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也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這個時代,武力成為了國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決定性因素。究其原因,軍事至上的體制形成於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首領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重新得到定義。那麼,這是如何形成的,從五代十國到宋代,又是如何去軍事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話題。

"

導語: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也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這個時代,武力成為了國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決定性因素。究其原因,軍事至上的體制形成於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首領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重新得到定義。那麼,這是如何形成的,從五代十國到宋代,又是如何去軍事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話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政治勢力圖

1.安史之亂:五代軍隊職業化的起源


唐代的安史之亂,許多人認為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其中就包括軍事體制的變化和中央集權的破壞。安史之亂後,募兵制的職業化軍隊取代了以前亦兵亦農的府兵制度。這是因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下,安史之亂後,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出現了許多無主的荒地。均田制下,唐政府是通過人來掌握土地。由於戶口銳減,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迅速減少,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土地分配。因此,均田制崩潰了。隨著戰時作戰,平時種田的自耕農群體在大變亂中大大減少,無人再當府兵。

"

導語: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也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這個時代,武力成為了國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決定性因素。究其原因,軍事至上的體制形成於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首領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重新得到定義。那麼,這是如何形成的,從五代十國到宋代,又是如何去軍事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話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政治勢力圖

1.安史之亂:五代軍隊職業化的起源


唐代的安史之亂,許多人認為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其中就包括軍事體制的變化和中央集權的破壞。安史之亂後,募兵制的職業化軍隊取代了以前亦兵亦農的府兵制度。這是因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下,安史之亂後,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出現了許多無主的荒地。均田制下,唐政府是通過人來掌握土地。由於戶口銳減,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迅速減少,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土地分配。因此,均田制崩潰了。隨著戰時作戰,平時種田的自耕農群體在大變亂中大大減少,無人再當府兵。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朝軍隊

而且,安史之亂中用於平亂的府兵,也難以與河北道長期與奚人作戰的叛軍對抗。平定安史之亂時,為了自保,民間出現了許多自保的鄉兵以及應唐朝中央請求,自行募兵的將領。這些士兵,專門從事打仗,閒時進行操練。但由於招募方都是將領,逐漸形成了兵歸將有的局面,表面上效忠於唐王朝,實際上卻成為了私兵。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軍已經基本覆滅,擁有私兵的軍事將領,以及歸附的唐王朝的叛軍,成為了左右唐王朝政治走向的決定力量。這成為了藩鎮割據的濫觴。

"

導語: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也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這個時代,武力成為了國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決定性因素。究其原因,軍事至上的體制形成於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首領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重新得到定義。那麼,這是如何形成的,從五代十國到宋代,又是如何去軍事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話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政治勢力圖

1.安史之亂:五代軍隊職業化的起源


唐代的安史之亂,許多人認為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其中就包括軍事體制的變化和中央集權的破壞。安史之亂後,募兵制的職業化軍隊取代了以前亦兵亦農的府兵制度。這是因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下,安史之亂後,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出現了許多無主的荒地。均田制下,唐政府是通過人來掌握土地。由於戶口銳減,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迅速減少,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土地分配。因此,均田制崩潰了。隨著戰時作戰,平時種田的自耕農群體在大變亂中大大減少,無人再當府兵。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朝軍隊

而且,安史之亂中用於平亂的府兵,也難以與河北道長期與奚人作戰的叛軍對抗。平定安史之亂時,為了自保,民間出現了許多自保的鄉兵以及應唐朝中央請求,自行募兵的將領。這些士兵,專門從事打仗,閒時進行操練。但由於招募方都是將領,逐漸形成了兵歸將有的局面,表面上效忠於唐王朝,實際上卻成為了私兵。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軍已經基本覆滅,擁有私兵的軍事將領,以及歸附的唐王朝的叛軍,成為了左右唐王朝政治走向的決定力量。這成為了藩鎮割據的濫觴。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安祿山

五代始於朱溫代唐。朱溫原是黃巢舊將,後歸附唐軍,又成為了宣武軍節度使,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以此為基礎兼併其他藩鎮,成為了唐末實力強大的軍閥。而在山西的李克用則是河東節度使,控制了山西及河北一帶。李克用與朱溫之間互相征伐,成為爭奪北方的主要敵手。在西北,鳳翔及隴右節度使李茂貞,則控制著陝西和甘肅一帶。南方的楊行密則是淮南節度使,控制著江淮和江南間的大片土地。其他諸如馬楚、荊南、閩國、吳越、南漢的建立者均是唐末控制一方的節度使或節度使手下的牙將。

"

導語: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也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這個時代,武力成為了國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決定性因素。究其原因,軍事至上的體制形成於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首領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重新得到定義。那麼,這是如何形成的,從五代十國到宋代,又是如何去軍事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話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政治勢力圖

1.安史之亂:五代軍隊職業化的起源


唐代的安史之亂,許多人認為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其中就包括軍事體制的變化和中央集權的破壞。安史之亂後,募兵制的職業化軍隊取代了以前亦兵亦農的府兵制度。這是因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下,安史之亂後,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出現了許多無主的荒地。均田制下,唐政府是通過人來掌握土地。由於戶口銳減,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迅速減少,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土地分配。因此,均田制崩潰了。隨著戰時作戰,平時種田的自耕農群體在大變亂中大大減少,無人再當府兵。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朝軍隊

而且,安史之亂中用於平亂的府兵,也難以與河北道長期與奚人作戰的叛軍對抗。平定安史之亂時,為了自保,民間出現了許多自保的鄉兵以及應唐朝中央請求,自行募兵的將領。這些士兵,專門從事打仗,閒時進行操練。但由於招募方都是將領,逐漸形成了兵歸將有的局面,表面上效忠於唐王朝,實際上卻成為了私兵。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軍已經基本覆滅,擁有私兵的軍事將領,以及歸附的唐王朝的叛軍,成為了左右唐王朝政治走向的決定力量。這成為了藩鎮割據的濫觴。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安祿山

