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之後粉墨登場的五代十國,不過是唐末分裂割據局面的繼續和發展。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征戰不已,中原地區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柴榮北伐於勝利在望之際,突然患病班師,壯志未酬。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平、南漢、北漢)各守一隅,境內相對安定,經濟有所發展。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北宋趙氏兄弟逐個消滅地方割據勢力,於979年統一全境。

五代

後梁(907年—923年)

即樑朝,是五代中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樑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實行兩京制,東都開封(今河南開封),西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樑王朝自梁太祖朱溫開國之前就長期與後唐前身即河東的晉國爭霸直至亡國,共歷三帝,前後17年。因為皇帝姓朱,為與南北朝時的南樑相區別,故又稱朱樑。

朱溫(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

開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五代時期樑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縣)人,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即位後改名朱晃。乾化二年(912年),朱溫因繼立問題,被親子朱友珪弒殺。朱溫在位六年,卒年61歲,上諡號神武元聖孝皇帝,廟號太祖。同年十一月下葬宣陵。

朱友珪(884年―913年3月27日)

又名朱友球,小字遙喜,後梁太祖朱溫次子,後梁末帝朱友貞之兄。母亳州營妓,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第二位皇帝。

朱友貞(888年-923年)

又名朱鍠、朱瑱,五代時期後梁末代皇帝,太祖朱溫第三子 ,朱友珪異母弟。

後唐(923年—936年)

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

莊宗李存勖(885年-926年)

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

李存勖在位期間,並岐國,滅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震動南方割據諸國。但他沉緬於聲色,治國乏術,用人無方,縱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殺戮功臣,橫徵暴斂,又吝惜錢財,以致百姓困苦、藩鎮怨憤、士卒離心,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死於興教門之變,時年四十二歲。在位三年,廟號莊宗,諡號光聖神閔孝皇帝,葬於雍陵。

明宗李嗣源(867年-933年)

代北沙陀人,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第二位皇帝。他原名邈佶烈,稱帝后更名李亶。李嗣源在位七年,殺貪腐,褒廉吏,罷宮人、除伶宦,廢內庫,注意民間疾苦,號稱小康。但後期姑息藩鎮,孟知祥據兩川而反;御下乏術,權臣安重誨跋扈而不能制;次子李從榮驕縱而不得法,以致變亂迭起,朝政混亂。

閔帝李從厚(914年-934年)

小字菩薩奴,五代時期後唐第三位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三子,生母為昭懿皇后夏氏。李從厚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寵愛,歷任河南尹、河東節度使等職,加授中書令(宰相)榮銜,被封為宋王。長興四年(933年)被召回洛陽,在李嗣源的靈柩前即皇帝位。

末帝李從珂(885年-937年)

本姓王,小字二十三,鎮州平山(今河北平山)人,五代時期後唐末代皇帝,明宗李嗣源養子。李從珂自幼隨李嗣源征戰,在後唐滅後梁之戰中屢立戰功。

後晉(936年—947年)

從公元936年後晉高祖石敬瑭滅後唐開國,到契丹947年滅後晉,一共經歷了兩帝,十二年,另別稱為石晉,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後遷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高祖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

山西太原市人,沙陀族 。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樸實穩重,寡於言笑,喜讀兵書。清泰三年(936年),起兵造反,坐困於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讓幽雲十六州,甘做“兒皇帝”。隨後,在契丹援助下,滅亡後唐,正式即位,定都汴梁,建立後晉。

石重貴(913年8月2日―974年7月10日)

石敬瑭養子,後晉皇帝,942年-946年在位。史稱後晉出帝或後晉少帝。天福七年(942年),後晉高祖石敬瑭去世,石重貴繼位,沿用高祖天福年號。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開運。石重貴不肯向契丹稱臣,契丹攻後晉,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佔開封,後晉滅亡。

後漢(947年—950年)

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中原王朝,都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後唐覆滅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命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公元947年,契丹滅後晉後佔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後漢,後攻克並定都於汴州。 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就此滅亡。

劉知遠(895—948年)

