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天的東北大地上建立了後金政權。兩年後,後金軍隊攻掠撫順,歷時六十七年的明清戰爭隨即爆發。

從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伐明開始,雙方在遼河平原的曠野上往來衝殺,在華北平原的堅城下反覆鏖戰,其規模之大,鬥爭之複雜,戰局之詭異多變,皆為亙古所少見。

清軍得以入關,全靠這一場戰爭

但是,在雙方軍隊為自己的家國奮戰時,雙方的兩位高級將領卻攜手對付了一位共同的敵人,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乃至整個東亞的政治格局。這是一位怎樣的敵人?竟然值得宛如仇讎的明清軍隊聯手對付?事情,還得從明末的自然災害說起。

闖王李自成被逼起義

17世紀的明朝恰逢小冰河時期,整個中國的氣候顯著變冷,農業減產,同時還伴隨著旱災,蝗災,鼠疫,瘟疫等。

清軍得以入關,全靠這一場戰爭

情況到了這般田地,大饑荒亦是不可避免的了,社會秩序也到了崩潰的地步,而此時北方的情況最為嚴重。

天啟七年,陝西農民王二聚眾叛亂,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大起義拉開了序幕。

既然有人要革皇帝的命,那朝廷的反應自然也是激烈的,大軍討伐,正規軍和初期只會揮鋤頭的農民軍畢竟不同。大明軍隊如砍瓜切菜般殺得農民軍丟盔棄甲,起義幾乎被扼殺搖籃。但歷史的吊軌之處在於,其走向總會朝著出乎意料的方向發展。

清軍得以入關,全靠這一場戰爭

1627年,被天啟皇兄贊為“吾弟當為堯舜”的崇禎皇帝登基,新人新氣象,皇帝登基也要燒“三把火”!崇禎二年,明朝決定對驛站進行改革精簡。其實早在張居正為首輔時,就曾對驛站進行過整頓,但後來隨著居正的死亡,改革亦被文官集團所覆滅。

崇禎皇帝精簡驛站的效果肯定是有的,明朝節省了幾十萬兩白銀,財政的壓力得以緩解,國庫亦變得充實了些許;但這也造成了大批驛站員工失業,走投無路的人民不得已參加到了農民軍的隊伍中。

在投靠農民軍的失業人潮裡,就有一名叫李自成的同志。一次失敗的改革,把一個小人物推上了歷史的前臺。至於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歷史,限於篇幅不做過多介紹。

清軍得以入關,全靠這一場戰爭

李自成從農民軍的一個小頭目逐步成為了名動天下的李闖王。1643年,農民軍在李自成的領導下,擊敗陝西總督孫傳庭的軍隊並殺死孫傳庭,農民軍進佔西安,大順政權建立。從此,明朝再也沒有力量抵抗農民軍了。

1644年,大順軍渡過黃河,攻克汾州、太原、破寧武關……

大順軍所向披靡,一路高歌打到北京城下。

吳三桂的抉擇

火已經燒到眉毛了,崇禎皇帝想起並決定動用他最後的王牌力量——關寧鐵騎,這是一支能與後金八旗軍正面交鋒的軍隊。此時的關寧鐵騎正在關外防備滿清軍隊,這支軍隊的總司令是誰呢?他就是吳三桂。

接到崇禎的命令,吳三桂無奈,只得硬著頭皮向關內進軍,磨磨蹭蹭的走了一半路程便不走了,因為此時北京城已破,崇禎在煤山自縊的消息傳來了,大順政權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

清軍得以入關,全靠這一場戰爭

既然舊老闆已經覆發掩面,自掛東南枝了,自己暫時也沒有獨立創業自立門戶的實力,那投靠新老闆的事也得提上日程了!吳三桂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新興的大順政權,二是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貴族

從吳三桂初期的想法來看,他還是傾向於投靠李自成的。首先,吳三桂等人獲悉大批明朝文官武將都歸附了大順,其中不少人(如唐通、白廣恩)在過去遼東戰事中曾同吳三桂共事,大順政權已是眾望所歸,頗有統一天下之勢;其次,大順政權同明王朝一樣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政權,吳三桂等遼東官紳軍民自然更易於接受;第三,吳三桂所部遼東官兵一直處於同清軍對峙的地位,而同大順軍並沒有多大恩怨,即如史籍所說:“以清兵仇殺多次,不欲返顏,乃修表謀歸李賊。”第四,就個人前途著想,吳三桂雖有一部分親屬降清,但他的父母等直系親屬居住在北京,已處於大順政權控制之下,歸降或敵視大順政權必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命運。何況,曾在遼東共事的總兵白廣恩、姜瓖、馬科、唐通等人都已躋身於大順朝新貴之列。而唐通兵力遠遜於己,三月間才投向大順就受封為定西伯,那自己豈不是更厲害?且唐通出面勸降,“盛誇自成禮賢,啖以父子封侯”,對吳三桂亦有很大的吸引力。

