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饒慕蘭告訴記者,陳鹹詢從報刊上得知有一種叫“投影儀”的設備,可以把圖片投影到黑板上,配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十分有趣,就立即向校長彙報。不久後,學校就派他前往廣西,買回了兩臺投影儀。

這在當時上課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在玻璃板、塑料片、玻璃紙上畫畫,讓學生們看動物、植物”。饒慕蘭說,電化教學的嘗試,不僅是宜昌首創,也是湖北首次,極大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幾乎沒人上課開小差,教學質量躍居全市第一。省內不少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參觀,省教育廳為了推廣這一做法,又給學校添置了多臺投影設備,學校辦學實力快速提升。

後來,省教育廳還專門獎勵了小型電影機,放在教室裡,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投影的圖像,還可以看到動畫效果的學習內容,這在當時看電影都是個稀奇的年代,十分高大上。

不僅如此,在陳鹹詢的影響下,學校內外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八十年代,宜昌市實驗小學開始推行科技教育。在三十多年以前,一所學校能夠擁有一個全職的科技老師並非易事。有兩個小故事,至今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饒慕蘭告訴記者,陳鹹詢從報刊上得知有一種叫“投影儀”的設備,可以把圖片投影到黑板上,配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十分有趣,就立即向校長彙報。不久後,學校就派他前往廣西,買回了兩臺投影儀。

這在當時上課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在玻璃板、塑料片、玻璃紙上畫畫,讓學生們看動物、植物”。饒慕蘭說,電化教學的嘗試,不僅是宜昌首創,也是湖北首次,極大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幾乎沒人上課開小差,教學質量躍居全市第一。省內不少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參觀,省教育廳為了推廣這一做法,又給學校添置了多臺投影設備,學校辦學實力快速提升。

後來,省教育廳還專門獎勵了小型電影機,放在教室裡,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投影的圖像,還可以看到動畫效果的學習內容,這在當時看電影都是個稀奇的年代,十分高大上。

不僅如此,在陳鹹詢的影響下,學校內外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八十年代,宜昌市實驗小學開始推行科技教育。在三十多年以前,一所學校能夠擁有一個全職的科技老師並非易事。有兩個小故事,至今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八十年代校門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饒慕蘭告訴記者,陳鹹詢從報刊上得知有一種叫“投影儀”的設備,可以把圖片投影到黑板上,配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十分有趣,就立即向校長彙報。不久後,學校就派他前往廣西,買回了兩臺投影儀。

這在當時上課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在玻璃板、塑料片、玻璃紙上畫畫,讓學生們看動物、植物”。饒慕蘭說,電化教學的嘗試,不僅是宜昌首創,也是湖北首次,極大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幾乎沒人上課開小差,教學質量躍居全市第一。省內不少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參觀,省教育廳為了推廣這一做法,又給學校添置了多臺投影設備,學校辦學實力快速提升。

後來,省教育廳還專門獎勵了小型電影機,放在教室裡,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投影的圖像,還可以看到動畫效果的學習內容,這在當時看電影都是個稀奇的年代,十分高大上。

不僅如此,在陳鹹詢的影響下,學校內外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八十年代,宜昌市實驗小學開始推行科技教育。在三十多年以前,一所學校能夠擁有一個全職的科技老師並非易事。有兩個小故事,至今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八十年代校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70年代,學校師生歷時一年多,用稻穀、秸稈、水泥等原材料製作的葛洲壩仿真模型《萬里長江第一壩》,參加全國科技作品展,獲得特等獎,省內轟動;1985年,陳鹹詢帶領“天文愛好小組”的10名同學,在宜昌縣鄢家河附近,觀測到了“哈雷彗星”,讓學校聞名全市。

除了科技教育外,時任學校副書記的饒慕蘭說,學校的所有課程都開展得有聲有色,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也偶爾帶隊,把學生隊伍拉到荷花池,圍著橢圓環形小道跑幾圈,幾十個興趣班讓學生們任選,學校“全面開花”。一時間,家長們都想把孩子送進中山路小學,有的班班額甚至超過了70人。

04

首善文化,打造多個全國教育品牌


因為中山路小學的“一連串辦學光環”,1989年,經湖北省教委考核批准,宜昌市中山路小學成為宜昌市實驗小學,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突出“實驗性、示範性、推廣性”。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饒慕蘭告訴記者,陳鹹詢從報刊上得知有一種叫“投影儀”的設備,可以把圖片投影到黑板上,配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十分有趣,就立即向校長彙報。不久後,學校就派他前往廣西,買回了兩臺投影儀。

這在當時上課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在玻璃板、塑料片、玻璃紙上畫畫,讓學生們看動物、植物”。饒慕蘭說,電化教學的嘗試,不僅是宜昌首創,也是湖北首次,極大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幾乎沒人上課開小差,教學質量躍居全市第一。省內不少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參觀,省教育廳為了推廣這一做法,又給學校添置了多臺投影設備,學校辦學實力快速提升。

