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總觀今日中國幼兒教育,雖已有長足進步,但還存在很多缺憾。許多幼教人員仍然認為,孩子只要學會識字、看圖、做算術就獲得了最佳的教育。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葆有孩子天性的純真,啟蒙孩子心性的敏銳,注重孩子個性的張揚是比單純追求知識、技能發展更為生動、鮮活、更令人崇敬與追求的教育。

我們將這種教育稱為“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那麼,什麼是“三性”?何為“陽光教育”?為何要倡導“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

當前幼兒教育缺少“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嗎?我們應如何進行“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以期與幼教界學者共同追尋兒童生命的本真及與其相適應的教育模式。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什麼是“三性”?

“三性”就是指“天性、心性和個性”。所謂天性就是指自然對人發展的規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屬性。它的發展遵循著一定的自然法則,即“它含有一切遺傳的東西,一切與生俱來的東西,一切人體結構中存在的東西”。

中國曆來就有對童心天性的追尋,認為能保持天性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老子曾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明代的李卓吾也曾提出“童心說”,認為“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道家學說將天性的純真比作“德行”的深厚,而儒家則將天性作為立身的根本,人之所以為人者,正是兼具了深厚的德行和正氣的品格,才能存在於天地間。

可見,天性包含兩重含義:一是指孩子先天的主觀願望、慾望、幻想、好奇等自然成長的力量,一是指一個人品行的最初形態,即“人之初,性本善”。

天性的兩重意義是一個人未來成長的最初積澱,是人對自我本真,自我價值,自我追求的真實起點。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從心性心理學角度看,心性是指自我本真、自我價值、自我追求及其與他人、社會關係和諧的修養狀態,即形成“真性情”。

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自古以來,關於心性的心理論述主要來自儒家文化的孔子與道家文化的老子。

孔子在論心性時主要強調“仁”與“忠恕之道”。“仁”是講無所認定,靈活變通的覺悟內心的態度;“忠”是指要忠於他人之事,即要幫助別人完成美好的願望,成人之美。“恕”是要諒解他人,懂得他人的真實情感。

而老子則強調通過“道”的本性表達自己對人之生命本性的覺悟,即以內心求取“道”的本性來表達人自己對生命本性的悟覺。

由此而論,心性主要是指人的自我世界的心理生活方式,涉及認知方式、情感方式、意志方式及心境狀態。

這些內容正是當代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內容。因此, 孩子心性的養育是人的自我信念發展、自我心理成長、自我情緒管理、自我意志品質培養的養育,即“真性情”的養育。其最高境界是生成高尚的品德。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個性就是指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它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人的心理傾向,如信念、態度,興趣等,也包括個性心理特徵,如能力、性格、氣質。

前蘇聯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認為:

“在心理學中個性就是指個體在對象活動和交往活動中獲得的,並表明在個體中表現社會關係水平和性質的系統的社會品質。”

概言之,個性是多角度,多側面的,它是由複雜的心理結構組合而成的整體,是心理傾向,心理過程,心理特徵以及心理狀態的總和。

由此可見,雖然在人身上,個性體現的千差萬別,但它卻是個體在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徵。

社會的構成與發展需要把人分配到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與層次,於是多樣化的個性,便成為使社會穩定、和諧的必要因素。因此,對幼兒獨特、積極、完整的個性的培養也是對社會穩定性的維護。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何為“陽光教育”?

中國自古講究陰陽之道,認為只有人體的陰陽平衡了,生命才能健康、和諧。《黃帝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意思就是說,陰陽的變化是萬物衍生的根本。而在生命之中,那些美好的,積極的,健康向上的,都屬於“陽”。

“陽光教育”,正是這樣一種使生命充滿活力,幸福美好的生活狀態的教育。讓孩子的生命充滿陽光,就是要讓孩子在積極、向上、健康、快樂的教育環境中幸福成長。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陽光教育的途徑有二:一是自身內心的修養,一是外界環境的薰陶。就前者而言,陽光教育的起點是通過個體內心世界對外界美好事物及對自我調節、自我修養知識的渴望實現的。

這要求個體能夠主動進行自我世界知識的建構、自覺激發自我成長、自我進取、自我生成的動力。簡言之,陽光教育就是引導個體對生命意義的把握與自主追求,從而提高內心的修養。

