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

關於吳昌碩的山水畫和人物畫,論者嘗謂:“畫則以鬆梅、以蘭石、以菊竹及雜卉為最著,間或作山水,摹佛像,寫人物,大都自闢町畦,獨立門戶。其所宗述則歸於八大山人、大滌子,若金冬心、黃小松、高且園、李復堂、吳讓之、趙悲庵輩猶驂靳耳。”(諸宗元《缶廬先生小傳》)此論甚確。以吳昌碩傳世之作來看,其花卉二千,山水不過數十。即使如此,其山水作品,也有著重要之價值,多饒別趣。

吳昌碩曾說過:“我金石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吳民先《缶廬拾遺》但這是對山水名家吳待秋所說,因此又不無諧趣在。曾聽謝稚柳先生說過幾次,是張大千告訴他的,說吳昌碩“很世故”,他詩書畫印俱精,但看對方如是善畫的,他就說自己畫不好,而善金石書法;對方如是擅長書法的,他就說自己書不佳,而尚能詩畫之類。因此參合其意,不管如何,吳昌碩總是近代畫壇上的一位聖手,既獨精而又多面開拓。

"

關於吳昌碩的山水畫和人物畫,論者嘗謂:“畫則以鬆梅、以蘭石、以菊竹及雜卉為最著,間或作山水,摹佛像,寫人物,大都自闢町畦,獨立門戶。其所宗述則歸於八大山人、大滌子,若金冬心、黃小松、高且園、李復堂、吳讓之、趙悲庵輩猶驂靳耳。”(諸宗元《缶廬先生小傳》)此論甚確。以吳昌碩傳世之作來看,其花卉二千,山水不過數十。即使如此,其山水作品,也有著重要之價值,多饒別趣。

吳昌碩曾說過:“我金石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吳民先《缶廬拾遺》但這是對山水名家吳待秋所說,因此又不無諧趣在。曾聽謝稚柳先生說過幾次,是張大千告訴他的,說吳昌碩“很世故”,他詩書畫印俱精,但看對方如是善畫的,他就說自己畫不好,而善金石書法;對方如是擅長書法的,他就說自己書不佳,而尚能詩畫之類。因此參合其意,不管如何,吳昌碩總是近代畫壇上的一位聖手,既獨精而又多面開拓。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1893年頃,即吳昌碩50歲前後,迎來了他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經過長期的人生磨難以及詩書金石的歷練之後,他的畫學得以鬱勃縱橫之氣猛發精進,其詩書畫印開始形成了融為一體之勢。這一標識就是1893年初《山水圖冊》八幀的完成和詩集《擊廬詩》《缶廬別存》的出版。所以他不無自得地說:“既而學畫,於畫嗜青藤、雪個,自視無一成就,而諸君子或謬許之。”(《廬別存自序》)

吳昌碩學畫之初,發氣為梅花、牡丹、菊石,也涉筆山水,曾有仿石濤筆意的山水之作,自題“狂奴手段”,原為其家藏、後毀於“文革”之初,誠可嘆息。所謂“狂奴手段”也可見受任伯年之影響。任伯年自稱“畫奴”。吳昌碩為其刻印。並有詩讚任“山陰行者真古狂”(《十二友詩》,1886年),故其自題實有淵源。吳昌碩“平昔所服膺者,惟藐翁與伯年”(諸宗元《嶽廬先生小傳》),以書畫師承在二君耳。楊藐翁生於1818年,卒於1896年;而任伯年生於1840年,卒於1895年,所以1893年對吳昌碩而論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關於吳昌碩的山水畫和人物畫,論者嘗謂:“畫則以鬆梅、以蘭石、以菊竹及雜卉為最著,間或作山水,摹佛像,寫人物,大都自闢町畦,獨立門戶。其所宗述則歸於八大山人、大滌子,若金冬心、黃小松、高且園、李復堂、吳讓之、趙悲庵輩猶驂靳耳。”(諸宗元《缶廬先生小傳》)此論甚確。以吳昌碩傳世之作來看,其花卉二千,山水不過數十。即使如此,其山水作品,也有著重要之價值,多饒別趣。