後來,省教育廳還專門獎勵了小型電影機,放在教室裡,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投影的圖像,還可以看到動畫效果的學習內容,這在當時看電影都是個稀奇的年代,十分高大上。

不僅如此,在陳鹹詢的影響下,學校內外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八十年代,宜昌市實驗小學開始推行科技教育。在三十多年以前,一所學校能夠擁有一個全職的科技老師並非易事。有兩個小故事,至今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八十年代校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70年代,學校師生歷時一年多,用稻穀、秸稈、水泥等原材料製作的葛洲壩仿真模型《萬里長江第一壩》,參加全國科技作品展,獲得特等獎,省內轟動;1985年,陳鹹詢帶領“天文愛好小組”的10名同學,在宜昌縣鄢家河附近,觀測到了“哈雷彗星”,讓學校聞名全市。

除了科技教育外,時任學校副書記的饒慕蘭說,學校的所有課程都開展得有聲有色,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也偶爾帶隊,把學生隊伍拉到荷花池,圍著橢圓環形小道跑幾圈,幾十個興趣班讓學生們任選,學校“全面開花”。一時間,家長們都想把孩子送進中山路小學,有的班班額甚至超過了70人。

04

首善文化,打造多個全國教育品牌


因為中山路小學的“一連串辦學光環”,1989年,經湖北省教委考核批准,宜昌市中山路小學成為宜昌市實驗小學,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突出“實驗性、示範性、推廣性”。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87年第一次校園改造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饒慕蘭告訴記者,陳鹹詢從報刊上得知有一種叫“投影儀”的設備,可以把圖片投影到黑板上,配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十分有趣,就立即向校長彙報。不久後,學校就派他前往廣西,買回了兩臺投影儀。

這在當時上課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在玻璃板、塑料片、玻璃紙上畫畫,讓學生們看動物、植物”。饒慕蘭說,電化教學的嘗試,不僅是宜昌首創,也是湖北首次,極大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幾乎沒人上課開小差,教學質量躍居全市第一。省內不少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參觀,省教育廳為了推廣這一做法,又給學校添置了多臺投影設備,學校辦學實力快速提升。

後來,省教育廳還專門獎勵了小型電影機,放在教室裡,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投影的圖像,還可以看到動畫效果的學習內容,這在當時看電影都是個稀奇的年代,十分高大上。

不僅如此,在陳鹹詢的影響下,學校內外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八十年代,宜昌市實驗小學開始推行科技教育。在三十多年以前,一所學校能夠擁有一個全職的科技老師並非易事。有兩個小故事,至今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八十年代校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70年代,學校師生歷時一年多,用稻穀、秸稈、水泥等原材料製作的葛洲壩仿真模型《萬里長江第一壩》,參加全國科技作品展,獲得特等獎,省內轟動;1985年,陳鹹詢帶領“天文愛好小組”的10名同學,在宜昌縣鄢家河附近,觀測到了“哈雷彗星”,讓學校聞名全市。

除了科技教育外,時任學校副書記的饒慕蘭說,學校的所有課程都開展得有聲有色,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也偶爾帶隊,把學生隊伍拉到荷花池,圍著橢圓環形小道跑幾圈,幾十個興趣班讓學生們任選,學校“全面開花”。一時間,家長們都想把孩子送進中山路小學,有的班班額甚至超過了70人。

04

首善文化,打造多個全國教育品牌


因為中山路小學的“一連串辦學光環”,1989年,經湖北省教委考核批准,宜昌市中山路小學成為宜昌市實驗小學,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突出“實驗性、示範性、推廣性”。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87年第一次校園改造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而這,也與學校之後提煉的“首善文化”一脈相承。“首善”一詞出自《史記 西南夷列傳》,指能夠起到表率作用,最優秀的、最好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宜昌市實驗小學再次率先確立了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提煉出“首善文化”,並運用於教育教學之中,並在學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在全國創立了多個知名教育品牌。

楊德強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率先成立了宜昌市第一個校園藝術團“新芽藝術團”,讓三峽地域文化藝術走進校園進入課程,一口氣推出了三個全國五個一工程金獎節目,還兩次與中央心連心藝術團同臺演出,並應邀到東南亞訪問。

上世紀末,學校又首創了全國“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著名文明創建和德育品牌。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饒慕蘭告訴記者,陳鹹詢從報刊上得知有一種叫“投影儀”的設備,可以把圖片投影到黑板上,配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十分有趣,就立即向校長彙報。不久後,學校就派他前往廣西,買回了兩臺投影儀。

