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兩篇《尚書》竹簡與傳世經典《尚書》不同,到底誰真誰假?

本文為林屋公子“文物裡的早期中國”系列015:清華簡《說命》

我們有個俗語叫“盡信書不如無書”,出自《孟子》。但這裡說的“書”不是泛指書籍,而是特指叫“書”的作品。這些“書”是商周流傳下來的政府文獻,孔子曾經編《書》作為歷史教材,到戰國時期又分成《夏書》《商書》《周書》等。之後經過秦火焚燒,西漢時期今文學家又彙編起來,取了個我們熟悉的名字——《尚書》。所謂“尚”就是“上”,“尚書”表示的就是前朝的文獻。之後儒家經典有“四書五經”“十三經”,均有《尚書》一席之地。

然而,正是這部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明清時期的科舉官方參考資料,真偽性卻是飽受爭議。從唐代開始就有人質疑,到宋代吳樾正式開始考證,之後經過明代梅鷟、清代閻若璩、惠棟等,終於認定了這部《尚書》是“偽古文《尚書》”。當然,偽古文《尚書》也不是全偽,其中保留了二十八篇的真今文《尚書》。

2008年開始,清華大學對入藏的一批戰國楚簡進行整理,其中就發現若干類似《尚書》的文獻。其中包括《清華簡》(一)的《金滕》《尹至》《尹誥》《皇門》《祭公》《程寤》《保訓》七篇,以及《清華簡》(三)的《說命》等。已故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認為,這些就是真古文《尚書》。因為根據《尚書序》來看,《尹誥》《說命》應該就是《尚書》中的《鹹有一德》《傅說之命》,但卻又與傳世《尚書》完全不同,那麼傳世《尚書》為偽作的證據更確鑿了。

出土的兩篇《尚書》竹簡與傳世經典《尚書》不同,到底誰真誰假?

《尚書》

這件事在網絡上一度被炒得很熱,似乎清華簡足以證明《尚書》為偽作。但這種認識還是過於簡單。比如在《尚書》的《鹹有一德》《傅說之命》裡,某些句子是先秦文獻中出現的,但是在清華簡《尹誥》《說命》中卻未出現,甚至可以說存在根本的文本差異,而不僅僅是字詞問題。那麼,憑什麼說清華簡是真,而《尚書》就是偽?為什麼不能反過來,《尚書》是真,而清華簡是偽?事實上確實有學者這樣認為。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尚書》傳承說起。

如前所述,《尚書》本稱《書》,是商周時期的文獻彙編。雖然孔子編訂了一些,但沒有完全定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都喜歡引用《書》來作為觀點論證,引用最多的是《左傳》,其次是《墨子》,其他諸家也都多少有所引用。這些記錄不少不見於後來的今文《尚書》,可見有很多已經失傳了。另外,諸家引用同一內容的《書》,甚至同書引用的同一內容,文字都有所出入。這很可能來源於竹簡傳抄的錯亂訛誤。

另一個問題是,諸子為了託古改制,喜歡編造史實作為依據。除了流傳下來的《商書》《周書》被改造,更有了《夏書》以及更早的《虞書》。整體來看,越往近世的《周書》真實性越高,越往上古的《虞夏書》真實性越低。《虞夏書》其中的《堯典》《皋陶謨》《禹貢》,表現的就是儒家的一種政治哲學,這些內容又被太史公編入了《史記》的《五帝本紀》《夏本紀》,成為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古史。

出土的兩篇《尚書》竹簡與傳世經典《尚書》不同,到底誰真誰假?

孔子

可見,這些內容未必是史實,但我們仍然認為,這是真的《尚書》。歷史學者王暉先生指出,作偽分為“有意識作偽”和“無意識作偽”。“有意識作偽”如西漢張霸獻偽古文《尚書》,這是在《尚書》失傳後自己有意製造的贗品;而“無意識作偽”就如《堯典》《皋陶謨》《禹貢》這些,是戰國、西漢儒家集體創作的託古之作。所以,我們就可以把戰國《尚書》稱為真《尚書》;因為是用六國文字寫的,所以又叫古文《尚書》。

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就明令焚燒《詩》《書》;而到秦始皇統一,更是將政令布到了天下。但是,仍然有漏網之魚。其中秦朝博士伏生,將一部《尚書》藏在了家中牆壁,到西漢初年取出,經過拼湊整理後形成二十八篇。因為戰國竹簡已經破爛不堪,所以當時人用西漢文字抄錄下來,這就是今文《尚書》二十八篇。所以西漢今文《尚書》是傳承於戰國古文《尚書》的真作。西漢今文《尚書》在傳承時又分為歐陽氏學、大夏侯氏學、小夏侯氏學三家。東漢末年歐陽氏《尚書》被刻入《熹平石經》,成為官方認可的權威版本。

但從西漢中期開始,又出現了古文《尚書》。第一次是漢武帝時,孔子後代孔安國所獻家傳本,比今文《尚書》多十來篇;第二次是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古宅,得到了一批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又多十來篇;第三次是漢成帝、元帝時,劉向在皇家藏書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第四次是漢成帝時,張霸所獻的一百〇二篇古文《尚書》,被劉向經過校對後認為是偽造,但其保存的《尚書序》卻流傳了下來。

東漢時期杜林也得到一部古文《尚書》,但其篇目與今文《尚書》一致,經過衛宏、賈逵、馬融、鄭玄、王肅等人傳承,於曹魏正始年間刻入《三體石經》,也成為官方認可的權威版本。

出土的兩篇《尚書》竹簡與傳世經典《尚書》不同,到底誰真誰假?

熹平石經

但是西晉末年戰亂,今、古文《尚書》都失蹤,兩部石經也都損毀。所以在東晉初年,梅賾又獻上一部古文《尚書》,共五十八篇,正合劉向、鄭玄說的數目。其中包括今文二十八篇,但被拆分成三十三篇。除了三十三篇今文外,還有二十五篇古文。全書標有孔安國的序和注,所以大家認為這就是西漢孔安國家傳的真古文《尚書》。之後唐代官方頒佈《五經正義》,就是以此古文《尚書》為正文,孔安國傳為注,唐人孔穎達作疏,後來刻入《唐石經》中。

之後就是經過唐、宋、明、清的考證,認為這部古本《尚書》為偽,但其中保存了真實的今文《尚書》。這就是古文《尚書》、今文《尚書》、偽古文《尚書》的來歷。

偽古文《尚書》雖然整體為偽作,但是作者很聰明,他把先秦文獻中引用《書》的內容抄錄了進去。這些內容,當然可視為真古文《尚書》。但如前所述,戰國時期,同篇《尚書》存在不同的傳抄版本,那麼清華簡《尹誥》《說命》也是戰國時期的真古文《尚書》。這兩者之間是並列的版本,其實是不能互相證偽的。所以,真正揭穿偽古文《尚書》的,實際上更多仍得益於歷代學者的考證。而不僅僅是通過兩篇出土《尚書》,認為整個傳世古文《尚書》是偽作。

文物裡的早期中國系列:

商代王后婦好生前是女中豪傑,為何去世後被商王主持與先祖冥婚?

“司母戊鼎”改稱“後母戊鼎”已九年,然而很可能是把對的改錯了

《史記》裡五帝時代的人,在這件文物中卻是商朝人,這是穿越了嗎

出土文獻記載了這則志怪故事,原來商朝是這樣滅掉夏朝的!

考古發現的商王世系表,證明商朝存在,但顛覆了《史記》這些記載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網易歷史頻道等紙刊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