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分析:旭升股份大剖析!

今天說說旭升股份旭升股份(SH603305) 。

聲明,這是一隻次新股。在次新火熱的當下,其200億+的市值顯然不是價投的買點。不過,今天的焦點在於它的內在價值根基,和價格無關。

投資邏輯:

1, 特斯拉算術:

公司的主營業務是鋁壓鑄件製造,包括鋁製汽車配件、工業配件和模具。四年前,公司進入特斯拉供應體系,並於當年與特斯拉簽署長協;2014年,公司取得特斯拉一級供應商資格並開始與其協同開發;去年,特斯拉採購佔公司主營業務56%+,同時,公司產品佔特斯拉當年交付量比80%+。

特斯拉上月交付了首批Model3,該產品下壓到中端大眾市場,預期產銷量將迅猛爬升,同時帶動特斯拉整體出貨量。基於特斯拉出貨的高增長和高可預期性,可以肯定公司會在未來數年大幅成長。

股市分析:旭升股份大剖析!

2, 市場空間遼闊:

電動車當前最大挑戰在於續航,因此,輕量化是整機廠除優化動力系統外,最重要的戰略選擇。高強低重的鋁合金,是輕量化的首選材料之一;同時,出於節能減排的需要,鋁材在燃油車中的應用比例也正在快速提高。考慮到電動車市場趨勢性擴張以及鋁製件應用(無論在新能源車或燃油車中)比例的大幅提升,公司所在細分行業未來市場想象空間廣闊。

大家關心的若干問題:

1, 高毛利是否能保持?

公司明後年毛利率可以基本保持甚至存在微增可能:一方面,公司去年大量資產轉固,開始計提折舊,但並未形成有效產出,從而壓低了毛利基數;另一方面,根據公司與特斯拉的協議:供貨前三年價格穩定,後七年雙方協商調整。這其中,modelS/X今年開始協商價格,下降了1-3%,而上量的Model3剛開始供貨,今年到後年價格都是穩定的;

2, 單一客戶依賴?

特斯拉一家佔公司收入六成是大問題嗎?

不是。各主機廠對新能源車均趨之若鶩。與行業標杆特斯拉合作,將產生很強的示範效應,有機會吸引更客戶。作為特斯拉部分鋁製件的主供應商,公司的質量控制、協同能力以及放量階段的管理經驗,都將得到強力背書和有效傳播,而這些因素正是快速發展階段的各新能源主機廠最為看重的。在此層面上,公司已較競爭對手擁有更多的獲客資本和先發優勢,未來的客戶來源更有可能更加廣泛;

3, 客戶壓價?

當前公司產品佔特斯拉整車成本1%-;而同時,馬斯克的最大挑戰之一卻是能否有效整合供應鏈和生產能力,快速提升產能。供應鏈對起步期製造業企業的成敗至關重要,失敗的例子比如初代羅永浩,爆品的例子比如雷軍。馬斯克不會在這件事上犯糊塗。出品穩定、供應柔性、跟上產能爬坡才是初代供應鏈的戰略要求,1-%的成本的再優化,成熟了再說;

4, 成本波動?

所有以大宗商品為主要成本開支的公司都有這個問題,公司原材料是價格大幅波動的鋁。

公司直接成本由材料成本、人工和製造費用構成。佔比如下:

股市分析:旭升股份大剖析!

其中,人工和製造費用較穩定。

鋁材價格變化雖大,但佔產成品出貨成本比例僅18%-,在我們的敏感性測試中,20%的鋁材漲幅,僅降低公司毛利率3.9個點:

股市分析:旭升股份大剖析!

同時,作為深度協同的一級供應商,公司與特斯拉約定了七年價格協商。是否包含成本轉嫁可能?難說,但如果漲價,至少是價格協商的因素之一。

因此,鋁材對公司的成本影響沒有想象中的大。考慮到公司銷售收入確定的大幅增長,這樣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未來幾年增長明確、迅猛;市場空間巨大;與特斯拉正在協同上量的蜜月期,不用擔心客戶壓價、成本波動;同時,已佔據先發優勢,這麼好的公司為啥沒買?

是因為價格嗎?溢價是肯定的,不過那不是重點。

我的疑問:

我一直沒找到答案的問題是,旭升股份的長期競爭優勢究竟來自哪裡?

首先來看行業:

一方面,鋁壓鑄行業在國外是一個較集中的行業,主要鋁壓鑄企業Alcast、美鋁Howmet 鑄造、博大鋁業、洛杉磯鑄造、力拓加鋁等都是背靠上游或規模化大型公司,得益於成本領先,行業規模經濟明顯;

另一方面,在國內,壓鑄企業業極度分散,現有壓鑄企業3000多家,行業門檻並不高。

在這樣一個門檻較低,講求成本領先、規模經濟的行業,至少目前,很難看出旭升有什麼規模優勢。

難道公司有什麼黑科技?

