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新疆 不完美媽媽 上海 蘭州 烏魯木齊 農村 建築 春節家書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2019-07-25
"

序:新疆哈密地區三道嶺煤礦是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中國的一處重要工業資源。半個世紀的興衰變遷過後,如今的三道嶺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地方,夕陽下的曠野,遠處火車的鳴笛聲,路面上黑色的煤渣,就像一張動態的黑白照片,讓人想要聽一聽這裡以前的故事。


我是劉樂明,出生於上海,17歲進疆,63歲回上海,三道嶺是我的第二故鄉。翻翻舊時的照片,我忘不了三道嶺,想講講它以前的故事,寄託我的思念。

戈壁是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卻蘊藏著無窮的寶藏,等待著勇敢的開拓者。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們去開拓土地,去挖掘那地下的寶藏。

1958年10月的上海,街道上佈滿了梧桐樹的落葉,略顯蕭條,然而一張告示吸引了我的眼球。告示說全國十二省市在上海招工,號召有志青年到邊疆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這很符合我的心意,我沒和任何人商量,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我記得那是在提藍橋一幢很有點歷史的老式樓房,給我的感覺好像全是木製的。懸掛著“好兒女志在四方”“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大幅標語。走在狹窄的樓道,從一樓轉二樓,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宣傳畫,畫面上一個女孩用手指著我說:“你為祖國做了些什麼?”帶著一顆萬分激動的心,我非常麻利地辦完了報名手續。

當時,母親的思想或許是一片空白,對我的決定沒有說任何一句話。我想,大概是他們也在年紀輕輕的時候離開家,去參加了抗日戰爭的緣故吧。

錄取通知書來的很快。母親和我一起到虯江路舊貨市場買了一個外面包著皮,裡面是薄板子的老式行李箱。母親一言不發地幫我收拾行李,臨上火車時還給我拿了一個暖瓶。就這樣,在1959年的春節前夕,我動身前往新疆。

"

序:新疆哈密地區三道嶺煤礦是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中國的一處重要工業資源。半個世紀的興衰變遷過後,如今的三道嶺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地方,夕陽下的曠野,遠處火車的鳴笛聲,路面上黑色的煤渣,就像一張動態的黑白照片,讓人想要聽一聽這裡以前的故事。


我是劉樂明,出生於上海,17歲進疆,63歲回上海,三道嶺是我的第二故鄉。翻翻舊時的照片,我忘不了三道嶺,想講講它以前的故事,寄託我的思念。

戈壁是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卻蘊藏著無窮的寶藏,等待著勇敢的開拓者。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們去開拓土地,去挖掘那地下的寶藏。

1958年10月的上海,街道上佈滿了梧桐樹的落葉,略顯蕭條,然而一張告示吸引了我的眼球。告示說全國十二省市在上海招工,號召有志青年到邊疆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這很符合我的心意,我沒和任何人商量,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我記得那是在提藍橋一幢很有點歷史的老式樓房,給我的感覺好像全是木製的。懸掛著“好兒女志在四方”“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大幅標語。走在狹窄的樓道,從一樓轉二樓,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宣傳畫,畫面上一個女孩用手指著我說:“你為祖國做了些什麼?”帶著一顆萬分激動的心,我非常麻利地辦完了報名手續。

當時,母親的思想或許是一片空白,對我的決定沒有說任何一句話。我想,大概是他們也在年紀輕輕的時候離開家,去參加了抗日戰爭的緣故吧。

錄取通知書來的很快。母親和我一起到虯江路舊貨市場買了一個外面包著皮,裡面是薄板子的老式行李箱。母親一言不發地幫我收拾行李,臨上火車時還給我拿了一個暖瓶。就這樣,在1959年的春節前夕,我動身前往新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上火車前全家在人民公園合影留念

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蘭新鐵路還沒有到哈密,去蘭州就走了好幾天,由於沒有車,我們到蘭州又住了好幾天才前往烏魯木齊。到達烏魯木齊後,我們由勞動局分配,一部分被分配到哈密的塔拉奇,是老烏哈公路上的一個招呼站,我就是其中之一。

"

序:新疆哈密地區三道嶺煤礦是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中國的一處重要工業資源。半個世紀的興衰變遷過後,如今的三道嶺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地方,夕陽下的曠野,遠處火車的鳴笛聲,路面上黑色的煤渣,就像一張動態的黑白照片,讓人想要聽一聽這裡以前的故事。


我是劉樂明,出生於上海,17歲進疆,63歲回上海,三道嶺是我的第二故鄉。翻翻舊時的照片,我忘不了三道嶺,想講講它以前的故事,寄託我的思念。

戈壁是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卻蘊藏著無窮的寶藏,等待著勇敢的開拓者。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們去開拓土地,去挖掘那地下的寶藏。

1958年10月的上海,街道上佈滿了梧桐樹的落葉,略顯蕭條,然而一張告示吸引了我的眼球。告示說全國十二省市在上海招工,號召有志青年到邊疆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這很符合我的心意,我沒和任何人商量,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我記得那是在提藍橋一幢很有點歷史的老式樓房,給我的感覺好像全是木製的。懸掛著“好兒女志在四方”“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大幅標語。走在狹窄的樓道,從一樓轉二樓,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宣傳畫,畫面上一個女孩用手指著我說:“你為祖國做了些什麼?”帶著一顆萬分激動的心,我非常麻利地辦完了報名手續。

