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忻州古城

忻州 太原 九龍 山西 同治 東漢 建築 秀容小夥 2019-07-06

忻州古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新興郡(今麻會村西側),同年置九原縣(今忻州城)。《讀書方輿紀要》:"(忻)州西北五十里有秀容城。"《辭海》:"秀容,古縣名,治所在今山西忻縣西北,隋開皇移至今忻縣,為忻州治所。"《元和志》:"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此為名。"故名秀容。《忻州直隸志》:"州城築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州北有忻口而名。"實際忻州城廓早在東漢建安二十年時已築之,隋開皇只是修葺而已。忻州城西陀螺山一帶,山形秀拔,怪石凌空,其仞有九,故名九龍。九龍蜿蜒伸出直至牧馬河畔,臨牧馬河時,九龍合為一體,爭飲牧馬河水,忻州城就坐落在九條龍頭之端。忻州與省府太原緊相毗鄰,如同脣齒相依。是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的可靠後方。"三關與忻州之間,構成犄角之勢,形成扇面,連能一氣。三關像指,忻州如掌,進則如掌使指,迅速有力;退則堅實如拳,牢不可破。"因此,南城門樓匾書"三關總要"。忻州北據忻口,南有石嶺、赤塘二關險隘,忻州古城築於中心地帶,背依九龍崗,西臨牧馬河,憑山襟水,一覽無餘。古城平面勢成橢圓,俗稱臥牛城,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固堡壘。城內南北大街是太原以北唯一的通道。因此,忻州老城為"晉北咽喉和門戶",北城門樓匾書"晉北鎖鑰"。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忻州古城歷來為兵家必爭的軍事戰略要地。

忻州老城"跨西崗而城,崗占城之半,是為九龍之塬"。"明萬曆二十六年十月,忻州城牆修竣後,四座城門,連同洞門八座,洞門城門重重相對,彼此相通。"又載:"鳩工庀材,始建於同治七年四月,迄於同治九年十月,前後將及三年,修繕完竣。於是,雉垛斯偉,樓櫓崇煥。"同治七年修葺,共用白銀六萬餘兩,城牆之上增修了垛口,重建了門樓,並建堙門,形成多重。今日所見忻州老城面貌,蓋是同治七年修葺後的遺物。城門樓是古代警戒、指揮必建的軍事設施,"舊多劫盜,諸州縣置城樓,盜發四面皆守要路,便爾擒送。""大哉斯樓之作,上可以陳列鼙鼓,下可以禁限中外,近可以張皇斯眾,遠可以戒勵大軍。"可見城門樓不只是標示雄偉,而且有其實際的軍事用途。城門西側有供人登臨的道路,稱為墁道或馬道。一般為斜坡,兩邊有欄牆,起點有門,可杜防閒雜。城牆上設城堞,又名城垛。垛與垛之間稱垛口,垛上設垛眼。"城堞不宜太高,高則擲石無力,垛口不宜太狹,狹則礙於擊賊。各留懸孔(即垛眼),賊遠則堞口瞭之,近則懸孔視之。"城垛是城牆頂上的小牆,它始築的時間要早於城牆包磚。

忻州老城牆平面向外凸出許多墩臺,稱為馬面。馬面的出現是從戰術角度考慮而設置。"若攻城,馬面長則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則矢石相及,敵人至城下則四面矢石臨之。忻州老城平面近似方形的多邊形,周長九里二十步。城垣依坡順勢蜿蜒起伏,呈曲線形。城垣內邊四面均為緩坡形,遇有敵情,軍民蜂擁而至城牆端。城垣西北角為鈍角,東南角的城垣高度最低,這是"天不滿西北,地不平東南"在城市建築上的體現。

——文章來自網絡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圖說」忻州古城

來源:秀容在線 唐林攝影畫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