眾所周知,內心修養較高的人往往比較容易控制自我情緒,能更好處理內心需求與客觀條件的關係,因而在生活中不會感到太多的失意,更加容易快樂。

而控制情緒本身又來源於其準確的角色定位,以及對幸福概念的理解。心理學研究表明,個人“幸福”的大小由自己的心情而定,如果在生活中放大幸福,縮小痛苦,那麼生命中的陽光就會燦爛生輝。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沒有人是獨立於社會之外的,因此,學會與他人、與社會、與信仰共處、共融、共生是陽光教育的外顯表徵。這種關係集中體現了人的交互性、歸屬性和理想性的存在與張揚。

當每一個個體的內在建構達到完善的時候,整個社會也就擁有了陽光生命。進而,社會環境再反哺個人內心,從而真正達到和諧統一。

這種和諧統一,就是“陽光教育”的本質。一方面,它是個人自我的和諧,也就是指向內的和諧;另一方面,它是個體與整體的和諧,也就是指向外的和諧。

只有當“和諧”的內外指向統一,內涵與外延相映的時候,陽光教育才能顯示其應有的價值。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為何要倡導“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

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適合每個人發展的平衡教育。自由活潑是幼兒的天性,幼兒階段也正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探究的啟蒙階段。

由於每個孩子的天性都不一樣,他們的起步也必然都不同。在幼兒教育階段,最重要的詞彙不是“最好”,而是“平衡”。

這裡面談到的“平衡”,並不是所謂的“折中主義”或是壓抑孩子們的個性,而是在保護孩子們的天性、心性與個性的同時探求一個穩定的發展模式。我們認為這個模式就是“三足鼎立”式的陽光教育。

如果將兒童的生命比作一棵茁壯成長的大樹,其樹根由“三個足”組成。每“一足”代表“一個性”,即天性、心性、個性。每一個足的根扎得是否深,吸收的養分是否充分,成長的速度是否均衡都關乎“樹命”的昌盛與繁茂。

因此,我們提倡“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就是讓孩子在葆有天性的基礎上,從心性的和諧發展中尋找符合個性特徵的生命平衡點。

在這種教育理念下培養的孩子,天性才能自然純正、心性才能敏銳明利、個性才能和諧健康。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是生命昌盛之本的教育。

“三性並茂”的本質是“和諧”。人之所以為人,不僅僅是他擁有了第一重的自然生命,更是因為還有著第二重的精神生命,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第三重的獨特生命。

“三性並茂”的理念,就是要把幼兒的自然天性(自然生命)和其內心的心性(精神生命)及個性(獨特生命)結合在一起。

只有這三者相互和諧,人的生命才是完整的、健康的。因此,幼教工作者都應該去理解人生命的本質,讓孩子的生命灑滿智慧的陽光。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是和諧統一的生命教育

天性是陽光教育的基石。老子很看重天性,他認為只有理解生命本性,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悟道的聖人。

幼教工作者應該充當“生命起點的工程師”,去葆有孩子天性的敏感。心性是天性的外延,是陽光教育的內核。“人之初,性本善”,在葆有天性的基礎上,教導孩子的心性品德就成為了關鍵。

我們常說要讓孩子學會高尚的品德,卻不知道,應該教給孩子的並非是某種品德,而是一種心性,即是通過內心的不斷修正來完善自我,從而形成生命中所有美德的自我監控與調節能力。而個性,則是前兩者獲得的工具,是陽光教育的象徵。

個性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天性與心性,即讓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歸統於人性生存與發展的主題,最終實現個性的完善與和諧。因此說,只有將這“三性”統一在一種教育理念下時,幼兒教育才能變得平衡。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幼兒教育缺少“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嗎?

