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西北大學 孔廟 張騫 油菜 休閒讀品雜誌社 2017-06-04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京津地區的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遷往西安,成立西安臨時大學,幾個月後,又遷往漢中,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後分立為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國立西北醫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五院校,分散在漢中城固、南鄭和勉縣等地。

漢中是個旅遊熱點,尤其是每年油菜花盛開的四月份,在您去觀賞油菜花海的同時,這裡還有一些與西北聯大有關的“冷旅遊”景點,值得一遊。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漢中城固古路壩的油菜花

漢中的油菜花頗負盛名,隨處可見。當年西北聯大的學生們也曾徜徉於油菜花海,唱著抗日救亡歌曲,如今漢中每年都會舉行油菜花節。此圖攝於古路壩,壩上即為古路壩天主教堂。

自西安遷往漢中途中

西北聯大師生們前往漢中的路線如下:先坐火車從西安到寶雞,然後從寶雞翻越秦嶺,沿過去的古蜀道之一褒斜道、當時的川陝公路、今天的316國道,經鳳縣、留壩、褒城步行抵達漢中。這一路之上,現今並無任何西北聯大的遺蹟,只是路途中的一些著名的歷史紀念點,留有一些西北聯大師生的故事。

1、留侯張良廟

西北聯大的師生曾在此借宿,張良廟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一處紀念地,西北聯大女生的進駐,開了張良廟不留女客的先例。在張良廟附近,老師們遇到了土匪,幸某女教授取出金鐲一副,大家才免遭洗劫,事後“女教授金鐲救同仁”傳為佳話。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漢中留壩張良廟

漢中留壩張良廟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一處紀念地,西北聯大在西遷漢中的路途之中,曾在此借宿。西北聯大南遷漢中的這條道路,筆者也經常行走,本刊在2010年第四輯的《川陝大道的風光與人物》和《智者有道——西漢君臣智慧解析》等文章裡,對留壩張良廟等歷史遺蹟有著非常詳盡的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閱讀。

2、褒城

因在漢中教學住宿的房子沒有找好,西北聯大師生曾在褒城住過十多天,此處有著名的褒斜棧道。遷校途中,故事多多。某天清晨,擔任警戒的同學在晨霧朦朧中誤射了一頭耕牛,經與耕牛的主人和解賠償後,全體同學趁機大快朵頤,打了一次牙祭。

有一位名叫劉藝民的西北聯大學生,後來記述了他在路途中的一個“英雄救美”的故事。某天,他和同學正走在一段上坡路的時候,看到一輛客車正沿著上坡路緩慢行駛,當時川陝公路上有所謂的“客車”通行,燒的是木炭,既無車棚,也無座位,如果不出故障,也要三天時間才能到漢中。當看到這輛客車時,劉藝民一時玩性大發,想搭個順車,於是縱身一躍,一隻手捉住了後車門的把手,腳也踏上了踏板,搭上了車。車繼續爬行,恰巧路過三個女同學的身邊,其中一個女同學一看他搭上了車,覺得好玩,也想搭車玩一下,於是也縱身一躍,抓住了後車門的另一個把手,不巧的是,她的腳沒有踏上踏板,懸在了半空,也不敢往下跳,嚇得大喊大叫起來。這時劉藝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感爆發了”,用右手使勁抓住車門把手,左手抄住了那位女同學的腰,直到恰當時機才下車,停止了保駕工作。晚上宿營時,同學們都笑他今天豔福不淺,但也僅止於此,因為那位女同學早已名花有主了,吃晚飯的時候,她的男朋友還專程來向他道謝。

關於秦嶺道上的驚險故事,還有一則,雖然不是發生在這一次的遷徙途中,而是發生在後來幾年,但也與西北聯大的學生有關,值得一記。說的是西北大學法商學院的一位女同學,有一年寒假回家,汽車翻到了溝裡,她當時在車子的最後,翻車時被拋了出去,她穿的是一件棉大衣,拋出時鼓滿了空氣,像降落傘一樣,對她起了保護作用,因此她只受了一點輕傷,此事一時在西北聯大傳為奇談。