當時,母親的思想或許是一片空白,對我的決定沒有說任何一句話。我想,大概是他們也在年紀輕輕的時候離開家,去參加了抗日戰爭的緣故吧。

錄取通知書來的很快。母親和我一起到虯江路舊貨市場買了一個外面包著皮,裡面是薄板子的老式行李箱。母親一言不發地幫我收拾行李,臨上火車時還給我拿了一個暖瓶。就這樣,在1959年的春節前夕,我動身前往新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上火車前全家在人民公園合影留念

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蘭新鐵路還沒有到哈密,去蘭州就走了好幾天,由於沒有車,我們到蘭州又住了好幾天才前往烏魯木齊。到達烏魯木齊後,我們由勞動局分配,一部分被分配到哈密的塔拉奇,是老烏哈公路上的一個招呼站,我就是其中之一。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途經蘭州倒車,在蘭州五泉山公園留影。

剛到塔拉奇的時候,沒有地方住,只能睡馬廄。把馬廄打掃乾淨,漏風的地方全部封死,就成了一間長方形的大屋子。兩邊砌上長炕,當中砌個火牆就可以住人了。

南方人沒有見過土炕、火牆。土炕,就是用土塊壘起,比地高一截的簡易床,在上面鋪上褥子,就可以睡覺了。火牆就是火爐的火囪,煙道。表面看就是一堵牆,裡面是空的,用來通煙,取暖原理就是煙火將兩邊的土塊牆燒熱,讓土塊牆把熱量傳到房間裡。塔拉奇的冬天特別冷,零下二十多度,屋裡如果不生火,根本睡不了。

在上海,一般市民的家裡是不生火取暖的,我們這些半大孩子自然也不會生爐子。剛到塔拉奇的時候,生火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有一次,有個同學弄了點汽油來生火,結果把火牆崩塌了,我們凍了一晚上。後來呆的時間長了,生火這項技能也逐漸掌握了。

初到塔拉奇的工作主要是打土塊建房子,領導看我們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實在幹不成活,就把我們按學徒安排。我記得當時有位楊技術員給我們講礦區遠景、礦區規劃,說我們是第一個規模最大的露天煤礦,年產量可以達到350萬噸......學習了三四個月我們就被分配了,有的到科室,有的到基層,我被分配到機電隊。那時,機電隊的主要工作是打樣鎬、釺子,就是將土建隊用禿了的鎬頭在爐膛裡燒紅,拿出來在砧子上打尖粘上火,重新使用。有的鎬頭用的太短了,還要續鐵,繼續使用。釺子也是一樣,不過釺子是鋼的,不能再加長,太短了就只能報廢了。

"

序:新疆哈密地區三道嶺煤礦是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中國的一處重要工業資源。半個世紀的興衰變遷過後,如今的三道嶺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地方,夕陽下的曠野,遠處火車的鳴笛聲,路面上黑色的煤渣,就像一張動態的黑白照片,讓人想要聽一聽這裡以前的故事。


我是劉樂明,出生於上海,17歲進疆,63歲回上海,三道嶺是我的第二故鄉。翻翻舊時的照片,我忘不了三道嶺,想講講它以前的故事,寄託我的思念。

戈壁是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卻蘊藏著無窮的寶藏,等待著勇敢的開拓者。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們去開拓土地,去挖掘那地下的寶藏。

1958年10月的上海,街道上佈滿了梧桐樹的落葉,略顯蕭條,然而一張告示吸引了我的眼球。告示說全國十二省市在上海招工,號召有志青年到邊疆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這很符合我的心意,我沒和任何人商量,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我記得那是在提藍橋一幢很有點歷史的老式樓房,給我的感覺好像全是木製的。懸掛著“好兒女志在四方”“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大幅標語。走在狹窄的樓道,從一樓轉二樓,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宣傳畫,畫面上一個女孩用手指著我說:“你為祖國做了些什麼?”帶著一顆萬分激動的心,我非常麻利地辦完了報名手續。

當時,母親的思想或許是一片空白,對我的決定沒有說任何一句話。我想,大概是他們也在年紀輕輕的時候離開家,去參加了抗日戰爭的緣故吧。

錄取通知書來的很快。母親和我一起到虯江路舊貨市場買了一個外面包著皮,裡面是薄板子的老式行李箱。母親一言不發地幫我收拾行李,臨上火車時還給我拿了一個暖瓶。就這樣,在1959年的春節前夕,我動身前往新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上火車前全家在人民公園合影留念

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蘭新鐵路還沒有到哈密,去蘭州就走了好幾天,由於沒有車,我們到蘭州又住了好幾天才前往烏魯木齊。到達烏魯木齊後,我們由勞動局分配,一部分被分配到哈密的塔拉奇,是老烏哈公路上的一個招呼站,我就是其中之一。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途經蘭州倒車,在蘭州五泉山公園留影。

剛到塔拉奇的時候,沒有地方住,只能睡馬廄。把馬廄打掃乾淨,漏風的地方全部封死,就成了一間長方形的大屋子。兩邊砌上長炕,當中砌個火牆就可以住人了。

南方人沒有見過土炕、火牆。土炕,就是用土塊壘起,比地高一截的簡易床,在上面鋪上褥子,就可以睡覺了。火牆就是火爐的火囪,煙道。表面看就是一堵牆,裡面是空的,用來通煙,取暖原理就是煙火將兩邊的土塊牆燒熱,讓土塊牆把熱量傳到房間裡。塔拉奇的冬天特別冷,零下二十多度,屋裡如果不生火,根本睡不了。