五代始於朱溫代唐。朱溫原是黃巢舊將,後歸附唐軍,又成為了宣武軍節度使,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以此為基礎兼併其他藩鎮,成為了唐末實力強大的軍閥。而在山西的李克用則是河東節度使,控制了山西及河北一帶。李克用與朱溫之間互相征伐,成為爭奪北方的主要敵手。在西北,鳳翔及隴右節度使李茂貞,則控制著陝西和甘肅一帶。南方的楊行密則是淮南節度使,控制著江淮和江南間的大片土地。其他諸如馬楚、荊南、閩國、吳越、南漢的建立者均是唐末控制一方的節度使或節度使手下的牙將。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朱溫

在此亂世之下,軍事力量大小成為了維持王朝生存的條件。雙方擴軍備戰,以便吞併對方。在一些關鍵時候,對方武將的忠心甚至轉換門庭,就能決定整個戰役的走向,甚至國家存亡。這裡舉兩例,《舊五代史》載,“是時(天覆元年正月乙朔),河中節度使王珂結援於太原,帝怒,遣大將張存敬率將涉河,由含山路鼓行而進。戊申,攻下絳州。壬子,晉州刺史張漢瑜舉郡來降,帝即以大將侯言權領晉州,何絪權領絳州,晉、絳平。”該文記載了朱溫廢唐昭宗,當時河中節度使王珂與李克用密謀攻打朱溫,朱溫率軍北擊,途中李克用轄下的晉州刺史張漢瑜歸附,李克用的戰爭遂告失敗。又如鳳翔之戰,宣武節度使朱溫率軍攻打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以迎唐昭宗到洛陽。原為李茂貞盟友的鄜坊節度使李周彝陣前倒戈,朱溫的聯軍順利包圍了長安,而李茂貞也因寡不敵眾,宣佈與朱溫和解。

"

導語: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也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這個時代,武力成為了國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決定性因素。究其原因,軍事至上的體制形成於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首領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重新得到定義。那麼,這是如何形成的,從五代十國到宋代,又是如何去軍事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話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政治勢力圖

1.安史之亂:五代軍隊職業化的起源


唐代的安史之亂,許多人認為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其中就包括軍事體制的變化和中央集權的破壞。安史之亂後,募兵制的職業化軍隊取代了以前亦兵亦農的府兵制度。這是因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下,安史之亂後,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出現了許多無主的荒地。均田制下,唐政府是通過人來掌握土地。由於戶口銳減,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迅速減少,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土地分配。因此,均田制崩潰了。隨著戰時作戰,平時種田的自耕農群體在大變亂中大大減少,無人再當府兵。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朝軍隊

而且,安史之亂中用於平亂的府兵,也難以與河北道長期與奚人作戰的叛軍對抗。平定安史之亂時,為了自保,民間出現了許多自保的鄉兵以及應唐朝中央請求,自行募兵的將領。這些士兵,專門從事打仗,閒時進行操練。但由於招募方都是將領,逐漸形成了兵歸將有的局面,表面上效忠於唐王朝,實際上卻成為了私兵。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軍已經基本覆滅,擁有私兵的軍事將領,以及歸附的唐王朝的叛軍,成為了左右唐王朝政治走向的決定力量。這成為了藩鎮割據的濫觴。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安祿山

五代始於朱溫代唐。朱溫原是黃巢舊將,後歸附唐軍,又成為了宣武軍節度使,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以此為基礎兼併其他藩鎮,成為了唐末實力強大的軍閥。而在山西的李克用則是河東節度使,控制了山西及河北一帶。李克用與朱溫之間互相征伐,成為爭奪北方的主要敵手。在西北,鳳翔及隴右節度使李茂貞,則控制著陝西和甘肅一帶。南方的楊行密則是淮南節度使,控制著江淮和江南間的大片土地。其他諸如馬楚、荊南、閩國、吳越、南漢的建立者均是唐末控制一方的節度使或節度使手下的牙將。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朱溫

在此亂世之下,軍事力量大小成為了維持王朝生存的條件。雙方擴軍備戰,以便吞併對方。在一些關鍵時候,對方武將的忠心甚至轉換門庭,就能決定整個戰役的走向,甚至國家存亡。這裡舉兩例,《舊五代史》載,“是時(天覆元年正月乙朔),河中節度使王珂結援於太原,帝怒,遣大將張存敬率將涉河,由含山路鼓行而進。戊申,攻下絳州。壬子,晉州刺史張漢瑜舉郡來降,帝即以大將侯言權領晉州,何絪權領絳州,晉、絳平。”該文記載了朱溫廢唐昭宗,當時河中節度使王珂與李克用密謀攻打朱溫,朱溫率軍北擊,途中李克用轄下的晉州刺史張漢瑜歸附,李克用的戰爭遂告失敗。又如鳳翔之戰,宣武節度使朱溫率軍攻打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以迎唐昭宗到洛陽。原為李茂貞盟友的鄜坊節度使李周彝陣前倒戈,朱溫的聯軍順利包圍了長安,而李茂貞也因寡不敵眾,宣佈與朱溫和解。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沙陀士兵

同樣,後唐取代後梁,也是一種軍事力量的嬗代。但在後唐以後,情況就變得複雜了。後唐的建立者莊宗李存勖,派遣大將王建攻打西川,佔領西川后,王建憑藉蜀道之險割據。而取代後唐的後晉,其建立者石敬瑭,同樣是後唐的軍事將領。後唐軍平定前蜀後,同光四年,康延孝因舊主朱友謙遇害,同樣自領西川節度使,而後蜀的建立者孟知祥也是後唐的將領。

