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攝影:盧小沫


這是一座地域氣質過分濃烈的城市,就像它那碗出了名的熱乾麵一樣,初次嘗試似乎難以接受,付諸時間和耐心,方能覺出它的妙處。

大武漢

武漢有兩個別稱,一曰江城,二曰浮城。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這句詩在千年前就欽定了武漢江城的身份。

事實上,“江城”的稱號卻並非武漢獨有。長江流經之處,上游的宜賓、瀘州、重慶,均享有江城的名號,下游的蕪湖因為位列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也有江城之稱。不過武漢依然是中國最著名的江城。

中國江城雖多,但浮城卻獨屬於武漢。

設計過悉尼歌劇院的澳大利亞籍世界建築大師柯林·達爾頓曾在考察了武漢的地貌特徵後,做過一個比喻:武漢是一座全世界都難得找到的“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大師的眼光一如既往地獨到,比喻也很形象。

武漢這座城,水是它的魂魄。長江穿城而過,與漢江在龜山腳下匯合,把武漢分割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三城合而為一,這在世界範圍內,也實屬罕見。


"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攝影:盧小沫


這是一座地域氣質過分濃烈的城市,就像它那碗出了名的熱乾麵一樣,初次嘗試似乎難以接受,付諸時間和耐心,方能覺出它的妙處。

大武漢

武漢有兩個別稱,一曰江城,二曰浮城。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這句詩在千年前就欽定了武漢江城的身份。

事實上,“江城”的稱號卻並非武漢獨有。長江流經之處,上游的宜賓、瀘州、重慶,均享有江城的名號,下游的蕪湖因為位列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也有江城之稱。不過武漢依然是中國最著名的江城。

中國江城雖多,但浮城卻獨屬於武漢。

設計過悉尼歌劇院的澳大利亞籍世界建築大師柯林·達爾頓曾在考察了武漢的地貌特徵後,做過一個比喻:武漢是一座全世界都難得找到的“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大師的眼光一如既往地獨到,比喻也很形象。

武漢這座城,水是它的魂魄。長江穿城而過,與漢江在龜山腳下匯合,把武漢分割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三城合而為一,這在世界範圍內,也實屬罕見。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連接著武昌和漢陽的長江鸚鵡洲大橋(攝影:盧小沫)


這座浮城就像一個謎。

當你想用一個詞去形容它的城市氣質時,你會發現,這座城叫人捉摸不透,就像貫穿著它的長江一樣,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

這一點,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婁燁早已在電影裡對這座城市加以剖析和探索。2012年他執導的一部在武漢大量取景拍攝並獲得金馬獎提名的影片,片名就叫《浮城謎事》。

影片中掠過老城區的鴿群,即使是晴天也總是灰濛濛的天空,退潮後空曠斑駁的江灘,還有裹挾著濃厚煙火氣的街道,撲面而來的都是生活本真的模樣。

婁燁想必是熱愛武漢的,他用鏡頭化的語言,呈現出了被大多數武漢人認可的“武漢味”。

只是電影宣傳了武漢,也固化了武漢。

就像後來很多部在武漢取景拍攝的影片一樣,哄亂的燒烤攤、陳舊的輪渡、嘈雜的漢口集市、油辣的熱乾麵、粗糲的武漢方言……當那些零碎的事物被鏡頭不斷地拼接和強調,觀眾印象裡的武漢特質就這樣被標籤化了。

但一座城市是不能夠被幾個標籤代表的。


"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攝影:盧小沫


這是一座地域氣質過分濃烈的城市,就像它那碗出了名的熱乾麵一樣,初次嘗試似乎難以接受,付諸時間和耐心,方能覺出它的妙處。

大武漢

武漢有兩個別稱,一曰江城,二曰浮城。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這句詩在千年前就欽定了武漢江城的身份。

事實上,“江城”的稱號卻並非武漢獨有。長江流經之處,上游的宜賓、瀘州、重慶,均享有江城的名號,下游的蕪湖因為位列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也有江城之稱。不過武漢依然是中國最著名的江城。

中國江城雖多,但浮城卻獨屬於武漢。

設計過悉尼歌劇院的澳大利亞籍世界建築大師柯林·達爾頓曾在考察了武漢的地貌特徵後,做過一個比喻:武漢是一座全世界都難得找到的“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大師的眼光一如既往地獨到,比喻也很形象。

武漢這座城,水是它的魂魄。長江穿城而過,與漢江在龜山腳下匯合,把武漢分割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三城合而為一,這在世界範圍內,也實屬罕見。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連接著武昌和漢陽的長江鸚鵡洲大橋(攝影:盧小沫)


這座浮城就像一個謎。

當你想用一個詞去形容它的城市氣質時,你會發現,這座城叫人捉摸不透,就像貫穿著它的長江一樣,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

這一點,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婁燁早已在電影裡對這座城市加以剖析和探索。2012年他執導的一部在武漢大量取景拍攝並獲得金馬獎提名的影片,片名就叫《浮城謎事》。

影片中掠過老城區的鴿群,即使是晴天也總是灰濛濛的天空,退潮後空曠斑駁的江灘,還有裹挾著濃厚煙火氣的街道,撲面而來的都是生活本真的模樣。

婁燁想必是熱愛武漢的,他用鏡頭化的語言,呈現出了被大多數武漢人認可的“武漢味”。

只是電影宣傳了武漢,也固化了武漢。

就像後來很多部在武漢取景拍攝的影片一樣,哄亂的燒烤攤、陳舊的輪渡、嘈雜的漢口集市、油辣的熱乾麵、粗糲的武漢方言……當那些零碎的事物被鏡頭不斷地拼接和強調,觀眾印象裡的武漢特質就這樣被標籤化了。

但一座城市是不能夠被幾個標籤代表的。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保成路夜市(攝影:盧小沫)


武漢是怎樣的一座城?

