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門關是萬里長城上的一座重要雄關險隘,也是鑲嵌在萬里長城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亦是大雁難以飛越的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衝,因地處中原農耕文明及北方遊牧文明接交地,而成為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往和爭奪的軍事要衝。是南來北往最理想的用兵要道和商旅通道。為山西省北部邊境的重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號稱中華第一關。

"

雁門關是萬里長城上的一座重要雄關險隘,也是鑲嵌在萬里長城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亦是大雁難以飛越的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衝,因地處中原農耕文明及北方遊牧文明接交地,而成為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往和爭奪的軍事要衝。是南來北往最理想的用兵要道和商旅通道。為山西省北部邊境的重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號稱中華第一關。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在恆山餘脈西端,東恆山,西管涔,銜接呂梁,直延黃河,東西兩側山脈,連接為一道天然分界線,北為大同盆地,南是忻定盆地,歷來與北方民族疆土之爭和政權更迭衝突不斷,是承東啟西,接北連南的交通要道,更是北扼大漠、南屏太原、拱衛京師、勢控中原的九寨之首和咽喉要衝。

"

雁門關是萬里長城上的一座重要雄關險隘,也是鑲嵌在萬里長城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亦是大雁難以飛越的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衝,因地處中原農耕文明及北方遊牧文明接交地,而成為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往和爭奪的軍事要衝。是南來北往最理想的用兵要道和商旅通道。為山西省北部邊境的重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號稱中華第一關。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在恆山餘脈西端,東恆山,西管涔,銜接呂梁,直延黃河,東西兩側山脈,連接為一道天然分界線,北為大同盆地,南是忻定盆地,歷來與北方民族疆土之爭和政權更迭衝突不斷,是承東啟西,接北連南的交通要道,更是北扼大漠、南屏太原、拱衛京師、勢控中原的九寨之首和咽喉要衝。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始建於唐代武則天時期,古雁門關亦稱西陘關,到明代年久失修,山洪沖刷得車馬難行,明洪武7年東移5公里“東徑”, 建現雁門新關,整個關城周長1公里,牆高兩丈,石基磚身,關城洞門三重。內建駐軍營房、校場、鎮邊祠、關署、驛站、雁塔,位置險要,建築宏偉。既地當咽喉形勝獨具,又左襟右帶 居於諸多峰嶺峪口的中心,是歷代軍事指揮官佈防的必然選擇。

"

雁門關是萬里長城上的一座重要雄關險隘,也是鑲嵌在萬里長城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亦是大雁難以飛越的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衝,因地處中原農耕文明及北方遊牧文明接交地,而成為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往和爭奪的軍事要衝。是南來北往最理想的用兵要道和商旅通道。為山西省北部邊境的重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號稱中華第一關。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在恆山餘脈西端,東恆山,西管涔,銜接呂梁,直延黃河,東西兩側山脈,連接為一道天然分界線,北為大同盆地,南是忻定盆地,歷來與北方民族疆土之爭和政權更迭衝突不斷,是承東啟西,接北連南的交通要道,更是北扼大漠、南屏太原、拱衛京師、勢控中原的九寨之首和咽喉要衝。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始建於唐代武則天時期,古雁門關亦稱西陘關,到明代年久失修,山洪沖刷得車馬難行,明洪武7年東移5公里“東徑”, 建現雁門新關,整個關城周長1公里,牆高兩丈,石基磚身,關城洞門三重。內建駐軍營房、校場、鎮邊祠、關署、驛站、雁塔,位置險要,建築宏偉。既地當咽喉形勝獨具,又左襟右帶 居於諸多峰嶺峪口的中心,是歷代軍事指揮官佈防的必然選擇。

