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

自卑,是許多人都有的體驗,比如有社交恐懼症,一和別人打交道就會覺得緊張,更別提上臺演講了;再比如會嫉妒要好的朋友,常常嫉妒他們的成功和好運;還有自卑嚴重些的,會不分場合地吹噓,希望別人高看自己一眼;又或者封閉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社交,還安慰自己說這是自得其樂。

其實這些體驗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那些名人、明星,也一樣被自卑困擾。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就說過,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照相,都得戴上個大墨鏡,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天后王菲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自卑過很多年,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個正經學歷,也沒有毅力,更不會講話,很多時候我就會沉默,但媒體卻說我這是耍大牌,我一著急,就更講不出話來了,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誰都比我強。”

所以你看,自卑可是不挑揀對象也不分高低貴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覺,從心理學上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和原因,然後看看有沒有幫我們走出自卑的好辦法。

"

自卑,是許多人都有的體驗,比如有社交恐懼症,一和別人打交道就會覺得緊張,更別提上臺演講了;再比如會嫉妒要好的朋友,常常嫉妒他們的成功和好運;還有自卑嚴重些的,會不分場合地吹噓,希望別人高看自己一眼;又或者封閉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社交,還安慰自己說這是自得其樂。

其實這些體驗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那些名人、明星,也一樣被自卑困擾。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就說過,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照相,都得戴上個大墨鏡,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天后王菲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自卑過很多年,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個正經學歷,也沒有毅力,更不會講話,很多時候我就會沉默,但媒體卻說我這是耍大牌,我一著急,就更講不出話來了,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誰都比我強。”

所以你看,自卑可是不挑揀對象也不分高低貴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覺,從心理學上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和原因,然後看看有沒有幫我們走出自卑的好辦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王菲

自卑是什麼

自卑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就是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如別人。而且,通常越自卑的人也越敏感,他人看似冒犯的不經意的一句話,自信的人聽了會哈哈一笑,而自卑的人聽了就會千腸百轉,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那這一切,有沒有科學的依據來解釋呢?還真有,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認知偏差”,其實自卑在本質上,就是許多種認知偏差的集合

"

自卑,是許多人都有的體驗,比如有社交恐懼症,一和別人打交道就會覺得緊張,更別提上臺演講了;再比如會嫉妒要好的朋友,常常嫉妒他們的成功和好運;還有自卑嚴重些的,會不分場合地吹噓,希望別人高看自己一眼;又或者封閉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社交,還安慰自己說這是自得其樂。

其實這些體驗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那些名人、明星,也一樣被自卑困擾。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就說過,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照相,都得戴上個大墨鏡,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天后王菲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自卑過很多年,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個正經學歷,也沒有毅力,更不會講話,很多時候我就會沉默,但媒體卻說我這是耍大牌,我一著急,就更講不出話來了,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誰都比我強。”

所以你看,自卑可是不挑揀對象也不分高低貴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覺,從心理學上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和原因,然後看看有沒有幫我們走出自卑的好辦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王菲

自卑是什麼

自卑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就是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如別人。而且,通常越自卑的人也越敏感,他人看似冒犯的不經意的一句話,自信的人聽了會哈哈一笑,而自卑的人聽了就會千腸百轉,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那這一切,有沒有科學的依據來解釋呢?還真有,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認知偏差”,其實自卑在本質上,就是許多種認知偏差的集合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1:完美主義

自卑的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做事情要求盡善盡美,還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陷。這種完美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用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二元對立。也就是說,完美主義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用的是二元對立法。

他們覺得自己只有兩種狀態:要麼完美無瑕,要麼一無是處。然而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人。可惜完美主義的認知偏差讓自卑的人只盯著自己的缺點看,所以他們就永遠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

自卑,是許多人都有的體驗,比如有社交恐懼症,一和別人打交道就會覺得緊張,更別提上臺演講了;再比如會嫉妒要好的朋友,常常嫉妒他們的成功和好運;還有自卑嚴重些的,會不分場合地吹噓,希望別人高看自己一眼;又或者封閉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社交,還安慰自己說這是自得其樂。

其實這些體驗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那些名人、明星,也一樣被自卑困擾。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就說過,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照相,都得戴上個大墨鏡,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天后王菲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自卑過很多年,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個正經學歷,也沒有毅力,更不會講話,很多時候我就會沉默,但媒體卻說我這是耍大牌,我一著急,就更講不出話來了,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誰都比我強。”

所以你看,自卑可是不挑揀對象也不分高低貴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覺,從心理學上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和原因,然後看看有沒有幫我們走出自卑的好辦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王菲

自卑是什麼

自卑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就是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如別人。而且,通常越自卑的人也越敏感,他人看似冒犯的不經意的一句話,自信的人聽了會哈哈一笑,而自卑的人聽了就會千腸百轉,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那這一切,有沒有科學的依據來解釋呢?還真有,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認知偏差”,其實自卑在本質上,就是許多種認知偏差的集合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1:完美主義

自卑的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做事情要求盡善盡美,還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陷。這種完美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用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二元對立。也就是說,完美主義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用的是二元對立法。