這些例子說明,在當時五代的軍事體制下,首領與臣子是一種互為需要的關係,雙方是一種互為利用的關係,臣子支持首領建立霸業,而作為支持,首領默認臣子擁有某些特權,比如獨立控制軍隊。軍隊的將領也可隨時因為首領弱小、或不答應其條件,而改換門庭

"

導語: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也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這個時代,武力成為了國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決定性因素。究其原因,軍事至上的體制形成於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首領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重新得到定義。那麼,這是如何形成的,從五代十國到宋代,又是如何去軍事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話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政治勢力圖

1.安史之亂:五代軍隊職業化的起源


唐代的安史之亂,許多人認為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其中就包括軍事體制的變化和中央集權的破壞。安史之亂後,募兵制的職業化軍隊取代了以前亦兵亦農的府兵制度。這是因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下,安史之亂後,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出現了許多無主的荒地。均田制下,唐政府是通過人來掌握土地。由於戶口銳減,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迅速減少,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土地分配。因此,均田制崩潰了。隨著戰時作戰,平時種田的自耕農群體在大變亂中大大減少,無人再當府兵。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朝軍隊

而且,安史之亂中用於平亂的府兵,也難以與河北道長期與奚人作戰的叛軍對抗。平定安史之亂時,為了自保,民間出現了許多自保的鄉兵以及應唐朝中央請求,自行募兵的將領。這些士兵,專門從事打仗,閒時進行操練。但由於招募方都是將領,逐漸形成了兵歸將有的局面,表面上效忠於唐王朝,實際上卻成為了私兵。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軍已經基本覆滅,擁有私兵的軍事將領,以及歸附的唐王朝的叛軍,成為了左右唐王朝政治走向的決定力量。這成為了藩鎮割據的濫觴。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安祿山

五代始於朱溫代唐。朱溫原是黃巢舊將,後歸附唐軍,又成為了宣武軍節度使,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以此為基礎兼併其他藩鎮,成為了唐末實力強大的軍閥。而在山西的李克用則是河東節度使,控制了山西及河北一帶。李克用與朱溫之間互相征伐,成為爭奪北方的主要敵手。在西北,鳳翔及隴右節度使李茂貞,則控制著陝西和甘肅一帶。南方的楊行密則是淮南節度使,控制著江淮和江南間的大片土地。其他諸如馬楚、荊南、閩國、吳越、南漢的建立者均是唐末控制一方的節度使或節度使手下的牙將。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朱溫

在此亂世之下,軍事力量大小成為了維持王朝生存的條件。雙方擴軍備戰,以便吞併對方。在一些關鍵時候,對方武將的忠心甚至轉換門庭,就能決定整個戰役的走向,甚至國家存亡。這裡舉兩例,《舊五代史》載,“是時(天覆元年正月乙朔),河中節度使王珂結援於太原,帝怒,遣大將張存敬率將涉河,由含山路鼓行而進。戊申,攻下絳州。壬子,晉州刺史張漢瑜舉郡來降,帝即以大將侯言權領晉州,何絪權領絳州,晉、絳平。”該文記載了朱溫廢唐昭宗,當時河中節度使王珂與李克用密謀攻打朱溫,朱溫率軍北擊,途中李克用轄下的晉州刺史張漢瑜歸附,李克用的戰爭遂告失敗。又如鳳翔之戰,宣武節度使朱溫率軍攻打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以迎唐昭宗到洛陽。原為李茂貞盟友的鄜坊節度使李周彝陣前倒戈,朱溫的聯軍順利包圍了長安,而李茂貞也因寡不敵眾,宣佈與朱溫和解。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沙陀士兵

同樣,後唐取代後梁,也是一種軍事力量的嬗代。但在後唐以後,情況就變得複雜了。後唐的建立者莊宗李存勖,派遣大將王建攻打西川,佔領西川后,王建憑藉蜀道之險割據。而取代後唐的後晉,其建立者石敬瑭,同樣是後唐的軍事將領。後唐軍平定前蜀後,同光四年,康延孝因舊主朱友謙遇害,同樣自領西川節度使,而後蜀的建立者孟知祥也是後唐的將領。

這些例子說明,在當時五代的軍事體制下,首領與臣子是一種互為需要的關係,雙方是一種互為利用的關係,臣子支持首領建立霸業,而作為支持,首領默認臣子擁有某些特權,比如獨立控制軍隊。軍隊的將領也可隨時因為首領弱小、或不答應其條件,而改換門庭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後唐莊宗李存勖

正如史懷梅所說“追隨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他們無法保證至始至終忠於同一個統治者,官員和士兵常常面臨的是忠於舊君主還是轉投新主子的選擇”。這樣的後果,從而使得五代十國時期,將領倒戈或易幟現象非常普遍,對於這些將領來說,追求只是獲得更多的利益,忠誠之於他們,遠不如實實在在的利益。因此,五代十國時期,改朝換代異常頻繁,無人對臣子或將領的選擇進行指摘

2.軍國體制下的抉擇:實力決定最終歸屬


為何五代十國時期,將領經常倒戈甚至改換門庭,這需要回顧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大環境,甚至追溯到藩鎮割據時期來理解。安史之亂後,唯一決定武將生存的條件便是實力。在實力決定生存的時代,藩鎮之間要想維持生存,甚至壯大,必須依靠武將,必須保持國家的軍事體制

"

導語: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也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這個時代,武力成為了國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決定性因素。究其原因,軍事至上的體制形成於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首領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重新得到定義。那麼,這是如何形成的,從五代十國到宋代,又是如何去軍事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話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政治勢力圖

1.安史之亂:五代軍隊職業化的起源


唐代的安史之亂,許多人認為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其中就包括軍事體制的變化和中央集權的破壞。安史之亂後,募兵制的職業化軍隊取代了以前亦兵亦農的府兵制度。這是因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下,安史之亂後,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出現了許多無主的荒地。均田制下,唐政府是通過人來掌握土地。由於戶口銳減,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迅速減少,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土地分配。因此,均田制崩潰了。隨著戰時作戰,平時種田的自耕農群體在大變亂中大大減少,無人再當府兵。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朝軍隊