長城明珠---雁門關

鎮邊祠內所供奉著的是歷代守關重要代表人物,敘述著雁門關就是半部中國古代史。鎮邊祠是明正德六年,為紀念戰國時期趙國的守關大將李牧而建立的武安君廟,俗稱李牧祠,後改為護國鎮邊祠,建築佔地面積3190平方米,建築面積1510平方米,是雁門關最具規模的建築群之一。1937年遭日軍破壞,2009年以來按原樣復建後改名鎮邊祠,成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關名將心繫天下、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懷與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殿堂,也是展示邊塞文化豐富厚重的精髓之地。歷代叱吒風雲的代表性文武名將分別供奉在五個殿堂內,如忠武堂內供奉的是以宋代核心名將楊業﹝忠武為楊業諡號﹞、同時供奉大郎楊延平、二郎楊延定、三郎楊延光、四郎楊延輝、五郎楊延昭、六郎楊延景、七郎楊延嗣、八郎楊延順父子9人,主塑表現楊繼業大敗遼軍,威震雁門的忠烈,是宋代軍事史上防禦戰、反擊戰的典型範例,彰顯了楊家滿門抗遼保宋的英雄形象;武安堂內,主塑戰國時被譽為“守關第一名將”的趙國大將軍李牧(李牧因功所得封號武安),同時供奉著漢將李廣、隋將李景、唐將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不同朝代名將6人;文定堂內主塑北宋名將張齊賢,他是代州知州楊繼業的繼任人,屢敗契丹安定邊關,後來升任兵部尚書、宰相、諡文定,還供奉著西漢郅都、東漢郭諒、曹魏牽招、唐裴行儉、明周遇吉等文武之將5人;武惠堂內主塑北宋名將潘美,979年開始常年守雁門關御遼,以雁門之封代國公,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而被削職三年,死後諡武惠,出於民間形象,為其孤立祠堂,出於歷史形象,為其塑像;群英堂內供奉著西漢衛青、霍去病、東漢杜茂、西晉劉琨、唐薛仁貴、張公瑾、薛萬徹、明徐達、陸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歷代雖未專職鎮守,但卻征戰雁門關內外的名將11人。

"

雁門關是萬里長城上的一座重要雄關險隘,也是鑲嵌在萬里長城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亦是大雁難以飛越的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衝,因地處中原農耕文明及北方遊牧文明接交地,而成為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往和爭奪的軍事要衝。是南來北往最理想的用兵要道和商旅通道。為山西省北部邊境的重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號稱中華第一關。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在恆山餘脈西端,東恆山,西管涔,銜接呂梁,直延黃河,東西兩側山脈,連接為一道天然分界線,北為大同盆地,南是忻定盆地,歷來與北方民族疆土之爭和政權更迭衝突不斷,是承東啟西,接北連南的交通要道,更是北扼大漠、南屏太原、拱衛京師、勢控中原的九寨之首和咽喉要衝。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始建於唐代武則天時期,古雁門關亦稱西陘關,到明代年久失修,山洪沖刷得車馬難行,明洪武7年東移5公里“東徑”, 建現雁門新關,整個關城周長1公里,牆高兩丈,石基磚身,關城洞門三重。內建駐軍營房、校場、鎮邊祠、關署、驛站、雁塔,位置險要,建築宏偉。既地當咽喉形勝獨具,又左襟右帶 居於諸多峰嶺峪口的中心,是歷代軍事指揮官佈防的必然選擇。

