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

今天的講述者叫杜凱,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是通過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認識了他,和他所在的爵士樂組合 Mr. Miss。

一提到搞樂隊的,大家印象當中好像都是那種玩世不恭,藐視一切規則的人。但是杜凱完全是另一套路數,他是一個從小在聚光燈邊緣的暗影裡努力學習的小孩,他更像是一個 Nerd,一個從小擅長扒歌的音樂技術宅。

他的音樂啟蒙最早來源於小學音樂課上的塑料豎笛,後來呢,是十五歲的時候跟表哥借的一把吉他。

-01-我想把我的名字印在專輯上

我第一次對於未來的想象開始於中學時期,那會兒高曉鬆出了《青春無悔》那張作品集,專輯上的每一首歌的作詞、作曲都是他一個人。我當時就覺得,以後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寫詞、作曲、編曲,在專輯上我的名字豎著印成一溜兒——應該很好看。

後來學校的音樂老師發現我樂感特別好,就問我,「要不要去音樂特長班,以後可以考音樂學院,高考如果有聲樂特長也有可能獲得加分。」

我爸媽一合計, 在山東這種高考大省,孩子能有個加分項當然好了,就讓我轉進了中學裡的音樂特長班。

我中學時候是那種特別不起眼的小孩兒,周圍學藝術的同學一般都時尚又很風光的樣子,只有我整天邋邋遢遢的,不會穿戴、性格內向、跟人說話都很拘謹,整天埋頭搞自己那點「創作」,就很像個音樂技術宅。

當時困擾了我一整個青春期的問題是,我特別矮,初中畢業的時候,我才長到 1 米 65,於是整個高中時期,我基本都是坐在班裡的第一排。

在山東,男孩子最好都得長成人高馬大的山東大漢,個子矮簡直就是原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山東人怎麼都那麼歧視長得矮的人,當時連好朋友都嘲笑我的身高,我回家難過得直哭——「哎,怎麼辦啊,長不高啊,沒法活啦……」

當時為了稍微讓自己好過一點,我開始留意那些知名音樂人的身高,我發現黑豹樂隊的貝斯手王文傑好像也不高,但搖滾玩得挺溜。我意識到好像搞音樂跟個兒矮也沒什麼衝突,心裡獲得了一些安慰,於是那段時間我就靠蒐集各種和我身高相近的知名樂手,來獲得生活的勇氣。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我學音樂跟什麼青春啊、泡妞啊、風光啊,完全不沾邊,我當時寫歌搞創作完全就是為了排遣青春期的寂寞和痛苦。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

今天的講述者叫杜凱,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是通過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認識了他,和他所在的爵士樂組合 Mr. Miss。

一提到搞樂隊的,大家印象當中好像都是那種玩世不恭,藐視一切規則的人。但是杜凱完全是另一套路數,他是一個從小在聚光燈邊緣的暗影裡努力學習的小孩,他更像是一個 Nerd,一個從小擅長扒歌的音樂技術宅。

他的音樂啟蒙最早來源於小學音樂課上的塑料豎笛,後來呢,是十五歲的時候跟表哥借的一把吉他。

-01-我想把我的名字印在專輯上

我第一次對於未來的想象開始於中學時期,那會兒高曉鬆出了《青春無悔》那張作品集,專輯上的每一首歌的作詞、作曲都是他一個人。我當時就覺得,以後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寫詞、作曲、編曲,在專輯上我的名字豎著印成一溜兒——應該很好看。

後來學校的音樂老師發現我樂感特別好,就問我,「要不要去音樂特長班,以後可以考音樂學院,高考如果有聲樂特長也有可能獲得加分。」

我爸媽一合計, 在山東這種高考大省,孩子能有個加分項當然好了,就讓我轉進了中學裡的音樂特長班。

我中學時候是那種特別不起眼的小孩兒,周圍學藝術的同學一般都時尚又很風光的樣子,只有我整天邋邋遢遢的,不會穿戴、性格內向、跟人說話都很拘謹,整天埋頭搞自己那點「創作」,就很像個音樂技術宅。

當時困擾了我一整個青春期的問題是,我特別矮,初中畢業的時候,我才長到 1 米 65,於是整個高中時期,我基本都是坐在班裡的第一排。

在山東,男孩子最好都得長成人高馬大的山東大漢,個子矮簡直就是原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山東人怎麼都那麼歧視長得矮的人,當時連好朋友都嘲笑我的身高,我回家難過得直哭——「哎,怎麼辦啊,長不高啊,沒法活啦……」

當時為了稍微讓自己好過一點,我開始留意那些知名音樂人的身高,我發現黑豹樂隊的貝斯手王文傑好像也不高,但搖滾玩得挺溜。我意識到好像搞音樂跟個兒矮也沒什麼衝突,心裡獲得了一些安慰,於是那段時間我就靠蒐集各種和我身高相近的知名樂手,來獲得生活的勇氣。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我學音樂跟什麼青春啊、泡妞啊、風光啊,完全不沾邊,我當時寫歌搞創作完全就是為了排遣青春期的寂寞和痛苦。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小學時的杜凱

-02-你讀過《簡愛》嗎?

2000 年 9 月,我初中畢業剛上高中,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歌,自己創作了曲子、吉他和絃、四段詞,特別高興。

這首歌當時是寫給我暗戀的女孩。她是初二轉到我們班的,坐在我前面,一個文學女青年,平時的愛好是向我顯擺她的文化知識,並以此來刺激我。

她會沒事突然轉過頭問我,「你看過《簡愛》嗎?」

「我沒看過。」

「那我借你一本看。」

她也是學音樂的,「你知道什麼叫大三度、小三度嗎?」

「我不知道。」

「這你都不知道,沒文化……」

後來,在她的不斷刺激下,我涉獵了各種知識,並逐漸成為了班級裡音樂理論的「專家」。

這個有點恃才傲物的女孩,我總是能在人來人往的樓道里一眼看到她,她走路的姿勢好像都與眾不同,她總是甩著兩隻袖子,特別瀟灑自如地走著。後來我跟她聊天時才知道,那是因為她總是把自己想象成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

我當時沒讀過那麼多文學,但是我能感覺到是那樣,我的心裡也有一部分藝術的想象——正當我喜歡著音樂的同時,我看到了一個也沉浸在自己藝術想象當中的女孩,我就覺得她跟別人都不一樣,別人就庸俗,她就骨骼清奇。

但上學那會兒,我一直也沒敢告訴人家,我喜歡她。直到好多年後,我稍微跟她說了說,她就當笑話一聽。

但是其實我第一首歌是為她寫的。(你可以打開音頻 8”45’ 處,收聽杜凱 16 歲時寫的這首歌)

-03-我怎麼就這麼土呢?

高中是我人生中音樂審美進階的第一個重要階段,高一時喜歡的還是國內流行音樂,高三時已經基本達到了小鎮搖滾憤青水平。

為了考北大的特招生,我從藝術班轉到文科班,文化課成績一下從第一名掉到二十名。有段時間,我甚至覺得自己沒權利聽歌寫歌了,但還是忍不住。2003 年,那會兒正好流行「新金屬」,非常符合我當時的心境,複習不下去的時候我就聽暴力反抗機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特別爽,聽著就想砸東西。

直到今天,高考具體怎麼複習的我已經全忘了,但我依然記得當時聽的音樂,都是作為音樂必修課的偉大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大門樂隊(The Doors)等等。我是帶著一腦子的音樂,進入高考考場的。

感謝聲樂特長的 50 分加分,我順利考進了北大,被調劑進了歷史系。

高考之後的那個暑假,我專心研究了那些偉大樂隊的歌曲,憑著興趣和熱情完成流行音樂的入門。我創作了十首歌曲,最後刻成一張 CD,算是對我高中音樂學習的一個總結。

然後我就去北大上學了。在北大高手雲集的合唱團裡,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

我發現合唱團的人都見多識廣,他們聊著我聽都沒聽過的音樂劇,張口就能唱意大利語的歌劇,個個都是古典樂專家,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摸索著寫爵士樂了。那都是我向往的東西,可是當時的我才剛剛接觸互聯網,同樣是音樂愛好者的他們已經遙遙領先了。

這個對我衝擊特別大,我剛來北京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只能站在原地仰望別人,眼巴巴地自卑,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才慢慢知道這是地區差異、資源差異,但是在開始的一兩年我就覺得就是自己的問題——你看人家怎麼那麼好,我怎麼就這麼土,但好像也沒辦法,就只能土著。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

今天的講述者叫杜凱,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是通過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認識了他,和他所在的爵士樂組合 Mr. Miss。

一提到搞樂隊的,大家印象當中好像都是那種玩世不恭,藐視一切規則的人。但是杜凱完全是另一套路數,他是一個從小在聚光燈邊緣的暗影裡努力學習的小孩,他更像是一個 Nerd,一個從小擅長扒歌的音樂技術宅。

他的音樂啟蒙最早來源於小學音樂課上的塑料豎笛,後來呢,是十五歲的時候跟表哥借的一把吉他。

-01-我想把我的名字印在專輯上

我第一次對於未來的想象開始於中學時期,那會兒高曉鬆出了《青春無悔》那張作品集,專輯上的每一首歌的作詞、作曲都是他一個人。我當時就覺得,以後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寫詞、作曲、編曲,在專輯上我的名字豎著印成一溜兒——應該很好看。

後來學校的音樂老師發現我樂感特別好,就問我,「要不要去音樂特長班,以後可以考音樂學院,高考如果有聲樂特長也有可能獲得加分。」

我爸媽一合計, 在山東這種高考大省,孩子能有個加分項當然好了,就讓我轉進了中學裡的音樂特長班。

我中學時候是那種特別不起眼的小孩兒,周圍學藝術的同學一般都時尚又很風光的樣子,只有我整天邋邋遢遢的,不會穿戴、性格內向、跟人說話都很拘謹,整天埋頭搞自己那點「創作」,就很像個音樂技術宅。

當時困擾了我一整個青春期的問題是,我特別矮,初中畢業的時候,我才長到 1 米 65,於是整個高中時期,我基本都是坐在班裡的第一排。

在山東,男孩子最好都得長成人高馬大的山東大漢,個子矮簡直就是原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山東人怎麼都那麼歧視長得矮的人,當時連好朋友都嘲笑我的身高,我回家難過得直哭——「哎,怎麼辦啊,長不高啊,沒法活啦……」

當時為了稍微讓自己好過一點,我開始留意那些知名音樂人的身高,我發現黑豹樂隊的貝斯手王文傑好像也不高,但搖滾玩得挺溜。我意識到好像搞音樂跟個兒矮也沒什麼衝突,心裡獲得了一些安慰,於是那段時間我就靠蒐集各種和我身高相近的知名樂手,來獲得生活的勇氣。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我學音樂跟什麼青春啊、泡妞啊、風光啊,完全不沾邊,我當時寫歌搞創作完全就是為了排遣青春期的寂寞和痛苦。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小學時的杜凱

-02-你讀過《簡愛》嗎?

2000 年 9 月,我初中畢業剛上高中,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歌,自己創作了曲子、吉他和絃、四段詞,特別高興。

這首歌當時是寫給我暗戀的女孩。她是初二轉到我們班的,坐在我前面,一個文學女青年,平時的愛好是向我顯擺她的文化知識,並以此來刺激我。

她會沒事突然轉過頭問我,「你看過《簡愛》嗎?」

「我沒看過。」

「那我借你一本看。」

她也是學音樂的,「你知道什麼叫大三度、小三度嗎?」

「我不知道。」

「這你都不知道,沒文化……」

後來,在她的不斷刺激下,我涉獵了各種知識,並逐漸成為了班級裡音樂理論的「專家」。

這個有點恃才傲物的女孩,我總是能在人來人往的樓道里一眼看到她,她走路的姿勢好像都與眾不同,她總是甩著兩隻袖子,特別瀟灑自如地走著。後來我跟她聊天時才知道,那是因為她總是把自己想象成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

我當時沒讀過那麼多文學,但是我能感覺到是那樣,我的心裡也有一部分藝術的想象——正當我喜歡著音樂的同時,我看到了一個也沉浸在自己藝術想象當中的女孩,我就覺得她跟別人都不一樣,別人就庸俗,她就骨骼清奇。

但上學那會兒,我一直也沒敢告訴人家,我喜歡她。直到好多年後,我稍微跟她說了說,她就當笑話一聽。

但是其實我第一首歌是為她寫的。(你可以打開音頻 8”45’ 處,收聽杜凱 16 歲時寫的這首歌)

-03-我怎麼就這麼土呢?

高中是我人生中音樂審美進階的第一個重要階段,高一時喜歡的還是國內流行音樂,高三時已經基本達到了小鎮搖滾憤青水平。

為了考北大的特招生,我從藝術班轉到文科班,文化課成績一下從第一名掉到二十名。有段時間,我甚至覺得自己沒權利聽歌寫歌了,但還是忍不住。2003 年,那會兒正好流行「新金屬」,非常符合我當時的心境,複習不下去的時候我就聽暴力反抗機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特別爽,聽著就想砸東西。

直到今天,高考具體怎麼複習的我已經全忘了,但我依然記得當時聽的音樂,都是作為音樂必修課的偉大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大門樂隊(The Doors)等等。我是帶著一腦子的音樂,進入高考考場的。

感謝聲樂特長的 50 分加分,我順利考進了北大,被調劑進了歷史系。

高考之後的那個暑假,我專心研究了那些偉大樂隊的歌曲,憑著興趣和熱情完成流行音樂的入門。我創作了十首歌曲,最後刻成一張 CD,算是對我高中音樂學習的一個總結。

然後我就去北大上學了。在北大高手雲集的合唱團裡,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

我發現合唱團的人都見多識廣,他們聊著我聽都沒聽過的音樂劇,張口就能唱意大利語的歌劇,個個都是古典樂專家,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摸索著寫爵士樂了。那都是我向往的東西,可是當時的我才剛剛接觸互聯網,同樣是音樂愛好者的他們已經遙遙領先了。

這個對我衝擊特別大,我剛來北京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只能站在原地仰望別人,眼巴巴地自卑,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才慢慢知道這是地區差異、資源差異,但是在開始的一兩年我就覺得就是自己的問題——你看人家怎麼那麼好,我怎麼就這麼土,但好像也沒辦法,就只能土著。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4-一些關於音樂的認識

大學的頭兩年,疲於應付歷史學課程讓我時常覺得自己好像離音樂越來越遠了,不管是那些考上了音樂學院的原來的藝術班同學,還是北大里那些水平頗高的業餘音樂愛好者,都讓我覺得有點自愧不如。我成天悶在宿舍裡有一搭沒一搭地寫著歌,也不敢想自己將來能走上職業音樂之路。

變化發生在 2005 年,一位畢業多年的北大學長許曉峰,也是華納唱片公司的前老總,找了許多北大出身的音樂人,希望聯合制作一張音樂專輯來回報母校。我當時還在讀大三,很幸運地被選上了,於是第一次真正見識到了唱片行業,也見到了小時候在磁帶上聽到的那些人。

我那會兒即使不是錄自己的歌也會去錄音室,跟著那些專業的製作團隊學習技能。在北大合唱團的經歷鍛鍊了我寫和聲的能力,製作團隊也很認可,所以我還額外承擔了那張專輯裡好幾首歌的和聲。直到今天,我仍然把那張專輯的幾個製作人稱為「師傅」,最早是他們帶著我瞥見了這個龐大的職業音樂世界的真實樣貌。

