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的房子有著紅色的屋頂,白色的外牆,紅漆的木門,在小巷中聯排式分佈著。在單元平面劃分上,借鑑中國傳統四合院佈局,內向封閉,形成小天井,別具一格。巷道里藤蔓纏繞,牆壁上滿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彷彿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麼多註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的房子有著紅色的屋頂,白色的外牆,紅漆的木門,在小巷中聯排式分佈著。在單元平面劃分上,借鑑中國傳統四合院佈局,內向封閉,形成小天井,別具一格。巷道里藤蔓纏繞,牆壁上滿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彷彿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麼多註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她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德里27號是中共著名婦女運動領導人向警予故居,她在此進行革命鬥爭時被捕,後來被殺害,其故居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斯人遠去,千古留名。三德里這條普通卻又極不尋常的漢口老裡份,如今已是朱欄已舊,紅顏已老。在那瓦簷下深深的巷子裡,青苔兀自地生長著,曾經有過的繁華和傳奇都已經灰飛煙滅了,但仍有些名字卻經得起時光流逝,依舊可以百世流芳。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的房子有著紅色的屋頂,白色的外牆,紅漆的木門,在小巷中聯排式分佈著。在單元平面劃分上,借鑑中國傳統四合院佈局,內向封閉,形成小天井,別具一格。巷道里藤蔓纏繞,牆壁上滿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彷彿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麼多註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她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德里27號是中共著名婦女運動領導人向警予故居,她在此進行革命鬥爭時被捕,後來被殺害,其故居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斯人遠去,千古留名。三德里這條普通卻又極不尋常的漢口老裡份,如今已是朱欄已舊,紅顏已老。在那瓦簷下深深的巷子裡,青苔兀自地生長著,曾經有過的繁華和傳奇都已經灰飛煙滅了,但仍有些名字卻經得起時光流逝,依舊可以百世流芳。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的房子有著紅色的屋頂,白色的外牆,紅漆的木門,在小巷中聯排式分佈著。在單元平面劃分上,借鑑中國傳統四合院佈局,內向封閉,形成小天井,別具一格。巷道里藤蔓纏繞,牆壁上滿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彷彿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麼多註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她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德里27號是中共著名婦女運動領導人向警予故居,她在此進行革命鬥爭時被捕,後來被殺害,其故居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斯人遠去,千古留名。三德里這條普通卻又極不尋常的漢口老裡份,如今已是朱欄已舊,紅顏已老。在那瓦簷下深深的巷子裡,青苔兀自地生長著,曾經有過的繁華和傳奇都已經灰飛煙滅了,但仍有些名字卻經得起時光流逝,依舊可以百世流芳。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原英租界擴展區湖北街)中段東南側,南京路(原偉雄路)下首,北通文華里,南臨寶潤裡和崇正裡。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的房子有著紅色的屋頂,白色的外牆,紅漆的木門,在小巷中聯排式分佈著。在單元平面劃分上,借鑑中國傳統四合院佈局,內向封閉,形成小天井,別具一格。巷道里藤蔓纏繞,牆壁上滿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彷彿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麼多註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她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德里27號是中共著名婦女運動領導人向警予故居,她在此進行革命鬥爭時被捕,後來被殺害,其故居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斯人遠去,千古留名。三德里這條普通卻又極不尋常的漢口老裡份,如今已是朱欄已舊,紅顏已老。在那瓦簷下深深的巷子裡,青苔兀自地生長著,曾經有過的繁華和傳奇都已經灰飛煙滅了,但仍有些名字卻經得起時光流逝,依舊可以百世流芳。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原英租界擴展區湖北街)中段東南側,南京路(原偉雄路)下首,北通文華里,南臨寶潤裡和崇正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始建於1917年,1919年竣工,此時正值民國建立之初漢口經濟復甦時期。