長城明珠---雁門關

鎮邊祠內所供奉著的是歷代守關重要代表人物,敘述著雁門關就是半部中國古代史。鎮邊祠是明正德六年,為紀念戰國時期趙國的守關大將李牧而建立的武安君廟,俗稱李牧祠,後改為護國鎮邊祠,建築佔地面積3190平方米,建築面積1510平方米,是雁門關最具規模的建築群之一。1937年遭日軍破壞,2009年以來按原樣復建後改名鎮邊祠,成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關名將心繫天下、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懷與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殿堂,也是展示邊塞文化豐富厚重的精髓之地。歷代叱吒風雲的代表性文武名將分別供奉在五個殿堂內,如忠武堂內供奉的是以宋代核心名將楊業﹝忠武為楊業諡號﹞、同時供奉大郎楊延平、二郎楊延定、三郎楊延光、四郎楊延輝、五郎楊延昭、六郎楊延景、七郎楊延嗣、八郎楊延順父子9人,主塑表現楊繼業大敗遼軍,威震雁門的忠烈,是宋代軍事史上防禦戰、反擊戰的典型範例,彰顯了楊家滿門抗遼保宋的英雄形象;武安堂內,主塑戰國時被譽為“守關第一名將”的趙國大將軍李牧(李牧因功所得封號武安),同時供奉著漢將李廣、隋將李景、唐將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不同朝代名將6人;文定堂內主塑北宋名將張齊賢,他是代州知州楊繼業的繼任人,屢敗契丹安定邊關,後來升任兵部尚書、宰相、諡文定,還供奉著西漢郅都、東漢郭諒、曹魏牽招、唐裴行儉、明周遇吉等文武之將5人;武惠堂內主塑北宋名將潘美,979年開始常年守雁門關御遼,以雁門之封代國公,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而被削職三年,死後諡武惠,出於民間形象,為其孤立祠堂,出於歷史形象,為其塑像;群英堂內供奉著西漢衛青、霍去病、東漢杜茂、西晉劉琨、唐薛仁貴、張公瑾、薛萬徹、明徐達、陸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歷代雖未專職鎮守,但卻征戰雁門關內外的名將11人。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的歷史就是半部中國古代史!戰鬥車輪一直滾動到現代,鎮邊祠除供奉歷朝歷代守雁門名將外,還有革命傳統教育展覽,主要內容有﹕1937年3月在代縣成立了以共產黨人薄一波發起創辦的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群眾抗日組織“犧盟會”,從事農運和抗日宣傳,“七,七”事變前夕,已有120多個犧盟支部在代縣成立,在當時起到了巨大的召喚、組織、推動作用。

"

雁門關是萬里長城上的一座重要雄關險隘,也是鑲嵌在萬里長城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亦是大雁難以飛越的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衝,因地處中原農耕文明及北方遊牧文明接交地,而成為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往和爭奪的軍事要衝。是南來北往最理想的用兵要道和商旅通道。為山西省北部邊境的重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號稱中華第一關。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在恆山餘脈西端,東恆山,西管涔,銜接呂梁,直延黃河,東西兩側山脈,連接為一道天然分界線,北為大同盆地,南是忻定盆地,歷來與北方民族疆土之爭和政權更迭衝突不斷,是承東啟西,接北連南的交通要道,更是北扼大漠、南屏太原、拱衛京師、勢控中原的九寨之首和咽喉要衝。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始建於唐代武則天時期,古雁門關亦稱西陘關,到明代年久失修,山洪沖刷得車馬難行,明洪武7年東移5公里“東徑”, 建現雁門新關,整個關城周長1公里,牆高兩丈,石基磚身,關城洞門三重。內建駐軍營房、校場、鎮邊祠、關署、驛站、雁塔,位置險要,建築宏偉。既地當咽喉形勝獨具,又左襟右帶 居於諸多峰嶺峪口的中心,是歷代軍事指揮官佈防的必然選擇。

