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小麥 農民 發現佩奇 芒種 黃河 扶風同城 2019-06-10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文/喬山人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小滿過後沒幾天,中原大地的小麥如同被黃河之水染過,逐漸變黃了。眼瞅著金色的麥浪由三門峽入潼關,到渭南經三原,十幾天的功夫,就隨著芒種席捲了八百里秦川直達西府。猶如一幅巨大的油畫,由東向西徐徐展開。

“算黃算割,算黃算割。”子規鳥生怕農人不知道麥子已經泛黃,叫醒了黎明,啼破了夕陽,染紅了天邊的晚霞,夜裡潛入農人的夢裡,啼叫得人睡夢都不得安然。

望著翻滾的金色海洋,揉一把成熟的麥粒,脣齒間飄溢起新麥的磬香。收割機在瓦藍的天空下,如同開赴戰場的武士,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又好似一把巨大的推子,給金黃而茂密的大地理髮,站立的麥子紛紛倒在鋒利的刀口,留下一地齊刷刷的麥茬。三輪車、拖拉機歡快地奔跑在地頭與村莊之間,一車車金黃色的麥粒安逸地躺在水泥地面上,接受著陽光的檢閱。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說是三夏大忙,也就是三五天的事,不像過去需要三、四十多天。如今是信息時代,生活節奏變得飛快,人們恨不能一天過完三夏大忙,割回來的麥子難免會出現還有沒完全成熟的麥粒。村裡的老人看見就會罵道:“著急給你舅報喪去呀?這麼好的麥子綠割了多可惜!”老人們堅守著祖輩流傳下來的定律:“寧讓落,不讓縮。”就是說,麥子成熟後寧可讓麥粒成熟得掉到地上,也不能綠割回家,否則晒乾後,麥粒會大大地縮水,出面率下降。年輕人才不管這些,如果一天能完成絕不拖延兩天,多耽誤一天打工時間,要少收入好幾百塊錢呢!

大老遠就看見一輛收割機歡實地穿行在綠樹掩映的牛家坪,我急忙開著三輪車趕了過去。看到眼前歡快的收割機,我的思緒不由得被拉回到過去收割麥子的場景裡了……

火紅的太陽不依不饒地站立在當空不肯離去,麥田裡割麥的社員好像感覺不到火辣辣的灼痛,依然彎著腰頭也不抬地在揮舞著鐮刀。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算黃算割,算黃算割”,子規鳥站在地頭的椿樹上,“站著不知彎腰痛”地喊口號,給在空曠的天底下割麥子的社員加油。我們以給大人送水為藉口,趁機跑回家歇一會兒,然後用瓦罐提上奶奶早已晾好的涼開水,給割麥的父母送水。一路上,頭上的草帽就像燙髮加熱器,把我的臉蛋燒得通紅,豆大的汗珠滾滾而下,褲腿也被晒得滾燙滾燙,兩腿好像就要被烤熟了似的。

麥田裡的社員兩人一組聯合割麥。前面的人手腳並用,左手攬住一抱麥子,右手揮鐮而下,一摟麥子正好倒在左腳腳面,然後抬腳帶著這摟麥子前移;再割一摟麥子後,就在麥堆裡抽出比較長的兩把麥稈,麥頭朝上,在胸前搭成十字狀,雙手靈巧地一翻轉,一道麥腰就做好了。轉身將麥腰鋪到地上,在將左腳上的麥子抱起放到麥腰上。這種割法叫“割跑鐮”。後面跟上來的人不用打麥腰,直接將自己割下的麥子放到麥腰上,然後跪到麥子上,兩手拾起麥腰的兩端,左右一擰,便成一道非常好看的蝴蝶結,捆住了麥子,這叫“攬後手”。兩人配合默契,工夫不大,兩行均勻的麥捆就躺在了農人的身後,如同嬰兒房裡睡著的月子娃,等待著大人抱他們回家。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三中全會後,土地承包到戶,我家分了十六畝土地。記得第一年割麥子時我沒有技巧,跟在父親後面學割麥。沒割幾下腰疼得像斷了似的,就趕緊躺在麥地裡,腰下塞一捆麥子墊起來,身體兩頭向下,腰部高高地隆起。父親嘆息道:“我以後死了,你只能拉著棗棍討飯去了!”這是後話不提。