在上海,一般市民的家裡是不生火取暖的,我們這些半大孩子自然也不會生爐子。剛到塔拉奇的時候,生火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有一次,有個同學弄了點汽油來生火,結果把火牆崩塌了,我們凍了一晚上。後來呆的時間長了,生火這項技能也逐漸掌握了。

初到塔拉奇的工作主要是打土塊建房子,領導看我們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實在幹不成活,就把我們按學徒安排。我記得當時有位楊技術員給我們講礦區遠景、礦區規劃,說我們是第一個規模最大的露天煤礦,年產量可以達到350萬噸......學習了三四個月我們就被分配了,有的到科室,有的到基層,我被分配到機電隊。那時,機電隊的主要工作是打樣鎬、釺子,就是將土建隊用禿了的鎬頭在爐膛裡燒紅,拿出來在砧子上打尖粘上火,重新使用。有的鎬頭用的太短了,還要續鐵,繼續使用。釺子也是一樣,不過釺子是鋼的,不能再加長,太短了就只能報廢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的籌建處機電隊

當時我們籌建處一面在蓋房子,一面修柳三線。柳三線是從柳樹泉車站到礦區的一條礦上專用鐵路線。沒有這條鐵路線,我們的大型設備就運不進來,開礦就是一句空話。

這條鐵路我們修的十分辛苦,沒有機器設備,全憑人工修建,肩挑人抬,遇到堅硬的石塊就要打眼放炮。一根枕木一般在八九十斤,鐵軌一根有七八百斤,都是重體力活的配置。戈壁的陽光狠毒,風裡夾帶著沙石,冬天寒風更是刺骨,和我們一起幹活的還有一批農民兄弟,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露天煤礦。

大概在1960年的時候,露天煤礦籌建處搬到了北泉。塔拉奇的戈壁上佈滿了以南北向為主的大大小小的山崗,從遠處瞭望就像大海的波浪,而北泉是山崗間的一個平臺,有點像一個面向南的凹字。在凹坡處有一股泉水,這股泉水在當時塔拉奇招呼站的北邊,故而叫北泉。

我們來之前,北泉還很荒涼,很多地方就是一片蘆葦地。後面開始一點一點的建設,機關大院、運輸大院、機電大院、會議室、宿舍、食堂、小商店、舞廳······人越來越多,建築也越來越多,北泉漸漸的成為了一座沙漠中的小城市。

"

序:新疆哈密地區三道嶺煤礦是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中國的一處重要工業資源。半個世紀的興衰變遷過後,如今的三道嶺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地方,夕陽下的曠野,遠處火車的鳴笛聲,路面上黑色的煤渣,就像一張動態的黑白照片,讓人想要聽一聽這裡以前的故事。


我是劉樂明,出生於上海,17歲進疆,63歲回上海,三道嶺是我的第二故鄉。翻翻舊時的照片,我忘不了三道嶺,想講講它以前的故事,寄託我的思念。

戈壁是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卻蘊藏著無窮的寶藏,等待著勇敢的開拓者。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們去開拓土地,去挖掘那地下的寶藏。

1958年10月的上海,街道上佈滿了梧桐樹的落葉,略顯蕭條,然而一張告示吸引了我的眼球。告示說全國十二省市在上海招工,號召有志青年到邊疆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這很符合我的心意,我沒和任何人商量,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我記得那是在提藍橋一幢很有點歷史的老式樓房,給我的感覺好像全是木製的。懸掛著“好兒女志在四方”“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大幅標語。走在狹窄的樓道,從一樓轉二樓,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宣傳畫,畫面上一個女孩用手指著我說:“你為祖國做了些什麼?”帶著一顆萬分激動的心,我非常麻利地辦完了報名手續。

當時,母親的思想或許是一片空白,對我的決定沒有說任何一句話。我想,大概是他們也在年紀輕輕的時候離開家,去參加了抗日戰爭的緣故吧。

錄取通知書來的很快。母親和我一起到虯江路舊貨市場買了一個外面包著皮,裡面是薄板子的老式行李箱。母親一言不發地幫我收拾行李,臨上火車時還給我拿了一個暖瓶。就這樣,在1959年的春節前夕,我動身前往新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上火車前全家在人民公園合影留念

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蘭新鐵路還沒有到哈密,去蘭州就走了好幾天,由於沒有車,我們到蘭州又住了好幾天才前往烏魯木齊。到達烏魯木齊後,我們由勞動局分配,一部分被分配到哈密的塔拉奇,是老烏哈公路上的一個招呼站,我就是其中之一。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途經蘭州倒車,在蘭州五泉山公園留影。

剛到塔拉奇的時候,沒有地方住,只能睡馬廄。把馬廄打掃乾淨,漏風的地方全部封死,就成了一間長方形的大屋子。兩邊砌上長炕,當中砌個火牆就可以住人了。

南方人沒有見過土炕、火牆。土炕,就是用土塊壘起,比地高一截的簡易床,在上面鋪上褥子,就可以睡覺了。火牆就是火爐的火囪,煙道。表面看就是一堵牆,裡面是空的,用來通煙,取暖原理就是煙火將兩邊的土塊牆燒熱,讓土塊牆把熱量傳到房間裡。塔拉奇的冬天特別冷,零下二十多度,屋裡如果不生火,根本睡不了。