吳昌碩曾說過:“我金石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吳民先《缶廬拾遺》但這是對山水名家吳待秋所說,因此又不無諧趣在。曾聽謝稚柳先生說過幾次,是張大千告訴他的,說吳昌碩“很世故”,他詩書畫印俱精,但看對方如是善畫的,他就說自己畫不好,而善金石書法;對方如是擅長書法的,他就說自己書不佳,而尚能詩畫之類。因此參合其意,不管如何,吳昌碩總是近代畫壇上的一位聖手,既獨精而又多面開拓。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1893年頃,即吳昌碩50歲前後,迎來了他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經過長期的人生磨難以及詩書金石的歷練之後,他的畫學得以鬱勃縱橫之氣猛發精進,其詩書畫印開始形成了融為一體之勢。這一標識就是1893年初《山水圖冊》八幀的完成和詩集《擊廬詩》《缶廬別存》的出版。所以他不無自得地說:“既而學畫,於畫嗜青藤、雪個,自視無一成就,而諸君子或謬許之。”(《廬別存自序》)

吳昌碩學畫之初,發氣為梅花、牡丹、菊石,也涉筆山水,曾有仿石濤筆意的山水之作,自題“狂奴手段”,原為其家藏、後毀於“文革”之初,誠可嘆息。所謂“狂奴手段”也可見受任伯年之影響。任伯年自稱“畫奴”。吳昌碩為其刻印。並有詩讚任“山陰行者真古狂”(《十二友詩》,1886年),故其自題實有淵源。吳昌碩“平昔所服膺者,惟藐翁與伯年”(諸宗元《嶽廬先生小傳》),以書畫師承在二君耳。楊藐翁生於1818年,卒於1896年;而任伯年生於1840年,卒於1895年,所以1893年對吳昌碩而論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山水圖冊》八幀,墨筆,橫冊。每圖自題詩款,計為《彰南山中詩意》《漠漠帆來重》《朝雨下》《驛亭題壁》《遊立雪庵詩意》《聽鬆》《龍安寺訪竹逸上人詩意》《草木黃落歲雲暮》凡八幀自署“缶廬”“昌碩”“缶”“老缶”“吳苦鐵”“吳俊”,用印為“吳俊”“安吉吳俊昌石”等,末開記年為“壬辰十二月”。此冊今已不存(見於影印之《缶廬老人詩書畫》(第一集))裝裱成卷。每開附有朱疆村之跋詩,卷後並有楊藐翁、萬釗、費念慈、凌瑕、金吉石、沈公周、章鈺、金彩、蔣玉稜、鄭孝胥、清道人、陳散原、馮君木、諸宗元等人的題詩題跋。可見此一卷墨筆山水八幀,是吳昌碩極為重要的作品。

"

關於吳昌碩的山水畫和人物畫,論者嘗謂:“畫則以鬆梅、以蘭石、以菊竹及雜卉為最著,間或作山水,摹佛像,寫人物,大都自闢町畦,獨立門戶。其所宗述則歸於八大山人、大滌子,若金冬心、黃小松、高且園、李復堂、吳讓之、趙悲庵輩猶驂靳耳。”(諸宗元《缶廬先生小傳》)此論甚確。以吳昌碩傳世之作來看,其花卉二千,山水不過數十。即使如此,其山水作品,也有著重要之價值,多饒別趣。

吳昌碩曾說過:“我金石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吳民先《缶廬拾遺》但這是對山水名家吳待秋所說,因此又不無諧趣在。曾聽謝稚柳先生說過幾次,是張大千告訴他的,說吳昌碩“很世故”,他詩書畫印俱精,但看對方如是善畫的,他就說自己畫不好,而善金石書法;對方如是擅長書法的,他就說自己書不佳,而尚能詩畫之類。因此參合其意,不管如何,吳昌碩總是近代畫壇上的一位聖手,既獨精而又多面開拓。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1893年頃,即吳昌碩50歲前後,迎來了他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經過長期的人生磨難以及詩書金石的歷練之後,他的畫學得以鬱勃縱橫之氣猛發精進,其詩書畫印開始形成了融為一體之勢。這一標識就是1893年初《山水圖冊》八幀的完成和詩集《擊廬詩》《缶廬別存》的出版。所以他不無自得地說:“既而學畫,於畫嗜青藤、雪個,自視無一成就,而諸君子或謬許之。”(《廬別存自序》)