即後漢高祖(947年―948年在位),河東太原人,沙陀族。五代十國時期後漢開國皇帝,稱帝后改名為劉暠。幼時不好嬉戲,個性厚重寡言。長大後,面有特象,為當時人所咋異。雄武過人,勇猛善戰,事後唐明宗及後晉高祖時頗得戰功。

開運四年(947年),劉知遠稱帝,復為天福十二年。其統治期間,各地割據成勢而朝廷難控,並且手下多貪婪之輩,因此形成弊政,一時斂賦成災。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因病崩於萬歲殿,廟號高祖,諡號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葬於睿陵,位於今禹州市西北三十公里的柏嘴山之陽。

劉承祐(930年3月28日―951年1月2日)

即後漢隱帝(948年―950年在位),沙陀族,後漢最後一位皇帝,高祖劉知遠和李皇后之子。乾祐三年(950年),叛軍攻開封,劉承祐被殺,時年21歲,定諡號為“隱”,葬於許州陽翟縣之潁陵。

後周(951年—960年)

是五代的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建國,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至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共計歷經三帝,享國10年。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受後漢高祖劉知遠重任。郭威登基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減輕和免除了許多徭役,同時整頓軍紀和管理機構內部的腐敗。

郭威(904-954年)

字文仲, 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隆堯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王朝建立者(951-954年在位)。身材魁梧,勇力過人。乾佑三年(950年)冬,郭威發動兵變,向南攻破開封,推翻後漢。次年,郭威建立後周,年號廣順。在位期間,崇尚節儉、虛心納諫、改革弊政,促進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形勢趨向好轉。顯德元年(954年),因病駕崩,時年五十一,諡號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太祖,葬於嵩陵。遺詔令養子柴榮即位。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

字號不詳,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從小在郭威家長大,謹慎篤厚,成為郭威養子。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沉重寡言。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顯德六年,商議攻取幽州時候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於慶陵。

柴宗訓(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

即後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後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籍貫邢州堯山(今邢臺市),廣順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出生於澶州府第。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逝世於當房州,終年僅20歲,歸葬於世宗慶陵之側的順陵(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郭店鎮郭店村)。

南吳

的創始者楊行密在892年被唐封為淮南節度使,902年被封為吳王。公元905年,楊行密逝世,其子楊渥繼位,但他喜好遊玩作樂,又排擠功臣宿將。張灝、徐溫因故發動兵變,楊渥被架空權力,並在908年被殺,由其弟楊隆演繼位。公元919年,楊隆演正式即吳國國王位,改元武義。由於徐溫繼續獨掌大權,楊隆演仍然無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鬱鬱而終,由其弟楊溥繼位。楊溥在927年正式稱帝,大權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楊溥讓位於徐溫養子徐知誥,南吳滅亡。

楊行密(852年-905年)

原名行愍,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長豐)人 。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史稱南吳太祖。楊行愍原為廬州牙將,中和三年(883年)拜廬州刺史,歸淮南節度使高駢。光啟二年(886年),因高駢要求,改名楊行密。經過長期混戰,楊行密在江淮一帶立足。楊行密於江淮舉起割據大旗,遏止朱溫南進步伐,成功避免全國更大範圍動亂。其奠基之吳國,實現由藩鎮向王國的轉型,南方割據勢力與北方中原政權並存的局面得以實現,為南唐奠定基礎,開啟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濟文化中心南漸先河,有“十國第一人”之譽。

天佑二年(905年),楊行密去世,享年五十四歲。唐朝追諡他為吳武忠王,吳國武義年間改諡吳孝武王,其子楊溥即帝位時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楊隆演(897年—920年6月17日)

字鴻源,初名楊瀛,又名楊渭,南吳太祖楊行密次子 。908年,徐溫、張顥弒殺楊渥,擁立楊隆演繼位,改元武義。920年,楊隆演受徐溫欺侮憂鬱而死,時年二十四歲,諡號宣王。其弟楊溥稱帝后,追尊廟號高祖,諡號宣皇帝,葬於肅陵。

楊溥(900年—938年12月23日)

南吳太祖楊行密四子,927年(順義七年),即皇帝位,改元乾貞。937年(天祚三年),楊溥禪位徐知誥,南吳滅亡。楊溥被徐知誥上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938年(升元二年)楊溥去世,諡號睿皇帝。