作為一個湖北人,說實話,我回答不上來。

家鄉離武漢不算遠,不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離家在外這麼多年,我曾很多次經過武漢,但也只是經過。上大學時,是抵達或者去往武昌火車站;工作後,是抵達或者前往天河機場。武漢於我,只是一個停靠點,停靠的時間,因為短暫,只夠吃一頓飯或者看一看頭頂的天空。

我很遺憾,迎來送往的這些年,我並不曾深入地探究過這座城。以至於這個4月,當我帶著探究的目的走進武漢,我發現我對它如此陌生,走在路上更是暈頭轉向,連黃鶴樓的大門都找錯了。

不單是我,許多初次抵達武漢的人,都會暈頭轉向。

誰叫武漢那麼大呢,大到經過武漢的特快列車要停兩次,大到武昌的出租車都不願去漢口和漢陽,大到你走進武漢大學一天也走不出來。

所以今天我們許多人提到武漢,都會說“大武漢”。

這裡的大,除了面積,還有一層歷史的厚重。“大武漢”並不是自封自大,這座城有著輝煌的過去。在民國時期,稱得上“大”的,除大上海之外,唯有大武漢。


"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攝影:盧小沫


這是一座地域氣質過分濃烈的城市,就像它那碗出了名的熱乾麵一樣,初次嘗試似乎難以接受,付諸時間和耐心,方能覺出它的妙處。

大武漢

武漢有兩個別稱,一曰江城,二曰浮城。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這句詩在千年前就欽定了武漢江城的身份。

事實上,“江城”的稱號卻並非武漢獨有。長江流經之處,上游的宜賓、瀘州、重慶,均享有江城的名號,下游的蕪湖因為位列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也有江城之稱。不過武漢依然是中國最著名的江城。

中國江城雖多,但浮城卻獨屬於武漢。

設計過悉尼歌劇院的澳大利亞籍世界建築大師柯林·達爾頓曾在考察了武漢的地貌特徵後,做過一個比喻:武漢是一座全世界都難得找到的“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大師的眼光一如既往地獨到,比喻也很形象。

武漢這座城,水是它的魂魄。長江穿城而過,與漢江在龜山腳下匯合,把武漢分割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三城合而為一,這在世界範圍內,也實屬罕見。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連接著武昌和漢陽的長江鸚鵡洲大橋(攝影:盧小沫)


這座浮城就像一個謎。

當你想用一個詞去形容它的城市氣質時,你會發現,這座城叫人捉摸不透,就像貫穿著它的長江一樣,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

這一點,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婁燁早已在電影裡對這座城市加以剖析和探索。2012年他執導的一部在武漢大量取景拍攝並獲得金馬獎提名的影片,片名就叫《浮城謎事》。

影片中掠過老城區的鴿群,即使是晴天也總是灰濛濛的天空,退潮後空曠斑駁的江灘,還有裹挾著濃厚煙火氣的街道,撲面而來的都是生活本真的模樣。

婁燁想必是熱愛武漢的,他用鏡頭化的語言,呈現出了被大多數武漢人認可的“武漢味”。

只是電影宣傳了武漢,也固化了武漢。

就像後來很多部在武漢取景拍攝的影片一樣,哄亂的燒烤攤、陳舊的輪渡、嘈雜的漢口集市、油辣的熱乾麵、粗糲的武漢方言……當那些零碎的事物被鏡頭不斷地拼接和強調,觀眾印象裡的武漢特質就這樣被標籤化了。

但一座城市是不能夠被幾個標籤代表的。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保成路夜市(攝影:盧小沫)


武漢是怎樣的一座城?

作為一個湖北人,說實話,我回答不上來。

家鄉離武漢不算遠,不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離家在外這麼多年,我曾很多次經過武漢,但也只是經過。上大學時,是抵達或者去往武昌火車站;工作後,是抵達或者前往天河機場。武漢於我,只是一個停靠點,停靠的時間,因為短暫,只夠吃一頓飯或者看一看頭頂的天空。

我很遺憾,迎來送往的這些年,我並不曾深入地探究過這座城。以至於這個4月,當我帶著探究的目的走進武漢,我發現我對它如此陌生,走在路上更是暈頭轉向,連黃鶴樓的大門都找錯了。

不單是我,許多初次抵達武漢的人,都會暈頭轉向。

誰叫武漢那麼大呢,大到經過武漢的特快列車要停兩次,大到武昌的出租車都不願去漢口和漢陽,大到你走進武漢大學一天也走不出來。

所以今天我們許多人提到武漢,都會說“大武漢”。

這裡的大,除了面積,還有一層歷史的厚重。“大武漢”並不是自封自大,這座城有著輝煌的過去。在民國時期,稱得上“大”的,除大上海之外,唯有大武漢。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夜幕下的江漢關(攝影:盧小沫)


歷史的風雲散去,留下的是武昌首義、東方芝加哥、漢陽造、國立武漢大學、武漢長江大橋,以及隱匿在高樓之間的百年老教堂、老醫院、老學校、老民居、老花園以及老城牆。

那些沉甸甸的詞彙無一不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而那些老建築,因為藏著歲月的溫柔,無論什麼時候凝望它們,都叫你挪不開眼。