長城明珠---雁門關

鎮邊祠內所供奉著的是歷代守關重要代表人物,敘述著雁門關就是半部中國古代史。鎮邊祠是明正德六年,為紀念戰國時期趙國的守關大將李牧而建立的武安君廟,俗稱李牧祠,後改為護國鎮邊祠,建築佔地面積3190平方米,建築面積1510平方米,是雁門關最具規模的建築群之一。1937年遭日軍破壞,2009年以來按原樣復建後改名鎮邊祠,成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關名將心繫天下、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懷與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殿堂,也是展示邊塞文化豐富厚重的精髓之地。歷代叱吒風雲的代表性文武名將分別供奉在五個殿堂內,如忠武堂內供奉的是以宋代核心名將楊業﹝忠武為楊業諡號﹞、同時供奉大郎楊延平、二郎楊延定、三郎楊延光、四郎楊延輝、五郎楊延昭、六郎楊延景、七郎楊延嗣、八郎楊延順父子9人,主塑表現楊繼業大敗遼軍,威震雁門的忠烈,是宋代軍事史上防禦戰、反擊戰的典型範例,彰顯了楊家滿門抗遼保宋的英雄形象;武安堂內,主塑戰國時被譽為“守關第一名將”的趙國大將軍李牧(李牧因功所得封號武安),同時供奉著漢將李廣、隋將李景、唐將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不同朝代名將6人;文定堂內主塑北宋名將張齊賢,他是代州知州楊繼業的繼任人,屢敗契丹安定邊關,後來升任兵部尚書、宰相、諡文定,還供奉著西漢郅都、東漢郭諒、曹魏牽招、唐裴行儉、明周遇吉等文武之將5人;武惠堂內主塑北宋名將潘美,979年開始常年守雁門關御遼,以雁門之封代國公,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而被削職三年,死後諡武惠,出於民間形象,為其孤立祠堂,出於歷史形象,為其塑像;群英堂內供奉著西漢衛青、霍去病、東漢杜茂、西晉劉琨、唐薛仁貴、張公瑾、薛萬徹、明徐達、陸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歷代雖未專職鎮守,但卻征戰雁門關內外的名將11人。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的歷史就是半部中國古代史!戰鬥車輪一直滾動到現代,鎮邊祠除供奉歷朝歷代守雁門名將外,還有革命傳統教育展覽,主要內容有﹕1937年3月在代縣成立了以共產黨人薄一波發起創辦的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群眾抗日組織“犧盟會”,從事農運和抗日宣傳,“七,七”事變前夕,已有120多個犧盟支部在代縣成立,在當時起到了巨大的召喚、組織、推動作用。

長城明珠---雁門關

“七,七事變”後,日軍3個主力師團集中西出長城,直逼山西,侵佔太原,圍剿我華北守軍,夢想不戰而佔整個華北,實現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此時林彪率領的115師、賀龍率領的120師、劉伯承率領的129師相繼開赴雁門關一帶的主戰場。115師首戰平型關消滅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交獲大量武器彈藥,是八路軍出師山西的第一個大勝仗,威名揚天下。129師769團夜襲雁門關下陽明堡機場斃傷日軍100餘人,擊毀擊傷日機24架。120師358旅716團相繼在雁門關打了兩場漂亮的伏擊戰,兩次伏擊共殲滅日軍300餘人,擊毀汽車數十輛,切斷了日軍從大同經雁門至忻口的後方補給線,使日軍的交通運輸線陷於癱瘓,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在忻口與日軍的正面戰鬥,大大顯示了雁門關“衝要無雙”、“九寨尊崇”地位。雁門關自身的優越條件和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及冠蓋古今的防禦體系,為中國獨樹一幟世界罕見的要衝。


"

雁門關是萬里長城上的一座重要雄關險隘,也是鑲嵌在萬里長城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亦是大雁難以飛越的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衝,因地處中原農耕文明及北方遊牧文明接交地,而成為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往和爭奪的軍事要衝。是南來北往最理想的用兵要道和商旅通道。為山西省北部邊境的重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號稱中華第一關。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在恆山餘脈西端,東恆山,西管涔,銜接呂梁,直延黃河,東西兩側山脈,連接為一道天然分界線,北為大同盆地,南是忻定盆地,歷來與北方民族疆土之爭和政權更迭衝突不斷,是承東啟西,接北連南的交通要道,更是北扼大漠、南屏太原、拱衛京師、勢控中原的九寨之首和咽喉要衝。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始建於唐代武則天時期,古雁門關亦稱西陘關,到明代年久失修,山洪沖刷得車馬難行,明洪武7年東移5公里“東徑”, 建現雁門新關,整個關城周長1公里,牆高兩丈,石基磚身,關城洞門三重。內建駐軍營房、校場、鎮邊祠、關署、驛站、雁塔,位置險要,建築宏偉。既地當咽喉形勝獨具,又左襟右帶 居於諸多峰嶺峪口的中心,是歷代軍事指揮官佈防的必然選擇。