在上海,一般市民的家裡是不生火取暖的,我們這些半大孩子自然也不會生爐子。剛到塔拉奇的時候,生火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有一次,有個同學弄了點汽油來生火,結果把火牆崩塌了,我們凍了一晚上。後來呆的時間長了,生火這項技能也逐漸掌握了。

初到塔拉奇的工作主要是打土塊建房子,領導看我們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實在幹不成活,就把我們按學徒安排。我記得當時有位楊技術員給我們講礦區遠景、礦區規劃,說我們是第一個規模最大的露天煤礦,年產量可以達到350萬噸......學習了三四個月我們就被分配了,有的到科室,有的到基層,我被分配到機電隊。那時,機電隊的主要工作是打樣鎬、釺子,就是將土建隊用禿了的鎬頭在爐膛裡燒紅,拿出來在砧子上打尖粘上火,重新使用。有的鎬頭用的太短了,還要續鐵,繼續使用。釺子也是一樣,不過釺子是鋼的,不能再加長,太短了就只能報廢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的籌建處機電隊

當時我們籌建處一面在蓋房子,一面修柳三線。柳三線是從柳樹泉車站到礦區的一條礦上專用鐵路線。沒有這條鐵路線,我們的大型設備就運不進來,開礦就是一句空話。

這條鐵路我們修的十分辛苦,沒有機器設備,全憑人工修建,肩挑人抬,遇到堅硬的石塊就要打眼放炮。一根枕木一般在八九十斤,鐵軌一根有七八百斤,都是重體力活的配置。戈壁的陽光狠毒,風裡夾帶著沙石,冬天寒風更是刺骨,和我們一起幹活的還有一批農民兄弟,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露天煤礦。

大概在1960年的時候,露天煤礦籌建處搬到了北泉。塔拉奇的戈壁上佈滿了以南北向為主的大大小小的山崗,從遠處瞭望就像大海的波浪,而北泉是山崗間的一個平臺,有點像一個面向南的凹字。在凹坡處有一股泉水,這股泉水在當時塔拉奇招呼站的北邊,故而叫北泉。

我們來之前,北泉還很荒涼,很多地方就是一片蘆葦地。後面開始一點一點的建設,機關大院、運輸大院、機電大院、會議室、宿舍、食堂、小商店、舞廳······人越來越多,建築也越來越多,北泉漸漸的成為了一座沙漠中的小城市。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當時的總庫辦公室

北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直是我們礦區的中心,人口一度達到近萬人,人多了文藝活動也越來越豐富。大食堂裡每個月會放一次電影,儘管有些片子會不斷重複的放映,但是我們依然百看不厭。在這些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征組歌,太精彩了。

夏天,我們還會放露天電影,那時候各家各戶,大人小孩就會搬著小凳子來看電影,場面非常熱鬧。記得有一次來了一個雜技團,有一個小姑娘的頂碗表演特別精彩,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大食堂的週六,還有舞會,我不會跳舞,但喜歡聽音樂。

"

序:新疆哈密地區三道嶺煤礦是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中國的一處重要工業資源。半個世紀的興衰變遷過後,如今的三道嶺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地方,夕陽下的曠野,遠處火車的鳴笛聲,路面上黑色的煤渣,就像一張動態的黑白照片,讓人想要聽一聽這裡以前的故事。


我是劉樂明,出生於上海,17歲進疆,63歲回上海,三道嶺是我的第二故鄉。翻翻舊時的照片,我忘不了三道嶺,想講講它以前的故事,寄託我的思念。

戈壁是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卻蘊藏著無窮的寶藏,等待著勇敢的開拓者。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們去開拓土地,去挖掘那地下的寶藏。

1958年10月的上海,街道上佈滿了梧桐樹的落葉,略顯蕭條,然而一張告示吸引了我的眼球。告示說全國十二省市在上海招工,號召有志青年到邊疆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這很符合我的心意,我沒和任何人商量,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我記得那是在提藍橋一幢很有點歷史的老式樓房,給我的感覺好像全是木製的。懸掛著“好兒女志在四方”“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大幅標語。走在狹窄的樓道,從一樓轉二樓,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宣傳畫,畫面上一個女孩用手指著我說:“你為祖國做了些什麼?”帶著一顆萬分激動的心,我非常麻利地辦完了報名手續。

當時,母親的思想或許是一片空白,對我的決定沒有說任何一句話。我想,大概是他們也在年紀輕輕的時候離開家,去參加了抗日戰爭的緣故吧。

錄取通知書來的很快。母親和我一起到虯江路舊貨市場買了一個外面包著皮,裡面是薄板子的老式行李箱。母親一言不發地幫我收拾行李,臨上火車時還給我拿了一個暖瓶。就這樣,在1959年的春節前夕,我動身前往新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上火車前全家在人民公園合影留念

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蘭新鐵路還沒有到哈密,去蘭州就走了好幾天,由於沒有車,我們到蘭州又住了好幾天才前往烏魯木齊。到達烏魯木齊後,我們由勞動局分配,一部分被分配到哈密的塔拉奇,是老烏哈公路上的一個招呼站,我就是其中之一。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途經蘭州倒車,在蘭州五泉山公園留影。