歷史和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從這個層面來說,大武漢實至名歸。

小日常

有水的地方,總歸是靈秀的,但被長江滋養著的武漢似乎與靈秀並不沾邊。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曾經的碼頭文化使得這座城大排檔盛行,煙火氣十足,市民刀子嘴,大嗓門,沒有太多的含蓄溫婉。

我在武漢停留不過短短三日,自是來不及將這座城走遍。但所到之處,目之所及,耳之所聽,卻發現,這座城在喧鬧和市井之外,自有另一種輕盈和詩意。

我的探訪之旅始於黃鶴樓。

這座屹立在蛇山之巔的“天下江山第一樓”,本地人雖然鮮少登頂,但對外地人卻有著十足的吸引力。


"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攝影:盧小沫


這是一座地域氣質過分濃烈的城市,就像它那碗出了名的熱乾麵一樣,初次嘗試似乎難以接受,付諸時間和耐心,方能覺出它的妙處。

大武漢

武漢有兩個別稱,一曰江城,二曰浮城。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這句詩在千年前就欽定了武漢江城的身份。

事實上,“江城”的稱號卻並非武漢獨有。長江流經之處,上游的宜賓、瀘州、重慶,均享有江城的名號,下游的蕪湖因為位列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也有江城之稱。不過武漢依然是中國最著名的江城。

中國江城雖多,但浮城卻獨屬於武漢。

設計過悉尼歌劇院的澳大利亞籍世界建築大師柯林·達爾頓曾在考察了武漢的地貌特徵後,做過一個比喻:武漢是一座全世界都難得找到的“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大師的眼光一如既往地獨到,比喻也很形象。

武漢這座城,水是它的魂魄。長江穿城而過,與漢江在龜山腳下匯合,把武漢分割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三城合而為一,這在世界範圍內,也實屬罕見。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連接著武昌和漢陽的長江鸚鵡洲大橋(攝影:盧小沫)


這座浮城就像一個謎。

當你想用一個詞去形容它的城市氣質時,你會發現,這座城叫人捉摸不透,就像貫穿著它的長江一樣,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

這一點,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婁燁早已在電影裡對這座城市加以剖析和探索。2012年他執導的一部在武漢大量取景拍攝並獲得金馬獎提名的影片,片名就叫《浮城謎事》。

影片中掠過老城區的鴿群,即使是晴天也總是灰濛濛的天空,退潮後空曠斑駁的江灘,還有裹挾著濃厚煙火氣的街道,撲面而來的都是生活本真的模樣。

婁燁想必是熱愛武漢的,他用鏡頭化的語言,呈現出了被大多數武漢人認可的“武漢味”。

只是電影宣傳了武漢,也固化了武漢。

就像後來很多部在武漢取景拍攝的影片一樣,哄亂的燒烤攤、陳舊的輪渡、嘈雜的漢口集市、油辣的熱乾麵、粗糲的武漢方言……當那些零碎的事物被鏡頭不斷地拼接和強調,觀眾印象裡的武漢特質就這樣被標籤化了。

但一座城市是不能夠被幾個標籤代表的。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保成路夜市(攝影:盧小沫)


武漢是怎樣的一座城?

作為一個湖北人,說實話,我回答不上來。

家鄉離武漢不算遠,不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離家在外這麼多年,我曾很多次經過武漢,但也只是經過。上大學時,是抵達或者去往武昌火車站;工作後,是抵達或者前往天河機場。武漢於我,只是一個停靠點,停靠的時間,因為短暫,只夠吃一頓飯或者看一看頭頂的天空。

我很遺憾,迎來送往的這些年,我並不曾深入地探究過這座城。以至於這個4月,當我帶著探究的目的走進武漢,我發現我對它如此陌生,走在路上更是暈頭轉向,連黃鶴樓的大門都找錯了。

不單是我,許多初次抵達武漢的人,都會暈頭轉向。

誰叫武漢那麼大呢,大到經過武漢的特快列車要停兩次,大到武昌的出租車都不願去漢口和漢陽,大到你走進武漢大學一天也走不出來。

所以今天我們許多人提到武漢,都會說“大武漢”。

這裡的大,除了面積,還有一層歷史的厚重。“大武漢”並不是自封自大,這座城有著輝煌的過去。在民國時期,稱得上“大”的,除大上海之外,唯有大武漢。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夜幕下的江漢關(攝影:盧小沫)


歷史的風雲散去,留下的是武昌首義、東方芝加哥、漢陽造、國立武漢大學、武漢長江大橋,以及隱匿在高樓之間的百年老教堂、老醫院、老學校、老民居、老花園以及老城牆。

那些沉甸甸的詞彙無一不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而那些老建築,因為藏著歲月的溫柔,無論什麼時候凝望它們,都叫你挪不開眼。

歷史和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從這個層面來說,大武漢實至名歸。

小日常

有水的地方,總歸是靈秀的,但被長江滋養著的武漢似乎與靈秀並不沾邊。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曾經的碼頭文化使得這座城大排檔盛行,煙火氣十足,市民刀子嘴,大嗓門,沒有太多的含蓄溫婉。