他們覺得自己只有兩種狀態:要麼完美無瑕,要麼一無是處。然而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人。可惜完美主義的認知偏差讓自卑的人只盯著自己的缺點看,所以他們就永遠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沒有人是完美的

認知偏差2:不配得感

除了是完美主義者,自卑的人還有第二個認知偏差,不配得感。他們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比如我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就有強烈的不配得感:每次朋友請吃飯,就算提前說好了對方請客,最後我都會搶著去付賬單。當時我以為這是自己天生有孟嘗之風,後來學了心理學,才明白是我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對我好。

有不配得感的人缺少自我評斷的能力,所以需要從他人的誇獎中獲取認同。像我每次都搶著付賬,就是想讓朋友們說我大方、夠意思,這樣我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這種自我偏差讓我把自身的價值等同於別人的評判,開心與否都要別人說了算。

"

自卑,是許多人都有的體驗,比如有社交恐懼症,一和別人打交道就會覺得緊張,更別提上臺演講了;再比如會嫉妒要好的朋友,常常嫉妒他們的成功和好運;還有自卑嚴重些的,會不分場合地吹噓,希望別人高看自己一眼;又或者封閉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社交,還安慰自己說這是自得其樂。

其實這些體驗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那些名人、明星,也一樣被自卑困擾。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就說過,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照相,都得戴上個大墨鏡,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天后王菲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自卑過很多年,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個正經學歷,也沒有毅力,更不會講話,很多時候我就會沉默,但媒體卻說我這是耍大牌,我一著急,就更講不出話來了,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誰都比我強。”

所以你看,自卑可是不挑揀對象也不分高低貴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覺,從心理學上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和原因,然後看看有沒有幫我們走出自卑的好辦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王菲

自卑是什麼

自卑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就是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如別人。而且,通常越自卑的人也越敏感,他人看似冒犯的不經意的一句話,自信的人聽了會哈哈一笑,而自卑的人聽了就會千腸百轉,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那這一切,有沒有科學的依據來解釋呢?還真有,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認知偏差”,其實自卑在本質上,就是許多種認知偏差的集合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1:完美主義

自卑的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做事情要求盡善盡美,還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陷。這種完美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用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二元對立。也就是說,完美主義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用的是二元對立法。

他們覺得自己只有兩種狀態:要麼完美無瑕,要麼一無是處。然而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人。可惜完美主義的認知偏差讓自卑的人只盯著自己的缺點看,所以他們就永遠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沒有人是完美的

認知偏差2:不配得感

除了是完美主義者,自卑的人還有第二個認知偏差,不配得感。他們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比如我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就有強烈的不配得感:每次朋友請吃飯,就算提前說好了對方請客,最後我都會搶著去付賬單。當時我以為這是自己天生有孟嘗之風,後來學了心理學,才明白是我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對我好。

有不配得感的人缺少自我評斷的能力,所以需要從他人的誇獎中獲取認同。像我每次都搶著付賬,就是想讓朋友們說我大方、夠意思,這樣我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這種自我偏差讓我把自身的價值等同於別人的評判,開心與否都要別人說了算。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不配得感

認知偏差3:目標混亂

目標混亂有兩個涵義,一是沒有界限感,二是焦慮迷茫。

沒有界限感會讓人產生依賴心理,總希望有人可以供自己依賴,幫自己打理生活實現目標,結果就是越來越喪失精神上獨立的能力,而人生天然又是不斷走向獨立的過程,這兩種矛盾就會讓人看不起自己,越來越自卑。

焦慮迷茫則會讓人缺乏自主的目標,感覺不到人生的價值和追求,產生的後果就是從眾,把別人的目標當做自己的目標來實現。比如一個人看到鄰居買了新車,就會去攀比,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實際需求,也去買新車;看到親戚換了新房,自己也心急火燎地去買房。然而,因為從眾而去跟隨他人的目標,你就永遠找不到你要到達的終點,在這個過程裡,你會越來越懷疑自己,最後很難不自卑。

"

自卑,是許多人都有的體驗,比如有社交恐懼症,一和別人打交道就會覺得緊張,更別提上臺演講了;再比如會嫉妒要好的朋友,常常嫉妒他們的成功和好運;還有自卑嚴重些的,會不分場合地吹噓,希望別人高看自己一眼;又或者封閉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社交,還安慰自己說這是自得其樂。

其實這些體驗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那些名人、明星,也一樣被自卑困擾。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就說過,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照相,都得戴上個大墨鏡,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天后王菲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自卑過很多年,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個正經學歷,也沒有毅力,更不會講話,很多時候我就會沉默,但媒體卻說我這是耍大牌,我一著急,就更講不出話來了,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誰都比我強。”

所以你看,自卑可是不挑揀對象也不分高低貴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覺,從心理學上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和原因,然後看看有沒有幫我們走出自卑的好辦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王菲

自卑是什麼

自卑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就是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如別人。而且,通常越自卑的人也越敏感,他人看似冒犯的不經意的一句話,自信的人聽了會哈哈一笑,而自卑的人聽了就會千腸百轉,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那這一切,有沒有科學的依據來解釋呢?還真有,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認知偏差”,其實自卑在本質上,就是許多種認知偏差的集合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1:完美主義