而且,安史之亂中用於平亂的府兵,也難以與河北道長期與奚人作戰的叛軍對抗。平定安史之亂時,為了自保,民間出現了許多自保的鄉兵以及應唐朝中央請求,自行募兵的將領。這些士兵,專門從事打仗,閒時進行操練。但由於招募方都是將領,逐漸形成了兵歸將有的局面,表面上效忠於唐王朝,實際上卻成為了私兵。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軍已經基本覆滅,擁有私兵的軍事將領,以及歸附的唐王朝的叛軍,成為了左右唐王朝政治走向的決定力量。這成為了藩鎮割據的濫觴。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安祿山

五代始於朱溫代唐。朱溫原是黃巢舊將,後歸附唐軍,又成為了宣武軍節度使,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以此為基礎兼併其他藩鎮,成為了唐末實力強大的軍閥。而在山西的李克用則是河東節度使,控制了山西及河北一帶。李克用與朱溫之間互相征伐,成為爭奪北方的主要敵手。在西北,鳳翔及隴右節度使李茂貞,則控制著陝西和甘肅一帶。南方的楊行密則是淮南節度使,控制著江淮和江南間的大片土地。其他諸如馬楚、荊南、閩國、吳越、南漢的建立者均是唐末控制一方的節度使或節度使手下的牙將。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朱溫

在此亂世之下,軍事力量大小成為了維持王朝生存的條件。雙方擴軍備戰,以便吞併對方。在一些關鍵時候,對方武將的忠心甚至轉換門庭,就能決定整個戰役的走向,甚至國家存亡。這裡舉兩例,《舊五代史》載,“是時(天覆元年正月乙朔),河中節度使王珂結援於太原,帝怒,遣大將張存敬率將涉河,由含山路鼓行而進。戊申,攻下絳州。壬子,晉州刺史張漢瑜舉郡來降,帝即以大將侯言權領晉州,何絪權領絳州,晉、絳平。”該文記載了朱溫廢唐昭宗,當時河中節度使王珂與李克用密謀攻打朱溫,朱溫率軍北擊,途中李克用轄下的晉州刺史張漢瑜歸附,李克用的戰爭遂告失敗。又如鳳翔之戰,宣武節度使朱溫率軍攻打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以迎唐昭宗到洛陽。原為李茂貞盟友的鄜坊節度使李周彝陣前倒戈,朱溫的聯軍順利包圍了長安,而李茂貞也因寡不敵眾,宣佈與朱溫和解。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沙陀士兵

同樣,後唐取代後梁,也是一種軍事力量的嬗代。但在後唐以後,情況就變得複雜了。後唐的建立者莊宗李存勖,派遣大將王建攻打西川,佔領西川后,王建憑藉蜀道之險割據。而取代後唐的後晉,其建立者石敬瑭,同樣是後唐的軍事將領。後唐軍平定前蜀後,同光四年,康延孝因舊主朱友謙遇害,同樣自領西川節度使,而後蜀的建立者孟知祥也是後唐的將領。

這些例子說明,在當時五代的軍事體制下,首領與臣子是一種互為需要的關係,雙方是一種互為利用的關係,臣子支持首領建立霸業,而作為支持,首領默認臣子擁有某些特權,比如獨立控制軍隊。軍隊的將領也可隨時因為首領弱小、或不答應其條件,而改換門庭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後唐莊宗李存勖

正如史懷梅所說“追隨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他們無法保證至始至終忠於同一個統治者,官員和士兵常常面臨的是忠於舊君主還是轉投新主子的選擇”。這樣的後果,從而使得五代十國時期,將領倒戈或易幟現象非常普遍,對於這些將領來說,追求只是獲得更多的利益,忠誠之於他們,遠不如實實在在的利益。因此,五代十國時期,改朝換代異常頻繁,無人對臣子或將領的選擇進行指摘

2.軍國體制下的抉擇:實力決定最終歸屬


為何五代十國時期,將領經常倒戈甚至改換門庭,這需要回顧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大環境,甚至追溯到藩鎮割據時期來理解。安史之亂後,唯一決定武將生存的條件便是實力。在實力決定生存的時代,藩鎮之間要想維持生存,甚至壯大,必須依靠武將,必須保持國家的軍事體制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藩鎮割據圖

武將從哪裡來,除了自身培養招募的外,還有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吸納敵方的將領。這樣可取得兩個效果:一是壯大自身力量,削弱對方;二是減少因戰爭而造成的自身實力下降,防止被更強的藩鎮吞併。吸納將領的手段無非就是收買,包括金錢、官位以及美色。

自然以利益交轉換的藩鎮將領,也會被對手如法炮製,弒主、叛變、成為了藩鎮之間的家常便飯。這裡舉一例。《舊五代史》(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揚州節度使高駢失政,委任妖人呂用之輩。牙將畢師鐸懼為用之所譖,自高郵起兵以襲廣陵,為用之所卻,乃乞師於宣州秦彥,且言事克之日,願以揚州帥之。”這裡提到揚州節度使高駢因為任用呂用,其手下牙將畢師鐸竟派兵襲擊揚州節度使高駢,戰敗後,又勾連外部勢力宣歙觀察使秦彥,共同進攻首領高駢。箇中緣由是作為牙將的畢師鐸害怕揚州節度使之職落入他人之手,因此不顧上下級關係,悍然攻擊主將。

"

導語: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也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這個時代,武力成為了國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決定性因素。究其原因,軍事至上的體制形成於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首領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重新得到定義。那麼,這是如何形成的,從五代十國到宋代,又是如何去軍事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話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政治勢力圖

