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文藝復興

約在1420年左右,佛羅倫薩三位大師的出現標誌著早期文藝復興的來臨。這三位大師是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雕塑家多納太羅和畫家馬薩喬。

布魯內萊斯基最初從事於雕塑創作,後在建築藝術上取得傑出成就,並在透視學和數學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設計過一批代表文藝復興成就的建築,其中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被譽為佛羅倫薩共和政體的紀念碑。大教堂採用了拜占庭教堂的集中型制,穹頂呈八角形,跨度45.2米,屬當時歐洲最大的穹頂。為減弱穹頂對支撐的鼓座的側推力,布魯內萊斯基在結構上大膽採用了雙層骨架券,八邊形的稜角各有主券結構,與頂上的採光亭連接成整體,這座大教堂總高107米,遠遠望去,格外雄偉醒目。

大穹頂內部為16世紀佛羅倫薩畫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所繪巨幅天頂畫《末日審判》。中殿北牆上有烏切利(PaoloUccello)所繪《喬凡尼·阿古託紀念碑》和為紀念但丁誕辰200年所繪的《但丁與神曲》(1465年)。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

15世紀的意大利雕刻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新的傾向,這就是力求通過宗教題材反映出世俗精神。基布爾提出身於手飾工匠,掌握熟練的青銅製作技巧。從1403年起,他花了21年的時間完成了佛羅倫薩洗禮堂第二道門的製作,整個門分為28個框,每一框內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大多是取自聖經的內容。從1425年開始,基布爾提又花費27年功夫完成了洗禮堂第三道門上的浮雕製作。這一次,在銅門構圖上他刪去了邊框,用對等的10個方形畫面分別雕刻出10箇舊約故事。在10塊浮雕旁還加塑了先知小像和其他人物頭像(包括作者自雕像),其精美的工藝和濃郁的現實氣息使米開朗基羅欽佩萬分,將之稱為"天堂之門"。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佛羅倫薩洗禮堂南門

多納太羅是15世紀意大利最傑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塑創作徹底擺脫了哥特式風格的痕跡,復興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樣式。他的代表作有《加塔梅拉塔騎馬像》。加塔梅拉塔生前是威尼斯僱傭軍司令官,1445年,多納太羅受威尼斯共和國之邀在帕都亞為他作紀念像,作品完成於1453年,安放於帕都亞聖安東尼教堂正門前,加塔梅拉塔戎裝佩劍,雙手提韁,神情果敢,充滿英雄氣概。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加塔梅拉塔騎馬像》

多納太羅早期曾在基布爾提的工場作助手,受到基布爾提的一些影響,如1425年為錫耶納洗禮堂聖水器作的裝飾浮雕《希律王的宴會》,故事取自聖經中的新約全書,浮雕畫面充滿緊張的戲劇性,在前景人物與背景關係上,層次分明,在有限的構圖內造成豐富的空間感。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希律王的宴會》

繼承和發展了喬託的藝術傳統的是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他以科學的探究精神,將解剖學、透視學的知識運用於繪畫。他的兩幅名作是《出樂園》(又名《逐出伊甸園》)和《納稅錢》(又名《納稅銀》),這都是在1428年為佛羅倫薩卡爾米內教堂布蘭卡奇禮拜室而畫的壁畫。畫中的夏娃和亞當身強力壯,有血、有肉、有情感,他們正走在通往人間煉獄的路上,對為偷吃禁果而被逐出樂園深感悔恨,而天使正從遠方追來……本畫對光影的運用是一個創造,人物解剖結構準確,富有體積感和空間感。在《出樂園》一畫中,馬薩喬畫出了準確的解剖結構,並利用斜射的光線,以明暗法描繪出裸體的男女,人物色調分明,再通過悲哀的動態和痛苦的表情,烘托了畫面悲劇性的氣氛。馬薩喬的藝術原則,不僅成為15世紀意大利藝術家遵循的典範,也對歐洲美術史上的現實主義畫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出樂園》

《新約》故事說:耶穌外出佈道,經一關卡,稅官上前向他們納稅,耶穌問彼得:“你知我是誰?”彼得答:“你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 ” 。耶穌說:“既然是上帝的兒子,就不能納稅。但不交稅就不能過關。”於是讓彼得到附近池塘中捕魚,並說魚口裡有一塊銀幣,可作稅錢。於是彼得下塘捕得一魚,從魚口裡取出銀幣交給稅官,耶穌乃得出關。畫中有三個連環的情節:阻攔、捉魚及交付關稅。畫面背景遼闊,人物形象厚重而有生氣,畫布上充滿了光線與空氣,透視法運用合理,空間感極強,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納稅錢》

