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終年64歲。 王審知生前有許多人勸他僭號稱帝,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力排眾議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就是說,王審知雖然雄踞一方,但是始終沒有為個人慾望割據稱霸的野心。然而,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之後,還是追諡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此後來史書也稱王審知為『閩太祖』。

"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終年64歲。 王審知生前有許多人勸他僭號稱帝,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力排眾議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就是說,王審知雖然雄踞一方,但是始終沒有為個人慾望割據稱霸的野心。然而,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之後,還是追諡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此後來史書也稱王審知為『閩太祖』。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因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王審知被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終年64歲。 王審知生前有許多人勸他僭號稱帝,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力排眾議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就是說,王審知雖然雄踞一方,但是始終沒有為個人慾望割據稱霸的野心。然而,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之後,還是追諡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此後來史書也稱王審知為『閩太祖』。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因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王審知被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王審知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並在黃岐開闢對外貿易港,即甘棠港(今白馬港)

王審知去世之後,先是安葬在福州城北閩縣的鳳池山,到了長興三年(932),閩國君臣將王審知改葬到永福山,永福山後改名蓮花山,也就是今天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鬥頂村的鬥頂山。王審知陵墓被稱為『宣陵』,按照風水等方面的說法,坐北朝南,面對五虎(五虎山),閩江橫亙,旗鼓對列,是氣勢宏偉、澤及子孫的鬱郁佳城。閩國還存在的時候,王審知陵墓有著殿堂牌坊,還有起到護持祭祀作用的蓮花、永興兩座寺院,閩國滅亡之後,這些大都都廢棄了,但是因為王審知有開閩的大功,又在閩國有著有口皆碑的善政,因此世代受到福建百姓的緬懷追思,其墓地一直有人拜謁弔祭,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讓人沒想到的是,到了約500年後的大明宣德四年(1429),王審知陵墓卻遭到了一場浩劫。

這一年,福州一帶駐屯的士兵30人打算學一把摸金校尉發一筆橫財,他們把目標瞄準了王審知陵墓。因為陵墓的壙門(墓門)非常堅固,無法正面破門而入,盜墓者便從陵墓的上方一角鑿開一個孔洞,然後用又粗又長的繩子綁在一個同伴的腰上,慢慢下到墓穴之中。忽然,先下去的那個盜墓者不動了,呼叫他也不答應,盜墓者們都十分愕然,便用松脂做火把,點火作為墓穴的照明,然後藉著長梯魚貫而入,進到裡面,這時他們才看到之前先下去的那個人已經死了。

盜墓者們發現,王審知的陵墓寬廣得像一個屋子,供奉著王審知的畫像,畫像前排列著五種祭祀用的禮器,爐、瓶、燭臺等等都是用黃金、美玉製成的,後墓室安放著兩具紅棺,就是王審知與其夫人任氏(閩王夫人任內明)的靈柩。

到此地步,這些盜墓者當然毫不客氣,便將陪葬的器物、珍寶盡數一股腦兒都搬走了。

"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終年64歲。 王審知生前有許多人勸他僭號稱帝,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力排眾議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就是說,王審知雖然雄踞一方,但是始終沒有為個人慾望割據稱霸的野心。然而,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之後,還是追諡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此後來史書也稱王審知為『閩太祖』。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因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王審知被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王審知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並在黃岐開闢對外貿易港,即甘棠港(今白馬港)

王審知去世之後,先是安葬在福州城北閩縣的鳳池山,到了長興三年(932),閩國君臣將王審知改葬到永福山,永福山後改名蓮花山,也就是今天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鬥頂村的鬥頂山。王審知陵墓被稱為『宣陵』,按照風水等方面的說法,坐北朝南,面對五虎(五虎山),閩江橫亙,旗鼓對列,是氣勢宏偉、澤及子孫的鬱郁佳城。閩國還存在的時候,王審知陵墓有著殿堂牌坊,還有起到護持祭祀作用的蓮花、永興兩座寺院,閩國滅亡之後,這些大都都廢棄了,但是因為王審知有開閩的大功,又在閩國有著有口皆碑的善政,因此世代受到福建百姓的緬懷追思,其墓地一直有人拜謁弔祭,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讓人沒想到的是,到了約500年後的大明宣德四年(1429),王審知陵墓卻遭到了一場浩劫。

這一年,福州一帶駐屯的士兵30人打算學一把摸金校尉發一筆橫財,他們把目標瞄準了王審知陵墓。因為陵墓的壙門(墓門)非常堅固,無法正面破門而入,盜墓者便從陵墓的上方一角鑿開一個孔洞,然後用又粗又長的繩子綁在一個同伴的腰上,慢慢下到墓穴之中。忽然,先下去的那個盜墓者不動了,呼叫他也不答應,盜墓者們都十分愕然,便用松脂做火把,點火作為墓穴的照明,然後藉著長梯魚貫而入,進到裡面,這時他們才看到之前先下去的那個人已經死了。

盜墓者們發現,王審知的陵墓寬廣得像一個屋子,供奉著王審知的畫像,畫像前排列著五種祭祀用的禮器,爐、瓶、燭臺等等都是用黃金、美玉製成的,後墓室安放著兩具紅棺,就是王審知與其夫人任氏(閩王夫人任內明)的靈柩。

到此地步,這些盜墓者當然毫不客氣,便將陪葬的器物、珍寶盡數一股腦兒都搬走了。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鬼吹燈”的科普解釋就是墓穴中氧氣不足或者有有毒有害氣體,王審知陵墓第一個盜墓者可能就是因此而死。