我在武漢停留不過短短三日,自是來不及將這座城走遍。但所到之處,目之所及,耳之所聽,卻發現,這座城在喧鬧和市井之外,自有另一種輕盈和詩意。

我的探訪之旅始於黃鶴樓。

這座屹立在蛇山之巔的“天下江山第一樓”,本地人雖然鮮少登頂,但對外地人卻有著十足的吸引力。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黃鶴樓之於武漢,遠不只是一座建築,它連接的是一段歷史,是文學的殿堂(攝影:郭襄說)


園區不算很大,亭臺水榭,一應俱全,更像一個市民休閒公園。穿過大門,攀上蛇山,登上五樓,憑欄遠眺,感覺真有點像大門對聯上寫的: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正是春遊季,一群小朋友站成一排,都穿著藍白相間的校服,繫著紅領巾,大聲吟誦李白的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吟誦完畢,人群熱烈鼓掌。

一千年過去了,長江還是那條長江,日夜奔流,但江城卻變了模樣。我試圖搜尋當年的黃鶴,可除了風聲和雲團,又哪裡找得到一絲傳說中的痕跡呢。

我的執著一如武漢大學校園裡為著櫻花而來的人群。

他們就像江中細碎的波浪,一波接一波地湧進武大。儘管櫻花已經零落成泥,樹上只有綠葉繁盛,但年輕的男孩女孩還是流連在櫻園西路,在路牌下襬出各種pose留影,每個人都笑得很甜,彷彿拍下照片,就留住了春天。


"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攝影:盧小沫


這是一座地域氣質過分濃烈的城市,就像它那碗出了名的熱乾麵一樣,初次嘗試似乎難以接受,付諸時間和耐心,方能覺出它的妙處。

大武漢

武漢有兩個別稱,一曰江城,二曰浮城。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這句詩在千年前就欽定了武漢江城的身份。

事實上,“江城”的稱號卻並非武漢獨有。長江流經之處,上游的宜賓、瀘州、重慶,均享有江城的名號,下游的蕪湖因為位列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也有江城之稱。不過武漢依然是中國最著名的江城。

中國江城雖多,但浮城卻獨屬於武漢。

設計過悉尼歌劇院的澳大利亞籍世界建築大師柯林·達爾頓曾在考察了武漢的地貌特徵後,做過一個比喻:武漢是一座全世界都難得找到的“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大師的眼光一如既往地獨到,比喻也很形象。

武漢這座城,水是它的魂魄。長江穿城而過,與漢江在龜山腳下匯合,把武漢分割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三城合而為一,這在世界範圍內,也實屬罕見。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連接著武昌和漢陽的長江鸚鵡洲大橋(攝影:盧小沫)


這座浮城就像一個謎。

當你想用一個詞去形容它的城市氣質時,你會發現,這座城叫人捉摸不透,就像貫穿著它的長江一樣,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

這一點,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婁燁早已在電影裡對這座城市加以剖析和探索。2012年他執導的一部在武漢大量取景拍攝並獲得金馬獎提名的影片,片名就叫《浮城謎事》。

影片中掠過老城區的鴿群,即使是晴天也總是灰濛濛的天空,退潮後空曠斑駁的江灘,還有裹挾著濃厚煙火氣的街道,撲面而來的都是生活本真的模樣。

婁燁想必是熱愛武漢的,他用鏡頭化的語言,呈現出了被大多數武漢人認可的“武漢味”。

只是電影宣傳了武漢,也固化了武漢。

就像後來很多部在武漢取景拍攝的影片一樣,哄亂的燒烤攤、陳舊的輪渡、嘈雜的漢口集市、油辣的熱乾麵、粗糲的武漢方言……當那些零碎的事物被鏡頭不斷地拼接和強調,觀眾印象裡的武漢特質就這樣被標籤化了。

但一座城市是不能夠被幾個標籤代表的。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保成路夜市(攝影:盧小沫)


武漢是怎樣的一座城?

作為一個湖北人,說實話,我回答不上來。

家鄉離武漢不算遠,不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離家在外這麼多年,我曾很多次經過武漢,但也只是經過。上大學時,是抵達或者去往武昌火車站;工作後,是抵達或者前往天河機場。武漢於我,只是一個停靠點,停靠的時間,因為短暫,只夠吃一頓飯或者看一看頭頂的天空。

我很遺憾,迎來送往的這些年,我並不曾深入地探究過這座城。以至於這個4月,當我帶著探究的目的走進武漢,我發現我對它如此陌生,走在路上更是暈頭轉向,連黃鶴樓的大門都找錯了。

不單是我,許多初次抵達武漢的人,都會暈頭轉向。

誰叫武漢那麼大呢,大到經過武漢的特快列車要停兩次,大到武昌的出租車都不願去漢口和漢陽,大到你走進武漢大學一天也走不出來。

所以今天我們許多人提到武漢,都會說“大武漢”。

這裡的大,除了面積,還有一層歷史的厚重。“大武漢”並不是自封自大,這座城有著輝煌的過去。在民國時期,稱得上“大”的,除大上海之外,唯有大武漢。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夜幕下的江漢關(攝影:盧小沫)


歷史的風雲散去,留下的是武昌首義、東方芝加哥、漢陽造、國立武漢大學、武漢長江大橋,以及隱匿在高樓之間的百年老教堂、老醫院、老學校、老民居、老花園以及老城牆。

那些沉甸甸的詞彙無一不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而那些老建築,因為藏著歲月的溫柔,無論什麼時候凝望它們,都叫你挪不開眼。

