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宗教哪個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物理 司馬懿 曹操 愛因斯坦 上夏 2017-05-06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愛因斯坦

將時針撥回到20世紀初,嚴謹的德國人特普朗提出“量子論”,為人類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緊接著,丹麥人波爾帶領著“哥本哈根學派”利用量子理論解釋了一系列傳統物理無法解釋的現象。

自此以後,傳統的“真理大樓“似乎搖搖欲墜,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被量子力學徹底顛覆了。

到近些年,隨著荷蘭科學家Hanson對貝爾實驗的完善,實驗結果再次證明了無視空間距離的量子糾纏確實存在。

很多人都聽過量子糾纏,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出具體解釋,那麼到底什麼是量子糾纏?我用例子來給大家說明:

例如,在三國某年,曹操和司馬懿掛帥兵分兩路於漢中和荊州伐蜀,諸葛亮和劉備分別出兵拒敵,諸葛亮到達漢中時,遠遠看見敵方大將是曹操,心中不由一陣竊喜,因為想必主公一定遇上了帶兵較少的司馬懿。

出兵的只有曹操和司馬懿,如果諸葛亮遇到了曹操,那麼劉備就會遇到司馬懿,反之亦然。

這是因為 “出兵的只有曹操和司馬懿”,相當於把曹操和司馬懿這兩個量子“糾纏”到了一塊。

當然這只是對量子糾纏的一個形象說法,並不代表量子糾纏的原理。

由於量子糾纏無視空間的詭異性及不確定性,不僅廣大科學家對其衣帶漸寬,諸多宗教主義也對其興趣頗濃。

這似乎印證了一句話:“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劉慈航《三體》)。

其實,科學是源於宗教的,科學思想植根於宗教思想之中,這個觀點未必能讓所有的人都接受,但它卻是:既符合歷史的事實,也符合歷史邏輯。

西方中世紀的神學,將古代希臘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托勒密的天文學,納入神學系統中,成為宗教思想的基石。

許多知名的科學家,本身就是神學家,他們往往是在對上帝的研究中,而導致了科學的發現,像日心論的創立者哥白尼和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終身是上帝的信徒,他們認為,“科學的發現,僅僅證明了造物主的真善美。”

愛因斯坦更是直白:“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歷史上的絕大多數知名科學家,本身就是虔誠的教徒,他們認為,科學與宗教的兼容,理所當然。

那麼,科學和宗教,兩者之間究竟誰才是真理的代言者?

兩者的區別又在哪裡?

我們到底更應該相信科學還是宗教?

今天推薦著名實驗物理學家程曜的一篇文章——《科學和宗教一樣,都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具體內容請掃描文末二維碼。

精彩語句:

1,科學源於宗教的一些信念,萬物運作有統一的道理,不論在任何時間或在任何地點都一樣。

2,一神上帝無所不在、無時無刻不在,就是物理很好的體現,而此一信念如此之強大卻又彼此衝突,促使科學由宗教開始發動,也因科學觀察到的現象反對宗教而分離。

3,佛教基本上是無神論,長期以來特別關注於人類心理思維以及表達的語言工具。科學也離不開這些工具,當然和佛法發生了關係。

4,有一種東西叫做以太,而以太無所不在。所有無法解釋的現象都可以被以太解釋,比如說光為什麼可以傳遞,引力為什麼可以穿越空間。很快大家就發現,以太就是上帝的代名詞,只不過聽起來比較科學。

5,科學是什麼?赫曼·昆默先生在他退休的演講談到他的認識:我們整理觀察到的現象,以簡潔的方式描述,讓更多的人使用和推廣。

6,目前的科學與陰陽五行等價,都一樣算不上永恆不變的真理,只是更為精巧更為有效而已。

7,龍樹提出二聖諦,把大家認為的真諦,一分為二,世俗諦與勝義諦。佛教重視平等,一般人和科學家一樣平等。科學家可以用極其難懂的語言實驗工具發展勝義諦,一般人也可以由簡單的科普瞭解世俗諦,兩者之間沒有高下之分。這正是佛教引人入勝的地方。

8,事實上因果信念只是被強化,捕獵時期留下來的通靈仍然存在,禪定、瑜伽、甚至跳大神都可以回到時空因果消失的涅槃狀態,而未卜先知、無中生有、穿越時空等,都成為宗教或巫術傳遞不可缺少的元素。

9,為了分別宗教與科學,伽俐略作了簡單的定義,可以在任何時間以及任何地方被重複的現象屬於科學的範疇。四百年後,波普加上一條限制,可以證偽叫做科學,不可能證偽的、禁止證偽的、或防止證偽的,都不屬於科學的範疇。

10,人類對引力的認識非常基本,在語言中的份量遠遠超越其它的力。卻到最近一百年才認識引力與時空的認知有關,因此不要太訝異,在這個世紀結束之前還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