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迎來發展機遇,行業精英齊聚深圳共探產業痛點

動力電池迎來發展機遇,行業精英齊聚深圳共探產業痛點

2017動力電池新材料技術與發展高峰論壇在深舉辦

500精英共探產業痛點 尋求技術創新突破瓶頸

本報訊(記者 劉豔芳 通訊員 黃小芳 井開元 李慧珍)8月26日,由尋材問料®、湖南省先進電池材料及電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長沙市先進電池材料及電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廣東省先進電池與材料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掌工知共同主辦的“2017動力電池新材料技術與發展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500多位來自新能源汽車企業、電池企業、材料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院士、專家齊聚一堂,對鋰電產業最新政策進行了全面解讀,共同探討了動力鋰電池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應用現狀和未來的市場趨勢。

本次峰會特別注重產、學、研的結合,邀請了資深業內人士做詳細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工業節能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博洋,中航鋰電高級項目經理常迪,發射山投資董事張華,中南大學教授/博導唐有根,江蘇省千人計劃(海智)聯合會能資環專家委員會委員、常州大學教授馬昕,桂林理工大學研究員楊建文,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賀豔兵等18位大咖出席了會議,並針對產業發展的種種問題發表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 電極材料/電解液創新是提高電池性能的根本

“能源很重要,而電動汽車將對世界能源格局的變化產生深遠影響。目前全世界都在大力發展電動汽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指出,我國在2016年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電池儲能的第一大國,強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對電池儲能技術突破提出了剛性需求。他認為,目前動力電池存在許多問題,解決能量密度問題是其中的關鍵,而電極材料/電解液創新是提高電池性能的根本。他希望能將大學、研究所、產業界全部集結在一起,共同構建電池儲能系統的研發大平臺,這將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力量。

就具體的解決方案來說,江蘇省千人計劃(海智)聯合會能資環專家委員會委員、常州大學馬昕教授認為,鋰電池的核心材料是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正極材料的提高,已經遇到了瓶頸,很難提高,而高電壓材料涉及到電解液的安全性,要改電解液體系也很難。在馬昕看來,相對來說,負極材料,可以極大提高容量,目前石墨負極理論極限372mAh/g,實用只有350-360,而硅負極材料的理論容量高達4200mAh/g 以上,如果用新一代硅負極可以做到量產的2000mAh/g以上穩定容量。

同時,“現有電池材料體系還無法滿足電動汽車對續航里程的需求,發展高比能鋰離子電池是今後的方向,這其中正極材料是提升能量密度的關鍵。”中南大學教授/博導唐有根表示,目前正在使用和開發的鋰電池正極材料主要包括鈷酸鋰、鎳鈷酸鋰、鎳錳鈷三元材料、尖晶石型的錳酸鋰、橄欖石型的磷酸鐵鋰。

其中,正極材料的發展方向要綜合考慮高能量、高功率、長壽命、安全環保和價格低廉,目前動力電池發展路線主要有改性錳酸鋰、三元材料和磷酸鐵鋰3條。“三元材料由於高能量密度可以更好實現續航里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很好應用,其市場份額將逐漸增加。”唐有根補充道。

  • 動力電池發展前景大好

同時,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工業節能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博洋也看好動力電池的發展前景,“經濟新常態下,動力電池行業政策環境總體利好。”他表示,2016年為止,我國已形成動力電池材料、零配件、裝備、應用和消費維保的完整體系。他認為,全面提升電動汽車整車品質與性能,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動力電池產業鏈,是一個體系性的要求,“十三五”將會是電動汽車初步形成規模的高速成長期。在構建綠色製造體系的過程中,培育和發展我國動力電池行業新的競爭優勢,是必要而關鍵的。

更多精彩關注公眾號“廣東科技報”(gdkjbwx)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