清軍得以入關,全靠這一場戰爭

吳三桂列館

吳三桂決定投誠大順。可當他率軍行至玉田縣時,卻又突然改變了主意,由投降大順轉變為敵對態度。

產生這一急劇變化的原因在史籍中有三種說法:

  • 吳三桂聽說他的父親吳襄被大順政權拘捕追贓。
  • 誤信從京中私自逃出的奴僕,其謊報吳襄全家被大順軍抄沒。
  • 第三種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說法是,吳三桂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為大順軍將領所掠,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

真實情況已難考定。吳三桂投降大順,本意是維護和擴張自身利益,從北京傳來的消息卻使他疑竇頓生。他猜測李自成的召見很可能是一種騙局,將對自己採取不利行動。

於是,他驟然變卦,帶領部下兵馬直奔山海關,從背後對鎮守關門的唐通部發起突然襲擊。唐通的兵力大約只是吳三桂部的五分之一,猝不及防,山海關遂被吳三桂佔領。這樣一來,他與大順的戰爭不可避免,但吳三桂知道,憑藉山海關一隅之地,根本不可能與大順政權對抗,他把目光瞄向了關外的滿清

此時的滿清在關內局勢發生巨大變化時,也並不是毫無作為,這年三月,清廷便決定大舉伐明,漢族降將洪承疇上書攝政王多爾袞,準備由薊州、密雲破邊牆而入,避免頓兵山海關堅城之下。但清軍行至翁後時,吳三桂的求援信送到了多爾袞手中,多爾袞當即決定改變進軍路線,轉向山海關,歷史在這一刻發生了巨大的轉向,明清軍隊在雙方將領各自的利益需求下攜手合作了

影響深遠的一戰

公元1644年5月27日,農曆四月二十二,影響中國近三百年的一片石戰役爆發。

李自成對山海關發動進攻,大順軍主攻石河西,唐通從一片石包抄關外,夾擊吳三桂。

清軍得以入關,全靠這一場戰爭

雙方鏖戰一晝夜,28日上午,吳三桂的關寧軍逐漸支撐不住了,甚至有一部分投降了大順。見情況緊急,吳三桂親自衝出關門,請多爾袞參戰,此時,多爾袞對吳三桂降清的誠意已完全認可,清軍也已經擊敗了從關外包抄的唐通軍隊。

多爾袞做出表示,讓吳三桂馬上回關接應。據史料《清世祖實錄》卷4記載,29日凌晨,英王阿濟格統萬餘騎兵,從北水門入;豫王多鐸統萬餘騎兵,從南水門入。多爾袞自率主力三萬餘騎兵殿後,從關中門入。

清兵進關後,見大順軍在狹窄的一片石排列成一字長蛇陣,多爾袞即令清軍沿近海處鱗次佈列,吳三桂軍排列於清軍的右邊,採取重點突破戰術。

清軍得以入關,全靠這一場戰爭

這時正值大風飛揚,塵土滾滾,能見度非常低,清軍得以從容佈陣。當風停止後,關寧軍與大順軍都已精疲力竭,多爾袞一聲令下,清軍萬馬奔騰,箭如雨下。

我們不難想象,陷入苦戰良久的大順軍突然被風沙阻礙視線,當風沙過後,卻發現面前多出數萬滿清騎兵,狂呼酣戰,一群髮型也不同於自己的異族軍隊,“哇、哇”(滿語:殺)聲震動山海關,從未交過手的蠻族軍隊入關了!當時農民軍的驚恐害怕可想而知。

清軍得以入關,全靠這一場戰爭

經過一番戰鬥,大順軍如多爾袞心中所排練的劇本一樣,潰不成軍,連主將劉宗敏也身中兩箭!在身披厚甲的女真重騎兵的衝鋒下,以輕步兵為主的大順軍變成了待宰羔羊,且戰力早已與關寧軍相互搏殺時消耗乾淨,狹窄的山海關戰場被滿清騎兵一衝,戰場瞬間屍山血海,無數的大順軍被清軍鐵騎踩成肉泥,大批的士兵和戰馬被衝擊到渤海灣中淹死。李自成立馬崗上觀戰,見敗局已定,憤恨下令急速撤退。

一片石一戰清軍在關內站穩了腳跟,最有實力對抗滿清的漢人政權,因為遭到同樣身為漢人將領的引狼入室而遭到重創,清朝對中國大地二十多年的統一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華夏大地也易主易族。

結語:

一片石戰役已過去三百餘七十五年,留給後人的教訓是深刻的,國家在危難之時一定要團結一心,畢竟,再強大的實力也抵不過“窩裡鬥”。

參考資料:

《明末農民戰爭史》

《中國自然災害·明代卷》

《米脂縣誌·卷一》

《輿地》

《明季北略·卷二十》

《清世祖實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