這在當時上課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在玻璃板、塑料片、玻璃紙上畫畫,讓學生們看動物、植物”。饒慕蘭說,電化教學的嘗試,不僅是宜昌首創,也是湖北首次,極大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幾乎沒人上課開小差,教學質量躍居全市第一。省內不少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參觀,省教育廳為了推廣這一做法,又給學校添置了多臺投影設備,學校辦學實力快速提升。

後來,省教育廳還專門獎勵了小型電影機,放在教室裡,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投影的圖像,還可以看到動畫效果的學習內容,這在當時看電影都是個稀奇的年代,十分高大上。

不僅如此,在陳鹹詢的影響下,學校內外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八十年代,宜昌市實驗小學開始推行科技教育。在三十多年以前,一所學校能夠擁有一個全職的科技老師並非易事。有兩個小故事,至今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八十年代校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70年代,學校師生歷時一年多,用稻穀、秸稈、水泥等原材料製作的葛洲壩仿真模型《萬里長江第一壩》,參加全國科技作品展,獲得特等獎,省內轟動;1985年,陳鹹詢帶領“天文愛好小組”的10名同學,在宜昌縣鄢家河附近,觀測到了“哈雷彗星”,讓學校聞名全市。

除了科技教育外,時任學校副書記的饒慕蘭說,學校的所有課程都開展得有聲有色,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也偶爾帶隊,把學生隊伍拉到荷花池,圍著橢圓環形小道跑幾圈,幾十個興趣班讓學生們任選,學校“全面開花”。一時間,家長們都想把孩子送進中山路小學,有的班班額甚至超過了70人。

04

首善文化,打造多個全國教育品牌


因為中山路小學的“一連串辦學光環”,1989年,經湖北省教委考核批准,宜昌市中山路小學成為宜昌市實驗小學,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突出“實驗性、示範性、推廣性”。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87年第一次校園改造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而這,也與學校之後提煉的“首善文化”一脈相承。“首善”一詞出自《史記 西南夷列傳》,指能夠起到表率作用,最優秀的、最好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宜昌市實驗小學再次率先確立了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提煉出“首善文化”,並運用於教育教學之中,並在學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在全國創立了多個知名教育品牌。

楊德強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率先成立了宜昌市第一個校園藝術團“新芽藝術團”,讓三峽地域文化藝術走進校園進入課程,一口氣推出了三個全國五個一工程金獎節目,還兩次與中央心連心藝術團同臺演出,並應邀到東南亞訪問。

上世紀末,學校又首創了全國“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著名文明創建和德育品牌。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承辦全市京劇進校園活動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饒慕蘭告訴記者,陳鹹詢從報刊上得知有一種叫“投影儀”的設備,可以把圖片投影到黑板上,配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十分有趣,就立即向校長彙報。不久後,學校就派他前往廣西,買回了兩臺投影儀。

這在當時上課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在玻璃板、塑料片、玻璃紙上畫畫,讓學生們看動物、植物”。饒慕蘭說,電化教學的嘗試,不僅是宜昌首創,也是湖北首次,極大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幾乎沒人上課開小差,教學質量躍居全市第一。省內不少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參觀,省教育廳為了推廣這一做法,又給學校添置了多臺投影設備,學校辦學實力快速提升。

後來,省教育廳還專門獎勵了小型電影機,放在教室裡,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投影的圖像,還可以看到動畫效果的學習內容,這在當時看電影都是個稀奇的年代,十分高大上。

不僅如此,在陳鹹詢的影響下,學校內外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八十年代,宜昌市實驗小學開始推行科技教育。在三十多年以前,一所學校能夠擁有一個全職的科技老師並非易事。有兩個小故事,至今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八十年代校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70年代,學校師生歷時一年多,用稻穀、秸稈、水泥等原材料製作的葛洲壩仿真模型《萬里長江第一壩》,參加全國科技作品展,獲得特等獎,省內轟動;1985年,陳鹹詢帶領“天文愛好小組”的10名同學,在宜昌縣鄢家河附近,觀測到了“哈雷彗星”,讓學校聞名全市。

除了科技教育外,時任學校副書記的饒慕蘭說,學校的所有課程都開展得有聲有色,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也偶爾帶隊,把學生隊伍拉到荷花池,圍著橢圓環形小道跑幾圈,幾十個興趣班讓學生們任選,學校“全面開花”。一時間,家長們都想把孩子送進中山路小學,有的班班額甚至超過了70人。

04

首善文化,打造多個全國教育品牌


因為中山路小學的“一連串辦學光環”,1989年,經湖北省教委考核批准,宜昌市中山路小學成為宜昌市實驗小學,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突出“實驗性、示範性、推廣性”。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87年第一次校園改造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而這,也與學校之後提煉的“首善文化”一脈相承。“首善”一詞出自《史記 西南夷列傳》,指能夠起到表率作用,最優秀的、最好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宜昌市實驗小學再次率先確立了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提煉出“首善文化”,並運用於教育教學之中,並在學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在全國創立了多個知名教育品牌。

