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文/減水書生

圖/來源網絡

歷史忽略的細節,可能就是宏大敘事的主題邏輯。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8年11月,項羽斬殺卿子冠軍宋義,號令三軍、疾行救趙。

公元前208年12月,項羽揮軍五萬渡過黃河,破釜沉舟、劍指鉅鹿。

楚軍銳不可當,一鼓作氣、潰破章邯甬道;再接再厲、合圍王離秦軍;九戰九捷、全殲長城軍團。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荊楚勇士,剽悍肅殺,令秦軍膽寒、也令諸侯惴恐。

大爭之世,以武力論雄長。

於是,受封楚上將軍的項羽,再拜為諸侯盟主,合天下雄兵對陣秦將章邯。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在相持9個月後,公元前207年9月,秦將章邯向項羽的諸侯軍投降。

鉅鹿戰後,秦帝國喪失了自己的最後兩支有生力量。

長城軍團鉅鹿鏖戰、全軍被殲,章邯軍團洹水倒戈、新安坑殺。

於是,秦帝國的滅亡,便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鉅鹿之戰成就了項羽威名,天下雄長、諸侯霸王,自此始。

但這裡面有問題,鉅鹿之戰一個大BUG。

而這個BUG就是章邯。

認識不清章邯以及章邯軍團的種種反常,我們就理解不了項羽為何能夠以少勝多,5萬楚軍如何以少勝多,戰勝秦帝國的兩大兵團。

同時,更理解不了曾經掃蕩六國、廓清天下的大秦銳士,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在戰爭殺伐的波瀾壯闊之下,還有權謀算計的暗流湧動。

1.項羽很生猛,但楚軍並沒有那麼強。

鉅鹿戰前和鉅鹿戰後的歷史史實,都已經給項羽的勇猛剽悍做了背書。

項羽確實很生猛。

但鉅鹿之戰的楚國軍團也如項羽一般生猛嗎?

他們果真能夠以一當十嗎?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

正當項梁炙手可熱之時、正當楚軍士氣高昂之時,大秦少府章邯,定陶一戰就擊潰了項梁的楚軍主力。

所以,真正能打硬仗的楚軍主力,已在定陶被章邯消滅掉了。

如果楚軍實力尚在,章邯也不會棄楚伐趙。

經歷過始皇帝滅國戰爭的章邯,不是簡單人物。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引兵數十萬的帝國少府,比司馬遷以及後人更能參透天下形勢。

公(陳豨)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

而這裡的“公之所居”就是代趙之地,這裡民風彪悍,能出天下最能打的精兵。這是連韓信都能看透的,章邯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引兵攻趙,比在楚地收拾殘兵遊勇,更為重要。

脣亡齒寒,趙亡則天下諸侯皆危,於是齊燕等諸侯大軍皆會於鉅鹿。

而作為諸侯盟主的楚國集團,自然不能落於人後。

於是,楚國君臣拼死也要拿出軍隊來伐秦救趙。

所以,項羽和劉邦的兩支楚國軍隊,一支伐秦、一支援趙,他們都是臨時拼湊出來的。

如果楚軍士卒確實精兵悍卒,卿子冠軍宋義也就不會在安陽停留46日不敢進軍了。

宋義並非膽小,也非愚蠢,他有自知之明。

臨時拼湊起來的援趙楚軍打不過秦軍,所以只能相時而動,乘敝逐利。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

也就是說,即便秦軍打敗趙國,也會將疲兵殘,楚軍就可以乘其疲敝而大舉進攻;而如果秦軍不能勝趙,反被趙地的諸侯聯軍消滅了,宋義就可率軍直撲咸陽了。

所以,項羽的楚國兵團,並沒有那麼強,他們只是一支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

2.章邯很反常,他一直在消極避戰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這個作戰部署就很成問題。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王離、涉間所率領的長城軍團,一直以來的戰略目標是匈奴胡騎。

