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忻州古城“轆轤井”'

忻州 孔廟 秀容小夥 2019-09-18
"

#忻州頭條#

忻州古城素有“臥牛城”之稱,地形西高東低,雙流合抱。古城內以“北大街”和“南大街”合稱的“南北大街”為中軸線。軸線西側,從北到南依次為石狼巷、周家巷、打磨巷、草市巷、泰山廟巷、秀容巷、關帝廟巷。軸線東側,從北到南依次為學道街、興寺街、東大街、順城街。這些被人熟知的街巷相通相連,通四門達八方。古城內的“轆轤井”星羅棋佈,基本滿足古城發展的用水需要。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早已成為古城發展的充要條件。城裡人,家家有水甕,戶戶珍惜水,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穩定的“轆轤井”供水,確保城內居民安居樂業。

古城石狼巷和周家巷的西端,連接著“三眼閣”、“三官廟”和“棗澗”一帶。記憶中,這一片區的“甜水轆轤井”約有五口,“鹹水轆轤井”一口。大都和城內其他地區的水井一樣,採用“木條下涵板”,“石頭砌井筒”的方式構成,經久耐用。井口地面用石條鋪就,防滑、防雨水流入,保護人和井的安全。轆轤或架在有石條“井樁”的木支架上或安裝在架起來的大石條上,自帶井繩前來擔水。不時有人用“車脂”潤滑轆轤,共同維護,保證轉動靈活使用方便。學道街片區與石狼巷、周家巷隔街相連,文廟照壁南側就有一口安裝雙轆轤的大口井,好大的井口上方,架著巨大的石條,兩則裝有轆轤,可滿足兩人同時絞水。周圍大部分住戶在此擔水,大家以水桶排隊為序。擔水人則三五成群聚在“轆轤井”旁聊天,不時有人負責前移水桶,維護秩序煞似風景。文廟東側曾經有過的酒廠,火神廟一帶有過的“勸工廠”,“轆轤井”供水自然必不可少。

"

#忻州頭條#

忻州古城素有“臥牛城”之稱,地形西高東低,雙流合抱。古城內以“北大街”和“南大街”合稱的“南北大街”為中軸線。軸線西側,從北到南依次為石狼巷、周家巷、打磨巷、草市巷、泰山廟巷、秀容巷、關帝廟巷。軸線東側,從北到南依次為學道街、興寺街、東大街、順城街。這些被人熟知的街巷相通相連,通四門達八方。古城內的“轆轤井”星羅棋佈,基本滿足古城發展的用水需要。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早已成為古城發展的充要條件。城裡人,家家有水甕,戶戶珍惜水,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穩定的“轆轤井”供水,確保城內居民安居樂業。

古城石狼巷和周家巷的西端,連接著“三眼閣”、“三官廟”和“棗澗”一帶。記憶中,這一片區的“甜水轆轤井”約有五口,“鹹水轆轤井”一口。大都和城內其他地區的水井一樣,採用“木條下涵板”,“石頭砌井筒”的方式構成,經久耐用。井口地面用石條鋪就,防滑、防雨水流入,保護人和井的安全。轆轤或架在有石條“井樁”的木支架上或安裝在架起來的大石條上,自帶井繩前來擔水。不時有人用“車脂”潤滑轆轤,共同維護,保證轉動靈活使用方便。學道街片區與石狼巷、周家巷隔街相連,文廟照壁南側就有一口安裝雙轆轤的大口井,好大的井口上方,架著巨大的石條,兩則裝有轆轤,可滿足兩人同時絞水。周圍大部分住戶在此擔水,大家以水桶排隊為序。擔水人則三五成群聚在“轆轤井”旁聊天,不時有人負責前移水桶,維護秩序煞似風景。文廟東側曾經有過的酒廠,火神廟一帶有過的“勸工廠”,“轆轤井”供水自然必不可少。

記憶中的忻州古城“轆轤井”

古城打磨巷西端連接著高坡上的“三家店”(當年地委行署大院)。大院東北處的崖頭上,有一口“轆轤井”,供機關生活用水。由於地勢高的原因,這口“土筒子井”好深好深。井口上架著“雙把轆轤”,由兩人坐著一起操作,雙桶上下往復連續提水。三家店下方的打磨巷,居民密集,水井分佈不多。只有打磨南二巷杜家院和“大槐樹”附近的葛家院裡有井。為了方便,大家擔水大都在距離不太遠的周家南一巷“炭站”院、“三眼閣”旁邊的水井處取水。我家居住的打磨巷口有一口井,水質鹹澀,不作為飲用水使用,人們把它叫“鹹水井”。巷子裡有一位身板結實的楊姓老人,一直靠給人擔水為生。肩上戴著肩墊,操起軟悠悠的扁擔走家串戶,有說有笑地擔著水。兩隻水桶裡分別放置一個防止漾水的“木板水飄”,確保滴水不漏,保質保量,解決了不少家庭的擔水困難。

古城草市巷的西端連接著“西門坡”一帶。大概由於地勢高,鑿井難度大的原因,“轆轤井”數量不多。只有西門坡的“窨子院”、坡底下的“儀門院”(原西街七年制學校附近)各有可飲用水井一眼。為了方便,人們擔水主要從相鄰的泰山廟巷“官井”或打磨南二巷杜家院的水井提水。草市巷直通的興寺街,在三道十字街附近(原縣劇團門外)有一口“轆轤井”。這口井臨街,使用方便,附近來擔水的人也很多。我們小時候在“二完小”上學,每天路過這口井旁邊,尤其冬天還能順便在此“打滑擦”溜冰,哪怕摔倒了,都滿不在乎。

泰山廟巷的西端連接著“二道坡”一帶。這裡的居民和西門坡居民共用“窨子院井”,坡下居民自然在泰山廟“官井”擔水。這口“官井”服務範圍最大,用水人也最多,擔水一般都需要排隊。好大的井口上方,架著巨大的石條,兩側分別裝有轆轤,可滿足兩人同時絞水。人們在這裡排隊等候擔水,互相照應談笑風生。一家院子裡的牡丹花開花時,更是大家難得賞花、交流的聚集地。巷內的“電燈公司”發電,機器隆隆響,肯定也離不開水井供水。

秀容巷和關帝廟巷的西端連接著忻州城最高處的“秀容書院”和白鶴巷一帶。秀容書院內有自備“轆轤井”,擔水人上行下走,串院挑水撓有興趣。白鶴巷居民用水都在白鶴巷的“轆轤井”處提水。大家十分注意水井保護,井架、井口防雨,早已成為自覺行為。這一帶老百姓的用水是比較困難的,他們利用挖好的“旱井”積攢儲存雨水備用,不失為有效辦法。秀容巷的居民在“醋廠”院擔水,也可穿過狹窄的“廊牆底”在泰山廟“官井”處擔水。關帝廟巷的居民在巷內水井擔水,也可跨過南大街在順城街“大槐樹”附近擔水。關帝廟廟會時,大小水缸早已提前裝水備用,大茶壺、小茶爐一應俱全。人們焚香祭拜、飲水品茶、聽書看戲好不熱鬧。

古城人的生活是愜意的又是快節奏的。從“晉北鎖鑰”到“三關總要”,多少年來人們在古城開拓經商、在古城工作學習。“轆轤井”旁,匆忙擔水的身影,代代相傳,形影不離。如今自來水早已取代了“轆轤井”,活化忻州古城又給古城人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轆轤井”扁擔擔水的責任不能丟、“轆轤井”飲水思甜的情懷更不能丟。(陳世琦)(特此聲明圖片來自網絡)

THE END -

來源:秀容在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