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HBO選中投拍,這部小說展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來自瑞典的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大概算得上近年來最受歡迎的暢銷小說家,他最受歡迎的一部作品《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在豆瓣收穫了9.0分好評,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也被近20萬人評到8.8分,並且獲得了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

他的其他作品《外婆的道歉信》、《清單人生》、《熊鎮》等也都收穫了很多好評。

就在上個月,他最新的一部作品問世了,作為“熊鎮”系列的第二部——《熊鎮2:我們對抗你們》。這部小說也被HBO選中,投拍了同名劇集。

豆瓣8.6,HBO選中投拍,這部小說展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有人說,《熊鎮》是關於一個被性侵的女孩的故事,《熊鎮2》是關於一個出櫃的男孩的故事。

我覺得關於《熊鎮2》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這部小說沒有主角,它是一部“群像小說”。作者所表現的,是一個群體以及群體中的代表人物。

在小說中,作者設置了一些事件,這些事件就像投入水中的石頭,激起了大大小小的水花。小說表現的重點,就是那些被激起的水花——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立場,維護不同的價值,守護自己在意的人。作者創造了一個人性試煉場,人性中的善惡美醜都在這裡充分舒展。

小說圍繞熊鎮和它相鄰小鎮赫德鎮的冰球競賽以及社會資源爭奪展開故事情節:兩支冰球隊為榮譽而戰,兩個小鎮為利益和尊嚴而對抗。無論是在場上的競賽還是在場下的衝突,都有一些人落入偏見的窠臼,淪為“烏合之眾”的一員;但也有一些人,克服了短視與偏見,以理智和善意看待世界——最終是這些人,消弭了不同群體間的嫌隙與敵意。


這夥人,為了贏可以犧牲一切

故事的開端,熊鎮的冰球協會即將破產。這件事,讓這座視冰球為生命的小鎮陷入了恐慌。

冰球對熊鎮有多重要?

開車經過熊鎮的人們會說:熊鎮只能依靠冰球。​

所有熱愛冰球的熊真人都有一個執念:一定要贏。

因為這個執念,當熊鎮人得知他們的體育總監彼得,竟然在最重要的冠軍賽當天早上,向警察報案抓走了他們的明星球員凱文,導致熊鎮青少年冰球代表隊與冠軍失之交臂時,他們非常憤怒,在他們看來,彼得為了私利,摧毀了熊鎮冰球迷們多年來的希望。

彼得對凱文的指控是,凱文強姦了他的女兒瑪雅。

為球隊失敗而耿耿於懷的人們開始為凱文辯護:一個明星球員是否犯得著去強姦?難道不是女孩勾引了球員?以及,如果被強姦的是其他家庭的孩子,體育總監也許就會任由強姦犯打完決賽再說吧?

這件醜聞毀掉了小鎮的明星球員,也毀掉了所有球迷的希望,因此,熊鎮的很多人將矛頭對準了被強姦的女孩瑪雅。她成了他們口中的“臭婊子”。

可憐的瑪雅被強姦了兩次,一次被混蛋,一次被輿論。

豆瓣8.6,HBO選中投拍,這部小說展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憤怒的人們想把彼得一家趕出小鎮。幸好,鎮上一個頗有勢力的民間團伙“那群人”幫彼得爭取到了支持,在球會會員大會上,彼得以微弱優勢保住了工作。但不幸的是,明星球員凱文轉會到了鄰鎮赫德鎮的球會,還帶走了幾乎所有贊助商和優秀球員。熊鎮冰球協會面臨破產。

大多數視贏球為一切的熊鎮人,並不同情弱者的命運,他們只跟隨強者。似乎在他們的價值觀裡,“強”就代表著“正確”。

當他們得知熊鎮冰球隊後來的明星球員班傑的出櫃醜聞時,他們也使用了同樣的邏輯。

凱文離開後,班傑成為了熊鎮冰球隊被寄予厚望的球員。他曾是凱文最好的朋友(實際上,他曾經愛過凱文),但凱文對瑪雅的性侵,讓班傑對凱文失望透頂,於是,他與凱文絕交,留在了熊鎮的球隊。

瀕臨破產的球隊,在政客理查德·提奧的拯救下,找到了新贊助商,聘請了新教練,發掘出最具潛力的球員,似乎很快就會東山再起。當然,提奧挽救球隊,只是為了爭取民眾支持,是為他的政治前途考慮。這點,我在後面還會講到。

班傑成了這支新球隊的隊長,球迷對他寄予厚望。但不久後,關於班傑是同性戀的醜聞在鎮上傳開。鎮上大多數人痛恨同性戀,隔壁鎮的對手藉此羞辱班傑和他的球隊,他們稱他為“死娘炮”。

班傑和瑪雅一樣,都被充滿偏見的鎮民所鄙棄。但相比瑪雅,這個小鎮對班傑似乎網開一面,因為他是冰球隊的強者,只要他能在球場上贏,能為熊鎮挽回尊嚴,他們就勉強承認他是“他們”​的一員。