他們要麼善於守戰,就是據守城寨、防範匈奴;要麼善於野戰,就是騎兵對騎兵,與匈奴騎兵弓弩論雄長。

但無論如何,他們都不善於攻城略地,更缺乏與中原諸侯的作戰經驗。

而真正善於攻城略地、真正瞭解中原諸侯的,就是章邯軍團。

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河北之軍,對於天下諸侯,極為重要。

這是一支亡秦的中堅力量。

這一點,天下諸侯能看透,所以齊燕之兵都來了。

諸侯共主,楚懷王及楚國君臣也能看透,所以千里救援。

章邯當然也看透了,所以他棄楚伐趙。

為了伐趙,章邯把整個邯鄲城都夷為平地,徙其民於河內。

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孤立河北之軍,而將其徹底剿滅。

既然河北之軍如此重要,那麼章邯就應該全力以赴。

所以,章邯最應該的部署有兩種選擇:

一個是章邯直接上,打遍了天下反秦武裝的少府章邯撇開中看不中用的王離軍團,自己單幹。

另一個是章邯跟著打,你王離打你的,我章邯打我的,在鉅鹿周邊最不可能的就是無仗可打,有張耳陳餘的河北軍團,還有隨處可見的諸侯援軍。

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得到補充的章邯軍團,早已不是最初的刑徒兵團,它已經是由關中秦卒所構成的帝國正規軍了。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

章邯是個狠角色,他有足夠的戰略智慧。

而章邯軍團也不是碌碌之輩,他們是大秦帝國的正規軍團。

但是,在鉅鹿圍殲之時,章邯及章邯軍團只擔任了輔助任務。

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即便是輔助任務,章邯也沒有完成好。

他們一擊即潰,將王離和涉間的長城軍團徹底暴露給了項羽楚軍。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項羽是九戰九捷之後才滅了王離,但這期間,章邯在做什麼?

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他一直在消極避戰。

3.陳餘很重要,一封書信是否動搖了大秦少府。

鉅鹿城中的張耳,是為求生而戰,他只能人在城在。

鉅鹿城外的陳餘,是為天下而戰,他就是死命不退。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陳餘

同時,陳餘還辦了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給章邯寫信勸降。

這封書信很重要,它主要說了三層意思:

一是名將功多,秦不能盡封,所以只能以法誅之,如白起、蒙恬等。

二是天下洶洶、平叛多靡費,因此以法治國的秦朝堂必殺章邯以塞責。

三是章邯領兵而見疑於外,趙高用事而見信於內,所以章邯“有功亦誅,無功亦誅”。

最後,陳餘勸降章邯:

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斧質,妻子為戮乎?

很關鍵的一個問題:陳餘書信是在鉅鹿之圍時寫的,還是鉅鹿解圍後寫的。

鉅鹿解圍後,張耳責讓陳餘見死不救,陳餘爭辯不得,於是“脫解印綬、推予張耳”。

張耳則藉機收了陳餘的兵權,陳餘便離開諸侯大營、流落江湖。

張耳遂收其兵,陳餘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

由此見,陳餘當是在鉅鹿之圍未解、項羽大軍未至的時候,寫信給章邯的。

《史記•項羽本紀》:

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

《史記•黥布列傳》:

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

英布先行渡河,項羽再引軍跟上,英布開路而項羽隨後,這個作戰順序沒問題。

但是,當陽君英布過河之後,究竟是“戰少利”還是“數有利”,《史記》的記載是有衝突的。

當陽君作戰得利,項羽則敢全軍渡河;當陽君作戰不利,項羽則不敢全軍渡河。

但是,這裡面有衝突,有衝突便只能存疑。

所以,項羽敢舉全軍渡河,還當另有原因。

項羽之所以敢全軍渡河,而且渡河之後便破釜沉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因素,那就是:

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

“悉引兵渡河”後的項羽,當即就上演了一幕“破釜沉舟”。

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那麼這期間,陳餘到底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

陳餘給章邯的勸降信,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

章邯回信了嗎?回的是什麼?

陳餘請兵之前,項羽試探著進攻,楚霸王也很謹慎。

而陳餘請兵之後,項羽則破釜沉舟,楚霸王孤注一擲。

陳餘的一個“復請兵”,項羽就像得了軍令一樣:立即引全軍渡河,渡河之後就破釜沉舟,破釜沉舟之後便勢如破竹。

這期間,陳餘到底是怎麼“復請兵”的,他跟項羽說了什麼?

