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溪橋村振興之路'

新化 農民 湖南 水利工程 農村 農業 銀行 婁底廣播電視報 2019-07-31
""油溪橋村振興之路"油溪橋村振興之路油溪橋村振興之路"油溪橋村振興之路油溪橋村振興之路油溪橋村振興之路

新化縣吉慶鎮油溪橋村,曾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十一年前,村裡沒有一寸硬化公路,只有4.5萬元的村級集體負債,以及一頂省級特困村的帽子。

十一年來,村裡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村村民純收入從2007年的不足800元,提高到現在的約一萬餘元,村集體收入逐年翻倍增長,最高時可達每天兩萬元。

油溪橋的振興之路,有幾個關鍵點。

林權改革

油溪橋村支書彭育晚上任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火,是村裡的林權改革。

說到林權改革,首先就要說到村裡的林權現狀。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村裡實行聯產承包制以後,山林也實現了承包。但那是什麼樣的承包呢?當時實行的都是“模糊承包”辦法。都是以“坳”、“坑”、“原”、“溝”、“脈”等模糊地名劃界,根本就沒有清晰的界線。村民砍了一棵樹,你說是你的,我說是我的。為了砍樹,村裡糾紛不斷。為了防止別人砍自己的樹,有的村民不惜睡到山上去。即使睡在村子裡,晚上也是尖起耳朵聽山裡有沒有什麼動靜,一旦聽到有人砍樹,就從床上爬起來拿起手電筒往山裡跑。爭吵就在晚上展開。只要砍樹,就會吵架。在各家承包林的搭界處,只有砍伐,沒有新栽。而且弱肉強食,家裡力量強大的,砍到別人的林界上去了。

2008年,湖南省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省裡要求村裡進行林權改革。

彭育晚下定決心,借政策的春風,排掉埋在山林裡的“地雷”。

首先是把模糊的產權變為清晰的產權,這也是至為關鍵的一步。怎麼清晰?茫茫山林,要界定林權, 談何容易?村幹部天天翻山越嶺,清理山林。有多少地方是人跡罕至。到了山上,被蛇咬、被峰叮的事時有發生,有一個村支部委員還從懸崖上掉下來,落下了終身殘疾。

彭育晚迎著困難上。他帶領全體村幹部翻山越嶺、進組入戶,成功歸納出“憑、聽、察、看、摸、查、調、確”八字方針,採取“工作分類、任務分流、矛盾分解”等形式開展工作。對版塊面積的分佈和形成進行了調研調整,對插花地、自留地和“三難管”地採取查、判、量等方法重新立界確權。埋樁為界,將林權明確到點、線。也就是明確到哪一棵樹是哪家的,林權就像存在銀行的鈔票一樣幾角幾分都明晰。

為了搞準數字,僅打印的資料修改就達到兩百次以上。打字員苦笑著說:簡直搞出了神經病。

油溪橋村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林改任務,成功排除了隱埋在山林裡的“地雷”,為以後的植樹造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這項改革還為全省的林改積累了經驗。為此,湖南省林改現場會在油溪橋村召開。時任林業廳長鄧三龍給予高度評價:“油溪橋村的林改是全省的一面旗幟。”不久,這項改革也成為全國村級林改的模範,受到林業部專家的肯定。新化縣為彭育晚記了三等功。

林權改革工作的成功,讓全體村民的民凝聚起來了,一個新的強有力村領導班子形象在村民心中樹立起來了。同時,也為油溪村幹事創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油溪橋村振興之路油溪橋村振興之路油溪橋村振興之路

新化縣吉慶鎮油溪橋村,曾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十一年前,村裡沒有一寸硬化公路,只有4.5萬元的村級集體負債,以及一頂省級特困村的帽子。

十一年來,村裡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村村民純收入從2007年的不足800元,提高到現在的約一萬餘元,村集體收入逐年翻倍增長,最高時可達每天兩萬元。

