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
"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顧客問題”是營銷的首要問題

發現並滿足顧客的需求,是企業存在的基本價值。4C營銷理論把“顧客”放在核心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互聯網時代,“顧客”一詞被“用戶”替代,其在價值鏈上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互聯網公司,為了“討好”用戶,出現了大量補貼和免費模式。(顧客一詞偏重交易關係,用戶一詞偏重使用關係)

今天,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公司,幾乎都在提出“顧客導向”“用戶至上”,並據此確定企業的戰略、產品、營銷策略和品牌主張。這也說明,企業發展的歷史,就是創造顧客的過程,一旦企業失去了創造顧客的能力,企業的使命就結束了。

從消費者角度看,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企業並沒有做到“言行一致”,甚至在一邊“用戶至上”一邊“愚弄用戶”。這些企業的價值理念問題,並不能說明“顧客”或“用戶”不重要。事實上,不管哪類企業,一旦用戶數量和消費頻次開始下降,災難就會馬上開始。

顧客問題如此重要,所以施煒老師在其營銷專著《連接》裡,才會說道“誰是我們的顧客,這是營銷的首要問題”。

事實上,不僅“誰是顧客”是營銷的首要問題,但凡與顧客有關的問題,都是首要問題:誰是我們的顧客?我們的顧客在哪裡?我們怎樣找到它,經營它?

"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顧客問題”是營銷的首要問題

發現並滿足顧客的需求,是企業存在的基本價值。4C營銷理論把“顧客”放在核心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互聯網時代,“顧客”一詞被“用戶”替代,其在價值鏈上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互聯網公司,為了“討好”用戶,出現了大量補貼和免費模式。(顧客一詞偏重交易關係,用戶一詞偏重使用關係)

今天,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公司,幾乎都在提出“顧客導向”“用戶至上”,並據此確定企業的戰略、產品、營銷策略和品牌主張。這也說明,企業發展的歷史,就是創造顧客的過程,一旦企業失去了創造顧客的能力,企業的使命就結束了。

從消費者角度看,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企業並沒有做到“言行一致”,甚至在一邊“用戶至上”一邊“愚弄用戶”。這些企業的價值理念問題,並不能說明“顧客”或“用戶”不重要。事實上,不管哪類企業,一旦用戶數量和消費頻次開始下降,災難就會馬上開始。

顧客問題如此重要,所以施煒老師在其營銷專著《連接》裡,才會說道“誰是我們的顧客,這是營銷的首要問題”。

事實上,不僅“誰是顧客”是營銷的首要問題,但凡與顧客有關的問題,都是首要問題:誰是我們的顧客?我們的顧客在哪裡?我們怎樣找到它,經營它?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連接到每個顧客是不是一種奢望?

誰是我們的顧客?這是所有營銷活動的起點,是個原點問題。這裡的“顧客”,往往描述的是一個“顧客群體”而非具體的“顧客個體”。比如,這個產品定位的顧客是“30-40歲的中年白領女性”,這就是一個群體的描述。

通過不斷人群細分,錨定一個顧客群體,用統計學方法可以刻畫出群體畫像,這對於企業營銷戰略的確立和策略的制定,的確有意義。

正因如此,在傳統營銷的範疇裡,“顧客”往往默認是一個“顧客群體”。這導致傳統營銷體系嚴重缺乏對顧客個體的關注和研究。事實上,這正是絕大多數企業營銷活動當前的最大侷限。

一個最有力的證明是,絕大多數品牌都認為自己踐行的是“顧客導向”,但事實上它們都把99%的精力投向了渠道。這並不是企業的初衷,一開始,這是基於營銷行為的效率和可行性而作出的被動選擇,在今天則是基於傳統模式的沿襲。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要想與顧客直接連接並溝通,只能通過雙腿和電話來完成,這是一項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極高的工作。這一點,從許多企業動輒數百上千萬的市場調研費用就知道了,而且這還僅僅是單次連接、樣本數量有限下的成本。

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營銷活動被迫作出下面的選擇:

1. 選擇有廣泛受眾的大媒體平臺傳播品牌信息,而不是建設自己面對顧客的能力;2. 選擇單向的品牌傳播方式,而不是採用互動的傳播方式;3. 選擇被動的顧客連接方式,即通過售後體系等待有問題的顧客主動找過來;4. 選擇將主要精力放在渠道和終端上,因為要靠它們實現品牌與顧客的連接。