那個用繩子吊入墓穴暴死的盜墓者的妻子夢見丈夫哭訴,說自己盜墓的時候先進去就被大蛇咬死了,『論功行賞』,要分得所盜財物的一半。剩下的那夥盜墓賊哪裡肯把到手的財寶分出來這麼多,自然拒不答應。於是,死者之妻就向當地駐軍的管屯百戶王傑控告盜墓罪行——前文說到這些盜墓賊都是士兵,王傑應該就是他們的長官——而王傑受了盜墓者賄賂,根本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便又向福州府懷安縣(當時的行政區劃,萬曆年間併入侯官縣,縣治在今福州市倉山區)控告,懷安縣典史(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朱王也接受了盜墓者賄賂的金鐲、玉帶,還是隻當沒事發生,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不依不饒,又上告到福建的提刑按察使司,這回提刑按察副使李素魯與僉事鄒穆可沒打算含混了事,他們徹底查辦此事,把盜墓者全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

懷安縣典史朱王聽到這個消息可嚇壞了,認為自己不只是受賄,還藏匿了古代帝王使用的器物,犯了大不敬之罪,便想上吊自殺。有人教他還是自首求得寬大吧,於是朱王便真的跑去官府自首,還把金鐲、玉帶等都上交了。

當時,福州有個秀才姓名叫做王琨,向官府自報是王審知的後裔,應當依法領回盜墓所得的這些贓物,官府怎麼可能聽他一說就相信,可看了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才發現王審知陵墓中陪葬的器物財寶悉數記載在上面。於是便按照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所記載的內容對盜墓者進行審問追贓,結果所盜的贓物都被追了回來。

辦案官員把王審知畫像懸掛在官府堂上,只見畫像中的王審知『方面大耳,巨目弓鼻,紫面修髯,儼然可畏』。被盜贓物中有個水碗,晶瑩剔透,呈現出金色光芒,人們都不能識別這是什麼寶物,召來回回商人分辨,回回商人說:

此玻瓈碗也(這是玻璃碗) 。

"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終年64歲。 王審知生前有許多人勸他僭號稱帝,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力排眾議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就是說,王審知雖然雄踞一方,但是始終沒有為個人慾望割據稱霸的野心。然而,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之後,還是追諡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此後來史書也稱王審知為『閩太祖』。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因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王審知被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王審知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並在黃岐開闢對外貿易港,即甘棠港(今白馬港)

王審知去世之後,先是安葬在福州城北閩縣的鳳池山,到了長興三年(932),閩國君臣將王審知改葬到永福山,永福山後改名蓮花山,也就是今天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鬥頂村的鬥頂山。王審知陵墓被稱為『宣陵』,按照風水等方面的說法,坐北朝南,面對五虎(五虎山),閩江橫亙,旗鼓對列,是氣勢宏偉、澤及子孫的鬱郁佳城。閩國還存在的時候,王審知陵墓有著殿堂牌坊,還有起到護持祭祀作用的蓮花、永興兩座寺院,閩國滅亡之後,這些大都都廢棄了,但是因為王審知有開閩的大功,又在閩國有著有口皆碑的善政,因此世代受到福建百姓的緬懷追思,其墓地一直有人拜謁弔祭,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讓人沒想到的是,到了約500年後的大明宣德四年(1429),王審知陵墓卻遭到了一場浩劫。

這一年,福州一帶駐屯的士兵30人打算學一把摸金校尉發一筆橫財,他們把目標瞄準了王審知陵墓。因為陵墓的壙門(墓門)非常堅固,無法正面破門而入,盜墓者便從陵墓的上方一角鑿開一個孔洞,然後用又粗又長的繩子綁在一個同伴的腰上,慢慢下到墓穴之中。忽然,先下去的那個盜墓者不動了,呼叫他也不答應,盜墓者們都十分愕然,便用松脂做火把,點火作為墓穴的照明,然後藉著長梯魚貫而入,進到裡面,這時他們才看到之前先下去的那個人已經死了。

盜墓者們發現,王審知的陵墓寬廣得像一個屋子,供奉著王審知的畫像,畫像前排列著五種祭祀用的禮器,爐、瓶、燭臺等等都是用黃金、美玉製成的,後墓室安放著兩具紅棺,就是王審知與其夫人任氏(閩王夫人任內明)的靈柩。

到此地步,這些盜墓者當然毫不客氣,便將陪葬的器物、珍寶盡數一股腦兒都搬走了。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鬼吹燈”的科普解釋就是墓穴中氧氣不足或者有有毒有害氣體,王審知陵墓第一個盜墓者可能就是因此而死。

那個用繩子吊入墓穴暴死的盜墓者的妻子夢見丈夫哭訴,說自己盜墓的時候先進去就被大蛇咬死了,『論功行賞』,要分得所盜財物的一半。剩下的那夥盜墓賊哪裡肯把到手的財寶分出來這麼多,自然拒不答應。於是,死者之妻就向當地駐軍的管屯百戶王傑控告盜墓罪行——前文說到這些盜墓賊都是士兵,王傑應該就是他們的長官——而王傑受了盜墓者賄賂,根本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便又向福州府懷安縣(當時的行政區劃,萬曆年間併入侯官縣,縣治在今福州市倉山區)控告,懷安縣典史(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朱王也接受了盜墓者賄賂的金鐲、玉帶,還是隻當沒事發生,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不依不饒,又上告到福建的提刑按察使司,這回提刑按察副使李素魯與僉事鄒穆可沒打算含混了事,他們徹底查辦此事,把盜墓者全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

懷安縣典史朱王聽到這個消息可嚇壞了,認為自己不只是受賄,還藏匿了古代帝王使用的器物,犯了大不敬之罪,便想上吊自殺。有人教他還是自首求得寬大吧,於是朱王便真的跑去官府自首,還把金鐲、玉帶等都上交了。