用“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念去看待我們今天的幼兒教育,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缺陷。

孩子的天性不被理解。多數幼教工作者常以自己的願望與主張來要求孩子。實際上,這是不科學的。每個個體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理由,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是按一個模式成長,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單調、匱乏和浮淺的。兒童發展存在的差異,是一種美,一種獨特的美。

教育者要理解孩子,者要求我們在掌握孩子不同階段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不久就會發現,原本在你眼裡孩子所犯的錯誤,其實那是你對孩子的誤讀;

原本在你眼裡孩子那幼稚、可笑的言語,其實那是孩子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正如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所言:“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判。

”理解了孩子們的行為,才能產生髮自心底的尊重。但我國目前的幼兒教育,往往不能順應孩子的天性去理解尊重孩子,而是按照一個標準,一個模式對孩子強行規範,結果孩子如同被“模子”塑造過一樣,必然會出現千篇一律,毫無靈氣的面孔。久而久之,他們便失去了最讓人驕傲的財富----想象力和創造力。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孩子的心性被淡化

一些幼教工作者認為孩子還小,不必要現在就塑造其品德。但人的品德緣自於從小的點滴培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箴言告訴我們,孩子自己有意識的時候,就已經在用自己的心性去判斷外界的事物了。

心性的培養就是對孩子品德的培養。漠視孩子的品德教育,也就是忽視孩子的心性。有些幼教老師只會問孩子“今天學到了什麼”或者“今天有什麼收穫”,卻很少去問孩子“有沒有關心你的父母”。

在潛移默化中,孩子會認為最重要的是知識而並不是品德,剛剛從社會化之初而生的品德就這樣被壓抑,使孩子潛在的打上冷漠的烙印。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孩子的個性被外化

一般來講,教育工作者更多關注孩子個性的外顯部分,而忽視其自我內心發展的體驗。現在有很多孩子對自我缺乏較清楚的認識,這也是幼兒教育的失敗。

古希臘的戴爾菲神廟把“認識你自己”作為箴言,其實這句話,正應該從孩子做起。當今的幼兒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對外部事物的關注,如對世界的探索,對宇宙的發現,而少有對自我的關注。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初步認識自己的能力,那麼他對世界也不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此,關注孩子的內心,明白他們的思考,並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合理的發現模式,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展開對人生、對世界的認識。

因此,在幼兒教育理念上,不應該追求模式化、整齊劃一的教育,而應該注重個體差異的教育,即依據不同孩子的特點讓他們去學會自我認識、自我激勵、自我創造。否則,孩子自我潛能發展、自我體驗及對周圍事物的敏感性學習將受到限制,不會與他人合作、交往的兒童也會越來越多。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如何進行“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

綜上所述,“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不僅是我們對幼兒教育時代精神的追求,更是對我國未來社會發展需要什麼類型人的自覺反思、主動關注與實踐探尋。進行“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要從“三性”著手。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葆有天性

如前所言,“天性”的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潛能,正確權衡天性與教養在兒童發展中的相互關係,則是培養幼兒各種能力的關鍵。為了讓孩子能充分葆有天性,有兩點必須做到:

一是尊重與遵循並重。“尊重”是葆有孩子天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尊重,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先天屬性或想法。教育者不要給孩子各種命令,去那裡、停住、做這事、不做那事等等。如果教育者的頭腦永遠指導孩子的雙手,他們自己的頭腦將變為無用、僵化或愚鈍。因此,孩子的天性不要被過早的泯滅,要像盧梭在《愛彌兒》中所說,“農業上最好的原則之一,就是儘量聽任作物自然成長。同樣,教育的進程也要緩慢而確實,不要使青年一旦之間即刻成為成人”、“一生中的每一年齡,每一階段,都有它完美實現的標準,有它成熟的境界”。因此,對於孩子有時候看似“無理”的要求,要給與適當的尊重,因為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從遊戲,幻想,慾望中找到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所以,教育者的責任不是去給孩子現成的準繩,而是讓他們自己自由地、快樂地去發現準繩。

遵循,是葆有孩子天性的另一方面。“教育並非是教師教的過程,而是人的本能發展的一種自然過程。”教育應當遵循孩子的“語言”順應孩子金子一般珍貴的好奇心,而不應輕易打壓。遵循並不是完全的放任,而是在順應的前提下相應的引導,充分利用周圍的有利條件,旨在培養心智能力結構的張力。只有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考慮,不把家長和老師的觀念強加給他們,才能讓孩子有一個沒有被“塑造”過的天真的心。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二是天性與教養互動。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要以正確的引導為前提,因而,在葆有天性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孩子的教養。

