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谷歌Waymo和Lyft合作看美幾大自動駕駛聯盟的暗中角力

5月14日,谷歌Waymo與Lyft合作的消息震動自動駕駛產業界,出於對Waymo在自動駕駛領域技術地位的考慮,業界普遍將此次合作視為谷歌在“自動駕駛汽車驅動的按需駕乘網絡”商業模式上的實質性探索。但在合作的背後,一場美劇《紙牌屋》一樣的角力正在逐步公開化。

技術優勢明顯的Waymo一步步蠶食著Uber的地盤

Waymo與Lyft就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達成合作的消息最早由《紐約時報》於5月14日曝出,但谷歌就該商業模式的佈局要更早些——4月25日,Waymo官網上線了“早期騎手計劃(early rider program)”。即日起,美國鳳凰城大都會區的居民可以申請免費試用Waymo旗下的自動駕駛旅行車來完成出行需求。

Waymo在官網上直言不諱的指出,該計劃致力於搭建面向未來的按需駕乘網絡,探索無人駕駛汽車如何無縫的融入人們的日常通勤和生產生活中。Waymo毫不掩飾對Uber在打車市場的地位的覬覦之心。

谷歌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地位是無可爭議的,前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曾公開表示:“現在領跑的是谷歌,全球我們認為無人駕駛最好的技術應該是谷歌。”

5月9日,Waymo通過官方Twitter宣佈,公司的自動駕駛車隊的累計行駛里程達到了300萬英里。除了例行向競爭對手們,特別是Uber施壓,Waymo明確提到,第3個百萬英里的達成只用了7個月,而跑完前兩個百萬英里耗時長達7年(2009~2016)。行駛數據迅猛增長的背後,Waym分拆運作、小步快跑的效果拔群。

在車隊規模上,Waymo為早期騎手計劃組建的車隊規模達到了500輛,加上年初投放的100輛,Waymo自動駕駛車隊的總數達600輛,這是已知的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車隊。

簡單概括一下Waymo的技術現狀的話,Waymo擁有業界技術水平最高的自動駕駛技術(軟硬件解決方案全部自研),儘管距離真正的可商業化尚有距離,但分拆獨立後,Waymo對自動駕駛汽車商業模式的搭建也提上了日程。

在與Lyft達成合作後,谷歌+菲亞特克萊斯勒+Lyft分別輸出自動駕駛技術+整車製造能力+按需駕乘網絡,逐漸完成了以谷歌為核心的自動駕駛汽車商業模式的閉環。這個合作團隊的優勢在於三個技術輸出方几乎沒有短板。

聽到Waymo和Lyft合作,最不高興的一定是Uber。在此之前,Uber也組建了Uber先進技術集團+Uber打車平臺+沃爾沃分別輸出自動駕駛技術+按需駕乘網絡+整車製造能力,同樣完成了自動駕駛商業模式的閉環。

但最大的問題在於,Uber的自動駕駛技術水平仍然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2016年12月,Uber自動駕駛測試汽車在上路測試的第一天就闖了紅燈,後續曝出的汽車運行日誌顯示,全副武裝的Uber自動駕駛汽車彼時尚且無法識別交通燈。3月洩露的路測數據顯示,在人工干預頻率這一指標上,Uber的當時的成績為1次/英里,而半年前Waymo的成績為0.2次/千英里,換句話說,Waymo在這個指標上技術水平比Uber要好5000倍……

今年2月23日,Waymo就前員工Anthony Levandowski竊取大量商業機密加入Uber對後者發起訴訟。自那以後,Uber自動駕駛部門便相繼陷入訴訟戰、高管離職潮,最終以Levandowski下課告終,Uber還被勒令交出Levandowski從Waymo下載了14000餘份機密文檔。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對Uber自動駕駛部門今年來取得的技術進展不抱樂觀態度。

這就是為什麼Waymo和Lyft合作會讓Uber大為光火,Waymo的訴訟攪得Uber自動駕駛業務進展近乎停滯,如今又找上了Uber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Lyft合作,共謀自動駕駛商業模式的進展。Uber CEO Travis Kalanick以前說:“我們清楚的看到,山景城的朋友(谷歌)正在進入汽車共享領域,我們必須研發自動駕駛汽車,如果對方鋪開的駕乘共享網絡比Uber價廉質優,我們將一敗塗地。”如今,他的預言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5月14日,Uber眼中最討厭的兩個公司達成合作的那個夜晚,Kalanick一定沒有睡好。

豪擲5億美元投資Lyft,通用就這樣被一腳踢開

每一家交通運輸行業的企業都不可避免的捲進了這場變革中,除了Uber、Waymo,美國本土的另一家傳統車企通用的轉型也非常努力。

關於通用在自動駕駛汽車商業模式上的佈局,36氪此前曾專門撰文介紹過。通用+Cruise Automation+Lyft分別輸出整車製造能力+自動駕駛技術+按需駕乘網絡。是的,你會發現Lyft在通用和谷歌兩邊都有位置,Lyft此前已經和通用組局了,玩到一半後退出遊戲,加入了谷歌Waymo組的局。

事實上2017年以來,通用轉型的姿態已經非常積極。3月6日,通用和標緻雪鐵龍(PSA)集團聯合宣佈,經過幾輪談判,PSA集團最終以22億歐元將通用旗下的歐寶品牌收歸為該集團中的最新成員。

此次被“甩賣”的背後,是歐寶長達數年的虧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通用汽車歐洲業務已經持續虧損了17年,累計虧損達上百億美元。出售歐寶的背後,是通用甩掉虧損包袱,收縮全球戰線,放棄追求企業規模,轉而注重新業務及現金流的戰略調整。