當時,福州有個秀才姓名叫做王琨,向官府自報是王審知的後裔,應當依法領回盜墓所得的這些贓物,官府怎麼可能聽他一說就相信,可看了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才發現王審知陵墓中陪葬的器物財寶悉數記載在上面。於是便按照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所記載的內容對盜墓者進行審問追贓,結果所盜的贓物都被追了回來。

辦案官員把王審知畫像懸掛在官府堂上,只見畫像中的王審知『方面大耳,巨目弓鼻,紫面修髯,儼然可畏』。被盜贓物中有個水碗,晶瑩剔透,呈現出金色光芒,人們都不能識別這是什麼寶物,召來回回商人分辨,回回商人說:

此玻瓈碗也(這是玻璃碗) 。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上海玻璃博物館所藏古代玻璃珍品。

"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終年64歲。 王審知生前有許多人勸他僭號稱帝,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力排眾議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就是說,王審知雖然雄踞一方,但是始終沒有為個人慾望割據稱霸的野心。然而,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之後,還是追諡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此後來史書也稱王審知為『閩太祖』。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因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王審知被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王審知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並在黃岐開闢對外貿易港,即甘棠港(今白馬港)

王審知去世之後,先是安葬在福州城北閩縣的鳳池山,到了長興三年(932),閩國君臣將王審知改葬到永福山,永福山後改名蓮花山,也就是今天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鬥頂村的鬥頂山。王審知陵墓被稱為『宣陵』,按照風水等方面的說法,坐北朝南,面對五虎(五虎山),閩江橫亙,旗鼓對列,是氣勢宏偉、澤及子孫的鬱郁佳城。閩國還存在的時候,王審知陵墓有著殿堂牌坊,還有起到護持祭祀作用的蓮花、永興兩座寺院,閩國滅亡之後,這些大都都廢棄了,但是因為王審知有開閩的大功,又在閩國有著有口皆碑的善政,因此世代受到福建百姓的緬懷追思,其墓地一直有人拜謁弔祭,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讓人沒想到的是,到了約500年後的大明宣德四年(1429),王審知陵墓卻遭到了一場浩劫。

這一年,福州一帶駐屯的士兵30人打算學一把摸金校尉發一筆橫財,他們把目標瞄準了王審知陵墓。因為陵墓的壙門(墓門)非常堅固,無法正面破門而入,盜墓者便從陵墓的上方一角鑿開一個孔洞,然後用又粗又長的繩子綁在一個同伴的腰上,慢慢下到墓穴之中。忽然,先下去的那個盜墓者不動了,呼叫他也不答應,盜墓者們都十分愕然,便用松脂做火把,點火作為墓穴的照明,然後藉著長梯魚貫而入,進到裡面,這時他們才看到之前先下去的那個人已經死了。

盜墓者們發現,王審知的陵墓寬廣得像一個屋子,供奉著王審知的畫像,畫像前排列著五種祭祀用的禮器,爐、瓶、燭臺等等都是用黃金、美玉製成的,後墓室安放著兩具紅棺,就是王審知與其夫人任氏(閩王夫人任內明)的靈柩。

到此地步,這些盜墓者當然毫不客氣,便將陪葬的器物、珍寶盡數一股腦兒都搬走了。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鬼吹燈”的科普解釋就是墓穴中氧氣不足或者有有毒有害氣體,王審知陵墓第一個盜墓者可能就是因此而死。

那個用繩子吊入墓穴暴死的盜墓者的妻子夢見丈夫哭訴,說自己盜墓的時候先進去就被大蛇咬死了,『論功行賞』,要分得所盜財物的一半。剩下的那夥盜墓賊哪裡肯把到手的財寶分出來這麼多,自然拒不答應。於是,死者之妻就向當地駐軍的管屯百戶王傑控告盜墓罪行——前文說到這些盜墓賊都是士兵,王傑應該就是他們的長官——而王傑受了盜墓者賄賂,根本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便又向福州府懷安縣(當時的行政區劃,萬曆年間併入侯官縣,縣治在今福州市倉山區)控告,懷安縣典史(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朱王也接受了盜墓者賄賂的金鐲、玉帶,還是隻當沒事發生,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不依不饒,又上告到福建的提刑按察使司,這回提刑按察副使李素魯與僉事鄒穆可沒打算含混了事,他們徹底查辦此事,把盜墓者全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

懷安縣典史朱王聽到這個消息可嚇壞了,認為自己不只是受賄,還藏匿了古代帝王使用的器物,犯了大不敬之罪,便想上吊自殺。有人教他還是自首求得寬大吧,於是朱王便真的跑去官府自首,還把金鐲、玉帶等都上交了。

當時,福州有個秀才姓名叫做王琨,向官府自報是王審知的後裔,應當依法領回盜墓所得的這些贓物,官府怎麼可能聽他一說就相信,可看了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才發現王審知陵墓中陪葬的器物財寶悉數記載在上面。於是便按照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所記載的內容對盜墓者進行審問追贓,結果所盜的贓物都被追了回來。

辦案官員把王審知畫像懸掛在官府堂上,只見畫像中的王審知『方面大耳,巨目弓鼻,紫面修髯,儼然可畏』。被盜贓物中有個水碗,晶瑩剔透,呈現出金色光芒,人們都不能識別這是什麼寶物,召來回回商人分辨,回回商人說:

此玻瓈碗也(這是玻璃碗) 。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上海玻璃博物館所藏古代玻璃珍品。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夫婦墓清理簡報》中提到玻璃碗的部分文字。

這些追繳回來的被盜贓物追繳後都收藏在官府庫房之中,只把其中的十分之一與王審知畫像交與王琨領了回去。

官府還派人修繕了王審知陵墓。而到了約170年後的萬曆三十年(1602),王審知的22世孫王亮擔任福建都運司副使,對王審知陵墓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1949年之後,文物部門對王審知陵墓也進行過多次修繕, 1981年重修時進行過科學清理,總體來說,王審知陵墓還算得上保存完好。