油溪橋的振興之路,有幾個關鍵點。

林權改革

油溪橋村支書彭育晚上任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火,是村裡的林權改革。

說到林權改革,首先就要說到村裡的林權現狀。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村裡實行聯產承包制以後,山林也實現了承包。但那是什麼樣的承包呢?當時實行的都是“模糊承包”辦法。都是以“坳”、“坑”、“原”、“溝”、“脈”等模糊地名劃界,根本就沒有清晰的界線。村民砍了一棵樹,你說是你的,我說是我的。為了砍樹,村裡糾紛不斷。為了防止別人砍自己的樹,有的村民不惜睡到山上去。即使睡在村子裡,晚上也是尖起耳朵聽山裡有沒有什麼動靜,一旦聽到有人砍樹,就從床上爬起來拿起手電筒往山裡跑。爭吵就在晚上展開。只要砍樹,就會吵架。在各家承包林的搭界處,只有砍伐,沒有新栽。而且弱肉強食,家裡力量強大的,砍到別人的林界上去了。

2008年,湖南省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省裡要求村裡進行林權改革。

彭育晚下定決心,借政策的春風,排掉埋在山林裡的“地雷”。

首先是把模糊的產權變為清晰的產權,這也是至為關鍵的一步。怎麼清晰?茫茫山林,要界定林權, 談何容易?村幹部天天翻山越嶺,清理山林。有多少地方是人跡罕至。到了山上,被蛇咬、被峰叮的事時有發生,有一個村支部委員還從懸崖上掉下來,落下了終身殘疾。

彭育晚迎著困難上。他帶領全體村幹部翻山越嶺、進組入戶,成功歸納出“憑、聽、察、看、摸、查、調、確”八字方針,採取“工作分類、任務分流、矛盾分解”等形式開展工作。對版塊面積的分佈和形成進行了調研調整,對插花地、自留地和“三難管”地採取查、判、量等方法重新立界確權。埋樁為界,將林權明確到點、線。也就是明確到哪一棵樹是哪家的,林權就像存在銀行的鈔票一樣幾角幾分都明晰。

為了搞準數字,僅打印的資料修改就達到兩百次以上。打字員苦笑著說:簡直搞出了神經病。

油溪橋村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林改任務,成功排除了隱埋在山林裡的“地雷”,為以後的植樹造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這項改革還為全省的林改積累了經驗。為此,湖南省林改現場會在油溪橋村召開。時任林業廳長鄧三龍給予高度評價:“油溪橋村的林改是全省的一面旗幟。”不久,這項改革也成為全國村級林改的模範,受到林業部專家的肯定。新化縣為彭育晚記了三等功。

林權改革工作的成功,讓全體村民的民凝聚起來了,一個新的強有力村領導班子形象在村民心中樹立起來了。同時,也為油溪村幹事創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油溪橋村振興之路

(油溪橋村民在義務種植花草)

統一用水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建國後,農村修了很多水庫、山塘、灌溉水渠。用水由政府統一調配。油溪河上游的車田江水庫便是這樣一座大型水庫。

車田江水庫位於油溪河的上游,油溪河是資江在新化縣的第二大支流,以溪水清亮如油而得名。由於水量豐富、落差大,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其上游修築了車田江水庫及其配套工程,包括吉慶鎮在內的新化縣河東6個鄉鎮的農田水利灌溉問題主要也是有賴於此,中游修建了梯級電站五座。其灌溉和發電作用已得到充分利用。

聯產承包後,農田用水出現了許多問題。農民不管儲水的事了,作為農民的個體也管不了。山塘是無法歸私的,只要有水,肯定大家都要來用。於是,在豐水季節,只看到溪水白嘩嘩地流入水庫,又從水庫奔流到大溪,大溪流到河裡,最後百川歸海。農田裡的水,最多一個月就全乾了。