南唐

的奠基人是南吳大將徐溫,907年,徐溫和張顥藉此發動兵變,剝奪了楊渥的權力,並在908年將其處死。最終,獨攬大權,吳主只是傀儡而已。

939年,徐知誥宣稱自己是唐王室的後裔,恢復原來的李姓,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跟鄰國和好,南唐國力強盛。973年,宋主趙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絕,趙匡胤遂進攻南唐。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滅亡。

李昪(889年1月7日 -943年3月30日 )

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建立者。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稱帝,國號齊。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藥中毒導致背上生瘡,在升元殿去世,是為南唐先主,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於永陵。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

即南唐元宗,初名景通,曾更名瑤,字伯玉。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於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

李璟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被後周奪取淮南江北之地,遂從金陵遷都洪州,稱南昌府。961年逝世於南昌,時年四十六歲,葬順陵。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

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前蜀

是唐“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溫建樑後,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又因長年沒有戰爭,因此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強國。但918年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公元925年,後唐伐蜀,蜀軍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王建(877年—943年)

字若天,鬆嶽郡(今開城)人,朝鮮半島重新統一之後的第一位君主,高麗王朝的開國國王。祖上可能為中國人,高麗毅宗史官金寬毅所撰《編年通錄》將其曾祖定為唐肅宗。 他在新羅末年大亂時投奔弓裔,918年依靠兵變奪權登位,建國號高麗,年號天授,統一朝鮮半島。他初步組建國家機構,採取籠絡豪族的策略,廣泛與豪族聯姻,建立豪族聯合政權;同時定平壤為西京,積極北拓;文化上弘揚佛教;對外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對契丹則持敵對態度。943年去世,臨終前留下《十訓要》,死後廟號太祖,諡號神聖,葬於顯陵。

王衍(256年-311年)

字夷甫。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北)人。西晉末年重臣,玄學清談領袖,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孫、平北將軍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

王衍外表清明俊秀,風姿安詳文雅,篤好老莊學說,頗有時名。步入仕途後,歷任黃門侍郎、中領軍、尚書令、尚書僕射等職。

永嘉五年(311年),東海王司馬越去世,王衍奉其靈柩返回東海,途中為石勒所俘獲。王衍在與石勒交談時,仍推脫責任,並勸其稱帝,石勒大怒,將其與西晉舊臣一同活埋,年五十六。王衍工書法,尤擅行書,《宣和書譜》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後蜀

公元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為節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後唐發生內亂時自立,國號蜀,史稱“後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當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繼位。孟昶繼位之初勵精圖治,擴展疆土,後蜀一度國勢強盛,並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於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後期開始貪圖逸樂、不思國政,朝政變得十分腐敗。公元965年,宋軍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趁勢進攻成都,孟昶出降,後蜀滅亡。

孟知祥(874年—934年)

字保胤,邢州龍岡縣(今河北邢臺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後蜀開國皇帝。以姻親之故,深得晉王李克用賞識。後唐明宗統治後期,孟知祥漸生據蜀自立之心,應順元年(934年)正月,正式稱帝,建立後蜀,改元明德。同年去世,終年六十一,廟號高祖,諡號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葬於和陵。

孟昶(919年12月9日―965年7月12日)

初名孟仁贊 ,字保元 ,祖籍邢州龍崗(今河北省邢臺市 ),生於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末代皇帝(934年—965年)。

在位三十二年,適逢中原多故,境內少有戰事,經濟發展,但孟昶本人亦頗為奢侈淫靡。廣政二十七年(964年),宋太祖趙匡胤派王全斌等伐蜀。次年,孟昶降宋,被俘至京師,拜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秦國公。旋卒,追贈尚書令、楚王,諡號“恭孝”。

南漢

的奠基者是清海節度使劉隱,唐亡後臣服後梁。劉隱率兵平定了嶺南,又從南楚手中奪取了容、邕兩管。他重用嶺南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劉巖在削平嶺南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後,於917年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南漢。劉巖與鄰國和好,又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在國內推廣科舉制度,使南漢國力蒸蒸日上。