"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終年64歲。 王審知生前有許多人勸他僭號稱帝,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力排眾議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就是說,王審知雖然雄踞一方,但是始終沒有為個人慾望割據稱霸的野心。然而,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之後,還是追諡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此後來史書也稱王審知為『閩太祖』。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因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王審知被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王審知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並在黃岐開闢對外貿易港,即甘棠港(今白馬港)

王審知去世之後,先是安葬在福州城北閩縣的鳳池山,到了長興三年(932),閩國君臣將王審知改葬到永福山,永福山後改名蓮花山,也就是今天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鬥頂村的鬥頂山。王審知陵墓被稱為『宣陵』,按照風水等方面的說法,坐北朝南,面對五虎(五虎山),閩江橫亙,旗鼓對列,是氣勢宏偉、澤及子孫的鬱郁佳城。閩國還存在的時候,王審知陵墓有著殿堂牌坊,還有起到護持祭祀作用的蓮花、永興兩座寺院,閩國滅亡之後,這些大都都廢棄了,但是因為王審知有開閩的大功,又在閩國有著有口皆碑的善政,因此世代受到福建百姓的緬懷追思,其墓地一直有人拜謁弔祭,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讓人沒想到的是,到了約500年後的大明宣德四年(1429),王審知陵墓卻遭到了一場浩劫。

這一年,福州一帶駐屯的士兵30人打算學一把摸金校尉發一筆橫財,他們把目標瞄準了王審知陵墓。因為陵墓的壙門(墓門)非常堅固,無法正面破門而入,盜墓者便從陵墓的上方一角鑿開一個孔洞,然後用又粗又長的繩子綁在一個同伴的腰上,慢慢下到墓穴之中。忽然,先下去的那個盜墓者不動了,呼叫他也不答應,盜墓者們都十分愕然,便用松脂做火把,點火作為墓穴的照明,然後藉著長梯魚貫而入,進到裡面,這時他們才看到之前先下去的那個人已經死了。

盜墓者們發現,王審知的陵墓寬廣得像一個屋子,供奉著王審知的畫像,畫像前排列著五種祭祀用的禮器,爐、瓶、燭臺等等都是用黃金、美玉製成的,後墓室安放著兩具紅棺,就是王審知與其夫人任氏(閩王夫人任內明)的靈柩。

到此地步,這些盜墓者當然毫不客氣,便將陪葬的器物、珍寶盡數一股腦兒都搬走了。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鬼吹燈”的科普解釋就是墓穴中氧氣不足或者有有毒有害氣體,王審知陵墓第一個盜墓者可能就是因此而死。

那個用繩子吊入墓穴暴死的盜墓者的妻子夢見丈夫哭訴,說自己盜墓的時候先進去就被大蛇咬死了,『論功行賞』,要分得所盜財物的一半。剩下的那夥盜墓賊哪裡肯把到手的財寶分出來這麼多,自然拒不答應。於是,死者之妻就向當地駐軍的管屯百戶王傑控告盜墓罪行——前文說到這些盜墓賊都是士兵,王傑應該就是他們的長官——而王傑受了盜墓者賄賂,根本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便又向福州府懷安縣(當時的行政區劃,萬曆年間併入侯官縣,縣治在今福州市倉山區)控告,懷安縣典史(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朱王也接受了盜墓者賄賂的金鐲、玉帶,還是隻當沒事發生,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不依不饒,又上告到福建的提刑按察使司,這回提刑按察副使李素魯與僉事鄒穆可沒打算含混了事,他們徹底查辦此事,把盜墓者全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

懷安縣典史朱王聽到這個消息可嚇壞了,認為自己不只是受賄,還藏匿了古代帝王使用的器物,犯了大不敬之罪,便想上吊自殺。有人教他還是自首求得寬大吧,於是朱王便真的跑去官府自首,還把金鐲、玉帶等都上交了。

當時,福州有個秀才姓名叫做王琨,向官府自報是王審知的後裔,應當依法領回盜墓所得的這些贓物,官府怎麼可能聽他一說就相信,可看了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才發現王審知陵墓中陪葬的器物財寶悉數記載在上面。於是便按照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所記載的內容對盜墓者進行審問追贓,結果所盜的贓物都被追了回來。

辦案官員把王審知畫像懸掛在官府堂上,只見畫像中的王審知『方面大耳,巨目弓鼻,紫面修髯,儼然可畏』。被盜贓物中有個水碗,晶瑩剔透,呈現出金色光芒,人們都不能識別這是什麼寶物,召來回回商人分辨,回回商人說:

此玻瓈碗也(這是玻璃碗) 。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上海玻璃博物館所藏古代玻璃珍品。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夫婦墓清理簡報》中提到玻璃碗的部分文字。

這些追繳回來的被盜贓物追繳後都收藏在官府庫房之中,只把其中的十分之一與王審知畫像交與王琨領了回去。

官府還派人修繕了王審知陵墓。而到了約170年後的萬曆三十年(1602),王審知的22世孫王亮擔任福建都運司副使,對王審知陵墓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1949年之後,文物部門對王審知陵墓也進行過多次修繕, 1981年重修時進行過科學清理,總體來說,王審知陵墓還算得上保存完好。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閩王王審知陵園是福建現存最古老的陵園。

"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終年64歲。 王審知生前有許多人勸他僭號稱帝,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力排眾議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就是說,王審知雖然雄踞一方,但是始終沒有為個人慾望割據稱霸的野心。然而,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之後,還是追諡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此後來史書也稱王審知為『閩太祖』。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因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王審知被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王審知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並在黃岐開闢對外貿易港,即甘棠港(今白馬港)