但在今天,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已突破了11億,信息的傳遞和交互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佔中國85%數量的人口,都在一個網絡世界裡實時互聯互通,這種變化對中國企業營銷活動產生了至為深刻的影響。

這種深刻影響的直接表現就是,今天在技術上,企業已完全可以做到低成本、大規模、直接找到並連接顧客了。

但事實上,除了互聯網公司以外,絕大多數消費品品牌,對“找到並連接顧客”的重要性仍沒有足夠的認識。互聯網公司則相反,它們直接用“估值”來標記每個“用戶”的價值,這個思維應引起傳統企業的反思和借鑑,要重新審視個體顧客的真正價值。

"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顧客問題”是營銷的首要問題

發現並滿足顧客的需求,是企業存在的基本價值。4C營銷理論把“顧客”放在核心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互聯網時代,“顧客”一詞被“用戶”替代,其在價值鏈上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互聯網公司,為了“討好”用戶,出現了大量補貼和免費模式。(顧客一詞偏重交易關係,用戶一詞偏重使用關係)

今天,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公司,幾乎都在提出“顧客導向”“用戶至上”,並據此確定企業的戰略、產品、營銷策略和品牌主張。這也說明,企業發展的歷史,就是創造顧客的過程,一旦企業失去了創造顧客的能力,企業的使命就結束了。

從消費者角度看,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企業並沒有做到“言行一致”,甚至在一邊“用戶至上”一邊“愚弄用戶”。這些企業的價值理念問題,並不能說明“顧客”或“用戶”不重要。事實上,不管哪類企業,一旦用戶數量和消費頻次開始下降,災難就會馬上開始。

顧客問題如此重要,所以施煒老師在其營銷專著《連接》裡,才會說道“誰是我們的顧客,這是營銷的首要問題”。

事實上,不僅“誰是顧客”是營銷的首要問題,但凡與顧客有關的問題,都是首要問題:誰是我們的顧客?我們的顧客在哪裡?我們怎樣找到它,經營它?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連接到每個顧客是不是一種奢望?

誰是我們的顧客?這是所有營銷活動的起點,是個原點問題。這裡的“顧客”,往往描述的是一個“顧客群體”而非具體的“顧客個體”。比如,這個產品定位的顧客是“30-40歲的中年白領女性”,這就是一個群體的描述。

通過不斷人群細分,錨定一個顧客群體,用統計學方法可以刻畫出群體畫像,這對於企業營銷戰略的確立和策略的制定,的確有意義。

正因如此,在傳統營銷的範疇裡,“顧客”往往默認是一個“顧客群體”。這導致傳統營銷體系嚴重缺乏對顧客個體的關注和研究。事實上,這正是絕大多數企業營銷活動當前的最大侷限。

一個最有力的證明是,絕大多數品牌都認為自己踐行的是“顧客導向”,但事實上它們都把99%的精力投向了渠道。這並不是企業的初衷,一開始,這是基於營銷行為的效率和可行性而作出的被動選擇,在今天則是基於傳統模式的沿襲。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要想與顧客直接連接並溝通,只能通過雙腿和電話來完成,這是一項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極高的工作。這一點,從許多企業動輒數百上千萬的市場調研費用就知道了,而且這還僅僅是單次連接、樣本數量有限下的成本。

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營銷活動被迫作出下面的選擇:

1. 選擇有廣泛受眾的大媒體平臺傳播品牌信息,而不是建設自己面對顧客的能力;2. 選擇單向的品牌傳播方式,而不是採用互動的傳播方式;3. 選擇被動的顧客連接方式,即通過售後體系等待有問題的顧客主動找過來;4. 選擇將主要精力放在渠道和終端上,因為要靠它們實現品牌與顧客的連接。

但在今天,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已突破了11億,信息的傳遞和交互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佔中國85%數量的人口,都在一個網絡世界裡實時互聯互通,這種變化對中國企業營銷活動產生了至為深刻的影響。

這種深刻影響的直接表現就是,今天在技術上,企業已完全可以做到低成本、大規模、直接找到並連接顧客了。

但事實上,除了互聯網公司以外,絕大多數消費品品牌,對“找到並連接顧客”的重要性仍沒有足夠的認識。互聯網公司則相反,它們直接用“估值”來標記每個“用戶”的價值,這個思維應引起傳統企業的反思和借鑑,要重新審視個體顧客的真正價值。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重新認識個體顧客的真正價值