然後大概也是這段時間,我還遇見了一位深刻改變了我的音樂審美的姑娘。

她是日本的交換生,來北大交換一年。在課上她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我就幫她,後來我們慢慢從朋友變成了戀人。

她給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發現,我原來覺得很酷的一些音樂在她眼裡是最不酷的,反而我覺得最不酷的音樂她認為是最酷的:

我那會兒喜歡聽小調音樂。小調音樂至今為止都是中國文藝青年最喜歡的裝逼音樂,聽上去就很高級。但當我興沖沖地拿一首小調給她聽的時候,她說「這個太土了,你能不能寫點高興的音樂。」我們中國人覺得小調音樂很獨特、有異域風情,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那是非常熟悉的音樂,他們的很多歌曲都是用小調演奏。

當時我們一起看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特別喪的一部電影,比約克在裡邊一輩子受罪,最後咔嚓死刑被絞死。我覺得,「太帥了,這嗓子太棒了,你看這比約克,特別另類的音樂人。」但是她不喜歡,看完以後還特別生氣,覺得這電影簡直是欺負人,一點都不好看。

從她身上,我逐漸認識到審美的多樣性。原來一直被我視為高級的東西,可能實際上是一種套路,一種被大家視為標新立異而趨之若鶩,反而導致庸俗的東西。

從 2005 年到 2016 年分手,11 年裡,我為她創作了 11 首歌曲作為生日禮物。每年的生日歌曲彷彿是我的音樂研究彙報,比如第一年是一首相對歡快的歌;第二年是一首類似於音樂劇的歌;第三年是說唱;第四年是搖滾。

在給她寫生日歌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了一個對自己的音樂的認同,我大概搞清楚了我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我適合什麼樣的音樂。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

今天的講述者叫杜凱,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是通過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認識了他,和他所在的爵士樂組合 Mr. Miss。

一提到搞樂隊的,大家印象當中好像都是那種玩世不恭,藐視一切規則的人。但是杜凱完全是另一套路數,他是一個從小在聚光燈邊緣的暗影裡努力學習的小孩,他更像是一個 Nerd,一個從小擅長扒歌的音樂技術宅。

他的音樂啟蒙最早來源於小學音樂課上的塑料豎笛,後來呢,是十五歲的時候跟表哥借的一把吉他。

-01-我想把我的名字印在專輯上

我第一次對於未來的想象開始於中學時期,那會兒高曉鬆出了《青春無悔》那張作品集,專輯上的每一首歌的作詞、作曲都是他一個人。我當時就覺得,以後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寫詞、作曲、編曲,在專輯上我的名字豎著印成一溜兒——應該很好看。

後來學校的音樂老師發現我樂感特別好,就問我,「要不要去音樂特長班,以後可以考音樂學院,高考如果有聲樂特長也有可能獲得加分。」

我爸媽一合計, 在山東這種高考大省,孩子能有個加分項當然好了,就讓我轉進了中學裡的音樂特長班。

我中學時候是那種特別不起眼的小孩兒,周圍學藝術的同學一般都時尚又很風光的樣子,只有我整天邋邋遢遢的,不會穿戴、性格內向、跟人說話都很拘謹,整天埋頭搞自己那點「創作」,就很像個音樂技術宅。

當時困擾了我一整個青春期的問題是,我特別矮,初中畢業的時候,我才長到 1 米 65,於是整個高中時期,我基本都是坐在班裡的第一排。

在山東,男孩子最好都得長成人高馬大的山東大漢,個子矮簡直就是原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山東人怎麼都那麼歧視長得矮的人,當時連好朋友都嘲笑我的身高,我回家難過得直哭——「哎,怎麼辦啊,長不高啊,沒法活啦……」

當時為了稍微讓自己好過一點,我開始留意那些知名音樂人的身高,我發現黑豹樂隊的貝斯手王文傑好像也不高,但搖滾玩得挺溜。我意識到好像搞音樂跟個兒矮也沒什麼衝突,心裡獲得了一些安慰,於是那段時間我就靠蒐集各種和我身高相近的知名樂手,來獲得生活的勇氣。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我學音樂跟什麼青春啊、泡妞啊、風光啊,完全不沾邊,我當時寫歌搞創作完全就是為了排遣青春期的寂寞和痛苦。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小學時的杜凱

-02-你讀過《簡愛》嗎?

2000 年 9 月,我初中畢業剛上高中,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歌,自己創作了曲子、吉他和絃、四段詞,特別高興。

這首歌當時是寫給我暗戀的女孩。她是初二轉到我們班的,坐在我前面,一個文學女青年,平時的愛好是向我顯擺她的文化知識,並以此來刺激我。

她會沒事突然轉過頭問我,「你看過《簡愛》嗎?」

「我沒看過。」

「那我借你一本看。」

她也是學音樂的,「你知道什麼叫大三度、小三度嗎?」

「我不知道。」

「這你都不知道,沒文化……」

後來,在她的不斷刺激下,我涉獵了各種知識,並逐漸成為了班級裡音樂理論的「專家」。

這個有點恃才傲物的女孩,我總是能在人來人往的樓道里一眼看到她,她走路的姿勢好像都與眾不同,她總是甩著兩隻袖子,特別瀟灑自如地走著。後來我跟她聊天時才知道,那是因為她總是把自己想象成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

我當時沒讀過那麼多文學,但是我能感覺到是那樣,我的心裡也有一部分藝術的想象——正當我喜歡著音樂的同時,我看到了一個也沉浸在自己藝術想象當中的女孩,我就覺得她跟別人都不一樣,別人就庸俗,她就骨骼清奇。

但上學那會兒,我一直也沒敢告訴人家,我喜歡她。直到好多年後,我稍微跟她說了說,她就當笑話一聽。

但是其實我第一首歌是為她寫的。(你可以打開音頻 8”45’ 處,收聽杜凱 16 歲時寫的這首歌)

-03-我怎麼就這麼土呢?

高中是我人生中音樂審美進階的第一個重要階段,高一時喜歡的還是國內流行音樂,高三時已經基本達到了小鎮搖滾憤青水平。

為了考北大的特招生,我從藝術班轉到文科班,文化課成績一下從第一名掉到二十名。有段時間,我甚至覺得自己沒權利聽歌寫歌了,但還是忍不住。2003 年,那會兒正好流行「新金屬」,非常符合我當時的心境,複習不下去的時候我就聽暴力反抗機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特別爽,聽著就想砸東西。

直到今天,高考具體怎麼複習的我已經全忘了,但我依然記得當時聽的音樂,都是作為音樂必修課的偉大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大門樂隊(The Doors)等等。我是帶著一腦子的音樂,進入高考考場的。

感謝聲樂特長的 50 分加分,我順利考進了北大,被調劑進了歷史系。

高考之後的那個暑假,我專心研究了那些偉大樂隊的歌曲,憑著興趣和熱情完成流行音樂的入門。我創作了十首歌曲,最後刻成一張 CD,算是對我高中音樂學習的一個總結。

然後我就去北大上學了。在北大高手雲集的合唱團裡,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

我發現合唱團的人都見多識廣,他們聊著我聽都沒聽過的音樂劇,張口就能唱意大利語的歌劇,個個都是古典樂專家,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摸索著寫爵士樂了。那都是我向往的東西,可是當時的我才剛剛接觸互聯網,同樣是音樂愛好者的他們已經遙遙領先了。

這個對我衝擊特別大,我剛來北京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只能站在原地仰望別人,眼巴巴地自卑,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才慢慢知道這是地區差異、資源差異,但是在開始的一兩年我就覺得就是自己的問題——你看人家怎麼那麼好,我怎麼就這麼土,但好像也沒辦法,就只能土著。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4-一些關於音樂的認識

大學的頭兩年,疲於應付歷史學課程讓我時常覺得自己好像離音樂越來越遠了,不管是那些考上了音樂學院的原來的藝術班同學,還是北大里那些水平頗高的業餘音樂愛好者,都讓我覺得有點自愧不如。我成天悶在宿舍裡有一搭沒一搭地寫著歌,也不敢想自己將來能走上職業音樂之路。

變化發生在 2005 年,一位畢業多年的北大學長許曉峰,也是華納唱片公司的前老總,找了許多北大出身的音樂人,希望聯合制作一張音樂專輯來回報母校。我當時還在讀大三,很幸運地被選上了,於是第一次真正見識到了唱片行業,也見到了小時候在磁帶上聽到的那些人。

我那會兒即使不是錄自己的歌也會去錄音室,跟著那些專業的製作團隊學習技能。在北大合唱團的經歷鍛鍊了我寫和聲的能力,製作團隊也很認可,所以我還額外承擔了那張專輯裡好幾首歌的和聲。直到今天,我仍然把那張專輯的幾個製作人稱為「師傅」,最早是他們帶著我瞥見了這個龐大的職業音樂世界的真實樣貌。

然後大概也是這段時間,我還遇見了一位深刻改變了我的音樂審美的姑娘。

她是日本的交換生,來北大交換一年。在課上她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我就幫她,後來我們慢慢從朋友變成了戀人。

她給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發現,我原來覺得很酷的一些音樂在她眼裡是最不酷的,反而我覺得最不酷的音樂她認為是最酷的:

我那會兒喜歡聽小調音樂。小調音樂至今為止都是中國文藝青年最喜歡的裝逼音樂,聽上去就很高級。但當我興沖沖地拿一首小調給她聽的時候,她說「這個太土了,你能不能寫點高興的音樂。」我們中國人覺得小調音樂很獨特、有異域風情,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那是非常熟悉的音樂,他們的很多歌曲都是用小調演奏。

當時我們一起看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特別喪的一部電影,比約克在裡邊一輩子受罪,最後咔嚓死刑被絞死。我覺得,「太帥了,這嗓子太棒了,你看這比約克,特別另類的音樂人。」但是她不喜歡,看完以後還特別生氣,覺得這電影簡直是欺負人,一點都不好看。

從她身上,我逐漸認識到審美的多樣性。原來一直被我視為高級的東西,可能實際上是一種套路,一種被大家視為標新立異而趨之若鶩,反而導致庸俗的東西。

從 2005 年到 2016 年分手,11 年裡,我為她創作了 11 首歌曲作為生日禮物。每年的生日歌曲彷彿是我的音樂研究彙報,比如第一年是一首相對歡快的歌;第二年是一首類似於音樂劇的歌;第三年是說唱;第四年是搖滾。

在給她寫生日歌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了一個對自己的音樂的認同,我大概搞清楚了我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我適合什麼樣的音樂。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在北大當行政老師時,跟社團的本科生們組樂隊

本科畢業後,我在北大做行政老師。我的工作是坐在北大物理學院辦公室裡,處理各種學生的審批手續。每天十點上班,同學進來,我就問,「要辦什麼手續,開什麼證明,蓋什麼章?」

前前後後重複一套程序,像食堂的打飯大叔,「大刀削加雞蛋,小碗西紅柿加雞蛋?」來回來去就是那麼幾個程序化的機械工作,它是一種毫無意義的重複和純粹的消耗。

我白天在辦公室裡「受刑」,晚上回到宿舍裡,在 BBS 上看到一個帖子,其中寫道,「邁克爾 · 傑克遜的製作人說過,『如果你想學習音樂創作,入門的方式是選擇十個最喜歡的音樂人,然後逐一研究他們的歌曲。』」

為了對抗工作的消耗,之後的兩年,我主要以這種方式學習音樂創作。通過兩年的學習,我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質的變化。

工作第二年,我被邀請擔任北大唱歌比賽評委。在比賽中,我認識了還在讀書的劉戀,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所不具備的素質。後來又陸續合作了幾次,雖然我們倆性格差距極大,但是在音樂和創作上卻完美互補。

後來,我繼續在北大讀研究生,和劉戀組成了 Mr. Miss 組合。在最初的那幾年裡,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在咖啡廳和餐廳駐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爵士可能是最適合我們的音樂風格。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

今天的講述者叫杜凱,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是通過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認識了他,和他所在的爵士樂組合 Mr. Miss。

一提到搞樂隊的,大家印象當中好像都是那種玩世不恭,藐視一切規則的人。但是杜凱完全是另一套路數,他是一個從小在聚光燈邊緣的暗影裡努力學習的小孩,他更像是一個 Nerd,一個從小擅長扒歌的音樂技術宅。

他的音樂啟蒙最早來源於小學音樂課上的塑料豎笛,後來呢,是十五歲的時候跟表哥借的一把吉他。

-01-我想把我的名字印在專輯上

我第一次對於未來的想象開始於中學時期,那會兒高曉鬆出了《青春無悔》那張作品集,專輯上的每一首歌的作詞、作曲都是他一個人。我當時就覺得,以後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寫詞、作曲、編曲,在專輯上我的名字豎著印成一溜兒——應該很好看。

後來學校的音樂老師發現我樂感特別好,就問我,「要不要去音樂特長班,以後可以考音樂學院,高考如果有聲樂特長也有可能獲得加分。」

我爸媽一合計, 在山東這種高考大省,孩子能有個加分項當然好了,就讓我轉進了中學裡的音樂特長班。

我中學時候是那種特別不起眼的小孩兒,周圍學藝術的同學一般都時尚又很風光的樣子,只有我整天邋邋遢遢的,不會穿戴、性格內向、跟人說話都很拘謹,整天埋頭搞自己那點「創作」,就很像個音樂技術宅。

當時困擾了我一整個青春期的問題是,我特別矮,初中畢業的時候,我才長到 1 米 65,於是整個高中時期,我基本都是坐在班裡的第一排。

在山東,男孩子最好都得長成人高馬大的山東大漢,個子矮簡直就是原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山東人怎麼都那麼歧視長得矮的人,當時連好朋友都嘲笑我的身高,我回家難過得直哭——「哎,怎麼辦啊,長不高啊,沒法活啦……」

當時為了稍微讓自己好過一點,我開始留意那些知名音樂人的身高,我發現黑豹樂隊的貝斯手王文傑好像也不高,但搖滾玩得挺溜。我意識到好像搞音樂跟個兒矮也沒什麼衝突,心裡獲得了一些安慰,於是那段時間我就靠蒐集各種和我身高相近的知名樂手,來獲得生活的勇氣。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我學音樂跟什麼青春啊、泡妞啊、風光啊,完全不沾邊,我當時寫歌搞創作完全就是為了排遣青春期的寂寞和痛苦。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小學時的杜凱

-02-你讀過《簡愛》嗎?

2000 年 9 月,我初中畢業剛上高中,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歌,自己創作了曲子、吉他和絃、四段詞,特別高興。

這首歌當時是寫給我暗戀的女孩。她是初二轉到我們班的,坐在我前面,一個文學女青年,平時的愛好是向我顯擺她的文化知識,並以此來刺激我。

她會沒事突然轉過頭問我,「你看過《簡愛》嗎?」

「我沒看過。」

「那我借你一本看。」

她也是學音樂的,「你知道什麼叫大三度、小三度嗎?」

「我不知道。」

「這你都不知道,沒文化……」

後來,在她的不斷刺激下,我涉獵了各種知識,並逐漸成為了班級裡音樂理論的「專家」。

這個有點恃才傲物的女孩,我總是能在人來人往的樓道里一眼看到她,她走路的姿勢好像都與眾不同,她總是甩著兩隻袖子,特別瀟灑自如地走著。後來我跟她聊天時才知道,那是因為她總是把自己想象成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

我當時沒讀過那麼多文學,但是我能感覺到是那樣,我的心裡也有一部分藝術的想象——正當我喜歡著音樂的同時,我看到了一個也沉浸在自己藝術想象當中的女孩,我就覺得她跟別人都不一樣,別人就庸俗,她就骨骼清奇。

但上學那會兒,我一直也沒敢告訴人家,我喜歡她。直到好多年後,我稍微跟她說了說,她就當笑話一聽。

但是其實我第一首歌是為她寫的。(你可以打開音頻 8”45’ 處,收聽杜凱 16 歲時寫的這首歌)

-03-我怎麼就這麼土呢?