王審知去世之後,先是安葬在福州城北閩縣的鳳池山,到了長興三年(932),閩國君臣將王審知改葬到永福山,永福山後改名蓮花山,也就是今天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鬥頂村的鬥頂山。王審知陵墓被稱為『宣陵』,按照風水等方面的說法,坐北朝南,面對五虎(五虎山),閩江橫亙,旗鼓對列,是氣勢宏偉、澤及子孫的鬱郁佳城。閩國還存在的時候,王審知陵墓有著殿堂牌坊,還有起到護持祭祀作用的蓮花、永興兩座寺院,閩國滅亡之後,這些大都都廢棄了,但是因為王審知有開閩的大功,又在閩國有著有口皆碑的善政,因此世代受到福建百姓的緬懷追思,其墓地一直有人拜謁弔祭,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讓人沒想到的是,到了約500年後的大明宣德四年(1429),王審知陵墓卻遭到了一場浩劫。

這一年,福州一帶駐屯的士兵30人打算學一把摸金校尉發一筆橫財,他們把目標瞄準了王審知陵墓。因為陵墓的壙門(墓門)非常堅固,無法正面破門而入,盜墓者便從陵墓的上方一角鑿開一個孔洞,然後用又粗又長的繩子綁在一個同伴的腰上,慢慢下到墓穴之中。忽然,先下去的那個盜墓者不動了,呼叫他也不答應,盜墓者們都十分愕然,便用松脂做火把,點火作為墓穴的照明,然後藉著長梯魚貫而入,進到裡面,這時他們才看到之前先下去的那個人已經死了。

盜墓者們發現,王審知的陵墓寬廣得像一個屋子,供奉著王審知的畫像,畫像前排列著五種祭祀用的禮器,爐、瓶、燭臺等等都是用黃金、美玉製成的,後墓室安放著兩具紅棺,就是王審知與其夫人任氏(閩王夫人任內明)的靈柩。

到此地步,這些盜墓者當然毫不客氣,便將陪葬的器物、珍寶盡數一股腦兒都搬走了。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鬼吹燈”的科普解釋就是墓穴中氧氣不足或者有有毒有害氣體,王審知陵墓第一個盜墓者可能就是因此而死。

那個用繩子吊入墓穴暴死的盜墓者的妻子夢見丈夫哭訴,說自己盜墓的時候先進去就被大蛇咬死了,『論功行賞』,要分得所盜財物的一半。剩下的那夥盜墓賊哪裡肯把到手的財寶分出來這麼多,自然拒不答應。於是,死者之妻就向當地駐軍的管屯百戶王傑控告盜墓罪行——前文說到這些盜墓賊都是士兵,王傑應該就是他們的長官——而王傑受了盜墓者賄賂,根本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便又向福州府懷安縣(當時的行政區劃,萬曆年間併入侯官縣,縣治在今福州市倉山區)控告,懷安縣典史(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朱王也接受了盜墓者賄賂的金鐲、玉帶,還是隻當沒事發生,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不依不饒,又上告到福建的提刑按察使司,這回提刑按察副使李素魯與僉事鄒穆可沒打算含混了事,他們徹底查辦此事,把盜墓者全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

懷安縣典史朱王聽到這個消息可嚇壞了,認為自己不只是受賄,還藏匿了古代帝王使用的器物,犯了大不敬之罪,便想上吊自殺。有人教他還是自首求得寬大吧,於是朱王便真的跑去官府自首,還把金鐲、玉帶等都上交了。

當時,福州有個秀才姓名叫做王琨,向官府自報是王審知的後裔,應當依法領回盜墓所得的這些贓物,官府怎麼可能聽他一說就相信,可看了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才發現王審知陵墓中陪葬的器物財寶悉數記載在上面。於是便按照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所記載的內容對盜墓者進行審問追贓,結果所盜的贓物都被追了回來。

辦案官員把王審知畫像懸掛在官府堂上,只見畫像中的王審知『方面大耳,巨目弓鼻,紫面修髯,儼然可畏』。被盜贓物中有個水碗,晶瑩剔透,呈現出金色光芒,人們都不能識別這是什麼寶物,召來回回商人分辨,回回商人說:

此玻瓈碗也(這是玻璃碗) 。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上海玻璃博物館所藏古代玻璃珍品。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夫婦墓清理簡報》中提到玻璃碗的部分文字。

這些追繳回來的被盜贓物追繳後都收藏在官府庫房之中,只把其中的十分之一與王審知畫像交與王琨領了回去。

官府還派人修繕了王審知陵墓。而到了約170年後的萬曆三十年(1602),王審知的22世孫王亮擔任福建都運司副使,對王審知陵墓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1949年之後,文物部門對王審知陵墓也進行過多次修繕, 1981年重修時進行過科學清理,總體來說,王審知陵墓還算得上保存完好。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閩王王審知陵園是福建現存最古老的陵園。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1961年,王審知墓被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前面講到,王審知陵墓被盜財物中包括了一個珍稀難識的玻璃水碗,而王審知本人,也有一個與玻璃器物有關的故事。

有一次,閩國出使南方三佛齊國的使者回來獻給了王審知一個玻璃瓶 ,王審知拿著這個玻璃瓶觀看把玩了很久,然後把它擲到了地上,對左右說:

好奇尚異,乃是奢侈之本。今天我阻止之,就是為了後代不要有奢靡的苗頭髮端。

"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終年64歲。 王審知生前有許多人勸他僭號稱帝,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力排眾議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就是說,王審知雖然雄踞一方,但是始終沒有為個人慾望割據稱霸的野心。然而,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之後,還是追諡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此後來史書也稱王審知為『閩太祖』。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因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王審知被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王審知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並在黃岐開闢對外貿易港,即甘棠港(今白馬港)