從漢中到城固,路途倒不是很險,一是步行,二是騎馬。當地人趕馬的方式非常奇特,比如在漢中乘客上馬後,馬的主人並不隨馬一同前往,而是在馬屁股上拍一巴掌,馬前進,主人留在原地。原來這馬經過了訓練,識得路途,乘客在半路上下馬,想拉它走另外的道路,它就立於原地,死活不走,直到乘客再騎上去,它又順著原路一路前進,到了城固,這邊有人接應了這匹馬,這段旅程就算是結束了。

城固:西北聯大遺蹟

1、文廟大成殿

西北聯大到達城固之後,校本部及文理學院設在城固縣城內原考院所在地,教育學院設在文廟,這兩處地點相距不遠,在今天的城固師範學校、城固師範學校附小及幼兒園、幹部招待所一帶。如今在那裡留存有文廟的大成殿,曾經被用做西北大學的圖書館,有大小閱覽室各一,可容納150多人,不過現在已經破敗不堪,也沒有任何文字提示或碑刻說明它和西北聯大的關係。1946年,國立西北大學離開城固之時,曾經在校本部設立碑石紀念在城固的這一段歷史,名叫《國立西北大學僑寓城固記》,碑文出自中文系主任高明教授之手,由校長劉季洪於當年4月30日立石。可惜的是,在歷次的建設之中,這塊碑不知道哪裡去了。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城固縣文廟大成殿

文廟是當年祭孔的地方,西北聯大到城固後,文理學院利用這裡的房屋辦學,大成殿曾被開闢為圖書館。現在大成殿是考院和文廟唯一保留的建築,牆外的保護碑刻上未見與西北聯大有關的記載。

2、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

西北聯大把城固考院當作辦學地點之後,原來在考院辦學的一所小學就搬遷到了現在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這裡,後來西北大學來城固尋根,在現在這所考院實驗小學這裡立了一通“西北大學昭學勵志碑”,苟館長指出,考院實驗小學所在地和西北聯大關係不大,因此,西北大學的這塊碑,應該立在現在的城固師範學校或者文廟大成殿那裡才對。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城固考院實驗小學的昭學立志碑

2007年10月,時值西北大學105年校慶,為了紀念西北大學在城固八年的辦學經歷,西北大學在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立了這個“昭學勵志碑”,並向考院實驗小學捐資10萬元。碑上刻有“西北大學城固辦學舊址”的字樣,事實上,西北大學在城固辦學的地點並不在這裡,而在考院和文廟。

3、城固縣二中

西北聯大在城固安定下來之後不久,其中的教育學院獨立了出來,成立了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辦學地點進行了搬遷,在今天城固縣二中所在地,不過那裡已經沒有任何遺蹟存在了,只有北京師範大學和西北師範大學的學生於2001年舉行“西遷之路‘蘭天情’大學生自行車尋訪活動”時,在這裡立的一塊碑,可以讓人依稀感受到那段歷史。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西遷之路‘蘭天情’大學生自行車尋訪”活動紀念碑

此碑位於城固二中校內,城固二中內的西北師範學院遺蹟已經全部拆除了,只有這通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於2001年聯合所立的碑刻,尚能告訴我們西北師範學院曾在此地辦過學。

4、城固縣一中

西北聯大法商學院(即後來的國立西北大學法商學院)設在當時城固縣小西關原縣簡易師範學校舊址,是一個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在今天城固縣一中裡面,目前還在使用,是一中的一些老師的休息場所,有的老師還在這裡做中午飯,照顧自己的孩子,不過,使用僅限於一樓,二樓部分已經坍塌。2011年城固縣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碑以資紀念。這是一個很美麗古雅的小院,種滿花草,春風吹拂中,芳香四溢。我們建議,這幢樓一定要保存下來,並且要按“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當年的原貌。

