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釐海風回憶錄第一部《大路朝天》序'

"

世上本無路,人走之築之,終究成路,不管通衢大道還是羊腸小路,不管車水馬龍還是形單影孤,其盡頭都是深邃的藍天。

人生便是路,膚色不分黃白、地位不分貴賤,人人腳下皆有路。風光也好、落魄也罷,長壽也好、短命也罷,到頭來每個人都會走完屬於自己的人生路,一把骨灰融進黃土。

——題記

天高氣爽、大地金黃,秋天總是給人留下心曠神怡的美好印象;

萬物輪迴、顆粒歸倉,秋天總是給人帶來碩果累累的豐收歡暢。

人生與大自然一樣,花甲之年,也是收穫的季節,愉悅的季節。因此,在退休之後完成個人回憶錄,自然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筆者原本對著書立傳毫無興趣,自以為一生中百萬以上的原創文字就是一本鉛印的書,年輕時對自己文章變成鉛字的強烈渴望,已隨著事業成功,在流逝的歲月中漸漸消失。

之所以重新燃起對寫書(回憶錄)的熱情,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想法:一、偉人的一生是一生,凡人的一生也是一生,大有大的驚天動地,小有小的五味俱全。其實很多凡夫俗子的一輩子,也有過許多真情、生動、勵志、感人的故事,絕大多數人是寫不出來而並非故事不精彩。二、凡人回憶立傳不僅是其一生的真實記錄,同時也能反映或佐證當時的歷史現狀和變遷。筆者屬於50後,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上過學,當過兵,當過記者還出過國,經歷也算比較豐富,其中不乏有趣有意義的故事,既然自己能寫,何不寫出來,既可作為晚年回憶之樂趣,也可為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瞭解歷史的新角度。三、以前的社會,家有家譜,族有族譜,縣有縣誌,家國的歷史變遷興衰皆記錄在案,有據可查,其中不少家譜甚至可追溯成百上千年。如今社會,家族的概念快速淡化,一家三代有照片為證就不錯了,文字類的家譜實為罕見,兒女對父母的生平都知之甚少,孫輩對祖輩的情況更是一問三不知。如果有祖輩的回憶錄,至少在他們想了解祖輩情況的時候,有相關文字可以參閱參考。雖說現在都是獨生子女,但我們這一輩人兄弟姐妹還算人丁興旺,子女輩姨表兄弟姐妹也不少,所以說筆者的回憶錄也是為子孫寫的,哪怕屆時能給子孫提供一點真實的史料、讓他們瞭解一些祖輩的有趣故事,也就足慰平生了。

筆者網名和暱稱是巴釐海風,回憶錄就取名《巴釐海風回憶錄》,經過多次思考和更改,回憶錄最後確定分為五部,現已完成兩部半:

第一部《大路朝天》主要是寫家庭、兒時生活、大學時光和軍隊的部分經歷,2015年4月回國前完稿,共54篇,約10萬字,2015年5月1日之前已存放在新浪博客之中。

第二部《秋日金黃》主要是記錄22年的《經濟日報》記者生涯,包括部分駐外經歷,共11章,因選錄的文章比較多,共計約30萬字,其中敘述文字約5萬字,文選約25萬字,2016年3月完稿。

第三部《島國十三年》(暫名),爭取比較全面記錄駐外近13年的工作經歷和所見所聞,並結合個人感受體會介紹萬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本部文稿尚未動筆,原因很簡單,退休生活很豐富,要唱歌拉琴,要打球走路,要看書寫字,要上網學習,要自駕天涯,現在還要帶孫子,實在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以後看心情看時間吧。

第四部《大音希聲》(暫名)主要是記錄在部隊和轉業後,比較精彩跌宕的職業經歷和人生故事,計劃分50個章節,約20萬字。第四部的動筆時間待定,非筆者不能為之,實在是客觀限制所致。一俟條件許可,完稿不是問題,畢竟是親歷親為之事,歷歷在目,事事在心。

第五部《只要夕陽不落山》算是退休後文字愛好的延續記錄。出於長期從事文字工作的習慣和積累,繼續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和想說的用文字記錄下來,並通過各種現代通聯平臺與朋友們交流切磋,已然成為自己退休後想繼續下去的一個愛好,在愉悅自己的同時爭取也快樂他人。另外,“才疏願為國鼓與呼,筆拙願為民吶與喊”,是自己記者生涯自勉的座右銘,退休後用文字的形式延續下去,再好不過。從2015年4月回國至今,我陸陸續續寫了好幾十篇文字,似乎反應還可以,倘若能長期堅持下去,那麼晚年的文字記錄也應該相當可觀,所以起名叫《只要夕陽不落山》。

筆者當初決定寫回憶錄,就沒有打算出書,一則上面說過了,對一生百萬以上的鉛印文字早就心滿意足;二則廣大年輕讀者對此類老古董文字多是興趣索然;三則如今科技發達,保存、展示私人文字的平臺比比皆是,何苦非要圖個出書的虛名。

寫字於我,非但不痛苦不困難,反而是快樂的舉手之勞,這可能是興趣愛好使然吧。從萌發回憶錄這一念頭至今,連寫作帶編輯文選,居然已經完成了兩部半,約45萬字,精神可嘉,成效可嘉,可喜可賀。

話又說回來,各位看官的要求也別太高,這就是記錄普通人普通曆史、平凡人平凡故事的一堆文字。我平心靜氣地回憶,你隨心所欲地翻看,感覺有趣就多看幾篇,反之起身走人就是。

謝謝各位光臨,在下這廂有禮了!

2015年5月1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