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都”到“網紅”,西安建築贏了嗎?

撰文=徐三刀

從“廢都”到“網紅”,西安建築贏了嗎?


PART1-聆聽西安建築



關於當代人居建築討論,我們經常聽到一種刺耳的聲音,西安的房子為什麼建造的這麼醜?

這是一種質疑的聲音,為什麼密度如此高,為什麼造型如此單調,為什麼土洋結合,為什麼麩皮黃色,為什麼清一色高樓,為什麼沒有公區,為什麼樓間距如此窄,為什麼沒有文化......

很難想象,一向以“文化之都”著稱的城市,竟然在建築上被斥為一敗塗地,在當代人居建築上鮮有亮點。即便是偶有稱讚,也是如西安群賢莊、蘭亭坊、就掌燈等早一批建築,那現在呢?


從“廢都”到“網紅”,西安建築贏了嗎?


正如德國學者迪特·哈森普魯格在《解讀中國密碼》一書中指出,中國是唯一一個將住宅工業化全面普及的國家。也正是因此,中國建築被認為普遍面孔單調,建築立面呆滯,形式感粗糙,西安便是例證。

這位學者對於建築的瞭解,是非常深刻的,但有一點卻沒有注意到,中國傳統民居追求的院落,並沒有在浩如煙海的工業化住宅之中湮滅,“院落”始終是中國人心底裡最純粹的追求。

這種追求根深蒂固,但由於“限墅令”控制,以及土地開發強度影響,一家一棟一院幾乎成為奢侈,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合院”就是一種極致產品!

可以說,“合院”產品作為傳統建築的巔峰形制,在西安樓市幾乎消失,後三代(漢唐宋)文化印記,在西安樓市蕩然無存,為什麼?

PART2-關中建築遺憾


這一點,必須從“院落”說起。院落建築,是最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建築,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就是一部院落文化。

對於“院落”的追求是思維上的衣缽繼承,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即便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中國沒有被全盤西化,院落仍然風靡亞洲,這種詩意盎然的生活方式,又被歐美藏家普遍看好,視為建築臻品。

近年來,國內湧現了不少“院落”作品,例如泰禾·中國院子,綠城·玫瑰園,融創·桃花源,都是院落建築之中少有的精品,但這些項目普遍總價極高,起步數千萬,甚至於數億元,對於收入微薄的西安人來說,實在太高。

而西安與院落的關聯,必須從關中傳統建築談起,陝西傳統民居基本形制就是“獨院式”,以庭院為核心,構建民居縱向推進,一般有獨院式、縱向多進式、橫向連院式、窯洞式院落。

李琰君教授在《陝西關中傳統民居建築與居住民俗文化》一書中,講解陝西建築流變,其中,關中地區建築多以“縱向多進式”為主,典型如寶雞扶風溫家大院,這種設計一方面將倒座、廂房、正房、暗房等級排序,還突出了院落的實用性,構成了“三院一廳”(前院、後院、偏院、退廳),通風流暢,隔絕塵囂。

這種院落形制,在電視劇《白鹿原》之中可以看到,似乎白嘉軒的院落,便是“縱向多進式”,三重院落,等次分明。甚至可以說,在影視劇作之中,院落建築似乎是一種秩序,一種理想,甚至成為家族象徵符號。


從“廢都”到“網紅”,西安建築贏了嗎?

>備註:北京恭王府/來源:北京晚報-資料圖


例如北京四合院精品-恭王府,關中大院臻品-高家大院,還有蘇州“四大名園”之首-拙政園,都是顯貴家庭建造,大量能工巧匠雕琢,歷經數代人精心修繕,方能流傳數百年。

但關中地理位置關鍵,屬於西北要衝,幾次戰火湮滅,古建築早已蕩然無存。隨著城市化發展,陝西院落逐漸湮滅在歷史之中,時間可以讓城市沉寂,卻沒有帶走陝西人對於“院落”的不懈追求。

據西安當地媒體報道,1990年以前,西安古城牆內,兩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宅院佔宅院數的一半以上。如今,回頭再去看這些院落精品,百不存一!

對此,西安獨立文化人李連源表示:“西安許多老宅面臨三種命運:一種像北院門高家大院受保護;一種像都督大院被無情拆遷,第三種像生不如死的年羹堯故居。”

西安太缺院子,新中式美學潮起潮落,數次興起,在西安樓市發展之中,也是波光乍現,沒有太多名作問世,這是西安樓市多年來的一個遺憾。

而“合院”建築,在西安樓市發展之中,也是鮮有誕生,即便是部分房企有情懷,打造了一些院落別墅,也談不上繼承文化印記。

PART3-南北院落別墅



當然,院落的博大精深,不僅是建築材料精雕細琢,還因區域水文環境不同,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院落文化。

關中大院的縱向連院,防守兼備,單坡廈房;京派四合院的情調,四房合圍,中庭收口;山西院子的富麗堂皇,院中套院,自成一體;徽派院子的精湛雕鏤,四水歸堂,古色古香令人迷醉;蘇杭院子的香山軟水,疊山臨池,鋪地造景,一派吳語呢噥。一院之內,天地私有,打造出一種獨特的建築情懷。

但遺憾始終存在,普遍高密度、高強度開發的西安,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夠將院落建築迴歸,難道西安房價連漲三年,還承載不起一座座院落嗎?