“三夏大忙,秀女下床。”三夏期間,全隊除過老弱病殘和不能參加勞動的極個別人以外,其餘的男女老少齊上陣。三嬸個子高,腿長胳膊長,一摟就是一捆子麥,一天能割三畝,是出了名的割麥能手。大喇叭裡天天宣傳三嬸割麥的故事,一時間成了全公社社員學習的榜樣,也成了我在小夥伴面前炫耀的資本。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天還沒有完全放亮的時候,上工的鐘聲就敲響了。社員們就像部隊出操似的,立即趕到村頭掛著大鐘的土槐樹下排隊站好,隊長分配活路,記工員用筆記下每一個人幹活的內容,晚上收工後社員們拿上各自的工分本來到飼養室,記工員根據活量給記上工分。男社員幹一天十分工,女社員八分,唯獨割麥子是按畝數記,乾的多掙得多。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三夏剛開始,全隊集中所有力量割、運、摞麥子。割麥子是男女混雜,運麥子基本上都是身材高大的小夥子,再大的坡都能架住架子車轅,而摞麥子的則是經驗豐富的中老年人。摞麥子是技術活,必須把芯壓好,不但要確保不倒,而且雨水不能鑽進去。一旦摞不好,遇到下雨天會導致麥子發燒發黴,甚至出芽。摞好的摞子滴水不進,放十天半個月都沒事。如果麥子過多,就會被摞成長長的碼頭摞子,像長長的火車皮;品種少的麥子摞成圓頭摞子,像剛出鍋的圓饅頭。麥子全部割回來後,大場周圍被麥摞子圍得嚴嚴實實的。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三夏大忙最怕的就是連陰雨天氣,雨下過三天,麥子不是在地裡的麥秸上發芽就是在場裡的麥摞子上發芽。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這天,如果天下雨了,社員就揪心了。這天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日,如果有雨,無論大小,都預示著麥子“地裡不瞎場裡瞎”,比較靈驗。只有趁天晴把麥子全部割回來,摞好,全隊人才能把心稍微放下,即使天下雨了也不怕,等天晴了再慢慢碾打。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碾打首先是攤場。攤場有兩種方法,如果今天是用牛碾,就攤亂場。隊長在場中心豎立一捆麥子,男女社員相互開著不葷不素的玩笑,圍著這捆麥子向四周輻射,將成捆的麥子一圈一圈撒亂,越亂越好,撒亂了好碾。攤好場後,社員們就紛紛躲到場邊的大楊樹下乘涼喝水去了。上了年紀的幾個社員吆上牛,套好青石或麻石碌碡,咯吱窩夾上長把竹篾牛糞笊籬開始碾麥子。近十畝大的麥場裡一次可以套四、五個碌碡同時碾。一個碌碡二、三百斤重,彈跳在厚厚的麥秸上如行走在鋼絲床上。跟在碌碡後面的社員頭戴已經發黑的草帽,眯著的眼睛似睜非睜,不知是人吆著牛還是牛拖著人在轉圈圈。突然,只見牛的尾巴慢慢地翹了起來,“籲——”吆牛的人立刻停下,馬上從咯吱窩取出牛糞笊籬接在牛屁股後,一坨草青色的牛糞冒著熱氣落在了笊籬裡。

“拴柱哎,倒牛糞嘍!”一聲似吟似唱的秦腔調子悠揚地迴旋在大場的上空,拴柱趿拉著破了洞的鞋,穿著補丁摞補丁的汗衫跑上前去接過牛糞笊籬,倒在場邊的空地上。當時全公社只有五臺大型拖拉機,給十個大隊輪流碾場,如果今天能輪到我們隊,隊長就早早地安排社員攤正場。正場還是在場中心豎一捆麥子,社員就在這捆麥子的四周將整捆的麥子解開麥腰就行,不能撒亂,整整齊齊的將麥頭對準中心麥捆,平攤在地。一個正場要比亂場多攤三分之二的麥子,只有拖拉機帶上大碌碡才能碾出來,牛帶的小碌碡只能給搔搔癢,根本碾不出來。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每一場麥子需要碾兩遍,第一遍叫生場。全體社員扛著鐵杈將碾過的麥秸翻過來,翻動一次需要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翻場對於我來說太痛苦了,大熱天地繞著大場轉圈圈,而且鐵杈挑起麥秸要使勁抖,將裹在麥秸裡的麥粒抖出來。如果麥秸潮溼,翻過來之後晾晒半個小時左右後才能繼續碾第二遍。第二遍叫熟場,直到將麥草碾得軟如麵條才能結束,之後就開始起場了。社員們用鐵杈將麥草搭成小蒙古包似的堆子,年輕人推著兩輪梘杈將麥草推到西邊的壕溝裡,由經驗豐富的中老年人摞成麥草摞子,這是為牲口過冬準備的乾草。接下來就是將碾好的麥子和麥糠用推耙推到一起,等晚上天涼了再借下山風揚場,將麥粒從麥糠裡分離出來 。

