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準高一的家長:“3+1+2”這樣選科大錯特錯'

"

“我選了物理、化學、地理,這樣的選擇怎麼樣(好不好、對不對)?”、“我選了歷史、政治、生物,這樣的組合可以報考什麼專業?”從開始推行“3+1+2”選考政策以來,線上線下受理得最多的就是這一類問題,各位準高一家長,這樣來選科就大錯特錯了。

"

“我選了物理、化學、地理,這樣的選擇怎麼樣(好不好、對不對)?”、“我選了歷史、政治、生物,這樣的組合可以報考什麼專業?”從開始推行“3+1+2”選考政策以來,線上線下受理得最多的就是這一類問題,各位準高一家長,這樣來選科就大錯特錯了。

各位準高一的家長:“3+1+2”這樣選科大錯特錯

這兩個問題都是一個十分開放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些家長都是端著各種選科方案去找答案,其實究竟要找什麼答案可能自己心裡都不很清楚,只是擔心選錯了,所以就拿著選科方案就好似拿著一個羅盤一般在一邊走一邊校對方向。

比如說選了物理、化學、地理,問這樣的選擇怎麼樣?怎樣與不怎樣得看參照的標準是什麼,就好像判卷,參照的是標準答案。而面對這樣的提問,就很難確定究竟要用哪一個標準去判斷這個方案到底怎樣。這就好像你要去參加一個聚會,然後你對我說:“我選擇穿那件藍色的西服,你覺得如何?”而我並不知道那場聚會對你意味著什麼,你在這次聚會中又是一個什麼角色,你穿與不穿這件藍色的西服,對這次聚會又會有什麼影響,你選擇穿這件藍色的西服希望達到什麼效果。所以你想,我能給你提供什麼樣的建議呢?如果想提建議的話,那也得從頭說起。

問題的本身是提問者在選科時的思考方式出了問題,換言之也就是思考的邏輯出了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很嚴重。之所以說嚴重,因為它對於孩子後續的學習和專業以及職業選擇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選科的正確方法不是拿自己已經確定的選科方案去比對專業,這也是目前絕大多數家長容易犯的通病。高考改革採取目前的選科方式的目的是什麼,是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讓高中階段的學習與大學階段的專業銜接更加密切,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讓高中學習-大學專業學習-專業轉換成職業技能成為前後貫通的一條線。在這一過程中,將孩子的綜合能力盡最大可能與專業和職業相匹配,使之能夠最大可能地發揮孩子的優勢,最終使之成為某一職業領域的行內人、專業人士乃至領軍人物,這才是高考改革的最終目的。不是說學生哪科好哪科不好,就決定了選科方案,選科是一個綜合因素的集成,選科有一個原則家長一定要銘記,那就是:高一的選科最終是指向職業的。

現在網絡上很多人把各學科對應的專業一一列舉,比如物理對應大學哪些專業,地理對應哪些專業,直至把各種“3+1+2”選科組合可能對應的大學專業也都羅列出來,且不論其科學不科學,準確不準確,單純就這種僵化和機械的對應本身就是一種誤導和欠缺瞭解的表現。

"

“我選了物理、化學、地理,這樣的選擇怎麼樣(好不好、對不對)?”、“我選了歷史、政治、生物,這樣的組合可以報考什麼專業?”從開始推行“3+1+2”選考政策以來,線上線下受理得最多的就是這一類問題,各位準高一家長,這樣來選科就大錯特錯了。

各位準高一的家長:“3+1+2”這樣選科大錯特錯

這兩個問題都是一個十分開放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些家長都是端著各種選科方案去找答案,其實究竟要找什麼答案可能自己心裡都不很清楚,只是擔心選錯了,所以就拿著選科方案就好似拿著一個羅盤一般在一邊走一邊校對方向。

比如說選了物理、化學、地理,問這樣的選擇怎麼樣?怎樣與不怎樣得看參照的標準是什麼,就好像判卷,參照的是標準答案。而面對這樣的提問,就很難確定究竟要用哪一個標準去判斷這個方案到底怎樣。這就好像你要去參加一個聚會,然後你對我說:“我選擇穿那件藍色的西服,你覺得如何?”而我並不知道那場聚會對你意味著什麼,你在這次聚會中又是一個什麼角色,你穿與不穿這件藍色的西服,對這次聚會又會有什麼影響,你選擇穿這件藍色的西服希望達到什麼效果。所以你想,我能給你提供什麼樣的建議呢?如果想提建議的話,那也得從頭說起。

問題的本身是提問者在選科時的思考方式出了問題,換言之也就是思考的邏輯出了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很嚴重。之所以說嚴重,因為它對於孩子後續的學習和專業以及職業選擇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選科的正確方法不是拿自己已經確定的選科方案去比對專業,這也是目前絕大多數家長容易犯的通病。高考改革採取目前的選科方式的目的是什麼,是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讓高中階段的學習與大學階段的專業銜接更加密切,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讓高中學習-大學專業學習-專業轉換成職業技能成為前後貫通的一條線。在這一過程中,將孩子的綜合能力盡最大可能與專業和職業相匹配,使之能夠最大可能地發揮孩子的優勢,最終使之成為某一職業領域的行內人、專業人士乃至領軍人物,這才是高考改革的最終目的。不是說學生哪科好哪科不好,就決定了選科方案,選科是一個綜合因素的集成,選科有一個原則家長一定要銘記,那就是:高一的選科最終是指向職業的。

