鏈,C是雲,D是數據,T是物聯網。中外運認為通過這五項核心的數字化科技手段,最後可以達到物流過程能夠有智能執行的能力、智慧的決策分析以及優化的能力,最終實現為整個供應鏈創造價值。

獨家:中外運如何“大象轉身”

而MCSOBB中,M是其主數據,C是客戶管理,S是供應商管理,O是統一的訂單池,兩個B,一個是BMS,指統一結算,另外一個是BI。MCSOBB數字化運營平臺和ABCDT數字化核心科技加起來,通過引領和賦能兩個循環方向,形成一系列應用系統、產品或者解決方案,都會映射到前述中外運提出的智慧物流“點線面體”的四個階段,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中外運的中臺能力構建需求,也與騰訊已經積累的能力相匹配。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在當天會議上介紹說,騰訊紮根消費互聯網20年,業務場景覆蓋即時通訊、社交、內容、視頻、遊戲等各個領域,構建了完善的前、中、後臺技術。

在此基礎上,騰訊將業界領先的技術和數據中臺能力進一步開放,技術中臺包通信中臺、AI中臺、安全中臺等,數據中臺括包括用戶中臺、內容中臺、應用中臺等。企業與開發者可以靈活地把這些技術整合到業務場景中。

具體到中外運,據騰訊雲首席解決方案架構師李欣介紹,在中臺構建上,騰訊首先把能力輸出給中外運,其次也帶來了一些新的架構思維。他同時也表示,“我們一開始也比較幸運,得到了中外運的這樣一個切入點,把騰訊的技術進入到這個產業互聯網,從跟中外運的合作裡面,我們也看到的了蠻豐富、蠻複雜的一些場景,比如說單證識別、智能倉儲、自動巡檢等這些東西,我們現在都在嘗試去做。”

獨家:中外運如何“大象轉身”

終極目標

一方面,中外運數字化投入的效果開始逐步顯現。另一方面,中外運與騰訊的合作模式也愈發清晰:中外運發現應用場景和需求,以及當中可能有的技術難點,騰訊提供技術的支持和輸出,必要時聯合專業的合作伙伴一起組合成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和產品。

更重要的是,雙方開始逐漸明晰了兩年前規劃的終極目標——物流雲,究竟是什麼樣子。

謝駿說,“當時我們規劃的時候,我們對物流雲是什麼樣子並不十分清晰,我們就覺得應該有一個物流雲。隨著我們逐漸的做,我們越發清楚了,可能就是我們把自己的物流業務服務化、產品化後,放在雲上,給直接客戶和中小物流同行賦能。比如說需要訂艙,調用一下我們的訂艙服務;需要報關,調用一下我這個報關服務;需要全程物流監控,調用一下我們的可視化和物流控制塔服務;需要單據識別,調用一下這個單據識別服務等等。當然,為同行服務的時候,它的業務、客戶甚至結算我們都不會介入,我們只是輸出我們的物流能力和科技能力,為他們賦能,我覺得這就是物流雲。”

這也正和中外運提出的智慧物流3.0相契合,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物流行業的共享經濟模式和跨界共享的資源配置方式,實現更大範圍的降本增效。當然,這也與其成為世界一流智慧物流平臺企業的轉型目標一脈相承。

來源/物流指聞

作者/葉帥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指聞立場,轉載此文章需經作者同意,同時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