高中是我人生中音樂審美進階的第一個重要階段,高一時喜歡的還是國內流行音樂,高三時已經基本達到了小鎮搖滾憤青水平。

為了考北大的特招生,我從藝術班轉到文科班,文化課成績一下從第一名掉到二十名。有段時間,我甚至覺得自己沒權利聽歌寫歌了,但還是忍不住。2003 年,那會兒正好流行「新金屬」,非常符合我當時的心境,複習不下去的時候我就聽暴力反抗機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特別爽,聽著就想砸東西。

直到今天,高考具體怎麼複習的我已經全忘了,但我依然記得當時聽的音樂,都是作為音樂必修課的偉大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大門樂隊(The Doors)等等。我是帶著一腦子的音樂,進入高考考場的。

感謝聲樂特長的 50 分加分,我順利考進了北大,被調劑進了歷史系。

高考之後的那個暑假,我專心研究了那些偉大樂隊的歌曲,憑著興趣和熱情完成流行音樂的入門。我創作了十首歌曲,最後刻成一張 CD,算是對我高中音樂學習的一個總結。

然後我就去北大上學了。在北大高手雲集的合唱團裡,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

我發現合唱團的人都見多識廣,他們聊著我聽都沒聽過的音樂劇,張口就能唱意大利語的歌劇,個個都是古典樂專家,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摸索著寫爵士樂了。那都是我向往的東西,可是當時的我才剛剛接觸互聯網,同樣是音樂愛好者的他們已經遙遙領先了。

這個對我衝擊特別大,我剛來北京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只能站在原地仰望別人,眼巴巴地自卑,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才慢慢知道這是地區差異、資源差異,但是在開始的一兩年我就覺得就是自己的問題——你看人家怎麼那麼好,我怎麼就這麼土,但好像也沒辦法,就只能土著。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4-一些關於音樂的認識

大學的頭兩年,疲於應付歷史學課程讓我時常覺得自己好像離音樂越來越遠了,不管是那些考上了音樂學院的原來的藝術班同學,還是北大里那些水平頗高的業餘音樂愛好者,都讓我覺得有點自愧不如。我成天悶在宿舍裡有一搭沒一搭地寫著歌,也不敢想自己將來能走上職業音樂之路。

變化發生在 2005 年,一位畢業多年的北大學長許曉峰,也是華納唱片公司的前老總,找了許多北大出身的音樂人,希望聯合制作一張音樂專輯來回報母校。我當時還在讀大三,很幸運地被選上了,於是第一次真正見識到了唱片行業,也見到了小時候在磁帶上聽到的那些人。

我那會兒即使不是錄自己的歌也會去錄音室,跟著那些專業的製作團隊學習技能。在北大合唱團的經歷鍛鍊了我寫和聲的能力,製作團隊也很認可,所以我還額外承擔了那張專輯裡好幾首歌的和聲。直到今天,我仍然把那張專輯的幾個製作人稱為「師傅」,最早是他們帶著我瞥見了這個龐大的職業音樂世界的真實樣貌。

然後大概也是這段時間,我還遇見了一位深刻改變了我的音樂審美的姑娘。

她是日本的交換生,來北大交換一年。在課上她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我就幫她,後來我們慢慢從朋友變成了戀人。

她給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發現,我原來覺得很酷的一些音樂在她眼裡是最不酷的,反而我覺得最不酷的音樂她認為是最酷的:

我那會兒喜歡聽小調音樂。小調音樂至今為止都是中國文藝青年最喜歡的裝逼音樂,聽上去就很高級。但當我興沖沖地拿一首小調給她聽的時候,她說「這個太土了,你能不能寫點高興的音樂。」我們中國人覺得小調音樂很獨特、有異域風情,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那是非常熟悉的音樂,他們的很多歌曲都是用小調演奏。

當時我們一起看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特別喪的一部電影,比約克在裡邊一輩子受罪,最後咔嚓死刑被絞死。我覺得,「太帥了,這嗓子太棒了,你看這比約克,特別另類的音樂人。」但是她不喜歡,看完以後還特別生氣,覺得這電影簡直是欺負人,一點都不好看。

從她身上,我逐漸認識到審美的多樣性。原來一直被我視為高級的東西,可能實際上是一種套路,一種被大家視為標新立異而趨之若鶩,反而導致庸俗的東西。

從 2005 年到 2016 年分手,11 年裡,我為她創作了 11 首歌曲作為生日禮物。每年的生日歌曲彷彿是我的音樂研究彙報,比如第一年是一首相對歡快的歌;第二年是一首類似於音樂劇的歌;第三年是說唱;第四年是搖滾。

在給她寫生日歌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了一個對自己的音樂的認同,我大概搞清楚了我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我適合什麼樣的音樂。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在北大當行政老師時,跟社團的本科生們組樂隊

本科畢業後,我在北大做行政老師。我的工作是坐在北大物理學院辦公室裡,處理各種學生的審批手續。每天十點上班,同學進來,我就問,「要辦什麼手續,開什麼證明,蓋什麼章?」

前前後後重複一套程序,像食堂的打飯大叔,「大刀削加雞蛋,小碗西紅柿加雞蛋?」來回來去就是那麼幾個程序化的機械工作,它是一種毫無意義的重複和純粹的消耗。

我白天在辦公室裡「受刑」,晚上回到宿舍裡,在 BBS 上看到一個帖子,其中寫道,「邁克爾 · 傑克遜的製作人說過,『如果你想學習音樂創作,入門的方式是選擇十個最喜歡的音樂人,然後逐一研究他們的歌曲。』」

為了對抗工作的消耗,之後的兩年,我主要以這種方式學習音樂創作。通過兩年的學習,我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質的變化。

工作第二年,我被邀請擔任北大唱歌比賽評委。在比賽中,我認識了還在讀書的劉戀,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所不具備的素質。後來又陸續合作了幾次,雖然我們倆性格差距極大,但是在音樂和創作上卻完美互補。

後來,我繼續在北大讀研究生,和劉戀組成了 Mr. Miss 組合。在最初的那幾年裡,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在咖啡廳和餐廳駐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爵士可能是最適合我們的音樂風格。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和劉戀

-05-「社會巨嬰」

2012 年,我和劉戀同時畢業。在北大待了近十年後,我終於要離開這所學校了。

劉戀特別厲害,她兼顧著演出和實習,同時學習成績還是年級第一。畢業之後,她收到了很多 Offer ,最終進了一家很不錯的大公司。和她相比,我則前途暗淡。

畢業季,一大堆公司來學校召開宣講會。有一天,有個叫寶潔的公司來宣講。我尋思著這是個做保潔的公司嗎,直到進去之後,才知道原來它是個國際大公司。臺上的宣講人員激情四射,說他們公司多麼好,業績多麼優秀,向在場的同學們瘋狂輸送雞血。

我突然有一種荒謬感——坐在我身邊的同學們,平時我們也一塊聊音樂,怎麼他們一到了宣講會上就自動地切換了狀態,變得很樂意去這個公司了?為什麼我看著他們講的這些,就覺得像進地獄一般痛苦?我想如果我進了公司,我就是進了地獄,我就無法做音樂了,在這個世俗的社會裡,我每天都不會幸福了。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幼稚。這麼多年來,我竟然從未做過任何自主謀生的心理準備,沒想過人要吃飯要租房子,音樂好像一直是我逃避生活的手段,我成了只會做音樂的社會巨嬰。

那年直到春節,我還沒找到工作。過年回家,家裡的有錢親戚聽說我要搞音樂特別痛心疾首,跟我爸媽說,「聽說杜凱怎麼著,北大畢業以後瞎啦?怎麼上趕著要去幹那些不掙錢的事了?我得趕緊來勸勸這孩子。」

我一聽就崩潰了,大春節的也沒轍,我只能自己躲出去。特別冷的天,我穿著羽絨服,在濰坊寒冷的大馬路上溜達,心裡覺得有點淒涼,怎麼我就淪落到大馬路上躲親戚來了?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

今天的講述者叫杜凱,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是通過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認識了他,和他所在的爵士樂組合 Mr. Miss。

一提到搞樂隊的,大家印象當中好像都是那種玩世不恭,藐視一切規則的人。但是杜凱完全是另一套路數,他是一個從小在聚光燈邊緣的暗影裡努力學習的小孩,他更像是一個 Nerd,一個從小擅長扒歌的音樂技術宅。

他的音樂啟蒙最早來源於小學音樂課上的塑料豎笛,後來呢,是十五歲的時候跟表哥借的一把吉他。

-01-我想把我的名字印在專輯上

我第一次對於未來的想象開始於中學時期,那會兒高曉鬆出了《青春無悔》那張作品集,專輯上的每一首歌的作詞、作曲都是他一個人。我當時就覺得,以後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寫詞、作曲、編曲,在專輯上我的名字豎著印成一溜兒——應該很好看。

後來學校的音樂老師發現我樂感特別好,就問我,「要不要去音樂特長班,以後可以考音樂學院,高考如果有聲樂特長也有可能獲得加分。」

我爸媽一合計, 在山東這種高考大省,孩子能有個加分項當然好了,就讓我轉進了中學裡的音樂特長班。

我中學時候是那種特別不起眼的小孩兒,周圍學藝術的同學一般都時尚又很風光的樣子,只有我整天邋邋遢遢的,不會穿戴、性格內向、跟人說話都很拘謹,整天埋頭搞自己那點「創作」,就很像個音樂技術宅。

當時困擾了我一整個青春期的問題是,我特別矮,初中畢業的時候,我才長到 1 米 65,於是整個高中時期,我基本都是坐在班裡的第一排。

在山東,男孩子最好都得長成人高馬大的山東大漢,個子矮簡直就是原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山東人怎麼都那麼歧視長得矮的人,當時連好朋友都嘲笑我的身高,我回家難過得直哭——「哎,怎麼辦啊,長不高啊,沒法活啦……」

當時為了稍微讓自己好過一點,我開始留意那些知名音樂人的身高,我發現黑豹樂隊的貝斯手王文傑好像也不高,但搖滾玩得挺溜。我意識到好像搞音樂跟個兒矮也沒什麼衝突,心裡獲得了一些安慰,於是那段時間我就靠蒐集各種和我身高相近的知名樂手,來獲得生活的勇氣。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我學音樂跟什麼青春啊、泡妞啊、風光啊,完全不沾邊,我當時寫歌搞創作完全就是為了排遣青春期的寂寞和痛苦。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小學時的杜凱

-02-你讀過《簡愛》嗎?

2000 年 9 月,我初中畢業剛上高中,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歌,自己創作了曲子、吉他和絃、四段詞,特別高興。

這首歌當時是寫給我暗戀的女孩。她是初二轉到我們班的,坐在我前面,一個文學女青年,平時的愛好是向我顯擺她的文化知識,並以此來刺激我。

她會沒事突然轉過頭問我,「你看過《簡愛》嗎?」

「我沒看過。」

「那我借你一本看。」

她也是學音樂的,「你知道什麼叫大三度、小三度嗎?」

「我不知道。」

「這你都不知道,沒文化……」

後來,在她的不斷刺激下,我涉獵了各種知識,並逐漸成為了班級裡音樂理論的「專家」。

這個有點恃才傲物的女孩,我總是能在人來人往的樓道里一眼看到她,她走路的姿勢好像都與眾不同,她總是甩著兩隻袖子,特別瀟灑自如地走著。後來我跟她聊天時才知道,那是因為她總是把自己想象成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

我當時沒讀過那麼多文學,但是我能感覺到是那樣,我的心裡也有一部分藝術的想象——正當我喜歡著音樂的同時,我看到了一個也沉浸在自己藝術想象當中的女孩,我就覺得她跟別人都不一樣,別人就庸俗,她就骨骼清奇。

但上學那會兒,我一直也沒敢告訴人家,我喜歡她。直到好多年後,我稍微跟她說了說,她就當笑話一聽。

但是其實我第一首歌是為她寫的。(你可以打開音頻 8”45’ 處,收聽杜凱 16 歲時寫的這首歌)

-03-我怎麼就這麼土呢?

高中是我人生中音樂審美進階的第一個重要階段,高一時喜歡的還是國內流行音樂,高三時已經基本達到了小鎮搖滾憤青水平。

為了考北大的特招生,我從藝術班轉到文科班,文化課成績一下從第一名掉到二十名。有段時間,我甚至覺得自己沒權利聽歌寫歌了,但還是忍不住。2003 年,那會兒正好流行「新金屬」,非常符合我當時的心境,複習不下去的時候我就聽暴力反抗機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特別爽,聽著就想砸東西。

直到今天,高考具體怎麼複習的我已經全忘了,但我依然記得當時聽的音樂,都是作為音樂必修課的偉大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大門樂隊(The Doors)等等。我是帶著一腦子的音樂,進入高考考場的。

感謝聲樂特長的 50 分加分,我順利考進了北大,被調劑進了歷史系。

高考之後的那個暑假,我專心研究了那些偉大樂隊的歌曲,憑著興趣和熱情完成流行音樂的入門。我創作了十首歌曲,最後刻成一張 CD,算是對我高中音樂學習的一個總結。

然後我就去北大上學了。在北大高手雲集的合唱團裡,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

我發現合唱團的人都見多識廣,他們聊著我聽都沒聽過的音樂劇,張口就能唱意大利語的歌劇,個個都是古典樂專家,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摸索著寫爵士樂了。那都是我向往的東西,可是當時的我才剛剛接觸互聯網,同樣是音樂愛好者的他們已經遙遙領先了。

這個對我衝擊特別大,我剛來北京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只能站在原地仰望別人,眼巴巴地自卑,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才慢慢知道這是地區差異、資源差異,但是在開始的一兩年我就覺得就是自己的問題——你看人家怎麼那麼好,我怎麼就這麼土,但好像也沒辦法,就只能土著。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4-一些關於音樂的認識

大學的頭兩年,疲於應付歷史學課程讓我時常覺得自己好像離音樂越來越遠了,不管是那些考上了音樂學院的原來的藝術班同學,還是北大里那些水平頗高的業餘音樂愛好者,都讓我覺得有點自愧不如。我成天悶在宿舍裡有一搭沒一搭地寫著歌,也不敢想自己將來能走上職業音樂之路。

變化發生在 2005 年,一位畢業多年的北大學長許曉峰,也是華納唱片公司的前老總,找了許多北大出身的音樂人,希望聯合制作一張音樂專輯來回報母校。我當時還在讀大三,很幸運地被選上了,於是第一次真正見識到了唱片行業,也見到了小時候在磁帶上聽到的那些人。

我那會兒即使不是錄自己的歌也會去錄音室,跟著那些專業的製作團隊學習技能。在北大合唱團的經歷鍛鍊了我寫和聲的能力,製作團隊也很認可,所以我還額外承擔了那張專輯裡好幾首歌的和聲。直到今天,我仍然把那張專輯的幾個製作人稱為「師傅」,最早是他們帶著我瞥見了這個龐大的職業音樂世界的真實樣貌。