剛到塔拉奇的時候,沒有地方住,只能睡馬廄。把馬廄打掃乾淨,漏風的地方全部封死,就成了一間長方形的大屋子。兩邊砌上長炕,當中砌個火牆就可以住人了。

南方人沒有見過土炕、火牆。土炕,就是用土塊壘起,比地高一截的簡易床,在上面鋪上褥子,就可以睡覺了。火牆就是火爐的火囪,煙道。表面看就是一堵牆,裡面是空的,用來通煙,取暖原理就是煙火將兩邊的土塊牆燒熱,讓土塊牆把熱量傳到房間裡。塔拉奇的冬天特別冷,零下二十多度,屋裡如果不生火,根本睡不了。

在上海,一般市民的家裡是不生火取暖的,我們這些半大孩子自然也不會生爐子。剛到塔拉奇的時候,生火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有一次,有個同學弄了點汽油來生火,結果把火牆崩塌了,我們凍了一晚上。後來呆的時間長了,生火這項技能也逐漸掌握了。

初到塔拉奇的工作主要是打土塊建房子,領導看我們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實在幹不成活,就把我們按學徒安排。我記得當時有位楊技術員給我們講礦區遠景、礦區規劃,說我們是第一個規模最大的露天煤礦,年產量可以達到350萬噸......學習了三四個月我們就被分配了,有的到科室,有的到基層,我被分配到機電隊。那時,機電隊的主要工作是打樣鎬、釺子,就是將土建隊用禿了的鎬頭在爐膛裡燒紅,拿出來在砧子上打尖粘上火,重新使用。有的鎬頭用的太短了,還要續鐵,繼續使用。釺子也是一樣,不過釺子是鋼的,不能再加長,太短了就只能報廢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的籌建處機電隊

當時我們籌建處一面在蓋房子,一面修柳三線。柳三線是從柳樹泉車站到礦區的一條礦上專用鐵路線。沒有這條鐵路線,我們的大型設備就運不進來,開礦就是一句空話。

這條鐵路我們修的十分辛苦,沒有機器設備,全憑人工修建,肩挑人抬,遇到堅硬的石塊就要打眼放炮。一根枕木一般在八九十斤,鐵軌一根有七八百斤,都是重體力活的配置。戈壁的陽光狠毒,風裡夾帶著沙石,冬天寒風更是刺骨,和我們一起幹活的還有一批農民兄弟,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露天煤礦。

大概在1960年的時候,露天煤礦籌建處搬到了北泉。塔拉奇的戈壁上佈滿了以南北向為主的大大小小的山崗,從遠處瞭望就像大海的波浪,而北泉是山崗間的一個平臺,有點像一個面向南的凹字。在凹坡處有一股泉水,這股泉水在當時塔拉奇招呼站的北邊,故而叫北泉。

我們來之前,北泉還很荒涼,很多地方就是一片蘆葦地。後面開始一點一點的建設,機關大院、運輸大院、機電大院、會議室、宿舍、食堂、小商店、舞廳······人越來越多,建築也越來越多,北泉漸漸的成為了一座沙漠中的小城市。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當時的總庫辦公室

北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直是我們礦區的中心,人口一度達到近萬人,人多了文藝活動也越來越豐富。大食堂裡每個月會放一次電影,儘管有些片子會不斷重複的放映,但是我們依然百看不厭。在這些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征組歌,太精彩了。

夏天,我們還會放露天電影,那時候各家各戶,大人小孩就會搬著小凳子來看電影,場面非常熱鬧。記得有一次來了一個雜技團,有一個小姑娘的頂碗表演特別精彩,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大食堂的週六,還有舞會,我不會跳舞,但喜歡聽音樂。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61年,烏魯木齊西公園。後面是一座清代建築

在礦區電廠沒有建好之前,國家給我們調來了一組列車電站,列車電站就是可以在鐵路上拉著走的電廠。發電量不大,但是也夠我們日常使用了。有了電我們就有了電燈,可以聽收音機,聽廣播。有了廣播站,可以收聽新聞和各種歌曲,娛樂生活也就越來越豐富了。

"

序:新疆哈密地區三道嶺煤礦是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中國的一處重要工業資源。半個世紀的興衰變遷過後,如今的三道嶺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地方,夕陽下的曠野,遠處火車的鳴笛聲,路面上黑色的煤渣,就像一張動態的黑白照片,讓人想要聽一聽這裡以前的故事。


我是劉樂明,出生於上海,17歲進疆,63歲回上海,三道嶺是我的第二故鄉。翻翻舊時的照片,我忘不了三道嶺,想講講它以前的故事,寄託我的思念。

戈壁是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卻蘊藏著無窮的寶藏,等待著勇敢的開拓者。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們去開拓土地,去挖掘那地下的寶藏。

1958年10月的上海,街道上佈滿了梧桐樹的落葉,略顯蕭條,然而一張告示吸引了我的眼球。告示說全國十二省市在上海招工,號召有志青年到邊疆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這很符合我的心意,我沒和任何人商量,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我記得那是在提藍橋一幢很有點歷史的老式樓房,給我的感覺好像全是木製的。懸掛著“好兒女志在四方”“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大幅標語。走在狹窄的樓道,從一樓轉二樓,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宣傳畫,畫面上一個女孩用手指著我說:“你為祖國做了些什麼?”帶著一顆萬分激動的心,我非常麻利地辦完了報名手續。

