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離一名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只差這一篇文章的距離'

文章 歷史 小說 創作者來直播 新聞 西門君不吐槽 2019-08-23
"
"
你離一名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只差這一篇文章的距離

作者:西門君。來源:【西門君不吐槽】

許多對寫作感興趣的小夥伴,一定都聽過“非虛構寫作”這個概念。但它的定義具體是什麼,估計大部人都是一知半解。

大體而言,“故事”分成虛構類和非虛構類。所謂虛構類,一般指的是小說或者劇本。說白了,裡面的故事,90%都是靠作家自己的想象編撰出來的。

而非虛構類則正好相反,它是基於是實際發生過的歷史或者事件創作的,因此也被人們稱作“敘事新聞”或者“紀實類寫作”。

打個小岔。我問你,你覺得“虛構寫作”和“非虛構寫作”,哪個更對創作者的要求更高?

乍一想,似乎是前者。畢竟憑空想象這件事,太費腦子了,而且還對作者的創造力有不少的要求。

但事實上,個人感覺還是非虛構類寫作更難些。

因為非虛構類寫作涉及人物經歷、社會學理論乃至人道主義精神,它要求作者不僅得把客觀事件描述真實清晰,而且還得融入作者自己的觀察和態度。

因此想把它寫好,還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兒。

今天西門君就從三個角度來跟你們聊聊,如何寫好一篇非虛構類寫作作品。

第一個要點:做好參與式採訪

採訪之前,除了準備好提的問題之外,還需要你提前調查好受訪者的背景。

這種背景,不單單是對方的家境、工作和其他個人信息,更應該包含對方所處的群體的習俗。

"
你離一名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只差這一篇文章的距離

作者:西門君。來源:【西門君不吐槽】

許多對寫作感興趣的小夥伴,一定都聽過“非虛構寫作”這個概念。但它的定義具體是什麼,估計大部人都是一知半解。

大體而言,“故事”分成虛構類和非虛構類。所謂虛構類,一般指的是小說或者劇本。說白了,裡面的故事,90%都是靠作家自己的想象編撰出來的。

而非虛構類則正好相反,它是基於是實際發生過的歷史或者事件創作的,因此也被人們稱作“敘事新聞”或者“紀實類寫作”。

打個小岔。我問你,你覺得“虛構寫作”和“非虛構寫作”,哪個更對創作者的要求更高?

乍一想,似乎是前者。畢竟憑空想象這件事,太費腦子了,而且還對作者的創造力有不少的要求。

但事實上,個人感覺還是非虛構類寫作更難些。

因為非虛構類寫作涉及人物經歷、社會學理論乃至人道主義精神,它要求作者不僅得把客觀事件描述真實清晰,而且還得融入作者自己的觀察和態度。

因此想把它寫好,還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兒。

今天西門君就從三個角度來跟你們聊聊,如何寫好一篇非虛構類寫作作品。

第一個要點:做好參與式採訪

採訪之前,除了準備好提的問題之外,還需要你提前調查好受訪者的背景。

這種背景,不單單是對方的家境、工作和其他個人信息,更應該包含對方所處的群體的習俗。

你離一名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只差這一篇文章的距離

打個比方,如果你寫一篇關於回族生活現狀的文章,在採訪和相處的那幾天中,不提“豬肉”二字,是最最基本的尊重。

在採訪的過程中,作者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雙重身份,作者才能夠架起受訪對象與自己讀者們的橋樑。

總之,非虛構寫作的本質是進入採訪者的生活。因此你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和受訪者“靠近”,比如跟他們一起生活,吃他們吃的東西,說他們的語言......等等等等。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時刻秉持一個原則——儘量降低你的存在感,不要讓自己“反客為主”。

記住,你雖然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但你終歸還是觀察者。

第二個要點:掌控故事結構

在和受訪者接觸一段時間後,想必你也差不多可以開始構思創作了。

在構思階段,你需要先確定寫作的視角,是採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呢?