《聖母子》雙腿仍處於襁褓之中的聖嬰在同母親對話,他抓住母親的手,尋找一種安全感;母親的手輕輕地抱著他,像是託抱著一個“思想”,一個沒有重量但又嬌嫩的極其珍貴的包裹。畫中聖母的右手伸向男孩的脖子,輕輕地移動像念珠般的小項鍊,從這個小項鍊上垂下一個紅珊瑚的小分支,暗示耶穌為拯救人類的罪孽而奉獻出來的鮮血。聖母的頭巾和藍色披風上的明顯而柔和的皺紋,也加強了人物在空間中的立體感。以奪目的金色為背景是對不確定的空間的故意抽象,以突出人物的整體性,使襯托輪廓的衣褶更加鮮明。同時,聖子的頭部限制在一個受保護的、封閉的角落中,使他在那裡接受母親的如此全神貫注的溫柔,這樣的描繪把一個刻板的虔誠形象變為栩栩如生的畫中人的形象。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聖母子》

《三位一體》祭壇畫則以極為傑出的建築背景的透視表現著稱,人物描繪除發揮馬薩喬固有的雄渾樸實風格而外,還注意了三角形構圖的穩定,被認為是其最成熟的作品。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聖三位一體像》

馬薩喬的藝術成就標誌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繁榮期的到來,而佛羅倫薩畫派對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主要是以人文主義的精神來畫宗教題材,但不同的畫家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僧侶畫家佛拉·安基利科善於用細膩恬靜的筆調,輕快透明的色彩來表現人物和環境。1440年左右,安吉利科在佛羅倫薩聖馬可修道院牆壁上完成的一系列壁畫,這些畫中享有盛名的是《受胎告知》(又名《聖告圖》、《天使報喜》),它描繪天使向聖母瑪利亞秉報懷有聖孕的情節。從畫幅中的走廊拱門可看出畫家安吉利科對透視法的嫻熟。儘管人物畫得相當平板,卻顯得安詳、寧靜,有一種單純秀慧的氣質。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天使報喜》

祭壇畫《聖母戴冠》也是安吉利科的優秀作品,聖母顯得美麗而純潔,畫面極有詩意。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聖母加冕》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聖母聖嬰聖徒以及耶穌受難像》

另一位僧侶畫家弗拉·菲力浦·利皮1406 – 1469年,則善於刻畫人物肖像和生活的細節,色調豐富,筆法沉穩,繪畫風格優美雅緻。代表作有:《在森林的崇拜》《聖母子與兩位天使》《天使報喜》《聖母加冕》等等。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 東方三博士的崇拜》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聖母子與兩位天使》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天使報喜》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聖母加冕》

菲利皮諾·利比,Filippino Lippi的《天使報喜》與米凱洛佐相仿的建築—透視構圖、色彩鮮豔的天使與年輕靦腆的聖母的對話:這幅木板畫簡潔明瞭地展現了菲利皮諾·利比傑出的繪畫技術和表達能力,以及文藝復興繪畫所達到的巨大成就。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天使報喜》

老利皮是波提切利的老師,而小利皮又是波提切利弟子。從《聖母子,與聖傑羅姆及多米尼克》這張畫中我們亦能看出他們之間風格上的相似。畫面構圖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常見的金字塔形。聖母抱著聖嬰坐在岩石上,聖母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波提切利式的瘦削、蒼白、柔弱的特點,輕紗覆面更顯其母性;身邊的聖傑羅拉莫穿著僧侶袍,花白卷曲的鬚髮、精瘦的身材表示出他苦修者的身份;右邊聖徒手執百合向人們講述著聖母的貞潔。在這裡風景退居到次要的地位。山石樹木造型、敷色都極為單純,但卻堅實有力。這時的風景還只是故事情節的背景。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聖母子,與聖傑羅姆及多米尼克》,1485年

在佛羅倫薩畫派中的重要畫家還有透視學的創始者之一巴奧洛/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年-1475年),他的代表作《聖羅馬諾之戰》被認為是運用透視學作畫的典範,顯示了畫家烏切洛對透視學的大量知識。這幅木板油畫的前景是交戰的雙方。戰土們有的騎在馬上,有的已被踏在馬下,後面是持矛的隊伍,人物都被描繪得富有裝飾意味,地上橫七豎八地扔著武器和盔甲。背景中的群山和田野經過精心的幾何式的抽象處理和透視安排,具有很強的空間幻想效果,然而並不完全合乎透視學原理。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聖羅馬諾之戰》