這幢樓總面積不超過2000平方米,西北大學法商學院在此時,二樓全部為教室,有走廊可通四周,一樓部分為教室,其餘是院系辦公室,還有一個小圖書館和一個小打字機室。雖然面積不大,但法商學院卻有法律學系、政治學系、經濟學系和商學系,學生人數最多,因為畢業後好找工作。同時,法商學院也是西北大學學潮的一個發源地,為此,1940年,當時的教育部長陳立夫曾在學院二樓做過演講,進行勸導,于右任也來這裡做過演講。有意思的是,可能是學商業的比較精明,不願委曲求全,在西北大學三個院系裡,法商學院食堂伙食最好,既提供米飯,還提供饅頭,吃米飯的大多是南方同學和女同學,南方同學比較有錢,經常到外面吃飯打牙祭,女同學雖然認為吃米飯能讓人皮膚白,但吃得比較少,所以米經常有剩餘,於是就把剩餘下來的米賣掉換菜吃。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城固西北大學法商學院舊址

這棟二層的黃樓就是當年西北大學法商學院所在地,現位於城固一中院內,至今仍在使用,基本保留了原貌,不過屋頂的板瓦被換成了機瓦,二樓已經被封,亟待整修。

5、張騫紀念館

城固是我國漢代著名外交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鄉,張騫博物館位於距縣城3公里處的博望鎮饒家營村。自漢代以來,關於張騫墓是真是假一直存在著爭議,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座假墓。1938年7月到9月初,西北大學歷史系的師生對張騫墓進行了考古挖掘,當發掘工作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張騫的後人認為這是在挖他們家祖墳,一千多人扛著鋤頭、頭上纏著紅布條抗議來了,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最終停止了挖掘,改為增修墓道。雖然這次的挖掘沒有完成,但挖出了一塊封泥,上面有“博望”字樣,因張騫被封為博望侯,所以此墓被認定為真墓。1939年西北大學在張騫墓前刻立《增修漢博望侯張公騫墓碑記》,此碑由吳世昌撰寫,黎錦熙手書,今天還立在張騫墓前。苟保平館長認為確定張騫墓為真墓,是西北聯大對城固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張騫墓

西北聯大在城固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對張騫墓的考古發掘,從而證明了張騫墓確實是真墓。墓冢側面的碑刻就是當年西北聯大所立,記載了西北聯大發掘張騫墓的經過。

6、古路壩天主教堂

城固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古路壩天主教堂,是國立西北工學院本部所在地,這是現存西北聯大最重要的一處遺蹟,是研究西北聯大必去的一個地點。

我們從城固縣城出發,走十天高速(十堰—天水),在鹽井出口下高速,往天明方向走大約800米,在路邊看到“古路壩村”的標牌,很醒目,順著路牌上的箭頭轉入一條公路,前行大約1公里左右,就看到一座教堂矗立在眼前,這便是當年西北聯大工學院的辦學舊址了。這條公路值得一說,它由西北工業大學支持50萬元,國家部省共建公路項目支持36萬元,古路壩村自籌4萬元於2010年共同建成,因此命名為友誼路。