吳昌碩學畫之初,發氣為梅花、牡丹、菊石,也涉筆山水,曾有仿石濤筆意的山水之作,自題“狂奴手段”,原為其家藏、後毀於“文革”之初,誠可嘆息。所謂“狂奴手段”也可見受任伯年之影響。任伯年自稱“畫奴”。吳昌碩為其刻印。並有詩讚任“山陰行者真古狂”(《十二友詩》,1886年),故其自題實有淵源。吳昌碩“平昔所服膺者,惟藐翁與伯年”(諸宗元《嶽廬先生小傳》),以書畫師承在二君耳。楊藐翁生於1818年,卒於1896年;而任伯年生於1840年,卒於1895年,所以1893年對吳昌碩而論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山水圖冊》八幀,墨筆,橫冊。每圖自題詩款,計為《彰南山中詩意》《漠漠帆來重》《朝雨下》《驛亭題壁》《遊立雪庵詩意》《聽鬆》《龍安寺訪竹逸上人詩意》《草木黃落歲雲暮》凡八幀自署“缶廬”“昌碩”“缶”“老缶”“吳苦鐵”“吳俊”,用印為“吳俊”“安吉吳俊昌石”等,末開記年為“壬辰十二月”。此冊今已不存(見於影印之《缶廬老人詩書畫》(第一集))裝裱成卷。每開附有朱疆村之跋詩,卷後並有楊藐翁、萬釗、費念慈、凌瑕、金吉石、沈公周、章鈺、金彩、蔣玉稜、鄭孝胥、清道人、陳散原、馮君木、諸宗元等人的題詩題跋。可見此一卷墨筆山水八幀,是吳昌碩極為重要的作品。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觀其畫面,用筆簡率,墨氣渾厚,有凝重之意,而又信筆漫寫,其特點可見,全為潑墨寫意之作,發抒胸臆,而不見師承。每因詩題而發興,憶寫家山風物或所見所遊之景。如第一幅《彰南山中詩意》題詩云:“雨後靜鳴蟬,蒼蒼古木煙。泉聲飛半壁,山勢抱圓天。屋小編黃竹,民良稅薄田。草堂應待我,歸思碧蘿牽。彰南山中己丑年所作詩,缶廬記。”此圖是寫他家鄉的山水,故尤為親切入味。

第二幅寫唐人韋應物“漠漠帆來重”詩意,也是回憶他當年所歷的旅程。至於《遊立雪庵詩意》,更是一片空濛蕭疏影的景象。左寫一叢疏柳,岸上寺宇,遠接江水淼茫,漬染了“柳眼盼新晴”的詩意氛圍。立雪庵在浦東,與龍華隔水相望,所以吳昌碩曾有“龍華一片月,只隔水盈盈”之句。吳昌碩本質上是一位詩人,他往往先有詩或詩意才作畫,“未作畫先有詩意”也。從此圖冊即很突出地表現這一特點,其畫都有題詩,為其詩而配寫山水,這是印證並結合國畫最重要的傳統之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特別是直接王維的傳統。

"

關於吳昌碩的山水畫和人物畫,論者嘗謂:“畫則以鬆梅、以蘭石、以菊竹及雜卉為最著,間或作山水,摹佛像,寫人物,大都自闢町畦,獨立門戶。其所宗述則歸於八大山人、大滌子,若金冬心、黃小松、高且園、李復堂、吳讓之、趙悲庵輩猶驂靳耳。”(諸宗元《缶廬先生小傳》)此論甚確。以吳昌碩傳世之作來看,其花卉二千,山水不過數十。即使如此,其山水作品,也有著重要之價值,多饒別趣。

吳昌碩曾說過:“我金石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吳民先《缶廬拾遺》但這是對山水名家吳待秋所說,因此又不無諧趣在。曾聽謝稚柳先生說過幾次,是張大千告訴他的,說吳昌碩“很世故”,他詩書畫印俱精,但看對方如是善畫的,他就說自己畫不好,而善金石書法;對方如是擅長書法的,他就說自己書不佳,而尚能詩畫之類。因此參合其意,不管如何,吳昌碩總是近代畫壇上的一位聖手,既獨精而又多面開拓。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1893年頃,即吳昌碩50歲前後,迎來了他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經過長期的人生磨難以及詩書金石的歷練之後,他的畫學得以鬱勃縱橫之氣猛發精進,其詩書畫印開始形成了融為一體之勢。這一標識就是1893年初《山水圖冊》八幀的完成和詩集《擊廬詩》《缶廬別存》的出版。所以他不無自得地說:“既而學畫,於畫嗜青藤、雪個,自視無一成就,而諸君子或謬許之。”(《廬別存自序》)