自卑的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做事情要求盡善盡美,還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陷。這種完美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用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二元對立。也就是說,完美主義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用的是二元對立法。

他們覺得自己只有兩種狀態:要麼完美無瑕,要麼一無是處。然而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人。可惜完美主義的認知偏差讓自卑的人只盯著自己的缺點看,所以他們就永遠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沒有人是完美的

認知偏差2:不配得感

除了是完美主義者,自卑的人還有第二個認知偏差,不配得感。他們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比如我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就有強烈的不配得感:每次朋友請吃飯,就算提前說好了對方請客,最後我都會搶著去付賬單。當時我以為這是自己天生有孟嘗之風,後來學了心理學,才明白是我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對我好。

有不配得感的人缺少自我評斷的能力,所以需要從他人的誇獎中獲取認同。像我每次都搶著付賬,就是想讓朋友們說我大方、夠意思,這樣我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這種自我偏差讓我把自身的價值等同於別人的評判,開心與否都要別人說了算。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不配得感

認知偏差3:目標混亂

目標混亂有兩個涵義,一是沒有界限感,二是焦慮迷茫。

沒有界限感會讓人產生依賴心理,總希望有人可以供自己依賴,幫自己打理生活實現目標,結果就是越來越喪失精神上獨立的能力,而人生天然又是不斷走向獨立的過程,這兩種矛盾就會讓人看不起自己,越來越自卑。

焦慮迷茫則會讓人缺乏自主的目標,感覺不到人生的價值和追求,產生的後果就是從眾,把別人的目標當做自己的目標來實現。比如一個人看到鄰居買了新車,就會去攀比,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實際需求,也去買新車;看到親戚換了新房,自己也心急火燎地去買房。然而,因為從眾而去跟隨他人的目標,你就永遠找不到你要到達的終點,在這個過程裡,你會越來越懷疑自己,最後很難不自卑。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從眾

上面說的是自卑最主要的認知偏差。造成這些認知偏差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有原生家庭裡父母對你的冷落、責罰、甚至是虐待,也可能是從小的某些經歷讓你養成了覺得自己不行的習慣性思維。但不論是那種原因,自卑的人都容易走入兩種錯誤的後果裡。

自卑的後果

後果1:永遠逃避

永遠逃避是最常見的。比如干脆封閉自己不出去社交,這樣就不用面對自己的社交恐懼和覺得自己不如人的痛苦感受。逃避的本質是永遠躲在舒適區。遺憾的是,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想要不斷地獲得幸福,勢必要不斷地走出舒適區、進入挑戰區。所以逃避從來不能讓一個人變得自信,反而會加重你的自卑。就像你考完駕照後永遠不上路,那你駕車的技術只會越來越生疏一樣。

"

自卑,是許多人都有的體驗,比如有社交恐懼症,一和別人打交道就會覺得緊張,更別提上臺演講了;再比如會嫉妒要好的朋友,常常嫉妒他們的成功和好運;還有自卑嚴重些的,會不分場合地吹噓,希望別人高看自己一眼;又或者封閉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社交,還安慰自己說這是自得其樂。

其實這些體驗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那些名人、明星,也一樣被自卑困擾。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就說過,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照相,都得戴上個大墨鏡,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天后王菲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自卑過很多年,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個正經學歷,也沒有毅力,更不會講話,很多時候我就會沉默,但媒體卻說我這是耍大牌,我一著急,就更講不出話來了,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誰都比我強。”

所以你看,自卑可是不挑揀對象也不分高低貴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覺,從心理學上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和原因,然後看看有沒有幫我們走出自卑的好辦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王菲

自卑是什麼

自卑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就是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如別人。而且,通常越自卑的人也越敏感,他人看似冒犯的不經意的一句話,自信的人聽了會哈哈一笑,而自卑的人聽了就會千腸百轉,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那這一切,有沒有科學的依據來解釋呢?還真有,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認知偏差”,其實自卑在本質上,就是許多種認知偏差的集合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1:完美主義

自卑的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做事情要求盡善盡美,還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陷。這種完美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用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二元對立。也就是說,完美主義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用的是二元對立法。

他們覺得自己只有兩種狀態:要麼完美無瑕,要麼一無是處。然而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人。可惜完美主義的認知偏差讓自卑的人只盯著自己的缺點看,所以他們就永遠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沒有人是完美的

認知偏差2:不配得感

除了是完美主義者,自卑的人還有第二個認知偏差,不配得感。他們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比如我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就有強烈的不配得感:每次朋友請吃飯,就算提前說好了對方請客,最後我都會搶著去付賬單。當時我以為這是自己天生有孟嘗之風,後來學了心理學,才明白是我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對我好。

有不配得感的人缺少自我評斷的能力,所以需要從他人的誇獎中獲取認同。像我每次都搶著付賬,就是想讓朋友們說我大方、夠意思,這樣我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這種自我偏差讓我把自身的價值等同於別人的評判,開心與否都要別人說了算。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不配得感