楊德強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率先成立了宜昌市第一個校園藝術團“新芽藝術團”,讓三峽地域文化藝術走進校園進入課程,一口氣推出了三個全國五個一工程金獎節目,還兩次與中央心連心藝術團同臺演出,並應邀到東南亞訪問。

上世紀末,學校又首創了全國“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著名文明創建和德育品牌。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承辦全市京劇進校園活動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2011年,第八任校長黃榮走馬上任。此時,校園裡的電教設備再次升級,每間教室全部配備了高端的教學一體機,老師們不僅可以讓學生們看圖片,看動畫,甚至可以藉助網絡,連通世界,和外地學生實現跨時空的“同上一節課”。

該校“全國課改先進個人”朱慧敏老師,曾執教了一節《再讀“圓明園的毀滅”》“實景”課堂。朱慧敏作為內景老師帶領孩子們,與北京圓明園遺址的外景老師分別連線,感受圓明園毀滅前的輝煌和毀滅後的殘敗,真情實景有效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學校硬件的不斷升級,更需要“精神”的引領。黃榮告訴記者,實驗小學到目前已經有七十多年辦學歷史了,師生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的帶動、凝聚。所以通過“首善文化”的提出,凝聚“首善”精神,讓大家都有了共同的願景、共同的追求。學校堅守首善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經過八年艱辛努力,成功創辦了一所全國知名的首善文化名校並榮登湖北省校園文化建設百強榜,榮獲全國首屆文明校園。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饒慕蘭告訴記者,陳鹹詢從報刊上得知有一種叫“投影儀”的設備,可以把圖片投影到黑板上,配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十分有趣,就立即向校長彙報。不久後,學校就派他前往廣西,買回了兩臺投影儀。

這在當時上課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在玻璃板、塑料片、玻璃紙上畫畫,讓學生們看動物、植物”。饒慕蘭說,電化教學的嘗試,不僅是宜昌首創,也是湖北首次,極大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幾乎沒人上課開小差,教學質量躍居全市第一。省內不少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參觀,省教育廳為了推廣這一做法,又給學校添置了多臺投影設備,學校辦學實力快速提升。

後來,省教育廳還專門獎勵了小型電影機,放在教室裡,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投影的圖像,還可以看到動畫效果的學習內容,這在當時看電影都是個稀奇的年代,十分高大上。

不僅如此,在陳鹹詢的影響下,學校內外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八十年代,宜昌市實驗小學開始推行科技教育。在三十多年以前,一所學校能夠擁有一個全職的科技老師並非易事。有兩個小故事,至今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八十年代校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70年代,學校師生歷時一年多,用稻穀、秸稈、水泥等原材料製作的葛洲壩仿真模型《萬里長江第一壩》,參加全國科技作品展,獲得特等獎,省內轟動;1985年,陳鹹詢帶領“天文愛好小組”的10名同學,在宜昌縣鄢家河附近,觀測到了“哈雷彗星”,讓學校聞名全市。

除了科技教育外,時任學校副書記的饒慕蘭說,學校的所有課程都開展得有聲有色,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也偶爾帶隊,把學生隊伍拉到荷花池,圍著橢圓環形小道跑幾圈,幾十個興趣班讓學生們任選,學校“全面開花”。一時間,家長們都想把孩子送進中山路小學,有的班班額甚至超過了70人。

04

首善文化,打造多個全國教育品牌


因為中山路小學的“一連串辦學光環”,1989年,經湖北省教委考核批准,宜昌市中山路小學成為宜昌市實驗小學,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突出“實驗性、示範性、推廣性”。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87年第一次校園改造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而這,也與學校之後提煉的“首善文化”一脈相承。“首善”一詞出自《史記 西南夷列傳》,指能夠起到表率作用,最優秀的、最好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宜昌市實驗小學再次率先確立了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提煉出“首善文化”,並運用於教育教學之中,並在學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在全國創立了多個知名教育品牌。

楊德強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率先成立了宜昌市第一個校園藝術團“新芽藝術團”,讓三峽地域文化藝術走進校園進入課程,一口氣推出了三個全國五個一工程金獎節目,還兩次與中央心連心藝術團同臺演出,並應邀到東南亞訪問。

上世紀末,學校又首創了全國“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著名文明創建和德育品牌。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承辦全市京劇進校園活動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2011年,第八任校長黃榮走馬上任。此時,校園裡的電教設備再次升級,每間教室全部配備了高端的教學一體機,老師們不僅可以讓學生們看圖片,看動畫,甚至可以藉助網絡,連通世界,和外地學生實現跨時空的“同上一節課”。

