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看著劇中的人物走向,性格變化,不由思考:

同在宮中,面對的是同一個男人,抵抗的是同一種環境,為什麼魏瓔珞能保持本心,而其他二人卻陷入人生的泥潭,苦苦掙扎,卻尋不著出路?

或許,一切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2

嫻妃貌美心善,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工尤為突出。她的人生分為兩部分: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的前半生,信仰崩塌心狠腹黑的後半生。

前半生猶如她的閨名“淑慎”,賢淑慎獨,即獨善其身,堅守操守,這是她父親的行為準則。

嫻妃的父母價值觀不一樣,父親正直無私,從不阿諛奉承,苦守清貧卻享受精神富裕;母親不一樣,她要的是金錢,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榮耀。

母親這樣要求父親,也這樣逼迫子女,要所有人為她的人生夢想奮鬥。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看著劇中的人物走向,性格變化,不由思考:

同在宮中,面對的是同一個男人,抵抗的是同一種環境,為什麼魏瓔珞能保持本心,而其他二人卻陷入人生的泥潭,苦苦掙扎,卻尋不著出路?

或許,一切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2

嫻妃貌美心善,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工尤為突出。她的人生分為兩部分: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的前半生,信仰崩塌心狠腹黑的後半生。

前半生猶如她的閨名“淑慎”,賢淑慎獨,即獨善其身,堅守操守,這是她父親的行為準則。

嫻妃的父母價值觀不一樣,父親正直無私,從不阿諛奉承,苦守清貧卻享受精神富裕;母親不一樣,她要的是金錢,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榮耀。

母親這樣要求父親,也這樣逼迫子女,要所有人為她的人生夢想奮鬥。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胡慎之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當一個家庭常處於矛盾的狀態,父母常進行爭執時,這樣的衝突對於孩子來說是可怕的,孩子會下意識的站在弱勢的這一方,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受盡折磨的選擇,她選擇幫助弱勢,但內心又會對另外一方心存內疚,長大成人後,她容易把這份內疚補償到其他人身上。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嫻妃上半生的性格。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看著劇中的人物走向,性格變化,不由思考:

同在宮中,面對的是同一個男人,抵抗的是同一種環境,為什麼魏瓔珞能保持本心,而其他二人卻陷入人生的泥潭,苦苦掙扎,卻尋不著出路?

或許,一切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2

嫻妃貌美心善,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工尤為突出。她的人生分為兩部分: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的前半生,信仰崩塌心狠腹黑的後半生。

前半生猶如她的閨名“淑慎”,賢淑慎獨,即獨善其身,堅守操守,這是她父親的行為準則。

嫻妃的父母價值觀不一樣,父親正直無私,從不阿諛奉承,苦守清貧卻享受精神富裕;母親不一樣,她要的是金錢,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榮耀。

母親這樣要求父親,也這樣逼迫子女,要所有人為她的人生夢想奮鬥。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胡慎之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當一個家庭常處於矛盾的狀態,父母常進行爭執時,這樣的衝突對於孩子來說是可怕的,孩子會下意識的站在弱勢的這一方,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受盡折磨的選擇,她選擇幫助弱勢,但內心又會對另外一方心存內疚,長大成人後,她容易把這份內疚補償到其他人身上。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嫻妃上半生的性格。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在父母的爭端裡,她選擇了弱勢的父親,自己也按著父親的準則成長,不依靠皇后,也不接受貴妃拉攏,即使家人遇難,也堅持不求人;但內心深處,她對母親也心存內疚,這份內疚潛意識裡化作善心,不斷的補償周邊的人,比如一心對待皇上且不求回報,真心對待需要幫助的太監宮女。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看著劇中的人物走向,性格變化,不由思考:

同在宮中,面對的是同一個男人,抵抗的是同一種環境,為什麼魏瓔珞能保持本心,而其他二人卻陷入人生的泥潭,苦苦掙扎,卻尋不著出路?

或許,一切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2

嫻妃貌美心善,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工尤為突出。她的人生分為兩部分: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的前半生,信仰崩塌心狠腹黑的後半生。

前半生猶如她的閨名“淑慎”,賢淑慎獨,即獨善其身,堅守操守,這是她父親的行為準則。

嫻妃的父母價值觀不一樣,父親正直無私,從不阿諛奉承,苦守清貧卻享受精神富裕;母親不一樣,她要的是金錢,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榮耀。

母親這樣要求父親,也這樣逼迫子女,要所有人為她的人生夢想奮鬥。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胡慎之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當一個家庭常處於矛盾的狀態,父母常進行爭執時,這樣的衝突對於孩子來說是可怕的,孩子會下意識的站在弱勢的這一方,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受盡折磨的選擇,她選擇幫助弱勢,但內心又會對另外一方心存內疚,長大成人後,她容易把這份內疚補償到其他人身上。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嫻妃上半生的性格。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在父母的爭端裡,她選擇了弱勢的父親,自己也按著父親的準則成長,不依靠皇后,也不接受貴妃拉攏,即使家人遇難,也堅持不求人;但內心深處,她對母親也心存內疚,這份內疚潛意識裡化作善心,不斷的補償周邊的人,比如一心對待皇上且不求回報,真心對待需要幫助的太監宮女。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明面上看,她腹黑的後半生似乎是因為家破人亡。

其實,這只是引子。

心理學解釋,基本的人性規律,那就是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人生往往最糟糕的是,周圍重要的人都在說,你不能做你自己,你要聽別人的。當週圍所有人都傳遞這份信息時,一個人就容易放棄自己的本心,最終活成別人嘴裡的樣子。

嫻妃黑化的本質就在於此。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看著劇中的人物走向,性格變化,不由思考:

同在宮中,面對的是同一個男人,抵抗的是同一種環境,為什麼魏瓔珞能保持本心,而其他二人卻陷入人生的泥潭,苦苦掙扎,卻尋不著出路?