認知偏差3:目標混亂

目標混亂有兩個涵義,一是沒有界限感,二是焦慮迷茫。

沒有界限感會讓人產生依賴心理,總希望有人可以供自己依賴,幫自己打理生活實現目標,結果就是越來越喪失精神上獨立的能力,而人生天然又是不斷走向獨立的過程,這兩種矛盾就會讓人看不起自己,越來越自卑。

焦慮迷茫則會讓人缺乏自主的目標,感覺不到人生的價值和追求,產生的後果就是從眾,把別人的目標當做自己的目標來實現。比如一個人看到鄰居買了新車,就會去攀比,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實際需求,也去買新車;看到親戚換了新房,自己也心急火燎地去買房。然而,因為從眾而去跟隨他人的目標,你就永遠找不到你要到達的終點,在這個過程裡,你會越來越懷疑自己,最後很難不自卑。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從眾

上面說的是自卑最主要的認知偏差。造成這些認知偏差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有原生家庭裡父母對你的冷落、責罰、甚至是虐待,也可能是從小的某些經歷讓你養成了覺得自己不行的習慣性思維。但不論是那種原因,自卑的人都容易走入兩種錯誤的後果裡。

自卑的後果

後果1:永遠逃避

永遠逃避是最常見的。比如干脆封閉自己不出去社交,這樣就不用面對自己的社交恐懼和覺得自己不如人的痛苦感受。逃避的本質是永遠躲在舒適區。遺憾的是,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想要不斷地獲得幸福,勢必要不斷地走出舒適區、進入挑戰區。所以逃避從來不能讓一個人變得自信,反而會加重你的自卑。就像你考完駕照後永遠不上路,那你駕車的技術只會越來越生疏一樣。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馬斯洛需求理論

後果2:做無效或者低效的努力

自卑的人還總是做無效或者低效的努力。因為自卑,所以他們總追求完美,這就導致他們把過多的精力糾纏在了一些不重要的細枝末節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因為自卑,所以他們總是恥於向他人請教,所以寧可自己悶頭去瞎琢磨,也不肯向其他人求助,效率的低效就可想而知了。

"

自卑,是許多人都有的體驗,比如有社交恐懼症,一和別人打交道就會覺得緊張,更別提上臺演講了;再比如會嫉妒要好的朋友,常常嫉妒他們的成功和好運;還有自卑嚴重些的,會不分場合地吹噓,希望別人高看自己一眼;又或者封閉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社交,還安慰自己說這是自得其樂。

其實這些體驗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那些名人、明星,也一樣被自卑困擾。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就說過,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照相,都得戴上個大墨鏡,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天后王菲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自卑過很多年,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個正經學歷,也沒有毅力,更不會講話,很多時候我就會沉默,但媒體卻說我這是耍大牌,我一著急,就更講不出話來了,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誰都比我強。”

所以你看,自卑可是不挑揀對象也不分高低貴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覺,從心理學上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和原因,然後看看有沒有幫我們走出自卑的好辦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王菲

自卑是什麼

自卑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就是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如別人。而且,通常越自卑的人也越敏感,他人看似冒犯的不經意的一句話,自信的人聽了會哈哈一笑,而自卑的人聽了就會千腸百轉,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那這一切,有沒有科學的依據來解釋呢?還真有,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認知偏差”,其實自卑在本質上,就是許多種認知偏差的集合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1:完美主義

自卑的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做事情要求盡善盡美,還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陷。這種完美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用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二元對立。也就是說,完美主義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用的是二元對立法。

他們覺得自己只有兩種狀態:要麼完美無瑕,要麼一無是處。然而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人。可惜完美主義的認知偏差讓自卑的人只盯著自己的缺點看,所以他們就永遠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沒有人是完美的

認知偏差2:不配得感

除了是完美主義者,自卑的人還有第二個認知偏差,不配得感。他們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比如我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就有強烈的不配得感:每次朋友請吃飯,就算提前說好了對方請客,最後我都會搶著去付賬單。當時我以為這是自己天生有孟嘗之風,後來學了心理學,才明白是我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對我好。

有不配得感的人缺少自我評斷的能力,所以需要從他人的誇獎中獲取認同。像我每次都搶著付賬,就是想讓朋友們說我大方、夠意思,這樣我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這種自我偏差讓我把自身的價值等同於別人的評判,開心與否都要別人說了算。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不配得感

認知偏差3:目標混亂

目標混亂有兩個涵義,一是沒有界限感,二是焦慮迷茫。

沒有界限感會讓人產生依賴心理,總希望有人可以供自己依賴,幫自己打理生活實現目標,結果就是越來越喪失精神上獨立的能力,而人生天然又是不斷走向獨立的過程,這兩種矛盾就會讓人看不起自己,越來越自卑。

焦慮迷茫則會讓人缺乏自主的目標,感覺不到人生的價值和追求,產生的後果就是從眾,把別人的目標當做自己的目標來實現。比如一個人看到鄰居買了新車,就會去攀比,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實際需求,也去買新車;看到親戚換了新房,自己也心急火燎地去買房。然而,因為從眾而去跟隨他人的目標,你就永遠找不到你要到達的終點,在這個過程裡,你會越來越懷疑自己,最後很難不自卑。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從眾