歷史和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從這個層面來說,大武漢實至名歸。

小日常

有水的地方,總歸是靈秀的,但被長江滋養著的武漢似乎與靈秀並不沾邊。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曾經的碼頭文化使得這座城大排檔盛行,煙火氣十足,市民刀子嘴,大嗓門,沒有太多的含蓄溫婉。

我在武漢停留不過短短三日,自是來不及將這座城走遍。但所到之處,目之所及,耳之所聽,卻發現,這座城在喧鬧和市井之外,自有另一種輕盈和詩意。

我的探訪之旅始於黃鶴樓。

這座屹立在蛇山之巔的“天下江山第一樓”,本地人雖然鮮少登頂,但對外地人卻有著十足的吸引力。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黃鶴樓之於武漢,遠不只是一座建築,它連接的是一段歷史,是文學的殿堂(攝影:郭襄說)


園區不算很大,亭臺水榭,一應俱全,更像一個市民休閒公園。穿過大門,攀上蛇山,登上五樓,憑欄遠眺,感覺真有點像大門對聯上寫的: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正是春遊季,一群小朋友站成一排,都穿著藍白相間的校服,繫著紅領巾,大聲吟誦李白的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吟誦完畢,人群熱烈鼓掌。

一千年過去了,長江還是那條長江,日夜奔流,但江城卻變了模樣。我試圖搜尋當年的黃鶴,可除了風聲和雲團,又哪裡找得到一絲傳說中的痕跡呢。

我的執著一如武漢大學校園裡為著櫻花而來的人群。

他們就像江中細碎的波浪,一波接一波地湧進武大。儘管櫻花已經零落成泥,樹上只有綠葉繁盛,但年輕的男孩女孩還是流連在櫻園西路,在路牌下襬出各種pose留影,每個人都笑得很甜,彷彿拍下照片,就留住了春天。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珞珈山人民櫻花公園、國立虐狗大學、街道口職業技術學院……都是指武漢大學(攝影:郭襄說)


珞珈山人民櫻花公園、國立虐狗大學、街道口職業技術學院……都是指武漢大學(攝影:郭襄說)

幸而還有美食可尋。

我隨著潮水一般的人群湧向戶部巷。雖然全國的小吃街幾乎都長一個樣,但比起其他城市美食街的熱情似火,戶部巷簡直是一股清流,攤主們並不熱情呼喊,也不過分招攬,有的甚至都懶得看你一眼,吃或不吃,任君選擇。

也許是被各色美食迷了眼,我迷路了,轉了好久,才找到一個出口,沿著一片居民區的小路出來,走著走著,忽然就到了江邊。

先前在黃鶴樓上遠眺長江,只覺意境深遠,此刻長江近在眼前,又是另一番光景。

江水尚涼,沒有人下去游泳,江面只有幾艘船來來往往。也許等到五一過後,天氣熱了,市民便會像一條條魚,暢遊在江裡。

年輕男人也許會像易中天在《讀城記》裡說的,穿上紅色緊身褲頭,彰顯最野性的生命活力。


"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攝影:盧小沫


這是一座地域氣質過分濃烈的城市,就像它那碗出了名的熱乾麵一樣,初次嘗試似乎難以接受,付諸時間和耐心,方能覺出它的妙處。

大武漢

武漢有兩個別稱,一曰江城,二曰浮城。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這句詩在千年前就欽定了武漢江城的身份。

事實上,“江城”的稱號卻並非武漢獨有。長江流經之處,上游的宜賓、瀘州、重慶,均享有江城的名號,下游的蕪湖因為位列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也有江城之稱。不過武漢依然是中國最著名的江城。

中國江城雖多,但浮城卻獨屬於武漢。

設計過悉尼歌劇院的澳大利亞籍世界建築大師柯林·達爾頓曾在考察了武漢的地貌特徵後,做過一個比喻:武漢是一座全世界都難得找到的“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大師的眼光一如既往地獨到,比喻也很形象。

武漢這座城,水是它的魂魄。長江穿城而過,與漢江在龜山腳下匯合,把武漢分割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三城合而為一,這在世界範圍內,也實屬罕見。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連接著武昌和漢陽的長江鸚鵡洲大橋(攝影:盧小沫)


這座浮城就像一個謎。

當你想用一個詞去形容它的城市氣質時,你會發現,這座城叫人捉摸不透,就像貫穿著它的長江一樣,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

這一點,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婁燁早已在電影裡對這座城市加以剖析和探索。2012年他執導的一部在武漢大量取景拍攝並獲得金馬獎提名的影片,片名就叫《浮城謎事》。

影片中掠過老城區的鴿群,即使是晴天也總是灰濛濛的天空,退潮後空曠斑駁的江灘,還有裹挾著濃厚煙火氣的街道,撲面而來的都是生活本真的模樣。

婁燁想必是熱愛武漢的,他用鏡頭化的語言,呈現出了被大多數武漢人認可的“武漢味”。

只是電影宣傳了武漢,也固化了武漢。

就像後來很多部在武漢取景拍攝的影片一樣,哄亂的燒烤攤、陳舊的輪渡、嘈雜的漢口集市、油辣的熱乾麵、粗糲的武漢方言……當那些零碎的事物被鏡頭不斷地拼接和強調,觀眾印象裡的武漢特質就這樣被標籤化了。

但一座城市是不能夠被幾個標籤代表的。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保成路夜市(攝影:盧小沫)


武漢是怎樣的一座城?