王審知去世之後,先是安葬在福州城北閩縣的鳳池山,到了長興三年(932),閩國君臣將王審知改葬到永福山,永福山後改名蓮花山,也就是今天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鬥頂村的鬥頂山。王審知陵墓被稱為『宣陵』,按照風水等方面的說法,坐北朝南,面對五虎(五虎山),閩江橫亙,旗鼓對列,是氣勢宏偉、澤及子孫的鬱郁佳城。閩國還存在的時候,王審知陵墓有著殿堂牌坊,還有起到護持祭祀作用的蓮花、永興兩座寺院,閩國滅亡之後,這些大都都廢棄了,但是因為王審知有開閩的大功,又在閩國有著有口皆碑的善政,因此世代受到福建百姓的緬懷追思,其墓地一直有人拜謁弔祭,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讓人沒想到的是,到了約500年後的大明宣德四年(1429),王審知陵墓卻遭到了一場浩劫。

這一年,福州一帶駐屯的士兵30人打算學一把摸金校尉發一筆橫財,他們把目標瞄準了王審知陵墓。因為陵墓的壙門(墓門)非常堅固,無法正面破門而入,盜墓者便從陵墓的上方一角鑿開一個孔洞,然後用又粗又長的繩子綁在一個同伴的腰上,慢慢下到墓穴之中。忽然,先下去的那個盜墓者不動了,呼叫他也不答應,盜墓者們都十分愕然,便用松脂做火把,點火作為墓穴的照明,然後藉著長梯魚貫而入,進到裡面,這時他們才看到之前先下去的那個人已經死了。

盜墓者們發現,王審知的陵墓寬廣得像一個屋子,供奉著王審知的畫像,畫像前排列著五種祭祀用的禮器,爐、瓶、燭臺等等都是用黃金、美玉製成的,後墓室安放著兩具紅棺,就是王審知與其夫人任氏(閩王夫人任內明)的靈柩。

到此地步,這些盜墓者當然毫不客氣,便將陪葬的器物、珍寶盡數一股腦兒都搬走了。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鬼吹燈”的科普解釋就是墓穴中氧氣不足或者有有毒有害氣體,王審知陵墓第一個盜墓者可能就是因此而死。

那個用繩子吊入墓穴暴死的盜墓者的妻子夢見丈夫哭訴,說自己盜墓的時候先進去就被大蛇咬死了,『論功行賞』,要分得所盜財物的一半。剩下的那夥盜墓賊哪裡肯把到手的財寶分出來這麼多,自然拒不答應。於是,死者之妻就向當地駐軍的管屯百戶王傑控告盜墓罪行——前文說到這些盜墓賊都是士兵,王傑應該就是他們的長官——而王傑受了盜墓者賄賂,根本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便又向福州府懷安縣(當時的行政區劃,萬曆年間併入侯官縣,縣治在今福州市倉山區)控告,懷安縣典史(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朱王也接受了盜墓者賄賂的金鐲、玉帶,還是隻當沒事發生,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不依不饒,又上告到福建的提刑按察使司,這回提刑按察副使李素魯與僉事鄒穆可沒打算含混了事,他們徹底查辦此事,把盜墓者全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

懷安縣典史朱王聽到這個消息可嚇壞了,認為自己不只是受賄,還藏匿了古代帝王使用的器物,犯了大不敬之罪,便想上吊自殺。有人教他還是自首求得寬大吧,於是朱王便真的跑去官府自首,還把金鐲、玉帶等都上交了。

當時,福州有個秀才姓名叫做王琨,向官府自報是王審知的後裔,應當依法領回盜墓所得的這些贓物,官府怎麼可能聽他一說就相信,可看了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才發現王審知陵墓中陪葬的器物財寶悉數記載在上面。於是便按照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所記載的內容對盜墓者進行審問追贓,結果所盜的贓物都被追了回來。

辦案官員把王審知畫像懸掛在官府堂上,只見畫像中的王審知『方面大耳,巨目弓鼻,紫面修髯,儼然可畏』。被盜贓物中有個水碗,晶瑩剔透,呈現出金色光芒,人們都不能識別這是什麼寶物,召來回回商人分辨,回回商人說:

此玻瓈碗也(這是玻璃碗) 。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上海玻璃博物館所藏古代玻璃珍品。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夫婦墓清理簡報》中提到玻璃碗的部分文字。

這些追繳回來的被盜贓物追繳後都收藏在官府庫房之中,只把其中的十分之一與王審知畫像交與王琨領了回去。

官府還派人修繕了王審知陵墓。而到了約170年後的萬曆三十年(1602),王審知的22世孫王亮擔任福建都運司副使,對王審知陵墓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1949年之後,文物部門對王審知陵墓也進行過多次修繕, 1981年重修時進行過科學清理,總體來說,王審知陵墓還算得上保存完好。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閩王王審知陵園是福建現存最古老的陵園。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1961年,王審知墓被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前面講到,王審知陵墓被盜財物中包括了一個珍稀難識的玻璃水碗,而王審知本人,也有一個與玻璃器物有關的故事。

有一次,閩國出使南方三佛齊國的使者回來獻給了王審知一個玻璃瓶 ,王審知拿著這個玻璃瓶觀看把玩了很久,然後把它擲到了地上,對左右說:

好奇尚異,乃是奢侈之本。今天我阻止之,就是為了後代不要有奢靡的苗頭髮端。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王審知的統治,使得閩地三十年間,一境晏然。