讓人遺憾的是,原有的那座哥特式教堂在文革中被毀掉了,此處留下的只有主教公館和修女院。主教公館現在還是天主教會舉行活動的所在地,門前一片荒草,即使是在春天,也顯得有些荒涼,而在土坡下面,是在陽光下自顧自燦爛著的油菜花,二者形成了一種非常強烈的對比,隱隱然又有一種非常奇妙的融合。主教公館的外牆給人一種深邃的歷史感,青磚牆面上,殘存著毛主席語錄,語錄的上面,卻是聖經裡的話語,大門處的牆上,又有“有事請打電話”這樣的留言,後面是兩個手機號碼,不知是不是主教的?進到門裡,看到一個帶著長長走廊的四合院,非常幽靜,種著一些花草和樹木,有些樹木是2001年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舉行“西遷之路‘蘭天情’大學生自行車尋訪活動”時所栽種,立有碑文,上書“友誼樹”這樣的字樣。牆壁上掛著一些老照片,像是一個攝影展,我們心中一陣激動,以為是西北聯大的一些老照片在展覽,走近一看卻不是,而是當年一位名叫南懷謙的外國傳教士在清朝末年拍攝的照片,他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那個時期漢中人民的生活情況,照片的藝術水平很高,史料價值更高,讓我們通過影像,觸摸到了百年前那些人們的面容,甚至心跳,這些照片現在已經彙編成一本名叫《世紀回眸》的書出版。我們想,不知當年西北聯大的師生在這裡生活、學習時,是不是也拍攝了這裡人們的生活情況,要是有,連同他們自己在城固的生活留影,也出一冊這樣的老照片,該是一個多好的事情啊!

主教公館現有48間房間,大多空空蕩蕩,有一兩間房子裡面,擺放著當年西北工學院學生睡過的床鋪,這也是傳教士留給學生們的,雖然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看起來還是很結實。據苟館長介紹,幾年前他來這裡的時候,還看到了更多的文物,包括床鋪、桌子等,但現在卻只有這些了。在這裡,我們見到了現任主教,是一名東北大漢,他談教會,談發展,很有想法。他有三個方面的談話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歸納起來如下:一是現在和西北聯大有關的學校給古路壩的發展沒有提供足夠多的幫助,他想和與西北聯大有關的單位共同搞一些活動;二是他想在這裡利用那些空房子辦一個養老院,不能閒置著;三是他鼓勵教會和社會各界和諧相處,教民要愛國,用他的話說便是:“一個人如果不愛國,能愛上帝嗎?”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城固縣古路壩天主教堂

此教堂當年是漢中、安康地區的主教區,規模宏大,曾是西北工學院的校園,如今只剩下這個主教公館,保持較為完整。

相比於主教公館,其後面的修女院的現狀糟糕得多。修女院在建國後有一段時間曾作為古路壩小學,但由於保護不當,年久失修,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毀掉了,倒塌的樓房、殘垣斷壁、院子裡瘋長的雜草,一片荒涼景象,給人深深的寂寞之感,這裡可是當年國立西北工學院的教室所在地啊。不過看那破敗的樣子,就算要恢復原貌,也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在古路壩,如果要找一點能證明當年西北聯大在此生活、學習過的證據,只有兩處:一處是立在主教公館和修女院之間的一塊“國立西北工學院舊址”的紀念碑,幾個大字由國立西北工學院學生、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師昌緒院士手書。後面的碑文記述了國立西北工學院在古路壩的歷史;一處是修女院後面、與其一牆之隔、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修建的古路壩小學,此小學修建之時,西北聯大教授、著名地質學家張伯聲捐了錢,校園裡有碑記載了這件事情。古路壩小學原來有六個年級,但隨著生源減少,三、四、五、六年級合併到了其他學校,這裡只有一、二年級和幼兒園,加起來有22名學生。謙和的老校長說,再過一兩年,這些孩子也將到其他小學集中去上學,古路壩小學將停辦。此話讓我們心裡有點難過,現在農村裡面,青壯年或外出上學,或進城務工,人口越來越少,孩子也越來越少,很多小學就這樣慢慢荒廢掉了。可我們眼前的孩子還體會不到這些,他們端著飯碗在院子裡吃中午飯,我們拍照的時候,他們對著鏡頭,有些羞澀,有些興奮,老校長笑眯眯地在一旁看著,像慈祥的爺爺。