上面說的是自卑最主要的認知偏差。造成這些認知偏差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有原生家庭裡父母對你的冷落、責罰、甚至是虐待,也可能是從小的某些經歷讓你養成了覺得自己不行的習慣性思維。但不論是那種原因,自卑的人都容易走入兩種錯誤的後果裡。

自卑的後果

後果1:永遠逃避

永遠逃避是最常見的。比如干脆封閉自己不出去社交,這樣就不用面對自己的社交恐懼和覺得自己不如人的痛苦感受。逃避的本質是永遠躲在舒適區。遺憾的是,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想要不斷地獲得幸福,勢必要不斷地走出舒適區、進入挑戰區。所以逃避從來不能讓一個人變得自信,反而會加重你的自卑。就像你考完駕照後永遠不上路,那你駕車的技術只會越來越生疏一樣。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馬斯洛需求理論

後果2:做無效或者低效的努力

自卑的人還總是做無效或者低效的努力。因為自卑,所以他們總追求完美,這就導致他們把過多的精力糾纏在了一些不重要的細枝末節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因為自卑,所以他們總是恥於向他人請教,所以寧可自己悶頭去瞎琢磨,也不肯向其他人求助,效率的低效就可想而知了。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低效

走出自卑

只把脈而不開方子,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接下來我就說說走出自卑的3個步驟。

步驟1: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的意思是,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這是自信的基礎。你要明白,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有句打破“完美病”的話是這樣說的:林黛玉也要坐馬桶。也就是說,書文中飄然若仙的林黛玉,也有不過是個吃五穀雜糧的普通人,那你還要求自己變得完美無瑕,這不是自欺欺人嗎。所以,要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像《西遊記》裡經書撕破後悟空勸解三藏的那句話:天地本殘缺,何況一本經書呢

"

自卑,是許多人都有的體驗,比如有社交恐懼症,一和別人打交道就會覺得緊張,更別提上臺演講了;再比如會嫉妒要好的朋友,常常嫉妒他們的成功和好運;還有自卑嚴重些的,會不分場合地吹噓,希望別人高看自己一眼;又或者封閉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社交,還安慰自己說這是自得其樂。

其實這些體驗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那些名人、明星,也一樣被自卑困擾。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就說過,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照相,都得戴上個大墨鏡,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天后王菲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自卑過很多年,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個正經學歷,也沒有毅力,更不會講話,很多時候我就會沉默,但媒體卻說我這是耍大牌,我一著急,就更講不出話來了,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誰都比我強。”

所以你看,自卑可是不挑揀對象也不分高低貴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覺,從心理學上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和原因,然後看看有沒有幫我們走出自卑的好辦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王菲

自卑是什麼

自卑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就是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如別人。而且,通常越自卑的人也越敏感,他人看似冒犯的不經意的一句話,自信的人聽了會哈哈一笑,而自卑的人聽了就會千腸百轉,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那這一切,有沒有科學的依據來解釋呢?還真有,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認知偏差”,其實自卑在本質上,就是許多種認知偏差的集合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1:完美主義

自卑的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做事情要求盡善盡美,還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陷。這種完美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用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二元對立。也就是說,完美主義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用的是二元對立法。

他們覺得自己只有兩種狀態:要麼完美無瑕,要麼一無是處。然而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人。可惜完美主義的認知偏差讓自卑的人只盯著自己的缺點看,所以他們就永遠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沒有人是完美的

認知偏差2:不配得感

除了是完美主義者,自卑的人還有第二個認知偏差,不配得感。他們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比如我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就有強烈的不配得感:每次朋友請吃飯,就算提前說好了對方請客,最後我都會搶著去付賬單。當時我以為這是自己天生有孟嘗之風,後來學了心理學,才明白是我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對我好。

有不配得感的人缺少自我評斷的能力,所以需要從他人的誇獎中獲取認同。像我每次都搶著付賬,就是想讓朋友們說我大方、夠意思,這樣我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這種自我偏差讓我把自身的價值等同於別人的評判,開心與否都要別人說了算。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不配得感

認知偏差3:目標混亂

目標混亂有兩個涵義,一是沒有界限感,二是焦慮迷茫。

沒有界限感會讓人產生依賴心理,總希望有人可以供自己依賴,幫自己打理生活實現目標,結果就是越來越喪失精神上獨立的能力,而人生天然又是不斷走向獨立的過程,這兩種矛盾就會讓人看不起自己,越來越自卑。

焦慮迷茫則會讓人缺乏自主的目標,感覺不到人生的價值和追求,產生的後果就是從眾,把別人的目標當做自己的目標來實現。比如一個人看到鄰居買了新車,就會去攀比,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實際需求,也去買新車;看到親戚換了新房,自己也心急火燎地去買房。然而,因為從眾而去跟隨他人的目標,你就永遠找不到你要到達的終點,在這個過程裡,你會越來越懷疑自己,最後很難不自卑。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從眾

上面說的是自卑最主要的認知偏差。造成這些認知偏差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有原生家庭裡父母對你的冷落、責罰、甚至是虐待,也可能是從小的某些經歷讓你養成了覺得自己不行的習慣性思維。但不論是那種原因,自卑的人都容易走入兩種錯誤的後果裡。