史書對王審知的評價是『每以節儉自處……省刑惜費』(《舊五代史·僣偽列傳一》)、『為人儉約』(《新五代史·閩世家第八》)、『審知性儉約』(《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這與他『起自隴畝』、出身貧苦有關,也與他『輕徭薄斂,與民休息』的政策導向有關,王審知甚至有一個很讓人驚異的節儉表現,一次他的褲子破了,便從酒庫裡面用來壓槽取酒的醡袋來補,完全就像一個普通百姓。此外,按照司馬光的記載,王審知平時所穿的是麻鞋,府邸宅第又矮又簡陋,他也從不營造修葺。

這麼一個簡樸儉約的人,逝世之後卻有引起盜墓者覬覦大量寶物陪葬,頗給人以『由儉入奢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感覺,可是細想的話,王審知陵墓中的陪葬品是他兒子改葬時候放入的,不能算在他的頭上。

另一方面,這些陪葬品以及由此引發的特大盜墓案,其實隱含著閩國在王審知的統治之下『公私富實』的盛況,也見證著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由於進出口貿易規模的日益擴大,福建泉州作為海上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在唐代後期就已經成為四大港口之一。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統一福建後,收撫流民,發展生產,使得福建社會較之北方相對安定太平;與此同時,王審知還增添建設外貿口岸,大力開闢海外新航線,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與鼓勵措施,積極『招來蠻商』、『盡去繁苛,縱其交易』,為促進其下轄地區的對外貿易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本人也成為擴大福建地區與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乃至更遠地區貿易往來的先驅者之一。在王審知的苦心經營之下,閩國的海外航線北線已到新羅、日本,南線則到達了三佛齊、印度以及阿拉伯諸國。

總之,在王審知統治之下,福建地區的對外貿易進人了獨樹一幟、蓬勃發展的新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為閩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巨大財富。

"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終年64歲。 王審知生前有許多人勸他僭號稱帝,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力排眾議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也就是說,王審知雖然雄踞一方,但是始終沒有為個人慾望割據稱霸的野心。然而,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之後,還是追諡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因此後來史書也稱王審知為『閩太祖』。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因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王審知被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王審知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並在黃岐開闢對外貿易港,即甘棠港(今白馬港)

王審知去世之後,先是安葬在福州城北閩縣的鳳池山,到了長興三年(932),閩國君臣將王審知改葬到永福山,永福山後改名蓮花山,也就是今天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鬥頂村的鬥頂山。王審知陵墓被稱為『宣陵』,按照風水等方面的說法,坐北朝南,面對五虎(五虎山),閩江橫亙,旗鼓對列,是氣勢宏偉、澤及子孫的鬱郁佳城。閩國還存在的時候,王審知陵墓有著殿堂牌坊,還有起到護持祭祀作用的蓮花、永興兩座寺院,閩國滅亡之後,這些大都都廢棄了,但是因為王審知有開閩的大功,又在閩國有著有口皆碑的善政,因此世代受到福建百姓的緬懷追思,其墓地一直有人拜謁弔祭,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讓人沒想到的是,到了約500年後的大明宣德四年(1429),王審知陵墓卻遭到了一場浩劫。

這一年,福州一帶駐屯的士兵30人打算學一把摸金校尉發一筆橫財,他們把目標瞄準了王審知陵墓。因為陵墓的壙門(墓門)非常堅固,無法正面破門而入,盜墓者便從陵墓的上方一角鑿開一個孔洞,然後用又粗又長的繩子綁在一個同伴的腰上,慢慢下到墓穴之中。忽然,先下去的那個盜墓者不動了,呼叫他也不答應,盜墓者們都十分愕然,便用松脂做火把,點火作為墓穴的照明,然後藉著長梯魚貫而入,進到裡面,這時他們才看到之前先下去的那個人已經死了。

盜墓者們發現,王審知的陵墓寬廣得像一個屋子,供奉著王審知的畫像,畫像前排列著五種祭祀用的禮器,爐、瓶、燭臺等等都是用黃金、美玉製成的,後墓室安放著兩具紅棺,就是王審知與其夫人任氏(閩王夫人任內明)的靈柩。

到此地步,這些盜墓者當然毫不客氣,便將陪葬的器物、珍寶盡數一股腦兒都搬走了。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鬼吹燈”的科普解釋就是墓穴中氧氣不足或者有有毒有害氣體,王審知陵墓第一個盜墓者可能就是因此而死。

那個用繩子吊入墓穴暴死的盜墓者的妻子夢見丈夫哭訴,說自己盜墓的時候先進去就被大蛇咬死了,『論功行賞』,要分得所盜財物的一半。剩下的那夥盜墓賊哪裡肯把到手的財寶分出來這麼多,自然拒不答應。於是,死者之妻就向當地駐軍的管屯百戶王傑控告盜墓罪行——前文說到這些盜墓賊都是士兵,王傑應該就是他們的長官——而王傑受了盜墓者賄賂,根本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便又向福州府懷安縣(當時的行政區劃,萬曆年間併入侯官縣,縣治在今福州市倉山區)控告,懷安縣典史(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朱王也接受了盜墓者賄賂的金鐲、玉帶,還是隻當沒事發生,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不依不饒,又上告到福建的提刑按察使司,這回提刑按察副使李素魯與僉事鄒穆可沒打算含混了事,他們徹底查辦此事,把盜墓者全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

懷安縣典史朱王聽到這個消息可嚇壞了,認為自己不只是受賄,還藏匿了古代帝王使用的器物,犯了大不敬之罪,便想上吊自殺。有人教他還是自首求得寬大吧,於是朱王便真的跑去官府自首,還把金鐲、玉帶等都上交了。

當時,福州有個秀才姓名叫做王琨,向官府自報是王審知的後裔,應當依法領回盜墓所得的這些贓物,官府怎麼可能聽他一說就相信,可看了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才發現王審知陵墓中陪葬的器物財寶悉數記載在上面。於是便按照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譜所記載的內容對盜墓者進行審問追贓,結果所盜的贓物都被追了回來。