這就是所謂的“互動”模式:天性決定教養的方式,教養誘發天性的發展與成熟。有人認為教養和順應是對立的,這樣的想法確有偏差。

正確的教養應該沒有刻意雕琢修飾的痕跡,在清新自然中完成它應該完成的。對天性的順應其實就是對生命的呵護,學習的目的是讓孩子發現自己的才能,而不是“犧牲”天性。

天性中能看出一個孩子的發展潛能,這種潛能是孩子未來發展的原動力。因此,呵護孩子的天性是重要的,必要的,也是“三性教育”中首要的。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啟蒙心性

從我國傳統的儒家觀念出發,“心性”衍生出“德行”,而德行是一個人品格的保障。從小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應該從“心性”抓起。在天性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孩子的“精神家園”應該隨之建立。

“心性”所涉及的問題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問題。而孩子的精神世界是需要啟蒙的火炬點亮的。在英文中,“啟蒙”一詞是“lighten”,就是點亮的意思。點燃孩子心智的智慧火炬有兩把,一是道德,一是知識。

做人,首先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苟不教,性乃遷”,古人的諄諄教誨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注重孩子的品德培養。

我們在此時肯定儒家學說的現代意義,是因為它對當代社會道德教育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幼教人員所要做的,是讓孩子明白心中所想,並將自己的想法形成基本的道德準則。

古時,孟子以“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作為人性的基礎,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並不一定要以此為準,但是簡單的是非善惡的區分還是必要的,以此為基礎,才能追求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

所以在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後,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精神世界,並引導他們區分是非善惡,而不要讓孩子過早的迷失自我本性。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可見,知識的豐富可以讓孩子的精神世界更高一層。孔子曾經說“性相近,習相遠矣”,也就是說,如果在“習”上沒有把握好,那麼本性再相似的人也可能走上不一樣的道路。

對孩子的啟蒙教育不要僅僅滿足於教孩子識字看圖做算術,而是應該把眼光放到生活中,放到大自然中,讓孩子的心同時擁有著對內心的自我認識和對外界的興趣,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簡單儲存知識的數據庫。這才是“啟蒙”的真正意義所在。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注重個性

個性是一個人心理面貌的表徵,是一個人作為獨立個體存在於世的首要特徵。然而在幼兒教育中,老師和家長總是會面對這樣一個問題:

“究竟有沒有必要讓幼兒養成自己的個性?”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必須的。在孩子天性得到保護,心性正確養育的前提下,個性的培養便成為教育者隨後的任務。

可以說,個性是孩子天性和心性的結合與昇華。因為天性的純樸所以讓生命變得多彩,因為心性的端正所以讓生命保持純潔,而這二者結合,恰恰就是一個孩子的個性。

可見,有個性非但不是煩惱,卻正是孩子聰明與善良的融合。個性的正確培養,關鍵是一個“度”字。

並不是所有的個性都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而在孩子沒有形成完整牢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前,是很難去判斷何種個性是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把孩子的個性發展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要保持孩子的獨立性。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可能會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所阻礙。在家長的過分呵護下孩子有可能會喪失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

他們所養成的依賴家長“恃寵而驕”的性格並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個性。因此,要想讓孩子的個性健康,就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觀察、獨立思考、獨立決策、獨立行動。

只有獨立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在生活的過程中磨練出自己的性格。而在這種磨練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培養了獨立自主的個性,另一方面也是對天性和心性的檢驗,在不斷的磨合中尋找最佳結合點。

老師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範圍內給孩子自由,讓他運用先天的敏感和後天所學的知識去認識身邊的世界。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生命是燃燒著的太陽,孩子的生命,正是早上那一縷和煦的陽光。“三性並茂”是對生命的奠基,“陽光教育”是對孩子的承諾。以天性的純真讓孩子釋放本真,以心性的高尚讓孩子明辨是非,以個性的獨特讓孩子飛揚神采,這才是“三性並茂”的教育所應該帶給孩子的。

“三性並茂”,繁茂的是孩子們的心靈。讓這樣的教育來哺育孩子的生命,讓清晨的陽光散發出應有的蓬勃與朝氣,散發出永恆的光芒。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作者簡介:張向葵教授(二級),東北師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東北師範大學實驗幼兒園園長,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

正向教育|張向葵:“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論探析與實踐途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