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佚事雜談

戲曲 京劇 程長庚 崑曲 汪桂芬 梨園雜志 2018-12-04

今日推送之《梨園佚事雜談》錄自《京華感舊錄》,作者李克非(1924-1995)。《京華感舊錄》一書為李先生的隨筆集,書中回憶了很多關於老北京的雜聞軼事,我們將此書中與梨園有關的內容分期連載推送。

梨園佚事雜談

 五代北宋參軍以丑角為主。梨園後臺規矩,座位讓丑角坐上首,大衣箱(盛戲裝的箱子)只許飾丑角的隨便坐,勾臉須飾丑角者先開筆,以後淨雜各角始能勾臉。傳說,唐莊宗為老郎神,莊宗曾自演戲飾丑角,所以後來皆以丑角為尊,乃附會之訛。 

 清乾隆以前,京師流行崑曲,稱“雅部”。由於崑曲進入宮廷與貴族府第,詞藻日益華麗晦澀,逐漸脫離群眾。“花部”、“亂彈戲”(今稱京劇)自乾隆、嘉慶以後入京,號稱“四大徽班”者,一為“三慶”班,掌班者為程長庚(安徽懷寧人,人稱“程大老闆”)與徐小香(蘇州人)。二為“四喜”班,掌班事者為梅巧玲(江蘇泰州人,別號“梅道人”,梅蘭芳之祖父)。三為“春臺”班。四為“和春”班。據先師周貽白先生考訂,最早是由名伶高朗亭率領的馳名江南的安慶“三慶”徽班進京,這一年是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九〇年),乃乾隆皇帝八旬整壽,徽班乃為清王室大肆鋪排的祝壽活動而進京的。之後,“四喜”、“春臺”、“和春”等班相繼來京,史稱“四大徽班”進京。

梨園佚事雜談

程長庚

 四大徽班各有自己的藝術特色:當時有“三慶”的軸子(劇目最多),“四喜”的曲子(擅長唱工戲),“和春”的把子(擅長武打戲),“春臺”的娃子(善於培養童伶)的說法。徽班專演徽戲。這一劇種長期流傳於長江沿岸,影響遍及江、浙、皖、贛、鄂一帶。歷史悠久,傳統豐富,劇目眾多,武打火熾,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唱腔以二黃調為主,還雜以四平調、拔子、梆子腔、吹腔與地方小調。入京後,深受廣大滿漢群眾歡迎。一時之間,北京著名的戲園如:廣和樓(早名查家戲樓,今廣和劇場),廣德樓(今前門小劇場)、慶樂園(大柵欄內,今北京雜技團團址)、三慶園(今大柵欄內,已拆除)均逐漸被各徽班所佔據。 

 徽班與其他地方戲曲的興盛,危及了“陽春白雪”的崑曲在京師劇壇的地位。公元一七九八年,清王朝曾頒佈禁令,再申:崇尚崑曲,尊為“雅部”,對徽戲等地方戲曲,強行禁演,貶之為“花部”、“亂彈”。由於強行壓制也取締不掉,竟硬性規定不許徽戲使用絃樂(胡琴、二胡、月琴、琵琶等樂器),也必須像崑曲那樣用笛子等吹奏樂器伴奏。 

 四大徽班在北京存在百年左右。從公元一七九〇到一八三〇年的前四十年間,演唱的是純粹徽戲,而一八三〇年以後,由於湖北漢調的輸入,徽班藝術色彩逐漸北京化,孕育著京劇的胚胎。一八六〇年後,四大徽班名義上存在,實際已變為專演京劇的團體。

 十九世紀末期,隨著京劇之繁榮發展,四大徽班完成了歷史使命,而逐漸解體,為眾多的京劇班社所取代。也可以說,一百九十年前四大徽班進京,為京劇的形成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最早,北京演戲之地名“茶園”,坐客相聚品茗,故所收曰“茶錢”。當年,四徽班即輪流在各茶園演唱。各班有總寓(即班址)收納弟子學戲。藝人在傢俬下授徒者,名曰“私房”。綽號“大老闆”的程長庚演出以汪桂芬為琴師,汪嗓音寬亮高亢,人呼之曰:“汪大頭”,曾為梅蘭芳“跨刀”的二牌鬚生王鳳卿(王瑤卿之二弟),即師承汪桂芬。凡程之行腔、念字、臺步、身段動作,汪心領者已久。某次,程演至半出時,入後臺忽患虛脫,不能接演。臨時無可為計,程指汪可承乏,徵遂匆匆扮戲出場,臺下居然滿意,此為汪登臺獻藝之始。