在城固逗留的兩天時間裡,我們實際上去了兩趟古路壩,第二天去的時候,正是黃昏時分,教堂裡在做彌撒,主教在上面正襟危坐,教徒代表登臺朗誦聖經裡的篇章,多是一些年輕婦女,坐在下面認真讀聖經的也是一些年輕婦女。相比而言,老人們則顯得隨意的多,也不讀聖經,估計是不識字。最快活的是孩子們,他們跑來跑去,在一片肅穆之中,增添了快樂的氣氛。眼前的這一幕讓我們感慨,是啊,相比於宗教而言,西北聯大在這裡的影響顯得有點微不足道,幾十年前,他們用教堂當作學堂,然後他們走了,今天教堂依舊還是教堂,如果沒有西北工業大學在此立的那塊紀念碑,誰會看得出、誰又會認為這裡曾是一所高等學府的所在地呢?更重要的是,一所高等學府在這裡呆了近九年的時間,數千師生在這裡學習、生活過,他們給當地人的文化狀況和精神面貌有什麼改變呢?在我們看來沒有!我們看到的關於過去城固生活的影像資料記錄不就是傳教士留下的嗎!現在古路壩小學不是快停辦了嗎!不是還有那麼多人不識字嗎!識字的不是在讀《聖經》嗎!他們的精神依靠不還是上帝嗎!難道我們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一個地方的貢獻還不如人類靈魂的麻醉師嗎?為什麼會這樣?在筆者看來,這中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信念。當年,不管其目的如何,傳教士們至少來這裡的行為是主動的,而西北聯大的師生們來這裡卻是被迫的,是很不心甘情願的,只是把這裡當作抗日戰爭期間、艱難歲月裡的一個臨時避難之所,抗日戰爭一結束,他們很快就走了,沒有留下現代文明的體系和傳統就匆匆走了,回到了大城市裡面,還有的甚至不想留在西北,哭著鬧著要回到北京和天津,而城固以及古路壩依舊保持著物質和精神上雙重的貧窮落後。於是,宗教就理所當然地、重新佔據了這裡人們的精神生活。什麼時候,我們的高等教育能夠主動來到像古路壩這樣的落後地區,真正為改變這裡的落後面貌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做出真正有益於一個地區發展的貢獻呢?我們期待!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國立西北工學院舊址紀念碑

此碑位於古路壩天主教堂後面的空地上,是西北工業大學2004年10月所立,師昌緒院士手書題詞。這片空地當年也是古路壩天主教堂的一部分,當時地上還有建築物,工學院的學生就在這裡學習、生活,後來逐漸被毀。碑下是一幅國立西北工學院平面圖,展示了當年西北工學院在此地的分佈情況。

7、七星寺

七星寺,是西北工學院的分部,為院長賴璉設立,目的是接納數百名一時不能升入大學的中學生,謂之先修班,一年級的學生也在此上課。賴璉兼任國立西北大學校長之後,國立西北大學的預科學生又被安排在此上課。這是一個平壩,環境很好,解放後這裡成了一個農場,現在則沒有西北聯大的任何遺蹟了,寺廟也沒有了,大院裡面的房子建於文革期間,院場裡堆放著一些三合板,看樣子是一個生產三合板之類的工廠。我們拍攝了院子旁邊的那條小河,作為一個地貌標誌,什麼都變了,這條小河的位置卻沒有變。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城固七星寺

位於城固縣城西約3公里處,雖然現在這個地方仍叫做七星寺,也確實是當年西北聯大辦學的地方,但已經看不見任何痕跡了,只有牆外的那條河還在靜靜地流淌著。

城固:與西北聯大有關的其他景點

在城固,有一些地方,雖然沒有西北聯大的遺蹟,但卻與西北聯大師生的生活、工作、學習息息相關,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值得一記。

1、樊噲、蕭何墓

蕭何墓坐落在今城固縣博望鎮謝家井辦事處杜家槽村內,在城固酒廠後面,我們去時,門口掛著一把大鎖,鑰匙據說在一位村民手裡,但我們找了一圈也沒有找到此人。樊噲墓位於城固縣北5公里的五郎鄉黃家村,一條公路邊,一個大土丘,上面樹木茂盛,但周圍垃圾遍地。值得一說的是,在城固的蕭何墓和樊噲墓都是衣冠冢,但這裡卻是當年西北聯大學生散步以及流連的地方。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樊噲墓