這是第一怪:豐水季節不儲水。

一到乾旱季節,就出現守水、搶水、強抽水、偷水、為水打破腦殼的現象。

八十年代以前修的車田江水庫等大型水庫等水利工程,由於有水利部門的專門管理,豐水季節還是儲了水的。到了乾旱季節後,就會從大型水庫放出水來灌溉農田。

但水經過之處,到處截留、搶水,稍遠一點的地方為了放到水,村民只好輪流到分水口去守水,到了規定時間,就把水放到自己村裡來。

水放到自己村裡之後就存在一個再分配的問題。由於水流通的渠道不暢通,村民顧私不顧公,爭水、搶水、偷水之事便時有發生,農民為了水,爭得不可開交。打架鬧事,打破頭的事便經常發生。有些農戶自己購了排灌機,直接從公家的水塘水庫裡抽水,那些沒有排灌設備的,就只好乾瞪眼。更有些沒有公德心的農民,將排灌架到公共的水井裡,把水井抽乾,等井水滿了再抽。村民飲用水、洗衣服用水成了問題。於是又要發生矛盾。

每逢乾旱季節,村民為了水的問題,不知要吵多少事,鄰里的和氣傷了,甚至仇了,還是有很多田畝得不到灌溉。

彭育晚成年之後對這些事耳聞目睹,可謂痛心疾首。現在當了村支書,他下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解決?

一些人就說要加大投入購買抽水設備,建大型的儲水塔。彭育晚反對無限制地加大入投入,認為管理比投入更重要。關鍵是把有限的資源管理好,用到恰當處。況且也沒有誰來投入這麼多錢,向上面伸手不可能,讓私人出錢更不可能。如果不管理好,即使投入了,建了大水塔也是白搭。彭育晚決定村裡成立用水協會統一管水,村裡的山塘、水庫由村裡統一管理,首先由村民出義務工進行整修,砌好堤壩,清理淤泥。在豐水季節儲好水,在乾旱季節,由用水協會統一調配水,有計劃地公平放水,用水像用油一樣節約,確保每一丘水稻田都能得到灌溉。換一句話說,就是把水當成了公共資源,統一管理、維護、調配,這樣,投入很少,效果很好,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油溪橋村成為了全省的用水模範。

把風險降到最小

種植果林是搞好農村經濟的通用作法。有些村,看到市場上奈李價格高,便一窩蜂地種植奈李。看到楊梅好賣,又全部種上楊梅。可是,大家都跟風時,造成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降,果賤傷農。而且,大面積種植,對技術和風險防控的要求特別高,稍有不慎,果農可能遇到歉收或其它的滅頂之災。

油溪橋村也搞種植,是怎麼搞的呢?首先是不流轉土地,土地是誰家的還是誰家的。

油溪橋村也搞市場化運作,與公司合作。怎麼搞呢?

土地歸農戶,但是由村裡統一規劃,果樹苗木由村裡統一採購。公司又怎麼向油溪村提供果木呢?彭育晚很“精”,他不搞一次性付款。他有他的“算盤”:果木要幾年後才能掛果,一是一次性支付成本太高,先付個“首付”,分幾年“按揭”,掛果後再付清才是合理的;二是擔心一次性全部支付了錢之後,這些果樹苗有假或質量不好,不能掛果,風險太大。採取“按揭”方法,果農與苗木供應商共擔風險,是合情合理的。

具體辦法是:第一年,讓果木公司免費提供苗木,第二年,苗木長勢良好,支付20%的金額,第三年,支付30%。到了第五年,掛果之後,再支付餘下的50%。這樣,極大地降低了村裡的風險,減輕了村民的壓力。借苗木公司的雞,生了村裡果木產業的蛋。

油溪橋村第二個降低風險的做法是:不搞大面積種植,不搞一村一品,而是搞一村多品。土地還是村民的,沒有流轉,村民願意種什麼,由村民自己選擇,村支兩委再進行統籌安排。搞一村多品,桃樹、梨樹、李樹、桔樹、柚樹、棗樹、枇杷樹、楊梅樹等等各種一片,這叫錯開自然風險,遇到暴雨季節或寒冷季節,受到損失也是部分受損,不會全部受損,不會全部血本無歸。比如,正好是採楊梅的季節,如果遇到連續幾天大雨,楊梅就會全部爛在山裡。但因實行一村多品,其它果樹就不會受這種損失,損失的只是楊梅。這叫丟了芝麻,還有西瓜。全部豐收,也不至果賤傷農。