1.安史之亂:五代軍隊職業化的起源


唐代的安史之亂,許多人認為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其中就包括軍事體制的變化和中央集權的破壞。安史之亂後,募兵制的職業化軍隊取代了以前亦兵亦農的府兵制度。這是因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下,安史之亂後,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出現了許多無主的荒地。均田制下,唐政府是通過人來掌握土地。由於戶口銳減,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迅速減少,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土地分配。因此,均田制崩潰了。隨著戰時作戰,平時種田的自耕農群體在大變亂中大大減少,無人再當府兵。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朝軍隊

而且,安史之亂中用於平亂的府兵,也難以與河北道長期與奚人作戰的叛軍對抗。平定安史之亂時,為了自保,民間出現了許多自保的鄉兵以及應唐朝中央請求,自行募兵的將領。這些士兵,專門從事打仗,閒時進行操練。但由於招募方都是將領,逐漸形成了兵歸將有的局面,表面上效忠於唐王朝,實際上卻成為了私兵。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軍已經基本覆滅,擁有私兵的軍事將領,以及歸附的唐王朝的叛軍,成為了左右唐王朝政治走向的決定力量。這成為了藩鎮割據的濫觴。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安祿山

五代始於朱溫代唐。朱溫原是黃巢舊將,後歸附唐軍,又成為了宣武軍節度使,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以此為基礎兼併其他藩鎮,成為了唐末實力強大的軍閥。而在山西的李克用則是河東節度使,控制了山西及河北一帶。李克用與朱溫之間互相征伐,成為爭奪北方的主要敵手。在西北,鳳翔及隴右節度使李茂貞,則控制著陝西和甘肅一帶。南方的楊行密則是淮南節度使,控制著江淮和江南間的大片土地。其他諸如馬楚、荊南、閩國、吳越、南漢的建立者均是唐末控制一方的節度使或節度使手下的牙將。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朱溫

在此亂世之下,軍事力量大小成為了維持王朝生存的條件。雙方擴軍備戰,以便吞併對方。在一些關鍵時候,對方武將的忠心甚至轉換門庭,就能決定整個戰役的走向,甚至國家存亡。這裡舉兩例,《舊五代史》載,“是時(天覆元年正月乙朔),河中節度使王珂結援於太原,帝怒,遣大將張存敬率將涉河,由含山路鼓行而進。戊申,攻下絳州。壬子,晉州刺史張漢瑜舉郡來降,帝即以大將侯言權領晉州,何絪權領絳州,晉、絳平。”該文記載了朱溫廢唐昭宗,當時河中節度使王珂與李克用密謀攻打朱溫,朱溫率軍北擊,途中李克用轄下的晉州刺史張漢瑜歸附,李克用的戰爭遂告失敗。又如鳳翔之戰,宣武節度使朱溫率軍攻打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以迎唐昭宗到洛陽。原為李茂貞盟友的鄜坊節度使李周彝陣前倒戈,朱溫的聯軍順利包圍了長安,而李茂貞也因寡不敵眾,宣佈與朱溫和解。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沙陀士兵

同樣,後唐取代後梁,也是一種軍事力量的嬗代。但在後唐以後,情況就變得複雜了。後唐的建立者莊宗李存勖,派遣大將王建攻打西川,佔領西川后,王建憑藉蜀道之險割據。而取代後唐的後晉,其建立者石敬瑭,同樣是後唐的軍事將領。後唐軍平定前蜀後,同光四年,康延孝因舊主朱友謙遇害,同樣自領西川節度使,而後蜀的建立者孟知祥也是後唐的將領。

這些例子說明,在當時五代的軍事體制下,首領與臣子是一種互為需要的關係,雙方是一種互為利用的關係,臣子支持首領建立霸業,而作為支持,首領默認臣子擁有某些特權,比如獨立控制軍隊。軍隊的將領也可隨時因為首領弱小、或不答應其條件,而改換門庭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後唐莊宗李存勖

正如史懷梅所說“追隨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他們無法保證至始至終忠於同一個統治者,官員和士兵常常面臨的是忠於舊君主還是轉投新主子的選擇”。這樣的後果,從而使得五代十國時期,將領倒戈或易幟現象非常普遍,對於這些將領來說,追求只是獲得更多的利益,忠誠之於他們,遠不如實實在在的利益。因此,五代十國時期,改朝換代異常頻繁,無人對臣子或將領的選擇進行指摘

2.軍國體制下的抉擇:實力決定最終歸屬


為何五代十國時期,將領經常倒戈甚至改換門庭,這需要回顧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大環境,甚至追溯到藩鎮割據時期來理解。安史之亂後,唯一決定武將生存的條件便是實力。在實力決定生存的時代,藩鎮之間要想維持生存,甚至壯大,必須依靠武將,必須保持國家的軍事體制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藩鎮割據圖

武將從哪裡來,除了自身培養招募的外,還有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吸納敵方的將領。這樣可取得兩個效果:一是壯大自身力量,削弱對方;二是減少因戰爭而造成的自身實力下降,防止被更強的藩鎮吞併。吸納將領的手段無非就是收買,包括金錢、官位以及美色。

自然以利益交轉換的藩鎮將領,也會被對手如法炮製,弒主、叛變、成為了藩鎮之間的家常便飯。這裡舉一例。《舊五代史》(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揚州節度使高駢失政,委任妖人呂用之輩。牙將畢師鐸懼為用之所譖,自高郵起兵以襲廣陵,為用之所卻,乃乞師於宣州秦彥,且言事克之日,願以揚州帥之。”這裡提到揚州節度使高駢因為任用呂用,其手下牙將畢師鐸竟派兵襲擊揚州節度使高駢,戰敗後,又勾連外部勢力宣歙觀察使秦彥,共同進攻首領高駢。箇中緣由是作為牙將的畢師鐸害怕揚州節度使之職落入他人之手,因此不顧上下級關係,悍然攻擊主將。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昭宗