在對顧客個體的重視程度上,互聯網公司的意識比傳統企業明顯更超前一些。其原因不難理解,對互聯網公司而言,用戶規模往往是最重要的資產,與用戶直接相關的數值指標如增速、打開率、使用頻次等數據也是最重要的經營指標。

今天在技術上已有了品牌直接連接海量顧客的可能性,我們有必要重新來審視一下,“顧客”作為個體對於企業具有怎樣的價值。

顧客能為我們貢獻什麼?最容易理解的是銷售和利潤。如果僅是如此,找到顧客就沒有那麼重要。今天,在社交網絡的幫助下,顧客可以更方便、更有效率地幫助我們規模化創造新顧客,這才是顧客對企業最大的貢獻。

不少經典都論述過了顧客價值,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顧客終生價值”理論。它把顧客價值劃分為歷史價值現在價值潛在價值。而現在,顧客的潛在價值將會越來越大。

“發展一個新顧客的成本是留住一個老顧客的3-10倍”,這是從營銷成本角度的說明。

“新顧客的營銷成功率只有15%,向老顧客推銷的成功率是50%”,這是從營銷效率角度的說明。

“60%的新顧客,來自老顧客的介紹或影響”,這是從顧客推廣效率角度的說明。

老顧客的重要作用,其實就是顧客個體價值的集中體現。商業的發展證明,幾乎所有的成功,最後都被證明是“老顧客”的成功。這既證明了顧客個體價值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顧客關係管理是何等重要。

西奧多•萊維特(Theodore Levitt)形象地論述了這一點,“成交就是結婚,這只不過是求婚成功和婚姻生活的開始;婚姻生活的好壞,取決於賣方對雙方關係的管理。”

功能飲料品牌東鵬特飲,利用一瓶一碼技術,三年時間完成與6000萬顧客的連接和互動。儘管這只是一種單次的淺層次連接和互動,但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顧客運營水平,就是企業營銷活動的水平。如果說“誰是我們的顧客”是企業營銷活動的起點,那麼,“如何更精準高效地找到顧客”、“如何更低成本更大規模地連接顧客”、“如何讓顧客幫我們找到顧客”就應該是營銷活動中一以貫之的核心工作。

"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顧客問題”是營銷的首要問題

發現並滿足顧客的需求,是企業存在的基本價值。4C營銷理論把“顧客”放在核心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互聯網時代,“顧客”一詞被“用戶”替代,其在價值鏈上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互聯網公司,為了“討好”用戶,出現了大量補貼和免費模式。(顧客一詞偏重交易關係,用戶一詞偏重使用關係)

今天,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公司,幾乎都在提出“顧客導向”“用戶至上”,並據此確定企業的戰略、產品、營銷策略和品牌主張。這也說明,企業發展的歷史,就是創造顧客的過程,一旦企業失去了創造顧客的能力,企業的使命就結束了。

從消費者角度看,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企業並沒有做到“言行一致”,甚至在一邊“用戶至上”一邊“愚弄用戶”。這些企業的價值理念問題,並不能說明“顧客”或“用戶”不重要。事實上,不管哪類企業,一旦用戶數量和消費頻次開始下降,災難就會馬上開始。

顧客問題如此重要,所以施煒老師在其營銷專著《連接》裡,才會說道“誰是我們的顧客,這是營銷的首要問題”。

事實上,不僅“誰是顧客”是營銷的首要問題,但凡與顧客有關的問題,都是首要問題:誰是我們的顧客?我們的顧客在哪裡?我們怎樣找到它,經營它?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連接到每個顧客是不是一種奢望?