長城明珠---雁門關

鎮邊祠內所供奉著的是歷代守關重要代表人物,敘述著雁門關就是半部中國古代史。鎮邊祠是明正德六年,為紀念戰國時期趙國的守關大將李牧而建立的武安君廟,俗稱李牧祠,後改為護國鎮邊祠,建築佔地面積3190平方米,建築面積1510平方米,是雁門關最具規模的建築群之一。1937年遭日軍破壞,2009年以來按原樣復建後改名鎮邊祠,成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關名將心繫天下、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懷與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殿堂,也是展示邊塞文化豐富厚重的精髓之地。歷代叱吒風雲的代表性文武名將分別供奉在五個殿堂內,如忠武堂內供奉的是以宋代核心名將楊業﹝忠武為楊業諡號﹞、同時供奉大郎楊延平、二郎楊延定、三郎楊延光、四郎楊延輝、五郎楊延昭、六郎楊延景、七郎楊延嗣、八郎楊延順父子9人,主塑表現楊繼業大敗遼軍,威震雁門的忠烈,是宋代軍事史上防禦戰、反擊戰的典型範例,彰顯了楊家滿門抗遼保宋的英雄形象;武安堂內,主塑戰國時被譽為“守關第一名將”的趙國大將軍李牧(李牧因功所得封號武安),同時供奉著漢將李廣、隋將李景、唐將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不同朝代名將6人;文定堂內主塑北宋名將張齊賢,他是代州知州楊繼業的繼任人,屢敗契丹安定邊關,後來升任兵部尚書、宰相、諡文定,還供奉著西漢郅都、東漢郭諒、曹魏牽招、唐裴行儉、明周遇吉等文武之將5人;武惠堂內主塑北宋名將潘美,979年開始常年守雁門關御遼,以雁門之封代國公,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而被削職三年,死後諡武惠,出於民間形象,為其孤立祠堂,出於歷史形象,為其塑像;群英堂內供奉著西漢衛青、霍去病、東漢杜茂、西晉劉琨、唐薛仁貴、張公瑾、薛萬徹、明徐達、陸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歷代雖未專職鎮守,但卻征戰雁門關內外的名將11人。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的歷史就是半部中國古代史!戰鬥車輪一直滾動到現代,鎮邊祠除供奉歷朝歷代守雁門名將外,還有革命傳統教育展覽,主要內容有﹕1937年3月在代縣成立了以共產黨人薄一波發起創辦的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群眾抗日組織“犧盟會”,從事農運和抗日宣傳,“七,七”事變前夕,已有120多個犧盟支部在代縣成立,在當時起到了巨大的召喚、組織、推動作用。

長城明珠---雁門關

“七,七事變”後,日軍3個主力師團集中西出長城,直逼山西,侵佔太原,圍剿我華北守軍,夢想不戰而佔整個華北,實現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此時林彪率領的115師、賀龍率領的120師、劉伯承率領的129師相繼開赴雁門關一帶的主戰場。115師首戰平型關消滅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交獲大量武器彈藥,是八路軍出師山西的第一個大勝仗,威名揚天下。129師769團夜襲雁門關下陽明堡機場斃傷日軍100餘人,擊毀擊傷日機24架。120師358旅716團相繼在雁門關打了兩場漂亮的伏擊戰,兩次伏擊共殲滅日軍300餘人,擊毀汽車數十輛,切斷了日軍從大同經雁門至忻口的後方補給線,使日軍的交通運輸線陷於癱瘓,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在忻口與日軍的正面戰鬥,大大顯示了雁門關“衝要無雙”、“九寨尊崇”地位。雁門關自身的優越條件和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及冠蓋古今的防禦體系,為中國獨樹一幟世界罕見的要衝。