五代十國時期,是唐代藩鎮割據的延續,其中多數國家的建立者是唐末的藩鎮守將。因此在這段時期,仍然是原有的軍國制度,信奉武力,追逐更高的權力,甚至在統治者內部也發生了多起弒主案例。後梁太祖朱溫被其子控鶴都指揮使朱友珪弒殺,後唐莊宗李存勖死於興教門之變,原因是手下將領被後來的明宗李嗣源收買。這樣的亂局,影響了各國的政治走向,各國在征戰中誕生,又在戰爭中滅亡,各方也在不斷的戰爭中,小國日益減少,而後來的統治者也重視武將的忠誠問題。

"

導語: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也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這個時代,武力成為了國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決定性因素。究其原因,軍事至上的體制形成於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首領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重新得到定義。那麼,這是如何形成的,從五代十國到宋代,又是如何去軍事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話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政治勢力圖

1.安史之亂:五代軍隊職業化的起源


唐代的安史之亂,許多人認為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其中就包括軍事體制的變化和中央集權的破壞。安史之亂後,募兵制的職業化軍隊取代了以前亦兵亦農的府兵制度。這是因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下,安史之亂後,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出現了許多無主的荒地。均田制下,唐政府是通過人來掌握土地。由於戶口銳減,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迅速減少,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土地分配。因此,均田制崩潰了。隨著戰時作戰,平時種田的自耕農群體在大變亂中大大減少,無人再當府兵。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朝軍隊

而且,安史之亂中用於平亂的府兵,也難以與河北道長期與奚人作戰的叛軍對抗。平定安史之亂時,為了自保,民間出現了許多自保的鄉兵以及應唐朝中央請求,自行募兵的將領。這些士兵,專門從事打仗,閒時進行操練。但由於招募方都是將領,逐漸形成了兵歸將有的局面,表面上效忠於唐王朝,實際上卻成為了私兵。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軍已經基本覆滅,擁有私兵的軍事將領,以及歸附的唐王朝的叛軍,成為了左右唐王朝政治走向的決定力量。這成為了藩鎮割據的濫觴。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安祿山

五代始於朱溫代唐。朱溫原是黃巢舊將,後歸附唐軍,又成為了宣武軍節度使,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以此為基礎兼併其他藩鎮,成為了唐末實力強大的軍閥。而在山西的李克用則是河東節度使,控制了山西及河北一帶。李克用與朱溫之間互相征伐,成為爭奪北方的主要敵手。在西北,鳳翔及隴右節度使李茂貞,則控制著陝西和甘肅一帶。南方的楊行密則是淮南節度使,控制著江淮和江南間的大片土地。其他諸如馬楚、荊南、閩國、吳越、南漢的建立者均是唐末控制一方的節度使或節度使手下的牙將。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朱溫

在此亂世之下,軍事力量大小成為了維持王朝生存的條件。雙方擴軍備戰,以便吞併對方。在一些關鍵時候,對方武將的忠心甚至轉換門庭,就能決定整個戰役的走向,甚至國家存亡。這裡舉兩例,《舊五代史》載,“是時(天覆元年正月乙朔),河中節度使王珂結援於太原,帝怒,遣大將張存敬率將涉河,由含山路鼓行而進。戊申,攻下絳州。壬子,晉州刺史張漢瑜舉郡來降,帝即以大將侯言權領晉州,何絪權領絳州,晉、絳平。”該文記載了朱溫廢唐昭宗,當時河中節度使王珂與李克用密謀攻打朱溫,朱溫率軍北擊,途中李克用轄下的晉州刺史張漢瑜歸附,李克用的戰爭遂告失敗。又如鳳翔之戰,宣武節度使朱溫率軍攻打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以迎唐昭宗到洛陽。原為李茂貞盟友的鄜坊節度使李周彝陣前倒戈,朱溫的聯軍順利包圍了長安,而李茂貞也因寡不敵眾,宣佈與朱溫和解。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沙陀士兵

同樣,後唐取代後梁,也是一種軍事力量的嬗代。但在後唐以後,情況就變得複雜了。後唐的建立者莊宗李存勖,派遣大將王建攻打西川,佔領西川后,王建憑藉蜀道之險割據。而取代後唐的後晉,其建立者石敬瑭,同樣是後唐的軍事將領。後唐軍平定前蜀後,同光四年,康延孝因舊主朱友謙遇害,同樣自領西川節度使,而後蜀的建立者孟知祥也是後唐的將領。

這些例子說明,在當時五代的軍事體制下,首領與臣子是一種互為需要的關係,雙方是一種互為利用的關係,臣子支持首領建立霸業,而作為支持,首領默認臣子擁有某些特權,比如獨立控制軍隊。軍隊的將領也可隨時因為首領弱小、或不答應其條件,而改換門庭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後唐莊宗李存勖

正如史懷梅所說“追隨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他們無法保證至始至終忠於同一個統治者,官員和士兵常常面臨的是忠於舊君主還是轉投新主子的選擇”。這樣的後果,從而使得五代十國時期,將領倒戈或易幟現象非常普遍,對於這些將領來說,追求只是獲得更多的利益,忠誠之於他們,遠不如實實在在的利益。因此,五代十國時期,改朝換代異常頻繁,無人對臣子或將領的選擇進行指摘

2.軍國體制下的抉擇:實力決定最終歸屬


為何五代十國時期,將領經常倒戈甚至改換門庭,這需要回顧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大環境,甚至追溯到藩鎮割據時期來理解。安史之亂後,唯一決定武將生存的條件便是實力。在實力決定生存的時代,藩鎮之間要想維持生存,甚至壯大,必須依靠武將,必須保持國家的軍事體制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藩鎮割據圖