或許,一切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2

嫻妃貌美心善,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工尤為突出。她的人生分為兩部分: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的前半生,信仰崩塌心狠腹黑的後半生。

前半生猶如她的閨名“淑慎”,賢淑慎獨,即獨善其身,堅守操守,這是她父親的行為準則。

嫻妃的父母價值觀不一樣,父親正直無私,從不阿諛奉承,苦守清貧卻享受精神富裕;母親不一樣,她要的是金錢,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榮耀。

母親這樣要求父親,也這樣逼迫子女,要所有人為她的人生夢想奮鬥。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胡慎之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當一個家庭常處於矛盾的狀態,父母常進行爭執時,這樣的衝突對於孩子來說是可怕的,孩子會下意識的站在弱勢的這一方,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受盡折磨的選擇,她選擇幫助弱勢,但內心又會對另外一方心存內疚,長大成人後,她容易把這份內疚補償到其他人身上。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嫻妃上半生的性格。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在父母的爭端裡,她選擇了弱勢的父親,自己也按著父親的準則成長,不依靠皇后,也不接受貴妃拉攏,即使家人遇難,也堅持不求人;但內心深處,她對母親也心存內疚,這份內疚潛意識裡化作善心,不斷的補償周邊的人,比如一心對待皇上且不求回報,真心對待需要幫助的太監宮女。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明面上看,她腹黑的後半生似乎是因為家破人亡。

其實,這只是引子。

心理學解釋,基本的人性規律,那就是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人生往往最糟糕的是,周圍重要的人都在說,你不能做你自己,你要聽別人的。當週圍所有人都傳遞這份信息時,一個人就容易放棄自己的本心,最終活成別人嘴裡的樣子。

嫻妃黑化的本質就在於此。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她的父親曾教導她遵從本心,但這份支持隨著“父親先放棄自我信仰”時崩塌,嫻妃多年的價值觀毀於一旦,於是,她母親多年的價值觀後來者居上,她覺得過去的自己無用又丟人。再加上宮中所有人對她獨善其身的鄙視,對爭權奪利的追求,嫻妃的上半生徹底在家破人亡裡黑化,後半生腹黑成活在世俗的宮中存活法則中。

價值觀不同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執行的是不同的育兒觀,且在執行中充滿矛盾,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極易因為外在的環境迷失自己的心。

3

一開始,很不喜歡高貴妃。

滿臉的權勢與野心,心腸惡毒,睚眥必報,那麼明目張膽,肆無忌憚。

誰曾想,她竟也是個可憐人。

因為父親剿匪,引來匪賊報復,劫走母親,七天七夜後在大河找回母親的屍體,高家卻說母親不詳,不允進入主墳,那一年,高貴妃五歲,這事是她心裡的刺。

不到一年,父親再娶,後孃惡毒,日日欺凌高貴妃。

她的父親,從未在意。他們之間若真有父女情緣,大概也就是“家族權勢”與“後宮貴妃”之間的互惠互利。但沒有她,高家依舊有其他的女兒進宮。高貴妃宮鬥失敗灰心喪氣之時,是其丫鬟苦求其父,才進宮看望,沒有安慰,沒有鼓勵,只有恨鐵不成鋼的怒罵。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看著劇中的人物走向,性格變化,不由思考:

同在宮中,面對的是同一個男人,抵抗的是同一種環境,為什麼魏瓔珞能保持本心,而其他二人卻陷入人生的泥潭,苦苦掙扎,卻尋不著出路?

或許,一切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2

嫻妃貌美心善,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工尤為突出。她的人生分為兩部分: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的前半生,信仰崩塌心狠腹黑的後半生。

前半生猶如她的閨名“淑慎”,賢淑慎獨,即獨善其身,堅守操守,這是她父親的行為準則。

嫻妃的父母價值觀不一樣,父親正直無私,從不阿諛奉承,苦守清貧卻享受精神富裕;母親不一樣,她要的是金錢,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榮耀。

母親這樣要求父親,也這樣逼迫子女,要所有人為她的人生夢想奮鬥。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胡慎之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當一個家庭常處於矛盾的狀態,父母常進行爭執時,這樣的衝突對於孩子來說是可怕的,孩子會下意識的站在弱勢的這一方,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受盡折磨的選擇,她選擇幫助弱勢,但內心又會對另外一方心存內疚,長大成人後,她容易把這份內疚補償到其他人身上。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嫻妃上半生的性格。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在父母的爭端裡,她選擇了弱勢的父親,自己也按著父親的準則成長,不依靠皇后,也不接受貴妃拉攏,即使家人遇難,也堅持不求人;但內心深處,她對母親也心存內疚,這份內疚潛意識裡化作善心,不斷的補償周邊的人,比如一心對待皇上且不求回報,真心對待需要幫助的太監宮女。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明面上看,她腹黑的後半生似乎是因為家破人亡。

其實,這只是引子。

心理學解釋,基本的人性規律,那就是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人生往往最糟糕的是,周圍重要的人都在說,你不能做你自己,你要聽別人的。當週圍所有人都傳遞這份信息時,一個人就容易放棄自己的本心,最終活成別人嘴裡的樣子。

嫻妃黑化的本質就在於此。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她的父親曾教導她遵從本心,但這份支持隨著“父親先放棄自我信仰”時崩塌,嫻妃多年的價值觀毀於一旦,於是,她母親多年的價值觀後來者居上,她覺得過去的自己無用又丟人。再加上宮中所有人對她獨善其身的鄙視,對爭權奪利的追求,嫻妃的上半生徹底在家破人亡裡黑化,後半生腹黑成活在世俗的宮中存活法則中。

價值觀不同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執行的是不同的育兒觀,且在執行中充滿矛盾,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極易因為外在的環境迷失自己的心。