吳昌碩學畫之初,發氣為梅花、牡丹、菊石,也涉筆山水,曾有仿石濤筆意的山水之作,自題“狂奴手段”,原為其家藏、後毀於“文革”之初,誠可嘆息。所謂“狂奴手段”也可見受任伯年之影響。任伯年自稱“畫奴”。吳昌碩為其刻印。並有詩讚任“山陰行者真古狂”(《十二友詩》,1886年),故其自題實有淵源。吳昌碩“平昔所服膺者,惟藐翁與伯年”(諸宗元《嶽廬先生小傳》),以書畫師承在二君耳。楊藐翁生於1818年,卒於1896年;而任伯年生於1840年,卒於1895年,所以1893年對吳昌碩而論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山水圖冊》八幀,墨筆,橫冊。每圖自題詩款,計為《彰南山中詩意》《漠漠帆來重》《朝雨下》《驛亭題壁》《遊立雪庵詩意》《聽鬆》《龍安寺訪竹逸上人詩意》《草木黃落歲雲暮》凡八幀自署“缶廬”“昌碩”“缶”“老缶”“吳苦鐵”“吳俊”,用印為“吳俊”“安吉吳俊昌石”等,末開記年為“壬辰十二月”。此冊今已不存(見於影印之《缶廬老人詩書畫》(第一集))裝裱成卷。每開附有朱疆村之跋詩,卷後並有楊藐翁、萬釗、費念慈、凌瑕、金吉石、沈公周、章鈺、金彩、蔣玉稜、鄭孝胥、清道人、陳散原、馮君木、諸宗元等人的題詩題跋。可見此一卷墨筆山水八幀,是吳昌碩極為重要的作品。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觀其畫面,用筆簡率,墨氣渾厚,有凝重之意,而又信筆漫寫,其特點可見,全為潑墨寫意之作,發抒胸臆,而不見師承。每因詩題而發興,憶寫家山風物或所見所遊之景。如第一幅《彰南山中詩意》題詩云:“雨後靜鳴蟬,蒼蒼古木煙。泉聲飛半壁,山勢抱圓天。屋小編黃竹,民良稅薄田。草堂應待我,歸思碧蘿牽。彰南山中己丑年所作詩,缶廬記。”此圖是寫他家鄉的山水,故尤為親切入味。

第二幅寫唐人韋應物“漠漠帆來重”詩意,也是回憶他當年所歷的旅程。至於《遊立雪庵詩意》,更是一片空濛蕭疏影的景象。左寫一叢疏柳,岸上寺宇,遠接江水淼茫,漬染了“柳眼盼新晴”的詩意氛圍。立雪庵在浦東,與龍華隔水相望,所以吳昌碩曾有“龍華一片月,只隔水盈盈”之句。吳昌碩本質上是一位詩人,他往往先有詩或詩意才作畫,“未作畫先有詩意”也。從此圖冊即很突出地表現這一特點,其畫都有題詩,為其詩而配寫山水,這是印證並結合國畫最重要的傳統之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特別是直接王維的傳統。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吳昌碩早年之詩,也學王維,此圖冊之《龍安寺訪竹逸上人詩意》,即此一例。詩云:“危嶇溪壑深,蒼翠靄沉沉。微雨野花落,空山聞磐音。穿雲樹突兀,隔水氣蕭森。欲問高人宅,樵夫何處尋?”此詩全用王維《終南山》筆意,末聯之句與王維“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之用語相近,正可見其胎息之處。此詩約作於1872年,而時隔二十年,自為之作圖,吳昌碩曾雲“三十始學詩,五十始學畫”,從這幅山水畫可以悟及,其學詩與學畫是一個過程,或前後相貫的階段。

"

關於吳昌碩的山水畫和人物畫,論者嘗謂:“畫則以鬆梅、以蘭石、以菊竹及雜卉為最著,間或作山水,摹佛像,寫人物,大都自闢町畦,獨立門戶。其所宗述則歸於八大山人、大滌子,若金冬心、黃小松、高且園、李復堂、吳讓之、趙悲庵輩猶驂靳耳。”(諸宗元《缶廬先生小傳》)此論甚確。以吳昌碩傳世之作來看,其花卉二千,山水不過數十。即使如此,其山水作品,也有著重要之價值,多饒別趣。