武將從哪裡來,除了自身培養招募的外,還有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吸納敵方的將領。這樣可取得兩個效果:一是壯大自身力量,削弱對方;二是減少因戰爭而造成的自身實力下降,防止被更強的藩鎮吞併。吸納將領的手段無非就是收買,包括金錢、官位以及美色。

自然以利益交轉換的藩鎮將領,也會被對手如法炮製,弒主、叛變、成為了藩鎮之間的家常便飯。這裡舉一例。《舊五代史》(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揚州節度使高駢失政,委任妖人呂用之輩。牙將畢師鐸懼為用之所譖,自高郵起兵以襲廣陵,為用之所卻,乃乞師於宣州秦彥,且言事克之日,願以揚州帥之。”這裡提到揚州節度使高駢因為任用呂用,其手下牙將畢師鐸竟派兵襲擊揚州節度使高駢,戰敗後,又勾連外部勢力宣歙觀察使秦彥,共同進攻首領高駢。箇中緣由是作為牙將的畢師鐸害怕揚州節度使之職落入他人之手,因此不顧上下級關係,悍然攻擊主將。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昭宗

五代十國時期,是唐代藩鎮割據的延續,其中多數國家的建立者是唐末的藩鎮守將。因此在這段時期,仍然是原有的軍國制度,信奉武力,追逐更高的權力,甚至在統治者內部也發生了多起弒主案例。後梁太祖朱溫被其子控鶴都指揮使朱友珪弒殺,後唐莊宗李存勖死於興教門之變,原因是手下將領被後來的明宗李嗣源收買。這樣的亂局,影響了各國的政治走向,各國在征戰中誕生,又在戰爭中滅亡,各方也在不斷的戰爭中,小國日益減少,而後來的統治者也重視武將的忠誠問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遊春圖

在五代的末期,統一的因素已經日漸明顯,後周太祖郭威已經認識到武夫治國的弊端,開始重用文臣。952年,郭威平定兗州之亂後,“命端民殿學士顏衍權知州事”,在五代是第一個任命文臣擔任知州的。同時,大力選拔任用範質、王溥等文臣擔任樞密使和宰相職務。像郭威這樣推崇文教,倡導教化的確在五代是一股清流。軍事上,也對禁軍進行分權,分為殿前軍和侍衛馬步兵。郭威的繼任者周世宗柴榮在軍中以嚴格的軍紀取代了利益交換式的關係,軍國體制的模式逐漸走向了末日。

3.蓑翁說


五代十國時期,軍國體制的實施背景是唐代安史之亂後引起的軍隊職業化,以及武夫勢力的崛起。在唐代的藩鎮割據下,軍國體制繼續發展,在五代達到了頂峰,而後又在後週一系列的改革下,唯實力為主的軍國體制,最終走向了滅亡,並在北宋建立之初,最終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清除了這種體制對國家的干擾,確定了重文輕武,以文馭武的傳統。可以認為,五代十國到北宋時期,是一個政治上無序到有序的建設過程,這實際是對唐代安史之亂前文人治國傳統的迴歸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

2.(英)史懷梅:《忠貞不貳:遼代的越境之舉》

3. 曹興華:《後周世宗禁軍變革新探》

4.劉永平:《郭威改革述論》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

歡迎關注頭條號/微信公眾號:江南蓑翁

"

導語: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也是一個武人當道的時代。這個時代,武力成為了國家生存和王朝嬗代的決定性因素。究其原因,軍事至上的體制形成於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首領和臣子之間的關係重新得到定義。那麼,這是如何形成的,從五代十國到宋代,又是如何去軍事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話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政治勢力圖

1.安史之亂:五代軍隊職業化的起源


唐代的安史之亂,許多人認為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其中就包括軍事體制的變化和中央集權的破壞。安史之亂後,募兵制的職業化軍隊取代了以前亦兵亦農的府兵制度。這是因為,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下,安史之亂後,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出現了許多無主的荒地。均田制下,唐政府是通過人來掌握土地。由於戶口銳減,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迅速減少,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規模的土地分配。因此,均田制崩潰了。隨著戰時作戰,平時種田的自耕農群體在大變亂中大大減少,無人再當府兵。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朝軍隊

而且,安史之亂中用於平亂的府兵,也難以與河北道長期與奚人作戰的叛軍對抗。平定安史之亂時,為了自保,民間出現了許多自保的鄉兵以及應唐朝中央請求,自行募兵的將領。這些士兵,專門從事打仗,閒時進行操練。但由於招募方都是將領,逐漸形成了兵歸將有的局面,表面上效忠於唐王朝,實際上卻成為了私兵。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軍已經基本覆滅,擁有私兵的軍事將領,以及歸附的唐王朝的叛軍,成為了左右唐王朝政治走向的決定力量。這成為了藩鎮割據的濫觴。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安祿山

五代始於朱溫代唐。朱溫原是黃巢舊將,後歸附唐軍,又成為了宣武軍節度使,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以此為基礎兼併其他藩鎮,成為了唐末實力強大的軍閥。而在山西的李克用則是河東節度使,控制了山西及河北一帶。李克用與朱溫之間互相征伐,成為爭奪北方的主要敵手。在西北,鳳翔及隴右節度使李茂貞,則控制著陝西和甘肅一帶。南方的楊行密則是淮南節度使,控制著江淮和江南間的大片土地。其他諸如馬楚、荊南、閩國、吳越、南漢的建立者均是唐末控制一方的節度使或節度使手下的牙將。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朱溫