3

一開始,很不喜歡高貴妃。

滿臉的權勢與野心,心腸惡毒,睚眥必報,那麼明目張膽,肆無忌憚。

誰曾想,她竟也是個可憐人。

因為父親剿匪,引來匪賊報復,劫走母親,七天七夜後在大河找回母親的屍體,高家卻說母親不詳,不允進入主墳,那一年,高貴妃五歲,這事是她心裡的刺。

不到一年,父親再娶,後孃惡毒,日日欺凌高貴妃。

她的父親,從未在意。他們之間若真有父女情緣,大概也就是“家族權勢”與“後宮貴妃”之間的互惠互利。但沒有她,高家依舊有其他的女兒進宮。高貴妃宮鬥失敗灰心喪氣之時,是其丫鬟苦求其父,才進宮看望,沒有安慰,沒有鼓勵,只有恨鐵不成鋼的怒罵。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父親給她的從來都是刺骨涼心:你不過是高家的一枚棋子,你沒了,還有三妹四妹隨時可以取代你。

高貴妃呢,她喚他“老匹夫”,卻被父親激得鬥志昂揚,再次覆盤。

所以,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何高貴妃能以侍妾之身在一眾嬪妃中脫穎而出,都有傾城之貌,出眾家世,但,高貴妃更有必須成功的決心與理由。

從未有人看重我,我就走上人生巔峰,看何人再敢輕看我。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看著劇中的人物走向,性格變化,不由思考:

同在宮中,面對的是同一個男人,抵抗的是同一種環境,為什麼魏瓔珞能保持本心,而其他二人卻陷入人生的泥潭,苦苦掙扎,卻尋不著出路?

或許,一切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2

嫻妃貌美心善,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工尤為突出。她的人生分為兩部分: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的前半生,信仰崩塌心狠腹黑的後半生。

前半生猶如她的閨名“淑慎”,賢淑慎獨,即獨善其身,堅守操守,這是她父親的行為準則。

嫻妃的父母價值觀不一樣,父親正直無私,從不阿諛奉承,苦守清貧卻享受精神富裕;母親不一樣,她要的是金錢,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榮耀。

母親這樣要求父親,也這樣逼迫子女,要所有人為她的人生夢想奮鬥。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胡慎之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當一個家庭常處於矛盾的狀態,父母常進行爭執時,這樣的衝突對於孩子來說是可怕的,孩子會下意識的站在弱勢的這一方,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受盡折磨的選擇,她選擇幫助弱勢,但內心又會對另外一方心存內疚,長大成人後,她容易把這份內疚補償到其他人身上。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嫻妃上半生的性格。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在父母的爭端裡,她選擇了弱勢的父親,自己也按著父親的準則成長,不依靠皇后,也不接受貴妃拉攏,即使家人遇難,也堅持不求人;但內心深處,她對母親也心存內疚,這份內疚潛意識裡化作善心,不斷的補償周邊的人,比如一心對待皇上且不求回報,真心對待需要幫助的太監宮女。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明面上看,她腹黑的後半生似乎是因為家破人亡。

其實,這只是引子。

心理學解釋,基本的人性規律,那就是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人生往往最糟糕的是,周圍重要的人都在說,你不能做你自己,你要聽別人的。當週圍所有人都傳遞這份信息時,一個人就容易放棄自己的本心,最終活成別人嘴裡的樣子。

嫻妃黑化的本質就在於此。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她的父親曾教導她遵從本心,但這份支持隨著“父親先放棄自我信仰”時崩塌,嫻妃多年的價值觀毀於一旦,於是,她母親多年的價值觀後來者居上,她覺得過去的自己無用又丟人。再加上宮中所有人對她獨善其身的鄙視,對爭權奪利的追求,嫻妃的上半生徹底在家破人亡裡黑化,後半生腹黑成活在世俗的宮中存活法則中。

價值觀不同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執行的是不同的育兒觀,且在執行中充滿矛盾,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極易因為外在的環境迷失自己的心。

3

一開始,很不喜歡高貴妃。

滿臉的權勢與野心,心腸惡毒,睚眥必報,那麼明目張膽,肆無忌憚。

誰曾想,她竟也是個可憐人。

因為父親剿匪,引來匪賊報復,劫走母親,七天七夜後在大河找回母親的屍體,高家卻說母親不詳,不允進入主墳,那一年,高貴妃五歲,這事是她心裡的刺。

不到一年,父親再娶,後孃惡毒,日日欺凌高貴妃。

她的父親,從未在意。他們之間若真有父女情緣,大概也就是“家族權勢”與“後宮貴妃”之間的互惠互利。但沒有她,高家依舊有其他的女兒進宮。高貴妃宮鬥失敗灰心喪氣之時,是其丫鬟苦求其父,才進宮看望,沒有安慰,沒有鼓勵,只有恨鐵不成鋼的怒罵。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父親給她的從來都是刺骨涼心:你不過是高家的一枚棋子,你沒了,還有三妹四妹隨時可以取代你。

高貴妃呢,她喚他“老匹夫”,卻被父親激得鬥志昂揚,再次覆盤。

所以,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何高貴妃能以侍妾之身在一眾嬪妃中脫穎而出,都有傾城之貌,出眾家世,但,高貴妃更有必須成功的決心與理由。

從未有人看重我,我就走上人生巔峰,看何人再敢輕看我。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高貴妃的一生,用現代心理學來解釋,就是,從未得到父親肯定的孩子,一輩子都在追求別人的肯定。父親對國是有貢獻的人才,對家對女,卻絲毫未盡職責,但女兒最後選的“肯定”依舊是父親心中的“成就”,在後宮直流而上,佔據主位。

人之將死其言也哀,高貴妃臨死前做了兩件事:

一是求皇上,把母親的墳墓遷回高家祖墳,並要求高家全家戴孝。這個訴求背後,是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更是自我價值的最後追求與體現。二是召兩個妹妹進宮毒殺。她恨後母,更恨父親,她要斷了他的棋子,毀了他的追求。

終其一生,與其說高貴妃都在爭權奪利,不如說自始自終,她都在追求父親的肯定!