“漢潤裡”名中“潤”字為“潤澤鄉里”之意,1967年曾更名為“興國裡”,1972年重新定名為“漢潤裡”。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的房子有著紅色的屋頂,白色的外牆,紅漆的木門,在小巷中聯排式分佈著。在單元平面劃分上,借鑑中國傳統四合院佈局,內向封閉,形成小天井,別具一格。巷道里藤蔓纏繞,牆壁上滿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彷彿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麼多註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她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德里27號是中共著名婦女運動領導人向警予故居,她在此進行革命鬥爭時被捕,後來被殺害,其故居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斯人遠去,千古留名。三德里這條普通卻又極不尋常的漢口老裡份,如今已是朱欄已舊,紅顏已老。在那瓦簷下深深的巷子裡,青苔兀自地生長著,曾經有過的繁華和傳奇都已經灰飛煙滅了,但仍有些名字卻經得起時光流逝,依舊可以百世流芳。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原英租界擴展區湖北街)中段東南側,南京路(原偉雄路)下首,北通文華里,南臨寶潤裡和崇正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始建於1917年,1919年竣工,此時正值民國建立之初漢口經濟復甦時期。“漢潤裡”名中“潤”字為“潤澤鄉里”之意,1967年曾更名為“興國裡”,1972年重新定名為“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的房子多是磚木結構,一般為兩層連體樓,二樓單元之間往往是一個小晒臺,用作晾晒衣物或種植花草。紅磚清水牆的淡雅洋氣,配上木頭的呼吸質感——房子的樓梯和室內地板門窗等設置都是木質的——讓住在裡份裡的居民似乎“身處世外”。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的房子有著紅色的屋頂,白色的外牆,紅漆的木門,在小巷中聯排式分佈著。在單元平面劃分上,借鑑中國傳統四合院佈局,內向封閉,形成小天井,別具一格。巷道里藤蔓纏繞,牆壁上滿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彷彿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麼多註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她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德里27號是中共著名婦女運動領導人向警予故居,她在此進行革命鬥爭時被捕,後來被殺害,其故居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斯人遠去,千古留名。三德里這條普通卻又極不尋常的漢口老裡份,如今已是朱欄已舊,紅顏已老。在那瓦簷下深深的巷子裡,青苔兀自地生長著,曾經有過的繁華和傳奇都已經灰飛煙滅了,但仍有些名字卻經得起時光流逝,依舊可以百世流芳。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原英租界擴展區湖北街)中段東南側,南京路(原偉雄路)下首,北通文華里,南臨寶潤裡和崇正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始建於1917年,1919年竣工,此時正值民國建立之初漢口經濟復甦時期。“漢潤裡”名中“潤”字為“潤澤鄉里”之意,1967年曾更名為“興國裡”,1972年重新定名為“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的房子多是磚木結構,一般為兩層連體樓,二樓單元之間往往是一個小晒臺,用作晾晒衣物或種植花草。紅磚清水牆的淡雅洋氣,配上木頭的呼吸質感——房子的樓梯和室內地板門窗等設置都是木質的——讓住在裡份裡的居民似乎“身處世外”。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經典的“漢味”在這裡滋生、成長,然後在時光中凝固下來。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的房子有著紅色的屋頂,白色的外牆,紅漆的木門,在小巷中聯排式分佈著。在單元平面劃分上,借鑑中國傳統四合院佈局,內向封閉,形成小天井,別具一格。巷道里藤蔓纏繞,牆壁上滿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彷彿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麼多註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她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德里27號是中共著名婦女運動領導人向警予故居,她在此進行革命鬥爭時被捕,後來被殺害,其故居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斯人遠去,千古留名。三德里這條普通卻又極不尋常的漢口老裡份,如今已是朱欄已舊,紅顏已老。在那瓦簷下深深的巷子裡,青苔兀自地生長著,曾經有過的繁華和傳奇都已經灰飛煙滅了,但仍有些名字卻經得起時光流逝,依舊可以百世流芳。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原英租界擴展區湖北街)中段東南側,南京路(原偉雄路)下首,北通文華里,南臨寶潤裡和崇正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始建於1917年,1919年竣工,此時正值民國建立之初漢口經濟復甦時期。