一村多品的開發,也錯開了勞動力需求的高峰。不至於某個季節需要大量勞動力,而某個季節勞動力閒置。一年四季,村民都有活幹。

一村多品的開發,使得果樹對肥料的需求沒有高峰期,而是均分於四季。村民不必購買化肥,因為家肥是慢慢產生的,施家肥就足夠供應果樹的肥料之需。這不但節約了成本,而且規避了土地因連年使用化肥,土壤異化變質的風險。

一村多品開發讓村裡一年四季飄果香,銷售沒有任何壓力。萬一遇到某果品銷售不力,全村人自己消化也不成問題。

一村一品開發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就是可以促進鄉村旅遊,遊客來到村裡,四季都有水果可供採摘。遊客到果木地採摘水果的價格,遠遠高於水果的市場售價,這又為村民創造了更好的市場價值。

建設文明鄉風

物質文明有了,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對於鄉村來說,也就是鄉風文明。

建設文明鄉風,首先是搞好衛生。一個人的穿著代表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一個單位的衛生狀況代表了一個單位的精神面貌。衛生是最難搞的。垃圾是個千斤擔,靠個人的力量,任何人都擔不起。

彭育晚為村裡的衛生制定三個原則:垃圾不出戶,不出院,不出村。垃圾只要出了門就變成了村裡的。這樣,讓家家戶戶管好自己的衛生,這個大問題也就變得不是問題了。八年來,油溪橋村沒有一車垃圾送到外面去。村裡形成了人人撿垃圾的風氣,撿垃圾的人決不是丟垃圾的人。

“禁一百年鞭炮,留一雙眼睛!”這是彭育晚禁炮時說的一句擲地有聲的話。一番發自內心的激憤演說,村民們都點頭稱是。

然後,村裡明令禁炮,不管是紅白喜事,還是清明祭祖,或者是過年過節,一律禁止!

油溪村的第二禁,就是禁止用尿不溼,禁止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飯盒、一次性筷子。尿不溼燒不燃,埋到土裡又不能降解,產生的垃圾無法處理。村裡每生一個小孩,半年內要用一千多元錢的尿不溼,這對環境造成多大的損害?村裡規定,一律用毛巾代替尿不溼,村裡對有新生兒的家庭,凡不用尿不溼的,一次性補貼500元。把請保潔員的錢補給了村民。不用請專職的保潔員了,村民得了實惠。不用尿不溼,還保護了嬰兒的皮膚,節約了錢,又保護了環境。

油溪橋村裡第三禁,是禁賭。賭博是與收入成正比的。如果賭博,任何事業都無法發展。一個人賭博,可以把祖業輸掉,把房子輸掉,把老婆輸掉。

為了禁賭,村裡把三代以來有賭博史的家庭進行了一個統計摸底,結果發現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無家可歸的,二是妻離子散的;三是貧困戶。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油溪橋村的振興,在於村幹部、村民出義務工為集體做事,釐清了林權,卻又“收回”了林權;“收回”了用水權,卻又歸還了水;用最低的原始成本搞活了果木種植、稻田魚和甲魚養殖,搞活了鄉村旅遊,讓山、水、田等自然資源發揮了最大的效益。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培育了文明鄉風,禁了垃圾出村出院,禁了鞭炮燃放,禁了尿不溼等白色垃圾,用最低的成本修起了鄉村道路。

油溪橋村的振興之路,具有鄉村“原生態”特色,其關鍵核心在於發揮了村黨支部模範帶頭作用。(袁傑偉)

時政 | 民生 | 文化 | 生活

點亮

"油溪橋村振興之路油溪橋村振興之路油溪橋村振興之路

新化縣吉慶鎮油溪橋村,曾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十一年前,村裡沒有一寸硬化公路,只有4.5萬元的村級集體負債,以及一頂省級特困村的帽子。