在此亂世之下,軍事力量大小成為了維持王朝生存的條件。雙方擴軍備戰,以便吞併對方。在一些關鍵時候,對方武將的忠心甚至轉換門庭,就能決定整個戰役的走向,甚至國家存亡。這裡舉兩例,《舊五代史》載,“是時(天覆元年正月乙朔),河中節度使王珂結援於太原,帝怒,遣大將張存敬率將涉河,由含山路鼓行而進。戊申,攻下絳州。壬子,晉州刺史張漢瑜舉郡來降,帝即以大將侯言權領晉州,何絪權領絳州,晉、絳平。”該文記載了朱溫廢唐昭宗,當時河中節度使王珂與李克用密謀攻打朱溫,朱溫率軍北擊,途中李克用轄下的晉州刺史張漢瑜歸附,李克用的戰爭遂告失敗。又如鳳翔之戰,宣武節度使朱溫率軍攻打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以迎唐昭宗到洛陽。原為李茂貞盟友的鄜坊節度使李周彝陣前倒戈,朱溫的聯軍順利包圍了長安,而李茂貞也因寡不敵眾,宣佈與朱溫和解。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沙陀士兵

同樣,後唐取代後梁,也是一種軍事力量的嬗代。但在後唐以後,情況就變得複雜了。後唐的建立者莊宗李存勖,派遣大將王建攻打西川,佔領西川后,王建憑藉蜀道之險割據。而取代後唐的後晉,其建立者石敬瑭,同樣是後唐的軍事將領。後唐軍平定前蜀後,同光四年,康延孝因舊主朱友謙遇害,同樣自領西川節度使,而後蜀的建立者孟知祥也是後唐的將領。

這些例子說明,在當時五代的軍事體制下,首領與臣子是一種互為需要的關係,雙方是一種互為利用的關係,臣子支持首領建立霸業,而作為支持,首領默認臣子擁有某些特權,比如獨立控制軍隊。軍隊的將領也可隨時因為首領弱小、或不答應其條件,而改換門庭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後唐莊宗李存勖

正如史懷梅所說“追隨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他們無法保證至始至終忠於同一個統治者,官員和士兵常常面臨的是忠於舊君主還是轉投新主子的選擇”。這樣的後果,從而使得五代十國時期,將領倒戈或易幟現象非常普遍,對於這些將領來說,追求只是獲得更多的利益,忠誠之於他們,遠不如實實在在的利益。因此,五代十國時期,改朝換代異常頻繁,無人對臣子或將領的選擇進行指摘

2.軍國體制下的抉擇:實力決定最終歸屬


為何五代十國時期,將領經常倒戈甚至改換門庭,這需要回顧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大環境,甚至追溯到藩鎮割據時期來理解。安史之亂後,唯一決定武將生存的條件便是實力。在實力決定生存的時代,藩鎮之間要想維持生存,甚至壯大,必須依靠武將,必須保持國家的軍事體制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藩鎮割據圖

武將從哪裡來,除了自身培養招募的外,還有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吸納敵方的將領。這樣可取得兩個效果:一是壯大自身力量,削弱對方;二是減少因戰爭而造成的自身實力下降,防止被更強的藩鎮吞併。吸納將領的手段無非就是收買,包括金錢、官位以及美色。

自然以利益交轉換的藩鎮將領,也會被對手如法炮製,弒主、叛變、成為了藩鎮之間的家常便飯。這裡舉一例。《舊五代史》(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揚州節度使高駢失政,委任妖人呂用之輩。牙將畢師鐸懼為用之所譖,自高郵起兵以襲廣陵,為用之所卻,乃乞師於宣州秦彥,且言事克之日,願以揚州帥之。”這裡提到揚州節度使高駢因為任用呂用,其手下牙將畢師鐸竟派兵襲擊揚州節度使高駢,戰敗後,又勾連外部勢力宣歙觀察使秦彥,共同進攻首領高駢。箇中緣由是作為牙將的畢師鐸害怕揚州節度使之職落入他人之手,因此不顧上下級關係,悍然攻擊主將。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唐昭宗

五代十國時期,是唐代藩鎮割據的延續,其中多數國家的建立者是唐末的藩鎮守將。因此在這段時期,仍然是原有的軍國制度,信奉武力,追逐更高的權力,甚至在統治者內部也發生了多起弒主案例。後梁太祖朱溫被其子控鶴都指揮使朱友珪弒殺,後唐莊宗李存勖死於興教門之變,原因是手下將領被後來的明宗李嗣源收買。這樣的亂局,影響了各國的政治走向,各國在征戰中誕生,又在戰爭中滅亡,各方也在不斷的戰爭中,小國日益減少,而後來的統治者也重視武將的忠誠問題。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五代十國遊春圖

在五代的末期,統一的因素已經日漸明顯,後周太祖郭威已經認識到武夫治國的弊端,開始重用文臣。952年,郭威平定兗州之亂後,“命端民殿學士顏衍權知州事”,在五代是第一個任命文臣擔任知州的。同時,大力選拔任用範質、王溥等文臣擔任樞密使和宰相職務。像郭威這樣推崇文教,倡導教化的確在五代是一股清流。軍事上,也對禁軍進行分權,分為殿前軍和侍衛馬步兵。郭威的繼任者周世宗柴榮在軍中以嚴格的軍紀取代了利益交換式的關係,軍國體制的模式逐漸走向了末日。

3.蓑翁說


五代十國時期,軍國體制的實施背景是唐代安史之亂後引起的軍隊職業化,以及武夫勢力的崛起。在唐代的藩鎮割據下,軍國體制繼續發展,在五代達到了頂峰,而後又在後週一系列的改革下,唯實力為主的軍國體制,最終走向了滅亡,並在北宋建立之初,最終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清除了這種體制對國家的干擾,確定了重文輕武,以文馭武的傳統。可以認為,五代十國到北宋時期,是一個政治上無序到有序的建設過程,這實際是對唐代安史之亂前文人治國傳統的迴歸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

2.(英)史懷梅:《忠貞不貳:遼代的越境之舉》

3. 曹興華:《後周世宗禁軍變革新探》

4.劉永平:《郭威改革述論》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

歡迎關注頭條號/微信公眾號:江南蓑翁

忠與叛: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國體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