可惜的是,其後繼者皆為殘暴的君主,大肆屠殺皇族和部下,使南漢每況愈下。結果在971年宋軍進攻時,南漢無力抵抗,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南漢烈祖劉隱(874年 ―911年4月4日)

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唐朝末年和五代初年嶺南割據軍閥,南漢政權的實際奠基者。封州(今廣東新興縣)刺史劉謙長子,南漢高祖劉龑之兄。生母是南漢追尊武皇后韋氏。

他重用嶺南士人,為後來獨立建國打下了基礎 。乾化元年(911年),後梁進封其為南海王,同年病逝,時年三十八歲,諡號南海襄王。追諡劉隱為襄皇帝,廟號烈祖(一說烈宗),葬於德陵。

劉巖(公元889-942年)

劉謙三子,五代時南漢創建者,上蔡人。一說祖藉彭城,遷居泉州。初名巖,又名陟。劉隱弟。嗣隱知清海軍。襲封南海王。後梁末帝貞明三年稱帝,國號大越,建都廣州。次年改國號漢,史稱南漢。改名龔,又改名龑,取《易經》“飛龍在天”之義。任閹人,好酷刑,務屠侈。在位三十二年。廟號高祖。妻馬氏、趙氏,生十九子,皆封王。

劉玢(920年—943年)

原名劉洪度,一作劉弘度,南漢高祖劉龑第三子,母昭儀趙氏,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第二位皇帝,942年—943年在位。

劉玢初封賓王,後改封秦王。劉玢繼位後,驕傲奢侈,荒淫無度、政事廢弛。使得其弟晉王劉弘熙生取代之心,南漢光天二年(943年),劉弘熙找來力士數人在劉玢觀賞角力的宴會結束後,將其殺死。劉玢死後,被諡為殤皇帝。

劉晟(920年—958年9月18日)

原名劉弘熙,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皇帝,南漢高祖劉龑第四子,南漢殤帝劉玢之弟。

劉晟原封晉王,生性荒淫暴虐,得志之後,專門用威勢刑法統治下民,多誅滅舊臣以及自己的兄弟、侄子,將侄女收入後宮。又任用宦官、宮女為政,使南漢國力日益衰弱。顯德三年(956年),後周世宗柴榮平定江北,劉晟恐慌,派人到後周京師朝貢,但被南楚所攔住,企圖未能實現。

乾和十六年(958年),劉晟在城北選定墓址,修建陵墓,劉晟親自視察。同年秋去世,終年三十九歲。諡號文武光聖明孝皇帝,廟號中宗,陵號昭陵。

劉鋹(942年-980年)

原名劉繼興,南漢中宗劉晟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君主。初封衛王。南漢乾和十六年(958年),劉晟去世,劉繼興繼位,改名劉鋹,改元大寶。

劉鋹在位期間,荒淫無度、統治昏庸,國力大衰,朝政糜爛不堪。南漢大寶十四年(宋開寶四年,971年),劉鋹縱火焚燬宮殿、府庫,準備逃亡入海;還沒出發,宦官與衛兵就盜取船舶逃走,劉鋹投降,南漢亡。宋太祖趙匡胤赦免劉鋹,並任命其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右千牛衛大將軍,封恩赦侯。

開寶八年(975年)改命左監門衛上將軍,封彭城郡公。宋太宗即位,再改封其為衛國公。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去世,被贈授太師,追封為南越王,史家習稱其為南漢後主。

南楚

湖南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稱馬殷割據湖南,又稱馬楚。馬殷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927年,後唐正式封馬殷為楚國王,馬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並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獨立王國。南唐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進攻楚國,攻佔長沙,南楚滅亡。

但南唐滅楚不久,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963年為北宋所滅,至此湖南完全併入北宋的版圖。

馬殷(852年-930年)

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人,一說上蔡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楚開國君主。

馬殷早年以木匠為業,後投入秦宗權軍中,隸屬於孫儒部下。乾寧三年(896年),劉建鋒被殺,馬殷推為主帥,逐步統一湖南全境。在位期間,採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策略,不興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動對外交戰。對內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賦稅,使得湖南經濟得以繁榮。