該校“全國課改先進個人”朱慧敏老師,曾執教了一節《再讀“圓明園的毀滅”》“實景”課堂。朱慧敏作為內景老師帶領孩子們,與北京圓明園遺址的外景老師分別連線,感受圓明園毀滅前的輝煌和毀滅後的殘敗,真情實景有效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學校硬件的不斷升級,更需要“精神”的引領。黃榮告訴記者,實驗小學到目前已經有七十多年辦學歷史了,師生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的帶動、凝聚。所以通過“首善文化”的提出,凝聚“首善”精神,讓大家都有了共同的願景、共同的追求。學校堅守首善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經過八年艱辛努力,成功創辦了一所全國知名的首善文化名校並榮登湖北省校園文化建設百強榜,榮獲全國首屆文明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首善文化校園一角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饒慕蘭告訴記者,陳鹹詢從報刊上得知有一種叫“投影儀”的設備,可以把圖片投影到黑板上,配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十分有趣,就立即向校長彙報。不久後,學校就派他前往廣西,買回了兩臺投影儀。

這在當時上課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在玻璃板、塑料片、玻璃紙上畫畫,讓學生們看動物、植物”。饒慕蘭說,電化教學的嘗試,不僅是宜昌首創,也是湖北首次,極大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幾乎沒人上課開小差,教學質量躍居全市第一。省內不少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參觀,省教育廳為了推廣這一做法,又給學校添置了多臺投影設備,學校辦學實力快速提升。

後來,省教育廳還專門獎勵了小型電影機,放在教室裡,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投影的圖像,還可以看到動畫效果的學習內容,這在當時看電影都是個稀奇的年代,十分高大上。

不僅如此,在陳鹹詢的影響下,學校內外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八十年代,宜昌市實驗小學開始推行科技教育。在三十多年以前,一所學校能夠擁有一個全職的科技老師並非易事。有兩個小故事,至今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八十年代校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70年代,學校師生歷時一年多,用稻穀、秸稈、水泥等原材料製作的葛洲壩仿真模型《萬里長江第一壩》,參加全國科技作品展,獲得特等獎,省內轟動;1985年,陳鹹詢帶領“天文愛好小組”的10名同學,在宜昌縣鄢家河附近,觀測到了“哈雷彗星”,讓學校聞名全市。

除了科技教育外,時任學校副書記的饒慕蘭說,學校的所有課程都開展得有聲有色,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也偶爾帶隊,把學生隊伍拉到荷花池,圍著橢圓環形小道跑幾圈,幾十個興趣班讓學生們任選,學校“全面開花”。一時間,家長們都想把孩子送進中山路小學,有的班班額甚至超過了70人。

04

首善文化,打造多個全國教育品牌


因為中山路小學的“一連串辦學光環”,1989年,經湖北省教委考核批准,宜昌市中山路小學成為宜昌市實驗小學,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突出“實驗性、示範性、推廣性”。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87年第一次校園改造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而這,也與學校之後提煉的“首善文化”一脈相承。“首善”一詞出自《史記 西南夷列傳》,指能夠起到表率作用,最優秀的、最好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宜昌市實驗小學再次率先確立了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提煉出“首善文化”,並運用於教育教學之中,並在學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在全國創立了多個知名教育品牌。

楊德強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率先成立了宜昌市第一個校園藝術團“新芽藝術團”,讓三峽地域文化藝術走進校園進入課程,一口氣推出了三個全國五個一工程金獎節目,還兩次與中央心連心藝術團同臺演出,並應邀到東南亞訪問。

上世紀末,學校又首創了全國“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著名文明創建和德育品牌。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承辦全市京劇進校園活動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2011年,第八任校長黃榮走馬上任。此時,校園裡的電教設備再次升級,每間教室全部配備了高端的教學一體機,老師們不僅可以讓學生們看圖片,看動畫,甚至可以藉助網絡,連通世界,和外地學生實現跨時空的“同上一節課”。

該校“全國課改先進個人”朱慧敏老師,曾執教了一節《再讀“圓明園的毀滅”》“實景”課堂。朱慧敏作為內景老師帶領孩子們,與北京圓明園遺址的外景老師分別連線,感受圓明園毀滅前的輝煌和毀滅後的殘敗,真情實景有效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學校硬件的不斷升級,更需要“精神”的引領。黃榮告訴記者,實驗小學到目前已經有七十多年辦學歷史了,師生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的帶動、凝聚。所以通過“首善文化”的提出,凝聚“首善”精神,讓大家都有了共同的願景、共同的追求。學校堅守首善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經過八年艱辛努力,成功創辦了一所全國知名的首善文化名校並榮登湖北省校園文化建設百強榜,榮獲全國首屆文明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首善文化校園一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黃榮說,學校在堅持首善文化立校的基礎上,又導入國際最先進的卓越績效管理工具。

