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在眾多社會領域的探索者和引領者中,《中國慈善家》評選出“2018年度十大社會推動者”,展現榜樣的力量。他們分別是:

馬雲

馬化騰

魯偉鼎

艾路明

邵亦波

葉嘉瑩

李小云

盧邁

楊團

我不是藥神

葉嘉瑩:一首流動的詩

葉嘉瑩:一首流動的詩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葉嘉瑩借孔子之言表達自己踐行“道”的態度。

葉嘉瑩:一首流動的詩

葉嘉瑩

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撰文:張玲

來源:《中國慈善家》2019年3月刊

2018年6月,94歲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先生,向執教近40年的南開大學捐贈了1857萬元,用於建設“迦陵基金”,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

此事一經報道,引來外界諸多關注。對此,葉嘉瑩卻“深感不安”,她希望人們能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古典詩詞之上。“我早已看破死生與名利,不會為自身的利害得失而憂慮煩惱。”她說,“內心有理想與持守,這樣活著內心很平安很快樂。”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葉嘉瑩借孔子之言表達自己踐行“道”的態度——一個讀書人,如果以追求“道”為理想,其他的都沒什麼值得在乎了。

葉嘉瑩6歲開始讀《論語》,這本開蒙讀物對她的一生影響深遠。小時候,《論語》讓她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朝聞道,夕死可矣”。“道”是什麼?她很好奇。

時至今日,年近95歲的葉嘉瑩,用自己的一生給出了答案。

從三四歲開始讀詩、背詩,14歲開始創作詩詞,21歲開始任教,葉嘉瑩從事中國古典詩詞教育和研究已70餘載。而今,“驥老猶存萬里心”,她希望“把餘熱都交給國家,交付給詩詞”。

葉嘉瑩:一首流動的詩

葉嘉瑩的一生,經歷了抗戰時期的北平,白色恐怖籠罩的臺灣,後又遠赴美國、加拿大。幾十年間,她曾身陷囹圄,曾寄人籬下,最痛苦時,也想過自殺。不管何種境遇,詩詞助她消解了內心愁怨,是她最堅實的陪伴和表達情志的出口。她的人生就彷彿是一首流動的詩。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生於葉赫那拉氏的書香之家,滿清覆亡之後,家族姓氏簡稱“葉”。三四歲時,父親葉廷元開始教她識字。很早,她便知道了漢語的四聲(平、上、去、入),知道作詩講究平仄。小小年紀,很多詩的含義她還不懂,只是一首一首往下背。背到李白《長幹行》裡“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家人忍不住樂了,“你才幾歲呀,就‘坐愁紅顏老’。”

葉嘉瑩:一首流動的詩

葉嘉瑩在輔仁大學的學士學位照

詩詞背得多了,家人鼓勵葉嘉瑩試著創作。14歲開始,她將自己所見所感用詩詞記錄下來。1941年,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先生。不斷深入學習,她發現,中國的詩歌很奇怪,並非完全用思想一個字一個字安排寫出來,是伴隨著吟誦的聲音一起“跑”出來的。跟著這種感覺,有一段時間,葉嘉瑩一兩天就寫下六七首詩。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葉嘉瑩十七八歲時作的詩,也一直代表她對人生的一種態度——“想要在人世間做一點事,就拼了,付出去一切。入世難免經歷顛簸、痛苦與悲哀,可要保持內心的平靜不被世間的繁華紛擾,我要逃到禪中去。”

因為異於常人的勤奮和從小積累的學養,葉嘉瑩深得顧隨先生看重。

葉嘉瑩:一首流動的詩

1943年,葉嘉瑩(後排右二)與同學在顧隨先生(前排)家中合影

1946年7月13日,顧隨在給葉嘉瑩的書信中寫道:“年來足下(葉嘉瑩)聽不佞(顧隨謙稱)講文最勤,所得亦最多……不佞之望於足下者,在於不佞法外,別有開發,能自建樹……然而‘欲達到此目的’,則除取徑於蟹行文字(英文)外,無他途也。”

字裡行間,流露出顧隨對葉嘉瑩“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希冀,他同時也叮囑她,想要自有建樹,則須學習英文。那時候她並不明白老師的用意,也不知道中國古典詩詞與英文究竟能有何關聯。

1969年,葉嘉瑩到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她不得不用英文教授中國古典詩詞,每天查生詞到凌晨一兩點。她沒想到,中國古典詩詞與英文的交匯處,也是被生活逼到的死角。

是時,她的先生趙東蓀和兩個女兒都在美國生活,趙東蓀沒有工作,兩個女兒一個上大學一個上中學,全靠她供養。

趙東蓀曾在國民黨的海軍工作,薪水微薄。“如果要用他的薪水,我連吃一根冰激凌都不敢。”她曾回憶道。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趙東蓀被捕入獄。此後的幾年,葉嘉瑩帶著襁褓中的女兒,四處謀生,也曾寄人籬下,只能在窄小的走道打地鋪。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在《轉蓬》一詩中,葉嘉瑩如此記述那段歲月。

幾年之後,趙東蓀出獄,葉嘉瑩以為生活迎來轉機,沒想到牢獄之苦讓丈夫變得性情乖戾,喜怒無常。“我最痛苦的是,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就無可理喻……”葉嘉瑩坦言,“我有想過,如果自殺,哪一種是最沒有痛苦的。”

為什麼不離婚呢?主持人魯豫曾問。

“這一點,我還是中國的舊式女子。”她坦承,“後來諒解了自己的先生。”

