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圖文/長弓】

給曾經的小夥伴們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這是我上世紀70年代初在新城灣鏡湖的田埂上拍的一張老地委大院的照片


老地委院子

照片近處就是鏡湖(也叫鑑湖,和附近的紹興橋、中山公園應與紀念辛亥革命或鑑湖女俠秋瑾有關吧),遠處中西合璧的老房子是民國時期襄陽縣政府、縣黨部的辦公樓,也是解放初期襄陽地委的辦公樓。

鐵樓和通往吊腳樓廁所的木走廊依稀看見。大樹掩隱的地方,便是大名鼎鼎的襄陽“鹿門書院”的“聞喜樓”遺址,可惜它已在1970年左右被拆毀了。

我清楚地記得,直到60年代末,這裡還有清代“鹿門書院”的東西兩大院落,還完好地保留有“聞喜亭”和“壽豈堂”“景行堂”。還留有民國時期中西合璧的辦公樓,解放初期的蘇式辦公樓。

院內到處是參天大樹,曲徑通幽的卵石小徑通向各小院。小院還散落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石碑、石桌、石凳,一塊大的石碑還被我們當成了乒乓球桌,放學後總要打上幾拍子再回家。已失去辦公作用的樓臺亭閣都成了我們“藏貓貓”的好地方。

那時大院的大門對著荊州街,門口崗亭旁高大的法國梧桐上,掛著一口大鐵鐘。

鍾,如今已被埋進大北門外漢江邊“警石”旁的水泥地,警鐘長鳴,警示後人。

住在大門口的是一位30年代初參加紅軍的老花爺,一位和靄可親的紅軍老大爺。一度,認不認識老花爺,成了大院孩子們的標識。

走進大院,一道隱隱約約有民國標識的影壁,把一條大道分為兩路。東路穿過“壽豈堂”的兩重院落和一小花園到“聞喜亭”。西路則穿過冬青掩映的長長的卵石路到“景行堂”。

兩路在兩座辦公樓前匯合。樓前是大院最寬敞的地方,長著幾株高大的梧桐樹,春天飄灑著粘粘的令人討厭的白絮,可秋天又給了我們香香的梧桐果實,這裡也是我們歡聚遊戲的最好場所。

再後面的幾個院,都是後來建的宿舍,種滿了桃樹和柿子樹,中間還有一眼壓水井,那是夏天洗澡,冰西瓜的好地方。

大院南面則遙對“荊州古治”圈門和“紹興橋”,那是每天上學必經之地,有時我們還爬上“荊州古治”的小牌樓玩一玩;東面院外就是鏡湖和農田,是釣魚、抓鳥和偷瓜的好去處;北面緊靠大北門、古城牆和漢江大堤。

夏日裡,翻過院牆,穿過大北門就到了河邊,撲通跳入水中,游到對岸,在沙灘上晒上一晒太陽。晚上再爬上“鐵樓”,聊天講故事看星星,鐵樓還一度成為我們“三劍客”自制火箭的發射高地。過個暑假整個人都成了“黑煤球”。

到了68年夏天

大院後面大堤和城牆一度成了武鬥的前沿陣地。我們在家就能聽見大堤上“60炮”炮彈發射出口的湫湫聲,還有子彈落在屋頂的啪啪聲。我清楚地記得住在“景行堂”的範伯伯家的玻璃上還留下了幾個子彈孔。

不過那時好像並不害怕,有時還跑上大堤和城牆去觀看戰火。記得院裡一小夥伴一不小心還誤中了走火的子彈……。

69年

我家離開了老地委大院,搬到了樊城公館門裡漢江邊的鄭公祠。這裡的十字街一溜有著清真寺、江蘇會館、樊侯祠、朗寧牧師樓、聽水別墅、鄭公祠、中州會館、米公祠、福音堂、石牌樓……有著更多故事和典故,不過,那是另話,以後有機會再慢慢道來。

如今

如今,老地委大院早已面目全非,老房子全拆了,老院子沒有了,碑刻失散,鏡湖填平,全蓋上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樓房。

最可惜的是,“聞喜亭”“景行堂”“壽豈堂”恐怕連一張照片也沒有留下。清代至民國,襄陽最負盛名、彙集襄、安、鄖三府優秀學子的“鹿門書院”從此消失了,留下的這幾張照片,只是一段往事殘缺的回憶了。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大院平面圖


鹿門書院簡介

鹿門書院是清代以至民國襄陽最負盛名的書院,招納襄陽、鄖陽、安陸三府的生員,延請名師授課。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清代大書法家張裕釗,都曾在這裡講學。

1902年,鹿門書院改名為襄陽府中學堂。1904年改設簡易師範,後改預備中學堂,1909年,仍改辦中學堂。今襄陽五中,依舊延續著鹿門書院的輝煌和榮光。

初名荊南書院。乾隆四年(1739年)改名鹿門書院。書院分東壁、西園兩院,齋房33間。西面建有魁星閣、塑孔子像;東面建聞喜亭,後面建景行堂,前面建壽豈堂。廳閣樓堂之間浚池壘山、栽花植木,環境非常優美。

鹿門書院的三大建築

1、“景行堂”:“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出自《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引以贊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2、“壽豈堂”:長壽而快樂。出自《詩·小雅·蓼蕭》:“既見君子,孔燕豈弟。宜兄宜弟,令德壽豈。”明 李東陽 《壽豈堂歌》:“山中之樂樂只且,人皆不足我有餘。”

3、 “ 聞喜亭”:傳唐裴坦在襄陽當刺史,忽聞皇帝要他入京當宰相的喜訊,故造亭以志之。後為歷代文人墨客凳臨吟唱之地。

也有人認為,隋唐時也有不少著名的人是聞喜人,如裴矩、裴炎、裴度等都是山西聞喜人。裴坦在襄陽建亭,取名“聞喜”與自己的名籍有關。因為古代有竊稱望族的習俗。

近年不斷有人呼籲重建聞喜亭,但願在古城的建設中能成為現實。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在建國初“蘇式”辦公樓的“鐵樓”上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那時剛買照相機一年多,逢發小劉援朝當兵回家探親,便一同回老地委遊轉,遇熟人(是誰忘了,願那個熟人這次能出來看到)便照下我倆合影。

在民國“中西合璧”辦公樓走向“吊腳樓”廁所的走廊上。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大院的第三道大門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當年鹿門書院的石桌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當年景行堂前的供桌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這是50年代中期一張照片


照片右上角是“聞喜亭”一角,也是我目前見到的唯一張。有力地說明了當年聞喜樓的存在和明確地點。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這是50年代初還沒有建蘇式樓的第四進大院。當年部分工作人員的合影照片中有當時的地委書記張挺發(後空軍司令,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宣傳部長樑斌(《紅旗譜》作者)。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大院第二道大門,70年代初門口還留有當年的水泥崗亭,後面的法國梧桐樹上掛有大鐵鐘。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80年代荊州北街,可以看到老地委的房子


該文在發表後,很多小夥伴們留下感人的回憶!

吳老師:謝謝發小文虎兄的回憶文章和珍貴圖片,讓我又憶及半個多世紀前恍然如昨的童年時光,和我的小夥伴們!

徐老師:老同亊,大院的孩子之作,喚起很多記憶。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襄陽映像|老地委院子、老房子、老照片、老故事


【該圖文版權屬原創者長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