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離家謀生,參與過平遠解放戰爭,聽梅州蕉嶺年近90老人謝發恆的故事

今年1月,和煦的陽光照耀著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一座古老的建築,一位幾近90歲高齡的老人拄著柺杖在孫子的攙扶下跨過青石大門,走進一道紅色的木門,他輕輕撫摸著斑駁的牆壁,在那些展板面前停住了腳步,久久不願離去……

這位老人就是謝發恆,讓他挪不開腳步的地方就是古田會議會址。那裡的每一張圖片,每一件舊物都勾起了他深藏於心的回憶,他從來沒有忘記他是一名武工隊員。

15歲離家謀生,參與過平遠解放戰爭,聽梅州蕉嶺年近90老人謝發恆的故事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每一個為此作出貢獻的人都值得被銘記。我希望我的子孫能夠記住爺爺曾經做過的事,像革命先輩一樣愛黨愛國,在各自的崗位上鞠躬盡瘁、盡心盡責!”謝發恆的語言樸實,卻充滿了力量。

15歲離家謀生

以六石谷被賣給繼父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吃飽是人們最大的願望。

“我1930年出生在蕉嶺縣新鋪鎮東陂村,家境貧寒。15歲那年,因為家裡實在是太困難了,我便離開了家”,謝發恆用“餓了上山挖樹根吃都沒有力氣”來形容那段艱苦的歲月。

隻身一人的謝發恆從蕉嶺走到了平遠仁居鎮,在同鄉開的飯館謀生。第二年又到了石正鎮的一家店裡打雜,因為店家的生意不好,面臨失業,“店家可憐我無處可去,就介紹我做他老鄉的兒子,剛好我的生父來看望我,他也同意了,用六石(計量單位)谷把我‘賣’給了繼父,並立了字據。”謝發恆說。

就這樣,謝發恆在平遠安頓了下來。“我的繼父是一名牛販,有人要賣牛,有人要買牛,他就做中間介紹的那個人。有時候我會幫他趕牛,說起這些你們都應該很陌生了……”謝發恆笑著說。

雖然謝發恆的生活有了改善,但當時的社會形勢依然嚴峻。

1946年6月,全國內戰爆發。11月6日,中共中央發出《給南方各省的工作指示》,提出“凡有可能建立公開遊擊根據地者應立即建立公開遊擊根據地”“凡條件尚未成熟的地區,則採取隱蔽待機方針,以等待條件之成熟……但總的目標仍然是積極發動公開游擊戰爭,建立遊擊根據地”。

次年2月,中共中央駐香港的負責人方方派政治交通員陳明到中共閩粵邊工委傳達中央這一重要指示,邊區工委立即開會認真研究,分析了閩西南和梅州地區的情況。工委一致決定:邊區開展游擊戰爭應先粵東(即梅州)後閩西南,以粵東為重點,普遍開展游擊戰爭。這個重大戰略方針,得到香港分局和黨中央的批准後,邊區工委決定抽調閩西王濤支隊骨幹同梅埔地委特務隊合編組成粵東支隊。同時,邊區工委指示各縣建立游擊隊,區建立武工隊。

粵東支隊成立後,用3個月的時間解決“人、槍、錢”(即擴大部隊、籌集槍支、解決經濟),想方設法動員青年參軍、籌錢、籌槍,使得粵東支隊和各縣游擊隊、武工隊逐步建立起來。

加入武工隊

參與強攻石正炮臺

因為正直聰明,辦事利索,謝發恆被幾個外來的年輕人“盯上了”。

“一天夜裡十點多,有兩個小夥子來我家拉家常,既談農村的事,也談時勢,他們自稱是梅西的親戚。”謝發恆回憶,第二天他們又來了,“他們對自己的姓名守口如瓶,只是說全民要是動員起來,生活會越來越好之類的話。”

想到當時苛捐雜稅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謝發恆在聽到如此鼓舞人心的話後非常感動,每次都熱情地招待兩人,“後來我才知道其中一位叫姚鋒(即姚天民),另一個稍年輕的叫陳情,他們就是武工隊的。我家周圍沒有其他房屋,而且我的房門朝著山坡,比較安全,他們就常常往我這裡跑。”