4

大女主魏瓔珞某種程度上說,和高貴妃是一樣的人,天生脾氣暴,睚眥必報,剛進宮時被宮女們聯合欺負,在她被子上倒了杯水,她二話不說拿一桶水潑回去。

但她又有善心,她的行為準則是:“人心存良善,更應懂自保。”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看著劇中的人物走向,性格變化,不由思考:

同在宮中,面對的是同一個男人,抵抗的是同一種環境,為什麼魏瓔珞能保持本心,而其他二人卻陷入人生的泥潭,苦苦掙扎,卻尋不著出路?

或許,一切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2

嫻妃貌美心善,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工尤為突出。她的人生分為兩部分: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的前半生,信仰崩塌心狠腹黑的後半生。

前半生猶如她的閨名“淑慎”,賢淑慎獨,即獨善其身,堅守操守,這是她父親的行為準則。

嫻妃的父母價值觀不一樣,父親正直無私,從不阿諛奉承,苦守清貧卻享受精神富裕;母親不一樣,她要的是金錢,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榮耀。

母親這樣要求父親,也這樣逼迫子女,要所有人為她的人生夢想奮鬥。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胡慎之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當一個家庭常處於矛盾的狀態,父母常進行爭執時,這樣的衝突對於孩子來說是可怕的,孩子會下意識的站在弱勢的這一方,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受盡折磨的選擇,她選擇幫助弱勢,但內心又會對另外一方心存內疚,長大成人後,她容易把這份內疚補償到其他人身上。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嫻妃上半生的性格。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在父母的爭端裡,她選擇了弱勢的父親,自己也按著父親的準則成長,不依靠皇后,也不接受貴妃拉攏,即使家人遇難,也堅持不求人;但內心深處,她對母親也心存內疚,這份內疚潛意識裡化作善心,不斷的補償周邊的人,比如一心對待皇上且不求回報,真心對待需要幫助的太監宮女。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明面上看,她腹黑的後半生似乎是因為家破人亡。

其實,這只是引子。

心理學解釋,基本的人性規律,那就是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人生往往最糟糕的是,周圍重要的人都在說,你不能做你自己,你要聽別人的。當週圍所有人都傳遞這份信息時,一個人就容易放棄自己的本心,最終活成別人嘴裡的樣子。

嫻妃黑化的本質就在於此。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她的父親曾教導她遵從本心,但這份支持隨著“父親先放棄自我信仰”時崩塌,嫻妃多年的價值觀毀於一旦,於是,她母親多年的價值觀後來者居上,她覺得過去的自己無用又丟人。再加上宮中所有人對她獨善其身的鄙視,對爭權奪利的追求,嫻妃的上半生徹底在家破人亡裡黑化,後半生腹黑成活在世俗的宮中存活法則中。

價值觀不同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執行的是不同的育兒觀,且在執行中充滿矛盾,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極易因為外在的環境迷失自己的心。

3

一開始,很不喜歡高貴妃。

滿臉的權勢與野心,心腸惡毒,睚眥必報,那麼明目張膽,肆無忌憚。

誰曾想,她竟也是個可憐人。

因為父親剿匪,引來匪賊報復,劫走母親,七天七夜後在大河找回母親的屍體,高家卻說母親不詳,不允進入主墳,那一年,高貴妃五歲,這事是她心裡的刺。

不到一年,父親再娶,後孃惡毒,日日欺凌高貴妃。

她的父親,從未在意。他們之間若真有父女情緣,大概也就是“家族權勢”與“後宮貴妃”之間的互惠互利。但沒有她,高家依舊有其他的女兒進宮。高貴妃宮鬥失敗灰心喪氣之時,是其丫鬟苦求其父,才進宮看望,沒有安慰,沒有鼓勵,只有恨鐵不成鋼的怒罵。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父親給她的從來都是刺骨涼心:你不過是高家的一枚棋子,你沒了,還有三妹四妹隨時可以取代你。

高貴妃呢,她喚他“老匹夫”,卻被父親激得鬥志昂揚,再次覆盤。

所以,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何高貴妃能以侍妾之身在一眾嬪妃中脫穎而出,都有傾城之貌,出眾家世,但,高貴妃更有必須成功的決心與理由。

從未有人看重我,我就走上人生巔峰,看何人再敢輕看我。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高貴妃的一生,用現代心理學來解釋,就是,從未得到父親肯定的孩子,一輩子都在追求別人的肯定。父親對國是有貢獻的人才,對家對女,卻絲毫未盡職責,但女兒最後選的“肯定”依舊是父親心中的“成就”,在後宮直流而上,佔據主位。

人之將死其言也哀,高貴妃臨死前做了兩件事:

一是求皇上,把母親的墳墓遷回高家祖墳,並要求高家全家戴孝。這個訴求背後,是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更是自我價值的最後追求與體現。二是召兩個妹妹進宮毒殺。她恨後母,更恨父親,她要斷了他的棋子,毀了他的追求。

終其一生,與其說高貴妃都在爭權奪利,不如說自始自終,她都在追求父親的肯定!

4

大女主魏瓔珞某種程度上說,和高貴妃是一樣的人,天生脾氣暴,睚眥必報,剛進宮時被宮女們聯合欺負,在她被子上倒了杯水,她二話不說拿一桶水潑回去。

但她又有善心,她的行為準則是:“人心存良善,更應懂自保。”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她在如狼似虎的家族長大,自小喪母,父親軟弱怕事,若不凶狠,實在難自保。

慶幸的是,她有一個溫柔良善如母親般養育她長大的姐姐,她們並不富裕,姐姐卻常帶著她去接濟窮人。她生命底色裡的愛和溫暖是姐姐種下的。

姐姐被害,她進宮復仇,心狠手硬,別人給她一拳,她必定把人往死裡折騰,使用的那些計策,其實是狡猾的,這是個貶義詞,一不小心就會在命運的交叉口萬劫不復。

幸運的是,她遇到了富察皇后,皇后誇她機靈,可惜家中沒有好好教育,親自教她讀書識禮。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看著劇中的人物走向,性格變化,不由思考:

同在宮中,面對的是同一個男人,抵抗的是同一種環境,為什麼魏瓔珞能保持本心,而其他二人卻陷入人生的泥潭,苦苦掙扎,卻尋不著出路?