十一年來,村裡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村村民純收入從2007年的不足800元,提高到現在的約一萬餘元,村集體收入逐年翻倍增長,最高時可達每天兩萬元。

油溪橋的振興之路,有幾個關鍵點。

林權改革

油溪橋村支書彭育晚上任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火,是村裡的林權改革。

說到林權改革,首先就要說到村裡的林權現狀。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村裡實行聯產承包制以後,山林也實現了承包。但那是什麼樣的承包呢?當時實行的都是“模糊承包”辦法。都是以“坳”、“坑”、“原”、“溝”、“脈”等模糊地名劃界,根本就沒有清晰的界線。村民砍了一棵樹,你說是你的,我說是我的。為了砍樹,村裡糾紛不斷。為了防止別人砍自己的樹,有的村民不惜睡到山上去。即使睡在村子裡,晚上也是尖起耳朵聽山裡有沒有什麼動靜,一旦聽到有人砍樹,就從床上爬起來拿起手電筒往山裡跑。爭吵就在晚上展開。只要砍樹,就會吵架。在各家承包林的搭界處,只有砍伐,沒有新栽。而且弱肉強食,家裡力量強大的,砍到別人的林界上去了。

2008年,湖南省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省裡要求村裡進行林權改革。

彭育晚下定決心,借政策的春風,排掉埋在山林裡的“地雷”。

首先是把模糊的產權變為清晰的產權,這也是至為關鍵的一步。怎麼清晰?茫茫山林,要界定林權, 談何容易?村幹部天天翻山越嶺,清理山林。有多少地方是人跡罕至。到了山上,被蛇咬、被峰叮的事時有發生,有一個村支部委員還從懸崖上掉下來,落下了終身殘疾。

彭育晚迎著困難上。他帶領全體村幹部翻山越嶺、進組入戶,成功歸納出“憑、聽、察、看、摸、查、調、確”八字方針,採取“工作分類、任務分流、矛盾分解”等形式開展工作。對版塊面積的分佈和形成進行了調研調整,對插花地、自留地和“三難管”地採取查、判、量等方法重新立界確權。埋樁為界,將林權明確到點、線。也就是明確到哪一棵樹是哪家的,林權就像存在銀行的鈔票一樣幾角幾分都明晰。

為了搞準數字,僅打印的資料修改就達到兩百次以上。打字員苦笑著說:簡直搞出了神經病。

油溪橋村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林改任務,成功排除了隱埋在山林裡的“地雷”,為以後的植樹造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這項改革還為全省的林改積累了經驗。為此,湖南省林改現場會在油溪橋村召開。時任林業廳長鄧三龍給予高度評價:“油溪橋村的林改是全省的一面旗幟。”不久,這項改革也成為全國村級林改的模範,受到林業部專家的肯定。新化縣為彭育晚記了三等功。

林權改革工作的成功,讓全體村民的民凝聚起來了,一個新的強有力村領導班子形象在村民心中樹立起來了。同時,也為油溪村幹事創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油溪橋村振興之路

(油溪橋村民在義務種植花草)

統一用水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建國後,農村修了很多水庫、山塘、灌溉水渠。用水由政府統一調配。油溪河上游的車田江水庫便是這樣一座大型水庫。

車田江水庫位於油溪河的上游,油溪河是資江在新化縣的第二大支流,以溪水清亮如油而得名。由於水量豐富、落差大,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其上游修築了車田江水庫及其配套工程,包括吉慶鎮在內的新化縣河東6個鄉鎮的農田水利灌溉問題主要也是有賴於此,中游修建了梯級電站五座。其灌溉和發電作用已得到充分利用。

聯產承包後,農田用水出現了許多問題。農民不管儲水的事了,作為農民的個體也管不了。山塘是無法歸私的,只要有水,肯定大家都要來用。於是,在豐水季節,只看到溪水白嘩嘩地流入水庫,又從水庫奔流到大溪,大溪流到河裡,最後百川歸海。農田裡的水,最多一個月就全乾了。

