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賞析之清代珍品寶泉局咸豐元寶當三百

咸豐 清朝 文化 隱情山水 2017-03-31

咸豐年間,通貨膨脹嚴重,朝廷始大鑄其錢。有資料曰,咸豐三年戶部首先開鑄當十大錢,面文咸豐元寶,重六錢,與制錢相輔而行。七月乃增鑄當五十錢一種,重一兩八錢。同年十一月諭令各省推行鑄造大錢,並添鑄當百、當五百、當千錢三種;當千者重二兩,當五百者重一兩六錢,銅色紫,當百者重一兩四錢,銅色黃,皆磨濾精工,光澤如鏡,錢文定為咸豐元寶。

除了上述之外,在此期間,寶泉局事實上中間還試鑄了當三百、當四百值等的大錢(克勤王還鑄有星月紋百、二百、三百)。閱譜可知,譜載有“寶泉局咸豐元寶當三百”黃銅錢一品(批曰有當四百者,失去至今未見。參見華光普《中國古錢大集》),而在該譜中,繼續其它泉譜之言,曰此寶泉局咸豐元寶當三百錢乃試鑄品,未予發行,且是“僅見”二品,一級,無定價,十分的珍罕。

古泉賞析之清代珍品寶泉局咸豐元寶當三百

顯而易見,上述之論,試鑄品的定性,愚見表示贊同,原因是,在當時快速通貨膨脹的時期,三百、四百兩個值等,意義並不大,不如直接鑄五百、當千兩個等值,就像今天的人民幣一樣,有十元、五十元,百元,即能滿足流通需要,中間再搞出個三十、四十元,實無必要,也會大幅增加制幣成本。故,試鑄之後即行放棄,而為什麼又說其是真實的官爐試鑄品呢,當然還是根據其錢品的三相一材,尤其是書相鑄相來判斷並認定的。而正由於該錢為試鑄品,故其鑄量當然有限,遺存稀薄。只不過,首獲首見此錢的泉家,僅見過一二枚,故在記載中便留下了所謂“僅見二品”之說。後續泉家再著泉譜,通常自己不得其見或者再見,便直接轉錄前者之說。華光普先生的泉譜,應該就屬於這種典型情況。

故而,只要是心態良和,思想方法科學,唯物辯證,當再遇見此早前被認定為“僅見二品”之第三、第四品的時候,才不至於食古不化,僵硬死板地根據先前泉譜所言而武斷否定,而是要依據實物的三相一材,綜合辨識,對就肯定之。

展目本品,不難看出其面文四字“咸豐元寶”,背文滿文“寶泉”,漢文“當三百”之字。其中,漢文字乃為楷書書體,其書寫極為規矩,文字佈局協調,起筆收頓皆力道十足,轉折見鋒,猶如刀斬,筆劃橫直豎立,一絲不苟。無需細述,其整體書相,凸顯自然端莊,俊朗雋美。顯而易見,審書感意,此錢正是寶泉局官爐錢品應有之書相,蓋無二話可說,其門不叩已然自開矣。古泉賞析之清代珍品寶泉局咸豐元寶當三百

輾轉落眼,可見本品鑄制極為精整,其直徑為51.4毫米,重約66.32克,鑄體厚重,形制在當百與當五百錢之間。其鑄相顯示,方正圓矩,坦平地章,穿輪乾乾淨淨,輪邊略見修圓。續觀字廓,深竣挺拔,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處,毫無做作之態。其錢文筆劃間隔有距,清晰有加。毫無疑問,本品之鑄相,非寶泉官爐出品莫屬,真真切切,開門鑄相無疑。

一眼可識,其乃傳世之品。渾身上下,薄鏽濃漿。可感其地章包漿十分凝重,質色青黑,分佈自然,深淺相間,漿質緊實而不虛。進而察其字緣之面,銅色彰顯熟潤,磕碰劃痕累累,老舊之相十分鮮明。其材質可識,正是黃銅所鑄。歷經百五十年時間,此等傳世鏽相,也正是恰如其分。一言以蔽之,本品鏽漿之相,昭然一派自然天成,無異無邪,大開其門,豈有二話可說。古泉賞析之清代珍品寶泉局咸豐元寶當三百

一番鑑賞,幾度審視,可見本品三相一材,實物實證,皆無任何可疑之處,實乃開門見山,非騾子可比的一匹寶馬矣。而很顯然,本品應該不是譜載“僅見二品”中的其中一枚,故可屬第三或者第四乃至第五(愚藏也有二枚)。由此證明,譜批之存世“僅見二品”實為一己之言,早已作古之老黃曆。儘管如是,然就今天來看,本“寶泉局咸豐元寶當三百”錢,仍然是非常稀罕的泉品,其雖然可能有數品存世,然仍不足以撼動其清代珍泉之位矣微信公眾號(ID:17191400320)中國風為大家解析更多古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