作為一個湖北人,說實話,我回答不上來。

家鄉離武漢不算遠,不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離家在外這麼多年,我曾很多次經過武漢,但也只是經過。上大學時,是抵達或者去往武昌火車站;工作後,是抵達或者前往天河機場。武漢於我,只是一個停靠點,停靠的時間,因為短暫,只夠吃一頓飯或者看一看頭頂的天空。

我很遺憾,迎來送往的這些年,我並不曾深入地探究過這座城。以至於這個4月,當我帶著探究的目的走進武漢,我發現我對它如此陌生,走在路上更是暈頭轉向,連黃鶴樓的大門都找錯了。

不單是我,許多初次抵達武漢的人,都會暈頭轉向。

誰叫武漢那麼大呢,大到經過武漢的特快列車要停兩次,大到武昌的出租車都不願去漢口和漢陽,大到你走進武漢大學一天也走不出來。

所以今天我們許多人提到武漢,都會說“大武漢”。

這裡的大,除了面積,還有一層歷史的厚重。“大武漢”並不是自封自大,這座城有著輝煌的過去。在民國時期,稱得上“大”的,除大上海之外,唯有大武漢。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夜幕下的江漢關(攝影:盧小沫)


歷史的風雲散去,留下的是武昌首義、東方芝加哥、漢陽造、國立武漢大學、武漢長江大橋,以及隱匿在高樓之間的百年老教堂、老醫院、老學校、老民居、老花園以及老城牆。

那些沉甸甸的詞彙無一不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而那些老建築,因為藏著歲月的溫柔,無論什麼時候凝望它們,都叫你挪不開眼。

歷史和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從這個層面來說,大武漢實至名歸。

小日常

有水的地方,總歸是靈秀的,但被長江滋養著的武漢似乎與靈秀並不沾邊。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曾經的碼頭文化使得這座城大排檔盛行,煙火氣十足,市民刀子嘴,大嗓門,沒有太多的含蓄溫婉。

我在武漢停留不過短短三日,自是來不及將這座城走遍。但所到之處,目之所及,耳之所聽,卻發現,這座城在喧鬧和市井之外,自有另一種輕盈和詩意。

我的探訪之旅始於黃鶴樓。

這座屹立在蛇山之巔的“天下江山第一樓”,本地人雖然鮮少登頂,但對外地人卻有著十足的吸引力。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黃鶴樓之於武漢,遠不只是一座建築,它連接的是一段歷史,是文學的殿堂(攝影:郭襄說)


園區不算很大,亭臺水榭,一應俱全,更像一個市民休閒公園。穿過大門,攀上蛇山,登上五樓,憑欄遠眺,感覺真有點像大門對聯上寫的: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正是春遊季,一群小朋友站成一排,都穿著藍白相間的校服,繫著紅領巾,大聲吟誦李白的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吟誦完畢,人群熱烈鼓掌。

一千年過去了,長江還是那條長江,日夜奔流,但江城卻變了模樣。我試圖搜尋當年的黃鶴,可除了風聲和雲團,又哪裡找得到一絲傳說中的痕跡呢。

我的執著一如武漢大學校園裡為著櫻花而來的人群。

他們就像江中細碎的波浪,一波接一波地湧進武大。儘管櫻花已經零落成泥,樹上只有綠葉繁盛,但年輕的男孩女孩還是流連在櫻園西路,在路牌下襬出各種pose留影,每個人都笑得很甜,彷彿拍下照片,就留住了春天。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珞珈山人民櫻花公園、國立虐狗大學、街道口職業技術學院……都是指武漢大學(攝影:郭襄說)


珞珈山人民櫻花公園、國立虐狗大學、街道口職業技術學院……都是指武漢大學(攝影:郭襄說)

幸而還有美食可尋。

我隨著潮水一般的人群湧向戶部巷。雖然全國的小吃街幾乎都長一個樣,但比起其他城市美食街的熱情似火,戶部巷簡直是一股清流,攤主們並不熱情呼喊,也不過分招攬,有的甚至都懶得看你一眼,吃或不吃,任君選擇。

也許是被各色美食迷了眼,我迷路了,轉了好久,才找到一個出口,沿著一片居民區的小路出來,走著走著,忽然就到了江邊。

先前在黃鶴樓上遠眺長江,只覺意境深遠,此刻長江近在眼前,又是另一番光景。

江水尚涼,沒有人下去游泳,江面只有幾艘船來來往往。也許等到五一過後,天氣熱了,市民便會像一條條魚,暢遊在江裡。

年輕男人也許會像易中天在《讀城記》裡說的,穿上紅色緊身褲頭,彰顯最野性的生命活力。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江水能洗滌一切,不能想象如果這座城市離開長江,會是怎樣(攝影:郭襄說)


午後的江灘很安靜,也很空曠,沒有牛羊在吃草,也沒有人放風箏。

只有一株柳樹,披一身新葉,被江風吹得婷婷嫋嫋。那些鮮綠的枝葉,就像江堤上散步的小年輕的手,不小心觸碰在一起,又迅速分離。

那種空曠和安靜讓我開始走神。在家鄉蘄州,這個時節,會有很多人挎著小籃,在江邊挖野菜,摘野生的蒿子,回家包糰子,或者炒臘肉。

但武漢人應該是不吃臘肉的,面朝大江大湖,他們吃各種魚,吃蝦,吃鮮甜的蓮藕。淡水河鮮是他們的最愛,這其中又以小龍蝦為最。

小龍蝦在武漢人心中的地位絲毫不亞於熱乾麵和鴨脖子。

就像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著游出長江,也沒有一隻小龍蝦可以活著爬出武漢,武漢人一個夏天吃掉的小龍蝦,蝦殼連起來可以繞地球好幾圈。

吃是一種信仰,生命裡的傷痛和裂痕,都可以用一場場吃來填滿。有誰不愛吃呢?