誰是我們的顧客?這是所有營銷活動的起點,是個原點問題。這裡的“顧客”,往往描述的是一個“顧客群體”而非具體的“顧客個體”。比如,這個產品定位的顧客是“30-40歲的中年白領女性”,這就是一個群體的描述。

通過不斷人群細分,錨定一個顧客群體,用統計學方法可以刻畫出群體畫像,這對於企業營銷戰略的確立和策略的制定,的確有意義。

正因如此,在傳統營銷的範疇裡,“顧客”往往默認是一個“顧客群體”。這導致傳統營銷體系嚴重缺乏對顧客個體的關注和研究。事實上,這正是絕大多數企業營銷活動當前的最大侷限。

一個最有力的證明是,絕大多數品牌都認為自己踐行的是“顧客導向”,但事實上它們都把99%的精力投向了渠道。這並不是企業的初衷,一開始,這是基於營銷行為的效率和可行性而作出的被動選擇,在今天則是基於傳統模式的沿襲。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要想與顧客直接連接並溝通,只能通過雙腿和電話來完成,這是一項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極高的工作。這一點,從許多企業動輒數百上千萬的市場調研費用就知道了,而且這還僅僅是單次連接、樣本數量有限下的成本。

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營銷活動被迫作出下面的選擇:

1. 選擇有廣泛受眾的大媒體平臺傳播品牌信息,而不是建設自己面對顧客的能力;2. 選擇單向的品牌傳播方式,而不是採用互動的傳播方式;3. 選擇被動的顧客連接方式,即通過售後體系等待有問題的顧客主動找過來;4. 選擇將主要精力放在渠道和終端上,因為要靠它們實現品牌與顧客的連接。

但在今天,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已突破了11億,信息的傳遞和交互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佔中國85%數量的人口,都在一個網絡世界裡實時互聯互通,這種變化對中國企業營銷活動產生了至為深刻的影響。

這種深刻影響的直接表現就是,今天在技術上,企業已完全可以做到低成本、大規模、直接找到並連接顧客了。

但事實上,除了互聯網公司以外,絕大多數消費品品牌,對“找到並連接顧客”的重要性仍沒有足夠的認識。互聯網公司則相反,它們直接用“估值”來標記每個“用戶”的價值,這個思維應引起傳統企業的反思和借鑑,要重新審視個體顧客的真正價值。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重新認識個體顧客的真正價值

在對顧客個體的重視程度上,互聯網公司的意識比傳統企業明顯更超前一些。其原因不難理解,對互聯網公司而言,用戶規模往往是最重要的資產,與用戶直接相關的數值指標如增速、打開率、使用頻次等數據也是最重要的經營指標。

今天在技術上已有了品牌直接連接海量顧客的可能性,我們有必要重新來審視一下,“顧客”作為個體對於企業具有怎樣的價值。

顧客能為我們貢獻什麼?最容易理解的是銷售和利潤。如果僅是如此,找到顧客就沒有那麼重要。今天,在社交網絡的幫助下,顧客可以更方便、更有效率地幫助我們規模化創造新顧客,這才是顧客對企業最大的貢獻。

不少經典都論述過了顧客價值,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顧客終生價值”理論。它把顧客價值劃分為歷史價值現在價值潛在價值。而現在,顧客的潛在價值將會越來越大。

“發展一個新顧客的成本是留住一個老顧客的3-10倍”,這是從營銷成本角度的說明。

“新顧客的營銷成功率只有15%,向老顧客推銷的成功率是50%”,這是從營銷效率角度的說明。

“60%的新顧客,來自老顧客的介紹或影響”,這是從顧客推廣效率角度的說明。

老顧客的重要作用,其實就是顧客個體價值的集中體現。商業的發展證明,幾乎所有的成功,最後都被證明是“老顧客”的成功。這既證明了顧客個體價值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顧客關係管理是何等重要。

西奧多•萊維特(Theodore Levitt)形象地論述了這一點,“成交就是結婚,這只不過是求婚成功和婚姻生活的開始;婚姻生活的好壞,取決於賣方對雙方關係的管理。”

功能飲料品牌東鵬特飲,利用一瓶一碼技術,三年時間完成與6000萬顧客的連接和互動。儘管這只是一種單次的淺層次連接和互動,但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顧客運營水平,就是企業營銷活動的水平。如果說“誰是我們的顧客”是企業營銷活動的起點,那麼,“如何更精準高效地找到顧客”、“如何更低成本更大規模地連接顧客”、“如何讓顧客幫我們找到顧客”就應該是營銷活動中一以貫之的核心工作。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找到顧客,讓顧客幫助我們創造更多顧客

在找到和連接顧客方面,線上的成本和效率優勢顯著大於線下。對消費品品牌而言,大多數對線上研究不多,當前正是最大的紅利期和機會點。

顧客在哪裡?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在京東、天貓上,在抖音快手裡,在微信微博裡。但他們並不屬於你,他們屬於那些電商公司、社交平臺。

知道顧客是誰,在哪兒,並不意味著找到了顧客。即使他們購買過你的商品,嚴格來講也不完全是你的顧客。

衡量是否是你的顧客,至少要在以下幾個問題得到肯定答案:是否建立了自己的顧客賬戶體系?是否可以沉澱和應用個體顧客的行為數據?能否通過技術管理和推進顧客關係,讓顧客幫助我們創造更多的顧客?