930年,馬殷去世,時年七十九歲,諡號武穆王。次子馬希聲繼位。

馬希聲(898―932年8月15日),字若訥,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武穆王馬殷次子 ,五代十國時期南楚第二任君主。

馬希範(899年—947年)

字寶規,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武穆王馬殷第四子 ,衡陽王馬希聲異母弟,母陳氏,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君主,在位16年。

馬希範在位前期,平定叛亂,招降彭士愁。後期時,多次剝削人民,興修宮殿,並將自己比為龍。之後又殘害忠良,。開運四年(947年),馬希範去世,終年四十九歲,諡號文昭王。

馬希廣(約903-951)

字德丕,南楚廢王,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君主,楚武穆王馬殷之子,楚文昭王馬希範一母同胞之弟。

馬希萼(900-953)

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君主,楚武穆王馬殷之庶三十子,楚衡陽王馬希聲、楚文昭王馬希範之弟,楚廢王馬希廣之兄,諡號“恭孝王”,一作“後廢王”。

吳越

的建立者為唐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首都杭州,盛時疆域為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南部、福建東北部。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故該年為吳越建國之年。公元978年,錢弘俶向北宋獻出土地投降,吳越滅亡。

錢鏐(852年-932年)

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

錢鏐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他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 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諡號武肅王,葬於錢王陵。

錢元瓘(887年―941年)

字明寶,原名傳瓘。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第二任君主,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第五子。

941年(天福六年),錢元瓘因府署著火,驚懼得病。同年八月二十四日,錢元瓘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廟號世宗,諡號文穆王,葬於今浙江省蕭山縣龍山(杭州市南山陵園玉皇山南麓)。

錢佐(928年—947年6月22日)

原名錢弘佐,字元佑 (一作字祐) ,吳越文穆王錢元瓘第六子,母許氏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君主,吳越天福六年(941年)到吳越開運四年(947年)在位。

錢弘佐喜好讀書,性情溫順,很會做詩。即位後,因尚年幼,無力控制下屬的驕橫,又曾寵信諂媚之人,然而終能摘奸發伏,亦不失果斷。開運四年(947年),錢弘佐去世於王宮咸寧院西堂,時年二十歲,後漢贈諡號忠獻王,吳越上廟號成

錢倧(929年—975年)

原名錢弘倧,字隆道,吳越文穆王錢元瓘第七子 ,吳越忠獻王錢佐異母弟,母魯國夫人鄜氏,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第四任君主。

錢倧死後,諡號忠遜王,葬於會稽秦望山(位於今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

錢俶(929年9月29日-988年10月7日)

原名錢弘俶,因犯宋太祖之父趙弘殷名諱,入宋只稱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臨安(今浙江杭州)人。五代十國吳越國最後一位國王。錢元瓘第九子,錢倧的弟弟。

後漢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即位,錢俶被胡進思迎立為吳越王。命免境內租稅,首誅內衙指揮使何承訓,懲其反覆,人心安定。錢俶繼位後,勵精圖治,下令歷年欠稅盡行蠲免,境內田畝荒廢者“縱民耕之,公不加賦”,民心大悅。又置營田卒數千人,以松江闢土而耕,達到“境內無棄田”,糧食豐稔,鬥米十文。開寶八年(975年),錢俶應趙匡胤約,出兵與北宋會師南唐金陵。十二月,錢俶入朝表賀。錢俶嗣位三十餘年,期間恭事後漢、後周和北宋。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錢俶奉旨入汴京(今河南開封),被扣留,不得已自獻封疆於宋,先後被封為淮海國王、漢南國王、南陽國王,又辭國號,改封許王,進封鄧王。端拱元年(988年)八月,錢俶六十大壽,與朝廷的賀壽使者宴飲至夜幕,光燭一庭,是夕暴卒。諡號忠懿。葬河南洛陽。

閩國

的建立者王審知與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間逐漸控制福州一帶,945年,南唐抓住閩國內亂機會進攻,南唐軍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閩國亡。

王審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

字信通,一字詳卿,唐朝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 ,威武軍節度使王潮之弟,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