或許,一切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2

嫻妃貌美心善,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工尤為突出。她的人生分為兩部分: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的前半生,信仰崩塌心狠腹黑的後半生。

前半生猶如她的閨名“淑慎”,賢淑慎獨,即獨善其身,堅守操守,這是她父親的行為準則。

嫻妃的父母價值觀不一樣,父親正直無私,從不阿諛奉承,苦守清貧卻享受精神富裕;母親不一樣,她要的是金錢,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榮耀。

母親這樣要求父親,也這樣逼迫子女,要所有人為她的人生夢想奮鬥。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胡慎之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當一個家庭常處於矛盾的狀態,父母常進行爭執時,這樣的衝突對於孩子來說是可怕的,孩子會下意識的站在弱勢的這一方,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受盡折磨的選擇,她選擇幫助弱勢,但內心又會對另外一方心存內疚,長大成人後,她容易把這份內疚補償到其他人身上。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嫻妃上半生的性格。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在父母的爭端裡,她選擇了弱勢的父親,自己也按著父親的準則成長,不依靠皇后,也不接受貴妃拉攏,即使家人遇難,也堅持不求人;但內心深處,她對母親也心存內疚,這份內疚潛意識裡化作善心,不斷的補償周邊的人,比如一心對待皇上且不求回報,真心對待需要幫助的太監宮女。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明面上看,她腹黑的後半生似乎是因為家破人亡。

其實,這只是引子。

心理學解釋,基本的人性規律,那就是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人生往往最糟糕的是,周圍重要的人都在說,你不能做你自己,你要聽別人的。當週圍所有人都傳遞這份信息時,一個人就容易放棄自己的本心,最終活成別人嘴裡的樣子。

嫻妃黑化的本質就在於此。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她的父親曾教導她遵從本心,但這份支持隨著“父親先放棄自我信仰”時崩塌,嫻妃多年的價值觀毀於一旦,於是,她母親多年的價值觀後來者居上,她覺得過去的自己無用又丟人。再加上宮中所有人對她獨善其身的鄙視,對爭權奪利的追求,嫻妃的上半生徹底在家破人亡裡黑化,後半生腹黑成活在世俗的宮中存活法則中。

價值觀不同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執行的是不同的育兒觀,且在執行中充滿矛盾,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極易因為外在的環境迷失自己的心。

3

一開始,很不喜歡高貴妃。

滿臉的權勢與野心,心腸惡毒,睚眥必報,那麼明目張膽,肆無忌憚。

誰曾想,她竟也是個可憐人。

因為父親剿匪,引來匪賊報復,劫走母親,七天七夜後在大河找回母親的屍體,高家卻說母親不詳,不允進入主墳,那一年,高貴妃五歲,這事是她心裡的刺。

不到一年,父親再娶,後孃惡毒,日日欺凌高貴妃。

她的父親,從未在意。他們之間若真有父女情緣,大概也就是“家族權勢”與“後宮貴妃”之間的互惠互利。但沒有她,高家依舊有其他的女兒進宮。高貴妃宮鬥失敗灰心喪氣之時,是其丫鬟苦求其父,才進宮看望,沒有安慰,沒有鼓勵,只有恨鐵不成鋼的怒罵。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父親給她的從來都是刺骨涼心:你不過是高家的一枚棋子,你沒了,還有三妹四妹隨時可以取代你。

高貴妃呢,她喚他“老匹夫”,卻被父親激得鬥志昂揚,再次覆盤。

所以,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何高貴妃能以侍妾之身在一眾嬪妃中脫穎而出,都有傾城之貌,出眾家世,但,高貴妃更有必須成功的決心與理由。

從未有人看重我,我就走上人生巔峰,看何人再敢輕看我。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高貴妃的一生,用現代心理學來解釋,就是,從未得到父親肯定的孩子,一輩子都在追求別人的肯定。父親對國是有貢獻的人才,對家對女,卻絲毫未盡職責,但女兒最後選的“肯定”依舊是父親心中的“成就”,在後宮直流而上,佔據主位。

人之將死其言也哀,高貴妃臨死前做了兩件事:

一是求皇上,把母親的墳墓遷回高家祖墳,並要求高家全家戴孝。這個訴求背後,是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更是自我價值的最後追求與體現。二是召兩個妹妹進宮毒殺。她恨後母,更恨父親,她要斷了他的棋子,毀了他的追求。

終其一生,與其說高貴妃都在爭權奪利,不如說自始自終,她都在追求父親的肯定!

4

大女主魏瓔珞某種程度上說,和高貴妃是一樣的人,天生脾氣暴,睚眥必報,剛進宮時被宮女們聯合欺負,在她被子上倒了杯水,她二話不說拿一桶水潑回去。

但她又有善心,她的行為準則是:“人心存良善,更應懂自保。”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她在如狼似虎的家族長大,自小喪母,父親軟弱怕事,若不凶狠,實在難自保。

慶幸的是,她有一個溫柔良善如母親般養育她長大的姐姐,她們並不富裕,姐姐卻常帶著她去接濟窮人。她生命底色裡的愛和溫暖是姐姐種下的。

姐姐被害,她進宮復仇,心狠手硬,別人給她一拳,她必定把人往死裡折騰,使用的那些計策,其實是狡猾的,這是個貶義詞,一不小心就會在命運的交叉口萬劫不復。

幸運的是,她遇到了富察皇后,皇后誇她機靈,可惜家中沒有好好教育,親自教她讀書識禮。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皇后教她大格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瓔珞說:“我這樣的身份,不用思考兼濟天下。”