熊鎮的這夥人就是這樣:酷愛冰球,用冰球定義自己的存在,有些人甚至除了冰球一無所有。在他們心中,贏能夠治癒一切,能帶來勝利的人,就屬於“我們”。


群氓的狂歡,個體的清醒

冰球是一種對抗性運動,有敵我,有勝負。因此,在球場上,總是“我們對抗你們”。

但一旦將“我們對抗你們”的邏輯衍生到球場之外,暴力衝突就不可避免。

這部小說中,塑造了這麼一個群體,他們大多來自社會的中下階層,是狂熱的冰球迷,彼此之間是最值得信任的戰友;他們都具有暴力傾向,是人們口中經常在球賽結束後與對方球迷發生衝突的“暴民”,被大眾所忌憚。人們稱他們為“那群人”​。

從表面上看,“那群人”似乎屬於群氓之流,拉幫結派,黨同伐異,內部無比團結講義氣,對外則冷酷無情。但巴克曼將筆觸深入到這個群體的肌理,帶我們走入個體視野。

於是,我們看到的不再是某個立場或某種觀念,我們看到的是一群立體、豐滿的人,他們既可愛又可恨。

提姆生長於一個破碎家庭,從小與母親、弟弟相依為命。她的母親經常受到男友的欺凌和暴打。提姆從小的願望就是變得足夠強大,可以保護家人。

後來,他建立了“那群人”團伙,他們除了會在球賽後與對方球迷大打出手外,也是熊鎮的保護者。有一次,熊鎮被一夥入室盜竊團伙盯上,盜竊案頻發,警察無所作為,是提姆率領的“那群人”擊退了那夥盜賊。

當瑪雅一家因性侵醜聞而被熊鎮鄙棄時,提姆的夥伴“木匠”說服“那群人”一起支持瑪雅一家,因為他有個堂妹也曾經遭受強姦,他明白受害者的痛苦。

巴克曼沒有輕易地將這群人定義為“烏合之眾”。他們有時候充滿偏見,衝動行事,像一群無腦暴民。但有時候,他們也能夠克服偏見,為弱者伸張正義。他們遊走於“暴民”與“守護者”的角色,善與惡往往在他們的一念之間。

豆瓣8.6,HBO選中投拍,這部小說展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他們身上最大的缺點大概是容易衝動、易受矇蔽。因此,他們成為了無良政客蠱惑和煽動的對象。

理查德·提奧是一個善於蠱惑人心、煽風點火的政客。他藉助自己的資源尋找贊助商拯救熊鎮冰球協會,以此獲得熊鎮人民的好感;他通過各種手段操縱媒體,匿名評論,煽動熊鎮與赫德鎮的敵對情緒;他鼓動彼得打壓“那群人”,再以自己的名義給“那群人”甜頭,以拉攏他們,獲得他們的支持……

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牢牢掌控著熊鎮人的民意走向。而“那群人”由於衝動和無知,很輕易地陷落於他的陰謀,開始站隊、對抗,將敵對情緒演化成暴力衝突。

群體容易被煽動,群體也容易失控。一個原本有組織有紀律的群體開始失控,他們就會淪為烏合之眾。

小說中,彼得迫於無良政客的施壓而封鎖了“那群人”看球的站位區,“那群人”被激怒,提姆的手下給彼得家寄去一顆子彈作為威脅。

受提姆感激和尊敬的酒吧老闆拉蒙娜知道了這件事,責備提姆領導無方,她對提姆說:“這些男人都跟著你走。所以,要是你不能對你手底下這群人負責,那你其實就是一頭野獸而已。”

拉蒙娜是小說中為數不多的能夠冷眼旁觀的人,從不輕易陷入“我們”與“你們”的對抗,因而當整個小鎮被偏見所裹挾和矇蔽時,她能保持清醒。

冰球隊的前教練蘇恩也是清醒的人。當很多人將班傑視為發洩恨意的對象,用意識形態把他打的每一場比賽變成一個個政治馬戲時,已經退休的蘇恩嗅到了危險。他第一時間趕到球場,希望彼得幫助球員們放下偏見。

他深知,如果球員帶著立場去打球,那麼冰球就會淪為政治的附庸,冰球將失去它的純粹和樂趣。

結語

這部小說的副標題是“我們對抗你們”。如何理解呢?

“我們對抗你們”是一次次抉擇、站隊和守護,其中交織著各種偏見與對立立場,也交織著人們對親情、友誼、榮譽和正義的理解。有一些抉擇最終會被證明是正確的,而有一些抉擇,最終將以悲劇收場。所有人都會承擔選擇的後果,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

豆瓣8.6,HBO選中投拍,這部小說展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小說在形式上最大的特色是影視化的結構和視覺化的語言。所有文字都能輕易轉化為視覺形象,場景之間的頻繁轉換,也很接近於影視劇的表現形式。你讀著小說,彷彿就看到了畫面,還能隨著巴克曼的筆觸跳躍於不同場景之間。

小說的不足在人物塑造上。巴克曼塑造的是一個個類型化人物,但同類型的人物之間,只有職業、家庭背景的差別,性格和人性方面的差異並不鮮明。這恐怕是這部小說最大的不足之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