自卑的後果

後果1:永遠逃避

永遠逃避是最常見的。比如干脆封閉自己不出去社交,這樣就不用面對自己的社交恐懼和覺得自己不如人的痛苦感受。逃避的本質是永遠躲在舒適區。遺憾的是,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想要不斷地獲得幸福,勢必要不斷地走出舒適區、進入挑戰區。所以逃避從來不能讓一個人變得自信,反而會加重你的自卑。就像你考完駕照後永遠不上路,那你駕車的技術只會越來越生疏一樣。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馬斯洛需求理論

後果2:做無效或者低效的努力

自卑的人還總是做無效或者低效的努力。因為自卑,所以他們總追求完美,這就導致他們把過多的精力糾纏在了一些不重要的細枝末節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因為自卑,所以他們總是恥於向他人請教,所以寧可自己悶頭去瞎琢磨,也不肯向其他人求助,效率的低效就可想而知了。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低效

走出自卑

只把脈而不開方子,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接下來我就說說走出自卑的3個步驟。

步驟1: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的意思是,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這是自信的基礎。你要明白,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有句打破“完美病”的話是這樣說的:林黛玉也要坐馬桶。也就是說,書文中飄然若仙的林黛玉,也有不過是個吃五穀雜糧的普通人,那你還要求自己變得完美無瑕,這不是自欺欺人嗎。所以,要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像《西遊記》裡經書撕破後悟空勸解三藏的那句話:天地本殘缺,何況一本經書呢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識真實的自己

步驟2:走出舒適區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青蛙之所以最後無法跳出熱水鍋,是因為它在舒適區待得太久、太舒適了。人也一樣,無論你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無論是金錢、名聲、家庭、健康、環遊世界、慈善公益等等,你要實現的方法都只有兩個:走大運,或者跳出舒適區不斷挑戰新的起點。

走大運這件事可遇不可求,但走出舒適區這件事卻是你能掌控的。不知道你想要選哪種?而要走出舒適區,也不是讓你一下子從社交恐懼症變成演講達人,但你至少可以先從參加一個同城的愛好小組開始,從在小組中認識一兩個新朋友開始。

"

自卑,是許多人都有的體驗,比如有社交恐懼症,一和別人打交道就會覺得緊張,更別提上臺演講了;再比如會嫉妒要好的朋友,常常嫉妒他們的成功和好運;還有自卑嚴重些的,會不分場合地吹噓,希望別人高看自己一眼;又或者封閉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社交,還安慰自己說這是自得其樂。

其實這些體驗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那些名人、明星,也一樣被自卑困擾。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就說過,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照相,都得戴上個大墨鏡,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天后王菲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自卑過很多年,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個正經學歷,也沒有毅力,更不會講話,很多時候我就會沉默,但媒體卻說我這是耍大牌,我一著急,就更講不出話來了,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誰都比我強。”

所以你看,自卑可是不挑揀對象也不分高低貴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覺,從心理學上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和原因,然後看看有沒有幫我們走出自卑的好辦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王菲

自卑是什麼

自卑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就是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如別人。而且,通常越自卑的人也越敏感,他人看似冒犯的不經意的一句話,自信的人聽了會哈哈一笑,而自卑的人聽了就會千腸百轉,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那這一切,有沒有科學的依據來解釋呢?還真有,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認知偏差”,其實自卑在本質上,就是許多種認知偏差的集合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1:完美主義

自卑的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做事情要求盡善盡美,還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陷。這種完美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用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二元對立。也就是說,完美主義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用的是二元對立法。

他們覺得自己只有兩種狀態:要麼完美無瑕,要麼一無是處。然而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人。可惜完美主義的認知偏差讓自卑的人只盯著自己的缺點看,所以他們就永遠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沒有人是完美的

認知偏差2:不配得感

除了是完美主義者,自卑的人還有第二個認知偏差,不配得感。他們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比如我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就有強烈的不配得感:每次朋友請吃飯,就算提前說好了對方請客,最後我都會搶著去付賬單。當時我以為這是自己天生有孟嘗之風,後來學了心理學,才明白是我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對我好。

有不配得感的人缺少自我評斷的能力,所以需要從他人的誇獎中獲取認同。像我每次都搶著付賬,就是想讓朋友們說我大方、夠意思,這樣我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這種自我偏差讓我把自身的價值等同於別人的評判,開心與否都要別人說了算。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不配得感

認知偏差3:目標混亂

目標混亂有兩個涵義,一是沒有界限感,二是焦慮迷茫。

沒有界限感會讓人產生依賴心理,總希望有人可以供自己依賴,幫自己打理生活實現目標,結果就是越來越喪失精神上獨立的能力,而人生天然又是不斷走向獨立的過程,這兩種矛盾就會讓人看不起自己,越來越自卑。

焦慮迷茫則會讓人缺乏自主的目標,感覺不到人生的價值和追求,產生的後果就是從眾,把別人的目標當做自己的目標來實現。比如一個人看到鄰居買了新車,就會去攀比,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實際需求,也去買新車;看到親戚換了新房,自己也心急火燎地去買房。然而,因為從眾而去跟隨他人的目標,你就永遠找不到你要到達的終點,在這個過程裡,你會越來越懷疑自己,最後很難不自卑。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從眾