使她得到寬慰釋然的是王安石的《擬寒山拾得二十首》。葉嘉瑩將王詩稍作改動,藉以表達心境: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瓦亦自破碎,匪獨我血流……眾生造眾業,各有一機抽。

趙東蓀因牢獄之災,不想待在臺灣,遂與兩個女兒去往美國。三口人在美國的生活開支,葉嘉瑩即使在臺灣的三所大學任教,同時在兩個電視臺做節目,也無法供養。原本哈佛大學已經邀請她前去任教,但她舍不下孤身留在臺灣的老父親,希望帶著父親一起赴美,卻因被懷疑有移民傾向而遭拒籤。

葉嘉瑩在大學教授和研究的是“最不食人間煙火、最風花雪月的古典詩詞”,同時卻不得不為柴米油鹽操心。

“每時每刻,我都在很大的壓力之下。”支持她往前走的動力很樸素——“我不養家,家裡怎麼辦呢?”

被美國拒籤之後,葉嘉瑩在哈佛大學教授海陶瑋的推薦下,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教職。不到半年,她就獲得了該校的終身教授職位。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酬勞相對充裕,葉嘉瑩也因此不用再身兼幾份教職。有了空餘時間,她就去旁聽英國文學和文學理論的相關課程,學了一套西方的文學理論。不斷深入之後,她慢慢理解了當年顧隨先生讓她“取徑於蟹行文字”的叮囑。

“中國的詩很好,特別是律詩、絕句,不是純然的理性,帶著很多興然、感動,自發跑出來。所謂氣象,象是實的,氣是一種精神、感發的力量。”葉嘉瑩說,“我們中國的文學批評講‘興趣、氣象、境界’,都是很抽象的東西。語言文字間,賦予興發感動的直接力量,但缺少邏輯思維。我學了一套西方的分析理論方法來解釋中國的古典詩詞。《詞學新詮》就是用西方的理論把詞的美感做了很多分析。”

葉嘉瑩:一首流動的詩

在葉嘉瑩的眾多學術研究成果中,《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是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為何研究王國維?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鬱看來,“二人不僅在詩詞寫作方面多有暗合之處,更主要的是,王國維肅殺、凝和的氣質裡,流露著深沉的悲劇精神,那裡顯示著人性的脆弱,與世間的無奈。一切輾轉於風塵間的漂泊者,都可以從他的文字裡,感受到現代人內心最沉重的東西。葉嘉瑩於此,領會很深。”

葉嘉瑩會心於王國維《水龍吟》中對楊花的詠歎:“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墜。”“根本不曾開過,就已經凋零了。”她常常感懷自身的遭遇與楊花是同病相憐。王國維曾言,“天以百凶成就一詞人”。此話又何嘗不是葉嘉瑩人生的真實寫照?

葉嘉瑩:一首流動的詩

葉嘉瑩先生(左一)在海棠雅集盛會現場吟誦詩詞

1990年,葉嘉瑩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是該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2016年,因在中國古典詩詞領域研究與教育的不凡造詣和貢獻,她被授予“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著名紅學家馮其庸評價葉嘉瑩,不僅精於傳統的詩詞學,而且能冶中西文化學識於一爐……其學術成就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

“葉嘉瑩鍾情於詩詞藝術,在神異的境界中體驗自我,於是便獲得了‘為己’的快慰。”孫鬱分析,“當意識到這種快慰生成的緣故,便有使命感與傳承的自覺,想將古文化中有生命的東西普及於社會,這便是‘為人’的內涵。”

由此便不難理解葉嘉瑩幾十年來為中國古典詩詞的傳承所付出的一切。

葉嘉瑩:一首流動的詩

葉嘉瑩(左四)出席第十二屆葉氏駝庵獎學金第十二屆蔡章閣助學金頒獎典禮。

自1979年開始,她每年利用假期自費回國講學;1989年退休之後,每年用一個學期在中國大陸講學,其餘時間則在港澳臺地區及美國、加拿大等地傳播中國古典詩詞;1997年,她捐出10萬美元(當時摺合人民幣約90萬元)退休金,設立駝庵(顧隨別號)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支持傳統文化發展的同時,也為紀念恩師顧隨和因車禍雙雙罹難的大女兒和大女婿。

葉嘉瑩:一首流動的詩

2015年,91歲的葉嘉瑩結束了中國、加拿大兩地奔波的生活,定居南開大學專為她修建的迦陵學舍。她希望可以把“古代的詩人、詞人們的生命、理想、志意、品德,帶著鮮活的生命流傳下去”。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葉嘉瑩常借杜甫之言自勉,並表示,“雖然衰老,但還有未完的志意,將繼續努力工作下去。”

葉嘉瑩:一首流動的詩

葉嘉瑩一生坎坷,很多經歷都不是她自己的選擇,唯獨詩詞是她心之所向,是她從始至終都堅守的“道”。她說自己一輩子只幹了一件事,就是教書,“如果有來生,還教古典詩詞。”

本文選自《中國慈善家》2019年3月刊專題《2018年度社會推動者》,敬請關注該專題其他文章:

  • “2018年度十大社會推動者”揭曉

  • 馬雲:脫貧,而不是扶貧

  • 馬化騰如何讓科技向善?

  • 魯偉鼎:最好的傳承

  • 艾路明的破與立

  • 邵亦波:終極之問

  • 李小云:“傳統對接現代”的社會創新

  • 盧邁:走出“九號院”

  • 楊團:為了公義

  • 《我不是藥神》:適時而來

如需轉載,請後臺回覆“轉載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