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作者:趙輝)中國考古學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興起以來,已經一百年,對夏代遺址尋找的工作一直沒有間斷。尤其本世紀初國家啟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為解開中華文明起源問題,對夏文化的研究與夏遺址的尋找更是傾國家之力,但至今也只是探尋到唯一一個二里頭文化遺址與夏朝年代部分重合,其是否為夏代遺址還一直存疑,這不能不說是件相當奇怪的事情。

夏朝存在於中國多種史料、傳說中,夏商周三代的中國歷史事實毋庸置疑,但為何卻難以找到夏朝470年曆史的文化遺址呢?

目前中國史學界與考古界把夏文化的尋找區域重點定在黃河流域,尤其是河洛地區,才是產生夏文化遺址久尋無果的根本原因。雖然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從殷商甲骨文開始,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都在黃河一線。但要尋找華夏民族起源的夏朝,還是在黃河流域尋找,就顯得中國史學界與考古學界的簡單與幼稚,其本質原因就在於對史料中周武王的“有夏之居”與何尊銘文“宅茲中國”的錯誤解讀。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通過筆者對夏朝歷史的研究,筆者可以百分百地確認,夏朝的中心區域在淮河流域,在淮北平原;夏朝的國都遺址是位於塗山北的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

對於筆者的這一確定性結論,不論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還是普通讀者,都會不屑一顧、嗤之以鼻。淮河流域是中國氾濫成災的地區,黃河數次奪淮淹沒淮河流域,夏朝怎麼可能建都在淮河流域?大禹也是因為淮河洪水四溢,才在淮河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家門。大禹建立的夏朝,這麼可能在距離淮河不遠處的四方湖畔建立夏朝國都?這決定不可能。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首先,筆者要說,大禹治水不是抗洪搶險,而是農田水利工程,是堯舜禹時期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從漁獵文明走向農耕文明,人們對農耕文明的土地和水利的不斷依賴,而進行的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大禹治水並不是洪水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而進行的抗洪搶險,淮河流域的水患在上古時代並不是後人想象的洪水遮天,淮河流域不適合人類生存。恰恰相反,淮河流域,尤其是淮北平原地區,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土地平坦肥沃,是遠古人們從事漁獵與農耕生產的最佳自然環境,溫暖的氣候條件,催生了華夏農耕文明的高度發展。物質財富的積累,催生了文化與文明的最先形成與發展,成為夏朝建立的物質基礎。在此漁獵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共同促進下,大禹在此建立夏朝國都,就有得天獨厚的氣候、自然與地理條件。

其次,淮河流域受到黃河奪淮的干擾影響,主要是在南宋以後。根據史料記載,黃河曾有數次侵奪淮河流域,但為時較短,對淮河流域改變不大。自西漢以來,淮河流域多為黃河所侵,“多在泗(州)、鳳(陽)以上”,“潁(上)、亳(縣)、懷遠之間”。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東、皖北、蘇北和魯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經常氾濫的地區。黃河長達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黃河對淮河流域的影響區域可參看下圖: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夏朝國都,位於渦河北15公里處,為淮河的一支獨立支流。黃河奪淮經渦河入淮河,對北淝河無絲毫影響。而經泗水入淮河的黃河水也距離北淝河下游相當遙遠,完全不構成對北淝河河流的影響。“塗山頂上掛雜草,淹不到古城一根草”是古城當地流傳的民間諺語,說明古城遺址得天獨厚的地勢優勢。因此,歷代歷次的黃河奪淮,對北淝河流域都沒有造成干擾破壞,更沒有對夏朝國都遺址造成根本性的破壞。這裡的主要原因,在於大禹對夏朝國都選址的高瞻遠矚、慧眼獨具。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造成淮河氾濫的黃河才是限制早期人類文明穩定發展的根本原因,在黃河流域黃河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干擾,使得中國早期人類文明難以形成並穩定,這也是在黃河附近難以尋到夏文化蹤影的根本原因。黃河對千里之外的淮河干擾破壞都如此頻繁嚴重,那黃河流域對自身的破壞,為早期人類文明的破壞就更無以復加了,在此區域如何形成華夏文明的起源?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夏水北淝河流域,不僅沒有受到近一千多年黃河對淮河水系的干擾影響,而且夏水北淝河流域更是中國古老《詩經》的發源地,是《詩經》那些醉人詩篇的主要描述場景,其和諧的人文環境,催生了《詩經》的產生。《詩經》在淮河夏水北淝河流域的誕生,也是夏朝國都數千年形成的高度文化文明,在夏水北淝河流域開出的照耀後世文化的絢麗花朵。“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鼓鍾喈喈,淮水湝湝,憂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生動地記錄了二千七百多年前淮河兒女在淮河之畔塗山之巔,舉行祭祀大禹的盛會,緬懷大禹為淮河兒女做出的傑出貢獻。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筆者對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為夏朝國都的判斷,主要來自於四方湖古城遺址現在的地理地貌仍然保持著四千年前夏朝國都的原始風貌。其“三裡之城七裡之郭”仍有跡可循,大禹治水治理農田水利的工程仍然滋潤著當地的農業生產,《詩經》中描繪的人間仙境仍栩栩如生,展現著二三千年前的風采。這些穿越四千年時光的夏朝國都風貌,能夠傳承至今,筆者不得不感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其穿越數千年的智慧對華夏民族的深遠影響。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為夏朝470年農耕文明歷史的唯一國都,筆者的這一限制性觀點,將筆者的學術結論容易遭受攻擊的弱點暴露無遺,任何人只要在淮河流域四方湖為中心一百公里以外找到夏朝國都遺址或者夏文化遺址,筆者的這一結論將土崩瓦解。筆者願意接受任何有識之士系統全面的反駁、考驗、拷問,但請不要拿後世移花接木的孤立地名做為夏朝國都論證的依據,如果這些地名有參考意義,相信中國歷史學界早已破解了夏朝歷史,尋找到了夏朝國都。這也是目前史學界與考古界無法找到夏朝遺址,導致否定夏朝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因為真正代表夏文化的地區根本沒有進入中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視野之內。(作者:趙輝)

夏朝國都為何能穿越四千年保存至今?數千年前曾為《詩經》仙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