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權:中國建築業正在加速進入存量時代'

"

編者注:本文是作者在“預見2019—大時代的彷徨與跋涉暨攀成德建築業年度論壇”會上的演講,演講主題為“建築央企工程局的挑戰、機遇和應對策略”,本文摘取的是演講的前面部分,作者關於中國建築業現階段發展現狀的論述,經攀成德管理研究院整理過後發表在建築前沿上,以期與廣大讀者一起交流。

文/易文權(微信公眾號:建築前沿)

過去的2018年,大家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更多是艱難、困難、挑戰。

這一年中國車市很可能是自一九九零年以來,第一次負增長。過去多年來這個行業跟我們房地產一樣是高增長的行業,可是現在第一次負增長;

這一年,中國樓市在諸多政策調整,和前期透支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平臺風險升級、一級市場土地流拍、二級市場促銷打折,這些我們都能深深感受到房企給我們傳來的陣陣壓力;

這一年,中國股市大幅度下降,真是非常大的下降;

這一年作為消費升級的重要標誌,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5.3%,甚至全國菸草的銷售也出現歷史上的負增長。這是多年未見到的,賣菸草的也出現負增長。

這一年,社會融資的融資增量,創兩年來的新低。

我想,總之,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後,正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各方面的需求正在下降,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發展規律,這也許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規律趨勢。

我們以樓市為例,2017年中國商品房賣了17億平米,其中住宅14.5億平米,這兩項指標今年僅分別增長了2.2%和2.8%。如此規模的總需求,大家看一看,這種增速下降還是持續的,還將下降。匯豐銀行17年發佈一項針對9個國家的調查,中國千禧一代也就是1981年到1998年出生的住房自有率達到70%,比其餘的發達國家都要高,美國千禧一代的住房自有率只有中國的一半不到。

波斯頓諮詢公司正在給我們設計院做諮詢,他們研究表明,中國城鎮居民戶均住房保有量和人均居住面積已經超過日本,接近德國與法國的水平。根據預測,中國到2025年人均居住面積將達到40到50平米之間,據此推斷:中國年度房屋建築面積將會停止於每年18億平米左右。告別增長的年代,這也是一個大概率的事情。

無論是車市場、智能手機等典型的消費品,還是互聯網的流量,也都呈現出需求下降、增速放緩的態勢。這個態勢過去都沒有,所以對於決策者和企業來說,恐怕我們過去很少回去想這個問題。

所以說中國經濟正進入高質量的發展的階段,我們要深刻的認識到,今天的社會再也不支持那種不顧社會成本的擴張了。要素價格上升了,環保要求上去了,年輕一代的工作條件要求更高了,城市對大興土木的約束也越來越嚴了,再搞傳統的模式擴張不僅無人喝彩,而且很可能被群起而攻之。

因此同質化、價格戰這樣低質量的增長的確難以為繼。從現在起,好要放在快的前面,質要和量齊頭並進。企業到了必須調整心態的時候,就是從粗放到精細,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從規模為王到價值為本,從忽視投入產出比到追求投資回報率。

過去我們也都這樣說,做了沒有?做的怎麼樣?我想每個企業都有感受,過去我們把關注點放在訂單上,放在市場上,放在中標上,放在規模上,我們現在必須把關注點放在成本上,放在結構上,放在投入與產出的這種關係上。

我們再來看看建築行業,這一年大家對市場的擔憂不斷的加劇,不僅僅是中小民營企業,對我們央企工程局而言,市場挑戰也是嚴峻的,尤其是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們八大工程局營業收入低的也有接近100億,高的甚至突破了2000億;而且人員基本上是破萬的,還有龐大的數萬人的勞務隊伍。這麼龐大的規模習慣了高速增長,一旦增長放緩甚至停止,就會感覺到矛盾與壓力撲面而來。更要命的是現在我們的身軀還處於虛胖狀態,我們的腦袋還停留在過去,甚至很多國企、很多企業,因為過去十年成倍的規模增長而驕傲,甚至因此而誤判自己的能力和實力。整個建築圈的很多企業大而不強的特徵十分的明顯。

我在這個行業接觸了很多人,也接觸了很多企業,在中建也工作了30多年,我們很多人恐怕是高估了我們自己的能力。因為過去二三十年的大勢很好,我們每個企業都在發展,導致大家覺得自己很強大,很了不起。我覺得恐怕不是這樣,我們的實力、管理企業的能力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好。