當時,母親的思想或許是一片空白,對我的決定沒有說任何一句話。我想,大概是他們也在年紀輕輕的時候離開家,去參加了抗日戰爭的緣故吧。

錄取通知書來的很快。母親和我一起到虯江路舊貨市場買了一個外面包著皮,裡面是薄板子的老式行李箱。母親一言不發地幫我收拾行李,臨上火車時還給我拿了一個暖瓶。就這樣,在1959年的春節前夕,我動身前往新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上火車前全家在人民公園合影留念

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蘭新鐵路還沒有到哈密,去蘭州就走了好幾天,由於沒有車,我們到蘭州又住了好幾天才前往烏魯木齊。到達烏魯木齊後,我們由勞動局分配,一部分被分配到哈密的塔拉奇,是老烏哈公路上的一個招呼站,我就是其中之一。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途經蘭州倒車,在蘭州五泉山公園留影。

剛到塔拉奇的時候,沒有地方住,只能睡馬廄。把馬廄打掃乾淨,漏風的地方全部封死,就成了一間長方形的大屋子。兩邊砌上長炕,當中砌個火牆就可以住人了。

南方人沒有見過土炕、火牆。土炕,就是用土塊壘起,比地高一截的簡易床,在上面鋪上褥子,就可以睡覺了。火牆就是火爐的火囪,煙道。表面看就是一堵牆,裡面是空的,用來通煙,取暖原理就是煙火將兩邊的土塊牆燒熱,讓土塊牆把熱量傳到房間裡。塔拉奇的冬天特別冷,零下二十多度,屋裡如果不生火,根本睡不了。

在上海,一般市民的家裡是不生火取暖的,我們這些半大孩子自然也不會生爐子。剛到塔拉奇的時候,生火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有一次,有個同學弄了點汽油來生火,結果把火牆崩塌了,我們凍了一晚上。後來呆的時間長了,生火這項技能也逐漸掌握了。

初到塔拉奇的工作主要是打土塊建房子,領導看我們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實在幹不成活,就把我們按學徒安排。我記得當時有位楊技術員給我們講礦區遠景、礦區規劃,說我們是第一個規模最大的露天煤礦,年產量可以達到350萬噸......學習了三四個月我們就被分配了,有的到科室,有的到基層,我被分配到機電隊。那時,機電隊的主要工作是打樣鎬、釺子,就是將土建隊用禿了的鎬頭在爐膛裡燒紅,拿出來在砧子上打尖粘上火,重新使用。有的鎬頭用的太短了,還要續鐵,繼續使用。釺子也是一樣,不過釺子是鋼的,不能再加長,太短了就只能報廢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的籌建處機電隊

當時我們籌建處一面在蓋房子,一面修柳三線。柳三線是從柳樹泉車站到礦區的一條礦上專用鐵路線。沒有這條鐵路線,我們的大型設備就運不進來,開礦就是一句空話。

這條鐵路我們修的十分辛苦,沒有機器設備,全憑人工修建,肩挑人抬,遇到堅硬的石塊就要打眼放炮。一根枕木一般在八九十斤,鐵軌一根有七八百斤,都是重體力活的配置。戈壁的陽光狠毒,風裡夾帶著沙石,冬天寒風更是刺骨,和我們一起幹活的還有一批農民兄弟,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露天煤礦。

大概在1960年的時候,露天煤礦籌建處搬到了北泉。塔拉奇的戈壁上佈滿了以南北向為主的大大小小的山崗,從遠處瞭望就像大海的波浪,而北泉是山崗間的一個平臺,有點像一個面向南的凹字。在凹坡處有一股泉水,這股泉水在當時塔拉奇招呼站的北邊,故而叫北泉。

我們來之前,北泉還很荒涼,很多地方就是一片蘆葦地。後面開始一點一點的建設,機關大院、運輸大院、機電大院、會議室、宿舍、食堂、小商店、舞廳······人越來越多,建築也越來越多,北泉漸漸的成為了一座沙漠中的小城市。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當時的總庫辦公室

北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直是我們礦區的中心,人口一度達到近萬人,人多了文藝活動也越來越豐富。大食堂裡每個月會放一次電影,儘管有些片子會不斷重複的放映,但是我們依然百看不厭。在這些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征組歌,太精彩了。

夏天,我們還會放露天電影,那時候各家各戶,大人小孩就會搬著小凳子來看電影,場面非常熱鬧。記得有一次來了一個雜技團,有一個小姑娘的頂碗表演特別精彩,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大食堂的週六,還有舞會,我不會跳舞,但喜歡聽音樂。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61年,烏魯木齊西公園。後面是一座清代建築

在礦區電廠沒有建好之前,國家給我們調來了一組列車電站,列車電站就是可以在鐵路上拉著走的電廠。發電量不大,但是也夠我們日常使用了。有了電我們就有了電燈,可以聽收音機,聽廣播。有了廣播站,可以收聽新聞和各種歌曲,娛樂生活也就越來越豐富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62年在西工地的照片

當時我們的礦區,我們的建築工地,在北泉的西面,所以我們都把它叫西工地,是現在的三道嶺礦務局中心。北泉到西工地大約有三公里,起初沒有通車,我們從北泉出發要翻越老烏哈公路,再走一兩公里才能到工地。早上天還沒有亮我們就吃完飯走向工地。中午我們帶飯在工地上吃,下午下工以後,我們帶著工具,邁著疲憊的步伐在夕陽下堅定地走向北泉。