武工隊員們在謝發恆的家裡開會,制定策略。受到革命薰陶的他迫不及待想加入,跟他們一起打游擊,“他們先讓我送信聯絡人員、掩護他們,慢慢地讓接觸更多關於武工隊的事情。我在游擊隊里名叫‘謝芳’,是姚鋒給我取的。後來,因為我的出生名字裡有個‘發’字,大家乾脆稱呼我為‘謝芳發’。”

起初,謝發恆連家裡人都不敢告知,都是偷偷招呼武工隊員。等到繼父謝亞義知道他們的身份後,也加入進來。於是,謝家就成了交通站,“上級配了左輪手槍給我”,謝發恆說。

根據《平遠解放戰爭史料集》記載,1948年3月14日早晨,獨四大隊、梅平武工隊共三四十人強攻石正炮臺。南臺武工隊員謝文崧、謝芳發、謝亞義三人也參加了這次戰鬥。“在攻打炮樓前夜,我們還組織發動南臺的群眾第二天到石正圩挑糧,後來許多群眾都分到了糧食,喜笑顏開”,謝發恆說,那次以後,大家紛紛要求加入武工隊,武工隊的隊伍隨之壯大起來。

由於反動勢力猖獗,地主不時告密,武工隊員常常會有生命危險,“要是被抓到了,多半都是死路一條。現在我晚上做夢還會夢到戰友犧牲時的場景,心裡感到非常悲痛。”說到這裡,謝發恆的眼眶泛著淚光,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傷痕卻沒有隨時間的過去而消失。

熱心幫助鄉親

教育子女愛黨愛國

在解放戰爭時期,謝發恆多次掩護被通緝的獨四大隊和武工隊領導脫離險境,並利用繼父謝亞義的社會關係,積極發動群眾為黨做了大量的工作。隨著形勢的反轉,謝發恆可以越來越公開地參加作戰和收繳大地主武裝,如攻打石正炮樓,並乘勢破了國民黨石正糧倉,主持開倉濟民等。

解放後,謝發恆選擇在石正鄉縫衣組工作,後來被分配到大拓國營縫衣社工作。由於沒有讀過書,不會開發票的謝發恆還去夜校學習。“當時在武工隊的時候,我就非常羨慕會識字寫信的同伴。”謝發恆說。

一年後,縫衣社解散,在“去基層工作”的號召下,他回到農村生活。1966年12月,思鄉心切的謝發恆舉家回到蕉嶺縣新鋪公社東陂大隊河背生產隊,定居至今。

上世紀80年代初,分田到戶的政策讓農民擁有了土地,熱心的謝發恆買來小黃牛,等到養大後經常免費為村民犁地。用心耕種的謝發恆積累了不少種稻經驗,並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身邊的人。時隔多年,不少群眾仍記得謝發恆當年對自己的幫助,“逢年過節,鄉親們還會來看望我父親,回憶起當年的事,說一直很感激他。”謝小文說。

對於自己沒有接受文化教育這件事,謝發恆頗感遺憾。因此,他十分注重對六個子女的教育,不僅要求他們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愛黨愛國。“從小我就要他們好好讀書,有了文化,才能更好地為黨和國家作貢獻。”如今,謝發恆已經兒孫滿堂,他對每一個孫輩亦是同樣的要求。大學畢業後,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心盡責。

2009年,謝發恆需要做一個結腸手術,手術前他與謝小文談話,才把這段塵封了60餘年的“祕密”揭開。

“太不可思議了,太讓人震驚了!如果不是年初在黨史檔案裡查閱到父親的革命事蹟,怎麼也不會想到朝夕相處了五十年、溫和、慈祥的老父親居然是個神勇的武工隊員。”謝小文說。

“瞭解了爺爺的事蹟以後我非常震撼,他們那個年代的艱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爺爺對我們的教誨我會一直銘記在心。”謝發恆的孫子謝柏良在蕉嶺縣公安局上班,他希望成為爺爺一樣的人,維護社會治安及國家和人民的財產安全。

年近90歲的謝發恆現在每天喜歡看報紙,關心國家大事,看戰爭片,回憶當年的崢嶸歲月。他說,他最大的心願是在有生之年能夠收到政府頒發的榮譽證書和“光榮之家”牌匾,“這樣我就可以激勵子孫後代珍惜現在的和諧幸福生活,愛黨愛國,努力工作,為國奉獻!”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陳萍

【作者】 陳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