然後大概也是這段時間,我還遇見了一位深刻改變了我的音樂審美的姑娘。

她是日本的交換生,來北大交換一年。在課上她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我就幫她,後來我們慢慢從朋友變成了戀人。

她給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發現,我原來覺得很酷的一些音樂在她眼裡是最不酷的,反而我覺得最不酷的音樂她認為是最酷的:

我那會兒喜歡聽小調音樂。小調音樂至今為止都是中國文藝青年最喜歡的裝逼音樂,聽上去就很高級。但當我興沖沖地拿一首小調給她聽的時候,她說「這個太土了,你能不能寫點高興的音樂。」我們中國人覺得小調音樂很獨特、有異域風情,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那是非常熟悉的音樂,他們的很多歌曲都是用小調演奏。

當時我們一起看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特別喪的一部電影,比約克在裡邊一輩子受罪,最後咔嚓死刑被絞死。我覺得,「太帥了,這嗓子太棒了,你看這比約克,特別另類的音樂人。」但是她不喜歡,看完以後還特別生氣,覺得這電影簡直是欺負人,一點都不好看。

從她身上,我逐漸認識到審美的多樣性。原來一直被我視為高級的東西,可能實際上是一種套路,一種被大家視為標新立異而趨之若鶩,反而導致庸俗的東西。

從 2005 年到 2016 年分手,11 年裡,我為她創作了 11 首歌曲作為生日禮物。每年的生日歌曲彷彿是我的音樂研究彙報,比如第一年是一首相對歡快的歌;第二年是一首類似於音樂劇的歌;第三年是說唱;第四年是搖滾。

在給她寫生日歌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了一個對自己的音樂的認同,我大概搞清楚了我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我適合什麼樣的音樂。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在北大當行政老師時,跟社團的本科生們組樂隊

本科畢業後,我在北大做行政老師。我的工作是坐在北大物理學院辦公室裡,處理各種學生的審批手續。每天十點上班,同學進來,我就問,「要辦什麼手續,開什麼證明,蓋什麼章?」

前前後後重複一套程序,像食堂的打飯大叔,「大刀削加雞蛋,小碗西紅柿加雞蛋?」來回來去就是那麼幾個程序化的機械工作,它是一種毫無意義的重複和純粹的消耗。

我白天在辦公室裡「受刑」,晚上回到宿舍裡,在 BBS 上看到一個帖子,其中寫道,「邁克爾 · 傑克遜的製作人說過,『如果你想學習音樂創作,入門的方式是選擇十個最喜歡的音樂人,然後逐一研究他們的歌曲。』」

為了對抗工作的消耗,之後的兩年,我主要以這種方式學習音樂創作。通過兩年的學習,我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質的變化。

工作第二年,我被邀請擔任北大唱歌比賽評委。在比賽中,我認識了還在讀書的劉戀,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所不具備的素質。後來又陸續合作了幾次,雖然我們倆性格差距極大,但是在音樂和創作上卻完美互補。

後來,我繼續在北大讀研究生,和劉戀組成了 Mr. Miss 組合。在最初的那幾年裡,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在咖啡廳和餐廳駐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爵士可能是最適合我們的音樂風格。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和劉戀

-05-「社會巨嬰」

2012 年,我和劉戀同時畢業。在北大待了近十年後,我終於要離開這所學校了。

劉戀特別厲害,她兼顧著演出和實習,同時學習成績還是年級第一。畢業之後,她收到了很多 Offer ,最終進了一家很不錯的大公司。和她相比,我則前途暗淡。

畢業季,一大堆公司來學校召開宣講會。有一天,有個叫寶潔的公司來宣講。我尋思著這是個做保潔的公司嗎,直到進去之後,才知道原來它是個國際大公司。臺上的宣講人員激情四射,說他們公司多麼好,業績多麼優秀,向在場的同學們瘋狂輸送雞血。

我突然有一種荒謬感——坐在我身邊的同學們,平時我們也一塊聊音樂,怎麼他們一到了宣講會上就自動地切換了狀態,變得很樂意去這個公司了?為什麼我看著他們講的這些,就覺得像進地獄一般痛苦?我想如果我進了公司,我就是進了地獄,我就無法做音樂了,在這個世俗的社會裡,我每天都不會幸福了。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幼稚。這麼多年來,我竟然從未做過任何自主謀生的心理準備,沒想過人要吃飯要租房子,音樂好像一直是我逃避生活的手段,我成了只會做音樂的社會巨嬰。

那年直到春節,我還沒找到工作。過年回家,家裡的有錢親戚聽說我要搞音樂特別痛心疾首,跟我爸媽說,「聽說杜凱怎麼著,北大畢業以後瞎啦?怎麼上趕著要去幹那些不掙錢的事了?我得趕緊來勸勸這孩子。」

我一聽就崩潰了,大春節的也沒轍,我只能自己躲出去。特別冷的天,我穿著羽絨服,在濰坊寒冷的大馬路上溜達,心裡覺得有點淒涼,怎麼我就淪落到大馬路上躲親戚來了?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6-一個轉機

之後回了北京,那半年裡完全沒有工作,我借住在一個師兄家裡。2012 年的 9 月,我已經 28 歲了,被迫從父母那兒借了 4000 塊錢,心裡太難受了。那會兒 Mr. Miss 在酒吧唱歌,一晚上的演出費只有 300 塊,一打車就不剩多少了。

一直哆哆嗦嗦地捱到了冬天,北大一個師兄導演了一出叫《彼岸》的話劇,叫我過去幫忙給話劇配樂。排練一天給 100,演出一場給 600,一場戲排練將近一個月,最後演出四五場,能賺夠一兩個月的飯錢。

那個話劇也挺有意思,講的是一個北漂藝術家沒錢,租不起房,被人收留了,但後來好像還是窮死了,飢寒交迫地死在了北京。這簡直就是我的故事啊!我窮了半年以後接到這麼一個話劇,然後就開始滿懷熱情地為它寫配樂。

最後師兄也很照顧我,在經濟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從此以後,我的工作運氣漸漸好起來,也能自食其力了,至少不需要向父母伸手了。

2014 年,恰逢音樂人袁惟仁招募年輕的歌曲創作人創建獨立歌庫,我因此認識了他,跟著大佬進入音樂的行業。

正好隔年有一個節目叫《中國好歌曲》,他們就推薦我們 Mr. Miss 去參加了,我們當時是在第一輪加入了劉歡戰隊,然後第二輪就被 PK 下去了,但無論如何那是我第一次在央視露了臉。

這對我父母是極大的安慰,在他們的認知裡,上了央視就意味著國家認可你了。於是,那一年春節,他們逢人便說,「兒子唱歌上央視了,劉歡都說好!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

今天的講述者叫杜凱,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是通過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認識了他,和他所在的爵士樂組合 Mr. Miss。

一提到搞樂隊的,大家印象當中好像都是那種玩世不恭,藐視一切規則的人。但是杜凱完全是另一套路數,他是一個從小在聚光燈邊緣的暗影裡努力學習的小孩,他更像是一個 Nerd,一個從小擅長扒歌的音樂技術宅。

他的音樂啟蒙最早來源於小學音樂課上的塑料豎笛,後來呢,是十五歲的時候跟表哥借的一把吉他。

-01-我想把我的名字印在專輯上

我第一次對於未來的想象開始於中學時期,那會兒高曉鬆出了《青春無悔》那張作品集,專輯上的每一首歌的作詞、作曲都是他一個人。我當時就覺得,以後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寫詞、作曲、編曲,在專輯上我的名字豎著印成一溜兒——應該很好看。

後來學校的音樂老師發現我樂感特別好,就問我,「要不要去音樂特長班,以後可以考音樂學院,高考如果有聲樂特長也有可能獲得加分。」

我爸媽一合計, 在山東這種高考大省,孩子能有個加分項當然好了,就讓我轉進了中學裡的音樂特長班。

我中學時候是那種特別不起眼的小孩兒,周圍學藝術的同學一般都時尚又很風光的樣子,只有我整天邋邋遢遢的,不會穿戴、性格內向、跟人說話都很拘謹,整天埋頭搞自己那點「創作」,就很像個音樂技術宅。

當時困擾了我一整個青春期的問題是,我特別矮,初中畢業的時候,我才長到 1 米 65,於是整個高中時期,我基本都是坐在班裡的第一排。

在山東,男孩子最好都得長成人高馬大的山東大漢,個子矮簡直就是原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山東人怎麼都那麼歧視長得矮的人,當時連好朋友都嘲笑我的身高,我回家難過得直哭——「哎,怎麼辦啊,長不高啊,沒法活啦……」

當時為了稍微讓自己好過一點,我開始留意那些知名音樂人的身高,我發現黑豹樂隊的貝斯手王文傑好像也不高,但搖滾玩得挺溜。我意識到好像搞音樂跟個兒矮也沒什麼衝突,心裡獲得了一些安慰,於是那段時間我就靠蒐集各種和我身高相近的知名樂手,來獲得生活的勇氣。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我學音樂跟什麼青春啊、泡妞啊、風光啊,完全不沾邊,我當時寫歌搞創作完全就是為了排遣青春期的寂寞和痛苦。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小學時的杜凱

-02-你讀過《簡愛》嗎?

2000 年 9 月,我初中畢業剛上高中,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歌,自己創作了曲子、吉他和絃、四段詞,特別高興。

這首歌當時是寫給我暗戀的女孩。她是初二轉到我們班的,坐在我前面,一個文學女青年,平時的愛好是向我顯擺她的文化知識,並以此來刺激我。

她會沒事突然轉過頭問我,「你看過《簡愛》嗎?」

「我沒看過。」

「那我借你一本看。」

她也是學音樂的,「你知道什麼叫大三度、小三度嗎?」

「我不知道。」

「這你都不知道,沒文化……」

後來,在她的不斷刺激下,我涉獵了各種知識,並逐漸成為了班級裡音樂理論的「專家」。

這個有點恃才傲物的女孩,我總是能在人來人往的樓道里一眼看到她,她走路的姿勢好像都與眾不同,她總是甩著兩隻袖子,特別瀟灑自如地走著。後來我跟她聊天時才知道,那是因為她總是把自己想象成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

我當時沒讀過那麼多文學,但是我能感覺到是那樣,我的心裡也有一部分藝術的想象——正當我喜歡著音樂的同時,我看到了一個也沉浸在自己藝術想象當中的女孩,我就覺得她跟別人都不一樣,別人就庸俗,她就骨骼清奇。

但上學那會兒,我一直也沒敢告訴人家,我喜歡她。直到好多年後,我稍微跟她說了說,她就當笑話一聽。

但是其實我第一首歌是為她寫的。(你可以打開音頻 8”45’ 處,收聽杜凱 16 歲時寫的這首歌)

-03-我怎麼就這麼土呢?

高中是我人生中音樂審美進階的第一個重要階段,高一時喜歡的還是國內流行音樂,高三時已經基本達到了小鎮搖滾憤青水平。

為了考北大的特招生,我從藝術班轉到文科班,文化課成績一下從第一名掉到二十名。有段時間,我甚至覺得自己沒權利聽歌寫歌了,但還是忍不住。2003 年,那會兒正好流行「新金屬」,非常符合我當時的心境,複習不下去的時候我就聽暴力反抗機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特別爽,聽著就想砸東西。

直到今天,高考具體怎麼複習的我已經全忘了,但我依然記得當時聽的音樂,都是作為音樂必修課的偉大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大門樂隊(The Doors)等等。我是帶著一腦子的音樂,進入高考考場的。

感謝聲樂特長的 50 分加分,我順利考進了北大,被調劑進了歷史系。

高考之後的那個暑假,我專心研究了那些偉大樂隊的歌曲,憑著興趣和熱情完成流行音樂的入門。我創作了十首歌曲,最後刻成一張 CD,算是對我高中音樂學習的一個總結。

然後我就去北大上學了。在北大高手雲集的合唱團裡,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

我發現合唱團的人都見多識廣,他們聊著我聽都沒聽過的音樂劇,張口就能唱意大利語的歌劇,個個都是古典樂專家,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摸索著寫爵士樂了。那都是我向往的東西,可是當時的我才剛剛接觸互聯網,同樣是音樂愛好者的他們已經遙遙領先了。

這個對我衝擊特別大,我剛來北京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只能站在原地仰望別人,眼巴巴地自卑,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才慢慢知道這是地區差異、資源差異,但是在開始的一兩年我就覺得就是自己的問題——你看人家怎麼那麼好,我怎麼就這麼土,但好像也沒辦法,就只能土著。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4-一些關於音樂的認識

大學的頭兩年,疲於應付歷史學課程讓我時常覺得自己好像離音樂越來越遠了,不管是那些考上了音樂學院的原來的藝術班同學,還是北大里那些水平頗高的業餘音樂愛好者,都讓我覺得有點自愧不如。我成天悶在宿舍裡有一搭沒一搭地寫著歌,也不敢想自己將來能走上職業音樂之路。

變化發生在 2005 年,一位畢業多年的北大學長許曉峰,也是華納唱片公司的前老總,找了許多北大出身的音樂人,希望聯合制作一張音樂專輯來回報母校。我當時還在讀大三,很幸運地被選上了,於是第一次真正見識到了唱片行業,也見到了小時候在磁帶上聽到的那些人。

我那會兒即使不是錄自己的歌也會去錄音室,跟著那些專業的製作團隊學習技能。在北大合唱團的經歷鍛鍊了我寫和聲的能力,製作團隊也很認可,所以我還額外承擔了那張專輯裡好幾首歌的和聲。直到今天,我仍然把那張專輯的幾個製作人稱為「師傅」,最早是他們帶著我瞥見了這個龐大的職業音樂世界的真實樣貌。

然後大概也是這段時間,我還遇見了一位深刻改變了我的音樂審美的姑娘。

她是日本的交換生,來北大交換一年。在課上她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我就幫她,後來我們慢慢從朋友變成了戀人。

她給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發現,我原來覺得很酷的一些音樂在她眼裡是最不酷的,反而我覺得最不酷的音樂她認為是最酷的:

我那會兒喜歡聽小調音樂。小調音樂至今為止都是中國文藝青年最喜歡的裝逼音樂,聽上去就很高級。但當我興沖沖地拿一首小調給她聽的時候,她說「這個太土了,你能不能寫點高興的音樂。」我們中國人覺得小調音樂很獨特、有異域風情,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那是非常熟悉的音樂,他們的很多歌曲都是用小調演奏。

當時我們一起看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特別喪的一部電影,比約克在裡邊一輩子受罪,最後咔嚓死刑被絞死。我覺得,「太帥了,這嗓子太棒了,你看這比約克,特別另類的音樂人。」但是她不喜歡,看完以後還特別生氣,覺得這電影簡直是欺負人,一點都不好看。

從她身上,我逐漸認識到審美的多樣性。原來一直被我視為高級的東西,可能實際上是一種套路,一種被大家視為標新立異而趨之若鶩,反而導致庸俗的東西。

從 2005 年到 2016 年分手,11 年裡,我為她創作了 11 首歌曲作為生日禮物。每年的生日歌曲彷彿是我的音樂研究彙報,比如第一年是一首相對歡快的歌;第二年是一首類似於音樂劇的歌;第三年是說唱;第四年是搖滾。