一般情況下,碾場的社員趁太陽暴晒翻起的麥秸時回家吃午飯,吃罷飯麥秸也就晒好了,第二遍的熟場就可以開碾了。這時候,喬山的西北角探出一朵黑雲。隊長如臨大敵,大聲叫罵遲到的社員:“你們在家得是吃海蔘席呢?看不見白雨來了?”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一股大風夾裹著塵土翻滾而來,天地間霎時黃澄澄一片,空中飛舞著零星的麥草。一團團黑雲在尖兵的帶領下,藉著強勁的風勢惡狠狠地鋪天蓋地而來。雷母藏在黑雲的深處,咕咕隆隆地教唆著黑雲。風勢稍微減弱後,銅錢大的雨點噼裡啪啦地砸了下來。社員們驚慌失措,在大場裡飛跑起來,拿起掃把放下杈,不知該咋辦了。還是隊長冷靜,大聲吆喝著:“趕緊用麥草把碾好的麥子蓋上壓實了,場裡的麥子不要起了,來不及了。”大場裡沸騰了起來,你喊我叫,東奔西跑全亂了。社員們緊幹慢幹,大雨像用盆往下倒,劈頭蓋臉而來。一道耀眼的閃電撕裂黑雲,照射得天地一片刷白。雨珠打得地面直冒泡,好似無數個頑童在地下吹泡泡。攤場的麥子全泡在了水裡,徹頭徹尾的 “塌場”了。社員們站在雨水裡,任憑暴雨澆灌而又無可奈何。隊長趕緊組織大家到場房裡避雨,一個個落湯雞似的溼透了衣裳。氣溫急劇下降,大家冷得直打哆嗦。

閃電再次撕開雲層觀察,發現差不多了,又在黑雲裡隆隆地密謀著下一場襲擊的目標。隨著雷母驅趕著黑雲南下,太陽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又露出了燦燦的笑容,好像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忘了剛才變臉的事兒。迅速回升的氣溫帶走了潮溼的空氣,社員們看著“塌場”的麥子,一點兒力氣都沒有了,剛才發生的一切就像在做噩夢似的。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火燒火燎的太陽依依不捨地滑落西山,將西天的雲彩燒得通紅,在與黑夜交接班時發出了不甘的紅光,然後迅速地閉上了眼睛,任由夜幕吞噬最後一丁點兒光明。這個時候是小夥伴最快樂的時候,我們就像沒王的蜂,推起梘杈在大場上瘋跑,碾壓著想象中的麥子;在麥草摞子與小麥摞子之間做捉迷藏、掐麥草的遊戲;躺在溫熱的土場上,聽看場的老人講古經;嗅著豐收的麥香,彷彿看到了大大的白麵饅頭,饞得人直流口水。

大場上亮起了五、六盞大燈泡,照射得整個大場就像唱大戲,亮堂堂的。晚上揚場的社員喝罷湯(西府人把吃晚飯叫喝湯),來到大場準備揚場。他們先用揚場掀抄起一點麥糠上揚, 試好風向,再兩人一組,一個負責揚麥,另一個人戴上草帽,用掃帚清掃麥粒堆上的雜物。只見揚場的社員前腿弓,後腿蹬,鏟滿一掀麥子,輕鬆地迎風拋向空中,涼爽的下山風從喬山的土門口吹出,將拋向空中的麥糠帶出麥粒,麥粒在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優雅地落到了溫熱的場面上,漸漸地形成一道隆起的褐色小山丘。

我的三夏大忙——割麥與碾場

看似很容易的揚場活,後來卻成了我的軟肋,直到現在我也沒把揚場活學精。我拋出去的麥子很難形成一道漂亮的弧線,拋灑得滿天飛,父親罵我揚的是稀屎掀。每次揚場時父親都叮囑,揚場必須逆風上揚,這樣風才能將麥粒吹出麥糠,如果順風揚,風會將麥粒和麥糠混在一起吹跑。可我每一次都是在父親的訓斥中難以找對風向。更要命的是,揚完場後,從麥堆上清掃出來的雜物裡含有大量的麥粒,要想清理出這些麥粒,得先用簸箕將大量的雜物簸出來,小的雜質再用篩子旋出來。直到今天我也沒學會旋篩子。父親手把手的教了我無數次,就是學不會。只見父親將麥粒倒入篩子後,由左向右慢慢地旋轉起來,麥粒裡的雜質如同跌入大海里的漩渦,隨著漩渦地不斷盤旋,雜質被全部旋到篩子中心了,再用手抓出,麥粒就變得非常乾淨。可我老是形不成漩渦,無法將雜質旋出。父親氣得直跺腳:“把我死了,你吃老鴰屎還要接端(準)呢!”當時我好擔心,父親老了以後,我真的不會揚場、旋篩子可咋辦呀?

農業機械化解放了農民解放了我,現在割麥子連鐮刀都派不上用場,揚場、旋篩子、摞麥摞子早已被塵封到歷史的畫冊裡。如今的年輕人見都沒見過那些活路,更別說再使用過去的勞動工具了。過去出大力,流大汗的主要勞動力——牛馬騾子和驢得到了徹底解放,被解放到了豐盛的餐桌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