除了大的行業外,大家也可以看到建築業各個細分領域也面臨挑戰。

首先我們來說說房建業務。從長期看,房建市場增長空間有限,面臨即將到天花板的這麼一個局面。而且受地產政策調控政策的影響,未來微增長甚至緩降應該是大概率的趨勢。

基建業務,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8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9%,增速較去年回落1.3%。一方面目前中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固定資產投資在過去高基數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空間和條件有限。另外一方面,受地方債務控制的影響,PPP監管的加碼,以及金融政策收緊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基礎設施投資市場觀望情緒濃厚,特別是資金方參與動力不足。

當然最近一些跡象也表明,隨著保持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的政策趨勢進一步的明確,短期來看,合規的有利於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強後勁的基礎設施項目將加快。例如我們川藏鐵路投了多年終於啟動了,帶動數千億的投資,某個地方地鐵的加速等等。

但從長期看,投資對經濟的貢獻明顯下降。為了更加註重穩增長調結構,一句話,將告別粗放的投資模式。基建投資長期回落的趨勢是不可逆的,我們投資的邊際效益也是遞減。方方面面的專家都在預警,過去二三十年,我們靠各種各樣的投資,企業在借錢,政府在借債,居民在用槓桿消費,都在借錢。我們從國家、政府、企業、居民,過去20多年都是這樣的,都在借債,都在用槓桿促進消費,增加需求。但這樣的效果到現在為止再也不能走下去了,否則我們國家經濟將出現非常大的問題。

再來說說海外業務。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海外業務發展潛力巨大,但海外業務更多是著眼於長遠和戰略的佈局。當前受美元走強、中美貿易摩擦、球範圍內流動性收緊等因素的影響,境外項目融資難度加大,競爭更激烈,落地週期更長。

而且海外環境比國內更加複雜與艱難。大家可能也在媒體上看到過,很多項目往往是上一屆政府中標的,要到下下一屆政府才能完工,中間任何細節都會變更。而且他們跟我們中國的政治環境是絕然不一樣的,往往是執政黨在野黨輪流執政,這樣的政治環境讓我們本土的建築行業非常不適應。

海外每個國家不管大與小,不管和我們遠與近,不管窮與富,都比中國複雜。大家看到你做得太好有人嫉妒,你做得不好會有更多的批評指責,所以海外比國內更加的複雜與艱難。這一切都說明海外業務很難在短期內形成穩定的規模產生,對發展的支撐作用有限。

到目前為止經過30年的奮戰,我們每年最好的工程局海外業務收入也不過100億人民幣左右,海外業務收入的佔比到目前為止普遍不到10%,而且波動性非常大。大家一直在努力,但海外領域要突然很快成為支柱很困難。我們做得最好的是我們的中交系統,比如二航局和四航局,海外項目佔比超過50%,但他們也是耕耘了很多年,其中也經歷了非常多的心酸,非常不容易。

融資方面,去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各種金融監管政策層出不窮,金融監管繼續加碼,融資環境持續收緊。國家部委對PPP項目的持續整頓,加上央企降槓桿控負債的剛性約束,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壓力空前。

我想可能在座的很多同志們感受很深,目前正在致力於業務轉型的央企工程局,普遍面臨著投資驅動與降槓桿之間的階段性陣痛。一方面,隨著項目質量及收款條件的下降,傳統建築企業兩金快速攀升,現金流貢獻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為了我們轉型業務,當期投資業務又處於擴張期和投入階段,受金融監管的影響,部分項目計劃融資應該說在18年非常艱難。

我們過去的高速發展帶來的結算、兩金、收款、清欠,過去是非常好過,政府要好過,開發商也好過,給我們放點水,他們掙大錢,我們掙點小錢,我們很高興。現在發現結算難了,收款更難。所以我們既有繁重的老問題,要割尾巴,又有非常繁重的新問題,謀發展,發展在哪裡?

最後我想談談資源方面的問題。大家可以看到,這兩年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鋼筋混凝土幾乎是輪番上漲,供不應求,優質勞務工人成短缺趨勢,資源組合難度在加大,靠過去傳統的人海戰術,簡單地堆積資源來擴大規模,帶來的結果就是應付款越來越高,資產負債率越來越高,資產質量卻越來越低,也就是說傳統的增長從任何一方面講都已經到了極限。

這是我彙報的第一方面,不當之處,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