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是我國人民世代傳承的文化瑰寶。定興地當畿輔,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民間尚武之風盛行。歷代武進士、武舉人多不勝數,清末民初更是武術名家輩出。這些武術家在傳播和發展傳統武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作為其中重要傳承人的“李氏三傑”更是在中國近代武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接著為大家介紹“李氏三傑”。

武林名宿李氏三傑(二)

左起:程海亭、韓慕俠、周祥、李子揚、李星階。此照片攝於1918年天津中華武士會武術展覽大會期間,到會的有北方武術名家三百餘人,拳門六十餘派。

武林名宿李氏三傑(二)

李彩亭

李彩亭(1872 ~ 1930) 定興縣張祖莊村人,字呈章,李氏三傑中排行老大。自幼隨父學藝,精通地躺刀、地躺拳、米砂刀、米砂劍、翼德槍等。三十歲時在鄚州拜李存義為師學習形意拳。從此內外兼習,並廣泛吸取各家之長,武藝更加紮實。年十八設鏢局於蘇州,蜚聲南國。民國建立後,設教於天津李善人家及北京“尚武學社”,門徒極盛。李彩亭也是天津中華武士會的重要成員,任中華武士會教員期間,曾參加 1918 年在北京舉行的“萬國賽武大會”等中華武士會組織的大型活動多次。李彩亭主要傳人有:其子李春海、李春舟,以及朱殿深、王鳳林、朱國福、謝永會、王殿忠、謝奎、盧生、劉錫珍等。

武林名宿李氏三傑(二)

李文亭

李文亭(1877 ~ 1945) 定興縣張祖莊村人,字星階,李氏三傑中排行老二。自幼聰慧,刻苦好學,倍受其父喜愛,十二歲隨父保鏢,走南闖北,後在奉天開設常勝鏢局。二十歲時拜入李存義門下,學習形意拳。在李存義大師的精心傳授下,全面地繼承了形意拳內功精髓,成為形意拳一代宗師。李文亭主要的形意拳法有三體式、五行拳、十二形拳,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錘、四把拳、八式拳、八字功等,器械有連環劍、三合刀、連環槍、行步六劍、六合刀、六合槍等。庚子之亂時,李文亭與三弟李耀亭隨師父李存義參加了天津老龍頭戰役,兄弟二人揮舞鋼刀,一面保護師父,一面殺敵,斃沙俄軍十餘人。1900 年,設鏢局於奉天,往返熱河、山東、直隸及東北三省。當時東北地區鬍匪縱橫,大股數千人,小股數百人,肆意剽掠,商旅苦不堪言。李文亭初到該地時,屢與悍匪遭遇,均以自身高強的武藝化險為夷。後以徒手擊斃匪首綽號“小閻王”者,名震遐邇,綠林豪客轉相告誡,莫敢攖其鋒,故在東北數省影響至巨,婦孺皆知。張作霖未顯達時常與李文亭來往,後張作霖官至統領,以書信招之,因故未往。袁世凱稱帝后,李文亭憂國憂民,結束了保鏢生涯,來到北京。一天,他路過東單練兵場,看到日本軍官練習擊劍,不禁冷笑。這一笑,觸怒了狂妄驕橫的日軍官,定要與其比個高低,李文亭欣然允諾。日軍官一劍迎面劈來,李文亭從容橫劍擋過,隨即手腕一抖劍尖點中對方手腕,日軍官驚叫一聲,手中的劍丟落在地。在圍觀民眾的喝彩聲中,李文亭棄劍於地,揚長而去。不久這件事就傳遍了北京的街頭巷尾,被袁世凱軟禁在京的蔡鍔將軍聽說後十分讚賞,因此與李文亭結為好友。後來李文亭護送蔡鍔將軍逃離虎口,兩人喬裝打扮為主僕,輾轉天津、日本、上海、香港、越南等地,一路歷經艱險,潛回雲南,起兵討袁。討袁戰爭中,由於他武功出眾,戰功卓著,軍職屢屢提升,晉升為蔡鍔將軍的警衛營長。1917 年,李文亭解甲歸田,回到天津。輔佐師父李存義興辦中華武士會,致力於傳授形意拳。

1918 年秋,俄國大力士康泰爾來北京立擂,北洋政府函北方武術家開萬國賽武大會。李存義為維護國術和民族尊嚴,率門人數十前往赴會,李文亭是當時的聯繫人和組織者。雖然格於警廳、步軍統領之禁,未得交手,然中華武士會眾豪傑的神功絕技懾服了俄國力士,並主動將全部金牌獻給了中華武士會,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士氣。中華武士會完勝俄國大力士的壯舉被北京、天津、上海的各大報紙報道,北方各省掀起習武熱潮,前來武士會報名習武之人絡繹不絕,年事已高的李存義先生將中華武士會交由李文亭執掌。他廣交武林人士,多方聯絡各門派,南北各派武術名家如劉鳳春、孫祿堂、尚雲祥等經常聚首武士會,社會各界士紳名流也經常到武士會觀摩,使中華武士會成為我國北方武術教育活動中心,1920 年,孫祿堂先生在中華武士會執教做客期間,收李文亭之子李敦素為入室弟子。

