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舫談黃梅戲》首發 填補黃梅戲研究空白

戲曲 黃梅戲 藝術 京劇 中國新聞網 2017-05-16

中新社合肥5月13日電(張強)《王少舫談黃梅戲》一書13日在安徽合肥首發。數十位黃梅戲專家學者、王少舫親傳弟子等齊聚一堂,同憶王少舫,暢談黃梅戲傳承與發展。

王少舫1920年出生於京劇世家,13歲登臺唱紅,30歲從京劇改唱黃梅戲,1986年離世。1955年,他與嚴鳳英合拍中國第一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使“董永”和“七仙女”的形象家喻戶曉,還走向了世界。據介紹,王少舫把京劇藝術與黃梅戲糅合起來,開創了黃梅戲“生行”唱腔的新路徑。

安徽省政府參事室(省文史研究館)文史處處長邾根斌介紹,《王少舫談黃梅戲》是安徽省文史館歷時5年,根據王少舫生前講課、採訪、講話錄音資料,搶救性整理出版的談藝錄。書中記載了王少舫對黃梅戲的發展史親力親為的過程。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編劇侯露說,王少舫作為黃梅戲發展道路上的“里程碑”,畢生傾力於黃梅戲。“臺前,他留下了一個個雋永的藝術形象;幕後,尚有48盤採訪、授藝、傳藝的錄音資料。”

侯露認為,《王少舫談黃梅戲》是對黃梅戲藝術一次全面回顧和重新梳理,填補了黃梅戲戲曲研究的空白,可稱作是黃梅戲首部“百科全書式”工具書。“王少舫只是一個發端,許多戲曲人正在整理蒐集安徽省內一批戲曲老藝術家的口述史,為安徽戲曲的傳承、發展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老藝術家梅偉慈說:“黃梅戲是安徽對外的一張文化名片。黃梅戲能夠名揚海內外,離不開王少舫和嚴鳳英。”

記者從安徽省文化廳瞭解到,《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2017年1月開始實行,鼓勵多創作多演出,形成安徽戲曲品牌。今年4月,中國首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落戶黃梅戲之鄉——安徽省安慶市。

安徽是戲曲大省,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梆子戲等20個本土劇種在該省最具代表性。安徽省現有33個國有戲曲院團,273個民營戲曲院團。(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