我想起從機場出來乘地鐵2號線,從始發站到終點站,長長一串地名,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螃蟹岬”,報站的時候,我甚至忍不住嚥了一下口水。

傍晚的時候陰雲散開,天放晴了。夕陽像個甜潤的柿餅,懸在城市天際線上方,江面拉得悠長的紅色波光,就像柿餅撒下的紅色糖霜。

時光在這一刻靜止下來,夕陽下的武漢彷彿回到從前。

黃鶴樓上立著崔顥,他神思憂鬱,把傳說寫進眼前的景色。

李白站在江邊,正和孟浩然揮手告別,船隻揚起風帆,駛進了煙花浪漫的揚州。

珞珈山下,郁達夫在散步,他慢慢走著,一直走進春風沉醉的夜晚深處。


"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攝影:盧小沫


這是一座地域氣質過分濃烈的城市,就像它那碗出了名的熱乾麵一樣,初次嘗試似乎難以接受,付諸時間和耐心,方能覺出它的妙處。

大武漢

武漢有兩個別稱,一曰江城,二曰浮城。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這句詩在千年前就欽定了武漢江城的身份。

事實上,“江城”的稱號卻並非武漢獨有。長江流經之處,上游的宜賓、瀘州、重慶,均享有江城的名號,下游的蕪湖因為位列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也有江城之稱。不過武漢依然是中國最著名的江城。

中國江城雖多,但浮城卻獨屬於武漢。

設計過悉尼歌劇院的澳大利亞籍世界建築大師柯林·達爾頓曾在考察了武漢的地貌特徵後,做過一個比喻:武漢是一座全世界都難得找到的“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大師的眼光一如既往地獨到,比喻也很形象。

武漢這座城,水是它的魂魄。長江穿城而過,與漢江在龜山腳下匯合,把武漢分割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三城合而為一,這在世界範圍內,也實屬罕見。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連接著武昌和漢陽的長江鸚鵡洲大橋(攝影:盧小沫)


這座浮城就像一個謎。

當你想用一個詞去形容它的城市氣質時,你會發現,這座城叫人捉摸不透,就像貫穿著它的長江一樣,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

這一點,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婁燁早已在電影裡對這座城市加以剖析和探索。2012年他執導的一部在武漢大量取景拍攝並獲得金馬獎提名的影片,片名就叫《浮城謎事》。

影片中掠過老城區的鴿群,即使是晴天也總是灰濛濛的天空,退潮後空曠斑駁的江灘,還有裹挾著濃厚煙火氣的街道,撲面而來的都是生活本真的模樣。

婁燁想必是熱愛武漢的,他用鏡頭化的語言,呈現出了被大多數武漢人認可的“武漢味”。

只是電影宣傳了武漢,也固化了武漢。

就像後來很多部在武漢取景拍攝的影片一樣,哄亂的燒烤攤、陳舊的輪渡、嘈雜的漢口集市、油辣的熱乾麵、粗糲的武漢方言……當那些零碎的事物被鏡頭不斷地拼接和強調,觀眾印象裡的武漢特質就這樣被標籤化了。

但一座城市是不能夠被幾個標籤代表的。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保成路夜市(攝影:盧小沫)


武漢是怎樣的一座城?

作為一個湖北人,說實話,我回答不上來。

家鄉離武漢不算遠,不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離家在外這麼多年,我曾很多次經過武漢,但也只是經過。上大學時,是抵達或者去往武昌火車站;工作後,是抵達或者前往天河機場。武漢於我,只是一個停靠點,停靠的時間,因為短暫,只夠吃一頓飯或者看一看頭頂的天空。

我很遺憾,迎來送往的這些年,我並不曾深入地探究過這座城。以至於這個4月,當我帶著探究的目的走進武漢,我發現我對它如此陌生,走在路上更是暈頭轉向,連黃鶴樓的大門都找錯了。

不單是我,許多初次抵達武漢的人,都會暈頭轉向。

誰叫武漢那麼大呢,大到經過武漢的特快列車要停兩次,大到武昌的出租車都不願去漢口和漢陽,大到你走進武漢大學一天也走不出來。

所以今天我們許多人提到武漢,都會說“大武漢”。

這裡的大,除了面積,還有一層歷史的厚重。“大武漢”並不是自封自大,這座城有著輝煌的過去。在民國時期,稱得上“大”的,除大上海之外,唯有大武漢。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夜幕下的江漢關(攝影:盧小沫)


歷史的風雲散去,留下的是武昌首義、東方芝加哥、漢陽造、國立武漢大學、武漢長江大橋,以及隱匿在高樓之間的百年老教堂、老醫院、老學校、老民居、老花園以及老城牆。

那些沉甸甸的詞彙無一不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而那些老建築,因為藏著歲月的溫柔,無論什麼時候凝望它們,都叫你挪不開眼。

歷史和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從這個層面來說,大武漢實至名歸。

小日常

有水的地方,總歸是靈秀的,但被長江滋養著的武漢似乎與靈秀並不沾邊。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曾經的碼頭文化使得這座城大排檔盛行,煙火氣十足,市民刀子嘴,大嗓門,沒有太多的含蓄溫婉。