上面說的是自卑最主要的認知偏差。造成這些認知偏差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有原生家庭裡父母對你的冷落、責罰、甚至是虐待,也可能是從小的某些經歷讓你養成了覺得自己不行的習慣性思維。但不論是那種原因,自卑的人都容易走入兩種錯誤的後果裡。

自卑的後果

後果1:永遠逃避

永遠逃避是最常見的。比如干脆封閉自己不出去社交,這樣就不用面對自己的社交恐懼和覺得自己不如人的痛苦感受。逃避的本質是永遠躲在舒適區。遺憾的是,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想要不斷地獲得幸福,勢必要不斷地走出舒適區、進入挑戰區。所以逃避從來不能讓一個人變得自信,反而會加重你的自卑。就像你考完駕照後永遠不上路,那你駕車的技術只會越來越生疏一樣。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馬斯洛需求理論

後果2:做無效或者低效的努力

自卑的人還總是做無效或者低效的努力。因為自卑,所以他們總追求完美,這就導致他們把過多的精力糾纏在了一些不重要的細枝末節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因為自卑,所以他們總是恥於向他人請教,所以寧可自己悶頭去瞎琢磨,也不肯向其他人求助,效率的低效就可想而知了。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低效

走出自卑

只把脈而不開方子,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接下來我就說說走出自卑的3個步驟。

步驟1: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的意思是,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這是自信的基礎。你要明白,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有句打破“完美病”的話是這樣說的:林黛玉也要坐馬桶。也就是說,書文中飄然若仙的林黛玉,也有不過是個吃五穀雜糧的普通人,那你還要求自己變得完美無瑕,這不是自欺欺人嗎。所以,要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像《西遊記》裡經書撕破後悟空勸解三藏的那句話:天地本殘缺,何況一本經書呢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識真實的自己

步驟2:走出舒適區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青蛙之所以最後無法跳出熱水鍋,是因為它在舒適區待得太久、太舒適了。人也一樣,無論你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無論是金錢、名聲、家庭、健康、環遊世界、慈善公益等等,你要實現的方法都只有兩個:走大運,或者跳出舒適區不斷挑戰新的起點。

走大運這件事可遇不可求,但走出舒適區這件事卻是你能掌控的。不知道你想要選哪種?而要走出舒適區,也不是讓你一下子從社交恐懼症變成演講達人,但你至少可以先從參加一個同城的愛好小組開始,從在小組中認識一兩個新朋友開始。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走出舒適區

步驟3:科學地提升自己

接受自己的心態有了,走出舒適區的決定下 了,剩下的就是科學地提升自己了。因為脫離了科學方法的努力,都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就好像有些自卑的朋友特別信奉所謂的“1萬小時定律”,於是天天宅在家裡看美劇想提升英語技能,兩年過去了,發現美劇看了幾十部,但英語水平還是停留在兩年前。那這是因為“1萬小時定律”不對嗎?非也,其實是因為你用的方法不對。“1萬小時定律”的真正打開方法其實是進行系統的刻意練習。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提升自己想要有效,就要講科學,你只要系統地去閱讀一些方法論的書籍,就是最有效的提升。

"

自卑,是許多人都有的體驗,比如有社交恐懼症,一和別人打交道就會覺得緊張,更別提上臺演講了;再比如會嫉妒要好的朋友,常常嫉妒他們的成功和好運;還有自卑嚴重些的,會不分場合地吹噓,希望別人高看自己一眼;又或者封閉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社交,還安慰自己說這是自得其樂。

其實這些體驗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那些名人、明星,也一樣被自卑困擾。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就說過,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照相,都得戴上個大墨鏡,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天后王菲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自卑過很多年,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個正經學歷,也沒有毅力,更不會講話,很多時候我就會沉默,但媒體卻說我這是耍大牌,我一著急,就更講不出話來了,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誰都比我強。”

所以你看,自卑可是不挑揀對象也不分高低貴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覺,從心理學上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和原因,然後看看有沒有幫我們走出自卑的好辦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王菲

自卑是什麼

自卑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就是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如別人。而且,通常越自卑的人也越敏感,他人看似冒犯的不經意的一句話,自信的人聽了會哈哈一笑,而自卑的人聽了就會千腸百轉,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那這一切,有沒有科學的依據來解釋呢?還真有,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認知偏差”,其實自卑在本質上,就是許多種認知偏差的集合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1:完美主義

自卑的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做事情要求盡善盡美,還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陷。這種完美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用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二元對立。也就是說,完美主義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用的是二元對立法。

他們覺得自己只有兩種狀態:要麼完美無瑕,要麼一無是處。然而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沒有完美無瑕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人。可惜完美主義的認知偏差讓自卑的人只盯著自己的缺點看,所以他們就永遠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沒有人是完美的