這是第一怪:豐水季節不儲水。

一到乾旱季節,就出現守水、搶水、強抽水、偷水、為水打破腦殼的現象。

八十年代以前修的車田江水庫等大型水庫等水利工程,由於有水利部門的專門管理,豐水季節還是儲了水的。到了乾旱季節後,就會從大型水庫放出水來灌溉農田。

但水經過之處,到處截留、搶水,稍遠一點的地方為了放到水,村民只好輪流到分水口去守水,到了規定時間,就把水放到自己村裡來。

水放到自己村裡之後就存在一個再分配的問題。由於水流通的渠道不暢通,村民顧私不顧公,爭水、搶水、偷水之事便時有發生,農民為了水,爭得不可開交。打架鬧事,打破頭的事便經常發生。有些農戶自己購了排灌機,直接從公家的水塘水庫裡抽水,那些沒有排灌設備的,就只好乾瞪眼。更有些沒有公德心的農民,將排灌架到公共的水井裡,把水井抽乾,等井水滿了再抽。村民飲用水、洗衣服用水成了問題。於是又要發生矛盾。

每逢乾旱季節,村民為了水的問題,不知要吵多少事,鄰里的和氣傷了,甚至仇了,還是有很多田畝得不到灌溉。

彭育晚成年之後對這些事耳聞目睹,可謂痛心疾首。現在當了村支書,他下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解決?

一些人就說要加大投入購買抽水設備,建大型的儲水塔。彭育晚反對無限制地加大入投入,認為管理比投入更重要。關鍵是把有限的資源管理好,用到恰當處。況且也沒有誰來投入這麼多錢,向上面伸手不可能,讓私人出錢更不可能。如果不管理好,即使投入了,建了大水塔也是白搭。彭育晚決定村裡成立用水協會統一管水,村裡的山塘、水庫由村裡統一管理,首先由村民出義務工進行整修,砌好堤壩,清理淤泥。在豐水季節儲好水,在乾旱季節,由用水協會統一調配水,有計劃地公平放水,用水像用油一樣節約,確保每一丘水稻田都能得到灌溉。換一句話說,就是把水當成了公共資源,統一管理、維護、調配,這樣,投入很少,效果很好,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油溪橋村成為了全省的用水模範。

把風險降到最小

種植果林是搞好農村經濟的通用作法。有些村,看到市場上奈李價格高,便一窩蜂地種植奈李。看到楊梅好賣,又全部種上楊梅。可是,大家都跟風時,造成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降,果賤傷農。而且,大面積種植,對技術和風險防控的要求特別高,稍有不慎,果農可能遇到歉收或其它的滅頂之災。

油溪橋村也搞種植,是怎麼搞的呢?首先是不流轉土地,土地是誰家的還是誰家的。

油溪橋村也搞市場化運作,與公司合作。怎麼搞呢?

土地歸農戶,但是由村裡統一規劃,果樹苗木由村裡統一採購。公司又怎麼向油溪村提供果木呢?彭育晚很“精”,他不搞一次性付款。他有他的“算盤”:果木要幾年後才能掛果,一是一次性支付成本太高,先付個“首付”,分幾年“按揭”,掛果後再付清才是合理的;二是擔心一次性全部支付了錢之後,這些果樹苗有假或質量不好,不能掛果,風險太大。採取“按揭”方法,果農與苗木供應商共擔風險,是合情合理的。

具體辦法是:第一年,讓果木公司免費提供苗木,第二年,苗木長勢良好,支付20%的金額,第三年,支付30%。到了第五年,掛果之後,再支付餘下的50%。這樣,極大地降低了村裡的風險,減輕了村民的壓力。借苗木公司的雞,生了村裡果木產業的蛋。