辦案官員把王審知畫像懸掛在官府堂上,只見畫像中的王審知『方面大耳,巨目弓鼻,紫面修髯,儼然可畏』。被盜贓物中有個水碗,晶瑩剔透,呈現出金色光芒,人們都不能識別這是什麼寶物,召來回回商人分辨,回回商人說:

此玻瓈碗也(這是玻璃碗) 。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上海玻璃博物館所藏古代玻璃珍品。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夫婦墓清理簡報》中提到玻璃碗的部分文字。

這些追繳回來的被盜贓物追繳後都收藏在官府庫房之中,只把其中的十分之一與王審知畫像交與王琨領了回去。

官府還派人修繕了王審知陵墓。而到了約170年後的萬曆三十年(1602),王審知的22世孫王亮擔任福建都運司副使,對王審知陵墓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1949年之後,文物部門對王審知陵墓也進行過多次修繕, 1981年重修時進行過科學清理,總體來說,王審知陵墓還算得上保存完好。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閩王王審知陵園是福建現存最古老的陵園。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1961年,王審知墓被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前面講到,王審知陵墓被盜財物中包括了一個珍稀難識的玻璃水碗,而王審知本人,也有一個與玻璃器物有關的故事。

有一次,閩國出使南方三佛齊國的使者回來獻給了王審知一個玻璃瓶 ,王審知拿著這個玻璃瓶觀看把玩了很久,然後把它擲到了地上,對左右說:

好奇尚異,乃是奢侈之本。今天我阻止之,就是為了後代不要有奢靡的苗頭髮端。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王審知的統治,使得閩地三十年間,一境晏然。

史書對王審知的評價是『每以節儉自處……省刑惜費』(《舊五代史·僣偽列傳一》)、『為人儉約』(《新五代史·閩世家第八》)、『審知性儉約』(《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這與他『起自隴畝』、出身貧苦有關,也與他『輕徭薄斂,與民休息』的政策導向有關,王審知甚至有一個很讓人驚異的節儉表現,一次他的褲子破了,便從酒庫裡面用來壓槽取酒的醡袋來補,完全就像一個普通百姓。此外,按照司馬光的記載,王審知平時所穿的是麻鞋,府邸宅第又矮又簡陋,他也從不營造修葺。

這麼一個簡樸儉約的人,逝世之後卻有引起盜墓者覬覦大量寶物陪葬,頗給人以『由儉入奢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感覺,可是細想的話,王審知陵墓中的陪葬品是他兒子改葬時候放入的,不能算在他的頭上。

另一方面,這些陪葬品以及由此引發的特大盜墓案,其實隱含著閩國在王審知的統治之下『公私富實』的盛況,也見證著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由於進出口貿易規模的日益擴大,福建泉州作為海上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在唐代後期就已經成為四大港口之一。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統一福建後,收撫流民,發展生產,使得福建社會較之北方相對安定太平;與此同時,王審知還增添建設外貿口岸,大力開闢海外新航線,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與鼓勵措施,積極『招來蠻商』、『盡去繁苛,縱其交易』,為促進其下轄地區的對外貿易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本人也成為擴大福建地區與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乃至更遠地區貿易往來的先驅者之一。在王審知的苦心經營之下,閩國的海外航線北線已到新羅、日本,南線則到達了三佛齊、印度以及阿拉伯諸國。

總之,在王審知統治之下,福建地區的對外貿易進人了獨樹一幟、蓬勃發展的新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為閩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巨大財富。

宣德年間的一起特大盜墓案,見證五代十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閩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在唐宋之間承前啟後。

前文我們說了,王審知本人自奉甚儉,但是王審知進貢給後唐朝廷的就有犀角、象牙、玳瑁、珍珠、乳香、沒香、龍腦等品目繁多的大批珍寶與香料,其中同光二年(924)一次進貢的香料就達萬斤,珍珠就達廿斤。王審知對中原王朝的態度主要就是名義上禮節性的恭順與服從,並不需要過分地奉承討好,進貢數量如此之多,價值如此之高,除了在商言商考慮後唐等中原王朝會有所回饋之外,主要是因為在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當時,這麼一些在中原看來珍稀名貴的貨品,在閩國來說基本上就是司空見慣的平常之物。

從這個意義上,王審知本人儉約,在物質生活上非常節制,是為了保持不沉溺奢侈的一貫作風,也是為了給子孫後代做出楷模榜樣,但是當時的閩國,在發達的對外貿易的支持下(包括因為外貿商稅使得『國用日以富饒而可以減輕閩國百姓其他的負擔),整個地區『公私富實』,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很多在當時中原看來屬於奢侈品的物品也成為百姓日用。

500年後那起特大盜墓案中讓明朝人覺得最驚異最值得一提的玻璃碗,雖然也能算是寶物,但是或許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當王延鈞改葬王審知的時候,玻璃製品已經不像王審知擲玻璃瓶時那麼價值連城,無論是否是生前使用賞玩的物品,用來隨葬,應該也不算過分,勉強也能算是『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吧——根據《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夫婦墓清理簡報》,王審知陵墓中夫人任氏的隨葬也有淺黃色泛紅的玻璃器皿口沿殘片留存,與明代被盜的玻璃碗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盜墓案發生在宣德四年,次年也就是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公元1431年1月),年邁的鄭和從龍江關(今江蘇省南京市下關)啟航,開始他的第七次下西洋,也就是說,此時的大明還沒有對海洋關閉門戶,但是,處於沿海地區的福州官民,已經不認識玻璃碗了——這裡或許也反映出明朝的『下西洋』,與五代十國閩國對外貿易『利涉益遠』有著明顯的差異,對於大明的官員百姓來說,對舶來品遠沒有閩國的官員百姓那麼熟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