陳餘與漢為敵而後為漢所滅,所以史家的記述著實不多,於是不能做過多臆測。

但是,我們需要記住陳餘這個人物,他不簡單,也是鉅鹿之戰的一枚英雄。

4.王離很悲催,他扛不住天下諸侯。

楚霸王膽氣過人,他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但我們必須得承認:河北之軍也很彪悍。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張耳 陳餘

從9月被圍到12月解圍,面對四十萬秦軍,數萬之眾的河北之軍,他們足足扛了三個月。

當王離與羽大戰時,精兵四十萬眾,並章邯軍故也。

如果沒有這三個月的死命相爭,就不會有項羽的破釜沉舟、也不會有天下諸侯勠力攻秦。

河北之軍,堪稱天下精兵。

破釜沉舟之後的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一戰便破章邯甬道,再進則圍王離軍團。

將是兵膽,有令千人皆廢的楚霸王,就會有以一當十的楚戰士。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項羽

但是,項羽楚軍僅有五萬人,而王離軍團至少二十萬,五萬是圍不了二十萬的。

所以,當項羽楚軍出擊之時,陳餘的鉅鹿外圍軍團和張耳的鉅鹿守城軍團,自當彪悍殺出,裡應外合才能包圍王離軍團。

同時,“齊將田都叛榮,往助項羽救趙”,齊國軍團自然也是當仁不讓。

項羽的江東子弟敢死,齊地的技擊之士自也死命一搏。

所以,鉅鹿解圍的過程應該是:

楚軍擔當先鋒、壁上諸侯群起,天下英雄勠力同心。

這才殲滅了王離的長城軍團。

所以,三世為將的王離,再厲害,他也扛不住群起而攻的天下英雄。

他是一個悲劇。

楚國之兵,雖是臨時拼湊,但楚霸王項羽為將,破釜沉舟便是背水一戰,只能死地求生,所以群羊變群狼,他們以一當十。

河北之軍,不愧為天下精兵,他們能扛住秦軍進攻、也能會合楚軍的進攻,三個月被動僵持換來了今日的絕地反攻,他們不甘人後。

天下諸侯,十餘壁的諸侯之軍,當此反攻之時,又怎麼還能作壁上觀,既然參透脣亡齒寒的道理,自也明白此時便是生死決戰。

或許只有一個人還在故意參不透鉅鹿形勢,還是在作壁上觀,他就是大秦少府章邯以及他的20萬大秦正規軍。

5.章邯很能打,但止於公元前20810月。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而後主力攻秦、分兵略地。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大澤鄉起義

大將周文引軍數十萬,不僅成功扣關,而且兵迫咸陽。

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

外有大軍迫近、內無守戰之卒,二世大驚、群臣震恐。

當此之時,秦帝國當真是“危急存亡之秋”。

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於是,章邯臨危受命,武裝驪山刑徒後,立即迎戰張楚大軍。

關中保衛戰,讓農民起義軍見識了大秦銳士,也讓天下領教了少府章邯的厲害。

章邯的刑徒軍團,一戰則破張楚的數十萬大軍,將農民起義軍趕出關中。

而後趁勝追擊,再戰則破曹陽、略澠池,澠池兵敗、周文自殺。

兵出關中,直逼關外重地滎陽,四面出擊的張楚政權只能倉促應戰,以求穩定戰局。

但是,少府章邯太厲害,野戰、滅軍,攻城、城破,兵進滎陽。

從關中殺到關外,大秦少府揮軍數十萬,千里奔襲而所向披靡、無往不勝,直至撲滅全部張楚政權。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陳勝 吳廣

這還不算完,在得到秦帝國的有力補充後,少府章邯橫掃楚地,陣殺楚國領袖項梁;再後臨濟破魏,迫使魏王咎自焚而死。

北上伐趙的章邯,仍舊兵鋒所至、無往不破。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

章邯大軍一到,便攻佔了趙地重鎮邯鄲,而後夷其城、徙其民,以孤立河北之軍。

此時,正是秦二世三年10月,即公元前208年10月。

自此之後,彪悍的大秦少府,便再無戰績,直至公元前207年9月舉眾投降。

6.核心坍塌,大秦少府雄風難再。

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

秦以十月為歲首,所以,二世三年冬,還是公元前208年。

當此之時,秦帝國已經扭轉了最初的被動局面,再一次鞭撻關東。

但是,這僅是軍事上的形勢。

朝堂形勢,一點兒也不樂觀。

二世皇帝剛愎自用,宦官趙高當朝用事,丞相李斯已然退無可退。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趙高

