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會”的誕生:日本中產階層如何走向分崩離析

下流社會 日本 經濟 南方都市報 2018-12-04

“雖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但與真正的中產階層相比還是缺少些什麼”

曾經令日本驕傲的一億中流階層

越來越多跌入下流

遇到這樣的社會趨向性挑戰

是主動抗爭還是被動接受?

“下流社會”的誕生:日本中產階層如何走向分崩離析

《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

作者:【日】三浦展

譯者:陸求實、戴錚

三浦展,日本著名社會觀察家、社會消費現象研究者、階層團塊研究者。

著有《快速風土化的日本》《“便裝女”的時代》《家族和幸福的戰後史》等多部作品。1958年生於日本新潟。一橋大學社會學專業畢業。1999年創辦了Culture Studies研究所,專事消費文化課題的研究。

三浦展創造出的“下流社會”一詞,因本書在日本暢銷逼近100萬冊,引發強烈的社會關注,成為專門詞條。

“下流社會”這個術語在日本一經出現,立即引爆討論。三浦展運用翔實的數據、細密的觀察向我們揭示了工作熱情、人生鬥志缺失的日本社會的真實動向。《下流社會》所作的觀察和策應,對讀者瞭解日本社會經濟狀況和發展很有幫助,也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你屬於下流階層嗎?

文/三浦展

首先,讓我們來做一個關於“下流指數”的小測試。在以下12個項目中,如果你的實際情況與其中一半以上項目相符合的話,那麼,你就已經屬於下流階層的一員了。

1、年收入(按“萬日元”計)不足自己年齡的10倍

2、不考慮將來的事情,快快活活地過好每一天

3、覺得人應該活出自己的色彩

4、期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想違心地虛度此生

5、事事嫌麻煩、不修邊幅、生活不規整

6、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

7、生性樸實,不喜歡標顯、不出眾

8、服飾不追逐流行而是展現自我風格

9、覺得做飯吃飯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10、經常吃零食和快餐

11、待在家中玩一整天電腦遊戲或上網而不會厭倦

12、未婚(男性33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

下流階層的出現源於社會的階層分化。收入的兩極分化,導致學習機會以及學習能力的不平等,結果,社會階層之間的互換流動性越來越差,社會階層分化形成固定化的傾向,同時不同階層的“期望差距”也日益擴大,最終作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集團而催生了下流階層。近年來,學者們在這一領域發表了不少結果類似的研究報告。

這一傾向充分說明,今天的日本正在從“中流社會”向“下流社會”轉變。

從“中流化”轉向“下流化”

自戰後的5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前半期,日本經歷了一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如本書後面還將論及的,一直到19世紀50年代,日本還是一個由極少人數的上流階層(不勞而獲卻能夠維持富庶奢侈生活的地主、資本家等富人階級)與人數眾多的下流階層(無論怎樣辛勤勞動也擺脫不了貧困生活的窮人)所組成的等級化社會。而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出現了一些被稱為“新中間層”的社會階層,並且逐年增多,主要是那些工薪階層,他們雖然並沒有太多的個人財產,然而收入卻年年增加,使得他們擁有一種生活水平能夠不斷向上提升的期待。在這些新的中間階層當中,從“下流”上升至“中流”的人數增加尤為可觀,故此整個社會呈現出“中流化”的傾向。

可時至如今,由於前面所述的社會等級分化,這部分中流階層正在日益減少,逐步兩極分化成上流階層和下流階層。自然,雖說是向兩極分化,但由“中流”上升為“上流”的實屬鳳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卻大有人在。換句話說,日本的中流階層正在經歷著一個“下流化”過程。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的“下流階層”並不是指平常意義上所稱的“下層”。因為說到“下層”,一般是指那些吃了上頓顧不了下頓、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弱勢人群,的確,類似這樣的人群近年也有增加的趨勢,但本書所探討的“下流階層”基本上相當於“中流階層中的下層”。這類人雖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與真正的中流階層相比卻仍然缺少些什麼。在上世紀60年代,一個家庭如果沒有電視機的話是夠不上中流階層的,但是現在,即使下流階層的家庭照樣可以擁有DVD、電腦等家電產品,因此單從物質的角度來看,下流階層是絕對稱不上貧困的。

那麼,下流階層缺少的究竟是什麼呢?那便是一種生活的熱情。簡言之,對“中流”缺少意欲的人,從“中流”中離脫出來的人,或者從“中流”跌至更低水平的人,統統應歸為下流階層。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多處使用“上流”這個詞,其含義也應專指“中流階層中的上層”,而非指那些飽食終日,僅僅靠利息、紅利便可過著安逸生活的富人階級。

面對這樣的時代,年輕的世代其價值觀、生活、消費今後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便是本書所要探討的課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