“漢潤裡”名中“潤”字為“潤澤鄉里”之意,1967年曾更名為“興國裡”,1972年重新定名為“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的房子多是磚木結構,一般為兩層連體樓,二樓單元之間往往是一個小晒臺,用作晾晒衣物或種植花草。紅磚清水牆的淡雅洋氣,配上木頭的呼吸質感——房子的樓梯和室內地板門窗等設置都是木質的——讓住在裡份裡的居民似乎“身處世外”。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經典的“漢味”在這裡滋生、成長,然後在時光中凝固下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的房子有著紅色的屋頂,白色的外牆,紅漆的木門,在小巷中聯排式分佈著。在單元平面劃分上,借鑑中國傳統四合院佈局,內向封閉,形成小天井,別具一格。巷道里藤蔓纏繞,牆壁上滿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彷彿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麼多註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她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德里27號是中共著名婦女運動領導人向警予故居,她在此進行革命鬥爭時被捕,後來被殺害,其故居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斯人遠去,千古留名。三德里這條普通卻又極不尋常的漢口老裡份,如今已是朱欄已舊,紅顏已老。在那瓦簷下深深的巷子裡,青苔兀自地生長著,曾經有過的繁華和傳奇都已經灰飛煙滅了,但仍有些名字卻經得起時光流逝,依舊可以百世流芳。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原英租界擴展區湖北街)中段東南側,南京路(原偉雄路)下首,北通文華里,南臨寶潤裡和崇正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始建於1917年,1919年竣工,此時正值民國建立之初漢口經濟復甦時期。“漢潤裡”名中“潤”字為“潤澤鄉里”之意,1967年曾更名為“興國裡”,1972年重新定名為“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的房子多是磚木結構,一般為兩層連體樓,二樓單元之間往往是一個小晒臺,用作晾晒衣物或種植花草。紅磚清水牆的淡雅洋氣,配上木頭的呼吸質感——房子的樓梯和室內地板門窗等設置都是木質的——讓住在裡份裡的居民似乎“身處世外”。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經典的“漢味”在這裡滋生、成長,然後在時光中凝固下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裡份,幾條里巷、一排老宅,一磚一瓦之上,刻畫著歷史的詭譎多變,歲月的滄海桑田。這種滄桑中的寧靜,在這座城市顯得格外難得。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的房子有著紅色的屋頂,白色的外牆,紅漆的木門,在小巷中聯排式分佈著。在單元平面劃分上,借鑑中國傳統四合院佈局,內向封閉,形成小天井,別具一格。巷道里藤蔓纏繞,牆壁上滿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彷彿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麼多註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她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德里27號是中共著名婦女運動領導人向警予故居,她在此進行革命鬥爭時被捕,後來被殺害,其故居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斯人遠去,千古留名。三德里這條普通卻又極不尋常的漢口老裡份,如今已是朱欄已舊,紅顏已老。在那瓦簷下深深的巷子裡,青苔兀自地生長著,曾經有過的繁華和傳奇都已經灰飛煙滅了,但仍有些名字卻經得起時光流逝,依舊可以百世流芳。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原英租界擴展區湖北街)中段東南側,南京路(原偉雄路)下首,北通文華里,南臨寶潤裡和崇正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始建於1917年,1919年竣工,此時正值民國建立之初漢口經濟復甦時期。“漢潤裡”名中“潤”字為“潤澤鄉里”之意,1967年曾更名為“興國裡”,1972年重新定名為“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的房子多是磚木結構,一般為兩層連體樓,二樓單元之間往往是一個小晒臺,用作晾晒衣物或種植花草。紅磚清水牆的淡雅洋氣,配上木頭的呼吸質感——房子的樓梯和室內地板門窗等設置都是木質的——讓住在裡份裡的居民似乎“身處世外”。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經典的“漢味”在這裡滋生、成長,然後在時光中凝固下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裡份,幾條里巷、一排老宅,一磚一瓦之上,刻畫著歷史的詭譎多變,歲月的滄海桑田。這種滄桑中的寧靜,在這座城市顯得格外難得。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城市的發展變遷不可改變,老裡份也在一次次歷史的浪潮中輝煌、老去。