戈壁由於空氣裡沒有霧氣,晴空萬里,天特別的藍,藍天白雲是內地見不到的。晚霞也特別的動人,在夕陽的沐浴下,我們走向北泉,場面就像一副動人的油畫。

除了這些,伙食問題也讓我記憶深刻。剛來的時候,都是一群小夥子,基本上沒有家屬,所有人都吃食堂。開始伙食條件還比較好,每天的菜餚都比較豐富。後來新疆實行糧食定量以後,伙食越來越差,白麵饅頭不是天天都有了,粗糧越來越多,有一個時期好像天天吃玉米麵,吃的大家意見都很大。奇怪的是我們上海來的人反而沒有什麼意見,相反還很高興。因為我們是吃大米長大的,沒見過玉米麵,把它和白麵一樣看待。玉米麵有一股甜滋滋的味道,特別是發糕,我們就把它當作“米發發”(上海一種用米粉做的糕點),特別愛吃,一下子買好幾個。籌建處開全體職工大會,處長要大家不要被困難嚇倒,指著我們這些上海來的:“你們看你們看,吃大米長大的人都不怕苦,你們還怕什麼?”

"

序:新疆哈密地區三道嶺煤礦是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中國的一處重要工業資源。半個世紀的興衰變遷過後,如今的三道嶺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地方,夕陽下的曠野,遠處火車的鳴笛聲,路面上黑色的煤渣,就像一張動態的黑白照片,讓人想要聽一聽這裡以前的故事。


我是劉樂明,出生於上海,17歲進疆,63歲回上海,三道嶺是我的第二故鄉。翻翻舊時的照片,我忘不了三道嶺,想講講它以前的故事,寄託我的思念。

戈壁是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卻蘊藏著無窮的寶藏,等待著勇敢的開拓者。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們去開拓土地,去挖掘那地下的寶藏。

1958年10月的上海,街道上佈滿了梧桐樹的落葉,略顯蕭條,然而一張告示吸引了我的眼球。告示說全國十二省市在上海招工,號召有志青年到邊疆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這很符合我的心意,我沒和任何人商量,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我記得那是在提藍橋一幢很有點歷史的老式樓房,給我的感覺好像全是木製的。懸掛著“好兒女志在四方”“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大幅標語。走在狹窄的樓道,從一樓轉二樓,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宣傳畫,畫面上一個女孩用手指著我說:“你為祖國做了些什麼?”帶著一顆萬分激動的心,我非常麻利地辦完了報名手續。

當時,母親的思想或許是一片空白,對我的決定沒有說任何一句話。我想,大概是他們也在年紀輕輕的時候離開家,去參加了抗日戰爭的緣故吧。

錄取通知書來的很快。母親和我一起到虯江路舊貨市場買了一個外面包著皮,裡面是薄板子的老式行李箱。母親一言不發地幫我收拾行李,臨上火車時還給我拿了一個暖瓶。就這樣,在1959年的春節前夕,我動身前往新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上火車前全家在人民公園合影留念

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蘭新鐵路還沒有到哈密,去蘭州就走了好幾天,由於沒有車,我們到蘭州又住了好幾天才前往烏魯木齊。到達烏魯木齊後,我們由勞動局分配,一部分被分配到哈密的塔拉奇,是老烏哈公路上的一個招呼站,我就是其中之一。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途經蘭州倒車,在蘭州五泉山公園留影。

剛到塔拉奇的時候,沒有地方住,只能睡馬廄。把馬廄打掃乾淨,漏風的地方全部封死,就成了一間長方形的大屋子。兩邊砌上長炕,當中砌個火牆就可以住人了。

南方人沒有見過土炕、火牆。土炕,就是用土塊壘起,比地高一截的簡易床,在上面鋪上褥子,就可以睡覺了。火牆就是火爐的火囪,煙道。表面看就是一堵牆,裡面是空的,用來通煙,取暖原理就是煙火將兩邊的土塊牆燒熱,讓土塊牆把熱量傳到房間裡。塔拉奇的冬天特別冷,零下二十多度,屋裡如果不生火,根本睡不了。

在上海,一般市民的家裡是不生火取暖的,我們這些半大孩子自然也不會生爐子。剛到塔拉奇的時候,生火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有一次,有個同學弄了點汽油來生火,結果把火牆崩塌了,我們凍了一晚上。後來呆的時間長了,生火這項技能也逐漸掌握了。

初到塔拉奇的工作主要是打土塊建房子,領導看我們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實在幹不成活,就把我們按學徒安排。我記得當時有位楊技術員給我們講礦區遠景、礦區規劃,說我們是第一個規模最大的露天煤礦,年產量可以達到350萬噸......學習了三四個月我們就被分配了,有的到科室,有的到基層,我被分配到機電隊。那時,機電隊的主要工作是打樣鎬、釺子,就是將土建隊用禿了的鎬頭在爐膛裡燒紅,拿出來在砧子上打尖粘上火,重新使用。有的鎬頭用的太短了,還要續鐵,繼續使用。釺子也是一樣,不過釺子是鋼的,不能再加長,太短了就只能報廢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59年的籌建處機電隊

