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中的“南北曲”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何謂南曲?

南曲是宋元以來流傳於我國南方諸省的戲曲、散曲所用的各種曲調的總稱。最初源於東南沿海一帶的民間歌曲,以後又吸收唐宋大麴、宋詞而形成有別於北曲的“南曲”。這一名稱有時也被用作“南戲”或“戲文”的同義語。其用韻以浙江一帶的語音為標準,有平、上、去、入四聲;明中葉以後,也兼從中原音韻。

曲調用五聲音階。以簫笛伴奏。聲調柔緩婉轉,風格細膩。據清人周祥鈺《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南曲曲牌達1513個(包括集曲),宋元南戲及以後的明清傳奇均以南曲為主。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統計,南曲曲牌共為543首。

南戲在宮調運用上也比較靈活,一套曲子裡可以有2至3個宮調,並且沒有一人主唱的成規;而是每個角色均可演唱,從音色變化上來加強人物性格上的對比。既有獨唱,也有對唱,還有合唱。之後,發展中南曲又大量引用北曲的曲牌,創造了“南北合套”的新鮮形式。

中國古代戲曲中的“南北曲”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何謂北曲?

早期戲曲聲腔之一。北曲的曲調為七聲音階,其節奏緊湊,字多調促,旋律常出現大跳進,故音樂風格高亢激越。伴奏樂器有板、笛、鼓及箏、琵琶等。北曲是在傳統的歌舞、說唱音樂及民間歌曲基礎上形成的。其中既有唐宋以來的歌舞大麴,宋金以來的說唱諸宮調、詞調、鼓子詞、轉踏、唱賺等,也有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歌,特別是女真族的民歌佔有相當比重。

音樂體制上單闋兩闋、多闋並存,而其句格卻又比較靈活,語言生動風趣,但同一曲中的句數字數卻差異很大。結構形式為曲牌體,不過規模卻比諸宮調龐大得多;曲調的組合方法、技巧的運用也比較繁雜。套曲的曲牌通常都在七八支以上,甚至可多達二十餘支。

中國古代戲曲中的“南北曲”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另外,受多種傳統音樂形式的影響,還可以由轉踏兩支曲牌交替出現所構成的循環曲式“子母調”,以及一曲多次重複的“么篇”。北曲宮調嚴謹,一套曲子限用一種宮調,目的是為求得一套曲子中各曲之間調性的統一與和諧。一本戲中四組套曲分屬四個宮調,這就會有調性色彩和戲劇情調的變化。

另外,在每組套曲當中,各曲牌的先後次序也有一定規律。通常一、二支曲牌為散板,具有引子的性質。其後各曲,則按三眼板、眼板的順序排列最後一支曲子作尾聲。演出形式一人主唱,實即只有“獨唱”,這一設置無疑使北曲的演唱藝術得到了充分發展。

中國古代戲曲中的“南北曲”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南戲兼用北曲

南戲開始兼用北曲。情況有以下3種:

①在一套南曲中穿插上一兩個北曲的曲牌。如《小孫屠》第14出中插入北曲〔端正好〕、〔脫布衫〕2曲;

②用南北合套,將北曲曲牌與南曲曲牌依次相間聯成一套,劇曲如《荊釵記·男祭》所用的〔北新水令〕、〔南步步嬌〕、〔北折桂令〕、〔南江兒水〕等一套;

散曲如元代貫雲石的《西湖遊賞》中所用〔北粉蝶兒〕、〔南泣顏回〕、〔北石榴花〕、〔南泣顏回〕、〔北斗鵪鶉〕、〔南撲燈蛾〕等一套;

③在全劇的多套南曲之間,夾用一出整套的北曲,如《宦門子弟錯立身》等12出,除插入〔四國朝〕1支,〔駐雲飛〕4支南曲外,基本是用了〔鬥鵪鶉〕、〔紫花兒序〕、〔金蕉葉〕等10支一套完整的北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