長城明珠---雁門關

鎮邊祠南側是雁門關驛站,依山建窯洞11孔,古樸的窯洞內接待過不計其數的歷史名人,帝王洞曾接待過周穆王和漢、北魏、北齊、隋、唐、後唐、後漢、宋、明、大順、清光緒等歷代帝王22位,1948年毛澤東主席在赴西柏坡的途中登臨雁門關時也曾在此做短暫停歇。將軍洞接待過李牧等將相22位、公主5位。關城內天險門與地利門中間的正高地上是關署,又名守備衙署,佔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660平方米,設有正門、東西廂房、正堂、兵刑公房、科籤房、幕廳、齋室等;建在地利門上的寧邊樓,又名六郎廟,是為紀念北宋守關名將楊六郎所建,毀於1937年,復修於2010年,高12米,底寬5間,進深4間,四周圍廊;第二層為3間閣樓,是展示古代冷兵器演變歷史為主的古代軍事博物館;景區的標誌性建築是雁塔,始建於隋代,毀於清末,現已在原基礎上修復一新,高21米,為4邊9層密簷式實心磚塔。

"

雁門關是萬里長城上的一座重要雄關險隘,也是鑲嵌在萬里長城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亦是大雁難以飛越的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衝,因地處中原農耕文明及北方遊牧文明接交地,而成為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往和爭奪的軍事要衝。是南來北往最理想的用兵要道和商旅通道。為山西省北部邊境的重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號稱中華第一關。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在恆山餘脈西端,東恆山,西管涔,銜接呂梁,直延黃河,東西兩側山脈,連接為一道天然分界線,北為大同盆地,南是忻定盆地,歷來與北方民族疆土之爭和政權更迭衝突不斷,是承東啟西,接北連南的交通要道,更是北扼大漠、南屏太原、拱衛京師、勢控中原的九寨之首和咽喉要衝。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始建於唐代武則天時期,古雁門關亦稱西陘關,到明代年久失修,山洪沖刷得車馬難行,明洪武7年東移5公里“東徑”, 建現雁門新關,整個關城周長1公里,牆高兩丈,石基磚身,關城洞門三重。內建駐軍營房、校場、鎮邊祠、關署、驛站、雁塔,位置險要,建築宏偉。既地當咽喉形勝獨具,又左襟右帶 居於諸多峰嶺峪口的中心,是歷代軍事指揮官佈防的必然選擇。

長城明珠---雁門關

鎮邊祠內所供奉著的是歷代守關重要代表人物,敘述著雁門關就是半部中國古代史。鎮邊祠是明正德六年,為紀念戰國時期趙國的守關大將李牧而建立的武安君廟,俗稱李牧祠,後改為護國鎮邊祠,建築佔地面積3190平方米,建築面積1510平方米,是雁門關最具規模的建築群之一。1937年遭日軍破壞,2009年以來按原樣復建後改名鎮邊祠,成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關名將心繫天下、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懷與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殿堂,也是展示邊塞文化豐富厚重的精髓之地。歷代叱吒風雲的代表性文武名將分別供奉在五個殿堂內,如忠武堂內供奉的是以宋代核心名將楊業﹝忠武為楊業諡號﹞、同時供奉大郎楊延平、二郎楊延定、三郎楊延光、四郎楊延輝、五郎楊延昭、六郎楊延景、七郎楊延嗣、八郎楊延順父子9人,主塑表現楊繼業大敗遼軍,威震雁門的忠烈,是宋代軍事史上防禦戰、反擊戰的典型範例,彰顯了楊家滿門抗遼保宋的英雄形象;武安堂內,主塑戰國時被譽為“守關第一名將”的趙國大將軍李牧(李牧因功所得封號武安),同時供奉著漢將李廣、隋將李景、唐將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不同朝代名將6人;文定堂內主塑北宋名將張齊賢,他是代州知州楊繼業的繼任人,屢敗契丹安定邊關,後來升任兵部尚書、宰相、諡文定,還供奉著西漢郅都、東漢郭諒、曹魏牽招、唐裴行儉、明周遇吉等文武之將5人;武惠堂內主塑北宋名將潘美,979年開始常年守雁門關御遼,以雁門之封代國公,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而被削職三年,死後諡武惠,出於民間形象,為其孤立祠堂,出於歷史形象,為其塑像;群英堂內供奉著西漢衛青、霍去病、東漢杜茂、西晉劉琨、唐薛仁貴、張公瑾、薛萬徹、明徐達、陸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歷代雖未專職鎮守,但卻征戰雁門關內外的名將11人。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的歷史就是半部中國古代史!戰鬥車輪一直滾動到現代,鎮邊祠除供奉歷朝歷代守雁門名將外,還有革命傳統教育展覽,主要內容有﹕1937年3月在代縣成立了以共產黨人薄一波發起創辦的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群眾抗日組織“犧盟會”,從事農運和抗日宣傳,“七,七”事變前夕,已有120多個犧盟支部在代縣成立,在當時起到了巨大的召喚、組織、推動作用。