當時我們籌建處一面在蓋房子,一面修柳三線。柳三線是從柳樹泉車站到礦區的一條礦上專用鐵路線。沒有這條鐵路線,我們的大型設備就運不進來,開礦就是一句空話。

這條鐵路我們修的十分辛苦,沒有機器設備,全憑人工修建,肩挑人抬,遇到堅硬的石塊就要打眼放炮。一根枕木一般在八九十斤,鐵軌一根有七八百斤,都是重體力活的配置。戈壁的陽光狠毒,風裡夾帶著沙石,冬天寒風更是刺骨,和我們一起幹活的還有一批農民兄弟,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露天煤礦。

大概在1960年的時候,露天煤礦籌建處搬到了北泉。塔拉奇的戈壁上佈滿了以南北向為主的大大小小的山崗,從遠處瞭望就像大海的波浪,而北泉是山崗間的一個平臺,有點像一個面向南的凹字。在凹坡處有一股泉水,這股泉水在當時塔拉奇招呼站的北邊,故而叫北泉。

我們來之前,北泉還很荒涼,很多地方就是一片蘆葦地。後面開始一點一點的建設,機關大院、運輸大院、機電大院、會議室、宿舍、食堂、小商店、舞廳······人越來越多,建築也越來越多,北泉漸漸的成為了一座沙漠中的小城市。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當時的總庫辦公室

北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直是我們礦區的中心,人口一度達到近萬人,人多了文藝活動也越來越豐富。大食堂裡每個月會放一次電影,儘管有些片子會不斷重複的放映,但是我們依然百看不厭。在這些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征組歌,太精彩了。

夏天,我們還會放露天電影,那時候各家各戶,大人小孩就會搬著小凳子來看電影,場面非常熱鬧。記得有一次來了一個雜技團,有一個小姑娘的頂碗表演特別精彩,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大食堂的週六,還有舞會,我不會跳舞,但喜歡聽音樂。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61年,烏魯木齊西公園。後面是一座清代建築

在礦區電廠沒有建好之前,國家給我們調來了一組列車電站,列車電站就是可以在鐵路上拉著走的電廠。發電量不大,但是也夠我們日常使用了。有了電我們就有了電燈,可以聽收音機,聽廣播。有了廣播站,可以收聽新聞和各種歌曲,娛樂生活也就越來越豐富了。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 1962年在西工地的照片

當時我們的礦區,我們的建築工地,在北泉的西面,所以我們都把它叫西工地,是現在的三道嶺礦務局中心。北泉到西工地大約有三公里,起初沒有通車,我們從北泉出發要翻越老烏哈公路,再走一兩公里才能到工地。早上天還沒有亮我們就吃完飯走向工地。中午我們帶飯在工地上吃,下午下工以後,我們帶著工具,邁著疲憊的步伐在夕陽下堅定地走向北泉。

戈壁由於空氣裡沒有霧氣,晴空萬里,天特別的藍,藍天白雲是內地見不到的。晚霞也特別的動人,在夕陽的沐浴下,我們走向北泉,場面就像一副動人的油畫。

除了這些,伙食問題也讓我記憶深刻。剛來的時候,都是一群小夥子,基本上沒有家屬,所有人都吃食堂。開始伙食條件還比較好,每天的菜餚都比較豐富。後來新疆實行糧食定量以後,伙食越來越差,白麵饅頭不是天天都有了,粗糧越來越多,有一個時期好像天天吃玉米麵,吃的大家意見都很大。奇怪的是我們上海來的人反而沒有什麼意見,相反還很高興。因為我們是吃大米長大的,沒見過玉米麵,把它和白麵一樣看待。玉米麵有一股甜滋滋的味道,特別是發糕,我們就把它當作“米發發”(上海一種用米粉做的糕點),特別愛吃,一下子買好幾個。籌建處開全體職工大會,處長要大家不要被困難嚇倒,指著我們這些上海來的:“你們看你們看,吃大米長大的人都不怕苦,你們還怕什麼?”

聽劉樂明老人講建設新疆最大露天煤礦的故事

1960年生活越發困難,那是一個大飢餓的年代。礦區的一線工人的口糧每月是48斤,家屬是28斤。有糧食但是沒有油水,幾乎沒有菜,所以人總有飢餓感,總覺得吃不飽。我老伴是江蘇泰興人,那裡當時的災情也很嚴重,聽她說,他們村子裡的生產大隊每人每天4兩糧食,為了吃飽肚子,他們栽種胡蘿蔔,連胡蘿蔔葉子一起煮了吃,天天吃。一直到現在,我老伴看到胡蘿蔔就噁心。

經過政府與全體中國人民的努力,到1962年我國的經濟就好轉多了。各種副食品開始上市了,我們新疆也有了肉類供應,伙食水平越來越好。大飢餓的年代我們不能忘記,現在很多年輕人生活浪費還總是在埋怨。這種現象是非常不好的,我們要感恩祖國這幾十年來的巨大發展變化,那是無數人的辛苦努力換來的。

1958年到1962年是我記憶最深刻的幾年,因為這幾年,我們就像戈壁裡的開拓者一樣,沒有房子自己建,沒有路自己修路,我們在一片戈壁上建立起了當時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這段回憶就像白紙上最開始的那一筆,莊重而深刻,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都是最清晰的一部分。

關於三道嶺的過去,我還有很多想要說的,但是關於三道嶺最開始的樣子,我想講的就這麼多,這就是我記憶中最深刻的三道嶺。

我不想對比現在的美好,只想回味過去的模樣......

作者:劉樂明,王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