皇后微微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位置,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

五阿哥出生時,人人視為魚肉,皇后接到自己宮中照料,瓔珞不接,詢問皇后為何自找麻煩,皇后淡淡解釋,國母就是要保護好大家,以身作則的教魏瓔珞真正的愛和包容。

魏瓔珞一心復仇,做出很多大逆不道的事,是皇后一力保下,她自始自終相信瓔珞的人品,給予她無限的理解和接受。

宮廷爭鬥,爾虞我詐,魏瓔珞一路開掛,成為皇上最愛的令妃,成為下一任皇上的母親,當然是她自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但更重要的是,她生命中遇到的兩位“母親”,姐姐給她種下良善的種子,皇后擴大她的格局和視野,堅定又溫柔的一點點磨去她身上的戾氣與頑劣,最終形成璞玉。

溫柔而堅定的母愛,是生命永遠的救贖。

5

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延熹攻略裡,我們看盡悲傷離合,命運坎坷。

魏瓔珞的一路開掛,嫻妃的步步黑化,高貴妃的可恨可憐,看似都是戲,但放眼社會,何嘗不是在命運長河裡苦苦掙扎的你我他?她們背後的原生家庭,現實社會也同樣有。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看著劇中的人物走向,性格變化,不由思考:

同在宮中,面對的是同一個男人,抵抗的是同一種環境,為什麼魏瓔珞能保持本心,而其他二人卻陷入人生的泥潭,苦苦掙扎,卻尋不著出路?

或許,一切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2

嫻妃貌美心善,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工尤為突出。她的人生分為兩部分: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的前半生,信仰崩塌心狠腹黑的後半生。

前半生猶如她的閨名“淑慎”,賢淑慎獨,即獨善其身,堅守操守,這是她父親的行為準則。

嫻妃的父母價值觀不一樣,父親正直無私,從不阿諛奉承,苦守清貧卻享受精神富裕;母親不一樣,她要的是金錢,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榮耀。

母親這樣要求父親,也這樣逼迫子女,要所有人為她的人生夢想奮鬥。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胡慎之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當一個家庭常處於矛盾的狀態,父母常進行爭執時,這樣的衝突對於孩子來說是可怕的,孩子會下意識的站在弱勢的這一方,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受盡折磨的選擇,她選擇幫助弱勢,但內心又會對另外一方心存內疚,長大成人後,她容易把這份內疚補償到其他人身上。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嫻妃上半生的性格。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在父母的爭端裡,她選擇了弱勢的父親,自己也按著父親的準則成長,不依靠皇后,也不接受貴妃拉攏,即使家人遇難,也堅持不求人;但內心深處,她對母親也心存內疚,這份內疚潛意識裡化作善心,不斷的補償周邊的人,比如一心對待皇上且不求回報,真心對待需要幫助的太監宮女。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明面上看,她腹黑的後半生似乎是因為家破人亡。

其實,這只是引子。

心理學解釋,基本的人性規律,那就是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人生往往最糟糕的是,周圍重要的人都在說,你不能做你自己,你要聽別人的。當週圍所有人都傳遞這份信息時,一個人就容易放棄自己的本心,最終活成別人嘴裡的樣子。

嫻妃黑化的本質就在於此。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她的父親曾教導她遵從本心,但這份支持隨著“父親先放棄自我信仰”時崩塌,嫻妃多年的價值觀毀於一旦,於是,她母親多年的價值觀後來者居上,她覺得過去的自己無用又丟人。再加上宮中所有人對她獨善其身的鄙視,對爭權奪利的追求,嫻妃的上半生徹底在家破人亡裡黑化,後半生腹黑成活在世俗的宮中存活法則中。

價值觀不同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執行的是不同的育兒觀,且在執行中充滿矛盾,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極易因為外在的環境迷失自己的心。

3

一開始,很不喜歡高貴妃。

滿臉的權勢與野心,心腸惡毒,睚眥必報,那麼明目張膽,肆無忌憚。

誰曾想,她竟也是個可憐人。

因為父親剿匪,引來匪賊報復,劫走母親,七天七夜後在大河找回母親的屍體,高家卻說母親不詳,不允進入主墳,那一年,高貴妃五歲,這事是她心裡的刺。

不到一年,父親再娶,後孃惡毒,日日欺凌高貴妃。

她的父親,從未在意。他們之間若真有父女情緣,大概也就是“家族權勢”與“後宮貴妃”之間的互惠互利。但沒有她,高家依舊有其他的女兒進宮。高貴妃宮鬥失敗灰心喪氣之時,是其丫鬟苦求其父,才進宮看望,沒有安慰,沒有鼓勵,只有恨鐵不成鋼的怒罵。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父親給她的從來都是刺骨涼心:你不過是高家的一枚棋子,你沒了,還有三妹四妹隨時可以取代你。

高貴妃呢,她喚他“老匹夫”,卻被父親激得鬥志昂揚,再次覆盤。

所以,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何高貴妃能以侍妾之身在一眾嬪妃中脫穎而出,都有傾城之貌,出眾家世,但,高貴妃更有必須成功的決心與理由。

從未有人看重我,我就走上人生巔峰,看何人再敢輕看我。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高貴妃的一生,用現代心理學來解釋,就是,從未得到父親肯定的孩子,一輩子都在追求別人的肯定。父親對國是有貢獻的人才,對家對女,卻絲毫未盡職責,但女兒最後選的“肯定”依舊是父親心中的“成就”,在後宮直流而上,佔據主位。

人之將死其言也哀,高貴妃臨死前做了兩件事:

一是求皇上,把母親的墳墓遷回高家祖墳,並要求高家全家戴孝。這個訴求背後,是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更是自我價值的最後追求與體現。二是召兩個妹妹進宮毒殺。她恨後母,更恨父親,她要斷了他的棋子,毀了他的追求。

終其一生,與其說高貴妃都在爭權奪利,不如說自始自終,她都在追求父親的肯定!