長城明珠---雁門關

“七,七事變”後,日軍3個主力師團集中西出長城,直逼山西,侵佔太原,圍剿我華北守軍,夢想不戰而佔整個華北,實現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此時林彪率領的115師、賀龍率領的120師、劉伯承率領的129師相繼開赴雁門關一帶的主戰場。115師首戰平型關消滅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交獲大量武器彈藥,是八路軍出師山西的第一個大勝仗,威名揚天下。129師769團夜襲雁門關下陽明堡機場斃傷日軍100餘人,擊毀擊傷日機24架。120師358旅716團相繼在雁門關打了兩場漂亮的伏擊戰,兩次伏擊共殲滅日軍300餘人,擊毀汽車數十輛,切斷了日軍從大同經雁門至忻口的後方補給線,使日軍的交通運輸線陷於癱瘓,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在忻口與日軍的正面戰鬥,大大顯示了雁門關“衝要無雙”、“九寨尊崇”地位。雁門關自身的優越條件和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及冠蓋古今的防禦體系,為中國獨樹一幟世界罕見的要衝。


長城明珠---雁門關

鎮邊祠南側是雁門關驛站,依山建窯洞11孔,古樸的窯洞內接待過不計其數的歷史名人,帝王洞曾接待過周穆王和漢、北魏、北齊、隋、唐、後唐、後漢、宋、明、大順、清光緒等歷代帝王22位,1948年毛澤東主席在赴西柏坡的途中登臨雁門關時也曾在此做短暫停歇。將軍洞接待過李牧等將相22位、公主5位。關城內天險門與地利門中間的正高地上是關署,又名守備衙署,佔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660平方米,設有正門、東西廂房、正堂、兵刑公房、科籤房、幕廳、齋室等;建在地利門上的寧邊樓,又名六郎廟,是為紀念北宋守關名將楊六郎所建,毀於1937年,復修於2010年,高12米,底寬5間,進深4間,四周圍廊;第二層為3間閣樓,是展示古代冷兵器演變歷史為主的古代軍事博物館;景區的標誌性建築是雁塔,始建於隋代,毀於清末,現已在原基礎上修復一新,高21米,為4邊9層密簷式實心磚塔。

長城明珠---雁門關

雁門關關城、兩翼長城和諸隘口、城堡,歷代修築約有14次之多,小修小補不計其數,歷代的不斷修築,最終構成兩關、四口、十八隘,後方還有三十九寨、十二連城,形成龐大的軍事防禦體系。雁門關關城設計獨特,建築宏偉,氣勢磅礴,結構、造形、風格,處處體現了社會、經濟、軍事、技術、建築的發展水平。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美學價值極高。雙關雙城內趙長城、北齊長城、明長城、天險門、地利門、甕城門網羅一體、堞臺、烽墩、堡寨、校場、關公廟、觀音閣、李牧祠,雲際、豹突兩泉等有形遺址,實屬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厚重的一本中國古代軍事工程建設的活教材,是留給後人觀賞不夠的旅遊景點,更是研究不完、探討不竭的邊塞文化寶庫。雄偉建築、壯觀關城、逶迤長城的勃勃英姿、耐人深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