在給她寫生日歌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了一個對自己的音樂的認同,我大概搞清楚了我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我適合什麼樣的音樂。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在北大當行政老師時,跟社團的本科生們組樂隊

本科畢業後,我在北大做行政老師。我的工作是坐在北大物理學院辦公室裡,處理各種學生的審批手續。每天十點上班,同學進來,我就問,「要辦什麼手續,開什麼證明,蓋什麼章?」

前前後後重複一套程序,像食堂的打飯大叔,「大刀削加雞蛋,小碗西紅柿加雞蛋?」來回來去就是那麼幾個程序化的機械工作,它是一種毫無意義的重複和純粹的消耗。

我白天在辦公室裡「受刑」,晚上回到宿舍裡,在 BBS 上看到一個帖子,其中寫道,「邁克爾 · 傑克遜的製作人說過,『如果你想學習音樂創作,入門的方式是選擇十個最喜歡的音樂人,然後逐一研究他們的歌曲。』」

為了對抗工作的消耗,之後的兩年,我主要以這種方式學習音樂創作。通過兩年的學習,我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質的變化。

工作第二年,我被邀請擔任北大唱歌比賽評委。在比賽中,我認識了還在讀書的劉戀,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所不具備的素質。後來又陸續合作了幾次,雖然我們倆性格差距極大,但是在音樂和創作上卻完美互補。

後來,我繼續在北大讀研究生,和劉戀組成了 Mr. Miss 組合。在最初的那幾年裡,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在咖啡廳和餐廳駐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爵士可能是最適合我們的音樂風格。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和劉戀

-05-「社會巨嬰」

2012 年,我和劉戀同時畢業。在北大待了近十年後,我終於要離開這所學校了。

劉戀特別厲害,她兼顧著演出和實習,同時學習成績還是年級第一。畢業之後,她收到了很多 Offer ,最終進了一家很不錯的大公司。和她相比,我則前途暗淡。

畢業季,一大堆公司來學校召開宣講會。有一天,有個叫寶潔的公司來宣講。我尋思著這是個做保潔的公司嗎,直到進去之後,才知道原來它是個國際大公司。臺上的宣講人員激情四射,說他們公司多麼好,業績多麼優秀,向在場的同學們瘋狂輸送雞血。

我突然有一種荒謬感——坐在我身邊的同學們,平時我們也一塊聊音樂,怎麼他們一到了宣講會上就自動地切換了狀態,變得很樂意去這個公司了?為什麼我看著他們講的這些,就覺得像進地獄一般痛苦?我想如果我進了公司,我就是進了地獄,我就無法做音樂了,在這個世俗的社會裡,我每天都不會幸福了。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幼稚。這麼多年來,我竟然從未做過任何自主謀生的心理準備,沒想過人要吃飯要租房子,音樂好像一直是我逃避生活的手段,我成了只會做音樂的社會巨嬰。

那年直到春節,我還沒找到工作。過年回家,家裡的有錢親戚聽說我要搞音樂特別痛心疾首,跟我爸媽說,「聽說杜凱怎麼著,北大畢業以後瞎啦?怎麼上趕著要去幹那些不掙錢的事了?我得趕緊來勸勸這孩子。」

我一聽就崩潰了,大春節的也沒轍,我只能自己躲出去。特別冷的天,我穿著羽絨服,在濰坊寒冷的大馬路上溜達,心裡覺得有點淒涼,怎麼我就淪落到大馬路上躲親戚來了?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6-一個轉機

之後回了北京,那半年裡完全沒有工作,我借住在一個師兄家裡。2012 年的 9 月,我已經 28 歲了,被迫從父母那兒借了 4000 塊錢,心裡太難受了。那會兒 Mr. Miss 在酒吧唱歌,一晚上的演出費只有 300 塊,一打車就不剩多少了。

一直哆哆嗦嗦地捱到了冬天,北大一個師兄導演了一出叫《彼岸》的話劇,叫我過去幫忙給話劇配樂。排練一天給 100,演出一場給 600,一場戲排練將近一個月,最後演出四五場,能賺夠一兩個月的飯錢。

那個話劇也挺有意思,講的是一個北漂藝術家沒錢,租不起房,被人收留了,但後來好像還是窮死了,飢寒交迫地死在了北京。這簡直就是我的故事啊!我窮了半年以後接到這麼一個話劇,然後就開始滿懷熱情地為它寫配樂。

最後師兄也很照顧我,在經濟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從此以後,我的工作運氣漸漸好起來,也能自食其力了,至少不需要向父母伸手了。

2014 年,恰逢音樂人袁惟仁招募年輕的歌曲創作人創建獨立歌庫,我因此認識了他,跟著大佬進入音樂的行業。

正好隔年有一個節目叫《中國好歌曲》,他們就推薦我們 Mr. Miss 去參加了,我們當時是在第一輪加入了劉歡戰隊,然後第二輪就被 PK 下去了,但無論如何那是我第一次在央視露了臉。

這對我父母是極大的安慰,在他們的認知裡,上了央視就意味著國家認可你了。於是,那一年春節,他們逢人便說,「兒子唱歌上央視了,劉歡都說好!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2017 年, Mr. Miss 憑藉專輯《先生小姐》獲得第 28 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

-07-《樂隊的夏天》

上了《中國好歌曲》之後,我和劉戀的組合 Mr. Miss 逐漸開始有了更多的演出機會,後來簽約了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先生小姐》。2017 年,我們因為這張專輯獲得了第 28 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從此開始不斷地接到各種音樂節邀請。

那會兒我已經 33 歲了,那是我第一次因為做音樂掙到了接近這個年齡應該掙到的錢,終於像是有了份工作的樣子。

去年年底,《樂隊的夏天》的節目說想要邀請我們 Mr. Miss 去參加節目,我挺喜歡這個節目的設置的,於是就開心地去參加了。

第一次錄製的時候還是春天,節目組在河北那邊搭了一個棚,剛裝修完,空氣裡還飄著煙塵和甲醛味。每個樂隊都有專屬的位置,上面寫著我們的名字。我們樂隊座位在第一排,旁邊就是旺福樂隊,這是我特別喜歡的樂隊,我當時還挺高興。

正式錄製的第一天,我們先要坐在第二現場觀看比賽,面前是一個很大的屏幕,我們看的是沒有剪輯的直接轉播過來的版本,所以屏幕中經常出現各種尬聊場景和小事故。因為搖滾樂手真的不擅長聊天,馬東看起來比昨晚在酒店健身房做平板支撐時還要辛苦,一直絞盡腦汁地想要跟樂隊互動起來,調動現場氛圍。

我們當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正在演出的樂隊發表評論。劉戀當時跟我說,「你就發揮你的音樂史的才能,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出場樂隊,這樣你被剪進去的概率比較大。」

所以第一天,我卯足了勁評論他們,「這個樂隊模仿了誰誰,是哪個年代的音樂風格。」有時候預估觀眾打分,和結果也基本吻合,所以當時我充滿信心,覺得我和觀眾還挺有共鳴的。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

今天的講述者叫杜凱,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是通過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認識了他,和他所在的爵士樂組合 Mr. Miss。

一提到搞樂隊的,大家印象當中好像都是那種玩世不恭,藐視一切規則的人。但是杜凱完全是另一套路數,他是一個從小在聚光燈邊緣的暗影裡努力學習的小孩,他更像是一個 Nerd,一個從小擅長扒歌的音樂技術宅。

他的音樂啟蒙最早來源於小學音樂課上的塑料豎笛,後來呢,是十五歲的時候跟表哥借的一把吉他。

-01-我想把我的名字印在專輯上

我第一次對於未來的想象開始於中學時期,那會兒高曉鬆出了《青春無悔》那張作品集,專輯上的每一首歌的作詞、作曲都是他一個人。我當時就覺得,以後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寫詞、作曲、編曲,在專輯上我的名字豎著印成一溜兒——應該很好看。

後來學校的音樂老師發現我樂感特別好,就問我,「要不要去音樂特長班,以後可以考音樂學院,高考如果有聲樂特長也有可能獲得加分。」

我爸媽一合計, 在山東這種高考大省,孩子能有個加分項當然好了,就讓我轉進了中學裡的音樂特長班。

我中學時候是那種特別不起眼的小孩兒,周圍學藝術的同學一般都時尚又很風光的樣子,只有我整天邋邋遢遢的,不會穿戴、性格內向、跟人說話都很拘謹,整天埋頭搞自己那點「創作」,就很像個音樂技術宅。

當時困擾了我一整個青春期的問題是,我特別矮,初中畢業的時候,我才長到 1 米 65,於是整個高中時期,我基本都是坐在班裡的第一排。

在山東,男孩子最好都得長成人高馬大的山東大漢,個子矮簡直就是原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山東人怎麼都那麼歧視長得矮的人,當時連好朋友都嘲笑我的身高,我回家難過得直哭——「哎,怎麼辦啊,長不高啊,沒法活啦……」

當時為了稍微讓自己好過一點,我開始留意那些知名音樂人的身高,我發現黑豹樂隊的貝斯手王文傑好像也不高,但搖滾玩得挺溜。我意識到好像搞音樂跟個兒矮也沒什麼衝突,心裡獲得了一些安慰,於是那段時間我就靠蒐集各種和我身高相近的知名樂手,來獲得生活的勇氣。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我學音樂跟什麼青春啊、泡妞啊、風光啊,完全不沾邊,我當時寫歌搞創作完全就是為了排遣青春期的寂寞和痛苦。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小學時的杜凱

-02-你讀過《簡愛》嗎?

2000 年 9 月,我初中畢業剛上高中,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歌,自己創作了曲子、吉他和絃、四段詞,特別高興。

這首歌當時是寫給我暗戀的女孩。她是初二轉到我們班的,坐在我前面,一個文學女青年,平時的愛好是向我顯擺她的文化知識,並以此來刺激我。

她會沒事突然轉過頭問我,「你看過《簡愛》嗎?」

「我沒看過。」

「那我借你一本看。」

她也是學音樂的,「你知道什麼叫大三度、小三度嗎?」

「我不知道。」

「這你都不知道,沒文化……」

後來,在她的不斷刺激下,我涉獵了各種知識,並逐漸成為了班級裡音樂理論的「專家」。

這個有點恃才傲物的女孩,我總是能在人來人往的樓道里一眼看到她,她走路的姿勢好像都與眾不同,她總是甩著兩隻袖子,特別瀟灑自如地走著。後來我跟她聊天時才知道,那是因為她總是把自己想象成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

我當時沒讀過那麼多文學,但是我能感覺到是那樣,我的心裡也有一部分藝術的想象——正當我喜歡著音樂的同時,我看到了一個也沉浸在自己藝術想象當中的女孩,我就覺得她跟別人都不一樣,別人就庸俗,她就骨骼清奇。

但上學那會兒,我一直也沒敢告訴人家,我喜歡她。直到好多年後,我稍微跟她說了說,她就當笑話一聽。

但是其實我第一首歌是為她寫的。(你可以打開音頻 8”45’ 處,收聽杜凱 16 歲時寫的這首歌)

-03-我怎麼就這麼土呢?

高中是我人生中音樂審美進階的第一個重要階段,高一時喜歡的還是國內流行音樂,高三時已經基本達到了小鎮搖滾憤青水平。

為了考北大的特招生,我從藝術班轉到文科班,文化課成績一下從第一名掉到二十名。有段時間,我甚至覺得自己沒權利聽歌寫歌了,但還是忍不住。2003 年,那會兒正好流行「新金屬」,非常符合我當時的心境,複習不下去的時候我就聽暴力反抗機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特別爽,聽著就想砸東西。

直到今天,高考具體怎麼複習的我已經全忘了,但我依然記得當時聽的音樂,都是作為音樂必修課的偉大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大門樂隊(The Doors)等等。我是帶著一腦子的音樂,進入高考考場的。

感謝聲樂特長的 50 分加分,我順利考進了北大,被調劑進了歷史系。

高考之後的那個暑假,我專心研究了那些偉大樂隊的歌曲,憑著興趣和熱情完成流行音樂的入門。我創作了十首歌曲,最後刻成一張 CD,算是對我高中音樂學習的一個總結。

然後我就去北大上學了。在北大高手雲集的合唱團裡,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

我發現合唱團的人都見多識廣,他們聊著我聽都沒聽過的音樂劇,張口就能唱意大利語的歌劇,個個都是古典樂專家,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摸索著寫爵士樂了。那都是我向往的東西,可是當時的我才剛剛接觸互聯網,同樣是音樂愛好者的他們已經遙遙領先了。

這個對我衝擊特別大,我剛來北京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只能站在原地仰望別人,眼巴巴地自卑,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才慢慢知道這是地區差異、資源差異,但是在開始的一兩年我就覺得就是自己的問題——你看人家怎麼那麼好,我怎麼就這麼土,但好像也沒辦法,就只能土著。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4-一些關於音樂的認識

大學的頭兩年,疲於應付歷史學課程讓我時常覺得自己好像離音樂越來越遠了,不管是那些考上了音樂學院的原來的藝術班同學,還是北大里那些水平頗高的業餘音樂愛好者,都讓我覺得有點自愧不如。我成天悶在宿舍裡有一搭沒一搭地寫著歌,也不敢想自己將來能走上職業音樂之路。

變化發生在 2005 年,一位畢業多年的北大學長許曉峰,也是華納唱片公司的前老總,找了許多北大出身的音樂人,希望聯合制作一張音樂專輯來回報母校。我當時還在讀大三,很幸運地被選上了,於是第一次真正見識到了唱片行業,也見到了小時候在磁帶上聽到的那些人。

我那會兒即使不是錄自己的歌也會去錄音室,跟著那些專業的製作團隊學習技能。在北大合唱團的經歷鍛鍊了我寫和聲的能力,製作團隊也很認可,所以我還額外承擔了那張專輯裡好幾首歌的和聲。直到今天,我仍然把那張專輯的幾個製作人稱為「師傅」,最早是他們帶著我瞥見了這個龐大的職業音樂世界的真實樣貌。

然後大概也是這段時間,我還遇見了一位深刻改變了我的音樂審美的姑娘。

她是日本的交換生,來北大交換一年。在課上她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我就幫她,後來我們慢慢從朋友變成了戀人。

她給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發現,我原來覺得很酷的一些音樂在她眼裡是最不酷的,反而我覺得最不酷的音樂她認為是最酷的:

我那會兒喜歡聽小調音樂。小調音樂至今為止都是中國文藝青年最喜歡的裝逼音樂,聽上去就很高級。但當我興沖沖地拿一首小調給她聽的時候,她說「這個太土了,你能不能寫點高興的音樂。」我們中國人覺得小調音樂很獨特、有異域風情,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那是非常熟悉的音樂,他們的很多歌曲都是用小調演奏。

當時我們一起看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特別喪的一部電影,比約克在裡邊一輩子受罪,最後咔嚓死刑被絞死。我覺得,「太帥了,這嗓子太棒了,你看這比約克,特別另類的音樂人。」但是她不喜歡,看完以後還特別生氣,覺得這電影簡直是欺負人,一點都不好看。

從她身上,我逐漸認識到審美的多樣性。原來一直被我視為高級的東西,可能實際上是一種套路,一種被大家視為標新立異而趨之若鶩,反而導致庸俗的東西。

從 2005 年到 2016 年分手,11 年裡,我為她創作了 11 首歌曲作為生日禮物。每年的生日歌曲彷彿是我的音樂研究彙報,比如第一年是一首相對歡快的歌;第二年是一首類似於音樂劇的歌;第三年是說唱;第四年是搖滾。