我在武漢停留不過短短三日,自是來不及將這座城走遍。但所到之處,目之所及,耳之所聽,卻發現,這座城在喧鬧和市井之外,自有另一種輕盈和詩意。

我的探訪之旅始於黃鶴樓。

這座屹立在蛇山之巔的“天下江山第一樓”,本地人雖然鮮少登頂,但對外地人卻有著十足的吸引力。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黃鶴樓之於武漢,遠不只是一座建築,它連接的是一段歷史,是文學的殿堂(攝影:郭襄說)


園區不算很大,亭臺水榭,一應俱全,更像一個市民休閒公園。穿過大門,攀上蛇山,登上五樓,憑欄遠眺,感覺真有點像大門對聯上寫的: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正是春遊季,一群小朋友站成一排,都穿著藍白相間的校服,繫著紅領巾,大聲吟誦李白的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吟誦完畢,人群熱烈鼓掌。

一千年過去了,長江還是那條長江,日夜奔流,但江城卻變了模樣。我試圖搜尋當年的黃鶴,可除了風聲和雲團,又哪裡找得到一絲傳說中的痕跡呢。

我的執著一如武漢大學校園裡為著櫻花而來的人群。

他們就像江中細碎的波浪,一波接一波地湧進武大。儘管櫻花已經零落成泥,樹上只有綠葉繁盛,但年輕的男孩女孩還是流連在櫻園西路,在路牌下襬出各種pose留影,每個人都笑得很甜,彷彿拍下照片,就留住了春天。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珞珈山人民櫻花公園、國立虐狗大學、街道口職業技術學院……都是指武漢大學(攝影:郭襄說)


珞珈山人民櫻花公園、國立虐狗大學、街道口職業技術學院……都是指武漢大學(攝影:郭襄說)

幸而還有美食可尋。

我隨著潮水一般的人群湧向戶部巷。雖然全國的小吃街幾乎都長一個樣,但比起其他城市美食街的熱情似火,戶部巷簡直是一股清流,攤主們並不熱情呼喊,也不過分招攬,有的甚至都懶得看你一眼,吃或不吃,任君選擇。

也許是被各色美食迷了眼,我迷路了,轉了好久,才找到一個出口,沿著一片居民區的小路出來,走著走著,忽然就到了江邊。

先前在黃鶴樓上遠眺長江,只覺意境深遠,此刻長江近在眼前,又是另一番光景。

江水尚涼,沒有人下去游泳,江面只有幾艘船來來往往。也許等到五一過後,天氣熱了,市民便會像一條條魚,暢遊在江裡。

年輕男人也許會像易中天在《讀城記》裡說的,穿上紅色緊身褲頭,彰顯最野性的生命活力。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江水能洗滌一切,不能想象如果這座城市離開長江,會是怎樣(攝影:郭襄說)


午後的江灘很安靜,也很空曠,沒有牛羊在吃草,也沒有人放風箏。

只有一株柳樹,披一身新葉,被江風吹得婷婷嫋嫋。那些鮮綠的枝葉,就像江堤上散步的小年輕的手,不小心觸碰在一起,又迅速分離。

那種空曠和安靜讓我開始走神。在家鄉蘄州,這個時節,會有很多人挎著小籃,在江邊挖野菜,摘野生的蒿子,回家包糰子,或者炒臘肉。

但武漢人應該是不吃臘肉的,面朝大江大湖,他們吃各種魚,吃蝦,吃鮮甜的蓮藕。淡水河鮮是他們的最愛,這其中又以小龍蝦為最。

小龍蝦在武漢人心中的地位絲毫不亞於熱乾麵和鴨脖子。

就像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著游出長江,也沒有一隻小龍蝦可以活著爬出武漢,武漢人一個夏天吃掉的小龍蝦,蝦殼連起來可以繞地球好幾圈。

吃是一種信仰,生命裡的傷痛和裂痕,都可以用一場場吃來填滿。有誰不愛吃呢?

我想起從機場出來乘地鐵2號線,從始發站到終點站,長長一串地名,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螃蟹岬”,報站的時候,我甚至忍不住嚥了一下口水。

傍晚的時候陰雲散開,天放晴了。夕陽像個甜潤的柿餅,懸在城市天際線上方,江面拉得悠長的紅色波光,就像柿餅撒下的紅色糖霜。

時光在這一刻靜止下來,夕陽下的武漢彷彿回到從前。

黃鶴樓上立著崔顥,他神思憂鬱,把傳說寫進眼前的景色。

李白站在江邊,正和孟浩然揮手告別,船隻揚起風帆,駛進了煙花浪漫的揚州。

珞珈山下,郁達夫在散步,他慢慢走著,一直走進春風沉醉的夜晚深處。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

路的盡頭,仍然是路,只要你願意走(圖片提供:武漢市文化與旅遊局)


夕陽一寸一寸消失在地平線。

我看著暮色中的長江大橋,想起的士大哥的叮囑:你一定要在晚上走一走長江大橋,那跟你白天看到的完全不一樣。

我想象過那種畫面,當璀璨的燈光次第亮起,跨江而過的大橋,如同橫臥下來的巨龍,被夜色包裹,像一個夢。

我想象著那種華美,匆匆趕往江畔的紅巷遊船碼頭,跳上了黃鶴樓號遊輪。汽笛鳴起,遊輪像一顆巨大的水滴匯入長江。

武漢的夜,正等著我去探尋。(完)

系列文章在公眾號“郭襄不愛張君寶”(ID:shengseriji)發佈,歡迎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