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準備報考大學,面臨兩個選擇。

一個學校很好,但在二三線城市,一個學校一般,但在一線大城市。

如果你正在求職,也面臨兩個選擇。

一個公司很好,但在二三線城市,一個公司一般,但在一線大城市。

面對這樣的兩難選擇,很多人可能多少一點糾結。

如何選擇呢,現在我的答案很簡單,不管是求學還是求職,選擇大城市獲得更好結果的概率更高


互聯網時代如何選擇城市,很多人都有的錯誤觀念,正在耽誤你


但早幾年,我並不這麼認為,很長時間我被一個錯誤觀念佔據了頭腦。

我想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思考的,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借鑑。

早幾年,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我有一個觀點。

那就是網絡正在縮小因物理位置形成的城市層級差距

藉助網絡,首先縮小了城市間的信息不平等

以前大城市人見多識廣,眼界開闊。

但有了移動互聯網,任何地方的人只要有手機,就可以上網瀏覽信息,就能獲得和大城市人同樣的資訊。

其次網絡帶動了電商發展,縮小了城市間的商品不平等

以前中小城市買東西不方便,早些年我有朋友偶爾來北京,會去逛一些品牌服裝店,因為她那兒沒有。

但現在一切都電商化了,網上都能買到。

即使是在新疆西藏這樣的地方,無非就是運費貴一些,時效慢一些,同樣可以享受到一樣的商品供給。


互聯網時代如何選擇城市,很多人都有的錯誤觀念,正在耽誤你


網絡還帶動了線上教育的發展,縮小了城市間的教育不平等

大城市的教育資源更好,很多人去大城市打拼,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讓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

但隨著線上教育的發展,很多名師都開始線上授課,一個小城市的孩子同樣可以享受線上的名師教學。

隨著5G時代的到來,網速越來越快,有可能進一步縮短城市間的醫療不平等

未來北上廣深的名醫,可以藉助高速網絡遠程診斷,甚至遠程手術。

所以我以前一直認為網絡正在縮小因物理位置形成的城市層級差距。

現在來看這個觀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還有我沒看到的地方。

那就是網絡縮小一些城市層級差距的同時,也在擴大另一些差距

總的來看,城市層級差距反而被網絡擴大了。

這有點像高鐵發展帶來的城市人口虹吸現象。

1964年,日本第一條高鐵開通後,東京到大阪由原來7個小時的路程縮短至不到2個小時。

當時,修建這條高鐵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帶動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的經濟發展。

也就是可以將東京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吸引到他們的城市。

但結果卻事與願違,高鐵的開通反而讓東京都市圈的人口急劇上升,大阪都市圈的人口開始下降。

這就是因為高鐵產生的“虹吸效應”,這條高鐵開通後,東京成了日本最大的虹吸器。

最後僅佔日本4%面積的東京,卻聚集了25%的人口,佔日本經濟總量的40%。

網絡的發展,同樣在產生數字世界的“虹吸效應”

以前很多人在中小城市很滿足,但有了網絡,他知道同樣的崗位,在北上廣深能獲得翻倍的收入。

藉助網絡,他可以學習最新的,能滿足大城市崗位需求的知識技能。

藉助網絡,他又可以看到大城市那些公司的招聘需求,甚至可以投簡歷,進行遠程網絡面試。

這就導致人才、資金、企業藉助網絡,更加高效地匯聚到大城市。

因此各個產業在網絡的推動下,都會因集聚產生網絡效應

當人才、資金、企業的聚集過了一個臨界點,就會形成一個生態網絡,形成正向循環,吸引更多人才、資金和企業的聚攏。

在網絡效應中,一個網絡的價值以及成員或者節點數的平方成正比

如果一個網絡有10個節點,增加一個節點後變成11個,那麼網絡的價值將增加21%,而不是10%。


互聯網時代如何選擇城市,很多人都有的錯誤觀念,正在耽誤你


很多大城市,都會形成某個行業的網絡效應。

比如要想投資,硅谷是首選,這是因為二線城市,可能有幾十位優秀的天使投資人,而硅谷有1000多位。

天使投資人多了,創業者就多,為創業各個環節提供服務的公司就多,從而形成一個投資網絡。

正是因為網絡效應,因此如果你想創辦一家價值100億美元的公司,創業的最好去處是美國硅谷、中國北京和印度的班加羅爾。

同樣,如果你要搞電影,那最好去好萊塢,拉各斯或孟買。

如果你想做金融,紐約、倫敦和香港將是首選之地。

正是因為網絡效應的存在,之前我認為的,網絡正在縮小城市層級差距的觀點,可能是錯誤的。

恰恰相反,網絡促進了網絡效應的形成,反而在擴大城市層級的差距。

當然城市層級的差距是宏觀方面,只能帶來總體成功概率的提升。

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一定有很多例外。

比如巴菲特並沒有在華爾街工作,而是選擇了奧馬哈。

但個例不能改變大趨勢,在華爾街的成功的金融從業者一定遠遠多於奧馬哈。

所以當面臨如何選擇城市的問題時,如果沒有特殊原因,還是儘量選擇大城市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