吳昌碩曾說過:“我金石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吳民先《缶廬拾遺》但這是對山水名家吳待秋所說,因此又不無諧趣在。曾聽謝稚柳先生說過幾次,是張大千告訴他的,說吳昌碩“很世故”,他詩書畫印俱精,但看對方如是善畫的,他就說自己畫不好,而善金石書法;對方如是擅長書法的,他就說自己書不佳,而尚能詩畫之類。因此參合其意,不管如何,吳昌碩總是近代畫壇上的一位聖手,既獨精而又多面開拓。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1893年頃,即吳昌碩50歲前後,迎來了他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經過長期的人生磨難以及詩書金石的歷練之後,他的畫學得以鬱勃縱橫之氣猛發精進,其詩書畫印開始形成了融為一體之勢。這一標識就是1893年初《山水圖冊》八幀的完成和詩集《擊廬詩》《缶廬別存》的出版。所以他不無自得地說:“既而學畫,於畫嗜青藤、雪個,自視無一成就,而諸君子或謬許之。”(《廬別存自序》)

吳昌碩學畫之初,發氣為梅花、牡丹、菊石,也涉筆山水,曾有仿石濤筆意的山水之作,自題“狂奴手段”,原為其家藏、後毀於“文革”之初,誠可嘆息。所謂“狂奴手段”也可見受任伯年之影響。任伯年自稱“畫奴”。吳昌碩為其刻印。並有詩讚任“山陰行者真古狂”(《十二友詩》,1886年),故其自題實有淵源。吳昌碩“平昔所服膺者,惟藐翁與伯年”(諸宗元《嶽廬先生小傳》),以書畫師承在二君耳。楊藐翁生於1818年,卒於1896年;而任伯年生於1840年,卒於1895年,所以1893年對吳昌碩而論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山水圖冊》八幀,墨筆,橫冊。每圖自題詩款,計為《彰南山中詩意》《漠漠帆來重》《朝雨下》《驛亭題壁》《遊立雪庵詩意》《聽鬆》《龍安寺訪竹逸上人詩意》《草木黃落歲雲暮》凡八幀自署“缶廬”“昌碩”“缶”“老缶”“吳苦鐵”“吳俊”,用印為“吳俊”“安吉吳俊昌石”等,末開記年為“壬辰十二月”。此冊今已不存(見於影印之《缶廬老人詩書畫》(第一集))裝裱成卷。每開附有朱疆村之跋詩,卷後並有楊藐翁、萬釗、費念慈、凌瑕、金吉石、沈公周、章鈺、金彩、蔣玉稜、鄭孝胥、清道人、陳散原、馮君木、諸宗元等人的題詩題跋。可見此一卷墨筆山水八幀,是吳昌碩極為重要的作品。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觀其畫面,用筆簡率,墨氣渾厚,有凝重之意,而又信筆漫寫,其特點可見,全為潑墨寫意之作,發抒胸臆,而不見師承。每因詩題而發興,憶寫家山風物或所見所遊之景。如第一幅《彰南山中詩意》題詩云:“雨後靜鳴蟬,蒼蒼古木煙。泉聲飛半壁,山勢抱圓天。屋小編黃竹,民良稅薄田。草堂應待我,歸思碧蘿牽。彰南山中己丑年所作詩,缶廬記。”此圖是寫他家鄉的山水,故尤為親切入味。