在給她寫生日歌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了一個對自己的音樂的認同,我大概搞清楚了我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我適合什麼樣的音樂。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在北大當行政老師時,跟社團的本科生們組樂隊

本科畢業後,我在北大做行政老師。我的工作是坐在北大物理學院辦公室裡,處理各種學生的審批手續。每天十點上班,同學進來,我就問,「要辦什麼手續,開什麼證明,蓋什麼章?」

前前後後重複一套程序,像食堂的打飯大叔,「大刀削加雞蛋,小碗西紅柿加雞蛋?」來回來去就是那麼幾個程序化的機械工作,它是一種毫無意義的重複和純粹的消耗。

我白天在辦公室裡「受刑」,晚上回到宿舍裡,在 BBS 上看到一個帖子,其中寫道,「邁克爾 · 傑克遜的製作人說過,『如果你想學習音樂創作,入門的方式是選擇十個最喜歡的音樂人,然後逐一研究他們的歌曲。』」

為了對抗工作的消耗,之後的兩年,我主要以這種方式學習音樂創作。通過兩年的學習,我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質的變化。

工作第二年,我被邀請擔任北大唱歌比賽評委。在比賽中,我認識了還在讀書的劉戀,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所不具備的素質。後來又陸續合作了幾次,雖然我們倆性格差距極大,但是在音樂和創作上卻完美互補。

後來,我繼續在北大讀研究生,和劉戀組成了 Mr. Miss 組合。在最初的那幾年裡,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在咖啡廳和餐廳駐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爵士可能是最適合我們的音樂風格。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和劉戀

-05-「社會巨嬰」

2012 年,我和劉戀同時畢業。在北大待了近十年後,我終於要離開這所學校了。

劉戀特別厲害,她兼顧著演出和實習,同時學習成績還是年級第一。畢業之後,她收到了很多 Offer ,最終進了一家很不錯的大公司。和她相比,我則前途暗淡。

畢業季,一大堆公司來學校召開宣講會。有一天,有個叫寶潔的公司來宣講。我尋思著這是個做保潔的公司嗎,直到進去之後,才知道原來它是個國際大公司。臺上的宣講人員激情四射,說他們公司多麼好,業績多麼優秀,向在場的同學們瘋狂輸送雞血。

我突然有一種荒謬感——坐在我身邊的同學們,平時我們也一塊聊音樂,怎麼他們一到了宣講會上就自動地切換了狀態,變得很樂意去這個公司了?為什麼我看著他們講的這些,就覺得像進地獄一般痛苦?我想如果我進了公司,我就是進了地獄,我就無法做音樂了,在這個世俗的社會裡,我每天都不會幸福了。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幼稚。這麼多年來,我竟然從未做過任何自主謀生的心理準備,沒想過人要吃飯要租房子,音樂好像一直是我逃避生活的手段,我成了只會做音樂的社會巨嬰。

那年直到春節,我還沒找到工作。過年回家,家裡的有錢親戚聽說我要搞音樂特別痛心疾首,跟我爸媽說,「聽說杜凱怎麼著,北大畢業以後瞎啦?怎麼上趕著要去幹那些不掙錢的事了?我得趕緊來勸勸這孩子。」

我一聽就崩潰了,大春節的也沒轍,我只能自己躲出去。特別冷的天,我穿著羽絨服,在濰坊寒冷的大馬路上溜達,心裡覺得有點淒涼,怎麼我就淪落到大馬路上躲親戚來了?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6-一個轉機

之後回了北京,那半年裡完全沒有工作,我借住在一個師兄家裡。2012 年的 9 月,我已經 28 歲了,被迫從父母那兒借了 4000 塊錢,心裡太難受了。那會兒 Mr. Miss 在酒吧唱歌,一晚上的演出費只有 300 塊,一打車就不剩多少了。

一直哆哆嗦嗦地捱到了冬天,北大一個師兄導演了一出叫《彼岸》的話劇,叫我過去幫忙給話劇配樂。排練一天給 100,演出一場給 600,一場戲排練將近一個月,最後演出四五場,能賺夠一兩個月的飯錢。

那個話劇也挺有意思,講的是一個北漂藝術家沒錢,租不起房,被人收留了,但後來好像還是窮死了,飢寒交迫地死在了北京。這簡直就是我的故事啊!我窮了半年以後接到這麼一個話劇,然後就開始滿懷熱情地為它寫配樂。

最後師兄也很照顧我,在經濟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從此以後,我的工作運氣漸漸好起來,也能自食其力了,至少不需要向父母伸手了。

2014 年,恰逢音樂人袁惟仁招募年輕的歌曲創作人創建獨立歌庫,我因此認識了他,跟著大佬進入音樂的行業。

正好隔年有一個節目叫《中國好歌曲》,他們就推薦我們 Mr. Miss 去參加了,我們當時是在第一輪加入了劉歡戰隊,然後第二輪就被 PK 下去了,但無論如何那是我第一次在央視露了臉。

這對我父母是極大的安慰,在他們的認知裡,上了央視就意味著國家認可你了。於是,那一年春節,他們逢人便說,「兒子唱歌上央視了,劉歡都說好!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2017 年, Mr. Miss 憑藉專輯《先生小姐》獲得第 28 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

-07-《樂隊的夏天》

上了《中國好歌曲》之後,我和劉戀的組合 Mr. Miss 逐漸開始有了更多的演出機會,後來簽約了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先生小姐》。2017 年,我們因為這張專輯獲得了第 28 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從此開始不斷地接到各種音樂節邀請。

那會兒我已經 33 歲了,那是我第一次因為做音樂掙到了接近這個年齡應該掙到的錢,終於像是有了份工作的樣子。

去年年底,《樂隊的夏天》的節目說想要邀請我們 Mr. Miss 去參加節目,我挺喜歡這個節目的設置的,於是就開心地去參加了。

第一次錄製的時候還是春天,節目組在河北那邊搭了一個棚,剛裝修完,空氣裡還飄著煙塵和甲醛味。每個樂隊都有專屬的位置,上面寫著我們的名字。我們樂隊座位在第一排,旁邊就是旺福樂隊,這是我特別喜歡的樂隊,我當時還挺高興。

正式錄製的第一天,我們先要坐在第二現場觀看比賽,面前是一個很大的屏幕,我們看的是沒有剪輯的直接轉播過來的版本,所以屏幕中經常出現各種尬聊場景和小事故。因為搖滾樂手真的不擅長聊天,馬東看起來比昨晚在酒店健身房做平板支撐時還要辛苦,一直絞盡腦汁地想要跟樂隊互動起來,調動現場氛圍。

我們當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正在演出的樂隊發表評論。劉戀當時跟我說,「你就發揮你的音樂史的才能,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出場樂隊,這樣你被剪進去的概率比較大。」

所以第一天,我卯足了勁評論他們,「這個樂隊模仿了誰誰,是哪個年代的音樂風格。」有時候預估觀眾打分,和結果也基本吻合,所以當時我充滿信心,覺得我和觀眾還挺有共鳴的。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一直到我們自己表演之前,一切都是很享受的,很美好、很好玩,但是等自己表演完之後,一切都變了,好像突然換了一個濾鏡,那個地方變得難看了,我甚至感覺自己人生像是遭到了毀滅性打擊,突然所有記憶都變得模糊了。

當時我們唱的是《你怎麼不上天呢》。從 2009 年組隊,我和劉戀就在一直在探索,探索我們樂隊適合的風格,《你怎麼不上天呢》這首歌可以說是我們兩個最滿意的創作,作曲、編曲、歌詞、表演,都讓我很滿意。

但觀眾不喜歡。

我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是對我過去十年的否定。當時表演完,我就在訪談裡哭了。

我從大學時受到前女友影響,開始逐漸在音樂上做各種嘗試,我覺得我找到了一種真正標新立異的可能,一種不再受制於小圈子的媚俗的創作。

這首歌是我音樂知識和創作理念的結晶,但演出之後觀眾不喜歡,而那些比我們分數高的、深受觀眾喜愛的,好像還是我十幾年前創作的那種音樂。

我往前走了那麼多,到頭來像是做了無用功。那些我自以為的向前邁步,對市場影響力和市場成績來說居然是毫無益處的。

我覺得我好像是失戀了。

雖然那只是小範圍的幾百人,但是我特別尊重他們,第一天我以為我們是有共鳴的,我深深地愛上了那批觀眾,結果轉天他們就深深地傷害了我。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類似於失戀的生理反應湧上來,頭疼,胸口疼。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

今天的講述者叫杜凱,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是通過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認識了他,和他所在的爵士樂組合 Mr. Miss。

一提到搞樂隊的,大家印象當中好像都是那種玩世不恭,藐視一切規則的人。但是杜凱完全是另一套路數,他是一個從小在聚光燈邊緣的暗影裡努力學習的小孩,他更像是一個 Nerd,一個從小擅長扒歌的音樂技術宅。

他的音樂啟蒙最早來源於小學音樂課上的塑料豎笛,後來呢,是十五歲的時候跟表哥借的一把吉他。

-01-我想把我的名字印在專輯上

我第一次對於未來的想象開始於中學時期,那會兒高曉鬆出了《青春無悔》那張作品集,專輯上的每一首歌的作詞、作曲都是他一個人。我當時就覺得,以後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寫詞、作曲、編曲,在專輯上我的名字豎著印成一溜兒——應該很好看。

後來學校的音樂老師發現我樂感特別好,就問我,「要不要去音樂特長班,以後可以考音樂學院,高考如果有聲樂特長也有可能獲得加分。」

我爸媽一合計, 在山東這種高考大省,孩子能有個加分項當然好了,就讓我轉進了中學裡的音樂特長班。

我中學時候是那種特別不起眼的小孩兒,周圍學藝術的同學一般都時尚又很風光的樣子,只有我整天邋邋遢遢的,不會穿戴、性格內向、跟人說話都很拘謹,整天埋頭搞自己那點「創作」,就很像個音樂技術宅。

當時困擾了我一整個青春期的問題是,我特別矮,初中畢業的時候,我才長到 1 米 65,於是整個高中時期,我基本都是坐在班裡的第一排。

在山東,男孩子最好都得長成人高馬大的山東大漢,個子矮簡直就是原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山東人怎麼都那麼歧視長得矮的人,當時連好朋友都嘲笑我的身高,我回家難過得直哭——「哎,怎麼辦啊,長不高啊,沒法活啦……」

當時為了稍微讓自己好過一點,我開始留意那些知名音樂人的身高,我發現黑豹樂隊的貝斯手王文傑好像也不高,但搖滾玩得挺溜。我意識到好像搞音樂跟個兒矮也沒什麼衝突,心裡獲得了一些安慰,於是那段時間我就靠蒐集各種和我身高相近的知名樂手,來獲得生活的勇氣。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我學音樂跟什麼青春啊、泡妞啊、風光啊,完全不沾邊,我當時寫歌搞創作完全就是為了排遣青春期的寂寞和痛苦。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小學時的杜凱

-02-你讀過《簡愛》嗎?

2000 年 9 月,我初中畢業剛上高中,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歌,自己創作了曲子、吉他和絃、四段詞,特別高興。

這首歌當時是寫給我暗戀的女孩。她是初二轉到我們班的,坐在我前面,一個文學女青年,平時的愛好是向我顯擺她的文化知識,並以此來刺激我。

她會沒事突然轉過頭問我,「你看過《簡愛》嗎?」

「我沒看過。」

「那我借你一本看。」

她也是學音樂的,「你知道什麼叫大三度、小三度嗎?」

「我不知道。」

「這你都不知道,沒文化……」

後來,在她的不斷刺激下,我涉獵了各種知識,並逐漸成為了班級裡音樂理論的「專家」。

這個有點恃才傲物的女孩,我總是能在人來人往的樓道里一眼看到她,她走路的姿勢好像都與眾不同,她總是甩著兩隻袖子,特別瀟灑自如地走著。後來我跟她聊天時才知道,那是因為她總是把自己想象成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

我當時沒讀過那麼多文學,但是我能感覺到是那樣,我的心裡也有一部分藝術的想象——正當我喜歡著音樂的同時,我看到了一個也沉浸在自己藝術想象當中的女孩,我就覺得她跟別人都不一樣,別人就庸俗,她就骨骼清奇。

但上學那會兒,我一直也沒敢告訴人家,我喜歡她。直到好多年後,我稍微跟她說了說,她就當笑話一聽。

但是其實我第一首歌是為她寫的。(你可以打開音頻 8”45’ 處,收聽杜凱 16 歲時寫的這首歌)

-03-我怎麼就這麼土呢?

高中是我人生中音樂審美進階的第一個重要階段,高一時喜歡的還是國內流行音樂,高三時已經基本達到了小鎮搖滾憤青水平。

為了考北大的特招生,我從藝術班轉到文科班,文化課成績一下從第一名掉到二十名。有段時間,我甚至覺得自己沒權利聽歌寫歌了,但還是忍不住。2003 年,那會兒正好流行「新金屬」,非常符合我當時的心境,複習不下去的時候我就聽暴力反抗機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特別爽,聽著就想砸東西。

直到今天,高考具體怎麼複習的我已經全忘了,但我依然記得當時聽的音樂,都是作為音樂必修課的偉大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大門樂隊(The Doors)等等。我是帶著一腦子的音樂,進入高考考場的。

感謝聲樂特長的 50 分加分,我順利考進了北大,被調劑進了歷史系。

高考之後的那個暑假,我專心研究了那些偉大樂隊的歌曲,憑著興趣和熱情完成流行音樂的入門。我創作了十首歌曲,最後刻成一張 CD,算是對我高中音樂學習的一個總結。

然後我就去北大上學了。在北大高手雲集的合唱團裡,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

我發現合唱團的人都見多識廣,他們聊著我聽都沒聽過的音樂劇,張口就能唱意大利語的歌劇,個個都是古典樂專家,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摸索著寫爵士樂了。那都是我向往的東西,可是當時的我才剛剛接觸互聯網,同樣是音樂愛好者的他們已經遙遙領先了。

這個對我衝擊特別大,我剛來北京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只能站在原地仰望別人,眼巴巴地自卑,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才慢慢知道這是地區差異、資源差異,但是在開始的一兩年我就覺得就是自己的問題——你看人家怎麼那麼好,我怎麼就這麼土,但好像也沒辦法,就只能土著。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4-一些關於音樂的認識

大學的頭兩年,疲於應付歷史學課程讓我時常覺得自己好像離音樂越來越遠了,不管是那些考上了音樂學院的原來的藝術班同學,還是北大里那些水平頗高的業餘音樂愛好者,都讓我覺得有點自愧不如。我成天悶在宿舍裡有一搭沒一搭地寫著歌,也不敢想自己將來能走上職業音樂之路。

變化發生在 2005 年,一位畢業多年的北大學長許曉峰,也是華納唱片公司的前老總,找了許多北大出身的音樂人,希望聯合制作一張音樂專輯來回報母校。我當時還在讀大三,很幸運地被選上了,於是第一次真正見識到了唱片行業,也見到了小時候在磁帶上聽到的那些人。

我那會兒即使不是錄自己的歌也會去錄音室,跟著那些專業的製作團隊學習技能。在北大合唱團的經歷鍛鍊了我寫和聲的能力,製作團隊也很認可,所以我還額外承擔了那張專輯裡好幾首歌的和聲。直到今天,我仍然把那張專輯的幾個製作人稱為「師傅」,最早是他們帶著我瞥見了這個龐大的職業音樂世界的真實樣貌。