位於城固縣城北約5公里處的五郎鄉黃家村,這是西漢開國功臣樊噲的衣冠冢,古木森森,可以看出來其歷史悠久,但墓前的磚垛和旁邊的垃圾堆顯示了其保存現狀並不容樂觀。冢前立有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題的墓碑,當地群眾在墓碑前安放了一尊不知名的神像,不知道他們拜求的到底是誰。

2、漢江

從現在的城固二中那裡,走過一個名叫小河橋的地方,就能到漢江邊,當年西北聯大的游泳課就常在漢江裡進行。師生們常在漢江裡游泳,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在漢江裡洗澡的習慣。原來城固的老百姓是不去漢江裡游泳的,當學生們,尤其是女學生去游泳時,他們一開始很反對,認為褻瀆了龍王,後來慢慢就接受了。當然這裡面有一個很實際的原因,漢中這個地方,過去流行疥瘡這種皮膚病,西北聯大的師生剛到這裡時,也有很多人得了疥瘡,後來洗澡一多,疥瘡就沒有了,老百姓一看這樣,也去漢江裡洗澡治病了。我們這次探訪,看到的漢江,讓人失望,漢江的水沒有以前多了,水質也不太好,在我們看來,是根本不能游泳的。江邊有沙廠的工人正在挖河沙,把漢江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這種景象讓人感覺痛惜。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漢江

當年這裡是西北聯大學生的天然游泳池,據記載這裡水流緩慢,水底全是細沙,很適合游泳,但現在這裡顯然已經不適合游泳了,到處都是裸露的河床和沙廠挖掘過的痕跡。

3、桔園

城固是著名的柑桔之鄉,在縣城北邊十幾公里處,有萬畝桔園,當年西北聯大的學生們常來桔園遊玩、吃桔子,桔子很便宜,他們常常在桔園裡吃飽了之後,再掏極少的錢買一大包桔子回去。有時候桔子買得多了,女同學提不動,男同學就藉機大獻殷勤,替女生背桔子,壓彎了腰也在所不惜。今天,城固的桔園是一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秋天到來的時候,省內及外地的遊客絡繹不絕。我們去的時候,是春天,連桔子花都沒有開,但我們驅車登高望遠,看到了萬畝桔林和油菜花海交相輝印的壯觀景象。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桔園

城固的桔園是中國地理位置最北的桔園,當年是西北聯大學生休閒的好去處,如今也是漢中的旅遊勝地。

4、城固縣城以鐘樓為中心的老街

西北聯大的學生們來城固之後,給當地帶來了一些變化,也帶了一些商機。

首先是有些學生住不慣學校宿舍的大通鋪,就到城裡的居民家裡租房子住,現在有居民家裡還保存著當年一些學生的日記本,苟館長說他見過,有一本上還手抄有毛澤東的著名詩歌《長征》,所抄內容與後來發表的《長征》有所出入。

其次是坐茶館,有時聊天有時讀書,經常就這樣打發半天時間。那時城固縣城老街上有十幾家茶館,不過最著名的“望江樓茶館”,在城固縣大東門外,環境好,視野也好,木樓朝南的一面敞開,可以看到漢江南面的山影。店主姓徐,是一個性格通達的老頭,在他這裡不僅可以喝茶,而且還有一些花生米之類的小吃,茶客在此可以長時間佔座,比如,你要一碗茶,喝幾口,坐一會兒,如果要離去就把碗蓋朝上,表示“我還要回來再喝”,老徐也沒什麼意見,一直給你留著座。“望江樓”最著名的茶客是西北大學數學系主任楊永芳教授和中國著名的鳥類專家常麟定教授,他們和學生在一起,幾乎把“望江樓”辦成了另外一個課堂,有一些學生的畢業論文就是在這裡寫成的。