施煒老師在《連接》一書裡,提出了“認知、交易、關係一體化”的新營銷法則。即企業可以在“網絡、社群、終端”三個空間裡,同時達成顧客認知、商品(服務)交易和顧客關係深化這三個重要目標。

認知、交易、關係一體化”是一個重要的、創新的營銷法則。在過去的營銷體系裡,我們總是將認知(品牌傳播)、交易(銷售)、關係(顧客關係建立)三者割裂開來,分別由品牌、銷售、售後服務三個部門來完成。但在新的營銷法則下,三者往往可以同時達成。

比如,你打開朋友在微信群分享的鏈接,你完成了對一個新品牌或產品的認知;如果你購買了該商品,完成了交易;如果你再分享給了其他特定或不特定的朋友,就完成了你對該品牌的推廣,形成了一個淺層次的新關係。而這些,幾乎是同時完成的。

不僅僅在微信上,現在你幾乎可以在任何一個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完成近似的動作。

這是近年來比較通用和流行的互聯網玩法,但某種方法一旦開始流行,往往就到了快失效的時候了。

這種分享裂變的玩法,有兩個地方令企業深感無力。一是,它越來越依靠更大力度的獎勵刺激,才能驅動顧客;二是,整個過程中企業都是被動的,無法跟蹤和研究個體顧客行為數據。也就是說,即使活動成功了,完成了“認知和交易”,甚至是“裂變”,但企業與顧客的“關係”仍然沒能建立起來。

閔怡波曾是一名戴爾公司的中國區銷售冠軍,他注意到了這一情況。他認為,“認知,甚至交易,都只是企業營銷活動的過程而非目的。營銷活動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牢固並不斷持續擴大的顧客關係體系”。

於是,閔怡波開始深度思考社交流量背後的顧客行為數據價值。2016年,他開發了一套基於所有社交平臺的“威脈”的技術系統,幫助企業挖掘社交數據價值,以最小的成本去找到顧客,並幫助企業建立起顧客體系。

“威脈”系統的設計邏輯,暗合了施煒老師“認知交易關係一體化”的營銷法則,也是這個法則的落地實踐。閔怡波曾在黑馬學院的課堂上現場測試,通過“威脈”系統發佈了一篇黑馬學院的招生簡章。結果,單價20萬元的課程,24小時內收到近百人報名,最後成功實現銷售額700多萬元,而投入的營銷費用不到1000元。精準找到顧客,用顧客創造顧客,“威脈”系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邏輯。

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幫助企業以最小成本精準找到顧客?找到更多顧客?如何讓顧客幫助我們創造更多顧客?如何幫助企業建立顧客體系?2019年8月20-23日,中國快消品大會邀請到“威脈”創始人閔怡波先生,現場為大家深入分享“如何利用社交流量裂變精準找到更多顧客”。

"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顧客問題”是營銷的首要問題

發現並滿足顧客的需求,是企業存在的基本價值。4C營銷理論把“顧客”放在核心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互聯網時代,“顧客”一詞被“用戶”替代,其在價值鏈上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互聯網公司,為了“討好”用戶,出現了大量補貼和免費模式。(顧客一詞偏重交易關係,用戶一詞偏重使用關係)

今天,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公司,幾乎都在提出“顧客導向”“用戶至上”,並據此確定企業的戰略、產品、營銷策略和品牌主張。這也說明,企業發展的歷史,就是創造顧客的過程,一旦企業失去了創造顧客的能力,企業的使命就結束了。

從消費者角度看,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企業並沒有做到“言行一致”,甚至在一邊“用戶至上”一邊“愚弄用戶”。這些企業的價值理念問題,並不能說明“顧客”或“用戶”不重要。事實上,不管哪類企業,一旦用戶數量和消費頻次開始下降,災難就會馬上開始。

顧客問題如此重要,所以施煒老師在其營銷專著《連接》裡,才會說道“誰是我們的顧客,這是營銷的首要問題”。

事實上,不僅“誰是顧客”是營銷的首要問題,但凡與顧客有關的問題,都是首要問題:誰是我們的顧客?我們的顧客在哪裡?我們怎樣找到它,經營它?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連接到每個顧客是不是一種奢望?