認知偏差2:不配得感

除了是完美主義者,自卑的人還有第二個認知偏差,不配得感。他們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比如我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就有強烈的不配得感:每次朋友請吃飯,就算提前說好了對方請客,最後我都會搶著去付賬單。當時我以為這是自己天生有孟嘗之風,後來學了心理學,才明白是我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對我好。

有不配得感的人缺少自我評斷的能力,所以需要從他人的誇獎中獲取認同。像我每次都搶著付賬,就是想讓朋友們說我大方、夠意思,這樣我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這種自我偏差讓我把自身的價值等同於別人的評判,開心與否都要別人說了算。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不配得感

認知偏差3:目標混亂

目標混亂有兩個涵義,一是沒有界限感,二是焦慮迷茫。

沒有界限感會讓人產生依賴心理,總希望有人可以供自己依賴,幫自己打理生活實現目標,結果就是越來越喪失精神上獨立的能力,而人生天然又是不斷走向獨立的過程,這兩種矛盾就會讓人看不起自己,越來越自卑。

焦慮迷茫則會讓人缺乏自主的目標,感覺不到人生的價值和追求,產生的後果就是從眾,把別人的目標當做自己的目標來實現。比如一個人看到鄰居買了新車,就會去攀比,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實際需求,也去買新車;看到親戚換了新房,自己也心急火燎地去買房。然而,因為從眾而去跟隨他人的目標,你就永遠找不到你要到達的終點,在這個過程裡,你會越來越懷疑自己,最後很難不自卑。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從眾

上面說的是自卑最主要的認知偏差。造成這些認知偏差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有原生家庭裡父母對你的冷落、責罰、甚至是虐待,也可能是從小的某些經歷讓你養成了覺得自己不行的習慣性思維。但不論是那種原因,自卑的人都容易走入兩種錯誤的後果裡。

自卑的後果

後果1:永遠逃避

永遠逃避是最常見的。比如干脆封閉自己不出去社交,這樣就不用面對自己的社交恐懼和覺得自己不如人的痛苦感受。逃避的本質是永遠躲在舒適區。遺憾的是,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想要不斷地獲得幸福,勢必要不斷地走出舒適區、進入挑戰區。所以逃避從來不能讓一個人變得自信,反而會加重你的自卑。就像你考完駕照後永遠不上路,那你駕車的技術只會越來越生疏一樣。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馬斯洛需求理論

後果2:做無效或者低效的努力

自卑的人還總是做無效或者低效的努力。因為自卑,所以他們總追求完美,這就導致他們把過多的精力糾纏在了一些不重要的細枝末節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因為自卑,所以他們總是恥於向他人請教,所以寧可自己悶頭去瞎琢磨,也不肯向其他人求助,效率的低效就可想而知了。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低效

走出自卑

只把脈而不開方子,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接下來我就說說走出自卑的3個步驟。

步驟1: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的意思是,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這是自信的基礎。你要明白,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有句打破“完美病”的話是這樣說的:林黛玉也要坐馬桶。也就是說,書文中飄然若仙的林黛玉,也有不過是個吃五穀雜糧的普通人,那你還要求自己變得完美無瑕,這不是自欺欺人嗎。所以,要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像《西遊記》裡經書撕破後悟空勸解三藏的那句話:天地本殘缺,何況一本經書呢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認識真實的自己

步驟2:走出舒適區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青蛙之所以最後無法跳出熱水鍋,是因為它在舒適區待得太久、太舒適了。人也一樣,無論你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無論是金錢、名聲、家庭、健康、環遊世界、慈善公益等等,你要實現的方法都只有兩個:走大運,或者跳出舒適區不斷挑戰新的起點。

走大運這件事可遇不可求,但走出舒適區這件事卻是你能掌控的。不知道你想要選哪種?而要走出舒適區,也不是讓你一下子從社交恐懼症變成演講達人,但你至少可以先從參加一個同城的愛好小組開始,從在小組中認識一兩個新朋友開始。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走出舒適區

步驟3:科學地提升自己

接受自己的心態有了,走出舒適區的決定下 了,剩下的就是科學地提升自己了。因為脫離了科學方法的努力,都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就好像有些自卑的朋友特別信奉所謂的“1萬小時定律”,於是天天宅在家裡看美劇想提升英語技能,兩年過去了,發現美劇看了幾十部,但英語水平還是停留在兩年前。那這是因為“1萬小時定律”不對嗎?非也,其實是因為你用的方法不對。“1萬小時定律”的真正打開方法其實是進行系統的刻意練習。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提升自己想要有效,就要講科學,你只要系統地去閱讀一些方法論的書籍,就是最有效的提升。

有社交恐懼症?有完美主義?本質都是自卑,今天就教你走出自卑

最好的練習是刻意練習

當代腦神經科學已經證明,人的大腦是終身都可以重塑的。也就是說就算你八十歲了,你依然可以憑藉自己的意願重塑大腦的神經元鏈接。無論自信還是自卑,其實都是我們大腦的神經元在按照特定的方式鏈接而已,也就是說,走出自卑這件事,並非純粹的走出一種感覺或者情緒,而是可以像解一道數學題一樣通過科學的步驟來實現。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那個讓自己滿意的自我。


請關注我。

我是驢小祺,專注終身學習,願和你一起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