貝納佐·哥佐是以裝飾性的手法表現戲劇性的場面。

安德烈··卡斯塔格諾andrea del castagno,代表作有:《聖母子與聖子》《耶穌受難》《墓中基督與兩位天使》等等。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耶穌受難》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墓中基督與兩位天使》

卡斯坦諾則早於達·芬奇半個世紀就畫了一幅動人的《最後的晚餐》。表現耶穌基督及其十二位門徒在阿爾貝蒂式的房間中進行最後的晚餐的情景。卡斯坦諾根據牆面的高度,聰明的把畫面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面的部分從左到右依次為《基督復活》、《基督受難》、《埋葬基督》。下面的部分是一個阿爾貝蒂式的房間。這個房間雖然裝飾純樸,但因為使用多彩多姿的大理石為牆面,使得這頓晚餐顯得隆重而高貴。畫中出賣耶穌的叛徒猶大孤處一邊,頭部後面正好有一小塊暗色大理石,雕飾著象徵不祥預兆的閃電。眾多人物及整體建築透視法的運用皆準確精到。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最後的晚餐》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最後的晚餐》局部圖——猶大

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後一位大師是桑德羅·波提切利。注重用線造型,強調優美典雅的節奏和富麗鮮豔的色彩。他的畫多取材於文學作品和古代神話傳說,不再用宗教題材,就能更自由地抒發了個性和世俗的感情。他的名作《維納斯的誕生》和《春》充滿柔情的詩意,盡情表達了畫家對美好事物的愛戀,洋溢著人文主義的樂觀精神。到了晚年,由於佛羅倫薩社會動盪,波提切利的藝術又開始向宗教情緒迴歸,反映了他創作上的危機,這種情緒體現在《誹謗》和《耶穌誕生》等作品中。

《春》取材於羅馬神話,最左邊,穿著帶翅膀的靴子的墨丘利(赫爾墨斯),正在驅散烏雲;在他旁邊,動人的美惠三女神(The Three Grace)身著薄如蟬翼的紗裙,沐浴著陽光,正攜手翩翩起舞——“美麗”戴著人間飾物珠光閃耀,“青春”羞答答背過身去,“幸福”愉快地扭動腰肢,她們將給人間帶來生命的歡樂;作為主角的女神維納斯(阿佛洛狄忒)處於中間;在維納斯的左邊,分別是森林女神佛蘿拉、花神克羅莉絲和西風之神賽弗尤羅斯。在羅馬神話中,西風之神因為控制不住自己對森林女神佛蘿拉的慾望,而強暴了她,佛蘿拉於是就變成了花神克羅莉絲。而維納斯上方飛翔的小愛神丘比特(維納斯之子),矇住雙眼的他即將射出他的愛情金箭。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畫堪稱”花的百科全書“,波提切利在《春》中花了170多個品種,共計500多朵花,而且每一朵,都經過大師之手細細雕琢,是那樣的精緻完美。從繪畫技法來講由於沒有采用當時流行的油畫技法,而是採用傳統的蛋彩畫法。由於半透明的蛋清幹後會使顏色形成堅硬的一層,是一種透明的顏色,因此在這幅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那接近水彩畫的純淨透明的效果。

關於這一作品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它是作者通過對羅馬神話中喚醒春天的諸神的富於想象力的描繪,表現人與自然和和諧相處的寓意畫。波提切利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秀逸的風格、明麗燦爛的色彩、流暢輕靈的線條,以及細潤而恬淡的詩意風格,精緻明淨的獨特畫風,這種風格影響了數代藝術家,至今仍散發著迷人的光輝。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春》

《維納斯的誕生》表現女神維納斯從愛琴海中浮水而出,風神、花神把她送到岸邊,春神又從右邊急忙迎來,正欲給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織成的錦衣,紛飛的鮮花加強了這種詩的意境。構圖比較單純,全畫以裸體的維納斯女神為中心。畫面上人物的體態和衣紋表現十分出色,人物與自然背景也達到巧妙的統一和諧,維納斯是那樣無動於衷地以羞怯和幽怨的感情在對待一切,她對於生活的未來不是充滿樂觀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悵和迷惑,這也是波提切利矛盾的世界觀的反應。此畫中的維納斯形象,雖然仿效希臘古典雕像,但風格全屬創新,強調了秀美與清純,同時也具有含蓄之美。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維納斯的誕生》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阿佩萊斯的誹謗》

另一幅為世人所熟知的畫作是他的《三王來朝》(又名《三賢士朝聖》),1475年。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三王來朝》