今年1月10日,宜昌市實驗小學榮獲宜昌市人民政府設立的最高質量榮譽獎——三峽質量獎的提名獎,全市僅有3所學校獲此殊榮。市實驗小學的現代學校治理多項經驗在全國多個學術會議和《教育發展研究》《教育名家》《湖北教育》等教育核心期刊推介,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臺等國家媒體到校進行了多個專題採訪報道。目前,市實驗小學多項辦學指標在全國居先進水平。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饒慕蘭告訴記者,陳鹹詢從報刊上得知有一種叫“投影儀”的設備,可以把圖片投影到黑板上,配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十分有趣,就立即向校長彙報。不久後,學校就派他前往廣西,買回了兩臺投影儀。

這在當時上課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在玻璃板、塑料片、玻璃紙上畫畫,讓學生們看動物、植物”。饒慕蘭說,電化教學的嘗試,不僅是宜昌首創,也是湖北首次,極大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幾乎沒人上課開小差,教學質量躍居全市第一。省內不少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參觀,省教育廳為了推廣這一做法,又給學校添置了多臺投影設備,學校辦學實力快速提升。

後來,省教育廳還專門獎勵了小型電影機,放在教室裡,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投影的圖像,還可以看到動畫效果的學習內容,這在當時看電影都是個稀奇的年代,十分高大上。

不僅如此,在陳鹹詢的影響下,學校內外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八十年代,宜昌市實驗小學開始推行科技教育。在三十多年以前,一所學校能夠擁有一個全職的科技老師並非易事。有兩個小故事,至今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八十年代校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70年代,學校師生歷時一年多,用稻穀、秸稈、水泥等原材料製作的葛洲壩仿真模型《萬里長江第一壩》,參加全國科技作品展,獲得特等獎,省內轟動;1985年,陳鹹詢帶領“天文愛好小組”的10名同學,在宜昌縣鄢家河附近,觀測到了“哈雷彗星”,讓學校聞名全市。

除了科技教育外,時任學校副書記的饒慕蘭說,學校的所有課程都開展得有聲有色,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也偶爾帶隊,把學生隊伍拉到荷花池,圍著橢圓環形小道跑幾圈,幾十個興趣班讓學生們任選,學校“全面開花”。一時間,家長們都想把孩子送進中山路小學,有的班班額甚至超過了70人。

04

首善文化,打造多個全國教育品牌


因為中山路小學的“一連串辦學光環”,1989年,經湖北省教委考核批准,宜昌市中山路小學成為宜昌市實驗小學,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突出“實驗性、示範性、推廣性”。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87年第一次校園改造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而這,也與學校之後提煉的“首善文化”一脈相承。“首善”一詞出自《史記 西南夷列傳》,指能夠起到表率作用,最優秀的、最好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宜昌市實驗小學再次率先確立了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提煉出“首善文化”,並運用於教育教學之中,並在學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在全國創立了多個知名教育品牌。

楊德強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率先成立了宜昌市第一個校園藝術團“新芽藝術團”,讓三峽地域文化藝術走進校園進入課程,一口氣推出了三個全國五個一工程金獎節目,還兩次與中央心連心藝術團同臺演出,並應邀到東南亞訪問。

上世紀末,學校又首創了全國“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著名文明創建和德育品牌。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承辦全市京劇進校園活動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2011年,第八任校長黃榮走馬上任。此時,校園裡的電教設備再次升級,每間教室全部配備了高端的教學一體機,老師們不僅可以讓學生們看圖片,看動畫,甚至可以藉助網絡,連通世界,和外地學生實現跨時空的“同上一節課”。

該校“全國課改先進個人”朱慧敏老師,曾執教了一節《再讀“圓明園的毀滅”》“實景”課堂。朱慧敏作為內景老師帶領孩子們,與北京圓明園遺址的外景老師分別連線,感受圓明園毀滅前的輝煌和毀滅後的殘敗,真情實景有效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學校硬件的不斷升級,更需要“精神”的引領。黃榮告訴記者,實驗小學到目前已經有七十多年辦學歷史了,師生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的帶動、凝聚。所以通過“首善文化”的提出,凝聚“首善”精神,讓大家都有了共同的願景、共同的追求。學校堅守首善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經過八年艱辛努力,成功創辦了一所全國知名的首善文化名校並榮登湖北省校園文化建設百強榜,榮獲全國首屆文明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首善文化校園一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黃榮說,學校在堅持首善文化立校的基礎上,又導入國際最先進的卓越績效管理工具。

今年1月10日,宜昌市實驗小學榮獲宜昌市人民政府設立的最高質量榮譽獎——三峽質量獎的提名獎,全市僅有3所學校獲此殊榮。市實驗小學的現代學校治理多項經驗在全國多個學術會議和《教育發展研究》《教育名家》《湖北教育》等教育核心期刊推介,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臺等國家媒體到校進行了多個專題採訪報道。目前,市實驗小學多項辦學指標在全國居先進水平。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校園一角——上善洲

"