4

大女主魏瓔珞某種程度上說,和高貴妃是一樣的人,天生脾氣暴,睚眥必報,剛進宮時被宮女們聯合欺負,在她被子上倒了杯水,她二話不說拿一桶水潑回去。

但她又有善心,她的行為準則是:“人心存良善,更應懂自保。”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她在如狼似虎的家族長大,自小喪母,父親軟弱怕事,若不凶狠,實在難自保。

慶幸的是,她有一個溫柔良善如母親般養育她長大的姐姐,她們並不富裕,姐姐卻常帶著她去接濟窮人。她生命底色裡的愛和溫暖是姐姐種下的。

姐姐被害,她進宮復仇,心狠手硬,別人給她一拳,她必定把人往死裡折騰,使用的那些計策,其實是狡猾的,這是個貶義詞,一不小心就會在命運的交叉口萬劫不復。

幸運的是,她遇到了富察皇后,皇后誇她機靈,可惜家中沒有好好教育,親自教她讀書識禮。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皇后教她大格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瓔珞說:“我這樣的身份,不用思考兼濟天下。”

皇后微微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位置,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

五阿哥出生時,人人視為魚肉,皇后接到自己宮中照料,瓔珞不接,詢問皇后為何自找麻煩,皇后淡淡解釋,國母就是要保護好大家,以身作則的教魏瓔珞真正的愛和包容。

魏瓔珞一心復仇,做出很多大逆不道的事,是皇后一力保下,她自始自終相信瓔珞的人品,給予她無限的理解和接受。

宮廷爭鬥,爾虞我詐,魏瓔珞一路開掛,成為皇上最愛的令妃,成為下一任皇上的母親,當然是她自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但更重要的是,她生命中遇到的兩位“母親”,姐姐給她種下良善的種子,皇后擴大她的格局和視野,堅定又溫柔的一點點磨去她身上的戾氣與頑劣,最終形成璞玉。

溫柔而堅定的母愛,是生命永遠的救贖。

5

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延熹攻略裡,我們看盡悲傷離合,命運坎坷。

魏瓔珞的一路開掛,嫻妃的步步黑化,高貴妃的可恨可憐,看似都是戲,但放眼社會,何嘗不是在命運長河裡苦苦掙扎的你我他?她們背後的原生家庭,現實社會也同樣有。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生而不養,任之隨意生長,猶如高貴妃的父親;

把孩子當成自我夢想的延續,教育的目的永遠只在於出人頭地,猶如嫻妃的母親;

自然也有猶如“富察皇后式的母愛”,關注的是孩子的內心成長,順應孩子的本性,包容孩子的一切,慢慢等著孩子成長為她自己最好的樣子。

可惜的是,大多數家長都屬於第二種,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關注孩子的成績和未來,工作好不好,長大以後有沒有出息,能不能有一場門當戶對的婚姻,是否能出人頭地衣錦還鄉?卻常常忽略你給的人生是不是孩子期待的?孩子幸不幸福?

更可怕的是,很多的家庭,猶如嫻妃的父母,育兒觀不一致,又非要勉強到孩子的人生。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大女主魏瓔珞小小的身體,大大的爆發力,實在讓人熱血沸騰;

賢良淑德的嫻妃黑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黑暗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帶著悽慘的童年記憶,淒涼去世,更讓人沉重;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看著劇中的人物走向,性格變化,不由思考:

同在宮中,面對的是同一個男人,抵抗的是同一種環境,為什麼魏瓔珞能保持本心,而其他二人卻陷入人生的泥潭,苦苦掙扎,卻尋不著出路?

或許,一切都可以在原生家庭裡,找到答案。

2

嫻妃貌美心善,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工尤為突出。她的人生分為兩部分: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的前半生,信仰崩塌心狠腹黑的後半生。

前半生猶如她的閨名“淑慎”,賢淑慎獨,即獨善其身,堅守操守,這是她父親的行為準則。

嫻妃的父母價值觀不一樣,父親正直無私,從不阿諛奉承,苦守清貧卻享受精神富裕;母親不一樣,她要的是金錢,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榮耀。

母親這樣要求父親,也這樣逼迫子女,要所有人為她的人生夢想奮鬥。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胡慎之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當一個家庭常處於矛盾的狀態,父母常進行爭執時,這樣的衝突對於孩子來說是可怕的,孩子會下意識的站在弱勢的這一方,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受盡折磨的選擇,她選擇幫助弱勢,但內心又會對另外一方心存內疚,長大成人後,她容易把這份內疚補償到其他人身上。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嫻妃上半生的性格。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在父母的爭端裡,她選擇了弱勢的父親,自己也按著父親的準則成長,不依靠皇后,也不接受貴妃拉攏,即使家人遇難,也堅持不求人;但內心深處,她對母親也心存內疚,這份內疚潛意識裡化作善心,不斷的補償周邊的人,比如一心對待皇上且不求回報,真心對待需要幫助的太監宮女。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明面上看,她腹黑的後半生似乎是因為家破人亡。

其實,這只是引子。

心理學解釋,基本的人性規律,那就是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人生往往最糟糕的是,周圍重要的人都在說,你不能做你自己,你要聽別人的。當週圍所有人都傳遞這份信息時,一個人就容易放棄自己的本心,最終活成別人嘴裡的樣子。

嫻妃黑化的本質就在於此。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她的父親曾教導她遵從本心,但這份支持隨著“父親先放棄自我信仰”時崩塌,嫻妃多年的價值觀毀於一旦,於是,她母親多年的價值觀後來者居上,她覺得過去的自己無用又丟人。再加上宮中所有人對她獨善其身的鄙視,對爭權奪利的追求,嫻妃的上半生徹底在家破人亡裡黑化,後半生腹黑成活在世俗的宮中存活法則中。