兩者的差別其實很簡單,第一人稱有“我”的存在,並且“我”或多或少參與到了受訪者的生活。典型的案例,可以參考柴靜的《看見》。

"
你離一名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只差這一篇文章的距離

作者:西門君。來源:【西門君不吐槽】

許多對寫作感興趣的小夥伴,一定都聽過“非虛構寫作”這個概念。但它的定義具體是什麼,估計大部人都是一知半解。

大體而言,“故事”分成虛構類和非虛構類。所謂虛構類,一般指的是小說或者劇本。說白了,裡面的故事,90%都是靠作家自己的想象編撰出來的。

而非虛構類則正好相反,它是基於是實際發生過的歷史或者事件創作的,因此也被人們稱作“敘事新聞”或者“紀實類寫作”。

打個小岔。我問你,你覺得“虛構寫作”和“非虛構寫作”,哪個更對創作者的要求更高?

乍一想,似乎是前者。畢竟憑空想象這件事,太費腦子了,而且還對作者的創造力有不少的要求。

但事實上,個人感覺還是非虛構類寫作更難些。

因為非虛構類寫作涉及人物經歷、社會學理論乃至人道主義精神,它要求作者不僅得把客觀事件描述真實清晰,而且還得融入作者自己的觀察和態度。

因此想把它寫好,還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兒。

今天西門君就從三個角度來跟你們聊聊,如何寫好一篇非虛構類寫作作品。

第一個要點:做好參與式採訪

採訪之前,除了準備好提的問題之外,還需要你提前調查好受訪者的背景。

這種背景,不單單是對方的家境、工作和其他個人信息,更應該包含對方所處的群體的習俗。

你離一名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只差這一篇文章的距離

打個比方,如果你寫一篇關於回族生活現狀的文章,在採訪和相處的那幾天中,不提“豬肉”二字,是最最基本的尊重。

在採訪的過程中,作者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雙重身份,作者才能夠架起受訪對象與自己讀者們的橋樑。

總之,非虛構寫作的本質是進入採訪者的生活。因此你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和受訪者“靠近”,比如跟他們一起生活,吃他們吃的東西,說他們的語言......等等等等。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時刻秉持一個原則——儘量降低你的存在感,不要讓自己“反客為主”。

記住,你雖然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但你終歸還是觀察者。

第二個要點:掌控故事結構

在和受訪者接觸一段時間後,想必你也差不多可以開始構思創作了。

在構思階段,你需要先確定寫作的視角,是採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呢?

兩者的差別其實很簡單,第一人稱有“我”的存在,並且“我”或多或少參與到了受訪者的生活。典型的案例,可以參考柴靜的《看見》。

你離一名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只差這一篇文章的距離

而第三人稱更像是一臺純見證不參與的攝像機,是沒有“我”這個角色出現的。大多數的新聞報道都是採用這個視角。

兩個視角無所謂孰高孰低,不過西門君要特別提醒你們一句:採用第一人稱的時候,千萬不能讓“我”成為了主角,受訪者才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再三強調,我們只是一個觀察者。讀者喜歡謙恭的作者。

好,確定視角之後,我們準備動筆吧。

不過在動筆的過程中,西門君並不建議你是“東一錘子西一棒子”那樣去寫,而是儘量根據某種非虛構寫作的故事模板去寫。

比如我自己慣用的故事結構就是“介紹主人公背景——他的坎坷和阻礙——逆風翻盤——結局——我對他的評價和看法”。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愛用的結構,你也可以摸索你自己的“套路”。

但,無論你採取何種結構,理論上請你保證三個層次的存在。

第一個層次是發生了什麼事,也就是敘事,這是非虛構寫作最基本的元素。

第二個層次是主要人物對該事件的感受。這個感受既包含受訪者的,也包含創作者的。但主要還是受訪者的。

第三個層次,就是文章的立意。你寫這篇文章,是想傳遞一個什麼觀點或者價值觀?是大愛的無疆,還是戰爭的殘酷,亦或是人性的陰暗?

這三次層次,用六個字概況就是“敘事、情感、意義。”

"
你離一名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只差這一篇文章的距離

作者:西門君。來源:【西門君不吐槽】

許多對寫作感興趣的小夥伴,一定都聽過“非虛構寫作”這個概念。但它的定義具體是什麼,估計大部人都是一知半解。

大體而言,“故事”分成虛構類和非虛構類。所謂虛構類,一般指的是小說或者劇本。說白了,裡面的故事,90%都是靠作家自己的想象編撰出來的。

而非虛構類則正好相反,它是基於是實際發生過的歷史或者事件創作的,因此也被人們稱作“敘事新聞”或者“紀實類寫作”。

打個小岔。我問你,你覺得“虛構寫作”和“非虛構寫作”,哪個更對創作者的要求更高?