誰是我們的顧客?這是所有營銷活動的起點,是個原點問題。這裡的“顧客”,往往描述的是一個“顧客群體”而非具體的“顧客個體”。比如,這個產品定位的顧客是“30-40歲的中年白領女性”,這就是一個群體的描述。

通過不斷人群細分,錨定一個顧客群體,用統計學方法可以刻畫出群體畫像,這對於企業營銷戰略的確立和策略的制定,的確有意義。

正因如此,在傳統營銷的範疇裡,“顧客”往往默認是一個“顧客群體”。這導致傳統營銷體系嚴重缺乏對顧客個體的關注和研究。事實上,這正是絕大多數企業營銷活動當前的最大侷限。

一個最有力的證明是,絕大多數品牌都認為自己踐行的是“顧客導向”,但事實上它們都把99%的精力投向了渠道。這並不是企業的初衷,一開始,這是基於營銷行為的效率和可行性而作出的被動選擇,在今天則是基於傳統模式的沿襲。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要想與顧客直接連接並溝通,只能通過雙腿和電話來完成,這是一項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極高的工作。這一點,從許多企業動輒數百上千萬的市場調研費用就知道了,而且這還僅僅是單次連接、樣本數量有限下的成本。

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營銷活動被迫作出下面的選擇:

1. 選擇有廣泛受眾的大媒體平臺傳播品牌信息,而不是建設自己面對顧客的能力;2. 選擇單向的品牌傳播方式,而不是採用互動的傳播方式;3. 選擇被動的顧客連接方式,即通過售後體系等待有問題的顧客主動找過來;4. 選擇將主要精力放在渠道和終端上,因為要靠它們實現品牌與顧客的連接。

但在今天,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已突破了11億,信息的傳遞和交互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佔中國85%數量的人口,都在一個網絡世界裡實時互聯互通,這種變化對中國企業營銷活動產生了至為深刻的影響。

這種深刻影響的直接表現就是,今天在技術上,企業已完全可以做到低成本、大規模、直接找到並連接顧客了。

但事實上,除了互聯網公司以外,絕大多數消費品品牌,對“找到並連接顧客”的重要性仍沒有足夠的認識。互聯網公司則相反,它們直接用“估值”來標記每個“用戶”的價值,這個思維應引起傳統企業的反思和借鑑,要重新審視個體顧客的真正價值。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重新認識個體顧客的真正價值

在對顧客個體的重視程度上,互聯網公司的意識比傳統企業明顯更超前一些。其原因不難理解,對互聯網公司而言,用戶規模往往是最重要的資產,與用戶直接相關的數值指標如增速、打開率、使用頻次等數據也是最重要的經營指標。

今天在技術上已有了品牌直接連接海量顧客的可能性,我們有必要重新來審視一下,“顧客”作為個體對於企業具有怎樣的價值。

顧客能為我們貢獻什麼?最容易理解的是銷售和利潤。如果僅是如此,找到顧客就沒有那麼重要。今天,在社交網絡的幫助下,顧客可以更方便、更有效率地幫助我們規模化創造新顧客,這才是顧客對企業最大的貢獻。

不少經典都論述過了顧客價值,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顧客終生價值”理論。它把顧客價值劃分為歷史價值現在價值潛在價值。而現在,顧客的潛在價值將會越來越大。

“發展一個新顧客的成本是留住一個老顧客的3-10倍”,這是從營銷成本角度的說明。

“新顧客的營銷成功率只有15%,向老顧客推銷的成功率是50%”,這是從營銷效率角度的說明。

“60%的新顧客,來自老顧客的介紹或影響”,這是從顧客推廣效率角度的說明。

老顧客的重要作用,其實就是顧客個體價值的集中體現。商業的發展證明,幾乎所有的成功,最後都被證明是“老顧客”的成功。這既證明了顧客個體價值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顧客關係管理是何等重要。

西奧多•萊維特(Theodore Levitt)形象地論述了這一點,“成交就是結婚,這只不過是求婚成功和婚姻生活的開始;婚姻生活的好壞,取決於賣方對雙方關係的管理。”