王審知在位時,選賢任能,減省刑法,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使福建的經濟和文化得到很大發展。而且儘量避免戰爭,並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係。

閩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諡號忠懿王。王延鈞稱帝后,追諡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王延翰(?―927年)

字子逸,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閩太祖王審知長子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第二任君主。死後葬於福州北關外天王寺東,俗稱“王墓山”。

王延鈞(?—935年)

繼位後更名王鏻(又作王璘)。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王審知次子,王延翰之弟。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改年號為龍啟,國號“大閩”。閩國永和元年(935年),被其子王繼鵬所殺害。死後諡號為惠皇帝,廟號太宗(一作諡號齊肅明孝皇帝,廟號惠宗)。

王繼鵬(?―939年8月29日)

後改名王昶,閩太宗王延鈞長子 ,母南漢清遠公主劉德秀,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

王延羲(?―944年)

本名王延義,後改名王延羲、王曦(又作王羲),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閩太祖王審知少子 ,閩嗣主王延翰和閩太宗王延鈞之弟,閩康宗王繼鵬的叔叔,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939年—944年在位。

王延羲繼位後,驕傲奢侈,荒淫無度,猜忌宗族,比王繼鵬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有規勸,王延羲反而回信怒罵,並差人探聽王延政的隱私,二人因此結怨。

天福九年(944年),王延羲被朱文進、連重遇刺殺,諡號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廟號景宗。

王延政(?―951年)

人稱十三郎,原籍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閩太祖王審知之子 ,閩嗣主王延翰、閩太宗王延鈞、閩康宗王延羲的弟弟,五代十國時期閩國末代君主。在位三年,稱恭懿王,國亡被俘,後事不明。

荊南(南平)

的建立者高季興為朱溫部下,投降於宋,荊南滅亡。共歷五主,存在時間為四十年。

高季興(858年-929年)

原名高季昌,字貽孫,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又稱荊南)開國君主。

929年,高季興病死,其子高從誨繼位,重新向後唐稱臣,因此後唐追封高季興為楚王,諡號武信。

高從誨(891年—948年)

字遵聖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長子 ,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第二任君主。乾祐元年(948年),高從誨去世,時年五十八歲,諡號文獻王,其子高保融繼位。

高保融(920年―960年)

字德長,南平文獻王高從誨第三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第三任君主,948年―960年在位。

高保融性情迂腐緩慢,無才智能力,因此事無大小,皆委任其弟高保勗(高保勖)決斷。高保融在位時期,稱臣於後周,並曾勸說南唐、後蜀向後周稱臣。建隆元年(960年),高保融病逝,死後追贈太尉,諡號貞懿王(一作正懿王)。

高保勖(924年—962年12月19日)

亦作高保勗,字省躬,文獻王高從誨第十子 ,貞懿王高保融同母弟 ,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君主,960年9月20日―962年12月19日在位。

北漢

的開國君主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951年,郭威滅漢建周。劉崇佔據河東十餘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北漢是十國中最弱的國家之一,所以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遼國援軍亦被擊退,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亡。共歷四主,存在時間為二十九年。

劉崇(895年-954年)

又名劉旻,太原沙陀人,五代十國時期北漢開國君主,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終年六十歲,廟號世祖。

劉鈞(926年-968年8月23日)

原名劉承鈞,沙陀族人,後來定居幷州晉陽,北漢世祖劉旻次子,五代十國時期北漢第二任君主,954年—968年在位。

天會十二年(968年),劉鈞去世,諡號孝和皇帝,廟號睿宗,劉鈞的外甥同時也是養子的劉繼恩繼位。

劉繼元(?―991年)

本姓何,五代時期北漢君主,被遼朝冊封為英武帝,世祖劉旻外孫,睿宗劉鈞外甥、養子。少主劉繼恩弟。其母劉氏為劉旻之女。

劉繼元為人殘忍嗜殺,嫡母劉承鈞之妻郭皇后及劉旻之子皆被其所殺;亦動輒將忤逆他的臣屬滅族。淳化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992年1月25日)去世,追贈為中書令,追封為彭城郡王。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簡述——五代十國時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