所以,白熱化的政治鬥爭正式爆發,並於公元前208年決出了勝負:趙高勝而李斯敗,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腰斬咸陽市,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被逼自殺。

於是,趙高勢力一統秦朝堂。

秦戰國的政治傳統以及秦帝國的權力格局,都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

朝堂丞相能夠決定帶兵武將的生死。

武安君白起為秦戰國立下了不世戰功,但丞相范雎妒功,則白起杜郵賜死。

蒙恬蒙毅兄弟文武並用成就了秦天下,但丞相李斯小計,則蒙氏兄弟蒙難。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李斯

原因無他,就是丞相的權力太大。

秦丞相不僅能夠壟斷行政權力,而且能夠制約百官。

比之丞相,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權力都有些許遜色。

趙高必得當了丞相之後,才能指鹿為馬、才敢弒君篡權。

武將在外打仗,必須得有朝堂保障,因為秦將軍不是後世的節度使。

他們要有後勤補給、要有兵員補充、還要有秦皇帝的功爵封賞。

而這些統統需要帝國丞相府的支持。

李斯與章邯的關係,沒有史料的支撐。

但章邯前線作戰,要兵則有兵員補充、要糧便有糧食輸送。

足見,李斯執政也是章邯武功必要條件。

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

章邯請事,向誰請事?

就是向當朝丞相趙高請事,而不是向秦二世,因為帝國權力在丞相府,這是規矩也是制度。

所以,擁軍二十萬的章邯,一旦得不到丞相趙高的信任和支持,其結果就如陳餘和司馬欣所言,戰勝受誅、戰敗亦受誅,無論如何,章邯都難逃一死。

秦帝國的政治設計,其實非常科學合理,既保證了效率又保證了制約。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秦兵馬俑

皇帝垂拱而治、決大事,丞相掌行政、領百官,御史大夫掌監察,太尉掌軍事。

皇帝權力、丞相權力、監察權力、軍事權力,相對獨立又相互制衡。

一個壞皇帝,不要緊,因為還有丞相可以勉強支撐。

一個壞丞相,沒關係,因為還有皇帝可以高度制衡。

但中央集權的最大問題,就是核心坍塌,這可能是秦始皇都沒能想到的。

那就是糊塗無道的皇帝加居心叵測的丞相,就當真沒辦法了。

秦朝堂的核心已然坍塌,曾經的大秦九卿章邯不會不明白這其中的利害。

所以,不用陳餘勸降、不用司馬欣鼓動,他也要趕緊為自己謀條生路。

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

章邯不罵二世無道,而專言趙高欺人,足見趙高為相才是章邯投降的主要原因。

7.總結:鉅鹿之戰不止有項羽的豪邁,還有章邯的無奈。

大秦帝國,失信於天下。

這個“失信”,不是秦之無道、秦政殘暴,而是習慣了諸侯政治的天下黔首,理解不了大一統、適應不了秦法治。

天下不信任秦政治。

所以,陳勝一呼,則六國諸侯群起、天下百姓響應。

楚霸王破釜沉舟、秦銳士不堪一擊:鉅鹿之戰這裡面有BUG

秦始皇與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失敗於朝堂。

雖然六國諸侯群起,雖然天下百姓響應,但秦法秦制是足夠的高效,它就是一部戰爭機器,於是少府章邯一戰定關中、再戰破張楚、三戰平楚地、四站圍鉅鹿。

關東六國,再一次聯起手來,也不是強秦的對手。

但核心坍塌之後,秦帝國這座大廈便轟然倒塌。

鉅鹿之戰,成就了項羽的霸王傳奇,但也暗含了章邯的無奈。

核心坍塌的大秦帝國,少府章邯已然無力迴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