自動駕駛研發方面,去年3月,通用運作了2016年自動駕駛領域溢價收購的第一案,宣佈斥資近6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創業公司Cruise Automation。在去年年底加州車輛管理局公佈的各家車企路測數據報告中,通用Cruise以9776公里的路測里程、18.5次/千英里的人工干預次數排第二,僅次於谷歌Waymo。隨後又發佈了兩則自動駕駛演示視頻,在整段路測過程中,那輛車處理了路口轉彎、交通信號燈變化、行人過馬路等交通情況,完成了變道超車的操作。Cruise CEO Kyle Volt和通用汽車總裁Dan Ammann兩人都坐在車裡。從演示視頻看,通用在自動駕駛領域進展良好。

4月17日,通用宣佈,未來5年內將在加州投資1400萬美元為Cruise增加1100個技術人才工作崗位。通用汽車董事長兼CEO Mary Barra表示:“壯大Cruise Automation團隊並將其與全球工程人才聯繫起來,是我們重新定義個人出行未來戰略的一個重要佈局。我們的自動駕駛團隊保持作為創業公司的獨立性可以給予我們需要的研發速度,使通用繼續保持在技術和市場應用的發展前沿。”

在按需駕乘網絡這一環上,2016年1月4日,通用拿出5億美元換來了Lyft的一個董事會席位和雙方深度合作,但5億美元仍然買不來通用管理層的安全感;投資Lyft11天后,通用推出了自家按需駕乘網絡服務Maven。此舉也為如今Lyft踢開通用投入谷歌的懷抱埋下了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2月17日,路透社曾曝出,通用和Lyft將在2018年搭建一支規模數以千計的雪佛蘭Bolt自動駕駛汽車車隊。如果消息屬實的話,這將是汽車產業界公佈的規模最大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計劃。當時通用和Lyft都拒絕評論這一消息。但通用Cruise CEO Kyle Volt表示2018年這個節點“不值得驚訝”,並給出了幾乎確認的正面迴應: “我們確實有一個按照時間表推進的計劃,我們的計劃比大多數行業人士想象的要快得多,我們確實計劃在汽車共享服務中快速部署,我只能說這麼多。”

看起來一切都在穩步的推進中,儘管今年以來市值時不時被成立十三年的“壞小子”特斯拉超過,通用一直在隱忍中努力轉型,直到5月4日Lyft突然宣佈與Waymo達成合作。

Uber、特斯拉、Waymo、FCA、Lyft、通用

算起來,Uber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投入了至少15億美元,落得如今負責人下課,技術進展幾乎停滯的下場真是讓人唏噓。

但要說Uber是嗅覺遲緩,錯失了發展自動駕駛的機會,恐怕有失偏頗了。《財富》雜誌的編輯Adam Lashinsky出版的新書中介紹,Uber CEO Travis Kalanick很早就看到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潛力。他很早就給特斯拉CEO Elon Musk打電話,探討雙方合作的可能性,但正在密謀自家按需駕乘網絡服務Tesla Network的Musk對Uber興趣寥寥。

2015年,特斯拉早期投資人Steve Juvertson回憶了他與Kalanick的某次談話:“Travis告訴我,到2020年,如果特斯拉汽車能實現自動駕駛,他家的車Uber全要了。估計特斯拉2020年的產能有50萬輛,Uber需要這麼多自動駕駛汽車。但他沒聽到Elon對這個想法的迴應。”

特斯拉是沒希望了,那Waymo呢?

2013年8月,谷歌風投部門Google Ventures斥資2.58億美元投資Uber;轉年6月,谷歌再次跟投Uber新一輪融資,谷歌CFO兼公司發展高級副總裁David Drummond代表谷歌加入了Uber董事會。Uber+谷歌曾一度被看作是左右未來交通競爭格局的最大變量。

怎麼就分道揚鑣了?——谷歌在尋求合作的過程中太過強勢是關鍵原因。

谷歌希望與整機廠合作,實現無人駕駛技術的商業化,這個口號喊了好幾年,為什麼只有FCA集團一家出來響應?在此次與Lyft達成合作後,國內某自動駕駛公司創始人透露,谷歌在與FCA集團、Lyft的合作中非常強勢。Uber作為全球最大的打車平臺,不願意屈居谷歌屋簷下也情有可原。

外部合作徹底無望後,Uber在2015年10月啟動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一路大手筆投資,為了營收好看點賣掉了Uber中國,但一直在堅持投入另一個虧損泥潭自動駕駛業務,當然,結局不如預期。

在谷歌與Lyft宣佈合作的同一天,通用疑似迴應般的宣佈在紐約推出自家按需駕乘網絡服務Maven。通用表示,將不斷豐富Maven的車隊,投放包括凱迪拉克XT5,Escalade、ATS 別克Encore、雪佛蘭Equinox、Trax、Malibu和Cruze等多種車型。

今年2月,通用透露,Maven推出13個月以來,已經擴張的到美國和加拿大的17個城市。發展了超過24000名用戶,使用服務次數達27500次。不過,比起Uber甚至Lyft都遜色太多不是嗎?

開弓沒有回頭箭,暫時陷入困境的通用又能怎樣呢?Uber又能怎樣呢?

一聲嘆息。

我是36氪汽車小組記者鄭曉康,關注特斯拉、無人駕駛、新能源車、車聯網、出行及後市場,歡迎直接與我聯繫,微信:15735104947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