我好奇的翻閱了公司362頁的招股書和相關資料,關於研發能力,只找到三類線索:

1, 公司大力投入對生產工藝的自主開發,取得了一系列實用技術的專利;

2, 公司建立了一系列核心技術“管理制度”;

3, 公司在技術上與“長江大學”、“黃山學院”、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細看下來的印象是,作為民營企業,公司在實用技術的改進上確實下了力氣,但這實在不能成為一項可以長期持續的競爭優勢。

不錯,對工藝的優化,的確能提升出品、節約成本,但這難道不是一家有效運轉的製造企業,該做和可以努力做到的嗎?

同時,公司管理層幾乎全部由創始人和其親屬組成,學歷分佈為初中、高中和中專。初中學歷做大企業的企業家大有人在,但是,很難想象一個所有部門都由低學歷管理者掌管的企業,能夠以技術為核心能力,更遑論以技術研發為基礎形成對手難以逾越的核心能力了。

那麼,旭升是如何成為特斯拉供應商並且獲得快速成長的?

我的猜想:

1,早期,飢渴(hungry)、小快靈的反規模優勢:

公司披露:與特斯拉首次接觸。是從電池冷卻系統中的一個小零部件開始的,繼而,“公司15 天內開模試製出合格樣件”;與特斯拉合作一年半以後,公司2014年的全年對特斯拉銷量僅1937萬元;同時,公司宣稱:“特斯拉現階段規模很小,採購特點是多品種、小批量,單次採購批量遠低於一般整車廠商,交貨時間、質量要求和技術水平要求均比較高。大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在承接訂單時,往往存在響應不及時、需求量小導致技術研發投入不夠等情況.”

可以看到,特斯拉需求絕對難度並不高,但是,批量小、時間緊、要求多、隨需開發,需要供應商足夠飢渴,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柔性開發、供貨能力。這些恰巧是規模經濟者所不具備或無暇顧及的,於是,機會被有準備的旭升抓住了;

2,工廠技術:

公司有出色的現場管理能力和實用技術開發能力。這可能源於多年開廠的摸爬滾打—“It’s hard to teach a new dog old tricks”。例如公司發現:通過鍛造後機加工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諸如加工再焊接這類傳統工藝的生產成本,提高良品率。在製造業,這樣一線的實用改進,結果是更穩定的出品和更優成本,客戶當然滿意;

3, 先發優勢:

當前,公司優勢已演變為先發優勢,比如剛才我們提到的新產品協同上量的開發、供應經驗,都是競爭對手需要花時間積累的。即便客戶希望納入更多的供應商,以公司的經歷看大概從接觸到大規模協同需要三年時間,客戶供應鏈體系足夠成熟後,怎麼也需要一年半的時間,這一年半,就是公司相對競爭者先發的時間優勢;

不過,這些優勢沒有一項是可以長期持續的,隨著客戶的成熟、市場的擴大和競爭者的湧入,這些優勢被打破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比如一年半。我並未找到公司可以長期領先的壁壘。

有人說,炒股看這麼遠幹嘛?當然,博弈不用看這麼遠。

“不願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鐘”,如果不做博弈,那這句話有道理。

對客戶而言,除了狂飆突進的初級發展階段(也是供應鏈體系最脆弱的階段),任何一家主機廠都不會在供應鏈上過度依賴單一夥伴,它們天然的有動力提升供應魯棒性。這意味著,一旦特斯拉站穩腳跟或市場發育到一定水平,公司必然面臨同業的強烈競爭。那麼,彼時更大規模的旭升,沒有了現在小快靈,拼管理還是拼研發?有什麼理由可以讓它長線跑出來?我們當然可以去想象公司未來的進化,但是,審視當下,至少現在沒找到它可以長贏的理由。

如果你對這家公司感興趣,歡迎說說你的意見。

常理上來說,這類明牌股,有效市場會把它所有確定和不確定的未來全部貼現,不會留出任何超額利潤空間。那麼,它之所以還存在超額空間(如果有)的唯一原因,是它有著若干根本性疑點(不是真正的明牌)。這些疑點是絕大多數外部投資者無從判斷的,比如今天我們談到的這家公司和它模糊的長期優勢。這些疑點有兩類人可以跨越,一類是噪音交易者,無知無畏;第二類是內部信息人,也許是深度研究者、行業專家或業內深喉。隨著時間推移、疑點消散,真相水落石出,就是他們兌現利潤的時候。第一類人,拿回一些籌碼;第二類人,實現利潤。

當然,無效市場會簡單一些:市場往往不去理會長期的問題,即便是存有疑點的公司,也可以在高漲的市場情緒中溢價。同樣的,低落的情緒也可以讓什麼事看上去都很可疑。

這也是長線企業投資的奇妙之處。

最後,在當前價位,該股的漲跌主要取決於市場博弈,和我們討論的邏輯沒啥關係。

你怎麼看?(作者:businesslike)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