近幾年來,西安樓市僅有三家院落被重點關注,其一,西安院子;其二,華僑城108坊,其三,融創·攬月府。二十年樓市發展,可以說,碩果僅存。

西安院子,屬於關中大院的代表之作,登過央視《院子》系列,亭臺樓閣,院中藏園,僅僅是木、石、磚、銅四種雕花,便耗費數年時間。而華僑城108坊,是創新中式院落的代表,意在關中,形在中國,也是別出心裁。


從“廢都”到“網紅”,西安建築贏了嗎?

>備註:西安院子實拍照片


那為什麼融創·攬月府備受關注?物以稀為貴,蘇杭院落風格完整落地西安,還是首次,融創攬月府有一句廣告,就叫做“為西安,敬獻一座江南”。此前,西安樓市流行過一段徽派建築樣式,但只是作為建築點綴,感覺略有殘缺感。

據悉,為了將蘇杭院落建築引入西安,融創攬月府邀請了著名的“香山幫”,這群來自於太湖之濱的工匠,足跡從蘇州古典園林到北京皇家宮殿,數百年來,一直是南方能工巧匠的代名詞。

一木一石,一雕一窗,全憑手工操作,這幾乎是院落建築的一致奢望。“香山幫”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薛林根,如此解讀:“中式產品涉及到很多精細手工藝術,如細膩的木構、掛落、美人靠、傳統小青瓦、每一扇門,每一戶窗,每一條路、每一座橋、每一個閣都是經過匠人的精心雕飾。”

這種講求手法細膩,無處不雕的工藝,必須用時間熬煉,因為,老一批的建築基本沒有尺度標註,全靠記憶,還有手頭功夫。雕工、漆工、泥工、石工,竹工,每一項都要雕鏤,都必須經過數十次打磨,才能讓材料形象生動傳神。


從“廢都”到“網紅”,西安建築贏了嗎?

>備註:融創攬月府實拍照片


從“廢都”到“網紅”,西安建築贏了嗎?

>備註:融創攬月府實拍照片


這令人想起了西安院子,從山西、陝西、山東等地聘請到60餘名手藝工匠,5年手工打磨院落。為了賣給藏家,銷售前要面試客戶,否則一概不賣。

耗費無數心血打造的院落,一旦建設,就是數年,甚至於十餘年,如果沒有人懂行,豈不很可惜?換一個角度來說,大家看懂了融創攬月府嗎?

PART4-文化建築何在


或許沒有,想要了解一個產品的價值,一定要了解透徹,尤其是藏品,更要了解前世今生。否則,即便是買了,價值也未必清楚。

融創攬月府,每一塊鵝卵石都是經過拋光與定製加工,再由香山幫匠人遵循古法拼花工藝,蹲地鋪設而成,極為耗時,“平均一天只能鋪設一平方米”。這種精細雕琢,在西安樓盤裡面是沒有的。

因為,對於手工合院產品而言,最昂貴的不是建築材料,而是這些能工巧匠,這群心靈手巧的匠人們,通過各式雕花,將一方庭院打造的氣韻生動,消耗最大的便是時間!


從“廢都”到“網紅”,西安建築贏了嗎?

>備註:融創攬月府實拍照片


香山幫,在院落建築的雕琢上,算是南派一絕,對於院落營造的格局瞭然於心,對於木、石、磚、竹的運用也是極為精妙,幾塊太湖石撒出,如駝如峰,巧奪天工,又自成一派。

但經典畢竟無法量產,手工雕琢,或是浮雕,或是陰陽雕,或是立體雕,要將建築、繪畫、書法、戲曲融為一體,最費時間。

只要稍有留神,就會發現,進入西安的房企都在追求高週轉,快速黏貼複製,想要將成熟的產品經驗快速轉變為現金流,但有一點被房企忽視了,不管城市發展節奏如何變化,一個城市的水文條件是千年不變。

也就是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年未變,這些密集的高樓,最終能否傳世?顯然不能!關中人對於建築的追求始終是“院落”,而這些房企留下的又是什麼?

高速城市化,讓這群工藝精湛的老師傅們成為“寶貝”,因為在全民激進的年代裡,唯有他們還在留守技藝,還守初心。據薛林根回憶:“當年,為了修復明朝吏部尚書吳一鵬的故居——玉涵堂,我父親(薛福鑫)親自設計,一個龍吻屋脊做得不滿意,他就要求拆掉重新做一遍”。

什麼是“龍吻屋脊”?簡單來說,就是房屋的裝飾品,必須雕鏤,通體打磨,複雜一些的部件,還必須燒製一遍,使用多遍工序。

PART5-沉默還要沉默



為什麼現在大品牌房子不少,但精品還是不多,合院產品更少?

想要高週轉,就必須一切“多快好省”,加速現金流,品質是第二位;想要做精品,就要躬身精耕,把工藝做到極致,慢工出細活。

這是種非常可怕的惡性循環,全民激進,追求速度,最後留下一堆建築瓦礫,還要美其名曰住宅工業化,我們究竟在追求著什麼?我們在追求創新迭代,卻遺失了文化的極致追求。

宇文凱大師擎劃長安108坊,造就名聞遐邇的“裡坊制”;張錦秋大師規劃陝西曆史博物館,打造“新唐式”建築,歷史印記始終不改,而如今,文化生活方式安在哉?

西安太缺少院落,這些稀少的大院之中,藏著最原味的中國情懷。每一塊磚石木竹,都滲透著匠人的情懷,風雨胞漿,留下的都是世人的讚歎。

可是,在聆聽旁人咀嚼西安建築的時候,我們卻只能傾聽,因為,建築精品太少,大量“多快好省”的建築誕生,能夠拿得出的太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