第二幅寫唐人韋應物“漠漠帆來重”詩意,也是回憶他當年所歷的旅程。至於《遊立雪庵詩意》,更是一片空濛蕭疏影的景象。左寫一叢疏柳,岸上寺宇,遠接江水淼茫,漬染了“柳眼盼新晴”的詩意氛圍。立雪庵在浦東,與龍華隔水相望,所以吳昌碩曾有“龍華一片月,只隔水盈盈”之句。吳昌碩本質上是一位詩人,他往往先有詩或詩意才作畫,“未作畫先有詩意”也。從此圖冊即很突出地表現這一特點,其畫都有題詩,為其詩而配寫山水,這是印證並結合國畫最重要的傳統之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特別是直接王維的傳統。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吳昌碩早年之詩,也學王維,此圖冊之《龍安寺訪竹逸上人詩意》,即此一例。詩云:“危嶇溪壑深,蒼翠靄沉沉。微雨野花落,空山聞磐音。穿雲樹突兀,隔水氣蕭森。欲問高人宅,樵夫何處尋?”此詩全用王維《終南山》筆意,末聯之句與王維“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之用語相近,正可見其胎息之處。此詩約作於1872年,而時隔二十年,自為之作圖,吳昌碩曾雲“三十始學詩,五十始學畫”,從這幅山水畫可以悟及,其學詩與學畫是一個過程,或前後相貫的階段。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由《山水圖冊》八幀中可見其詩畫之自然結合,因此對其所自言不宜作割裂之論和片斷理解。由《山水圖冊》八幀所見的第二特點是其用筆,自雲“以作草篆之法作畫,似有別趣”,而“龍安寺訪竹逸上人得此意境”。其山石之皴點,樹木之分枝布葉,俱能大膽以篆筆入畫,這與其寫花卉是同一法式,而且越來越貫注始終,成為特別之個人風格。楊峴稱他“樹借溼筆點,山憑幹墨皴。不知勢遠近,但覺氣嶙峋”,即指出溼筆幹皴以氣勢勝之特點。沈石友也贊為“翁作畫一身膽,著墨不多勢奇險。胸中丘壑吐煙雲,不比俗手丹青染”的重於用墨的特點,《山水圖冊》八幀奠定了吳昌碩山水畫的基本特色。並將這一風格保持發展到晚年。誠如題跋所稱讚的,其風格是“倔強荒古,此作者真面目也”(章鈺)。或“恰從白石青藤外,寫出荒荒太古心”“偶然學山水,有意與無意。畫筆如神龍,掉弄作遊戲”(凌瑕)。其風格是荒古、恣意,或如其詩是“蒼涼峭峭”,其氣格則近於石濤、青藤,“真氣齊古人,天池瞎尊者”(金彩)。諸論皆為怡如其分之評。

文/丁羲元

"

關於吳昌碩的山水畫和人物畫,論者嘗謂:“畫則以鬆梅、以蘭石、以菊竹及雜卉為最著,間或作山水,摹佛像,寫人物,大都自闢町畦,獨立門戶。其所宗述則歸於八大山人、大滌子,若金冬心、黃小松、高且園、李復堂、吳讓之、趙悲庵輩猶驂靳耳。”(諸宗元《缶廬先生小傳》)此論甚確。以吳昌碩傳世之作來看,其花卉二千,山水不過數十。即使如此,其山水作品,也有著重要之價值,多饒別趣。

吳昌碩曾說過:“我金石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吳民先《缶廬拾遺》但這是對山水名家吳待秋所說,因此又不無諧趣在。曾聽謝稚柳先生說過幾次,是張大千告訴他的,說吳昌碩“很世故”,他詩書畫印俱精,但看對方如是善畫的,他就說自己畫不好,而善金石書法;對方如是擅長書法的,他就說自己書不佳,而尚能詩畫之類。因此參合其意,不管如何,吳昌碩總是近代畫壇上的一位聖手,既獨精而又多面開拓。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1893年頃,即吳昌碩50歲前後,迎來了他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經過長期的人生磨難以及詩書金石的歷練之後,他的畫學得以鬱勃縱橫之氣猛發精進,其詩書畫印開始形成了融為一體之勢。這一標識就是1893年初《山水圖冊》八幀的完成和詩集《擊廬詩》《缶廬別存》的出版。所以他不無自得地說:“既而學畫,於畫嗜青藤、雪個,自視無一成就,而諸君子或謬許之。”(《廬別存自序》)