油溪橋村第二個降低風險的做法是:不搞大面積種植,不搞一村一品,而是搞一村多品。土地還是村民的,沒有流轉,村民願意種什麼,由村民自己選擇,村支兩委再進行統籌安排。搞一村多品,桃樹、梨樹、李樹、桔樹、柚樹、棗樹、枇杷樹、楊梅樹等等各種一片,這叫錯開自然風險,遇到暴雨季節或寒冷季節,受到損失也是部分受損,不會全部受損,不會全部血本無歸。比如,正好是採楊梅的季節,如果遇到連續幾天大雨,楊梅就會全部爛在山裡。但因實行一村多品,其它果樹就不會受這種損失,損失的只是楊梅。這叫丟了芝麻,還有西瓜。全部豐收,也不至果賤傷農。

一村多品的開發,也錯開了勞動力需求的高峰。不至於某個季節需要大量勞動力,而某個季節勞動力閒置。一年四季,村民都有活幹。

一村多品的開發,使得果樹對肥料的需求沒有高峰期,而是均分於四季。村民不必購買化肥,因為家肥是慢慢產生的,施家肥就足夠供應果樹的肥料之需。這不但節約了成本,而且規避了土地因連年使用化肥,土壤異化變質的風險。

一村多品開發讓村裡一年四季飄果香,銷售沒有任何壓力。萬一遇到某果品銷售不力,全村人自己消化也不成問題。

一村一品開發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就是可以促進鄉村旅遊,遊客來到村裡,四季都有水果可供採摘。遊客到果木地採摘水果的價格,遠遠高於水果的市場售價,這又為村民創造了更好的市場價值。

建設文明鄉風

物質文明有了,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對於鄉村來說,也就是鄉風文明。

建設文明鄉風,首先是搞好衛生。一個人的穿著代表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一個單位的衛生狀況代表了一個單位的精神面貌。衛生是最難搞的。垃圾是個千斤擔,靠個人的力量,任何人都擔不起。

彭育晚為村裡的衛生制定三個原則:垃圾不出戶,不出院,不出村。垃圾只要出了門就變成了村裡的。這樣,讓家家戶戶管好自己的衛生,這個大問題也就變得不是問題了。八年來,油溪橋村沒有一車垃圾送到外面去。村裡形成了人人撿垃圾的風氣,撿垃圾的人決不是丟垃圾的人。

“禁一百年鞭炮,留一雙眼睛!”這是彭育晚禁炮時說的一句擲地有聲的話。一番發自內心的激憤演說,村民們都點頭稱是。

然後,村裡明令禁炮,不管是紅白喜事,還是清明祭祖,或者是過年過節,一律禁止!

油溪村的第二禁,就是禁止用尿不溼,禁止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飯盒、一次性筷子。尿不溼燒不燃,埋到土裡又不能降解,產生的垃圾無法處理。村裡每生一個小孩,半年內要用一千多元錢的尿不溼,這對環境造成多大的損害?村裡規定,一律用毛巾代替尿不溼,村裡對有新生兒的家庭,凡不用尿不溼的,一次性補貼500元。把請保潔員的錢補給了村民。不用請專職的保潔員了,村民得了實惠。不用尿不溼,還保護了嬰兒的皮膚,節約了錢,又保護了環境。

油溪橋村裡第三禁,是禁賭。賭博是與收入成正比的。如果賭博,任何事業都無法發展。一個人賭博,可以把祖業輸掉,把房子輸掉,把老婆輸掉。

為了禁賭,村裡把三代以來有賭博史的家庭進行了一個統計摸底,結果發現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無家可歸的,二是妻離子散的;三是貧困戶。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油溪橋村的振興,在於村幹部、村民出義務工為集體做事,釐清了林權,卻又“收回”了林權;“收回”了用水權,卻又歸還了水;用最低的原始成本搞活了果木種植、稻田魚和甲魚養殖,搞活了鄉村旅遊,讓山、水、田等自然資源發揮了最大的效益。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培育了文明鄉風,禁了垃圾出村出院,禁了鞭炮燃放,禁了尿不溼等白色垃圾,用最低的成本修起了鄉村道路。

油溪橋村的振興之路,具有鄉村“原生態”特色,其關鍵核心在於發揮了村黨支部模範帶頭作用。(袁傑偉)

時政 | 民生 | 文化 | 生活

點亮

油溪橋村振興之路

讓更多人知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