"

解鎖時光密碼,找尋武漢記憶。從故事中感受溫度,從變遷中回望歷史,從而展現武漢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弄堂,武漢有裡份。”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地名中,以“裡”命名的地方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坤厚裡、永康裡、漢潤裡、三德里、輔仁裡……”,裡份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如同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一樣,這類民居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最早的裡份,起源於漢口開埠後的19世紀末。由於漢口在近代發展最為迅速,裡份的分佈以漢口最為集中,建築成就和價值也最高。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口的裡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也是漢口開埠之後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份是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裡份間,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近現代歷史風情。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江漢村,位於原英租界範圍之內,屬高等裡分式住宅建築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幽靜的氣氛和豐富的沿街立面。西式的庭院、陽臺、中式的大門上的雕花還有那具有特色的紅色百葉窗渾然天成。

江漢村由原來的江漢村和六也村合併而成。江漢村的入口開在漢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開在沿江大道。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附近許多老房子隨著城市的變遷消失,江漢村作為“二級優秀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走進這裡,一種老時光的氣息撲面而來,狹長的小巷,歷史感的民房,好像留聲機裡唱出來的老武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坤厚裡,坐落在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間。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積8360平方米。主巷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南北走向,寬約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裡,不能不提老武漢人耳熟能詳的和記蛋廠,110多年前武漢資本家、和記蛋廠買辦楊坤山和黃厚卿在屬德租界中建裡,取他們名字裡的字來命名,叫做“坤厚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裡內皆二層磚木樓房。式樣相近,結構好,主巷道之間建有騎樓,巷道狹窄。寬巷子裡,門臉對門臉,花草點綴其中,都是生活的氣息。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建築和風情經過時間洗禮都留存下來,成了饋贈給我們的最樸實卻也最寶貴的財富。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永康裡

永康裡南起漢口中山大道,北抵三新橫街,西鄰前進四路,東達前進五路,與聯保裡毗鄰,原名五常裡,為近代裡份式建築群。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原有15萬平方米,有70多棟二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黑漆大門、麻石門框、雕花門樓,巷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興辦錢莊、紗號、棉花行。裡份中有縱橫8條巷道,紅磚路面,人力黃包車可以通行。由永康裡、三餘裡、藹仁裡組成建築群。以此為中心,修建於中山大道兩邊店鋪及住宅近千棟,為當時武漢房建之最。經歷戰火洗禮,歲月變遷,永康裡一度荒廢。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2016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時,對永康裡進行了修繕。同期,永康裡街頭博物館開館,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漢口老裡份博物館,它是武漢老裡份的興起、變遷和發展鏡子。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

三德里,位於漢口車站路附近,與公德里、宏偉裡相連相通,曾經是漢口的繁華地段。依據歷史考證,三德里1901年建成,是武漢最老裡份。由上海浙江財團劉貽德等3人投資興建,共有六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式住宅112棟,分為南里、北里。因為交通便利,三德里曾經繁盛一時,屬於當時的高檔住宅區,盛極一時。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的房子有著紅色的屋頂,白色的外牆,紅漆的木門,在小巷中聯排式分佈著。在單元平面劃分上,借鑑中國傳統四合院佈局,內向封閉,形成小天井,別具一格。巷道里藤蔓纏繞,牆壁上滿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彷彿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麼多註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三德里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她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德里27號是中共著名婦女運動領導人向警予故居,她在此進行革命鬥爭時被捕,後來被殺害,其故居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斯人遠去,千古留名。三德里這條普通卻又極不尋常的漢口老裡份,如今已是朱欄已舊,紅顏已老。在那瓦簷下深深的巷子裡,青苔兀自地生長著,曾經有過的繁華和傳奇都已經灰飛煙滅了,但仍有些名字卻經得起時光流逝,依舊可以百世流芳。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原英租界擴展區湖北街)中段東南側,南京路(原偉雄路)下首,北通文華里,南臨寶潤裡和崇正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始建於1917年,1919年竣工,此時正值民國建立之初漢口經濟復甦時期。“漢潤裡”名中“潤”字為“潤澤鄉里”之意,1967年曾更名為“興國裡”,1972年重新定名為“漢潤裡”。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漢潤裡的房子多是磚木結構,一般為兩層連體樓,二樓單元之間往往是一個小晒臺,用作晾晒衣物或種植花草。紅磚清水牆的淡雅洋氣,配上木頭的呼吸質感——房子的樓梯和室內地板門窗等設置都是木質的——讓住在裡份裡的居民似乎“身處世外”。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經典的“漢味”在這裡滋生、成長,然後在時光中凝固下來。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武漢的裡份,幾條里巷、一排老宅,一磚一瓦之上,刻畫著歷史的詭譎多變,歲月的滄海桑田。這種滄桑中的寧靜,在這座城市顯得格外難得。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城市的發展變遷不可改變,老裡份也在一次次歷史的浪潮中輝煌、老去。

老武漢記憶:最老的裡份有114歲,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條

時光易老,人生百味!

武漢的裡份,是那化不開的歷史,

那抹不去的時光!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