在宜昌,提起市實驗小學,它的老中青少四代校友,都可以說道說道:建國初期,用磚頭、木板搭成的課桌凳;70年代,老師在玻璃紙上畫的投影片;90年代,唱到北京的兒歌《雀尕飛》:21世紀,全國知名小學,宜昌家長心目中的“熱門小學”。他們在回憶間,滿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學校的眷念。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校的一草一木,不知送了多少批學生,學校一批又一批的領導和老師們,忙到“白首也不悔”。

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彷彿走進了它73年的“前世今生”。藏館中陳列著學校自建立以來的近千幅榮譽獎章、近百張師生合照,還有無數的教學筆記,無一不透露著學校蘊藏的厚重歷史感。在這裡,每一件藏品都刻畫著特定時代的烙印。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孩子們在聽善軒晨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01

解放前,宜昌曾是鄂西教育中心


回顧宜昌教育,不得不提民國時期。

據《宜昌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的宜昌教育,剛從舊式教育中掙脫出來,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

宜昌城區除了有大量官方所辦的公立學校,還有不少西方多國教會人士開辦的教會學校。有呼籲婦女解放、激發婦女自立自強的女子學校,有借鑑西方幼兒教育理念的學齡前幼兒學校,還有很多挽救民族危亡的開明之士所創辦的平民學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或自覺或被動地走進了學校,拿起了書和筆,學起了歷史、國文、數學,甚至英語、西方科學。

《宜昌志》記載,1929年,湖北省教育廳定宜昌為義務教育實驗區,隨後,增設十餘所省立初小。至1937年,宜昌城有公私立中等學校(含示範、護校)8所,在校學生1870人,公私立小學共36所,學生5475人。宜昌城區中小學校教育居全省各縣之首,一度成為鄂西教育中心。

但隨著戰爭的炮火蔓延到宜昌,學校也受到重創。1940年,宜昌淪陷時,教育停辦,在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期間,先後僅有小學數所,在校學生約1100人,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

就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校中,宜昌市救濟院附小(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於1946年春誕生了。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生成績單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宜昌市實驗小學校辦主任楊德強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是三排土屋,分別是孤兒院宿舍區和學生教室。教室窄小,陰暗潮溼,課桌凳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當時的老師渠道主要有三種:救濟院職工,教育部門委派,義務教員。

1949年7月,宜昌全面解放。宜昌軍管會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恢復教育,接收原國民黨政府的中小學,私立學校不變,廢除學校訓育制度,中學分設高中和初中。同年8月,救濟院附小更名為宜昌市二小。宜昌的新中國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02

除了文化課,勞動教育是主要課程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校史館裡,記者看見,宜昌市二小的第一任校長是雷春疇。根據史料記載,雷春疇率領12位教工組成建校班子,組織孤兒和貧困子女204人,發揚老解放區光榮傳統,土改學習,清匪剿霸,同時還開展教學。

1950年春,由宜昌市教育局撥款,修建平房10間,改造教室6間,學校終於“土房變磚房”,教育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次年,閆文娣擔任學校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宜昌市教育局指定,學校合併私立陽夏、路德兩所小學,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52年,學校再度更名為宜昌市中山路小學,並被確定為宜昌市重點小學。

三年後,從該校走出去的不到18歲的宜昌姑娘饒慕蘭,在宜昌市初級師範學校師範班學習了4年後,回到中山路小學實習。“當時非常缺老師,所以國家大力培養師範生,上學全免費,還管飯。”饒慕蘭說。

實習的半年裡,饒慕蘭是語文課和音樂課的助教。她回憶,當時學校根本沒有什麼硬件,算盤就算是硬件了。1956年7月,饒慕蘭畢業後,先後到當時的學院街小學、市八中、市六中工作,1962年,她又回到了中山路小學。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57年宜昌中山路小學第十屆六年一班畢業合影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她說,當時學校的校舍和學生的課桌凳已經改善了不少,從雙人課桌變成了單人課桌,粉筆也從之前的白粉筆,變成了彩色粉筆,讓老師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上課重點,極大促進了教學。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廣泛學習蘇聯模式,開展“紅領巾教學法”,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當時“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方針,學校教導學生“不要成為寄生蟲的知識分子”,經常開展勞動教育,包括刺繡、縫紉、炒菜。饒慕蘭還記得,學生經常帶著爐子、鍋和柴火,到學校做飯,大家一起聚餐,特別有意思。

03

買回投影儀,全省首創電化教育


在宜昌市實驗小學的校史館裡,被放置在顯著位置的,有一套老式的幻燈機,它的故事,是市實驗小學校史中的“重要一環”。

楊德強介紹,70年代前後,老師們的學習勁頭非常足,經常看報刊、雜誌,從全國的同行身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自然科學老師陳鹹詢就特別熱愛鑽研。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饒慕蘭告訴記者,陳鹹詢從報刊上得知有一種叫“投影儀”的設備,可以把圖片投影到黑板上,配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看,十分有趣,就立即向校長彙報。不久後,學校就派他前往廣西,買回了兩臺投影儀。

