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心理學 不完美媽媽 哲學 五星級媽媽 2019-05-09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朋友和我說,“我兒子性格內向,平時有些不愛說話,膽子也不大。”朋友說,“不是第一次了,有一次老師讓他去搬書,他一個人全搬完了,也不找同學幫忙。也跟我說,叫別人太麻煩了。”

“我以前常常對他說,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現在倒有些後悔了。不會添麻煩的同時,也不知道尋求幫助了。”

而朋友的孩子在我眼裡,一直是“乖孩子”的類型。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生活中,就是會有一些孩子,不好意思、不願意麻煩別人,有什麼事情儘量自己解決,一般不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

我們常常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很獨立,很懂事,其實不然,這類孩子怕給別人惹麻煩的同時,在別人向他們尋求幫助時反而不懂如何去拒絕。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這樣的人格稱為“聖母型人格”。

他們認為在面對別人的請求時只有無原則的迎合別人,才能收穫別人的好感與認同,即使內心不是很願意,也難以拒絕。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有心理學家指出,不願意、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

“聖母型人格”,為什麼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它的危險在於,壓抑本能,導致負面情緒的堆積。

初期看,這樣的人格是好的——孩子不麻煩別人,又樂於助人。

長久看,這樣的人格卻是危險的——當真的需要到尋求幫助,麻煩別人的時候,他已經做不到了,學會了一個人死扛硬撐。甚至拒絕不了別人來麻煩自己。

在周圍,其實有很多孩子是“聖母型人格”。

《少年說3》裡來了個女孩,她說因為自己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從小到大一直很懂事,住校的時候,怕爸爸媽媽擔心,很少主動給他們打電話。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她把自己的小情緒、小任性,都藏了起來,但她活得一點都不快樂。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她希望弟弟做個勇於索取,能被拒絕的孩子,不要像她一樣,為了怕給別人添麻煩,讓自己委屈、懂事。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因為大人們總覺得“懂事的孩子”是不會麻煩到別人的。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在中國傳統的品德看來,不麻煩別人,好像是一種教養。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01.這種人格的孩子,人際交往必定是有缺陷的。

有大學生在網上提問,“難道不喜歡麻煩別人的性格,會讓周圍的同學覺得很難接近嗎?”

說明了現實確實有這樣的問題存在。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老是不麻煩別人可能最大的弊端就是會和身邊的人不親近。同學們都對你友好,但是隻能做一般的朋友,很難找到摯友。

這類孩子可能不太有談心的朋友,為了獲取友誼,便會對他人的要求順從。從表面上看,這些無條件的順從行為,能夠維護與周圍的人的人際關係。

但因為自己習慣了不麻煩別人,缺乏自我暴露,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想法與需求不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或者說,難以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一書中寫道:“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有這種麻煩哲學的人,難以發出對關係的渴望,所以勢必會退回到孤獨中。”

02.長期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受,是會爆發的。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不想去麻煩別人,寧可咬著牙自己做完所有事?

這類孩子,往往在怕麻煩別人的同時,也同樣不信任他人。

他們會選擇隱藏真實的自我,在交往中停留於形式,導致身邊的人始終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無法瞭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與想法,這無疑是令人難以琢磨、可怕的。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把憤怒與不滿的情緒壓抑在內心,久而久之,這些負面情緒會大量堆積。

比如,在某些社會新聞的極端案例中,那些作出恐怖、反社會行為的罪犯,往往在平常看起來很老實,別人提出的要求他們都儘可能地滿足,卻在突然的情緒爆發中,做出喪失理智的行為。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這種人格特質無疑是具有危險性的。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有心理學家指出,不願意、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如何理解呢?

01.這種人格特質具有危險性嗎?

一般來說,這類人的潛意識中是難以信任他人的,他們會選擇隱藏真實的自我,在交往中停留於形式,導致身邊的人始終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無法瞭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與想法,這無疑是令人難以琢磨、可怕的。

其次,這種人格類型的人不善於拒絕他人。

即便是他人的請求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他們也會勉強自己答應下來,然後違背本心去做一些不情願的事情。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02.壓抑本能的後果是什麼?

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角度看,將自己的本能、想法壓抑住,這些想法、本能總會通過其他途徑爆發出來。

因此,對於這些具有聖母型人格的人來說,他們長期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受,把憤怒與不滿的情緒壓抑在內心,久而久之,這些負面情緒會大量堆積。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而他們又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意願,這些被壓抑的不滿情緒難以得到及時排解,很可能會在某一天突然爆發,對身邊的人造成嚴重傷害。

比如,在某些社會新聞的極端案例中,那些作出恐怖、反社會行為的罪犯,往往在平常看起來很老實,別人提出的要求他們都儘可能地滿足,卻在突然的情緒爆發中,做出喪失理智的行為。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這種人格特質無疑是具有危險性的。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現代心理學認為,個體人格同時具有穩定性和可塑性。

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具有這類人格特質,可以嘗試多與人溝通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感受,切勿一味的順從、滿足他人,這樣一來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不滿情緒所帶來的壓抑感。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心理學上認為,聖母型人格特徵是心理傾向的一種。這類孩子往往性格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顯得社交被動,缺乏足夠的親密關係與社會支持。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聖母型人格”?

“聖母型人格”很大程度是一種“受不起”的心理。“受不起”的心理一般要追溯到原生家庭,是受後天教育影響的。

這一類孩子,大多是在小時候,向父母提出需求時,需求沒有被充分迴應或重視,從而會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重要。

以後遇到需要幫助的時候,孩子往往也不會主動提需求,他怕再度被拒絕。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或者是,父母雖然實質上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卻跟孩子唸叨他們的各種付出。孩子們會自發地產生愧疚心理,以後也會盡可能地不給爸媽添麻煩。

打個比方,孩子希望父母給自己買一樣東西,父母雖然買了,但是卻說,“你知道買這個東西,媽媽需要加班多久嗎?你能不能懂事一點?”

久而久之,孩子再也不會對你提出要求。

這類小孩雖然很“懂事”,但“懂事”的小孩其實特別孤獨。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做父母的,我們應該充分迴應孩子的需求。

父母給的愛和安全感,是孩子敢給別人“添麻煩”最好的心理支撐。

我們要教給孩子,“敢於給人添麻煩”要有“度”,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還是要靠自己解決。

如果自己實在解決不了,或者成長路上遇到委屈、困惑,就要勇敢的給人添麻煩,求助,並不是懦弱無能的表現。

下方留言說說,你的孩子是這類“不麻煩別人”的孩子嗎?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心理學家:孩子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