然後大概也是這段時間,我還遇見了一位深刻改變了我的音樂審美的姑娘。

她是日本的交換生,來北大交換一年。在課上她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我就幫她,後來我們慢慢從朋友變成了戀人。

她給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發現,我原來覺得很酷的一些音樂在她眼裡是最不酷的,反而我覺得最不酷的音樂她認為是最酷的:

我那會兒喜歡聽小調音樂。小調音樂至今為止都是中國文藝青年最喜歡的裝逼音樂,聽上去就很高級。但當我興沖沖地拿一首小調給她聽的時候,她說「這個太土了,你能不能寫點高興的音樂。」我們中國人覺得小調音樂很獨特、有異域風情,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那是非常熟悉的音樂,他們的很多歌曲都是用小調演奏。

當時我們一起看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特別喪的一部電影,比約克在裡邊一輩子受罪,最後咔嚓死刑被絞死。我覺得,「太帥了,這嗓子太棒了,你看這比約克,特別另類的音樂人。」但是她不喜歡,看完以後還特別生氣,覺得這電影簡直是欺負人,一點都不好看。

從她身上,我逐漸認識到審美的多樣性。原來一直被我視為高級的東西,可能實際上是一種套路,一種被大家視為標新立異而趨之若鶩,反而導致庸俗的東西。

從 2005 年到 2016 年分手,11 年裡,我為她創作了 11 首歌曲作為生日禮物。每年的生日歌曲彷彿是我的音樂研究彙報,比如第一年是一首相對歡快的歌;第二年是一首類似於音樂劇的歌;第三年是說唱;第四年是搖滾。

在給她寫生日歌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了一個對自己的音樂的認同,我大概搞清楚了我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我適合什麼樣的音樂。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在北大當行政老師時,跟社團的本科生們組樂隊

本科畢業後,我在北大做行政老師。我的工作是坐在北大物理學院辦公室裡,處理各種學生的審批手續。每天十點上班,同學進來,我就問,「要辦什麼手續,開什麼證明,蓋什麼章?」

前前後後重複一套程序,像食堂的打飯大叔,「大刀削加雞蛋,小碗西紅柿加雞蛋?」來回來去就是那麼幾個程序化的機械工作,它是一種毫無意義的重複和純粹的消耗。

我白天在辦公室裡「受刑」,晚上回到宿舍裡,在 BBS 上看到一個帖子,其中寫道,「邁克爾 · 傑克遜的製作人說過,『如果你想學習音樂創作,入門的方式是選擇十個最喜歡的音樂人,然後逐一研究他們的歌曲。』」

為了對抗工作的消耗,之後的兩年,我主要以這種方式學習音樂創作。通過兩年的學習,我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質的變化。

工作第二年,我被邀請擔任北大唱歌比賽評委。在比賽中,我認識了還在讀書的劉戀,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所不具備的素質。後來又陸續合作了幾次,雖然我們倆性格差距極大,但是在音樂和創作上卻完美互補。

後來,我繼續在北大讀研究生,和劉戀組成了 Mr. Miss 組合。在最初的那幾年裡,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在咖啡廳和餐廳駐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爵士可能是最適合我們的音樂風格。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和劉戀

-05-「社會巨嬰」

2012 年,我和劉戀同時畢業。在北大待了近十年後,我終於要離開這所學校了。

劉戀特別厲害,她兼顧著演出和實習,同時學習成績還是年級第一。畢業之後,她收到了很多 Offer ,最終進了一家很不錯的大公司。和她相比,我則前途暗淡。

畢業季,一大堆公司來學校召開宣講會。有一天,有個叫寶潔的公司來宣講。我尋思著這是個做保潔的公司嗎,直到進去之後,才知道原來它是個國際大公司。臺上的宣講人員激情四射,說他們公司多麼好,業績多麼優秀,向在場的同學們瘋狂輸送雞血。

我突然有一種荒謬感——坐在我身邊的同學們,平時我們也一塊聊音樂,怎麼他們一到了宣講會上就自動地切換了狀態,變得很樂意去這個公司了?為什麼我看著他們講的這些,就覺得像進地獄一般痛苦?我想如果我進了公司,我就是進了地獄,我就無法做音樂了,在這個世俗的社會裡,我每天都不會幸福了。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幼稚。這麼多年來,我竟然從未做過任何自主謀生的心理準備,沒想過人要吃飯要租房子,音樂好像一直是我逃避生活的手段,我成了只會做音樂的社會巨嬰。

那年直到春節,我還沒找到工作。過年回家,家裡的有錢親戚聽說我要搞音樂特別痛心疾首,跟我爸媽說,「聽說杜凱怎麼著,北大畢業以後瞎啦?怎麼上趕著要去幹那些不掙錢的事了?我得趕緊來勸勸這孩子。」

我一聽就崩潰了,大春節的也沒轍,我只能自己躲出去。特別冷的天,我穿著羽絨服,在濰坊寒冷的大馬路上溜達,心裡覺得有點淒涼,怎麼我就淪落到大馬路上躲親戚來了?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6-一個轉機

之後回了北京,那半年裡完全沒有工作,我借住在一個師兄家裡。2012 年的 9 月,我已經 28 歲了,被迫從父母那兒借了 4000 塊錢,心裡太難受了。那會兒 Mr. Miss 在酒吧唱歌,一晚上的演出費只有 300 塊,一打車就不剩多少了。

一直哆哆嗦嗦地捱到了冬天,北大一個師兄導演了一出叫《彼岸》的話劇,叫我過去幫忙給話劇配樂。排練一天給 100,演出一場給 600,一場戲排練將近一個月,最後演出四五場,能賺夠一兩個月的飯錢。

那個話劇也挺有意思,講的是一個北漂藝術家沒錢,租不起房,被人收留了,但後來好像還是窮死了,飢寒交迫地死在了北京。這簡直就是我的故事啊!我窮了半年以後接到這麼一個話劇,然後就開始滿懷熱情地為它寫配樂。

最後師兄也很照顧我,在經濟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從此以後,我的工作運氣漸漸好起來,也能自食其力了,至少不需要向父母伸手了。

2014 年,恰逢音樂人袁惟仁招募年輕的歌曲創作人創建獨立歌庫,我因此認識了他,跟著大佬進入音樂的行業。

正好隔年有一個節目叫《中國好歌曲》,他們就推薦我們 Mr. Miss 去參加了,我們當時是在第一輪加入了劉歡戰隊,然後第二輪就被 PK 下去了,但無論如何那是我第一次在央視露了臉。

這對我父母是極大的安慰,在他們的認知裡,上了央視就意味著國家認可你了。於是,那一年春節,他們逢人便說,「兒子唱歌上央視了,劉歡都說好!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2017 年, Mr. Miss 憑藉專輯《先生小姐》獲得第 28 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

-07-《樂隊的夏天》

上了《中國好歌曲》之後,我和劉戀的組合 Mr. Miss 逐漸開始有了更多的演出機會,後來簽約了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先生小姐》。2017 年,我們因為這張專輯獲得了第 28 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從此開始不斷地接到各種音樂節邀請。

那會兒我已經 33 歲了,那是我第一次因為做音樂掙到了接近這個年齡應該掙到的錢,終於像是有了份工作的樣子。

去年年底,《樂隊的夏天》的節目說想要邀請我們 Mr. Miss 去參加節目,我挺喜歡這個節目的設置的,於是就開心地去參加了。

第一次錄製的時候還是春天,節目組在河北那邊搭了一個棚,剛裝修完,空氣裡還飄著煙塵和甲醛味。每個樂隊都有專屬的位置,上面寫著我們的名字。我們樂隊座位在第一排,旁邊就是旺福樂隊,這是我特別喜歡的樂隊,我當時還挺高興。

正式錄製的第一天,我們先要坐在第二現場觀看比賽,面前是一個很大的屏幕,我們看的是沒有剪輯的直接轉播過來的版本,所以屏幕中經常出現各種尬聊場景和小事故。因為搖滾樂手真的不擅長聊天,馬東看起來比昨晚在酒店健身房做平板支撐時還要辛苦,一直絞盡腦汁地想要跟樂隊互動起來,調動現場氛圍。

我們當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正在演出的樂隊發表評論。劉戀當時跟我說,「你就發揮你的音樂史的才能,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出場樂隊,這樣你被剪進去的概率比較大。」

所以第一天,我卯足了勁評論他們,「這個樂隊模仿了誰誰,是哪個年代的音樂風格。」有時候預估觀眾打分,和結果也基本吻合,所以當時我充滿信心,覺得我和觀眾還挺有共鳴的。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一直到我們自己表演之前,一切都是很享受的,很美好、很好玩,但是等自己表演完之後,一切都變了,好像突然換了一個濾鏡,那個地方變得難看了,我甚至感覺自己人生像是遭到了毀滅性打擊,突然所有記憶都變得模糊了。

當時我們唱的是《你怎麼不上天呢》。從 2009 年組隊,我和劉戀就在一直在探索,探索我們樂隊適合的風格,《你怎麼不上天呢》這首歌可以說是我們兩個最滿意的創作,作曲、編曲、歌詞、表演,都讓我很滿意。

但觀眾不喜歡。

我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是對我過去十年的否定。當時表演完,我就在訪談裡哭了。

我從大學時受到前女友影響,開始逐漸在音樂上做各種嘗試,我覺得我找到了一種真正標新立異的可能,一種不再受制於小圈子的媚俗的創作。

這首歌是我音樂知識和創作理念的結晶,但演出之後觀眾不喜歡,而那些比我們分數高的、深受觀眾喜愛的,好像還是我十幾年前創作的那種音樂。

我往前走了那麼多,到頭來像是做了無用功。那些我自以為的向前邁步,對市場影響力和市場成績來說居然是毫無益處的。

我覺得我好像是失戀了。

雖然那只是小範圍的幾百人,但是我特別尊重他們,第一天我以為我們是有共鳴的,我深深地愛上了那批觀眾,結果轉天他們就深深地傷害了我。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類似於失戀的生理反應湧上來,頭疼,胸口疼。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後來經歷了種種風波,我們進入了復活賽。其實《秋別》那首歌主要是劉戀決定要唱的,那是整張專輯裡我最不喜歡的一首歌。但是沒想到的是,大家都特別喜歡這首歌,甚至還有人表示自己是因為這首歌才黑轉粉、路轉粉的。這就讓我覺得更擰巴了。

我在這件事上糾結來糾結去,我反思了很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學生氣了——我在北大學了文科,沒有學音樂,這可能導致了我一直在用一種寫論文的方式搞音樂創作,而求知和藝術在操作邏輯上還是截然不同的。

我試著從別的藝術家身上尋找答案,我前兩天在聽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

他的《春之祭》第一次演出時,曾經被觀眾噓到無法繼續,它是一個很激進的創新探索,但是觀眾不接受。他沒有無視聽眾,但也沒有向聽眾妥協,他重新發展了新古典主義,開始回到巴赫的時代去做另一種音樂——他轉向了一種既符合他的審美又能與大眾建立交流的可能性。

我也想做這種借鑑,但是這也只是我這幾天的一個感受,也可能接下來不是這樣做的。

但我總是想著,儘量不要做一個犬儒的人。

杜凱和他的 Mr. Miss 樂隊正準備開啟他們的全國巡演。歡迎來評論區參與討論,我們將為點贊數最多的朋友,送出 Mr. Miss 任意巡演城市的演出票 2 張,具體的演出城市和時間大家可以去微博@MrMiss組合查看。

-圖片源自網絡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

今天的講述者叫杜凱,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是通過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認識了他,和他所在的爵士樂組合 Mr. Miss。

一提到搞樂隊的,大家印象當中好像都是那種玩世不恭,藐視一切規則的人。但是杜凱完全是另一套路數,他是一個從小在聚光燈邊緣的暗影裡努力學習的小孩,他更像是一個 Nerd,一個從小擅長扒歌的音樂技術宅。

他的音樂啟蒙最早來源於小學音樂課上的塑料豎笛,後來呢,是十五歲的時候跟表哥借的一把吉他。

-01-我想把我的名字印在專輯上

我第一次對於未來的想象開始於中學時期,那會兒高曉鬆出了《青春無悔》那張作品集,專輯上的每一首歌的作詞、作曲都是他一個人。我當時就覺得,以後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自己寫詞、作曲、編曲,在專輯上我的名字豎著印成一溜兒——應該很好看。

後來學校的音樂老師發現我樂感特別好,就問我,「要不要去音樂特長班,以後可以考音樂學院,高考如果有聲樂特長也有可能獲得加分。」

我爸媽一合計, 在山東這種高考大省,孩子能有個加分項當然好了,就讓我轉進了中學裡的音樂特長班。

我中學時候是那種特別不起眼的小孩兒,周圍學藝術的同學一般都時尚又很風光的樣子,只有我整天邋邋遢遢的,不會穿戴、性格內向、跟人說話都很拘謹,整天埋頭搞自己那點「創作」,就很像個音樂技術宅。

當時困擾了我一整個青春期的問題是,我特別矮,初中畢業的時候,我才長到 1 米 65,於是整個高中時期,我基本都是坐在班裡的第一排。

在山東,男孩子最好都得長成人高馬大的山東大漢,個子矮簡直就是原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山東人怎麼都那麼歧視長得矮的人,當時連好朋友都嘲笑我的身高,我回家難過得直哭——「哎,怎麼辦啊,長不高啊,沒法活啦……」

當時為了稍微讓自己好過一點,我開始留意那些知名音樂人的身高,我發現黑豹樂隊的貝斯手王文傑好像也不高,但搖滾玩得挺溜。我意識到好像搞音樂跟個兒矮也沒什麼衝突,心裡獲得了一些安慰,於是那段時間我就靠蒐集各種和我身高相近的知名樂手,來獲得生活的勇氣。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我學音樂跟什麼青春啊、泡妞啊、風光啊,完全不沾邊,我當時寫歌搞創作完全就是為了排遣青春期的寂寞和痛苦。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小學時的杜凱

-02-你讀過《簡愛》嗎?

2000 年 9 月,我初中畢業剛上高中,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歌,自己創作了曲子、吉他和絃、四段詞,特別高興。

這首歌當時是寫給我暗戀的女孩。她是初二轉到我們班的,坐在我前面,一個文學女青年,平時的愛好是向我顯擺她的文化知識,並以此來刺激我。

她會沒事突然轉過頭問我,「你看過《簡愛》嗎?」

「我沒看過。」

「那我借你一本看。」

她也是學音樂的,「你知道什麼叫大三度、小三度嗎?」

「我不知道。」

「這你都不知道,沒文化……」

後來,在她的不斷刺激下,我涉獵了各種知識,並逐漸成為了班級裡音樂理論的「專家」。

這個有點恃才傲物的女孩,我總是能在人來人往的樓道里一眼看到她,她走路的姿勢好像都與眾不同,她總是甩著兩隻袖子,特別瀟灑自如地走著。後來我跟她聊天時才知道,那是因為她總是把自己想象成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

我當時沒讀過那麼多文學,但是我能感覺到是那樣,我的心裡也有一部分藝術的想象——正當我喜歡著音樂的同時,我看到了一個也沉浸在自己藝術想象當中的女孩,我就覺得她跟別人都不一樣,別人就庸俗,她就骨骼清奇。

但上學那會兒,我一直也沒敢告訴人家,我喜歡她。直到好多年後,我稍微跟她說了說,她就當笑話一聽。

但是其實我第一首歌是為她寫的。(你可以打開音頻 8”45’ 處,收聽杜凱 16 歲時寫的這首歌)

-03-我怎麼就這麼土呢?