功能飲料品牌東鵬特飲,利用一瓶一碼技術,三年時間完成與6000萬顧客的連接和互動。儘管這只是一種單次的淺層次連接和互動,但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顧客運營水平,就是企業營銷活動的水平。如果說“誰是我們的顧客”是企業營銷活動的起點,那麼,“如何更精準高效地找到顧客”、“如何更低成本更大規模地連接顧客”、“如何讓顧客幫我們找到顧客”就應該是營銷活動中一以貫之的核心工作。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找到顧客,讓顧客幫助我們創造更多顧客

在找到和連接顧客方面,線上的成本和效率優勢顯著大於線下。對消費品品牌而言,大多數對線上研究不多,當前正是最大的紅利期和機會點。

顧客在哪裡?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在京東、天貓上,在抖音快手裡,在微信微博裡。但他們並不屬於你,他們屬於那些電商公司、社交平臺。

知道顧客是誰,在哪兒,並不意味著找到了顧客。即使他們購買過你的商品,嚴格來講也不完全是你的顧客。

衡量是否是你的顧客,至少要在以下幾個問題得到肯定答案:是否建立了自己的顧客賬戶體系?是否可以沉澱和應用個體顧客的行為數據?能否通過技術管理和推進顧客關係,讓顧客幫助我們創造更多的顧客?

施煒老師在《連接》一書裡,提出了“認知、交易、關係一體化”的新營銷法則。即企業可以在“網絡、社群、終端”三個空間裡,同時達成顧客認知、商品(服務)交易和顧客關係深化這三個重要目標。

認知、交易、關係一體化”是一個重要的、創新的營銷法則。在過去的營銷體系裡,我們總是將認知(品牌傳播)、交易(銷售)、關係(顧客關係建立)三者割裂開來,分別由品牌、銷售、售後服務三個部門來完成。但在新的營銷法則下,三者往往可以同時達成。

比如,你打開朋友在微信群分享的鏈接,你完成了對一個新品牌或產品的認知;如果你購買了該商品,完成了交易;如果你再分享給了其他特定或不特定的朋友,就完成了你對該品牌的推廣,形成了一個淺層次的新關係。而這些,幾乎是同時完成的。

不僅僅在微信上,現在你幾乎可以在任何一個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完成近似的動作。

這是近年來比較通用和流行的互聯網玩法,但某種方法一旦開始流行,往往就到了快失效的時候了。

這種分享裂變的玩法,有兩個地方令企業深感無力。一是,它越來越依靠更大力度的獎勵刺激,才能驅動顧客;二是,整個過程中企業都是被動的,無法跟蹤和研究個體顧客行為數據。也就是說,即使活動成功了,完成了“認知和交易”,甚至是“裂變”,但企業與顧客的“關係”仍然沒能建立起來。

閔怡波曾是一名戴爾公司的中國區銷售冠軍,他注意到了這一情況。他認為,“認知,甚至交易,都只是企業營銷活動的過程而非目的。營銷活動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牢固並不斷持續擴大的顧客關係體系”。

於是,閔怡波開始深度思考社交流量背後的顧客行為數據價值。2016年,他開發了一套基於所有社交平臺的“威脈”的技術系統,幫助企業挖掘社交數據價值,以最小的成本去找到顧客,並幫助企業建立起顧客體系。

“威脈”系統的設計邏輯,暗合了施煒老師“認知交易關係一體化”的營銷法則,也是這個法則的落地實踐。閔怡波曾在黑馬學院的課堂上現場測試,通過“威脈”系統發佈了一篇黑馬學院的招生簡章。結果,單價20萬元的課程,24小時內收到近百人報名,最後成功實現銷售額700多萬元,而投入的營銷費用不到1000元。精準找到顧客,用顧客創造顧客,“威脈”系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邏輯。

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幫助企業以最小成本精準找到顧客?找到更多顧客?如何讓顧客幫助我們創造更多顧客?如何幫助企業建立顧客體系?2019年8月20-23日,中國快消品大會邀請到“威脈”創始人閔怡波先生,現場為大家深入分享“如何利用社交流量裂變精準找到更多顧客”。

當別的商家都在研究“顧客”時,你在幹什麼?

如果您對此類信息感興趣的話,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查看大會詳情吧,眾多論壇和板塊在等著你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