武林名宿李氏三傑(二)

左起:李懷白、孫祿堂、李文亭

1925 年,奉軍將領李景林任直隸督辦兼省長,亦為武當劍大家,與李文亭結為知己,經常在一起談拳論劍,併為中華武士會撥款以資會務擴充,發揚國粹。1928 年,第一屆全國國術國考在南京舉行,李彩亭、李文亭、李耀亭兄弟在會場上演練拳術、劍術,李文亭、李耀亭兄弟二人被聘為大會評判委員。鑑於定興籍選手朱國福、朱國楨、朱國祿參加比賽,為避嫌,李文亭、李耀亭主動提出改為大會監察委員,經三輪角逐,朱國福、朱國楨、朱國祿三兄弟均最優等戰績,朱國福獲最優等榜首。1928年河北省成立國術館,中華武士會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李文亭被公推為教育科主任(後改稱教務處長),主持國術館教務和日常工作。1929 年,浙江省舉辦國術遊藝大會,李文亭、李耀亭被聘為評判委員,浙江省主席張靜江贈兄弟二人龍泉寶劍各一口。1930 年,李文亭、李耀亭兄弟二人在家鄉定興縣張祖莊村創辦張祖莊國術社,傳播形意拳。1931 年,李文亭協助並主持成立保定市國術館,教務主任為形意拳名師劉緯祥。1934 年,李文亭協助成立定興縣國術館,教務主任為戳腳翻子拳名師劉德福。七七事變後,河北省國術館解散,李文亭離開天津迴歸故鄉,在家鄉組織成立定興縣聯莊自衛隊從事抗日鬥爭,他擔任隊長,帶領自衛隊員們出生入死,轉戰定興一帶,先後歷經大小數十戰,給日寇以沉重打擊,消滅牽制了大量敵人。抗日戰爭勝利後,年逾花甲的李文亭,重操舊業,奔走於北平、保定兩地教武授藝。1945年 12 月,叱吒風雲半個多世紀的一代宗師李文亭扶杖西去,無疾而終。李文亭弟子眾多,著名的有其子李敦素,唐鳳台、唐鳳亭、張耀東、杜化南、何威如、李瑞亭、李宗山等人。

武林名宿李氏三傑(二)

李耀亭

李耀亭(1883 ~ 1957) 定興縣張祖莊村人,字子揚,李氏三傑中排行老三。身高七尺,體魄健壯。幼年隨父習武,後拜李存義為師,習形意拳。善使三合劍、龍行劍、鎖口槍等。

1913 年至 1957 年起任北洋大學(1951 年更名為天津大學)武術教員,歷時近 44 年武術教育生涯,弟子遍及海內外。1929 年,浙江舉辦國術遊藝大會,李耀亭被聘為評判委員會委員。張靜江(浙江省主席)贈李耀亭及其兄李文亭龍泉寶劍各一口。在北洋大學任教期間培養的著名學員有中共先驅張太雷以及國民黨要員陳泮嶺、曾養甫、陳果夫等,弟子有其子李春芳,王宏恩、魏鳳嶺、王漢臣、朱國祥等。

武林名宿李氏三傑(二)

李敦素

李敦素(1907 ~ 1984) 名春白,定興縣張祖莊村人,李文亭之子。幼承家學,隨父親習武,1920 年在天津拜孫祿堂為師,身負孫、李兩家絕學,武藝超群。被天津法政大學、北京中法大學聘為武術教員,在 1933 年第二屆國術國考中,李敦素為最年輕的評判委員。抗日戰爭中,他隨父返回家鄉,協助父親進行抗日鬥爭,他擔任武術連的連長。後參加 1952 年民族形式體育比賽武術擂臺賽,連勝十餘場,獲得優勝。1956 年在北京創建中華武術社,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武術人才。1975 年,應武漢武林人士邀請,赴武漢授拳。

武林名宿李氏三傑(二)

李春芳

李春芳(1902 ~ 1957) 定興縣張祖莊村人,李耀亭之子。子承父業,武術造詣也很深厚,曾在南京第二屆國術國考時榮獲拳術甲等,得銀盾一枚。1956 在天津市民族形式體育比賽的擂臺賽上,獲得重量級亞軍。在天津和北京等地教授拳術。

武林名宿李氏三傑(二)

李洪中

李洪中 定興縣張祖莊村人,1967 年出生。李文亭曾孫,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氏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天津市武協形意拳研究會顧問。自幼隨祖父李敦素學習形意拳、太極拳,李敦素去世後繼續隨父親李茂林、伯父李長林學習家傳拳藝。近年來致力於定興“李氏三傑”武術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傳承推廣,先後在《武魂》《搏擊》《全國功夫》等雜誌發表學術文章,多次參加國內形意拳比賽與學術研討會,在武術界有廣泛影響。2017 年出版了《李存義武學輯注》(與閻伯群合著)。

根據李洪中、郭文永、郝建利資料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