《持石榴的聖母》也是畫家波提切利著名的聖母作品之一。作品以畫家波提切利著名的“四分之三轉折角度”為基礎而創作的肖像畫,畫中眾多的人物,均被合理地安排在一個圈中,聖母肅穆的表情中稍帶憂鬱,她懷中的聖嬰也是異常寧靜含蓄,一副莊嚴神聖之色,聖母子周圍的人物表情各異。這些人物形象體現了波提切利典型的風格,恬靜優美卻不脫俗,很有藝術感染力。這幅畫《持石榴的聖母》把線條的運用發揮的淋漓盡致,比如聖母頭頂似光環的光線和刻畫眾多人物形象時所勾畫的線條,無不顯示了波提切利對於線條出神入化的表現能力。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持石榴的聖母》﹝Madonna of the Pomegranate﹞1487 年,蛋彩‧畫板

在《神祕的基督降生》中,我們可以從這幅畫中許多天使的歡愉舞蹈,看到比《維納斯誕生》的更多的盼望。此畫的訊息很清楚:基督的降生,帶給罪惡的世界救贖,也是人類唯一的希望。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說明價值體系與信仰,如何影響藝術家的繪畫世界。而深諳基督信仰的人,尤其會注意到,一個宣講社會腐敗墮落、上帝審判,並企圖更新道德的殉道者,是如何的透過信息影響藝術家。最有趣的是,這個藝術家由《維納斯的誕生》轉向《聖誕》(基督誕生),由愛慾歡樂,轉向十字架代受罪責的救恩,因而使基督誕生,成為天人同譜歡愉的樂歌。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神祕的基督降生MysticNativity》1500年

佛羅倫薩畫派是15世紀意大利繪畫雕刻藝術的中心,它的發展決定了這個時期意大利藝術發展的主流,同時也影響這一時期的其他畫派,如翁布里亞畫派和帕都亞畫派。

翁布里亞畫派中最有成就的是皮耶羅·弗朗切斯卡(弗蘭切斯卡)。他的作品以柔和平靜著稱,善於運用明快的顏色來處理空間關係,明確有力的輪廓又使他的作品帶有裝飾意味。弗蘭切斯卡的重要作品有《基督受洗》和《示巴女王會見所羅門王》、《烏爾比諾大公及其妻肖像》等。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基督受洗》1448-1450年

《君士坦丁之夢》這幅壁畫,圖中描繪了君土坦丁大帝在同敵人激戰的前夜,夢見一位天使向他顯示十字架的場面。後來他用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取代了羅馬軍旗上的異教之鷹,因此打了勝仗,並於次年頒佈了米蘭敕令。畫幅正中是敞開的帳篷,皇帝正躺在行軍床上沉入夢鄉,他的貼身侍者坐在床邊,前景上兩名戎裝士兵在警戒著,靜寂的場面被左上方的閃光照亮,天使從天而降,手持十字架。由於光線和透視原因,天使被描繪得有些模糊不清,弗朗西斯卡的《君士坦丁之夢》沒有散亂的細節,使人的視線集中在帳篷、侍者和皇帝身上。畫面的光線和空間處理,烘托出深夜的神祕氣氛。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君士坦丁之夢》1455年

15世紀帕都亞畫派出現,該畫派以合理的空間佈局聞名。其以安德烈亞·曼特尼亞(曼坦尼亞)為傑出代表。他在早年曾受到烏切洛的透視法和多納太羅的古典風格的影響,形成了堅實有力、準確細膩的表現手法。清晰紮實的素描、大膽的線條、輪廓鮮明的形象、形體的雕塑感、強烈的色彩感是他作品的共同特徵。他的作品重視形式結構的完整與物體實體感的表現,風格莊嚴冷酷,線條十分銳利、堅硬,壁畫《聖雅各前往受刑的行列》、架上作品《哀悼基督》等是其代表作品。

《哀悼基督》1480年,採用從基督的腳向頭看去的角度來突出畫面的透視深度,儘管基督的頭在遠處顯得大了些,不太符合透視縮減的規律,卻表現了畫家曼特尼亞真誠的探索精神,當時能畫出這樣的透視作品實屬難能可貴。其悲劇性的表現力在意大利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是罕見的。

西方藝術史: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18」

《哀悼基督》

藝術寶庫帶您進入藝術的神聖殿堂,領略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藝術寶庫是美術愛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藝術的集大成者,美術資料豐富全面,供藝術家們學習研究的交流平臺。有需要請聯繫微信:glailp-

相關推薦

推薦中...