現在網絡上很多人把各學科對應的專業一一列舉,比如物理對應大學哪些專業,地理對應哪些專業,直至把各種“3+1+2”選科組合可能對應的大學專業也都羅列出來,且不論其科學不科學,準確不準確,單純就這種僵化和機械的對應本身就是一種誤導和欠缺瞭解的表現。

各位準高一的家長:“3+1+2”這樣選科大錯特錯

選什麼學科不僅僅是成績的擇優選擇,最關鍵的標準是,今天的這種組合,能為明天的職業選擇能做什麼準備,而職業準備的落腳點又是大學專業的學習。所以孩子自身的特點必須要和專業對應起來,絕對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很多家長下意識地把選科的標準集中在兩點上,一是可選範圍寬窄(物理還是歷史);二是孩子的各學科成績。於是按照這個標準提出選科方案,然後將這個方案交給指導者或者“明白人”,一些指導者或者“明白人”只把視線僵化地放到各種選科方案對應的專業目錄上,然後告知家長這個選科方案對或不對。這種思考方式的最大的問題有兩點:

一是完全沒有考慮被選科的學生究竟適合選擇什麼專業,而只是單純地得到這種選科方案可不可以選某個或者某些專業這麼個結果。比如很多家長在提出諸如物理、化學和地理這樣的組合時,在確定選科方案之前有的家長根本就沒有專業的考量,有的家長甚至完全不知道專業選擇的對象,有的家長即使有一些專業的考慮,但是還是沒有考慮到孩子適不適合學習這個專業,更多的可能是基於現實的考慮(比如在哪一領域有人脈關係等)或者主觀的想法(比如認為當下學金融比較好等)。那樣的話,當家長知道物理、化學和地理的組合可以報考諸多候選專業時,就安心了,覺得自己的方案ok了,但是這些專業適不適合孩子去學,這些專業對應的職業孩子是不是感興趣等等問題就完全忽略不計了,等到進入了選擇不可逆的狀態時(一般各校在選科確定之後,就會開始確定行政班,開始走班,就不可能提供再選的機會),可能最終就會遇到和浙江省的一些考生同樣遇到的兩難的問題:一種可能是物、化、地組合主要對應的理工農醫類專業孩子整體不喜歡(多年的高考志願填報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情形很常見),但是高中學的又是理工科的基礎知識,報,面臨著無趣的專業學習,很有可能畢業就改行,專業白學;不報,高中的基礎知識學習變得沒有什麼價值了。那麼只能是考慮其他專業的選擇,的確,這種組合99%的專業幾乎都可能填報,比如最終選擇了會計學專業,到那時才發現高中高難度的物理學習,對於會計學類的專業幾乎沒什麼直接的意義,而且相比在物理學習上所花費的大量時間,可能選擇歷史、政治等學科對於高考成績更有幫助。

二是沒有考慮這個選科方案究竟對目標專業(以及未來對應的職業)能提供哪些助力。高考改革不分文理,採取自主選科的初衷是切實幫助孩子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首先它絕不是狹義的把單科成績好的選出來就萬事大吉,尤其是對於選考科目,即使孩子某科成績比另一科好,也無法斷定選擇這一學科就一定能在高考中絕對獲得較好的成績,因為最終賦分時還要看等級賦分的成績。也就是說要看所有選擇這一學科的學生中孩子自己成績的相對位次。所以,我們提倡確定學科學習要儘可能與專業學習的內容相匹配。那樣我們的學習不僅僅是獲得成績,而且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了,也就是說,在高中學習階段,就已經為大學專業的學習做準備了。比如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交通工程、交通運輸、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城鄉規劃等專業,那麼在高中選擇學習地理就會對專業有實際意義;學習心理學、海洋資源與環境、運動訓練與運動康復專業、農學類的專業等,選擇學習生物會對專業學習有支撐作用;比如材料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文物保護技術等,對化學的學習有要求;而法學類、經濟學類、管理學類,學習政治會有幫助。大家注意,列舉這些不是拿選科去比對專業,而是需要大家明白,選科時高中的學科學習對於大學專業學習的支撐作用,是先有大學專業判斷,再確定高中學科的選擇。

所以各位家長,科學的選科方法是應該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方向(可以通過專業的測評獲得,也可以通過自身不斷地進行職業探索得知),然後再去找對應的專業(選準職業方向,專業基本就一目瞭然了),然後再去看目標大學的專業選考要求(同一專業不同大學的選考要求不盡一致,所以建議確定幾個目標大學,然後才能確定專業有哪些選考要求),最後再考慮選哪幾科。

這樣確定選科方案後,孩子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自己要往哪裡去了,目標聚焦了,學習動力自然就來了。當然前提一定是與孩子充分討論,在完全自願的前提下,共同確定選課方案。這是最科學的方法,目前的選科,很大程度來講就是把高三填報志願的環節提前到高一進行,所以,各位家長是值得花點時間和精力去認真思考和揣摩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