梨園佚事雜談

汪桂芬道裝照

 汪性乖僻,後忽作頭陀裝,若《蜈蚣嶺》之武松。每遇“堂會”,到後臺已派好戲碼,而往往失蹤。故充來手者(堂會經管約角、派戲、開份兒等事,稱日“來手”),見汪至,必須以專人伴之閒話,暗中監視,以防逃脫。汪晚年獨身住東城椿樹衚衕承壽寺內。黃昏之後,常自拉自唱,鄰人及過路者在窗外竊聽,可以一飽耳福。若為所覺,剛雖唱至半句,亦必戛然而止。 

 楊小樓乃“同光十三絕”之一,安徽靈壁楊月樓之子,曾在小榮椿班坐科。與程長庚之孫程繼仙同科。藝術聲價早有定評。從前內廷傳差演唱最為慈禧太后所賞,賜予優渥。某次,忽賞楊大葫蘆(地安門外寶瑞興醬園,以大葫蘆商標為記,綽號“大葫蘆”)醬菜兩簍,及回家檢視,則每簍均均藏一兩重之金元寶數枚(西太后內帑鑄有“富”、“壽”字)。其寵異有若是者。 

 入民國後,小樓忽拜白雲觀方丈陳毓真為師,作道士裝,綰髮於頂,並於石頭衚衕大北照相館攝影留存,宣言將絕跡舞臺。後為妻女所迫,始重操舊業。 

 小樓能戲甚多,短打戲如《連環套》、《駱馬湖》、《林沖夜奔》、《惡虎村》,長靠戲如《長阪坡》、《挑滑車》、《甘興霸百騎劫魏營》,紅淨戲如《古城會》、《灞橋挑袍》、《華容道》,猴戲如《水簾洞》、《安天會》,皆楊派武生拿手戲,故有“活趙雲”、“活猴子”之美譽。

梨園佚事雜談

楊小樓之《連環套》 

 楊小樓尤喜演勾臉的花面戲,如《霸王別姬》之項羽,《鐵籠山》之姜維,《狀元印》之常遇春,《豔陽樓》之高登,《金錢豹》之豹子精,均為楊氏擅長並常露演者。 

 當年,先表兄張伯駒子北京隆福寺街福全館戲臺唱“堂會戲“”《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特邀楊氏飾馬謖一角(馬謖一角,乃架子花臉應工),亦投其所好也。 

 一九五一年,予於北京西城太僕寺街晤楊小樓之婿劉硯芳(藝名“小梧桐”,武生劉宗揚之父),談及當年福全館堂會事曾雲:

 “七七變前,先翁(指楊小樓)為北平梨園公會會長,怹只是掛個名兒,實際辦事跑腿聯絡都是我。《失街亭》這場戲,我是總提調,大管事的。餘(叔巖)先生唱王平是生平頭一次,怹從唱戲那天起也沒來過‘裡子’活呀(戲中配角叫‘裡子’,重要配角叫‘硬裡子’。如《捉放曹》中之呂伯奢,《四郎探母》中之楊六郎延昭均是),還不是令表兄的面子嗎?再說,餘先生的款子都存在鹽業(銀行),交情之外,又多上一層關係呢!先翁唱馬謖,除餘先生慫恿外,怹也愛唱(演)勾臉的戲。這次扮馬謖可是頭一回,而怹一生,也只此一回。您老表(指張伯駒)和餘先生也算是投其所好啊!”

梨園佚事雜談

《失街亭》楊小樓飾馬謖,餘叔巖飾王平

 劉硯芳在他左手端著的白銅水菸袋嘴上吸了幾口,接著說道:“程四爺(繼仙)扮馬岱,鳳二爺(王鳳卿)扮趙雲也都是我的面子。再說,有楊、餘二位在前,他們二位也不好意思不捧這一場。餘、楊、程、王四位捧著您令表兄唱諸葛亮,怹在票友裡頭算是拔了尊啦!”福全館《街亭》(梨園行簡稱《失街亭》為《街亭》)一出,亦可謂梨園佳話。 

 京劇愛好者未下海(參加專業工作為“下海”)謂之“票友”。凡票友下海者,皆稱曰“某處”。如金秀山(金少山之父)為金處,孫菊仙(綽號“老鄉親”)為孫處,龔雲甫為龔處,德珺如為德處,許蔭棠為許處,所以別於內行也。 

 清代光緒初年,以王帽戲擅長者為張二奎,後進效之,稱為“奎派”。能略得其神韻者,僅有許蔭棠。他以善演《打金枝》、《牧羊圈》、《除三害》著稱。許面貌豐腴,每在肉市正陽樓吃涮羊肉,可盡十碟(當時每碟盛肉片四兩),內行以“許十碟”呼之。

(《京華感舊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