其三是在街上買飯吃,比如在西北大學本部那裡有一家“老鄉親”牛肉泡饃館,就是學生們經常去改善生活的地方,座位不夠,他們就經常站著呼嚕嚕一口氣吃完。還有一家醪糟店,因店主長相酷似蘇聯大作家高爾基,而被同學們稱之為“高爾基醪糟”。學生們還給城固當地一種小吃取名“後悔”,因為據說吃了它後悔,不吃也後悔,相關資料上介紹這是一種深棕色、扁圓形的油炸小吃,筆者到城固去了後,還特意留意了一下,但最後還是不知為何物。

其四,西北聯大學生的一些學習活動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商機,比如那時體育系的學生打壘球,打壘球用的木棒好找,但壘球沒有現成的,於是就找當地一個裁縫縫製,需求量還比較大,後來那位裁縫一看生意不錯,乾脆就把主業變成了為學生們服務。

西北聯大的一些活動也給當地人帶來了快樂,比如劇團演出時,就有很多當地人過來觀看。說起劇團活動,有這麼一件趣事,西北大學有位同學愛好京劇,是京劇團裡的一名敲鼓手,加之擔心畢業找不到工作,竟一而再再而三留級,留在劇團裡打鼓,以致於後來他的父親寫信給他,問“何日吾兒方能畢業”,一時在學校裡面傳為笑談。

我們一行幾人在城固縣城內的老街走了一遭,拍攝了不少照片。在老街,比如東大街,還保留著不少當年的老房子。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城固老街

鐘樓附近的老街是當年城固唯一的一條街道,現在仍然保留了不少老房子,但雜亂的電線和網吧的招牌,訴說著時代的變遷。

漢中勉縣武侯祠

勉縣與西北聯大有關的地點是武侯祠,這是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一個紀念祠堂,為蜀國後主劉禪欽定。關於西北農學院在勉縣武侯祠的情況,我們瞭解到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北平大學農學院在武侯祠呆了三個月時間,後前往咸陽武功,與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併,成立了西北農學院;另一種說法是我們採訪西北農學院的楊篤老師和馮友權老師時瞭解到的,兩位老人都是西北農學院畢業的學生,後來在西北農學院擔任了領導職務,楊篤老師還編過西北農學院的校史,對學校歷史頗為了解,他們都說西北農學院的師生沒有去過武侯祠,楊篤老師說西北農學院成立後,校址一直在武功,只是在1938年,把學校的儀器和圖書運到了勉縣武侯祠,留了幾個管理人員在那裡看管,抗戰結束後,直到1949年,這批儀器和圖書才運到武功的西北農學院。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筆者推測:楊篤老師和馮友權老師口中所說的西北農學院,實際上指的西北農學院的前身之一——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該校也確實沒有遷往漢中,由此他們認為西北農學院只有武功這一處校址。但事實到底如何,筆者還是不清楚,因此將這兩種說法記錄於此,期望未來的研究者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不管結論如何,西北農學院和勉縣武侯祠有關係,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國立西北農學院在勉縣武侯祠沒有任何歷史遺蹟留存。我們嚮導遊和這裡的工作人員打聽西北聯大,問他們是否有這方面的資料,他們都說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情,只有一位原來在縣文史館工作過,現在此賣書的一位老先生依稀知道有這麼一件事情,至於具體情況,他也不瞭解,他推薦我們去勉縣二中去找一位劉志強老師,說他也許知道,我們去後才瞭解,這位劉老師編過勉縣二中校史,勉縣二中與最早內遷到陝西的東北大學和東北軍有關係,至於西北聯大的事情,他其實並不清楚。

西北聯大遺蹤追訪記

勉縣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與定軍山下的武侯墓遙遙相望。照片上看到的戟門和拜殿上掛著許多高度讚揚諸葛亮的牌匾,可見諸葛亮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西北農學院曾經在這裡寄存了一批圖書和儀器設備。

本文由休閒讀品雜誌社原創

(xiuxiandupinTX)


禁止侵權,未經授權盜取作者圖文

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