吳昌碩學畫之初,發氣為梅花、牡丹、菊石,也涉筆山水,曾有仿石濤筆意的山水之作,自題“狂奴手段”,原為其家藏、後毀於“文革”之初,誠可嘆息。所謂“狂奴手段”也可見受任伯年之影響。任伯年自稱“畫奴”。吳昌碩為其刻印。並有詩讚任“山陰行者真古狂”(《十二友詩》,1886年),故其自題實有淵源。吳昌碩“平昔所服膺者,惟藐翁與伯年”(諸宗元《嶽廬先生小傳》),以書畫師承在二君耳。楊藐翁生於1818年,卒於1896年;而任伯年生於1840年,卒於1895年,所以1893年對吳昌碩而論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山水圖冊》八幀,墨筆,橫冊。每圖自題詩款,計為《彰南山中詩意》《漠漠帆來重》《朝雨下》《驛亭題壁》《遊立雪庵詩意》《聽鬆》《龍安寺訪竹逸上人詩意》《草木黃落歲雲暮》凡八幀自署“缶廬”“昌碩”“缶”“老缶”“吳苦鐵”“吳俊”,用印為“吳俊”“安吉吳俊昌石”等,末開記年為“壬辰十二月”。此冊今已不存(見於影印之《缶廬老人詩書畫》(第一集))裝裱成卷。每開附有朱疆村之跋詩,卷後並有楊藐翁、萬釗、費念慈、凌瑕、金吉石、沈公周、章鈺、金彩、蔣玉稜、鄭孝胥、清道人、陳散原、馮君木、諸宗元等人的題詩題跋。可見此一卷墨筆山水八幀,是吳昌碩極為重要的作品。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觀其畫面,用筆簡率,墨氣渾厚,有凝重之意,而又信筆漫寫,其特點可見,全為潑墨寫意之作,發抒胸臆,而不見師承。每因詩題而發興,憶寫家山風物或所見所遊之景。如第一幅《彰南山中詩意》題詩云:“雨後靜鳴蟬,蒼蒼古木煙。泉聲飛半壁,山勢抱圓天。屋小編黃竹,民良稅薄田。草堂應待我,歸思碧蘿牽。彰南山中己丑年所作詩,缶廬記。”此圖是寫他家鄉的山水,故尤為親切入味。

第二幅寫唐人韋應物“漠漠帆來重”詩意,也是回憶他當年所歷的旅程。至於《遊立雪庵詩意》,更是一片空濛蕭疏影的景象。左寫一叢疏柳,岸上寺宇,遠接江水淼茫,漬染了“柳眼盼新晴”的詩意氛圍。立雪庵在浦東,與龍華隔水相望,所以吳昌碩曾有“龍華一片月,只隔水盈盈”之句。吳昌碩本質上是一位詩人,他往往先有詩或詩意才作畫,“未作畫先有詩意”也。從此圖冊即很突出地表現這一特點,其畫都有題詩,為其詩而配寫山水,這是印證並結合國畫最重要的傳統之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特別是直接王維的傳統。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吳昌碩早年之詩,也學王維,此圖冊之《龍安寺訪竹逸上人詩意》,即此一例。詩云:“危嶇溪壑深,蒼翠靄沉沉。微雨野花落,空山聞磐音。穿雲樹突兀,隔水氣蕭森。欲問高人宅,樵夫何處尋?”此詩全用王維《終南山》筆意,末聯之句與王維“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之用語相近,正可見其胎息之處。此詩約作於1872年,而時隔二十年,自為之作圖,吳昌碩曾雲“三十始學詩,五十始學畫”,從這幅山水畫可以悟及,其學詩與學畫是一個過程,或前後相貫的階段。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由《山水圖冊》八幀中可見其詩畫之自然結合,因此對其所自言不宜作割裂之論和片斷理解。由《山水圖冊》八幀所見的第二特點是其用筆,自雲“以作草篆之法作畫,似有別趣”,而“龍安寺訪竹逸上人得此意境”。其山石之皴點,樹木之分枝布葉,俱能大膽以篆筆入畫,這與其寫花卉是同一法式,而且越來越貫注始終,成為特別之個人風格。楊峴稱他“樹借溼筆點,山憑幹墨皴。不知勢遠近,但覺氣嶙峋”,即指出溼筆幹皴以氣勢勝之特點。沈石友也贊為“翁作畫一身膽,著墨不多勢奇險。胸中丘壑吐煙雲,不比俗手丹青染”的重於用墨的特點,《山水圖冊》八幀奠定了吳昌碩山水畫的基本特色。並將這一風格保持發展到晚年。誠如題跋所稱讚的,其風格是“倔強荒古,此作者真面目也”(章鈺)。或“恰從白石青藤外,寫出荒荒太古心”“偶然學山水,有意與無意。畫筆如神龍,掉弄作遊戲”(凌瑕)。其風格是荒古、恣意,或如其詩是“蒼涼峭峭”,其氣格則近於石濤、青藤,“真氣齊古人,天池瞎尊者”(金彩)。諸論皆為怡如其分之評。

文/丁羲元

海派大家吳昌碩的山水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