這在當時上課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老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在玻璃板、塑料片、玻璃紙上畫畫,讓學生們看動物、植物”。饒慕蘭說,電化教學的嘗試,不僅是宜昌首創,也是湖北首次,極大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幾乎沒人上課開小差,教學質量躍居全市第一。省內不少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參觀,省教育廳為了推廣這一做法,又給學校添置了多臺投影設備,學校辦學實力快速提升。

後來,省教育廳還專門獎勵了小型電影機,放在教室裡,學生不僅可以看到投影的圖像,還可以看到動畫效果的學習內容,這在當時看電影都是個稀奇的年代,十分高大上。

不僅如此,在陳鹹詢的影響下,學校內外的“科技氛圍”日益濃厚。八十年代,宜昌市實驗小學開始推行科技教育。在三十多年以前,一所學校能夠擁有一個全職的科技老師並非易事。有兩個小故事,至今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上世紀八十年代校門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70年代,學校師生歷時一年多,用稻穀、秸稈、水泥等原材料製作的葛洲壩仿真模型《萬里長江第一壩》,參加全國科技作品展,獲得特等獎,省內轟動;1985年,陳鹹詢帶領“天文愛好小組”的10名同學,在宜昌縣鄢家河附近,觀測到了“哈雷彗星”,讓學校聞名全市。

除了科技教育外,時任學校副書記的饒慕蘭說,學校的所有課程都開展得有聲有色,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也偶爾帶隊,把學生隊伍拉到荷花池,圍著橢圓環形小道跑幾圈,幾十個興趣班讓學生們任選,學校“全面開花”。一時間,家長們都想把孩子送進中山路小學,有的班班額甚至超過了70人。

04

首善文化,打造多個全國教育品牌


因為中山路小學的“一連串辦學光環”,1989年,經湖北省教委考核批准,宜昌市中山路小學成為宜昌市實驗小學,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突出“實驗性、示範性、推廣性”。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1987年第一次校園改造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而這,也與學校之後提煉的“首善文化”一脈相承。“首善”一詞出自《史記 西南夷列傳》,指能夠起到表率作用,最優秀的、最好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宜昌市實驗小學再次率先確立了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提煉出“首善文化”,並運用於教育教學之中,並在學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在全國創立了多個知名教育品牌。

楊德強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率先成立了宜昌市第一個校園藝術團“新芽藝術團”,讓三峽地域文化藝術走進校園進入課程,一口氣推出了三個全國五個一工程金獎節目,還兩次與中央心連心藝術團同臺演出,並應邀到東南亞訪問。

上世紀末,學校又首創了全國“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著名文明創建和德育品牌。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承辦全市京劇進校園活動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2011年,第八任校長黃榮走馬上任。此時,校園裡的電教設備再次升級,每間教室全部配備了高端的教學一體機,老師們不僅可以讓學生們看圖片,看動畫,甚至可以藉助網絡,連通世界,和外地學生實現跨時空的“同上一節課”。

該校“全國課改先進個人”朱慧敏老師,曾執教了一節《再讀“圓明園的毀滅”》“實景”課堂。朱慧敏作為內景老師帶領孩子們,與北京圓明園遺址的外景老師分別連線,感受圓明園毀滅前的輝煌和毀滅後的殘敗,真情實景有效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學校硬件的不斷升級,更需要“精神”的引領。黃榮告訴記者,實驗小學到目前已經有七十多年辦學歷史了,師生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的帶動、凝聚。所以通過“首善文化”的提出,凝聚“首善”精神,讓大家都有了共同的願景、共同的追求。學校堅守首善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經過八年艱辛努力,成功創辦了一所全國知名的首善文化名校並榮登湖北省校園文化建設百強榜,榮獲全國首屆文明校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首善文化校園一角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黃榮說,學校在堅持首善文化立校的基礎上,又導入國際最先進的卓越績效管理工具。

今年1月10日,宜昌市實驗小學榮獲宜昌市人民政府設立的最高質量榮譽獎——三峽質量獎的提名獎,全市僅有3所學校獲此殊榮。市實驗小學的現代學校治理多項經驗在全國多個學術會議和《教育發展研究》《教育名家》《湖北教育》等教育核心期刊推介,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臺等國家媒體到校進行了多個專題採訪報道。目前,市實驗小學多項辦學指標在全國居先進水平。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校園一角——上善洲

73歲的宜昌市實驗小學,竟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祕密


面向新時代,市實驗小學正奮力推進首善文化立校工程,在完成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開展學校十四五規劃建設,立足民族文化之根,插上信息化翅膀,實現創辦全國基礎教育品牌名校的發展願景,到二十一世紀中葉,成功實現打造全國百年名校的首善教育夢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