高中是我人生中音樂審美進階的第一個重要階段,高一時喜歡的還是國內流行音樂,高三時已經基本達到了小鎮搖滾憤青水平。

為了考北大的特招生,我從藝術班轉到文科班,文化課成績一下從第一名掉到二十名。有段時間,我甚至覺得自己沒權利聽歌寫歌了,但還是忍不住。2003 年,那會兒正好流行「新金屬」,非常符合我當時的心境,複習不下去的時候我就聽暴力反抗機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特別爽,聽著就想砸東西。

直到今天,高考具體怎麼複習的我已經全忘了,但我依然記得當時聽的音樂,都是作為音樂必修課的偉大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大門樂隊(The Doors)等等。我是帶著一腦子的音樂,進入高考考場的。

感謝聲樂特長的 50 分加分,我順利考進了北大,被調劑進了歷史系。

高考之後的那個暑假,我專心研究了那些偉大樂隊的歌曲,憑著興趣和熱情完成流行音樂的入門。我創作了十首歌曲,最後刻成一張 CD,算是對我高中音樂學習的一個總結。

然後我就去北大上學了。在北大高手雲集的合唱團裡,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

我發現合唱團的人都見多識廣,他們聊著我聽都沒聽過的音樂劇,張口就能唱意大利語的歌劇,個個都是古典樂專家,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摸索著寫爵士樂了。那都是我向往的東西,可是當時的我才剛剛接觸互聯網,同樣是音樂愛好者的他們已經遙遙領先了。

這個對我衝擊特別大,我剛來北京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只能站在原地仰望別人,眼巴巴地自卑,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才慢慢知道這是地區差異、資源差異,但是在開始的一兩年我就覺得就是自己的問題——你看人家怎麼那麼好,我怎麼就這麼土,但好像也沒辦法,就只能土著。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4-一些關於音樂的認識

大學的頭兩年,疲於應付歷史學課程讓我時常覺得自己好像離音樂越來越遠了,不管是那些考上了音樂學院的原來的藝術班同學,還是北大里那些水平頗高的業餘音樂愛好者,都讓我覺得有點自愧不如。我成天悶在宿舍裡有一搭沒一搭地寫著歌,也不敢想自己將來能走上職業音樂之路。

變化發生在 2005 年,一位畢業多年的北大學長許曉峰,也是華納唱片公司的前老總,找了許多北大出身的音樂人,希望聯合制作一張音樂專輯來回報母校。我當時還在讀大三,很幸運地被選上了,於是第一次真正見識到了唱片行業,也見到了小時候在磁帶上聽到的那些人。

我那會兒即使不是錄自己的歌也會去錄音室,跟著那些專業的製作團隊學習技能。在北大合唱團的經歷鍛鍊了我寫和聲的能力,製作團隊也很認可,所以我還額外承擔了那張專輯裡好幾首歌的和聲。直到今天,我仍然把那張專輯的幾個製作人稱為「師傅」,最早是他們帶著我瞥見了這個龐大的職業音樂世界的真實樣貌。

然後大概也是這段時間,我還遇見了一位深刻改變了我的音樂審美的姑娘。

她是日本的交換生,來北大交換一年。在課上她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我就幫她,後來我們慢慢從朋友變成了戀人。

她給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發現,我原來覺得很酷的一些音樂在她眼裡是最不酷的,反而我覺得最不酷的音樂她認為是最酷的:

我那會兒喜歡聽小調音樂。小調音樂至今為止都是中國文藝青年最喜歡的裝逼音樂,聽上去就很高級。但當我興沖沖地拿一首小調給她聽的時候,她說「這個太土了,你能不能寫點高興的音樂。」我們中國人覺得小調音樂很獨特、有異域風情,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那是非常熟悉的音樂,他們的很多歌曲都是用小調演奏。

當時我們一起看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特別喪的一部電影,比約克在裡邊一輩子受罪,最後咔嚓死刑被絞死。我覺得,「太帥了,這嗓子太棒了,你看這比約克,特別另類的音樂人。」但是她不喜歡,看完以後還特別生氣,覺得這電影簡直是欺負人,一點都不好看。

從她身上,我逐漸認識到審美的多樣性。原來一直被我視為高級的東西,可能實際上是一種套路,一種被大家視為標新立異而趨之若鶩,反而導致庸俗的東西。

從 2005 年到 2016 年分手,11 年裡,我為她創作了 11 首歌曲作為生日禮物。每年的生日歌曲彷彿是我的音樂研究彙報,比如第一年是一首相對歡快的歌;第二年是一首類似於音樂劇的歌;第三年是說唱;第四年是搖滾。

在給她寫生日歌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了一個對自己的音樂的認同,我大概搞清楚了我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我適合什麼樣的音樂。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在北大當行政老師時,跟社團的本科生們組樂隊

本科畢業後,我在北大做行政老師。我的工作是坐在北大物理學院辦公室裡,處理各種學生的審批手續。每天十點上班,同學進來,我就問,「要辦什麼手續,開什麼證明,蓋什麼章?」

前前後後重複一套程序,像食堂的打飯大叔,「大刀削加雞蛋,小碗西紅柿加雞蛋?」來回來去就是那麼幾個程序化的機械工作,它是一種毫無意義的重複和純粹的消耗。

我白天在辦公室裡「受刑」,晚上回到宿舍裡,在 BBS 上看到一個帖子,其中寫道,「邁克爾 · 傑克遜的製作人說過,『如果你想學習音樂創作,入門的方式是選擇十個最喜歡的音樂人,然後逐一研究他們的歌曲。』」

為了對抗工作的消耗,之後的兩年,我主要以這種方式學習音樂創作。通過兩年的學習,我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質的變化。

工作第二年,我被邀請擔任北大唱歌比賽評委。在比賽中,我認識了還在讀書的劉戀,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所不具備的素質。後來又陸續合作了幾次,雖然我們倆性格差距極大,但是在音樂和創作上卻完美互補。

後來,我繼續在北大讀研究生,和劉戀組成了 Mr. Miss 組合。在最初的那幾年裡,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在咖啡廳和餐廳駐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爵士可能是最適合我們的音樂風格。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杜凱和劉戀

-05-「社會巨嬰」

2012 年,我和劉戀同時畢業。在北大待了近十年後,我終於要離開這所學校了。

劉戀特別厲害,她兼顧著演出和實習,同時學習成績還是年級第一。畢業之後,她收到了很多 Offer ,最終進了一家很不錯的大公司。和她相比,我則前途暗淡。

畢業季,一大堆公司來學校召開宣講會。有一天,有個叫寶潔的公司來宣講。我尋思著這是個做保潔的公司嗎,直到進去之後,才知道原來它是個國際大公司。臺上的宣講人員激情四射,說他們公司多麼好,業績多麼優秀,向在場的同學們瘋狂輸送雞血。

我突然有一種荒謬感——坐在我身邊的同學們,平時我們也一塊聊音樂,怎麼他們一到了宣講會上就自動地切換了狀態,變得很樂意去這個公司了?為什麼我看著他們講的這些,就覺得像進地獄一般痛苦?我想如果我進了公司,我就是進了地獄,我就無法做音樂了,在這個世俗的社會裡,我每天都不會幸福了。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幼稚。這麼多年來,我竟然從未做過任何自主謀生的心理準備,沒想過人要吃飯要租房子,音樂好像一直是我逃避生活的手段,我成了只會做音樂的社會巨嬰。

那年直到春節,我還沒找到工作。過年回家,家裡的有錢親戚聽說我要搞音樂特別痛心疾首,跟我爸媽說,「聽說杜凱怎麼著,北大畢業以後瞎啦?怎麼上趕著要去幹那些不掙錢的事了?我得趕緊來勸勸這孩子。」

我一聽就崩潰了,大春節的也沒轍,我只能自己躲出去。特別冷的天,我穿著羽絨服,在濰坊寒冷的大馬路上溜達,心裡覺得有點淒涼,怎麼我就淪落到大馬路上躲親戚來了?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06-一個轉機

之後回了北京,那半年裡完全沒有工作,我借住在一個師兄家裡。2012 年的 9 月,我已經 28 歲了,被迫從父母那兒借了 4000 塊錢,心裡太難受了。那會兒 Mr. Miss 在酒吧唱歌,一晚上的演出費只有 300 塊,一打車就不剩多少了。

一直哆哆嗦嗦地捱到了冬天,北大一個師兄導演了一出叫《彼岸》的話劇,叫我過去幫忙給話劇配樂。排練一天給 100,演出一場給 600,一場戲排練將近一個月,最後演出四五場,能賺夠一兩個月的飯錢。

那個話劇也挺有意思,講的是一個北漂藝術家沒錢,租不起房,被人收留了,但後來好像還是窮死了,飢寒交迫地死在了北京。這簡直就是我的故事啊!我窮了半年以後接到這麼一個話劇,然後就開始滿懷熱情地為它寫配樂。

最後師兄也很照顧我,在經濟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從此以後,我的工作運氣漸漸好起來,也能自食其力了,至少不需要向父母伸手了。

2014 年,恰逢音樂人袁惟仁招募年輕的歌曲創作人創建獨立歌庫,我因此認識了他,跟著大佬進入音樂的行業。

正好隔年有一個節目叫《中國好歌曲》,他們就推薦我們 Mr. Miss 去參加了,我們當時是在第一輪加入了劉歡戰隊,然後第二輪就被 PK 下去了,但無論如何那是我第一次在央視露了臉。

這對我父母是極大的安慰,在他們的認知裡,上了央視就意味著國家認可你了。於是,那一年春節,他們逢人便說,「兒子唱歌上央視了,劉歡都說好!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 2017 年, Mr. Miss 憑藉專輯《先生小姐》獲得第 28 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

-07-《樂隊的夏天》

上了《中國好歌曲》之後,我和劉戀的組合 Mr. Miss 逐漸開始有了更多的演出機會,後來簽約了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先生小姐》。2017 年,我們因為這張專輯獲得了第 28 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從此開始不斷地接到各種音樂節邀請。

那會兒我已經 33 歲了,那是我第一次因為做音樂掙到了接近這個年齡應該掙到的錢,終於像是有了份工作的樣子。

去年年底,《樂隊的夏天》的節目說想要邀請我們 Mr. Miss 去參加節目,我挺喜歡這個節目的設置的,於是就開心地去參加了。

第一次錄製的時候還是春天,節目組在河北那邊搭了一個棚,剛裝修完,空氣裡還飄著煙塵和甲醛味。每個樂隊都有專屬的位置,上面寫著我們的名字。我們樂隊座位在第一排,旁邊就是旺福樂隊,這是我特別喜歡的樂隊,我當時還挺高興。

正式錄製的第一天,我們先要坐在第二現場觀看比賽,面前是一個很大的屏幕,我們看的是沒有剪輯的直接轉播過來的版本,所以屏幕中經常出現各種尬聊場景和小事故。因為搖滾樂手真的不擅長聊天,馬東看起來比昨晚在酒店健身房做平板支撐時還要辛苦,一直絞盡腦汁地想要跟樂隊互動起來,調動現場氛圍。

我們當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正在演出的樂隊發表評論。劉戀當時跟我說,「你就發揮你的音樂史的才能,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出場樂隊,這樣你被剪進去的概率比較大。」

所以第一天,我卯足了勁評論他們,「這個樂隊模仿了誰誰,是哪個年代的音樂風格。」有時候預估觀眾打分,和結果也基本吻合,所以當時我充滿信心,覺得我和觀眾還挺有共鳴的。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一直到我們自己表演之前,一切都是很享受的,很美好、很好玩,但是等自己表演完之後,一切都變了,好像突然換了一個濾鏡,那個地方變得難看了,我甚至感覺自己人生像是遭到了毀滅性打擊,突然所有記憶都變得模糊了。

當時我們唱的是《你怎麼不上天呢》。從 2009 年組隊,我和劉戀就在一直在探索,探索我們樂隊適合的風格,《你怎麼不上天呢》這首歌可以說是我們兩個最滿意的創作,作曲、編曲、歌詞、表演,都讓我很滿意。

但觀眾不喜歡。

我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是對我過去十年的否定。當時表演完,我就在訪談裡哭了。

我從大學時受到前女友影響,開始逐漸在音樂上做各種嘗試,我覺得我找到了一種真正標新立異的可能,一種不再受制於小圈子的媚俗的創作。

這首歌是我音樂知識和創作理念的結晶,但演出之後觀眾不喜歡,而那些比我們分數高的、深受觀眾喜愛的,好像還是我十幾年前創作的那種音樂。

我往前走了那麼多,到頭來像是做了無用功。那些我自以為的向前邁步,對市場影響力和市場成績來說居然是毫無益處的。

我覺得我好像是失戀了。

雖然那只是小範圍的幾百人,但是我特別尊重他們,第一天我以為我們是有共鳴的,我深深地愛上了那批觀眾,結果轉天他們就深深地傷害了我。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類似於失戀的生理反應湧上來,頭疼,胸口疼。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後來經歷了種種風波,我們進入了復活賽。其實《秋別》那首歌主要是劉戀決定要唱的,那是整張專輯裡我最不喜歡的一首歌。但是沒想到的是,大家都特別喜歡這首歌,甚至還有人表示自己是因為這首歌才黑轉粉、路轉粉的。這就讓我覺得更擰巴了。

我在這件事上糾結來糾結去,我反思了很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學生氣了——我在北大學了文科,沒有學音樂,這可能導致了我一直在用一種寫論文的方式搞音樂創作,而求知和藝術在操作邏輯上還是截然不同的。

我試著從別的藝術家身上尋找答案,我前兩天在聽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

他的《春之祭》第一次演出時,曾經被觀眾噓到無法繼續,它是一個很激進的創新探索,但是觀眾不接受。他沒有無視聽眾,但也沒有向聽眾妥協,他重新發展了新古典主義,開始回到巴赫的時代去做另一種音樂——他轉向了一種既符合他的審美又能與大眾建立交流的可能性。

我也想做這種借鑑,但是這也只是我這幾天的一個感受,也可能接下來不是這樣做的。

但我總是想著,儘量不要做一個犬儒的人。

杜凱和他的 Mr. Miss 樂隊正準備開啟他們的全國巡演。歡迎來評論區參與討論,我們將為點贊數最多的朋友,送出 Mr. Miss 任意巡演城市的演出票 2 張,具體的演出城市和時間大家可以去微博@MrMiss組合查看。

-圖片源自網絡

Mr. Miss 杜凱:我的音樂還在等夏天|故事FM

Staff 講述者 | 杜凱主播 | @寇愛哲製作人 | 劉逗聲音設計 |孫澤雨文字 | 倩倩、劉逗運營 | 劉軍

BGM List

01. 你怎麼不上天呢 - Mr. Miss

02. The Doors - The End

03. Goldmund - The Night

04. James P. Johnson - Ain't Misbehavin'

05. Angelo Badalamenti - Crystal

06. Stravinsky - Rite of Spring

07. Igor Stravinsky - Bach: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故事FM

用你的聲音,講述你的故事

蘋果播客 | 網易雲音樂 | 蜻蜓 FM | 喜馬拉雅

QQ 音樂 | 豆瓣播客 | 懶人聽書

均可收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