價值觀不同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執行的是不同的育兒觀,且在執行中充滿矛盾,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極易因為外在的環境迷失自己的心。

3

一開始,很不喜歡高貴妃。

滿臉的權勢與野心,心腸惡毒,睚眥必報,那麼明目張膽,肆無忌憚。

誰曾想,她竟也是個可憐人。

因為父親剿匪,引來匪賊報復,劫走母親,七天七夜後在大河找回母親的屍體,高家卻說母親不詳,不允進入主墳,那一年,高貴妃五歲,這事是她心裡的刺。

不到一年,父親再娶,後孃惡毒,日日欺凌高貴妃。

她的父親,從未在意。他們之間若真有父女情緣,大概也就是“家族權勢”與“後宮貴妃”之間的互惠互利。但沒有她,高家依舊有其他的女兒進宮。高貴妃宮鬥失敗灰心喪氣之時,是其丫鬟苦求其父,才進宮看望,沒有安慰,沒有鼓勵,只有恨鐵不成鋼的怒罵。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父親給她的從來都是刺骨涼心:你不過是高家的一枚棋子,你沒了,還有三妹四妹隨時可以取代你。

高貴妃呢,她喚他“老匹夫”,卻被父親激得鬥志昂揚,再次覆盤。

所以,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何高貴妃能以侍妾之身在一眾嬪妃中脫穎而出,都有傾城之貌,出眾家世,但,高貴妃更有必須成功的決心與理由。

從未有人看重我,我就走上人生巔峰,看何人再敢輕看我。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高貴妃的一生,用現代心理學來解釋,就是,從未得到父親肯定的孩子,一輩子都在追求別人的肯定。父親對國是有貢獻的人才,對家對女,卻絲毫未盡職責,但女兒最後選的“肯定”依舊是父親心中的“成就”,在後宮直流而上,佔據主位。

人之將死其言也哀,高貴妃臨死前做了兩件事:

一是求皇上,把母親的墳墓遷回高家祖墳,並要求高家全家戴孝。這個訴求背後,是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更是自我價值的最後追求與體現。二是召兩個妹妹進宮毒殺。她恨後母,更恨父親,她要斷了他的棋子,毀了他的追求。

終其一生,與其說高貴妃都在爭權奪利,不如說自始自終,她都在追求父親的肯定!

4

大女主魏瓔珞某種程度上說,和高貴妃是一樣的人,天生脾氣暴,睚眥必報,剛進宮時被宮女們聯合欺負,在她被子上倒了杯水,她二話不說拿一桶水潑回去。

但她又有善心,她的行為準則是:“人心存良善,更應懂自保。”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她在如狼似虎的家族長大,自小喪母,父親軟弱怕事,若不凶狠,實在難自保。

慶幸的是,她有一個溫柔良善如母親般養育她長大的姐姐,她們並不富裕,姐姐卻常帶著她去接濟窮人。她生命底色裡的愛和溫暖是姐姐種下的。

姐姐被害,她進宮復仇,心狠手硬,別人給她一拳,她必定把人往死裡折騰,使用的那些計策,其實是狡猾的,這是個貶義詞,一不小心就會在命運的交叉口萬劫不復。

幸運的是,她遇到了富察皇后,皇后誇她機靈,可惜家中沒有好好教育,親自教她讀書識禮。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皇后教她大格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瓔珞說:“我這樣的身份,不用思考兼濟天下。”

皇后微微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位置,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

五阿哥出生時,人人視為魚肉,皇后接到自己宮中照料,瓔珞不接,詢問皇后為何自找麻煩,皇后淡淡解釋,國母就是要保護好大家,以身作則的教魏瓔珞真正的愛和包容。

魏瓔珞一心復仇,做出很多大逆不道的事,是皇后一力保下,她自始自終相信瓔珞的人品,給予她無限的理解和接受。

宮廷爭鬥,爾虞我詐,魏瓔珞一路開掛,成為皇上最愛的令妃,成為下一任皇上的母親,當然是她自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但更重要的是,她生命中遇到的兩位“母親”,姐姐給她種下良善的種子,皇后擴大她的格局和視野,堅定又溫柔的一點點磨去她身上的戾氣與頑劣,最終形成璞玉。

溫柔而堅定的母愛,是生命永遠的救贖。

5

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延熹攻略裡,我們看盡悲傷離合,命運坎坷。

魏瓔珞的一路開掛,嫻妃的步步黑化,高貴妃的可恨可憐,看似都是戲,但放眼社會,何嘗不是在命運長河裡苦苦掙扎的你我他?她們背後的原生家庭,現實社會也同樣有。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生而不養,任之隨意生長,猶如高貴妃的父親;

把孩子當成自我夢想的延續,教育的目的永遠只在於出人頭地,猶如嫻妃的母親;

自然也有猶如“富察皇后式的母愛”,關注的是孩子的內心成長,順應孩子的本性,包容孩子的一切,慢慢等著孩子成長為她自己最好的樣子。

可惜的是,大多數家長都屬於第二種,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關注孩子的成績和未來,工作好不好,長大以後有沒有出息,能不能有一場門當戶對的婚姻,是否能出人頭地衣錦還鄉?卻常常忽略你給的人生是不是孩子期待的?孩子幸不幸福?

更可怕的是,很多的家庭,猶如嫻妃的父母,育兒觀不一致,又非要勉強到孩子的人生。

重溫《延禧攻略》:從原生家庭的不同看皇帝女人們的不同命運

育兒,是天下最難的事,從來沒有統一標準。

我們不知道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也不知道要照著什麼樣去培養?

但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

身為父母,你是否想過,孩子要的到底是什麼?你能給孩子的又是什麼?

願你給出的是深遠的愛,收穫的是子女真心的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