乍一想,似乎是前者。畢竟憑空想象這件事,太費腦子了,而且還對作者的創造力有不少的要求。

但事實上,個人感覺還是非虛構類寫作更難些。

因為非虛構類寫作涉及人物經歷、社會學理論乃至人道主義精神,它要求作者不僅得把客觀事件描述真實清晰,而且還得融入作者自己的觀察和態度。

因此想把它寫好,還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兒。

今天西門君就從三個角度來跟你們聊聊,如何寫好一篇非虛構類寫作作品。

第一個要點:做好參與式採訪

採訪之前,除了準備好提的問題之外,還需要你提前調查好受訪者的背景。

這種背景,不單單是對方的家境、工作和其他個人信息,更應該包含對方所處的群體的習俗。

你離一名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只差這一篇文章的距離

打個比方,如果你寫一篇關於回族生活現狀的文章,在採訪和相處的那幾天中,不提“豬肉”二字,是最最基本的尊重。

在採訪的過程中,作者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雙重身份,作者才能夠架起受訪對象與自己讀者們的橋樑。

總之,非虛構寫作的本質是進入採訪者的生活。因此你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和受訪者“靠近”,比如跟他們一起生活,吃他們吃的東西,說他們的語言......等等等等。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時刻秉持一個原則——儘量降低你的存在感,不要讓自己“反客為主”。

記住,你雖然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但你終歸還是觀察者。

第二個要點:掌控故事結構

在和受訪者接觸一段時間後,想必你也差不多可以開始構思創作了。

在構思階段,你需要先確定寫作的視角,是採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呢?

兩者的差別其實很簡單,第一人稱有“我”的存在,並且“我”或多或少參與到了受訪者的生活。典型的案例,可以參考柴靜的《看見》。

你離一名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只差這一篇文章的距離

而第三人稱更像是一臺純見證不參與的攝像機,是沒有“我”這個角色出現的。大多數的新聞報道都是採用這個視角。

兩個視角無所謂孰高孰低,不過西門君要特別提醒你們一句:採用第一人稱的時候,千萬不能讓“我”成為了主角,受訪者才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再三強調,我們只是一個觀察者。讀者喜歡謙恭的作者。

好,確定視角之後,我們準備動筆吧。

不過在動筆的過程中,西門君並不建議你是“東一錘子西一棒子”那樣去寫,而是儘量根據某種非虛構寫作的故事模板去寫。

比如我自己慣用的故事結構就是“介紹主人公背景——他的坎坷和阻礙——逆風翻盤——結局——我對他的評價和看法”。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愛用的結構,你也可以摸索你自己的“套路”。

但,無論你採取何種結構,理論上請你保證三個層次的存在。

第一個層次是發生了什麼事,也就是敘事,這是非虛構寫作最基本的元素。

第二個層次是主要人物對該事件的感受。這個感受既包含受訪者的,也包含創作者的。但主要還是受訪者的。

第三個層次,就是文章的立意。你寫這篇文章,是想傳遞一個什麼觀點或者價值觀?是大愛的無疆,還是戰爭的殘酷,亦或是人性的陰暗?

這三次層次,用六個字概況就是“敘事、情感、意義。”

你離一名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只差這一篇文章的距離

第三個要點:把握採訪的基本原則

雖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受訪者,但畢竟敘事者是我們這些創作者,因此在真相面前,我們應該如履薄冰,對當事人和讀者始終保持誠實,並且懷有敬意。

除了保持誠實和懷有敬意之外,還有一個“不干擾、不打擾”的採訪原則。之前說了,為了走近受訪者,我們難免會進入他們的生活圈。

彼時你需要思考的是:我應該如何不干擾和打擾他們?換言之,應該如何避免因為我的介入,從而導致被觀察者發生刻意的變化?

在宣講的最後,送上一位前輩曾經教誨我的話:“一名優秀的作家,一定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社會學家和人道主義者。”

作者簡介:西門君,《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於浙大就讀在職研究生。關注我,毒雞湯管夠。商務合作請私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